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高中學考地理知識總結

高中學考地理知識總結

發布時間: 2021-02-13 10:50:42

高中地理會考知識點總結

高考地理復習:知識點匯總(690個)
1
宇宙的基本特點
由各種形態的物質構成,在不斷運動和發展變化。
2
天體的分類
星雲、恆星、行星、衛星、彗星、流星體、星際物
質。
3
天體系統的成因
天體之間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繞轉,形成天體系統。
4
天體系統的級別
地月系-太陽系-銀河系(河外星系)-總星系
5
日地平均距離
1.496億千米
6
太陽系九大行星的位置
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冥
7
九大行星按結構特徵分類
類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遠日行星
(天海冥)
8
地球上生物出現和進化的原因
光照條件、穩定的宇宙環境、適宜的大氣和溫度、
液態水。
9
太陽的主要成分
氫和氦
10
太陽輻射能量的來源
核聚變反應
11
太陽輻射對地球和人類的影響
維持地表溫度,水循環、大氣運動等的動力,人類
的主要能源。
12
太陽活動
黑子(標志)、耀斑(最激烈)。
13
我國太陽能的分布
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14
太陽外部結構及其相應的太陽活動
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陽風)。
15
太陽黑子的變化周期
11年。
16
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①影響氣候②影響短波通訊③產生磁暴現象
17
空間探索階段的開始
1957年10月,原蘇聯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上天。
18
空間開發階段的開始
1981年第一架太空梭試航成功。
19
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史
1970年「東方紅」一號、1999年「神舟號」載人航天試
驗飛船。
20
宇宙自然資源的分類
空間資源(高真空、強輻射、失重)、太陽能資源、
礦產資源。
21
保護宇宙環境
清除太空垃圾、加強國際合作。
22
地球的平均半徑
6371千米
23
地球的赤道周長
4萬千米
24
緯線和緯度,低緯、中緯、高緯的
劃分
連接東西的線。每1個緯度為111.1千米;0-30、30-60、
60-90。
25
經線和經度
連接南北的線。相對的兩條經線組成一個經線圈。
26
東西兩半球的劃分
西經20°和東經160°的經線圈。
27
南北兩半球的劃分
以赤道為界,以北的為北半球,以南的為南半球。
28
南北回歸線和南北極圈
23°26′和66°34′緯線
29
本初子午線
0°經線,通過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30
南北方向的判斷
有限方向,北極為最北,南極為最南。
31
東西方向的判斷
無限方向,沿著自轉方向為向東,逆著自轉方向為
向西。
32
東西經的判斷
沿著自轉方向增大的是東經,減小的是西經。
33
南北緯的判斷
度數向北增大為北緯,向南增大為南緯。
34
地球自轉的方向
自西向東。從地球北極上空觀察,呈逆時針旋轉。
35
地球自轉的周期
恆星日,23小時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陽日,
24小時。
36
地球自轉的速度
角速度(每小時15°),線速度(自赤道向兩極遞減)
37
地球公轉的軌道
橢圓軌道。一月初(近日點),七月初(遠日點)。
38
地球公轉的方向
自西向東。從地球北極上空觀察,呈逆時針旋轉。
39
地球公轉的周期
恆星年(365日6時9分10秒)、回歸年(365日5
小時48分46秒)
40
地球公轉的速度
在近日點時公轉速度較快,在遠日點時較慢。
41
黃赤交角
黃道平面與赤道平面的夾角,目前為23°26′。
42
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
太陽直射點以一年為周期相應地在南北回歸線間往
返移動
43
晨昏線的判斷
沿自轉方向,黑夜向白天過渡為晨線,白天向黑夜
過渡為昏線。
44
地方時的計算
每往東1°,時刻增大4分鍾。
45
已知經度求時區數
經度除以15,再四捨五入。
46
區時的計算
每往東1個時區,時刻增大1個小時。
47
北京時間
以東八區(120°地方時)為標准時間。
48
世界時
以本初子午線時間為標准時。
49
國際日期變更線
180°經線(理論上),不通過陸地(實際)。
50
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晝夜更替、不同地方時、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北右南左)
51
太陽直射點的判斷
與該點的切線方向垂直,地方時為12點。
52
春分日(3月21日)
太陽直射點在赤道,晨昏線與經線重合。
53
夏至日(6月22日)
太陽直射點在北回歸線,晨昏線與經線交角最大。
54
秋分日(9月23日)
太陽直射點在赤道,晨昏線與經線重合。
55
冬至日(12月22日)
太陽直射點在南回歸線,晨昏線與經線交角最大。
56
夏半年的概念
3月21日至9月23日
57
冬半年的概念
9月23日至3月21日
58
地球側視圖的判讀
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59
地球俯視圖的判讀
逆時針自轉,中心為北極;順時針自轉,中心為南
極。
60
晝夜長短的計算
以晝弧長度為依據,每15度為1小時。
61
日出日落時刻的計算
根據晝長以標准日出(6時)和標准日落(18時)
前後推算。
62
晝夜長短的判斷
夏半年,越北白晝越長,冬半年,越南白晝越長。
63
正午太陽高度的計算
90°-(直射點與所求點的緯度間隔)
64
天文四季
一年內白晝最長、太陽最高的季節是夏季。
65
我國傳統四季
以立春(2月4日)、立夏、立秋、立冬為起點來劃分
四季。
66
歐美傳統四季
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為四季的起點。
67
二十四節氣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
雪雪冬小大寒
68
五帶的名稱和范圍
熱帶、北溫帶、南溫帶、北寒帶、南寒帶。
69
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晝夜長短的變化、四季更替
70
大氣圈對地球的重要意義
保護生物生存,影響地球自然環境,維持生命活動
71
低層大氣的組成
干潔空氣、水汽和固體雜質
72
干潔空氣的組成
氮和氧,二氧化碳和臭氧
73
氧、氮、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和
塵埃的作用
生命活動;構成生物體;吸收紫外線;光合、保溫
作用;成雲致雨
74
大氣污染
二氧化碳的「溫室效應」,氟氯烴破壞臭氧層
75
大氣垂直分層
對流層、平流層(臭氧層)、高層大氣(電離層)
76
對流層的主要特徵
上冷下熱,對流顯著,天氣現象復雜多變。與人類
的關系最密切
77
平流層的主要特徵
臭氧吸收紫外線。平流,對高空飛行有利,
78
大氣上界
離地面約2000-3000千米。
79
影響太陽輻射強度的最主要因素
太陽高度角
80
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反射、散射。
81
輻射定律
物質的溫度越高,輻射中最強部分的波長越短;反
之越長。
82
地面輻射
是對流層大氣主要的直接熱源。
83
大氣逆輻射
夜間有雲較溫暖,夜間晴朗較寒冷。
84
大氣的保溫效應
對流層大氣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對地面長波輻射吸
收能力很強。
85
全球的熱量平衡
地球多年平均收入的熱量與支出的熱量是相等的。
86
引起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
各緯度間的冷熱不均。
87
熱力環流
由於地面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流。
88
形成風的直接原因
水平氣壓梯度力。
89
水平氣壓梯度力的方向和大小
高壓垂直指向低壓。單位距離間的氣壓差越大,風
力越大。
90
地轉偏向力的方向
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91
摩擦力對風向的影響
由於受摩擦力的影響,風向與等壓線並不平行,而
是有個交角。
92
根據等壓線判斷風向的步驟
①高壓垂直指向低壓②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③
畫出合力
93
小氣候
城市風、海陸風、山谷風
94
海平面等壓線與風力大小
低壓中心,高壓中心。等壓線越密集,風力越大。
95
大氣環流的意義
調整全球水熱分布,是各地天氣變化和氣候形成的
重要因素。
96
地球上氣壓帶和風帶的分布
東北信風、副高、中緯西風、副極地低壓、極地東
風、極地高壓
97
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位移
大致來說,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98
冬季海陸上的主要氣壓中心
亞洲高壓(大陸)、阿留申低壓(太平洋)和冰島低
壓(大西洋)
99
夏季海陸上的主要氣壓中心
亞洲低壓(大陸)夏威夷高壓(太平洋)亞速爾高壓(大西洋)

100
季風的成因
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②氣壓帶和風帶位置的季節移

剩下的發不完,願意的話把郵箱給我

Ⅱ 高中地理學業水平測試知識點~!

