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非的地理環境
❶ 東非大裂谷的地理環境是怎樣的
大地的傷疤
東非大裂谷是世界大陸上最大的斷裂帶,裂谷寬約幾十至200千米,深達1000~2000米,谷壁如刀削斧劈一般。這條長度相當於地球周長1/6的大裂谷,從衛星照片上看去猶如一道巨大的傷疤。當乘飛機越過浩翰的印度洋,進入東非大陸的赤道上空時,從機窗向下俯視,就會看見這條碩大無比的「刀痕」,頓時讓人產生一種驚異而神奇的感覺。
東非大裂谷南起贊比西河的下游谷地,向北延伸到馬拉維湖北部,並在此分為東西兩條。東面的一條是主裂谷,穿越坦尚尼亞中部的埃亞西湖、納特龍湖等,經肯亞北部的圖爾卡納湖以及衣索比亞高原中部的阿巴亞湖、茲懷湖等,繼續向北直抵紅海和亞西灣。西面從飛機上看沿乞力馬扎羅山雪峰,經坦噶尼喀湖、基伍湖、愛德華湖、艾爾伯特湖等一直到蘇丹境內的白尼羅河,全長1700多千米。由於這條大裂谷在地理上已經實際超過東非的范圍,一直延伸到死海地區,因此也有人將其稱為「非洲-阿拉伯裂谷系」。
東非大平原是非洲地勢最高的地方,氣候溫和涼爽,雨量充沛,山清水秀,物產豐富,盛產茶葉、咖啡、水果、除蟲菊、俞麻等。在這里,咖啡豆一年可以採摘兩次,茶葉一年內有九個多月可以每半個月採摘一次,除蟲菊全年中可以每10~14天採摘一次,而俞麻成熟後天天可以收割。
許多人在沒有見東非大裂谷之前,憑他們的想像認為,那裡一定是一條狹長、黑暗、陰森、恐怖的斷澗,其間荒草漫漫,怪石嶙峋,渺無人煙。其實,當你來到裂谷之處,展現在眼前的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遠處,茂密的原始森林覆蓋著連綿的群峰,山坡上長滿仙人球;近處,草原廣袤,翠綠的灌木叢散落其間,野草青青,花香陣陣,草原深處的幾處湖水波光粼粼,山水之間,白雲飄盪;裂谷底部,平平整整,坦坦盪盪,牧草豐美,林木蔥蘢,生機盎然。
在1000多萬年前,地殼的斷裂作用形成了這一巨大的陷落帶。板塊構造學說認為,這里是陸塊分離的地方,即非洲東部正好處於地幔物質上升流動強烈的地帶。在上升流作用下,東非地殼抬升形成高原,上升流向兩側相反方向的分散作用使地殼脆弱部分張裂、斷陷而成為裂谷帶。張裂的平均速度為每年0.02~0.04米,這一作用至今一直持續不斷地進行著,裂谷帶仍在不斷地向兩側擴展著。由於這里是地殼運動活躍的地帶,因而多火山多地震。
裂谷底部是一片開闊的原野,20多個狹長的湖泊,尤如一串串晶瑩的藍寶石,散落在谷地。中部的納瓦沙湖和納庫魯湖是鳥類等動物的棲息之地,也是很重要的游覽區和野生動物保護區,其中的納瓦沙湖湖面海拔1900米,是裂谷內最高的湖。南部馬加迪湖產天然鹼,是肯亞重要的礦產資源。
這些裂谷帶的湖泊除了水色湛藍,遼闊浩盪,千變萬化,還是旅遊觀光的勝地,而且湖區水量豐富,湖濱土地肥活,植被茂盛,野生動物眾多,大象、河馬、非洲獅、犀牛、羚羊、狐狼、紅鶴、禿鷲等都在這里棲息。坦尚尼亞、肯亞等國政府,已將這些地方辟為野生動物園或者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比如,位於肯亞峽谷省省會納庫魯近郊的納庫魯湖,是一個鳥類資源豐富的湖泊,共有鳥類400多種,是肯亞重保護的國家公園。在眾多的鳥類之中,有一種名叫弗拉明哥的鳥,被稱為世界上最漂亮的鳥,一般情況下,有5萬多隻火烈鳥聚集在湖區,最多時可達到15萬多隻。當成千上萬只鳥兒在湖面上飛翔或者在湖畔棲息時,遠遠望去,一片紅霞,十分好看。
東非大裂谷
❷ 東非大裂谷地理位置
