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的地理位置
『壹』 渭南在哪裡
渭南鎮隸屬於甘肅天水麥積區,以伏羲卦台山而聞名,地處三陽川渭河南岸,現為西隴海經濟帶的主要輻射區,全鎮屬半溫潤氣候,冬冷無嚴寒,夏熱無酷暑,四季分明。
渭南鎮概況
渭南鎮隸屬於甘肅天水麥積區,以伏羲卦台山而聞名,地處三陽川渭河南岸,轄40個村,43096人,總面積12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2753畝,2007年底人均純收入1806元。轄區內隴海鐵路東西貫穿,310國道南北穿越,麥(積)甘(谷)公路穿鎮而過,交通十分便利,區位優勢明顯。現為西隴海經濟帶的主要輻射區,全鎮屬半溫潤氣候,冬冷無嚴寒,夏熱無酷暑,四季分明。
自然資源
獨特的地理位置、氣候條件和豐富的旅遊資源,構成了渭南鎮的五大明顯優勢。一是林果業發展迅速。目前全鎮有各類果樹面積6873畝,主要有蘋果、桃、杏、梨、葡萄等,分布在王旗、雷下、雷尹、左堯、王新、馬王等村;王旗萬畝蘋果基地建設已完成了6900畝,計劃在2009年全面完成建園任務,真正變成渭南的花果山;山東威龍集團1萬畝鮮食葡萄出口基地基本建成。二是商貿流通繁榮。以天水西貨場的建成及渭南火車站小城鎮建設商貿一條街開發、渭南供銷社市場改造為切入點,形成了以小商品市場為龍頭的商貿流通。小城鎮建設日趨完善,商貿流通逐步繁榮。三是交通道路網路基本形成。近年來,鎮上大抓道路交通建設工作,先後完成了市列農村公路建設、山區道路建設村村通、小巷道硬化等工程,目前道路交通極為方便。四是養殖業逐步壯大。目前全鎮共養殖各類大家畜1566頭、家禽30000多隻。種類主要有黃牛、奶牛、馬、騾、驢、豬、羊、雞等。依託天慶養殖場英國PIC種豬繁育基地,已建成楊趙村萬只雞散養基地、張元村約克三元雜交種豬養殖基地,20頭以上規模養殖戶逐步擴大。規劃新建於元、張元、馬王等村養殖小區。五是依託人力資源充裕的優勢,形成了以外出務工經商為主的勞務輸出業。該鎮勞務輸出最大的特色和亮點就是在境外建立了勞務站,目前已向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有序輸出84人。全鎮勞務收入已佔人均純收入份額的68%。五是依託獨特的伏羲卦台山人文資源優勢,形成了以卦台山伏羲祭祖為主。周邊龍馬洞, 分姓石,早陽寺,正陽寺,風動廟為點綴的旅遊業。
歷史沿革
1941年設渭南鎮。1950年設渭南鄉。1958年屬三陽川公社。1961年設立渭南公社,1984年改渭南鄉。1996年,面積83平方千米,人口3.6萬人,轄毛集、楊王家、王新、崔家團庄、范家灣、曹家灣、馬嘴、汝季、劉家山、富家坪、景家山、景家灣、於家園、楊趙、張家園、馬王、渭東、渭西、青寧、沈家莊、左李、程家村、霍蘆、吳家莊、張新、張石、李家壑峴、余家峽、劉家溝、黃家坪、王集寨、雷尹、雷家下庄、左家窯、蘇家山、蒲家灣、石山下、崔家集、渭南39個行政村。2003年將余峽村劃歸中灘鎮,將原南河川鄉營房、竇家峽、渭紅、劉家莊、麻家坪等村劃歸渭南鎮。2007年末,面積128平方千米,人口43096人,轄40個村。
發展前景
目前渭南鎮黨委、政府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立足當地實際,搶抓機遇,開拓進取,農業和農村經濟平穩快速增長,林果業不斷發展,項目建設扎實有序,道路網路建設日趨完善,小城鎮建設穩步推進,商貿流通日益活躍,旅遊業悄然興起、勞務輸出成為農民增收的新亮點。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各項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全鎮上下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通過優化環境,渭南鎮正在形成人流,
『貳』 請問陝西渭南的地理位置及相鄰城市名字。急
渭南市位於黃河中游,陝西省關中平原東部,東經108°58′~ 110°35′ 和北緯34°13′~35°52′之間。東與山西、河南毗鄰,西與西安、咸陽相接,南依秦嶺與商洛為界,北靠黃龍山、喬山與延安、銅川接壤。南北長182.3公里,東西寬149.7公里,國土總面積13134平方公里。
『叄』 渭南在哪個地方
渭南位於黃河中游,陝西省關中平原東部,東經108°58′~110°35′和北緯34°13′~35°52′之間。
渭南市東與山西、河南毗鄰,西與西安、咸陽相接,南依秦嶺與商洛為界,北靠黃龍山、喬山與延安、銅川接壤。南北長182.3千米,東西寬149.7千米,國土總面積13030平方千米。
流經渭南市境的河流主要有黃河、渭河、洛河。黃河自北而來沿邊境流過,洛河自西北而東南入渭河,渭河自西而東在境內匯入黃河。黃河平均徑流量146.7億立方米(黃河龍門水文站監測);渭河平均徑流量47.91億立方米(渭河華州水文站監測);洛河平均徑流量為3.43億立方米(洛河蒲城狀頭水文站監測)。
