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園林地理環境
1. 中國古典園林與歐洲古典園林的異同
。研究表明,中歐古典園林藝術由於地理環境、審美理想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導致造園思想不同,兩者在風格和形態上表現出明顯的差異性。從總體上看,中國古典園林由於受儒、道、釋的影響而崇尚自然,並在禪宗和宋明理學的影響下發展成為自然寫意主義山水園的風格。而以義大利園林、法國園林、英國園林為代表的歐洲古典園林有著共同的起源,其原型是古典世界的幾何規則式園林。但在十八世紀由於受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歷史進程的影響,出現了以「第三自然」為特徵的義大利文藝復興和巴洛克園林、法國古典主義園林的「偉大風格」和英國的寫實主義自然風景園。本研究用比照的方法對十八世紀的中歐古典園林進行研究,對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實例進行調查、分析,結合相關資料獲取對中歐傳統園林的規律加以認識,為論文的深入研究提供必要的實例支持。文章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從政治體制、經濟發展、思想文化和宗教信仰四個方面簡要介紹十八世紀中國與歐洲的概況。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體,在造園自然環境、社會因素、造園手法、空間布局、造園要素五個方面對十八世紀中歐古典園林進行比照,第三部分是文章的結論部分。文章主體中每項比照內容都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對中歐古典園林比照方面的分別闡述;第二部分是比照方面的實例分析,也就是選取一座中國古典園林和一座歐洲古典園林進行比照;最後第三部分分析中歐古典園林差異形成的原因。中歐古典園林由於中歐文化的結構、形態,或是文化形成的哲學基礎、思想觀念的不同而形成了兩大不同的類型。但是,它們都是世界園林文化的一部分,同屬於世界園林藝術。盡管差異如此之大,兩者在其起源、發展歷程以及審美心理的形成等方面仍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本研究通過一系列的比照分析,最後得出的結論也包括在中國古典園林和歐洲古典園林這兩種表面上差異極大的事物之間看出它們在本質上的共同點。目的是促使園林工作者了解雙方的優良傳統和存在問題,發揚中國古典園林的優良傳統,借鑒歐洲園林的長處,為我國的園林建設事業尋找一條正確的發展道路。同時,進行中歐園林比較研究,也有助於理解園林藝術的本質特徵,探求園林藝術的普遍規律,擴大園林學研究的領域,為創造新的造園藝術風格提供歷史借鑒,並力求由此對世界園林事業的繁榮和發展做出新的貢獻。'
2. 西方古代園林發展受哪些因素影響
1、氣候因素
巴比倫、波斯氣候乾旱,重視水的利用。波斯庭園的布局多以位於十字形道路交叉點上的水池為中心,這一手法為阿拉伯人繼承下來,成為伊斯蘭園林的傳統,流布於北非、西班牙、印度,傳入義大利後,演變成各種水法,成為歐洲園林的重要內容。
2、實用因素
歐洲中世紀時期,封建領主的城堡和教會的修道院中建有庭園。修道院中的園地同建築功能相結合,如在教士住宅的柱廊環繞的方庭中種植花卉,在醫院前辟設葯圃,在食堂廚房前辟設菜圃,此外還有果園、魚池和遊憩的園地等。
3、文化藝術
在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的佛羅倫薩、羅馬、威尼斯等地建造了許多別墅園林。以別墅為主體,利用義大利的丘陵地形,開辟成整齊的台地,逐層配置灌木,並把它修剪成圖案形的植壇,順山勢運用各種水法,如流泉、瀑布、噴泉等,外圍是樹木茂密的林園。這種園林通稱為義大利台地園。
4、設計師因素