東非大裂谷(Great Rift Valley),位於非洲東部,是一個在3500萬年前由非洲板塊的地殼運動所形成的地理奇觀,縱貫東非的大裂谷是世界上最大的斷裂帶,屬於生長邊界。其所形成的生態、地理和人類文化都相當獨特,目前觀光的主要景點則由肯亞進入。
目錄
1地理
2東部及西部
3火山
4大裂谷底部的湖泊
5原始人類
6參見
7參考資料
8外部連結
地理[編輯]
東非大裂谷的整個形狀可畫成不規則三角形,最深達2000公尺,寬30公里至100公里,全長6000公里(3700英里),是世界最長的不連續谷,由探險家約翰·華特·古格里所命名。東非大裂谷的詳細地理位置以三角形的三個點來描述的話,南點在莫三比克入海口,西北點則遠到蘇丹約旦河,北點則可進入死海。中間有相當多個湖泊、火山群。
東部及西部[編輯]
一般會將大裂谷區分成東部和西部,在西部裂谷,又稱為艾伯丁裂谷,主要由高山群組成,包括有Virunga山,Mitumba山,Ruwenzori山區和Rift Valley湖區,其中有世界最深淡水湖之一的坦干依喀湖(1470公尺深),以及世界上第二大的淡水湖-維多利亞湖。西部裂谷的形狀是比較破碎的。
位於肯亞的東部裂谷部分,則是整個東非大裂谷區較深的部份,其中最深處在肯亞的奈洛比北部,這一部份的裂谷區沒有出海,因此所造成的湖泊則較淺、所含礦物和鹽份也較高。如馬加迪湖幾乎都是碳酸鈉組成。埃爾門泰塔湖(Lake Elmenteita)、巴林哥湖、柏哥利亞湖和納庫魯湖(Lake Nakuru)則鹼性相當高。奈瓦夏湖則是小規模的淡水湖。
❸ 東非的地理位置是如何幫助它成為一個重要的國際貿易中心的
石油多。
非洲東部地區。北起厄利垂亞,南迄魯伍馬河,東臨印度洋,西至坦噶尼喀湖內。通容常包括蘇丹、衣索比亞、南蘇丹、厄利垂亞、吉布地、索馬里、肯亞、烏干達、盧安達、蒲隆地、坦尚尼亞和印度洋西部島國塞席爾、模里西斯。面積370萬平方公里,占非洲總面積12%,人口1.04億 (1984年),約佔全非總人口20.1%,北部以閃含語系的衣索比亞人、索馬里人居多,南部以班圖語系的黑種人為主。信伊斯蘭教、基督教、天主教、原始宗教等。
❹ 非洲的地理環境和人們的生活習慣
非洲為高原大陸,地勢比較平坦。東南部高,西北部低。重要地形區:撒哈拉沙漠、剛果盆地、東非高原、南非高原、衣索比亞高原(非洲屋脊)、東非大裂谷(地球的傷痕)海岸線平直
非洲大陸海岸線平直,缺少海灣和島嶼(島嶼數量最少的大洲)。幾內亞灣是最大的海灣,馬達加斯加島是最大的島,索馬里半島是最大的半島。好望角地處大陸西南角,是印度洋和大西洋之間的分界處。
沙漠廣布
沙漠面積佔全非洲陸地的1/3,撒哈拉沙漠面積佔全非洲陸地的1/3,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約形成於250萬年前,是世界第二大荒漠(僅次於南極洲),也是世界最大的沙質荒漠。它位於非洲北部,那兒的氣候條件非常惡劣,是地球上最不適合生物生存的地方之一。其總面積約容得下整個美國本土。「撒哈拉」是阿拉伯語的音譯,源自當地游牧民族圖阿雷格人的語言,原意即為「大荒漠」。
河流和湖泊
河流季節變化大(干濕所致),多峽谷、急流和瀑布(維多利亞瀑布為非洲最大瀑布)。水能資源豐富,不利航運。尼羅河全長6671千米,世界最長河;剛果河的流域面積和流量僅次於南美洲的亞馬孫河,居世界第二位。湖泊多集中在東非高原,為斷層湖,狹長水深,串珠狀排列於東非大裂谷。維多利亞湖,非洲最大湖泊,世界第二大淡水湖。阿薩勒湖,非洲鹹水湖,非洲大陸最低點。
熱帶大陸
非洲大陸以熱帶氣候為主,氣候帶呈南北對稱性分布(以赤道為中央)
非洲經濟是由在非洲的貿易、工業和人力資源組成的。非洲的人口約有十億,約佔全球總人口的15%(2008資料)。非洲是全球最貧窮的大洲,非洲貧窮的原因有部分是因為其動盪的歷史有關。非洲非殖民化的不穩定加劇了冷戰沖突。自20世紀中期,冷戰、貪污和專制統治也令非洲的經濟更加不景氣。