(3)渭南的地理位置擴展閱讀
截至2019年6月,渭南市轄臨渭、華州2個區,有潼關、大荔、合陽、澄城、白水、蒲城、富平7個縣,代管韓城、華陰兩個省轄市。具體介紹以下幾個縣:
1、大荔縣,隸屬於陝西省渭南市,位於陝西關中渭北平原東部,黃、洛、渭三河匯流地區。南界渭河與潼關、華州區、華陰市為鄰;西繞洛河與臨渭區、蒲城縣毗連;北沿台原與澄城、合陽縣接壤;東瀕黃河與山西省永濟縣相望。
2、合陽縣古稱有莘國,地處陝西關中盆地東北部、黃河西岸,隸屬於渭南市,總面積143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93.2萬畝。
3、白水縣位於陝西省東北部,處於關中平原與陝北高原的過渡地帶,是關中與陝北的咽喉要地,因境內白水河而得名。
『肆』 陝西省渭南市簡介是什麼
渭南市簡介
渭南市地處陝西省東部、隴海鐵路沿線,東瀕黃河,西臨西安,南倚秦嶺,北接延安,渭水橫貫其中,是八百里秦川最寬闊的地帶;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素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稱。是中原地區通往陝西乃至大西北的咽喉要道,又是新歐亞大陸橋的重要地段。全市轄1區(臨渭區)、8縣(華縣、潼關、蒲城、澄城、白水、合陽、大荔、富平),代管兩市(韓城市、華陰市),總面積13134平方公里。現已成為陝西省和國家生產布局中初具規模的農業生產基地和能源重化工基地。
渭南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自周、秦到漢、唐兩千多年間,一直是十二個朝代的京畿之地,農牧業、手工業、商業、交通都比較發達,形成許多名城古鎮。經歷代變遷,到公元1723年,清政府在渭南設八縣一州一廳,基本形成了目前各市縣的輪廓。新中國成立後在今渭南轄區設立渭南分區和大荔分區,後大荔分區並入渭南分區,1970年改為渭南地區,1994年12月7日,經國務院批准,設立地級渭南市。這標志著渭南開始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同時為渭南加快經濟和社會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機遇。
古老的黃河孕育了渭南燦爛的文化和悠久的歷史。從大荔猿人到沙苑、龍山文化遺址;從春秋時代的古長城殘垣到隋唐時代的帝王陵冢;從秦漢時期的王室行宮到元明清的古建築群,文物古跡遺存1200多處,僅國家和省市保護的文物就有619處。偉大的歷史造就了偉大的人才。渭南自上而下地靈人傑,歷史上作出過重要貢獻的著名人物數以百計。有世界歷史文化名人、西漢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有結束南北朝長期戰亂、統一中國的隋文帝楊堅;有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有「功蓋天下,再造唐室」的唐代中興名將郭子儀;有宋代名相寇準;有現代愛國名將楊虎城以及著名水利專家李儀址;有當代著名作家杜鵬程。
優越的地理位置,悠久的歷史文化,壯麗的山川河流,使渭南的旅遊資源斑斕多姿,得天獨厚。著名的華山風景區譽滿中外,奇險峻秀居五嶽之首,目前進出道路暢通,高空索道已經建成,初步成為融休養、度假、娛樂、游覽為一體的綜合旅遊勝地。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韓城,琉金映彩的古建築與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交相輝映,遊客可瞻仰、謁拜司馬遷祠墓,欣賞元代建築「禹王廟」,觀賞中國目前保存最為完整的元、明古建築群和被譽為「東方民居村寨活化石」的黨家村。宏大的渭北帝王陵墓群,特別是唐睿宗橋陵、唐玄宗泰陵,令遊客為修復了的盛唐石雕慨嘆不已,引發思古之幽情,激起振興中華之豪情。
多樣的地質結構和豐富的礦藏資源為渭南發展工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基礎。全市已探明的礦藏有30多種,其中儲量大、易開採的有20多種。煤、鉬、金、石為優勢礦種。全市煤炭地質儲量225.84億噸,已探明儲量50.33億噸,年產量1100萬噸。鉬礦已探明儲量為10.69萬噸,居全國第二位,金堆城鉬業公司是全國最大的鉬精粉生產基地。黃金儲量豐富,產量居陝西第一位、全國第三位。地熱水和醫飲兼用礦泉水資源豐富,其中大荔礦泉水日出水5.6萬噸,被譽為「中國之冠,世界罕見」。
渭南素以農業著稱,土地廣闊,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降水適中,可耕地佔總面積的96%,為全面發展農林牧副漁,實現農業的區域化、商品化、現代化提供了有利條件,其中糧食、棉花、油料總產量居中全省前列,號稱「陝西糧倉」。目前全市已形成了在全國馳名的糧食、棉花、蘋果、烤煙、花生、秦川牛、奶山羊、籠養雞、生豬、漁業10大商品基地。