高一地理記憶知識要點(部分)

第一單元 宇宙環境
1.1 人類認識的宇宙
1 天體系統的級別:總星系——銀河系——太陽系——地月系
河外星系
2 太陽系:中心天體是太陽
離太陽最近的行星是水星,最遠的是冥王星
離地球最近的行星是金星,人類目前探索並准備移民的是火星
小行星帶在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
3 總星系:我們觀測到的宇宙,不是全部的宇宙,其中心是觀測者。
4 宇宙中的地球:地球是普通的行星,特點與其它行星比較並不特殊
地球是特殊的行星,因為目前的宇宙中只發現其有生命
5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條件:
(1) 穩定的太陽光照條件
(2) 比較安全的宇宙環境
(3) 因為日地距離適中,地表溫度適宜(平均氣溫為15度)
(4) 因為地球的質量和體積適中,地球能吸引大氣前形成大氣層(氮、氧為主)
(5) 形成並存在液態水

1.2 太陽、月球、與地球的關系
1 太陽輻射是電磁波
2 太陽能源來源是內部物質的核聚變反應
3 太陽輻射能中只有二十二億分之一到達地球
4 人類利用的太陽輻射能有:太陽能發電、熱水器等,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
5 太陽大氣層分為三層:光球、色球、日冕
6 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光球——黑子(原因是溫度低於周圍1500度)——太陽活動的主要標志
色球——耀斑——太陽活動最激烈的顯示
日冕——太陽風
對地球的影響:(1)影響地球氣候的變化
(2)耀斑爆發時影響電離層,干擾無線電短波通訊
(3)對地球磁場影響,產生「磁暴」現象

1.3 人類對宇宙的新探索
1 開發宇宙
(1) 空間資源:衛星通訊、太空實驗等(遼闊、高真空、強輻射、失重)
(2) 太陽能資源(太空利用)
(3) 礦產資源(月岩中有 )
2 保護宇宙環境:對太空垃圾的措施(推到其他軌道、帶回地球)
1.4 地球運動的基本形式——自轉和公轉
1 地球的自轉
(1)方向是:自西向東(北天極俯視逆時針,南天極俯視順時針)(畫南、北極地俯視圖,赤道側視圖、其他角度的) 地軸的北端總是指向北極星附近(北半球仰看北極星在地面上的高度等於當地的地理緯度)
(2)周期:恆星日——360度——真正周期——23小時56分4秒
太陽日——360度59分——人類實用周期——24小時
(4) 速度:南北極點無速度(速度為0)
線速度——從赤道向兩極遞減(60度緯線是赤道的一半)
角速度——除極點外都相等(15度/小時,1度/4分鍾)
2 地球的公轉
(1) 公轉軌道:近似正圓的橢圓軌道,太陽位於其中的一個焦點上
(2) 近日點——1月初——公轉的線速度和角速度都較快
遠日點——7月初——公轉的線速度和角速度都較慢
(3)方向:自西向東(北天極俯視逆時針)
(4)周期:公轉360度——恆星年——365日6時9分10秒
3 地球自轉與公轉的關系——同時同向運動
黃赤交角——黃道面與赤道面的夾角(目前是23度26分)
地球公轉的特點:黃赤交角的存在、地軸北端指向北極星附近在一定時期內是不變的。
4 太陽直射點:唯一在地球上太陽光與成90度平角的光線在地面上的交點
5 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
最北——北回歸線——6月22日——北半球夏至日
最南——南回歸線——12月22日——北半球冬至日
在赤道上——3月21日、9月23日——北半球春分日、秋分日
公轉周期——回歸年——365日5時48分46秒

1.5 ---1。6 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
晝夜交替
1 晝夜的形成:地球不發光、不透明
2 太陽照亮的一半地球——晝半球,背向太陽的一半地球——夜半球
3 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線——晨昏線(圈)——太陽高度是0度
從立體幾何學來說——晨昏圈所在的平面與太陽光線垂直
地方時
1 較東的地方時刻較早(畫經度示意圖:東經度、西經度、東西經度0度經線和180度附近)
2 區時劃分的國際標准:0時區、東西十二區、東八區
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赤道上不偏,沿運動方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3 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晝夜長短反映了日照時間的長短
正午太陽高度是一日內最大的太陽高度(不一定是90度)
4 晝夜長短的變化
北半球夏半年——春分日至
秋分日——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晝長大於夜長,緯度越高,晝越長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緯度的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極圈及其以北的地區,出現極晝現象。
北半球冬半年——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夜長大於晝長,緯度越高,夜越長晝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緯度的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極圈及其以北的地區,出現極夜現象。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晝夜等長,各為12小時。
5 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同一時刻,正午太陽高度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找到直射點的位置是關鍵)
夏 至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由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此時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各緯度,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北北回歸線之間的地區 一年中有兩個最大值),南半球各緯度,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小值(正午太陽高度的最小值全球各地區只有一個,就是在當地的冬至日)。
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由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此時南回歸線及其以南各緯度,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緯度,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正午太陽高度自赤道向兩極遞減。
小結:全球除赤道以外,同一緯度地區,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隨著季節而變化,使太陽輻射具有季節變化的規律,形成了四季;同一季節,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隨緯度而變化,使太陽輻射具有緯度分異的規律,形成了五帶。
6 四季的劃分
中國傳統上的四季: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為起點
主要適用於我國的黃河流域的生活和農業生產
夏季就是一年中白晝最長、太陽高度最高的季節
冬季就是一年中白晝最短、太陽高度最低的季節
春秋二季就是冬夏的過渡季節
歐美國家四季的劃分: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為起點
北溫帶實際上使用的四季劃分與氣候相結合:
春季:3、4、5月 夏季:6、7、8月
秋季:9、10、11月冬季:12、1、2月

7 五帶的劃分
界線:南、北回歸線和南、北極圈
名稱:熱帶——有太陽直射現象
北溫帶、南溫帶——無陽光直射、無極晝極夜
北寒帶、南寒帶——有極晝極夜現象
五帶反映了年太陽輻射總量從低緯地區向高緯地區減少的規律