非洲經濟展望報告特別提到:自2001年以來,非洲與中國的貿易增加了10倍,於2008年更達到了1000億美元。中國和印度的經濟迅速增長,而拉丁美洲也經歷了溫和增長,使數以百萬計的人得以脫貧。相比之下,非洲的許多地區在外貿、投資、人均收入和其他的經濟增長卻停滯不前,甚至倒退。貧窮對非洲有很大的影響,包括較低的預期壽命、暴力和不穩定,這些問題反過來又持續影響了非洲大陸的發展。然而,數據顯示部分非洲大陸正在經歷快速的增長。世界銀行的報告指出,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的經濟增長速度已追得上全球經濟增長的比率。在經濟發展最快的非洲國家甚至出現了大大高於全球平均水平的情況。在2007年,增長速度最高的國家包括茅利塔尼亞19.8%、安哥拉17.6%、蘇丹9.6%、莫三比克7.9%和馬拉維7.8%。
許多國際機構對新興非洲國家的經濟現代化越來越有興趣,尤其是在全球經濟衰退的時候,非洲的經濟卻繼續保持高速增長。
雖然在組織經濟合作與發展(經合組織)中沒有任何非洲國家加入了發達國家之列,但整個非洲並非完全的貧窮不堪,而在財富方面也有很大的變數。在非洲北邊的阿拉伯國家長期以來一直和歐洲及中東等發達國家經濟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而南非是非洲最富有的國家,無論是在國內生產總值,或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也是全非洲最高的。在它鄰近的國家也能從中分享南非的財富。一些細小但石油藏量豐富的國家如加彭和赤道幾內亞,也加入在非洲10個最富有的國家之列。
南北兩端大陸經濟較撒哈拉以南非洲為高在熱帶的東非地區,因其長期前殖民地歷史,使其貿易和發展較其他地方快,因而較其他地方富裕及穩定。一些群島如塞席爾群島、留尼汪、模里西斯和維德角,也較內陸國家富裕,但較不穩定的葛摩經濟則依然很差。
最貧窮的國家是那些正處於內戰或剛剛擺脫內戰的國家。其中包括剛果民主共和國、獅子山和蒲隆地。最貧窮的地區一直是非洲之角,雖然在歷史上,該地區曾經為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最富有的地方。特別是衣索比亞,它在經濟方面曾有一段長時間的成功。貧困、飢荒和戰爭,已經困擾了這些地區幾十年。這些國家內部充滿了相當多的變數,城市地區,尤其是實行資本主義的城市,一般都比農村地區富裕。社會不平等現象在非洲國家十分明顯,上層階級收入大大高於社會中的多數人口。
受到專制統治和殖民主義的影響,非洲是全球最貧窮的大洲,全非洲一年的貿易總額只佔全世界百分之一。根據聯合國在2006年發表的人類發展報告,人類發展指數排名最低23位的都是非洲國家(第155位至第177位)。
中國、印度和拉丁美洲經濟快速增長使數以百萬計的人得以脫貧,但非洲在對外貿易、投資和人均收入等方面的發展都比其他地區緩慢。貧窮在非洲造成很嚴重的問題,包括低人均預期壽命(史瓦濟蘭人均預期壽命只有不足33歲)、暴力等。
非洲的一些地區,特別是波札那和南非,經濟的發展比較成功。前者超過四分之一的財政預算用於改善首都哈博羅內的基建,使其成為世界上其中一個發展得最快的城市。後者則有豐富的天然資源,是世界上最主要的黃金和鑽石生產國之一。其他國家如迦納、肯亞、喀麥隆和埃及,經濟發展也較理想。
由1995至2005年,非洲重拾經濟增長,在2005年平均有5%,一些剛開始開發石油資源的國家如安哥拉、蘇丹共和國和赤道幾內亞的經濟增長更超過10%。
❺ 東非的地理位置``急!!!