『伍』 渭南的地理環境
截至2002年底,查明有資源/儲量的礦種共51種。其中儲量大、易開採的20多種。煤、鉬、金、石為優勢礦種。素有「黑腰帶」之稱的渭北煤田綿延200千米,年產煤炭千萬噸以上,開發利用規模居陝西省之首;鉬礦已探明儲量1,000,115金屬噸,居中國第二位;金礦石探明儲量21.7萬金屬噸,占陝西省48.4%;地熱水和醫飲兼用礦泉水資源豐富,其中大荔礦泉水日出水5.6萬噸,被譽為「中國之冠,世界罕見」。能源礦產4種,金屬礦產8種,稀有、稀散、稀土元素8種,非金屬礦產31種,礦產地238處。已探明並列入儲量表的礦產38種,產地221處。鉬、鉛、銅、鈮、硒5個礦種儲量居陝西省第1位,其中鉬居中國前3位;鐵、鋁土礦、錸儲量居陝西省第2位;金礦儲量居陝西省第3位;煤、大理石和石墨儲量居陝西省第4位。 煤層氣分布在澄合、韓城礦區1000平方公里范圍內,預測韓城礦區煤層氣資源總量2080.27億立方米,預測可開采儲量為1907.66億立方米。
金屬礦產
黑色金屬礦產主要是鐵礦,具有規模小、品位低、埋藏淺、組分單一的特點。礦區3處:韓城市陽山莊鐵礦、潼關太要鐵礦和華陰市鐵岔溝鐵礦。中型礦床1處,小型礦床2處。截至2002年底,保有儲量3312萬噸。
有色金屬礦產資源有銅、鉛、鉬、鋁土礦和鎢礦共5種,產地13處,前4種礦產有探明儲量。
銅礦:礦區1個,即金堆城鉬礦之伴生銅礦,截至2002年底,保有儲量18.7萬噸,是陝西省最大的銅礦。
鉛礦:礦產地3處,華陰市華陽川大型鈾鈮鉛共生的鉛礦1處,潼關縣蒿岔峪金礦伴生鉛礦產地2處。截至2002年底,保有儲量61.9萬噸(鉛金屬量)。
鉬礦:產地6處,大型1處,中型2處(與鈾礦共生1處)、礦點3處。陝西華縣金堆城——洛南縣黃龍鋪鉬礦田位於小秦嶺西北端華山南坡,面積約100平方公里。華縣金堆城鉬礦床、桃園鉬礦床為礦田的重要支柱。截至2002年底,保有資源儲量88.25萬噸。
鋁土礦:產地2處,截至2002年底,資源量59.9萬噸,分布在渭北韓城市、澄城縣一帶,均為小型礦床。貴金屬礦產主要是金、銀礦。金礦是渭南市優勢礦種之一,截至2002年底,礦產地26處,有砂金1處。岩金主要分布在小秦嶺金礦田西段,以潼關縣分布最多,華陰市和華縣也有分布。截至2002年底,保有資源/儲量約23噸(金屬量)。金礦大多伴生有銀、銅、鉛、鋅、硫等礦產。銀礦資源主要以伴生礦形式出現,保有資源儲量為15噸(金屬量),獨立銀礦點僅2處,位於華縣白花嶺及木子溝。
非金屬礦產:冶金輔助原料礦產主要是耐火粘土和熔劑白雲岩等。
耐火粘土:有中型礦產地1處,為澄城縣三眼橋礦區;礦點1處。截至2002年底,保有資源儲量339.5萬噸。
熔劑白雲岩:中型礦1處,為韓城市陽山莊熔劑白雲岩礦區;礦點1處,為蒲城堯山白雲岩礦。化工原料礦產共有5種,分別是硫鐵、磷、鹽、泥炭、腐植酸煤,產地15處,僅有硫和腐植酸煤有探明儲量。
硫鐵礦:分單一硫礦和伴生硫礦。單一硫礦主要分布在澄城縣、蒲城縣,有小型礦床1處和礦點1處。截至2002年底,澄城縣三眼橋硫礦黃鐵礦資源儲量134萬噸礦石,停采。伴生硫礦有3處,截至2002年底,保有資源儲量2206.1萬噸硫,金堆城鉬礦中伴生硫礦佔2204.1萬噸硫。
磷礦:礦點1處,為潼關縣玉石峪磷礦點,含礦層西起潼關李家村鄉的玉石峪,向東經桐峪,延至河南境內。另外,韓城市陽山莊鐵礦中的磷灰石亦可綜合利用。
鹽礦:礦點4處,主要分布在富平、蒲城、大荔,以富平鹵泊灘為主。
泥炭:礦點2處,分布於渭南市城區南約13公里~15公里處。臨渭區奓寺、嚴琛坡一帶泥炭礦資源遠景儲量為681.72萬噸,另外還有臨渭區大王鄉泥炭礦。
腐植酸煤:礦點2處,蒲城縣蔡鄧腐植酸煤礦探明儲量211萬噸,地質工作程度低。建築材料及其他非金屬礦產有20餘種,探明儲量的主要有水泥用灰岩、飾面用大理岩、石料片麻岩等。另外還有花崗岩、蛭石、石墨、硅石、高嶺土等。
水泥用灰岩:礦區9處,截至2002年底,資源儲量5394萬噸,主要分布在中、北部的韓城、蒲城、白水、富平一帶。
飾面用大理岩:在富平、華縣、潼關有分布,富平縣老廟蘭山大理石礦屬中型礦床。潼關—華縣一帶太華群中的大理岩易於露天開采,遠景較好。截至2002年底,保有資源儲量533萬立方米。 以溫泉形式出露地表,已知的有蒲城袁家坡溫泉,水溫27℃~31℃;湯里溫泉,水溫26℃~34℃;常樂溫泉,水溫43℃;合陽洽川瀵泉,水溫29℃。20世紀90年代以來,通過勘探與開發結合,獲得了一些成果,如:渭南市迎賓館、煤田129隊、兵工051基地地熱井。
境內地熱水水面高程在海拔380米左右,故被稱為「380」奧陶系灰岩水,分布在合陽、澄城、蒲城、大荔、韓城、白水、富平7縣(市)境內。據省煤炭和地質部門勘探資料,年可開采量1.25億立方米~1.57億立方米。位於合陽縣洽川鎮附近黃河岸邊的瀵泉,是一個有7處出水的上升泉群,分別呈南北向北東向排列,出露於黃河心灘及漫灘上,總流量達3485.78立方米/小時,高程為348米~352米,水溫29℃~31℃,礦化度小於1克/升,流量穩定,水化學類型屬重碳酸—硫酸氯化物型,與區域奧陶系灰岩地下水的水質相同。1986年洽川鎮農民利用地處瀵泉附近的地下水資源,自籌資金打成9眼自噴地熱水井,出水量150立方米/小時,澆地333公頃。1990年10月在獨店鄉秦南村鴻溝打成1眼機井,井深480米,涌水量80立方米/小時,經省有關部門檢測屬天然礦泉水 。