第二單元 大氣環境
大氣是地球自然環境最活躍的組成部分
2.1 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布
1 低層大氣組成:主要是干潔空氣、水汽、固體雜質
2 各組成成分的作用
氮和氧(合占空氣體積的99%),氮是地球上生物體的基本成分,氧是人類和一切生物維持生命活動所必需的物質。
二氧化碳是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並對地面起保溫作用
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陽紫外線,保護地球上生物免受過多紫外線的傷害,被譽為「地球生命的保護傘」;而少量穿透大氣射到地面上的紫外線,又起到殺菌治病作用。
水汽和固體雜質(凝結核)是成雲致雨的必要條件
3 人類活動對大氣成分的影響:排放的二氧化碳過多、排放氟氯烴化合物
4 大氣的垂直分布
依據:溫度、密度、大氣運動狀況
(一) 對流層:貼近地面的大氣最低層。整個大氣質量的3/4和幾乎全部水汽、固體雜質都集中在這一層。與人類關系最密切,人類就生活在對流層底部。
特點:(1)氣溫隨高度的增加而遞減。原因:對流層的熱源是地面
(2)對流運動顯著。原因:上部冷下部熱
對流層厚度:低緯度地區17----18千米
中緯度地區10---12千米
高緯度地區8----9千米
(在氣壓帶和風帶的三圈環流圖上,三圈的高度不同)
(3)天氣現象復雜多變(對流上升,氣溫降低,冷卻成雲致雨)
(二) 平流層:自對流層頂至50----55千米高度
特點:(1)氣溫的垂直分布,下層隨高度變化很小,在30千米以上,氣溫隨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原因:平流層的熱量來源是臭氧吸收太陽紫外線。
臭氧層在22----27千米高度。
(2)氣流以平流運動為主。原因:上部熱下部冷
與人類的關系:臭氧層是天色屏障,大氣平穩,利於高空飛行。
(三) 高層大氣:氣壓很低、密度很小。
大氣上界:2000-----3000千米的高度,此處氣壓是0
80----500千米的高度,有電離層,能反射無線電波

2.2 大氣的熱力狀況
1 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
太陽光譜:人眼可見的可見光區(0。4----0。76微米)占太陽輻射總能量的50%,被大氣削弱的最少,因此,大氣直接吸收的太陽輻射能量是很少的。
紫外線區,主要被臭氧吸收
紅外線區,主要被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
(1) 吸收作用:具有選擇性,臭氧吸收紫外線,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紅外線。對可見光吸收的很少,這也叫選擇性。
(2) 反射作用:雲層和顆粒較大的塵埃。雲層的反射作用最顯著。
舉例:夏季,多雲的白天,氣溫不會太高。
(3) 散射作用:空氣分子或微小塵埃,使一部分太陽輻射不能到達地面。(注意,還有一部分是可以到達地面的)
舉例:晴朗的天空呈蔚藍色
交通信號燈中紅色的不易被散射,遠處看得見。
2 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與太陽高度角成反比:太陽高度越大,被削弱的就越少。(同時記住,太陽高度越大,太陽的輻射就越強,因此,夏季,北半球雖然離太陽較遠,但是,太陽高度大,白天長,氣溫就高)
3 地面是大氣對流層直接的熱源(地面的長波被對流層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
4 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大氣逆輻射(射向地面的大氣輻射)
太陽輻射(短波)、地面增溫、地面輻射(長波)、大氣增溫、大氣輻射(長波)、大氣逆輻射(保溫作用)
舉例:夜晚天空有雲,氣溫較高
5 大氣的削弱作用和保溫作用,減小了氣溫的日較差。保溫作用,使地表的平均氣溫提高到15度,形成了人類適宜生存的環境。
6 全球熱量平衡:整個地球的多年平均熱量收支是平衡的。
目前存在的問題:二氧化碳排放過多,造成全球氣溫升高,引起一系列的生態變化,進而影響全球的經濟結構。

2.3 大氣的運動
1 大氣運動的熱量來源:太陽輻射
2 引起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高低緯度之間的熱量差異
3 大氣的垂直運動:氣流上升或下沉,由冷熱不均造成
大氣的水平運動叫風,由同一平面上的氣壓差異造成
4 熱力環流:由於地面的冷熱不均形成的,它是大氣運動的最簡單形式
同一平面上,地面上冷的地方是高氣壓,熱的地方是低氣壓,對應的在地面的上空,在上空的同一平面上,冷的地面的上空因空氣下沉到地面,上空的密度變小,形 成上空的低壓,熱的地面的上空,因地面空氣上升,形成上空的高氣壓(再次說明,天上與天上的同一平面比,地面與地面的同一平面比)
注意記住:同一平面上,密度大氣壓高,密度小,氣壓低
舉例:城市風——熱島效應
5 大氣的水平運動——風
氣壓梯度:單位距離的氣壓差
水平氣壓梯度:同一水平面上的氣壓梯度
水平氣壓梯度力:促使大氣由高壓區向流向低壓區的力,這是形成風的直接原因。(如果大氣在同一平面上的密度是均勻的,沒有氣壓梯度,空氣就不流動,也就是 沒有風)這個力的方向與等壓線垂直並指向低壓(矢量),這個力的大小與等壓線疏密有關,在同一幅圖中,等壓線密集的地方風速就大,等壓線稀疏的地方風速就 小。
6 風向與受力的關系:
(1) 受一個力:水平氣壓梯度力,風向與等壓線垂直並指向低壓
(2) 受兩個力:加上一個地轉偏向力,風力最終與等壓線平行(注意南北半球的偏力不同)
(3) 受三個力:再加上地面摩擦力,摩風向等壓線有一個交角(銳角)
注意:高空的大氣只受到兩個作用
友情提示:你會根據等壓線畫出風向嗎?(氣旋與反氣旋圖)