東部非洲
東非即東部非洲地區,通常指下列國家:
* 蒲隆地
* 吉布地
* 厄利垂亞
* 衣索比亞
* 肯亞
* 盧安達
* 塞席爾
* 索馬里
* 坦尚尼亞
* 烏干達
東非有時也包括馬達加斯加、模里西斯、莫三比克、馬拉維、留尼汪、蘇丹、尚比亞和辛巴威
具體描述:
非洲東部地區。北起厄利垂亞,南迄魯伍馬河,東臨印度洋,西至坦噶尼喀湖。通常包括衣索比亞、厄利垂亞、吉布地、索馬里、肯亞、烏干達、盧安達、蒲隆地、坦尚尼亞和印度洋西部島國塞席爾。面積370萬平方公里,占非洲總面積12%,人口1.04億 (1984年),約佔全非總人口20.1%,北部以閃含語系的衣索比亞人、索馬里人居多,南部以班圖語系的黑種人為主。信伊斯蘭教、基督教、天主教、原始宗教等。
東非 - 主要地形編輯本段 回目錄
地形以高原為主,大部海拔1,000米以上,是全洲地勢最高部分;沿海有狹窄低地。東非大裂谷縱貫南北,谷地深陷,兩邊陡崖壁立,沿線多乞力馬扎羅、肯亞等火山和衣索比亞等大小熔岩高原。以熱帶草原氣候為主,但垂直地帶性明顯;高山地區涼爽濕潤;沿海低地南部濕熱,北部乾熱。地處地中海、印度洋、大西洋水系的分水地區,多數河流東流注入印度洋。尼羅河發源於西部山地。湖泊眾多,除維多利亞湖、基奧加湖外,多屬斷層湖,並順裂谷帶呈串珠狀分布,構成著名的東非大湖帶。
東非 - 歷史編輯本段 回目錄
歷史悠久,古代各地先後形成阿克蘇姆、僧祗、阿德爾、阿比西尼亞等國。十六世紀初起,西方殖民者相繼侵入。至十九世紀末,大部淪為英、德、意、法等國的殖民地或保護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只有衣索比亞一個獨立國家。戰後,其餘國家相繼獨立。經濟以農業為主,盛產咖啡、劍麻、茶葉、腰果、棉花、丁香等經濟作物,糧食主產玉米、高粱、薯類,還特產苔麩、油菊(努格)、恰特等。牲畜數量多,牛與駱駝在非洲居重要地位。采礦業不發達,僅少量開採金剛石、黃金、天然鹼、鹽等。加工工業以紡織、輕工較重要。
❻ 東非都包括哪些地方
東非包括:衣索比亞、索馬里、肯亞、坦尚尼亞、烏干達、吉布地、盧旺回達、布答隆迪、塞席爾,北部三國都是瀕臨紅海、亞丁灣、印度洋的沿海國。索馬里半島被稱為「非洲之角」,深入印度洋、亞丁灣之間,扼紅海海口,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東非是非洲大陸地勢較高地區,衣索比亞高原海拔2500米以上,是非洲屋脊,巍峨的乞力馬扎羅山和肯亞山都是死火山,東非大裂谷縱貫全境。
❼ 分析東非熱帶草原大型野生動物的遷徙習性與當地自然地理環境的關系
雨季的熱帶草原食物很多,大型野生動物覓食、生活。旱季的熱帶草原草木多枯黃,大型野生動物便離它而去。
❽ 北非與東非的地理位置是什麼樣的
北非與東非,這塊浩瀚無垠、氣候惡劣的沙漠之地,幾千年來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從專古代的菲尼基人、迦太屬基人、羅馬人,近代的法蘭西人、日耳曼人,無不對它垂涎三尺。西部,它與西班牙隔海相望,扼地中海通往大西洋之咽喉——直布羅陀海峽;東部是蘇伊士運河,是歐洲通往中東、近東的必經之地;北面瀕臨蔚藍的地中海,只需幾十個小時,就可抵達對岸的巴爾乾地區。
誰擁有北非,誰就擁有地中海、巴爾干,誰就擁有中東與遠東地區。
❾ 東非的經緯度,熱量帶,和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東北位於赤道附近非洲東部經度大約是東經20到東經40度,大部分屬於熱帶地區,東坡瀕臨印度洋。
❿ 東非高原茶樹種植的優勢條件(地理問題)
東非高原
地形是高原海拔在500以上
氣候是熱帶草原氣候年均氣溫在15攝氏度以上,但是由於海拔高,氣溫不是很高
這樣的環境很適合茶葉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