位於澄城縣交道鄉西塘村西坡下洛河幹流東側的溫泉,涌流量1.43立方米/秒,年涌水量達4508.65萬立方米,水溫29℃。同時,礦區也有出露。權家河煤礦年涌水量770萬立方米,董家河煤礦年涌水量310萬立方米。三處合計年涌水量5589.65萬立方米。蒲城縣沿洛河的東陳鎮袁家坡、永豐鎮溫湯村和平路廟鄉常樂村都有溫泉出露,水溫26℃~43℃,總流量2.2立方米/秒,水化學類型屬重碳酸—鈉鎂型,礦化度0.9克/升。水位高程360米~375米,屬奧陶系灰岩斷層裂隙水。大荔縣洛河南岸段家鄉育紅村北一級階地打成自噴溫水井4眼,水溫41℃,單井涌水量239.9立方米/小時~588.5立方米/小時,日涌水量5.4萬噸,自噴水壓高出地面29米,礦化度0.97克/升,水化學類型屬碳酸、重碳酸—鈉鈣型。經國家鑒定為醫、飲兼用型優質天然礦泉水。2002年,大荔洛北已有18個鄉鎮240個行政村的40萬人飲用上優質礦泉水。渭南市政府招待所地熱井,井深2451米,水量55立方米/小時,實測井口水溫為92℃,水質屬C1-Na+型水,為優質醫療保健熱礦水 。 野生動物300多種,受國家保護的丹頂鶴、黑鸛、青羊、大天鵝等23種珍禽珍獸馳名全國。人工飼養的畜禽20多種,其中秦川牛、關中驢、奶山羊等量大質優。
渭南市植被區為暖溫帶落葉闊葉林。林木區系成分主要為華北和西北的溫性、寒性樹種。全市有野生維管植物190多科800多屬2500種。栽培植物150種,其中糧食作物17種,經濟作物7種,蔬菜作物39種。中葯材215科931種。野生動物360種。家畜家禽48種。農業昆蟲12目109科1800餘種。各種微生物125種。喬灌木61科147屬389種。藤木植物主要有柴藤、葛藤等。草木植物繁多,野生果樹17種22個品種。人工栽培干鮮果樹20種226個品種。四旁綠化樹種20多種。觀賞植物50科120屬400種1000多個品種。據統計,全市具有價值較高或有發展前途的植物631種。這里所選錄的種類,僅以現階段利用價值較高的野生植物為主;對少數價值高的特種經濟作物和一般栽培作物而有新用途者也適當選入;同時,也收錄了一部分具有科學研究價值的種類。 渭南除黃、渭、洛三大過境河流外,還有發源於秦嶺的沋河、赤水河、羅夫河、潼河等。
主要還有千河、漆水河,石頭河及發源於北部山區的大峪河、滹水河、白水河、盤河、芝水河、孔走河等。 渭南市水資源總量20.06億立方米,佔全省水資源總量的4.4%。其中分布於黃龍山區0.74億立方米,渭北高塬溝壑區2.55億立方米,渭北台塬區4.57億立方米,渭河平原區6.63億立方米,渭河南塬區1.32億立方米,秦嶺山區4.25億立方米 。
地表水資源:渭南市多年平均徑流量8.88億立方米,佔全省地表水資源量的2.11%。平均徑流深67.6毫米,較全省204毫米平均徑流深低136.4毫米。境內因受降水的地域分布與地形、地貌等下墊面因素的綜合影響,年徑流與年降水的分布規律基本一致。南北呈帶性差異,徑流深由南、北山地向渭河平原遞減。秦嶺山地年平均徑流深325毫米;渭河南塬年均徑流深103毫米;北部黃龍山區年均徑流深85毫米;渭北台塬區年均徑流深37毫米;渭河平原平均徑流深20毫米。
地下水資源:渭南市地下水和總補給量為15.08億立方米。其中降雨入滲補給10.69億立方米,河流滲漏補給0.81億立方米,渠道滲漏補給1.50億立方米,農田灌溉滲漏補給0.92億立方米,井灌回歸補給0.61億立方米,庫塘滲漏補給0.18億立方米,山前側向補給0.37億立方米。從年總補給量中剔除潛水蒸發量1.72億立方米,礦化度大於2克/升水量1.73億立方米,全市地下水有效資源量為11.63億立方米。分布於黃龍山丘區2.12億立方米,渭北台塬區2.71億立方米,渭河平原區4.51億立方米,渭南塬丘區1.14億立方米,秦嶺山嶺區1.16億立方米。境內地下水可開采量為埋深小於100米,礦化度小於2克/升,井深小於300米等條件下的水量,選用平均開采系數0.571,全市地下水可開采量為6.56億立方米,佔地下水有效資源量56.4%。 全年實現生產總值1349.01億元,比上年增長12.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02.38億元,增長4.7%,占生產總值的15.0%;第二產業增加值743.23億元,增長15.3%,佔55.1%;第三產業增加值403.40億元,增長9.6%,佔29.9%。人均生產總值25327元,比上年增長11.7%。
全年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623.43億元,占生產總值的46.2%,比上年提升0.6個百分點。 渭南市已形成了糧食、棉花、蘋果、烤煙、花生、秦川牛、奶山羊、籠養雞、生豬、漁業10大商品基地。2013年糧食播種面積520千公頃,比上年下降0.3 %。其中,夏糧293千公頃,下降1.6%;秋糧227千公頃,增長1.5 %。糧食總產量211.17萬噸,下降5.9%。其中,夏糧97萬噸,下降13.9%;秋糧114.16萬噸,增長2.3%。