2.4 全球性大氣環流
1 大氣環流:具有全球性的在規律的大氣運動。(三圈環流、季風環流)
2 低緯度環流:(以下所說的氣壓帶與風帶都是指近地面的名稱)
(1) 赤道低壓帶:因為熱力作用形成,氣流輻合上升,易成雲致雨,形成多雨帶。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熱帶雨林氣候(亞馬孫平原、剛果盆地、東南亞的馬來群島)
(2) 副熱帶高壓帶:因為動力作用而形成,氣流在30度緯度上空聚積而下沉,形成少雨帶(東亞季風區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區形成熱帶沙漠氣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亞的沙漠、北美美國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魯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亞大沙漠)
(3) 信風帶: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壓的氣流,在北半球由北風右偏成東北信風,在南半球左偏成東南信風。
3 中緯度環流:
(1) 副極地低壓帶:由來自低緯的暖氣流與來自高緯的冷氣流相遇運動上升而形成。形成溫帶多雨帶。
(2) 中緯西風帶:由副高吹向副極地低壓帶的氣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風,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風,習慣上叫西風,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區,在大陸西岸形成溫帶海洋性 氣候。(歐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溫哥華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側、澳大利亞南端及塔斯馬尼亞島、紐西蘭等)
4 高緯環流:
(1) 極地高壓帶:因為熱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氣下沉,形成少雨帶。不過極地因為氣溫低,蒸發更少,所以極地屬於降水量大於蒸發量的地區,為濕潤地區。
(2) 極地東風帶:由極地高壓帶吹向副極地低壓帶的氣流,在地轉偏向力作用下(在極地,地轉偏向力較大),北半球右偏成東北風,南半球左偏成東南風,為了區別於信風帶,極地的風帶就叫極地東風帶。
小結:全球近地面有7 個氣壓帶,6 個風帶。(學會畫圖)
5 氣壓帶和風帶的移動
(1) 移動的原因: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而動
(2) 移動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注意:課本上的示意圖,看太陽的位置,判斷是二分二至日並能知道氣壓帶和風帶向南、北的哪個方向移動了。這會與地中海氣候聯系起來考。
6 海陸分布對大氣環流的影響
(1)從全球海平面等壓線分布圖上可以看出,除南極洲附近以外(特別是南緯30以南的地區,氣壓帶基本上呈帶狀分布,原因是南半球海洋占絕對優勢,緯向的氣壓帶比北半球明顯),近地面的氣壓帶都被切成一塊一塊的,是塊狀而非帶狀。
(2)以亞洲----太平洋地區為例
夏季亞歐大陸上的印度低壓(亞洲低壓)切斷了隨太陽直射點北移而來的副熱帶高壓帶,使副高的殘余部分退到海洋上,在太平洋上的叫北太平洋高壓(夏威夷高壓)
冬季亞歐大陸上的蒙古——西伯利亞高壓(亞洲高壓)切斷了隨太陽直射點南移而來的副極地低壓帶,使副極地低壓帶的殘余部分退到海洋上,在太平洋上的叫阿留申低壓
7 大氣活動中心,冬、夏季海陸上的這些高、低氣壓中心,勢力強、范圍廣,稱為大氣活動中心。它們隨季節而南北移動,對世界的天氣和氣候有著重大影響。
8 季風環流
(1) 定義:大范圍地區的盛行風隨季節而有顯著改變的現象。
(2) 季風環流也是大氣環流的一部分,亞洲東部是世界上季風環流最典型的地區,其他地區也有季風(美國東南部、澳大利亞東南部)
(3) 形成季風的原因:一是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二是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
舉例:海陸勢力性質差異形成的季風:東亞的冬、夏季風和南亞的冬季風
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形成的季風:南亞的夏季風(西南季風),其是由於太陽直射點北移,南半球的東南信風越過赤道,在地轉偏向力作用右偏形成西南風。
(4) 為什麼東亞是世界上季風最典型的地區:東亞位於世界上最大的大陸亞歐大陸和最大的海洋太平洋之間,海陸熱力差異比世界其他地區都顯著。
(5) 東亞季風:(溫帶季風、亞熱帶季風)
冬季風:來自蒙古——西伯利亞高壓的偏北風,低溫乾燥,風力強勁
夏季風:來自北太平洋的夏威夷高壓西北部的偏南風,高溫、濕潤多雨
(6) 南亞季風:(熱帶季風)
冬季風:來自蒙古——西伯利亞的東北風(北印度海水逆時針流動)
夏季風:來自南半球的西南風(北印度洋海水順時針流動)
9 副熱帶高壓與我國的降水和旱澇——雨帶的移動
春末(5月),雨帶在華南(珠江流域)
夏初(6---7月),雨帶移到長江中下游地區直至日本南部,形成長達一個月左右的梅雨
7----8月,雨帶移到東北和華北地區。
9月,副高南退,北方雨季結束,南方進入第二個雨季。
小結:北方雨季開始晚結束早,雨季短;南方雨季開始早結束晚,雨季長
副高北移速度偏快(夏季風強),造成北澇南旱
副高北移速度偏慢(夏季風弱),造成北旱南澇

2.5 常見的天氣系統
1 常見的天氣系統:鋒面系統(冷鋒、暖鋒)、氣旋和反氣旋、鋒面氣旋
2 鋒面系統:(冷、暖氣團是指的相對溫度)
冷鋒和暖鋒共同點:冷氣團在鋒面下方,暖氣團在鋒面上方

Ⅲ 我要高中學的地理所有的知識點、詳細的、全的、正確的 馬上高考了 謝謝各位了

呵呵 , 你找對人了 , 我在上高中時 地理 每次考試 總是全年級第一, 現在 上了大學, 想想高中生活, 忙碌而充實, 感覺很好。 等你上了大學就會明白 我的這種體會了。好了 , 不說 了 , 給你 知識點:

高考地理知識點全解
高考地理復習知識點全解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和地圖
一、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是宇宙中的一個天體
人類對宇宙的認識過程 天圓地方說、地圓說、地心說、日心說、大爆炸宇宙學說
宇宙的基本特點 由各種形態的物質構成,在不斷運動和發展變化。
天體的分類 星雲、恆星、行星、衛星、彗星、流星體、星際物質。
天體系統的成因 天體之間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繞轉,形成天體系統。
天體系統的級別 地月系-太陽系-銀河系(河外星系)-總星系
地球的普通性 八大行星中的普通一顆(同向性、共面性、近圓性、物理性質、運動特徵)
地球的特殊性 有生命
(二)、日地關系
日地平均距離 1.496億千米,約1.5億千米(一個天文單位)
太陽系九大行星的位置 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
九大行星按結構特徵分類 類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遠日行星(天海)
地球上生物出現和進化的原因 光照條件、穩定的宇宙環境、適宜的大氣和溫度、液態水。
太陽的主要成分 氫和氦
太陽輻射能量的來源 核聚變反應
太陽輻射對地球和人類的影響 維持地表溫度,水循環、大氣運動等的動力,人類的主要能源。
太陽活動 黑子(標志)、耀斑(最激烈)。
我國太陽能的分布 分界線;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太陽外部結構及其相應的太陽活動 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陽風)。
太陽黑子的變化周期 約11年。
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①影響氣候②影響短波通訊③產生磁暴現象
(三)、地球
地球的形狀 赤道略鼓,兩極稍扁的橢球體
地球的平均半徑與赤道周長 6371千米、4萬千米
經線和經度 連接南北極的線。相對的兩條經線組成一個經線圈。111×cosθ
特殊經線 0°、180°、120°E、20°W、160°E
緯線和緯度 和赤道平行的的圓。以赤道為零度,向南向北各90度。
特殊的緯線 0°(赤道)、90°(極點)、30°、60°、23°26′、66°34′
本初子午線 0°經線,通過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南北方向的判斷 北極為最北,南極為最南。
東西方向的判斷 沿著自轉方向為向東,逆著自轉方向為向西。
經緯網上方向的判斷 平行四邊形法則
經緯網上距離的計算 經度每差一度相差110×cosθ(當地緯度)、度相差一度相差110千米
東西經的判斷 沿著自轉方向增大的是東經,減小的是西經。
南北緯的判斷 度數向北增大為北緯,向南增大為南緯。
地球自轉的方向 自西向東。北極上空俯視呈逆時針旋轉,南極俯視呈順時針
地球自轉的周期 恆星日,23小時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陽日24小時(晝夜交替周期)。
地球自轉的速度 角速度(約每小時15°),線速度(自赤道向兩極遞減1670km/h×cosθ)
地球公轉的軌道 橢圓軌道。一月初(近日點)快,七月初(遠日點)慢。
地球公轉的方向 自西向東。從地球北極上空觀察,呈逆時針旋轉。
地球公轉的周期 恆星年(365日6時9分10秒)(真正周期)
回歸年(365日5小時48分46秒)
黃赤交角 黃道平面與赤道平面的夾角,目前為23°26′。
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 太陽直射點以一回歸年為周期相應地在南北回歸線間往返移動
晨昏線的判斷 沿自轉方向,黑夜向白天過渡為晨線,白天向黑夜過渡為昏線。
晨線和赤道相交處的經線為6點,昏線和赤道相交處的經線為18點
地方時的計算 每往東1°,時刻增大4分鍾。
已知經度求時區數 經度除以15,再四捨五入。
區時的計算 每往東1個時區,時刻增大1個小時。
北京時間 以東八區(120°地方時)為標准時間。
國際標准時間 以本初子午線時間為標准時(即零度經線)。
國際日期變更線 180°經線(理論上),有三處偏離,不通過陸地(實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高考地理知識點全解
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晝夜更替、地方時、水平運動物體的地轉偏向(北右南左)
太陽直射點的判斷 太陽高度為90度,晝半球的中心點,地方時為12點。
春分日(3.21.)秋分日(9.23.) 太陽直射點在赤道,晨昏線與經線重合,全球晝夜等長
夏至日(6月22日) 太陽直射點在北回歸線,晨昏線與經線交角最大,北半球晝長>12h
冬至日(12月22日) 太陽直射點在南回歸線,晨昏線與經線交角最大,南半球晝長>12h
夏半年的概念 3月21日至9月23日,直射點在北半球。此時南半球為冬半年
冬半年的概念 9月23日至3月21日,直射點在南半球。此時南半球為夏半年
晝夜長短的計算 以晝弧長度為依據,每15度為1小時。日落時間減去日出時間。
日出日落時刻的計算 日出時間為12-L/2,日落時間為12+L/2;L為晝長
晝夜長短的判斷 夏半年,越往北白晝越長,冬半年,越往南白晝越長。
正午太陽高度的計算 90°-(直射點與所求點的緯度間隔)
天文四季 一年內白晝最長、太陽最高的季節是夏季,反之為冬季。
我國傳統四季 以立春(2.4/5)、立夏(5.5/6)、立秋(8.7/8)、立冬(11.7/8)劃分四季。
歐美傳統四季 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為四季的起點。
二十四節氣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五帶的名稱和范圍 熱帶、北溫帶、南溫帶、北寒帶、南寒帶。
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晝夜長短的變化、四季更替
(四)、宇宙探測
空間探索階段的開始 1957年10月,原蘇聯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上天。
空間開發階段的開始 1981年第一架太空梭試航成功。
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史 1970年"東方紅"一號、2003年"神舟5號"載人航天飛船。2005年神舟6號。2008年神舟7號。
宇宙自然資源的分類 空間資源(高真空、強輻射、失重)、太陽能資源、礦產資源。
保護宇宙環境 清除太空垃圾、加強國際合作。
二、大氣
(一)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布
大氣圈對地球的重要意義 保護生物生存,影響地球自然環境,維持生命活動
低層大氣的組成 干潔空氣、水汽和固體雜質
干潔空氣的組成 氮和氧,二氧化碳和臭氧
氧、氮、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和塵埃的作用 生命活動必需;構成生物體成分;吸收紫外線;光合、保溫作用;成雲致雨
大氣污染 二氧化碳的"溫室效應",氟氯烴破壞臭氧層、酸雨
大氣垂直分層 對流層、平流層(臭氧層)、高層大氣(電離層)
對流層的主要特徵 上冷下熱,對流顯著,天氣現象復雜多變。與人類的關系最密切
電離層 無線電短波通訊
平流層的主要特徵 臭氧吸收紫外線。平流,對高空飛行有利。人類的保護傘。
(二)對流層大氣的熱力狀況和大氣運動
影響太陽輻射強度的最主要因素 太陽高度角
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 選擇性吸收、反射(無選擇性)、散射。
輻射定律 物質的溫度越高,輻射中最強部分的波長越短;反之越長。
地面輻射 是對流層大氣主要的直接熱源。屬長波輻射。
大氣逆輻射 大氣輻射射回地面的部分。夜間有雲較溫暖,夜間晴朗較寒冷。
大氣的保溫效應 水汽和二氧化碳對地面長波輻射吸收能力很強,保溫作用
全球的熱量平衡 地球多年平均收入的熱量與支出的熱量是相等的。
引起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 各緯度間的冷熱不均。
熱力環流 由於地面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流。
形成風的直接原因 水平氣壓梯度力。
水平氣壓梯度力的方向和大小 由高壓垂直指向低壓。
單位距離間的氣壓差越大(等壓線越密集),風力越大。
地轉偏向力的方向 北半球垂直於風向右側,南半球垂直於風向左側。低緯度小,高緯度大
摩擦力對風向的影響 受摩擦力的影響,風向與等壓線並不平行,而是有個交角,斜穿等壓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高考地理知識點全解
根據等壓線判斷風向的步驟 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斜穿等壓線,指向低壓;高空與等壓線平行。左右手法則。
熱力環流的典型案例 城市風、海陸風、山谷風
海平面等壓線 低壓中心,高壓中心。低壓槽、高壓脊、鞍部。
大氣環流的意義 調整全球水熱分布,是各地天氣變化和氣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地球上氣壓帶和風帶的分布 赤道低壓、信風、副高、中緯西風、副極地低壓、極地東風、極地高壓
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位移 大致來說,對於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冬季主要氣壓中心(1月,北緯60度) 亞洲高壓(亞歐大陸)、阿留申低壓(北太平洋)和冰島低壓(北大西洋)
夏季主要氣壓中心(7月,北緯30度) 亞洲低壓(亞歐大陸),夏威夷高壓(北太平洋)亞速爾高壓(北大西洋)
季風的成因 ①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東亞)
② ②氣壓帶和風帶位置的季節移動(南亞)
季風的典型分布地區 東亞季風(西北、東南風);南亞季風(東北、西南風)。
(三)大氣降水
降水的條件 物質條件:水汽、固體雜質
臨界條件:水汽上升,水汽凝結達到過飽和。
降水的類型 鋒面雨、地形雨、對流雨
世界降水分布 東岸多、西岸少。赤道多、兩極少。沿海多、內陸少。赤道多雨帶、副熱帶少雨帶、副極地多雨帶、極地少雨帶。
(四)天氣、氣候與人類及氣象災害
鋒面的分類與天氣 冷鋒、暖鋒和准靜止鋒。過境時與過境後氣溫、氣壓、天氣的變化。
鋒面對我國天氣影響的實例 北方夏季的暴雨(冷鋒)冬季的寒潮、沙塵暴(冷鋒)、梅雨(准靜止鋒)
氣旋的氣壓、氣流狀況、天氣特徵 低氣壓;上升氣流;陰雨。北半球逆時針輻合,南半球順時針輻合。
反氣旋的氣壓、氣流狀況、天氣特徵 高氣壓;下沉氣流;晴朗。北半球順時針輻散,南半球逆時針輻散。
鋒面氣旋 溫帶氣旋,東面暖鋒、西面冷鋒。暖鋒鋒前、冷鋒鋒後一側陰雨。
氣候形成因子 太陽輻射、大氣環流、下墊面、人類活動。
大陸性氣候與海洋性氣候的比較 日較差、年較差、最高氣溫月、最低氣溫月。
世界氣候類型的名稱 熱帶(四種)、亞熱帶(兩種)、溫帶(三種)、寒帶(一種)
判斷氣候類型的步驟 ①判斷南北半球,②判斷熱量帶,③判斷雨型。
亞熱帶季風氣候 大陸東岸20-35°。季風環流。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
地中海氣候 30-40西岸。受副高和西風交替控制。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多雨。
溫帶季風氣候 40-60°大陸東岸(僅東亞)。季風環流。夏季高溫多雨,冬季低溫乾燥。
溫帶海洋性氣候 40-60°大陸西岸。終年盛行西風。冬暖夏涼,降水均勻。
溫帶大陸性氣候 溫帶內陸。終年受大陸氣團控制。冬季嚴寒、夏季炎熱、全年少雨。
氣候的變化 地質時期、歷史時期、19世紀末以來。
氣候資源的特點 可再生,普遍存在性,數值特徵,有較大的變率
氣候資源與農業 種植制度(作物的結構、熟制、配置與種植方式)。
氣候資源與建築 小區街道與子午線成30°-60°夾角,街道方向與風向平行(利於通風)
風與城市規劃 工業企業布局在盛行風的下風向或最小風頻上風向。居民區相反。
氣候資源與交通 公路、鐵路、機場(暴雨、泥石流、風速、橋涵、雲霧、地勢等)
台風(颶風) 熱帶氣旋強烈發展形成。近中心風力>12級。影響低緯度東岸。
熱帶氣旋強度等級 熱帶低氣壓-熱帶風暴-強熱帶風暴-台風。
台風的監測與預報 利用氣象衛星確定台風中心位置,估計強度,監測移動方向和速度。
暴雨形成條件 ①充足的水汽②強烈的上升運動③持續的天氣系統
洪澇災害的防禦 提高預報的准確率,採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
乾旱的危害 造成糧食減產,人畜飲水困難,影響經濟發展和社會安定。
乾旱的防禦 改善生態、選擇耐旱作物、開展水利建設、改進耕作制度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高考地理知識點全解
寒潮的危害 帶來嚴寒、大風、霜凍。對春秋季的農作物危害最大。
寒潮的防禦 提前發布准確的寒潮消息或警報。
全球變暖趨勢及其人為原因 ①燃燒礦物燃料②毀林
全球變暖造成的後果 ①海平面上升②各地區降水和干濕狀況的變化,導致各國經濟結構調整。
大氣臭氧層總量減少的主要原因 氟氯烴化合物消耗臭氧。
大氣臭氧層總量減少的危害 ①直接危害人體健康②對生態環境和農林牧漁造成破壞。
臭氧層的保護 ①研製新型製冷系統②參與國際合作
酸雨的成因 燃燒煤、石油、天然氣,排放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氣體。
我國酸雨區的分布 南方酸雨嚴重①西南(四川盆地)②中南(珠江三角洲)③長江三角洲
酸雨的危害 ①河湖水酸化,影響魚類②土壤酸化③腐蝕建築物④危及人體健康
酸雨的防治 減少人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煤炭中的硫資源綜合利用。
(五)氣壓、氣溫、降水等值線圖、柱狀圖等的判讀技巧
三、海洋
(一)海水的性質和運動