法國繼承和發展了義大利的造園藝術。1638年,法國布阿依索寫成西方最早的園林專著《論造園藝術》。他認為「如果不加以條理化和安排整齊,那麼人們所能找到的最完美的東西都是有缺陷的」。
17世紀下半葉,法國造園家勒諾特爾提出要「強迫自然接受勻稱的法則」。他主持設計凡爾賽宮苑,根據法國這一地區地勢平坦的特點,開辟大片草坪、花壇、河渠,創造了宏偉華麗的園林風格,被稱為勒諾特爾風格,各國競相仿效。
(2)歐洲園林地理環境擴展閱讀
西方古代園林發展:
早期為規則式園林,以中軸對稱或規則式建築布局為特色,以大理石、花崗岩等石材的堆砌雕刻、花木的整形與排行作隊為主要風格。文藝復興後,先後涌現出義大利台地園林、法國古典園林和英國風景式園林。
近現代以來,又確立了人本主義造園宗旨,並與生態環境建設相協調,出現了城市園林、園林城市和自然保護區園林,率世界園林發展新潮流。
歐洲的園林文化傳統,可以追溯到古埃及,當時的園林就是模仿經過人類耕種、改造後的自然,是幾何式的自然,因而西方園林就是沿著幾何式的道路開始發展的。
其中的代表為古埃及園林、古希臘園林及古羅馬園林,其中水、常綠植物和柱廊都是重要的造園要素,為15、16世紀義大利文藝復興園林奠定了基礎。
公元8世紀,阿拉伯人征服西班牙,帶來了伊斯蘭的園林文化,結合歐洲大陸的基督教文化,形成了西班牙特有的園林風格。水作為阿拉伯文化中生命的象徵與冥想之源,在庭院中常以十字形水渠的形式出現,代表天堂中水、酒、乳、蜜四條河流。
各種裝飾變化細膩,喜用瓷磚與馬賽克作為飾面。這種類型的園林極大影響到美洲的造園和現代景觀設計。
3. 在18世紀之前,歐洲的園林,以義大利的和法國的為代表的歐洲造園師們是如何看待自然美的。
歐洲園林 是以古埃及和古希臘園林為淵源,以法國古典主義園林和英國風景式園林為優秀代表,以規則式和自然式園林構圖為造園流派,分別追求人工美和自然美的情趣,藝術造詣精湛讀到,為西方世界喜聞樂見的園林。
歐洲園林的淵源
歐洲園林是世界三大園林體系之一。其早期為規則式園林,以中軸對稱或規則式建築布局為特色,以大理石、花崗岩等石材的堆砌雕刻、花木的整形與排行作隊為主要風格。文藝復興後,先後涌現出義大利台地園林、法國古典園林和英國風景式園林。近現代以來,又確立了人本主義造園宗旨,並與生態環境建設相協調,出現了城市園林、園林城市和自然保護區園林,率世界園林發展新潮流。
凡爾塞宮(Chateau de Versailles) 舉世聞名的凡爾塞宮位於巴黎西南18公里的凡爾塞鎮。整個宮殿佔地面積為110萬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為11萬平方米,園林面積為100萬平方米。 這座以香檳酒和奶油色磚石砌成的龐大宮殿,以東西為軸,南北對稱。內部裝修的突出特點是富麗奇巧,糜費考究。宮中有許多豪華的大廳,大廳的牆壁和柱子多用大理石砌就,加之金漆彩繪的天花板,雕刻精美的木製傢具,以及裝飾用的貝殼、花飾及錯綜復雜的曲線等,完全是「洛可可式」①建築裝飾風格,給人以華美、鋪張、過分考究的感覺。宮中最為富麗堂皇的殿堂要算著名的鏡廊了。鏡廊長73米,寬10.5米,高12.3米。左邊與和平廳相連,右邊與戰爭廳相接。拱頂上布滿了描繪路易十四最初18年征戰功績的彩色繪畫。吊燈、燭台與彩色大理石壁柱及鍍金盔甲交相輝映;排列兩旁的8座羅馬皇帝豐耳雕像、8座古代天神整耳雕像及24支光芒閃爍的火炬,令人眼花繚亂。最為吸引人的,還是與長廊左側面對花園而開的17扇巨大拱型窗門相對應的17面巨型鏡子,這17面大鏡子,每面均由483塊鏡片組成。白天,人們在室內便可通過鏡子觀賞園中美景。夜宴時,400支蠟燭的火焰一起躍人鏡中,鏡內鏡外,燭光輝映,如夢如幻。 由大運河、瑞士湖和大小特里亞農宮組成的凡爾塞宮花園是典型的法國式園林藝術的體現∶望不見盡頭的兩行古樹,腑瞰著綠色的草坪,綠色的湖水。千姿百態的大小雕像或靜立在林蔭道邊,或沐浴於噴水池中。大小花壇一畦一樣,青青的小松樹被有條理地一律剪成圓錐形,布局勻稱、有條不紊。成三角形環繞著正宮的大小特里亞農宮和一個幽靜的小村子,流傳著各自不同的傳說。
4. 義大利園林的形成與當地自然條件.人文環境,政治因素之間的關系
義大利為典型的地中海氣候,國度發達,工業污染嚴重,多植樹綠化,可發展為觀賞型園林.