2013年渭南市蔬菜面積113.40萬畝,比上年增長2.0%,產量225萬噸,增長5.0%;水果面積260.4萬畝,增長4. 7%,產量283.10萬噸,增長0.4%;瓜類面積52.70萬畝,增長11.9%,產量130.99萬噸,增長11.4%。
2013年大牲畜出欄8.32萬頭,較上年增長0.1%,其中牛出欄8.28萬頭,增長0.2%,豬、羊、家禽分別出欄251.64 萬頭、60.26 萬只、968.80萬只,同比依次增長5.0%、4.6%、4.1%;年末大牲畜存欄28.56萬頭,較上年增長0.6 %,其中牛存欄28.45萬頭,增長0.6%,豬、羊、家禽存欄依次為216.30萬頭、102.70萬只、1199.93萬只,分別下降0.1%、4.7 %、5.9%。肉、蛋、奶產量分別為21.57萬噸、10.52萬噸、39.26萬噸,依次增長4.6%、4.8%、3.8%。 2013年實現工業增加值656.83億元,比上年增長15.6%,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603.30億元,增長16.3%。
2013年規模以上工業完成總產值1728.47億元,比上年增長8.1%。其中,重工業1514.26億元,增長8.6%;輕工業214.21億元,增長4.2%。八大支柱產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687.05億元,增長8.0%。其中,能源工業572.03億元,增長11.1%,化工工業127.70億元,增長11.1%;裝備製造業93.58億元,增長1.6%;有色冶金工業631.98億元,增長4.1%;食品工業157.07億元,增長3.4%;非金屬礦物製品業90.56億元,增長39.0%;醫葯製造業4.13億元,增長4.5%;紡織服裝工業10.00億元,下降19.5%。
2013年規模以上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455.51億元,同比增長1.0%;實現利稅65.05億元,下降8.2%;實現利潤19.71億元,下降23.3%;虧損企業虧損額29.22億元,下降8.7%。
2013年建築業實現增加值86.40億元,比上年增長12.4%。資質以上建築業累計總產值213.81億元,下降35%,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140.48億元,下降46.7%。資質以上建築企業共簽訂合同額373.40億元,下降4.1%。房屋建築施工面積1370.73萬平方米,下降1.9%。 2013年完成郵政業務總量2.69億元,增長10.0%;電信業務總量8.60億元,增長6.0%。年末固定電話用戶69.97萬戶,其中城市家庭28.93萬戶,農村家庭37.92萬戶;年末行動電話用戶64.01萬戶,其中3G行動電話用戶35.92萬戶;年末固定及行動電話用戶總數133.98萬戶,比上年末增加9.43萬戶。電話普及率25部/百人。互聯網寬頻用戶數42.17萬戶。
2013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67.23億元,比上年增長15.3%。其中,限額以上企業(單位)消費品零售額226.60億元,增長22.3%。
按經營地分,城鎮消費品零售額274.94億元,比上年增長17.8%;鄉村消費品零售額92.29億元,增長8.3%。 按消費形態分,商品零售額42.59億元,增長9.1%;餐飲收入324.64億元,增長16.1%。
2013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為102.8%。八大類價格指數中,食品類價格上漲5.9%,居住類上漲1.3%,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類上漲1.8% ,衣著類上漲1.6%,煙酒及用品類上漲1.0%,交通和通信類上漲0.5%,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類價格上漲2.6% ,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類上漲0.6%。商品零售價格總指數102.1%,生產資料價格指數101.9%。
2013年末全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1522.40億元,較年初增加174.67億元,增長13.0%,其中儲蓄存款余額990.62億元,增加114.19億元,增長13.0%。金融機構貸款余額726.02億元,增加103.49億元,增長16.6%,其中短期貸款323.22億元,增加59.74億元,增長22.7%,中長期貸款361.21億元,增加59.71億元,增長19.8%。