海洋是大氣的主要熱源和水源 海洋水量佔地球總水量的96.53%,海洋佔地球表面的71%。熱容量很大。
海岸帶 從濱海平原到大陸架之間的廣闊區域。
海岸帶與人類活動 全球5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距離海岸60千米的范圍內。
人-海岸相互作用階段 ①很少干預②開始干預③海岸開發④海岸管理
海水熱量的收入、支出 太陽輻射、海水蒸發所消耗的熱量。
影響海洋表層水溫的因素 太陽輻射、沿岸地形、氣象、洋流等。
海水溫度的空間變化規律 從赤道向兩極遞減。
海水溫度的垂直變化 表層海水溫度變化較大,1000米以下深層海水溫度變化不大。
海水對大氣溫度的調節作用 海洋面積廣,水量大,而且熱容量又很大。
海水中主要鹽類物質 氯化鈉、氯化鎂。
鹽度的概念 1000克海水中所含溶解的鹽類物質的總量。大洋平均鹽度:3.5%
海洋表層鹽度的緯度分布規律 從南北半球的副熱帶海區分別向南北兩側遞減。
影響海水鹽度的因素 降水量、蒸發量、洋流(寒流、暖流)、河流淡水匯入(徑流量)。
鹽度最高的海區和最低的海區 紅海(亞非交界)、波羅的海(北歐附近)
海水運動的主要形式 波浪(風浪、海嘯)、潮汐(大潮和小潮)、洋流
洋流的概念 海水常年比較穩定地沿著一定方向作大規模的流動。
洋流的成因分類 風海流(大多東西方向)補償流(大多南北向)密度流(直布羅陀海峽)。

Ⅳ 跪求 高中學業水平考試 地理必背知識點。

網路抄文庫襲自己看看吧http://wenku..com/link?url=tTZBssU84DCITLW76kdl_j6PiDtNgx7OHwEv9U_XNwn5YCBBEX7w-rocYI6iXsIFD3J__8V0Kab4_