5. 西方園林的演進因素
一切事物的產生與發展,都與它的地域、文化、民族特點等息息相關。園林的出現,應該是在人類感到其生活環境已遠離自然並且人類已經有了創造美的慾望的時候。造園表明了人類希望在賴以生存的土地上尋回失去的樂園的願望,是人類對理想的生存環境的憧憬。造園既是人類情感對失去的樂園的回歸,同時又是人類走向理想的生活環境的開始。
園林的演進在於隨著時代的發展,人類始終能夠創造出與自然相協調的生活環境。這也是各民族所嚮往的共同的園林形象。但是,各民族對這一形象的認識和表達方式不同,由此產生了不同的園林形式,在文明特點與民族心理的影響下,並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經過多次演變而成熟,最終形成個民族特有的園林樣式。
決定園林藝術形式的因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社會文化背景和與之相適應的哲學思想,尤其是美學觀點。美是藝術的靈魂,也是園林藝術要著重表現的方面,不同的美學思想決定著不同的園林藝術形式。不同的地域衍生不同的文明與民族。 古埃及園林的形式及其特徵,是古埃及自然條件、社會發展狀況、宗教思想和人們的生活習俗的綜合反映。
從自然條件來看,埃及位於非洲大陸的東北角,乾旱少雨,全年日照強度很大。埃及的文明發展首先得益於尼羅河。它由南北流經埃及境內,構成狹長的河谷地帶。在一個比較惡劣的自然環境中,人們首先追求的是如何創造出相對舒適的居住小環境。因此,古埃及人在早期的造園活動中,除了強調種植果樹、蔬菜以產生經濟效益的實用目的外,還十分重視園林改善小氣候的作用。在乾燥炎熱的氣候條件下,古埃及由於缺少樹木而將樹木神化,庇蔭作用成為園林功能中至關重要的部分,樹木和水體就成了古埃及園林中最基本的造園要素。文明特點決定了園林的發展方向。
從社會因素及宗教思想上來看,濃厚的宗教迷信思想及對永恆的生命的追求,促使了相應的神苑及墓園的產生。埃及人相信人死後靈魂不滅,是在另一世界中生活的開始,因此,法老及貴族們都為自己建造巨大而顯赫的陵墓,而且陵墓周圍還有可供死者享受的宛如其生前所需的戶外活動場地,這種思想導致墓園的產生。埃及的法老們十分尊崇各種神祇,建造了很多聖苑。同時,園中的動植物種類的運用也受到宗教思想的影響。埃及人將樹木視為奉獻給神靈的祭祀品,以大片的樹木表示對神靈的尊崇。雄偉而有神秘感的廟宇建築周圍都有大片林地圍合而成的聖苑。在法老及貴族們巨大而顯赫的陵墓周圍,有為死者而建的墓園,規模通常不大,也和其他古埃及園林一樣,園中以大量的樹木結合水池形成涼爽、濕潤而又靜謐的空間氣氛。民族心理決定了園林的形式和概念。
農業生產的需要導致了古埃及引水及灌溉技術的提高,土地規劃也促進了數學和測量學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到埃及園林的布局。由於天然森林匱乏而植物又必須開渠引水進行灌溉,這些都使的埃及園林是形成從一開始就具有強烈的人工氣息,因而布局也採用了整體形對稱的規則,給人以均衡穩定的感受。反映出埃及人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中力求以人力改造自然的思想。這表明東西方園林在不同的環境之下,從一開始就代表著兩種思維方法,就是朝著兩個方向發展的,從而形成世界園林兩大體系的先導。 與古埃及一樣,古巴比倫園林的形式幾特徵同樣是其自然條件、社會發展狀況、宗教思想和人們的生活習俗的綜合反映。
古巴比倫地處兩河流域,雨量充沛、氣候溫和,茂密的天然森林廣泛分布。進入農業社會後,人們仍眷戀過去的漁獵生活,因而將一些天然森林人為改造成以狩獵娛樂為主要目的的獵苑,這種獵苑使人聯想到中國古代的囿,二者產生的年代竟也十分接近,這也許是人類由游牧社會轉向農業社會初期的共同心態所致的吧!