2013年渭南市保險業保費收入40.57 億元,比上年增加5.16億元,支付賠款6.97億元,較上年多賠1.30億元。其中,財產保險保費收入11.19億元,賠付6.22億元;人壽保險保費收入29.38億元,賠付0.75億元。
『陸』 地理答啦:陝西省的渭南市是怎樣一座城市
渭南位於八百里秦川最寬闊的地帶;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重要發祥地之一,中華民族專「華夏」之屬稱即來源於渭南,「華」即取自西嶽華山之「華」,「夏」則取自夏陽之「夏」,而對於中國歷史文化進程產生十分重要影響的三聖(史聖司馬遷,字聖倉頡,酒聖杜康)也都從渭南走出並終於華夏文明史大舞台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渭南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稱。是中原地區通往陝西乃至大西北的咽喉要道,又是新歐亞大陸橋的重要地段,是絲綢之路經濟帶起點段的關鍵組成部分,還是西北唯一一個擁有三大國家級經濟區疊加政策(「關天經濟區」,「陝甘寧革命老區」、「晉陝豫黃河金三角」)的地級市。
渭南是國家授時中心所在地,中國重要的商品糧農業基地,也是西北糧食產量第一大市。工業以冶金、能源化工為支柱,礦產資源十分豐富,其中鉬礦儲量位居中國第一,亞洲第二。
『柒』 陝西省渭南市簡介
渭南市簡介
渭南市地處陝西省東部、隴海鐵路沿線,東瀕黃河,西臨西安,南倚秦嶺,北接延安,渭水橫貫其中,是八百里秦川最寬闊的地帶;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素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稱。是中原地區通往陝西乃至大西北的咽喉要道,又是新歐亞大陸橋的重要地段。全市轄1區(臨渭區)、8縣(華縣、潼關、蒲城、澄城、白水、合陽、大荔、富平),代管兩市(韓城市、華陰市),總面積13134平方公里。現已成為陝西省和國家生產布局中初具規模的農業生產基地和能源重化工基地。
渭南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自周、秦到漢、唐兩千多年間,一直是十二個朝代的京畿之地,農牧業、手工業、商業、交通都比較發達,形成許多名城古鎮。經歷代變遷,到公元1723年,清政府在渭南設八縣一州一廳,基本形成了目前各市縣的輪廓。新中國成立後在今渭南轄區設立渭南分區和大荔分區,後大荔分區並入渭南分區,1970年改為渭南地區,1994年12月7日,經國務院批准,設立地級渭南市。這標志著渭南開始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同時為渭南加快經濟和社會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機遇。
古老的黃河孕育了渭南燦爛的文化和悠久的歷史。從大荔猿人到沙苑、龍山文化遺址;從春秋時代的古長城殘垣到隋唐時代的帝王陵冢;從秦漢時期的王室行宮到元明清的古建築群,文物古跡遺存1200多處,僅國家和省市保護的文物就有619處。偉大的歷史造就了偉大的人才。渭南自上而下地靈人傑,歷史上作出過重要貢獻的著名人物數以百計。有世界歷史文化名人、西漢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有結束南北朝長期戰亂、統一中國的隋文帝楊堅;有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有「功蓋天下,再造唐室」的唐代中興名將郭子儀;有宋代名相寇準;有現代愛國名將楊虎城以及著名水利專家李儀址;有當代著名作家杜鵬程。
優越的地理位置,悠久的歷史文化,壯麗的山川河流,使渭南的旅遊資源斑斕多姿,得天獨厚。著名的華山風景區譽滿中外,奇險峻秀居五嶽之首,目前進出道路暢通,高空索道已經建成,初步成為融休養、度假、娛樂、游覽為一體的綜合旅遊勝地。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韓城,琉金映彩的古建築與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交相輝映,遊客可瞻仰、謁拜司馬遷祠墓,欣賞元代建築「禹王廟」,觀賞中國目前保存最為完整的元、明古建築群和被譽為「東方民居村寨活化石」的黨家村。宏大的渭北帝王陵墓群,特別是唐睿宗橋陵、唐玄宗泰陵,令遊客為修復了的盛唐石雕慨嘆不已,引發思古之幽情,激起振興中華之豪情。
多樣的地質結構和豐富的礦藏資源為渭南發展工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基礎。全市已探明的礦藏有30多種,其中儲量大、易開採的有20多種。煤、鉬、金、石為優勢礦種。全市煤炭地質儲量225.84億噸,已探明儲量50.33億噸,年產量1100萬噸。鉬礦已探明儲量為10.69萬噸,居全國第二位,金堆城鉬業公司是全國最大的鉬精粉生產基地。黃金儲量豐富,產量居陝西第一位、全國第三位。地熱水和醫飲兼用礦泉水資源豐富,其中大荔礦泉水日出水5.6萬噸,被譽為「中國之冠,世界罕見」。