Ⅳ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復習知識點
第一章:行星地球
一、宇宙中的地球
1.宇宙:時間上的無始無終,空間上的無邊無際。
2.天體:
●概念:物質存在的形式,包括星雲、行星、流星體、彗星以及一些星際物質(如氣體、塵埃)。
●天體系統:各天體相互吸引、繞轉才形成天體系統。
●天體系統的層次:
3.太陽系及其成員:
●九大行星的排列: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冥王星。
●它們的公轉運動共同特點:同向性、共面性、近圓性。
●又可以分為三類:
類地行星::水、金、地、火星
巨行星:木、土星
遠日行星:天王、海王、冥王星
●小行星帶:位於火星和木星之間。(記法:火和木在一起易燃燒,用小行星帶隔開)
4.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1)日地距離適中——適宜的溫度(2)質量體積適宜——適合生物呼吸的大氣
(3)地球內部物質運動、——水
二、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1.提供能量:
●太陽的主要成分:氫和氦。
●太陽輻射是以電磁波的形式輻射。來源:內部的核聚變。
●緯度差異熱量差異:緯度低,太陽輻射強,生物量多;反之。
2太陽活動:
●太陽大氣層從外到內分為:日冕(最外層)、色球、光球(太陽表面、最亮)。
●太陽活動的主要標志:太陽黑子(周期11年)。
耀斑也是重要標志,它是太陽活動最強烈的顯示。
●太陽風在日冕層;太陽風暴發生於太陽表面。
●太陽活動的三大影響:
(1)太陽電磁波擾動電離層影響無線電短波通訊
(2)帶電粒子流擾動地球電磁場產生磁暴
(3)帶電粒子流進入大氣層產生極光。
●降水量與太陽黑子有一定相關系:(P12)1、3圖是正相關,2圖是負相關。
三、地球運動:
1.地球的運動:自轉和公轉。方向都是自西向東。
2.地球自轉:
●繞轉中心:地軸(它的北端總是指向北極星附近)
●地球真正的自轉周期:恆星日(23時56分4秒),360o
另一周期是:太陽日(24小時),360o59』
●自轉方向:
從北極上看地球自轉是逆時針,南極上看是順時針。
●角速度:除南北兩極點為0外,其他各地角速度都為15o/h。
●線速度:赤道最大(1667m/s),向兩極逐漸減小,兩極線速度為0。
3.地球公轉:
●繞轉中心:太陽
●周期:
恆星年:365日6時9分10秒(真正周期)
回歸年:365日5時48分46秒(太陽周期)
●公轉軌道:橢圓形
近日點(1月初,角速度和線速度最大),遠日點(7月初,角速度和線速度最小)。
注意:夏至日點在遠日點附近,冬至日點在近日點附近。
●黃赤交角(23026』):黃道面+赤道面
4. 地球運動的意義:
●自轉:產生晝夜更替、地方時、地轉偏向力、改造地球的形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
●公轉:季節變化(正午太陽高度變化、晝夜長短變化)、五帶的形成。
地球公轉和自轉產生:黃赤交角(23o26』)。
5. 地球運動的計算:
●晨昏線:與太陽光線垂直,其太陽高度為0。
晨線:由夜變為晝。
昏線:由晝變為夜。
●全球共分為24個時區,每個時區跨經度15o,相鄰兩個時區相差1小時。
解題的三個方法:
(1)求時區:時區序號=已知經度/15o,余數<7.5則整數為時區序號;余數>7.5則整數+1為時區序號
(2)兩個時區之差:同區相減,異區相加
(3)「東加西減」:所求點在已知點以東用「+」,以西用「—」
●日界線:原則以180o經線作為日界線,不過有些曲折。
從東十二區進入西十二區減一天;從西十二區進入東十二區加一天。
●太陽直射點南北移動圖:
●解晝夜長短的三個方法:
(1)求某地晝夜長短:過該點作緯線或緯線圈,白天占的部分多的就是晝長夜短,反之。
(2)某地晝長2 x,則日出為12:00—x,日落為:12:+x。
(3)春秋分日:晨昏線與經線重合,全球各地晝夜平分,6:00日出,18:00日落。
注意:解題突破點:赤道終年晝夜平分,6:00日出,18:00日落。
●正午太陽高度:H=90―∣(φ±λ)∣ 說明:φ為所求地緯度,λ為太陽直射點緯度.當太陽直射點和所求地同在北半球或南半球時用φ-λ;當太陽直射點和所求地分別在南,北半球時用φ+λ:
●太陽直射點所在經度的地方時為:12:00。
四、地球的圈層結構
1.研究手段:地震波
地震波又分為:縱波(P)和橫波(S)。
注意:縱波可以通過固體、液體、氣體。
橫波只能通過固體。
縱波波速比橫波快,所以一般在陸地上發生地震時先感覺到上下震動,然後才是左右震動;在海洋上只有上下震動。
2.地球內部圈層
●從外到內分為三層:地殼、地幔、地核。
●地殼與地幔之間是莫霍界面,地幔與地核之間是古登堡界面
●軟流層:地震和岩漿的發源地。處在上地幔的上部,但不是頂部。
●岩石圈:包括上地幔頂部和地殼。
3.地球外部圈層:大氣圈、水圈、生物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氣
一、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
1.大氣受熱
●能量來源:太陽輻射
●大氣受熱過程:太陽輻射大氣削弱地面吸收地面輻射大氣逆輻射(保溫)
2. 熱力環流(最簡單的大氣運動):
●海陸熱力環流:
白天吹海風,晚上吹陸風。
因為白天陸地升溫比海洋快,陸地形成低壓,海洋是高壓;晚上陸地降溫比海洋快,陸地形成高壓,海洋是低壓。
3.大氣水平運動:
●水平氣壓梯度力:它是形成風的直接原因;方向與等壓線垂直;由高壓指向低壓。
●地轉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摩擦力:它斜穿等壓線。影響風速,摩擦力越大,風速越小;還會影響風向與等壓線的夾角。
●風向:高壓低壓
●風力(風速):等壓線密(氣壓梯度大),風力(速)大
二、氣壓帶和風帶
1.形成:
●單圈環流:理想環流圈
●三圈環流:低緯、中緯、高緯環流。形成七個氣壓帶和六個風帶。
注意:記住名稱、位置以及風帶的風向。氣壓帶和風帶關於赤道對稱。
●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北半球夏季的時候,氣壓帶和風帶向北移動
2.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冬季大陸降溫快,形成高壓,把副極地低氣壓帶切斷;夏季大陸升溫快,形成低壓,把副熱帶高氣壓帶切斷。(冷高壓,熱低壓)
●氣壓中心(北半球):
亞洲
北太平洋
北大西洋
冬季
亞洲高壓
(蒙古—西伯利亞高壓)
阿留申低壓
冰島低壓
夏季
亞洲低壓
(印度低壓)
夏威夷高壓
亞速爾高壓
●季風:
夏季:我國盛行東南季風(來自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帶),南亞是西南季風(南半球東南信風夏季越過赤道,在地轉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逐漸偏成西南風)。
冬季:我國盛行西北季風,南亞是東北季風。
3.氣候類型:
●描述一個地方的氣候要把降水和氣溫描述清楚。
●(1)在單一氣壓帶或風帶控制之下:熱帶雨林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
(2)在兩種氣壓帶或風帶交替控制之下:地中海氣候、熱帶草原氣候。
●比較重要的氣候類型:
(1)熱帶雨林氣候:全年高溫多雨,主要分布於亞馬孫平原、馬來群島、剛果盆地。
(2)溫帶海洋氣候:一般溫度高於0o,降水不多也不少;分布在南北緯40°~60°之間的溫帶大陸西岸;以西歐最典型,其餘分布在北美洲西北岸、智利南部、澳大利亞東南端及紐西蘭等地。
(3)地中海氣候: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濕潤的氣候類型。分布於南、北緯30~40°間的大陸西岸,以地中海地區最為典型,其餘分布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太平洋沿岸,智利中部,澳大利亞南部沿海地區和非洲南部的開普敦地區。
(4)我國的氣候主要是:亞熱帶季風氣候(南方)、溫帶季風氣候(北方)、溫帶大陸性氣候(西北)
高原氣候(青藏高原)
三、常見天氣系統
1.鋒面天氣:
●鋒面:冷氣團和暖氣團的交匯面。
冷氣團在鋒面的下方。
●鋒:鋒面和鋒線。
●類型:
(1)暖鋒:暖氣團向冷氣團移動,降水在鋒前。
(2)冷鋒:冷氣團向暖氣團移動,降水在鋒後。
(3)准靜止鋒:暖、冷氣團勢力相當形成的。
初夏,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准靜止鋒形成梅雨天氣。
2.高壓低壓天氣:
●高壓脊:從高壓延伸出來的狹長區域。
低壓槽:從低壓延伸出來的狹長區域。
●氣旋:中心氣壓低,四周氣壓高;在北半球是逆時針輻合,
在南半球是順時針輻合;垂直方向氣流上升。(多陰雨天氣)