從古巴比倫園林的形成及其類型方面來看,有受當地自然條件的影響而產生的獵苑,有受宗教思想的影響而建造的神苑。至於宮苑和私家宅園所採用的屋頂花園的形式,則既有地理條件的影響因素,也有工程技術發展水平的保證。如提水裝置、建築構造等。拱券結構正是當時兩河流域地區流行的建築樣式,這些條件也是各個時代、各個民族園林形式及特徵形成的基本因素。
出於對樹木的尊崇,古巴比倫常在廟宇周圍呈行列式地種植樹木,形成聖苑。 古希臘是歐洲文明的搖籃,古希臘文化源於愛琴文化。古希臘由眾多的城邦組成,但卻創造了統一的古希臘文化。
希臘的藝術輝煌成就根植於深刻的人本主義精神,這種精神也是整個希臘文明的基本價值取向。在古代希臘,人成為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人們既不會為了某種虛幻的精神境界或宗教信仰而犧牲世俗生活的樂趣,也不會為了追求奢侈豪華的物質享受而終日忙碌、喪失自我,他們崇尚一種精神與物質、理智和情感相協調的、合乎人性的生活。這種民族心理與文明特點深刻地影響了園林的設計。
古希臘人信奉多神教,編制了豐富多彩的神話。古希臘的哲學家、史學家、文學家、藝術家們都以希臘神話作為創作素材。為了祭祀活動的需要,古希臘建造了很多廟宇。為了戰爭和生產,人們需要有強健的體魄,因而健身活動在古希臘展開。大量群眾性的活動促進了公共建築如運動場、劇場的發展。古希臘的音樂、繪畫、雕塑、建築,達到了很高成就。美學、哲學的發展,柏拉圖、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為西方哲學奠定了基礎。數學家畢達哥拉斯指出美就是和諧。亞里士多德十分強調美的整體性……這一切,對古希臘園林的產生和發展具有很大的影響。
古希臘的園林同他的雕刻、建築一樣,對羅馬文化產生直接的影響,並通過羅馬人對歐洲中世紀及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文化產生作用,後世的體育公園、校園、寺廟園林等,都留有古希臘園林的痕跡,而且,從古希臘開始就奠定了西方規則式園林的基礎。
古希臘的園林類型有四大類:
一、早期的宮廷庭園,那時,強大的邁錫尼文明似乎已經消逝,古希臘藝術借取東方的經驗,形成自己的建築與裝飾風格。在這個時代,希臘首先是私人的住宅庭院。
二、宅園——柱廊園,在希臘城市內非常盛行,在以後的古羅馬時代也得到了繼承和發展,對歐洲中世紀寺廟園林的形式也有明顯的影響。
三、公共園林,古希臘熱民族心理及文明的特點帶來了很多的公共集會場所,出現民眾均可享用的公共園林。有聖林,競技場。
四、人文園——哲學家的學園,哲學家露天講學的公園
古希臘園林與人們的生活習慣緊密結合,是作為室外活動空間以及建築物的延續部分來建造的,是屬於建築整體的一部分。由於建築是幾何形的空間,因此,園林的布局形式也採用規則式樣以求與建築相協調。不僅如此,當時數學和幾何學的發展,以及哲學家的美學觀點,都影響到園林的形式。他們認為美是有秩序的、有規律的、合乎比例的、協調的整體,因此,只有強調均衡穩定的規則式園林,才能確保美感的產生。 羅馬文明是西方文明史的開端。但是,早期羅馬人的精力都集中在戰爭和武力上。隨著軍事的征服,羅馬受到了來自異域的文化特別是希臘文化的深刻影響。羅馬統治者對外來文化兼收並蓄的寬容態度,使的整個羅馬世界的文化事業呈現頗為繁榮的景象。羅馬人在接受希臘文化的同時也在接受希臘人的生活方式。
羅馬人講究實際、注重功利的生活態度使的羅馬的藝術強調實用性,藝術積極追求寫實性。由於羅馬人具有更為雄厚的財力、物力,而且生活更加奢侈豪華,這就促進了在郊外建造庄園之風氣的流行。
早期的古羅馬園林以實用為主要目的,包括果園、菜園和種植香料及調料植物的園,以後逐漸加強了園林發觀賞性、裝飾性和娛樂性。羅馬人把花園視作宮殿、住宅的延續部分,因而在規劃上採用類似建築的設計方法,地形處理上也是將自然坡地切成規整的台層。規則式園林形式也是受古希臘影響的結果。古羅馬園林和重視植物造型的運用。花園中常採用矮籬圍合的幾何形花壇種植花卉。還將遭雷擊的樹木看作是神木而備加尊敬、崇拜。