渭南素以農業著稱,土地廣闊,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降水適中,可耕地佔總面積的96%,為全面發展農林牧副漁,實現農業的區域化、商品化、現代化提供了有利條件,其中糧食、棉花、油料總產量居中全省前列,號稱「陝西糧倉」。目前全市已形成了在全國馳名的糧食、棉花、蘋果、烤煙、花生、秦川牛、奶山羊、籠養雞、生豬、漁業10大商品基地。
『捌』 渭南市位於陝酉省的什麼方位
一、從地圖上看,渭南市位於陝西省的東北方向,如圖所示:
陝西(shǎn xī),簡稱「陝」或「秦」,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單位之一,省會古都西安。地理位置介於東經105°29′~111°15′,北緯31°42′~39°35′之間,自然區劃上因秦嶺-淮河一線而橫跨北方與南方。位於西北內陸腹地,橫跨黃河和長江兩大流域中部,連接中國東、中部地區和西北、西南的重要樞紐。
陝西是中國經緯度基準點大地原點和北京時間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所在地。全省總面積20.58萬平方公里,截止2015年底,全省常住人口3792.87萬,下轄1個副省級城市、9個地級市和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其中西安、寶雞兩市城市人口過百萬。
陝西歷史悠久,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上古時為雍州、梁州所在,是炎帝故里及黃帝的葬地。西周初年,周成王以陝原為界,原西由召公管轄,後人遂稱陝原以西為「陝西」。陝西自古是帝王建都之地,九個大一統王朝,有五個建都西安(咸陽),留下的帝王陵墓共79座,被稱為「東方金字塔」。
『玖』 渭南屬於西安哪個區
渭南市是陝西省地級市,不屬於其他市、區管轄。
渭南,陝西省轄地級市,古稱下邽、蓮勺。位於黃河中游,陝西省關中平原東部。東與山西、河南毗鄰,西與西安、咸陽相接,南依秦嶺與商洛為界,北靠黃龍山、喬山與延安、銅川接壤。南北長182.3千米,東西寬149.7千米,國土總面積13030平方千米。
渭南位於祖國版圖中心位置,屬於西安半小時經濟圈。隴海、西南、大西高鐵、鄭西高鐵等8條鐵路縱橫交錯,連霍、京昆、黃渭等多條高速公路連接東西,是亞歐大陸經濟帶和「關中——天水經濟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區位優勢使渭南成為開拓西北、西南、中原市場的戰略要地。
渭南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素有華夏之根、文化之源、三聖故里、將相之鄉美譽。約20萬年前的「大荔人」曾在這里繁衍生息、刀耕火種。沙苑文化、龍山文化遺址遺跡,西嶽廟、太史祠、倉頡廟等遺存,如絕本的經典,記載著華夏文明悠久的歷史。
在這片土地上,字聖倉頡創造了漢字,酒聖杜康釀造出美酒,史聖司馬遷寫出了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中華第一詩——《詩經》開篇《關雎》描寫的故事就發生在渭南洽川。
渭南是我國戲曲之鄉和民俗之鄉,華州皮影、華陰老腔、合陽提線木偶、同州梆子、富平阿宮腔、澄城堯頭陶藝等12個項目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9)渭南的地理位置擴展閱讀
渭南政區、沿革
截至2019年6月,渭南市轄臨渭、華州2個區,有潼關、大荔、合陽、澄城、白水、蒲城、富平7個縣,代管韓城、華陰兩個省轄市,共108個鎮、26個街道辦事處,2085個行政村,224個居委會。渭南市歷史悠久。
西周時,就有鄭、彤、芮、莘、梁、屠、彭衙等國邑。東漢建安初年,獻帝將左馮翊分為左內史郡和左馮翊郡。左馮翊郡治所臨晉(今大荔縣),轄臨晉、粟邑、衙縣、合陽、夏陽5縣。從此,關中東部首次形成了獨立的縣以上政區,渭南市初具雛形。
北魏以後,境內一直為同州、華州所轄。清雍正十三年(1735),同州升為府,華州變為散州,渭南境內1府8縣1州1廳,形成了縱括渭水南北的格局。1950年以來,渭南市所轄縣市數次增減,但基本轄區未變。
『拾』 陝西渭南有多大
渭南市位於東經108°50′-110°38′和北緯34°13′-35°52′之間,地處陝西關中平原東部,東瀕黃河與山西、河南毗鄰,西與西安、咸陽相接,南倚秦嶺與商洛為界,北靠橋山與延安、銅川接壤,南北長182.3公里 ,東西寬149.7公里,位居新亞歐大陸橋的重要地段,是陝西省和西部地區進入中東部的「 東大門」。地勢以渭河為軸線,形成南北兩山、兩塬和中部平川五大地貌類型區。中部渭河 沖積平原是八百里秦川最寬闊的地帶。轄一區(臨渭區)、兩市(韓城、華陰)、八縣(華縣、 潼關、大荔、蒲城、澄城、白水、合陽、富平),254個鄉鎮(辦事處),3236個行政村,總人 口531萬人,總面積1.3萬平方公里。