●反氣旋:中心氣壓高,四周氣壓低;在北半球是順時針輻散,
在南半球是逆時針輻散;垂直方向氣流下沉。(多晴朗天氣)
●判斷方法:
北半球用右手定則,南半球是左手定則,大拇指方向與垂直方向氣流方向相同。
●(1)台風是氣旋的一種特殊形式。
(2)影響我國的氣旋主要是:溫帶氣旋和熱帶氣旋。常年受溫帶氣旋影響,熱帶氣旋主要在夏季。
(3)影響我國的氣旋主要是:夏季是來自熱帶海洋的太平洋暖性反氣旋,如長江中下游的伏旱天氣;冬季受來自溫帶大陸的蒙古冷性反氣旋影響。
四、全球氣候變化:
1.表現:
●事實:近百年,全球氣候特點:氣溫升高。自1860年以來,氣溫升高0.6oC。
●原因:人口增加、森林減少、礦物燃料燃燒等
2.氣溫升高的可能影響:
(1)海平面上升 (2)影響農業生產 (3)影響水循環。
3.措施:控制溫室氣體的排放、節能技術、植樹造林等等。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一、自然界中的水循環:
1.水體:
●存在形態:固態、液態、氣態
●水體類型:海洋水、陸地水、大氣水
●(1)海水是主體 (2)冰川是最豐富的淡水資源。但利用不多
●人類主要利用的水體:陸地水中的淡水
●河流與湖泊的補給關系:如果湖泊水位高於河流,則湖泊補給給河流。反之。
2.水循環:
●三大水循環類型:海陸間的循環、陸地內循環、海上內循環。
其中海陸間的循環是最重要最完整的。其循環過程:
●水循環的意義:
(1)促進各種水體更新,維持全球水平衡
(2)調節各圈層之間的熱量傳輸
(3)改造地表形態
(4)促進地球表層化學元素的遷移
二、大規模的海水運動
1.洋流
●形成:盛行風是主要動力
●類型:
(1)按成因:風海流(主要)、密度流、補償流
(2)按性質:暖流和寒流
暖流:從水溫高的海區流向水溫低的海區的洋流;一般也是從低緯度流向高緯度。
寒流剛好相反。
●分布規律:
(1)冬季洋流的分布:圖3.25;北半球中低緯度是順時針的大洋環流,中高緯度是逆時針的大洋環流;南半球中低緯度是逆時針。
(2)西風漂流:在南半球高緯度海區,是最大的洋流。
北印度洋的洋流:夏季盛行西南風,所以是順時針的大洋環流;冬季盛行東北風,是逆時針的大洋環流。
(3)北大西洋暖流:最大的暖流。使北極圈內出現不凍港。
●洋流的影響:
(1)對氣候的影響:促進高低緯度間熱量的輸送和交換,平衡全球熱量。
暖流具有增溫增濕的作用;寒流具有降溫減濕的作用。
(2)對海洋生物資源和漁場分布的影響:如,四大漁場的形成
寒暖流交匯形成:紐芬蘭、北海道以及北海漁場。
受離岸風影響:秘魯漁場。
(3)對海洋航行的影響
(4)對海洋污染物的影響
●厄爾尼諾現象:來自秘魯附近的海區,是赤道暖流向南流動,引起秘魯沿岸水溫升高。
引起秘魯、厄瓜多形成洪澇災害;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旱災。
其大氣環流圖:
三、水資源的合理利用
1.水量的豐歉:以多年平均徑流量衡量。
徑流量=降水量—蒸發量。
2.水資源的分布:
●水資源最豐富的大洲:亞洲。
水資源最少的大洲:大洋州。
水資源最豐富的國家:巴西。
我國位於第六位。
●我國水資源的分布:北多南少,東多西少,夏秋降水多,冬春降水少。
3.水資源與人類社會:影響經濟活動、水資源利用歷史的發展
4.合理利用水資源:
●水資源危機
●用水措施:開源、節流
第四章:地表形態的塑造
一、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
1.地質作用包括: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其中內力作用是主導
2.內力作用:
●能量來源:地球內部熱能
●表現形式:地殼運動、岩漿活動、變質作用。
其中地殼運動是塑造地表形態的主要方式。
●對地表形態的影響:使地表隆起或凹陷,形成高地、盆地
●地殼運動:
(1)水平運動:擠壓形成褶皺山脈,拉伸形成斷裂帶。
(2)垂直運動:形成高低不平的地勢和海陸變遷。
其中以水平運動為主。
3.外力作用:
●能量來源:地球外部的太陽能
●表現形式:
(1)風化作用(風化產物留在原地)
(2)侵蝕作用(產物離開原地,在原地形成侵蝕地貌。如冰斗、角峰、風蝕柱)
(3)搬運作用
(4)堆積作用
●對地表形態的影響:使地表趨於平坦
4.岩石圈的物質循環:
二、山嶽的形成
1.褶皺山:
●褶皺:岩層由於地殼運動的強大擠壓作用發生變形產生一系列的彎曲就是褶皺。其基本單位是褶曲。
●褶曲
(1)背斜:岩層向上,中心岩層較老兩翼較新。可修隧道,也是石油和天然氣的儲存地。
(2)向斜:岩層向下,中心岩層較新兩翼較老。可修水庫。
注意:有時背斜頂部因受張力被侵蝕成谷地;向斜因槽部堅實抗侵蝕而成向斜山嶺。
2.斷塊山:
●斷層:斷裂面兩側的岩體沿斷面發生明顯的位移
●成因:
(1)岩體上升形成山嶺或高地:如華山、廬山、泰山。
(2)岩體下降形成谷地或低地: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3.火山:
構造:由火山錐和火山口組成。
在火山口積水容易形成湖,如我國長白山天池(也叫白頭山天池)。
4.山嶽對交通的影響:
●影響交通運輸方式:在山嶽地區一般先修公路再修鐵路,主要考慮到對地形的要求和成本的問題。
●影響線路的分:布山嶽地區的交通線路主要分布在山間盆地和河谷地帶。
三、河流地貌
1.河流侵蝕地貌:
●侵蝕作用:由溯源侵蝕、下蝕、側蝕組成。
●侵蝕地貌:河谷。
河谷初期,橫剖面呈「V」字形,成熟期後成槽形。
●河流在凹岸侵蝕,凸岸堆積。
在凹岸可建碼頭,凸岸可淘金。
2.河流堆積地貌:
沖積平原是典型的地貌類型,由洪積—沖積平原(山前)、河漫灘平原(中下游)、三角洲平原(河流入海口)組成。
3.河流地貌對聚落分布的影響:
地形
聚落分布
聚落形狀
高原
河谷兩岸的河漫灘平原
明顯的條帶狀
山區
山前的洪積扇、沖積扇、漫灘平原
明顯的條帶狀
平原
沿河聚落帶、沿海聚落帶
帶狀、團狀
第五章: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
一、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地理要素:大氣、水、岩石、生物、土壤。
●地理環境交換途徑:水循環、生物循環、岩石圈物質循環
●生物循環示意圖: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的概念:自然地理環境的各組成要素(地貌、氣候、水文、土壤、植物、動物)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形成統一整體的特性。
●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表現:
(1)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
(2)自然地理要素的變化會「牽一發而動全身」。
二、地理環境的差異性
1.自然帶:
●形成要素: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
●構成要素:熱量、水分、土壤和植被
●分布特點:有一定的寬度,呈帶狀分布
●主要自然帶:
(1)低緯度:熱帶雨林帶、熱帶季雨林帶、熱帶草原帶、熱帶荒漠帶
(2)中緯度: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溫帶落葉林帶、溫帶草原帶、溫帶荒漠帶
(3)高緯度:亞寒帶針葉林帶、寒帶苔原帶、極地冰原帶
2.地域分異規律:
●地帶性分異規律:
(1)由赤道向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緯度地帶性(以熱量為基礎)
自然帶在東西方向延伸,在南北方向更替。
(2)由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經度地帶性(以水分為基礎)
(3)山地垂直地域分異規律:垂直地帶性
山地所在緯度越低,海拔越高,垂直帶數目越多,垂直帶普越完整。
●非地帶性分異規律:受海陸分布、地形起伏、洋流影響等

Ⅵ 高中會考地理知識點匯總

關鍵詞:初中地理

初中地理的學習技巧,你都知道多少?

在學習初中地理的時候,需要有專業的方式,認真了解,了解所學的知識,明確各部分的知識點及其相互關系之外,我們還必須充分的運用這方面的知識,使我們的初中地理成績更好,使自身得到更好的發展.

並且在學習當中如果有自己解決不了問題,需要和老師進行討論,這樣可以及時的把每一個難點都解決掉,並且加上教科書知識以及可以課外的知識,可以使自己的知識內容更加的豐富,讓自己的初中地理成績有所提高,但是學到的知識需要在一段時間之後進行再次練習,否則可能會出現忘記的情況.

以上就是學習初中地理的技巧,通過以上的內容,學會以上的方式之後自身的成績會有一定的提高.

Ⅶ 求高中理科會考的地理和歷史的知識點總結

網路文庫搜索下就有了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