古羅馬園林在歷史上的成就非常重要,而且園林數目之多、規模之大,也十分驚人。由於古羅馬的版圖曾擴大到歐、涯、非三大洲,因此,古羅馬園林除了直接受到古希臘的影響以外,還吸收了其他各地,包括古埃及和希臘的影響。
自然是園林需要著重表現的另一方面。各民族對自然美的認識有著巨大的差異。西方傳統的觀點認為,美需要通過人類的創造力來實現的,自然本身只是一種素材。只有藉助藝術家的再創造,才能表現出自然美,而離開了藝術家的努力,自然不會成為藝術品,亦不能最大限度的展示其魅力。因此,園林藝術便構成了自然美的最高境界。這種自然美的觀點在西方至今仍然有很大的影響力。
從古埃及的宅園到中世紀的庭院,其間經過古巴比倫、古希臘、古羅馬園林,是規則式園林的發展階段。這一階段園林的主要特點是:在建築物圍合的人工環境中,以人工化的手法布置花草樹木和水景。強調的是人工化的「自然」景觀與人工環境的協調。這種造園方法是藉助自然之物來美化人工環境的藝術思想的反映。這種反映歸根結底是由各民族的文明特點和民族心理帶來的。
6. 中國園林、西亞園林、歐洲園林的異同
中國古代園林重在體現「天人合一」的觀念,而西方園林則重在表現人為的力量。;西方古典園林以法國的規整式園林為代表,崇尚開放,流行整齊、對稱的幾何圖形格局,通過人工美以表現人對自然的控制和改造,顯示人為的力量。它一般呈具有中軸線的幾何格局:地毯式的花圃草地、筆直的林陰路、整齊的水池、華麗的噴泉和雕像、排成行的樹木(或修剪成一定造型的綠籬)、壯麗的建築物等,通過這些布局反映了當時的封建統治意識,滿足其追求排場或舉行盛大宴會、舞會的需要。其最有代表性的是巴黎的凡爾賽宮。中國古典園林是風景式園林的典型,是人們在一定空間內,經過精心設計,運用各種造園手法將山、水、植物、建築等加以構配而組合成源於自然有高於自然的有機整體,將人工美和自然美巧妙地相結合,從而做到雖由人作,宛若天成。這種「師法自然」的造園藝術,體現了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使中國園林屬於寫情的自然山水型。它以自然界的山水為藍本,由曲折之水、錯落之山、迂迴之徑、參差之石、幽奇之洞所構成的建築環境把自然界的景物薈萃一處,以此借景生情,托物言志。中國古典園林還將中華民族的性格和文化統統表現了出來,如端莊、含蓄、幽靜、雅緻等。它使人足不出戶而能領略多種風情,於潛移默化之中受到大自然的陶冶和藝術的熏染。中國園林講究「三境」即生境、畫境和意境。
西亞園林的特點是用縱橫軸線把平地分作四塊,形成方形的「田字」,在十字林蔭路交叉處設中心噴水池,中心水池的水通過十字水渠來灌溉周圍的植株。這樣的布局是由於西亞的氣候乾燥,乾旱與沙漠的環境使人們只能在自己的庭院里經營一小塊綠洲。在古代西亞的園林中,那個交叉處的中心噴水池就象徵著天堂,後來水的作用又得到不斷的發揮,由單一的中心水池演變為各種明渠暗溝與噴泉,這種水法的運用後來深刻地影響了歐洲各國的園林。不過,最初的西亞園林影響范圍主要還是在敘利亞、兩河流域、埃及以及後的所有伊斯蘭地區。
歐洲園林是以古埃及和古希臘園林為淵源,以法國古典主義園林和英國風景式園林為優秀代表,以規則式和自然式園林構圖為造園流派,分別追求人工美和自然美的情趣,藝術造詣精湛讀到,為西方世界喜聞樂見的園林。
7. 歐洲古典園林藝術與中國古代園林在造園手法上的區別,造成這種區別的原因
1.中國園林在發源之初,就是將一定的天然地域加以范圍放養動物以供帝王貴族狩獵游樂——囿。可見,中國園林一開始就洋溢著自然之氣。
西方園林之所以作規則式布局,追根窮源其最初大多出於農事耕作需要。如法國的花園就起源於果園菜地。
2.中國的自然式花園大都認為受老莊哲學影響。
西方園林深受西方哲學基礎、美學思想和政治的影響。
16-17世紀,全歐洲自然科學的發展孕育了以培根、霍布士為代表的唯物主義經驗論和笛卡爾為代表的唯理論。笛卡爾的唯理論在當時起到了廣泛的影響。
他們都認為:客觀世界是可以認識的,都強調理性在認識世界中的作用。
笛卡爾不承認感覺經驗的真實性,以「絕對可靠」的理論作為方法論的唯一依據。認為「幾何學」、「數學」就是無所不包的、一成不變的適用於一切知識理論的理性方法。霍布士也認為理性方法的實質就是計算,幾何學是主要的學科。
在這種社會意識支配下,自然就會把美學建立在「唯理」的基礎上。