渭南市地處陝西省東部、隴海鐵路沿線,東瀕黃河,西臨西安,南倚秦嶺,北接延安,渭水橫貫其中,是八百里秦川最寬闊的地帶;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素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稱。是中原地區通往陝西乃至大西北的咽喉要道,又是新歐亞大陸橋的重要地段。全市轄1區(臨渭區)、8縣(華縣、潼關、蒲城、澄城、白水、合陽、大荔、富平),代管兩市(韓城市、華陰市),總面積13134平方公里。現已成為陝西省和國家生產布局中初具規模的農業生產基地和能源重化工基地。
渭南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自周、秦到漢、唐兩千多年間,一直是十二個朝代的京畿之地,農牧業、手工業、商業、交通都比較發達,形成許多名城古鎮。經歷代變遷,到公元1723年,清政府在渭南設八縣一州一廳,基本形成了目前各市縣的輪廓。新中國成立後在今渭南轄區設立渭南分區和大荔分區,後大荔分區並入渭南分區,1970年改為渭南地區,1994年12月7日,經國務院批准,設立地級渭南市。這標志著渭南開始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同時為渭南加快經濟和社會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機遇。
古老的黃河孕育了渭南燦爛的文化和悠久的歷史。從大荔猿人到沙苑、龍山文化遺址;從春秋時代的古長城殘垣到隋唐時代的帝王陵冢;從秦漢時期的王室行宮到元明清的古建築群,文物古跡遺存1200多處,僅國家和省市保護的文物就有619處。偉大的歷史造就了偉大的人才。渭南自上而下地靈人傑,歷史上作出過重要貢獻的著名人物數以百計。有世界歷史文化名人、西漢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有結束南北朝長期戰亂、統一中國的隋文帝楊堅;有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有「功蓋天下,再造唐室」的唐代中興名將郭子儀;有宋代名相寇準;有現代愛國名將楊虎城以及著名水利專家李儀址;有當代著名作家杜鵬程。
優越的地理位置,悠久的歷史文化,壯麗的山川河流,使渭南的旅遊資源斑斕多姿,得天獨厚。著名的西嶽——華山風景區譽滿中外,奇險峻秀居五嶽之首,目前進出道路暢通,高空索道已經建成,初步成為融休養、度假、娛樂、游覽為一體的綜合旅遊勝地。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韓城,琉金映彩的古建築與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交相輝映,遊客可瞻仰、謁拜司馬遷祠墓,欣賞元代建築「禹王廟」,觀賞中國目前保存最為完整的元、明古建築群和被譽為「東方民居村寨活化石」的黨家村。宏大的渭北帝王陵墓群,特別是唐睿宗橋陵、唐玄宗泰陵,令遊客為修復了的盛唐石雕慨嘆不已,引發思古之幽情,激起振興中華之豪情。
多樣的地質結構和豐富的礦藏資源為渭南發展工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基礎。全市已探明的礦藏有30多種,其中儲量大、易開採的有20多種。煤、鉬、金、石為優勢礦種。全市煤炭地質儲量225.84億噸,已探明儲量50.33億噸,年產量1100萬噸。鉬礦已探明儲量為10.69萬噸,居全國第二位,金堆城鉬業公司是全國最大的鉬精粉生產基地。黃金儲量豐富,產量居陝西第一位、全國第三位。地熱水和醫飲兼用礦泉水資源豐富,其中大荔礦泉水日出水5.6萬噸,被譽為「中國之冠,世界罕見」。
渭南素以農業著稱,土地廣闊,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降水適中,可耕地佔總面積的96%,為全面發展農林牧副漁,實現農業的區域化、商品化、現代化提供了有利條件,其中糧食、棉花、油料總產量居中全省前列,號稱「陝西糧倉」。目前全市已形成了在全國馳名的糧食、棉花、蘋果、烤煙、花生、秦川牛、奶山羊、籠養雞、生豬、漁業10大商品基地。
教育
渭南師范學院,是陝西省省屬普通本科高校,具有學士學位授予權。它是渭南市唯一一所高等院校,前身是成立於1958年的渭南師范學校。學院校園佔地面積798003平方米,建築面積486800平方米,各種現代化教學科研儀器設備齊全,館藏圖書豐富。涵蓋理學、文學、工學、歷史學、管理學、教育學、經濟學等8大學科門類,學科結構趨向綜合化。學院面向31個省、市、自治區招生,現有全日制在校生一萬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