政治方面(17世紀法國),一切聽命於國王,便於專制,為了控制藝術,文學藝術領域同樣如此,不相信眼睛的審美能力,而依靠兩腳規來判斷美,用數字來計算美,追求最美的數和最美的比例,並企圖用公式表達。
3.古代大部分時期中西方作為人工環境總體的城市大小及其規劃布局的形式也是各不相同的,這也是構成中西方園林差異的重要原因。
4.造園物質基礎(自然基礎)的影響
中國,遼闊、物產豐富、地形變化多樣。
西方的自然地理條件則為其規則式園林起源提供了造園的物質基礎。
地中海東部沿岸地區是西方文明的搖籃。多沙漠,尼羅河流域最適合農事耕作。對於沙漠區講,最喜歡「綠洲」,故意園林以此為模仿對象。尼羅河流域每年泛濫,退水之後丈量耕地而發展了幾何學。把此概念用於了園林設計。
5.封建時代,意識形態領域大都受宗教觀念統治,不同宗教思想影響形成不同風格園林。
8. 歐洲園林發展主要階段和主要特點
在英語中,傳統園林稱為Garden或Park。從14、15世紀到世紀中葉,西方園林的內容和范圍都大大拓展,園林設計從歷史上主要的私家庭院的設計擴展到公園與私家花園並重。園林的功能不再僅僅是家庭生活的延伸,而是肩負著改善城市環境,為市民供休憩、交往和游賞的場所。在西方,園林(Garden或Park)概念自此開始逐漸發展成為更廣泛的景觀(Landscape)的概念。19世紀下半葉,LandscapeArchitecture一詞出現,現在成為世界普遍公認的這個行業的名稱。
歐洲古典園林的發展對現代景觀設計的影響
歐洲古典園林發展過程
歐洲的園林文化傳統,可以追溯到古埃及,當時的園林就是模仿經過人類耕種、改造後的自然,是幾何式的自然,因而西方園林就是沿著幾何式的道路開始發展的。其中的代表為古埃及園林、古希臘園林及古羅馬園林,其中水、常綠植物和柱廊都是重要的造園要素,為15、16世紀義大利文藝復興園林奠定了基礎。
公元8世紀,阿拉伯人征服西班牙,帶來了伊斯蘭的園林文化,結合歐洲大陸的基督教文化,形成了西班牙特有的園林風格。水作為阿拉伯文化中生命的象徵與冥想之源,在庭院中常以十字形水渠的形式出現,代表天堂中水、酒、乳、蜜四條河流。各種裝飾變化細膩,喜用瓷磚與馬賽克作為飾面。這種類型的園林極大影響到美洲的造園和現代景觀設計。
美國加州園林
中世紀古代文化光輝泯滅殆盡,社會動盪不安,人們紛紛到宗教中尋求慰藉,因此中世紀的文明基礎主要是基督教文明。園林產生了宗教寺院庭院和城堡庭院兩種不同的類型。兩種庭園開始都是以實用性為主,隨著時局趨於穩定和生產力不斷發展,園中裝飾性與娛樂性也日益增強。
15世紀初葉,義大利文藝復興運動興起。文學和藝術飛躍進步,引起一批人愛好自然,追求田園趣味,文藝復興園林盛行,並逐步從幾何型向巴洛克藝術曲線型轉變。文藝復興後期,園林甚至追求主觀、新奇、夢幻般的「手法主義」的表現。
17世紀,園林史上出現了一位開創法國乃至歐洲造園新風的傑出人物——勒·諾特(AndreLeNotre1613-1700),法國園林即由他開創。中國稱之為古典主義園林。勒·諾特的造園保留了義大利文藝復興庄園的一些要素,又以一種更開朗、華麗、宏偉、對稱的方式在法國重新組合,創造了一種更顯高貴的園林,追求整個園林寧靜開闊,統一中又富有變化,富麗堂皇、雄偉壯觀的景觀效果。在中國的圓明園,由於乾隆皇帝的獵奇,也建造了模仿法國園林的西洋樓。
巴洛克園林
17、18世紀,繪畫與文學兩種藝術熱衷於自然的傾向影響了英國造園,加之中國園林文化的影響,英國出現了自然風景園。以起伏開闊的草地、自然曲折的湖岸、成片成叢自然生長的樹木為要素構成了一種新的園林。18世紀中葉,作為改進,園林中建造一些點景物,如中國的亭、塔、橋、假山以及其他異國情調的小建築或模仿古羅馬的廢墟等,人們將這種園林稱之為感傷主義園林或英中式園林。
歐洲大陸風景園是從模仿英中式園林開始的,雖然最初常常是很盲目的模仿,但結果卻帶來了園林的根本變革。風景園在歐洲大陸的發展是一個凈化的過程,自然風景式比重越來越大,點景物越來越少,到1800年後,純凈的自然風景園終於出現。
19世紀上半葉的園林設計常常是幾何式與規則式園林的綜合。19世紀末,更多的設計使用規則式園林來協調建築與環境的關系。藝術和建築業在向簡潔的方向發展,園林受新思潮的影響,走向了凈化的道路,逐步轉向注重功能、以人為本的設計。
19世紀,造園風格停滯在自然式與幾何式兩者互相交融的設計風格上,甚至逐步淪為對歷史樣式的模仿與拼湊,直至工藝美術運動和新藝術運動中導致新的園林風格的誕生。
受工藝美術運動影響,花園風格更加簡潔、浪漫、高雅,用小尺度具有不同功能的空間構築花園,並強調自然材料的運用。這種風格影響到後來歐洲大陸的花園設計,直到今天仍有一定的影響。
新藝術運動的目的是希望通過裝飾的手段來創造出一種新的設計,主要表現在追求自然曲線形和追求直線幾何形兩種形式。新藝術運動中的另一個特點是強調園林與建築之間以藝術的形式相聯系,認為園林與建築之間在概念上要統一,理想的園林應該是盡量再現建築內部的「室外房間」。
新藝術運動雖然反叛了古典主義的傳統,但其作品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現代」,他是現代主義之前有益的探索和准備。可以說,這場世紀之交的藝術運動是一次承上啟下的設計運動,它預示著舊時代的結束和新時代的到來。
英國園林
點擊進入別墅景觀設計,欣賞更多精彩>>
對現代景觀規劃設計具重大影響的學派
追溯一個世紀以來園林設計領域的發展與變化,無論哪種風格都對現代園林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在上個世紀園林景觀發展的基礎上,20世紀各國出現了眾多的設計風格,產生了一些非常有影響力的學派。
1.法國現代園林風格的最初體現是在1925年巴黎舉辦的「國際現代工藝美術展」。在展覽會上,人們看到了一些具有現代特徵的園林,代表作為建築師斯蒂文斯設計的用十字形截面的支柱和巨大抽象的混凝土塊的組合鑄就的四棵一模一樣的紅色的「樹」,以及由古埃及瑞克安設計的「光與水的花園」(GardenofWaterandLight)。展覽揭開了現代景觀設計新的一幕。
法國現代景觀設計打破了傳統的規則式或自然式的束縛,採用了一種當時新的動態均衡構圖,具有強烈的幾何性,但又不是抽象統治下的靜態平衡,是不規則的幾何式的體現。
2.現代巴洛克風格的特點是景觀設計作品中運用大量的曲線。該風格代表人物是巴西的景觀設計師布雷·馬克斯。他的作品擴展了古老的花壇的形式。他的曲線的花床,如同一支包含水分的畫筆在大地上畫出鮮艷的筆道。用花床限制了大片植物的生長范圍,但是從不修剪植物,這與巴洛克園林的模紋花壇有著本質的區別。他用植物葉子的色彩和質地的對比來創造美麗的圖案,而不是主要靠花卉;將這種對比拓展到其他材料,如沙礫、卵石、水、鋪裝等。他的種種設計語言至今在全世界廣為傳播。
3.巴拉甘風格的景觀設計將現代主義和墨西哥傳統相結合,開拓了現代主義的新途徑。他常常是建築、園林連同傢具一起設計,形成具有鮮明個人風格的統一和諧的整體。園林以明亮、彩色的牆體與水、植物和天空形成強烈反差,創造寧靜而富有詩意的心靈的庇護所。他作品中的一些要素,如彩色的牆,高架的水槽,和落水口的瀑布等已經成為了墨西哥風格的標志。
4.加利福尼亞學派的典型特徵為:簡潔的形式、室內外直接的聯系、可以布置花園傢具的、緊鄰住宅的硬質表面,小塊的不規則的草地、紅木平台、木製的長凳、游泳池、烤肉架以及其他消遣設施。圍籬、牆壁和屏障創造了私密性,現有的樹木和新建的涼棚為室外空間提供了蔭涼。有的還借鑒了日本園林的一些特點:如低矮的苔蘚植物、蕨類植物、常綠樹和自然點綴的石塊。它是一個藝術的、功能的和社會的構圖,每一部分都綜合了氣候、景觀和生活方式而仔細考慮過,是一個本土的、時代的和人性化的設計,及滿足舒適的戶外生活的需要,維護也非常容易。
加利福尼亞學派使美國花園的歷史從歐洲風格的復興和抄襲轉變為對美國社會、文化和地理的多樣性的開拓。
9. 義大利園林對歐洲造園的影響
如果要用一句話來概括歐洲規則式傳統園林發展歷程,那就是「源與古希臘,興回於古羅馬,盛於法蘭西」——答吳淑平,《歐洲規則式園林剪的藝術》,藝術設計研究,2012
義大利台地園與法國古典主義園林(諾特爾式)是歐洲規則式園林的兩個主要派系,可以說歐洲規則式園林的形成和成熟是在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古羅馬時期已具雛形,但公元五世紀到十世紀這段時間歐洲進入「黑暗時期」,園林藝術也停滯不前,主要在宗教庭院方面有點所為。到了文藝復興義大利園林得到空前發展。
要說對歐洲造園的影響,那就是它代表著歐洲規則式園林的成熟,並影響到後面出現的法國古典主義園林和英國自然風景園。古希臘時期主要有了規則式的概念和相關哲學審美思想,到了古羅馬再到文藝復興,義大利發揚並使規則式園林成熟。法國古典園林中很多元素如植物修建、花盆噴泉、古羅馬神話雕塑等等都是受義大利園林影響。因為義大利園林多建於丘陵,所以形成了「台地園」,而法國園林多建於平原,所以一些造園手法上面進行了演變和創新。
10. 巴黎的地理環境是怎樣的
地理位置
狹義的巴黎市只包括原巴黎城牆內的20個區,面積為105平方公里,人口230萬。大巴黎地區還包括分布在巴黎城牆周圍、由同巴黎連成一片的市區組成的上塞納省、瓦勒德馬恩省和塞納-聖但尼省。巴黎市、上述三個省以及伊夫林省、瓦勒德瓦茲省、塞納-馬恩省和埃松省共同組成巴黎大區。這片地區在古代就已經被稱作「法蘭西島」(ile de France)。
氣候環境
巴黎是歐洲大陸上最大的城市,也是世界上最繁華的都市之一。地處法國北部,塞納河西岸,距河口(英吉利海峽)375公里。塞納河蜿蜒穿過城市,形成兩座河心島(斯德和聖路易)。首都巴黎人口為215萬(截至2007年1月1日),包括市區和郊區的巴黎大區人口1149萬。城市本身踞巴黎盆地中央,屬溫和的海洋性氣候,夏無酷暑,冬無嚴寒;1月平均氣溫3℃,7月平均氣溫18℃,年平均氣溫10℃。全年降雨分布均衡,夏秋季稍多,年平均降雨量619毫米。
環境保護
巴黎市政府非常重視生態環境建設,盡管城市用地十分緊張,政府還是盡一切可能在城市社區中增加綠地、花園和樹林,以提高城市社區的環境質量,改善人們的生活環境。巴黎是藝術之都,也是鮮花之都。無論是在房間里、陽台上、院子中,還是在商店裡,櫥窗前和路邊上,到處都有盛開的鮮花,到處都有迷人的芳香。至於那五彩繽紛的花店和花團錦簇的公園,更是常常讓人駐足觀賞,流連忘返。 1981年,巴黎市內有285塊公共綠地,總面積大約有355公頃,不算布洛涅和萬塞那森林的1850公頃,也不算裝飾性綠化小景、墓地和道路兩旁綠化。 從1981年到1999年,市區兩級政府經過極其艱難的努力,使公共綠地面積增加了140公頃,總面積升至496公頃,加上布洛涅和萬塞那的森林面積,綠化面積為22.3%,人均綠地面積為13.94平方米。在增加綠地中有市級大公園、區級公園和社區公園和廣場綠地,以及塞納河、運河邊的公園和綠地。巴黎的綠地現在還在以每年大約100公頃的速度繼續增長。 巴黎是歐洲歷史上第一個對城市的寶貴自然財產——樹木進行有效保護的城市。「樹木報告」記載了巴黎為保護樹木所作出的決定和行動。例如,巴黎通過地方法規,鼓勵保護公共綠地和私人綠地;與土地開發商簽訂協議,保護建築工地的樹木;為了便於管理,巴黎已經為城市的每一棵樹木建立了檔案和辨認卡片。同時,城市的園林技術專家,經過研究,提出了「綜合性生物保護控制計劃」,為的是提高植物的抗污染和病蟲害的能力,提高生物的多樣性,達到植物衛生的平衡。現在城市已經很少使用殺蟲劑,而是通過投放瓢蟲來進行生物防治;土壤透氣性也是靠增加蚯蚓數量來提高。 巴黎的社區有公園397個,總面積358萬平方米,平均每個社區有將近20個公園,人均社區公園面積1.67平方米。第12區有公園最多,有24個;公園最少的是第2區,只有3個。最小的公園是Pihet—Beslay公園,也在第2區,只有92平方米;第19區的La Vilette公園最大,有3.5萬平方米。不僅如此,在城市總長350公里的大街和林蔭道兩旁,共栽種樹木10多萬棵。 巴黎,美麗的巴黎,神奇的巴黎,它是建築藝術的代表,它是古城保護的楷模,它是文化環境的典範,它是生態文明的樣板。在巴黎城市的各個社區中,到處可以看到博物館、影劇院、花園、噴泉和雕塑,文化環境非常好。巴黎人的文化生活豐富多彩,娛樂形式文雅,藝術氣氛很濃。巴黎人之所以文雅,正像朱自清在他的《歐游雜記》中所說:「從前人說『六朝』賣菜佣都有煙水氣,巴黎人誰身上大概都長著一兩根雅骨吧。」巴黎人雅,因為他們「幾乎像呼吸空氣一樣呼吸著藝術氣,自然而然就雅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