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作為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地理環境指的是

作為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地理環境指的是

發布時間: 2021-02-13 03:13:59

1. 社會物質生活條件中最基本的條件是什麼 是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還是地理環境或是人口因素

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

2. 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地理環境指的是什麼

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抄 : 指人類社襲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物質要素的總和。它包括地理環境、人口和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三個方面。地理環境,指社會所處的各種自然條件,如氣候、土地、山脈、河流、礦藏等等;人口,指人口的密度、質量、發展速度等等。地...

3. 1.馬克思一生的兩大發現是( )。 2.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是指( )。

1.馬克思一生的兩大發現是:選(B.剩餘價值學說 E.唯物史觀)

2.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是指:

選 B.地理環境、人口因素和生產方式諸要素的總和

希望對你有幫助

4. 什麼是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反映

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復反映制為精神。如果物質條件變好,那麼人們的精神生活也會相應提高,反之,也會處於一個比較低的水平。
人類社會的物質生活賴以存在和發展的物質要素的總和。包括:①人類社會生存於其中的自然條件,即地理環境;②一定數量、質量、密度的人口,即社會發展的人口因素;③人類生活所必需的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

5. 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指的是什麼,能否詳細生活化一點jin 255

社會來物質生活條件源 指人類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物
質要素的總和。它包括地理環境、人口和物質資料的
生產方式三個方面。地理環境,指社會所處的各種自然條
件,如氣候、土地、山脈、河流、礦藏等等;人口,指人口的
密度、質量、發展速度等等。地理環境和人口是社會存在
和發展的經常的、必要的條件,但不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因
素。它們的好壞優劣雖然可以加速或遲緩社會的發展,但
不能決定社會的性質,不能決定社會制度的更替,它們只
是社會發展的外部條件。決定社會發展進程的是物質資
料的生產方式,生產方式是人們為了維持自己的生存向
自然界謀取生活資料的方式,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辯
證統一。生產方式決定著社會制度的性質面貌,生產方式
的更替,必然引起一種社會形態向另一種社會形態轉變

6. 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具體內容


地理環境和人口因素,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經常的必要條件。社版會是自然界的特殊部分,它權不能脫離自然界、脫離環繞它的地理環境而單獨存在;社會的主體是人,沒有一定的最低限度的人口就不成其為社會。地理環境和人口因素,對於社會的發展具有重大的影響作用,地理環境的優劣,人口的數量、質量和增長速度,可以加速或延緩社會的發展。但是,它們不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因為,無論自然條件或人口的狀況,都無法說明社會制度的性質及其發展,無法說明不同性質的社會制度的依次更替。
在社會物質生活條件體系中,對社會發展起決定作用的是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人類要生存,就必須生產食、衣、住、行等必需的物質資料。而物質資料生產,只有在人們以一定的方式結合起來時才能進行。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社會物質生活條件中最主要的因素,它決定整個社會的性質和面貌,決定整個社會的發展和一種社會形態向另一種社會形態的過渡。

7. 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包括

選:ACE

社會物質生活條件人類社會的物質生活賴以存在和發展的物質要
素總和。版具體說,包括權三個方面:(1)人類社會生存的自然條件,即地理環
境。這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經常性的必要條件。(2)社會存在和發展
的人口條件,指一定數量、質量和密度的人口。人類社會是由人和人的活
動而組成,人口素質的高低、數量增長的快慢,對社會發展能起加速或延
緩的作用。(3)社會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它是人們在生產物質資料過程
中所結成的一定的方式。任何社會物質生活條件主要都是由這三方面組
成,它們互相作用、相互制約。但在這三方面條件中,唯有物質資料的生產

方式是最主要的。因為只有它決定著整個社會的性質和面貌;地理環境和
人口條件只有通過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才能對社會的存在和發展產生
作用和影響。

8. 高中政治 地理環境是構成人類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基本要素.這句話對不

選:ACE 社會物質生活條件人類社會的物質生活賴以存在和發展的物質要 素總和。具體說回,包括三個方面:答(1)人類社會生存的自然條件,即地理環 境。這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經常性的必要條件。(2)社會存在和發展 的人口條件,指一定數量、質量...

9. 什麼是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可持續發展

社會物質生活條件 :
指人類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物質要素的總和。它包括地理環境、人口和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三個方面。地理環境,指社會所處的各種自然條件,如氣候、土地、山脈、河流、礦藏等等;人口,指人口的密度、質量、發展速度等等。地理環境和人口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經常的、必要的條件,但不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因素。它們的好壞優劣雖然可以加速或遲緩社會的發展,但不能決定社會的性質,不能決定社會制度的更替,它們只是社會發展的外部條件。決定社會發展進程的是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生產方式是人們為了維持自己的生存向自然界謀取生活資料的方式,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辯證統一。生產方式決定著社會制度的性質面貌,生產方式的更替,必然引起一種社會形態向另一種社會形態轉變
參考資料:http://myy.cass.cn/file/200512177391.html
可持續發展:
字面上的定義: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後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稱為可持續發展。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續發展的中心體;可持續長久的發展才是真正的發展。 經濟可持續發展,生態可持續發展,社會可持續發展
人類在向自然界索取、創造富裕生活的同時,不能以犧牲人類自身生存環境作為代價。為了人類自身,為了子孫後代的生存,通過許許多多的曲折和磨難,人類終於從環境與發展相對立的觀念中醒悟過來,認識到兩者協調統一的可能性、終於認識到「只有一個地球」,人類必須愛護地球,共同關心和解決全球性的環境問題,並開創了一條人類通向未來的新的發展之路——可持續發展之路。
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歷史背景:
本世紀以來,地球上發生了三個影響深遠的變化:一是社會生產力的極大提高和經濟規模的空前擴大;二是人口爆炸性的增長。三是由於自然資源的過渡開發與消耗和污染物質的大量排放,導致全球性的資源短缺,環污污染和生態破壞。這一切嚴重地制約了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繼而威脅著人類未來的生存和發展。在這種嚴峻的形勢下,人類開始認識了自己的過失,反思自己的行為,並重新審視自己的社會經濟行為和走過的歷程,認識到高消耗、片面追求經濟數量增長和「先污染後治理」的傳統發展模式已不適應當今和未來的發展要求,須努力尋求一條人口、經濟、社會、環境和資源相互協調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可持續發展思想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產生的。
參考資料:http://www.stkx.gov.cn/Surround/surround_share.asp?id=105
可持續發展的現實意義及深遠影響:
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核心是經濟發展與保護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協調一致,讓人類子孫後代能夠享有充分的資源和良好的自然環境。可持續發展是一個長期的戰略目標,需要人類世世代代的共同奮斗。現在是從傳統增長到可持續發展的轉變時期,因而最近幾代人的努力是成功的關鍵。
如何走出環境與發展關系問題上的認識誤區,尋找新的正確的發展模式,就成為影響人類未來發展的一個重大課題。正是在這個方面,可持續發展理論的產生為人類世界的發展指出了一條環境與發展相結合的道路,為環境保護與人類社會的協調發展提供了一個創新的思想模式。可持續發展觀要求在發展中積極地解決環境問題,既要推進人類發展,又要促進自然和諧。因此,它既有別於不計自然成本的傳統經濟增長觀念,又不同於消極保護自然環境的零增長觀念。貫徹可持續發展理論將會導致人類文明的新的更替。可持續發展將呼籲人類社會從當前的工業文明走向未來的生態文明。完整地說,可持續發展觀與工業革命延續下來的傳統發展觀念的區別,主要表現在:從以單純經濟增長為目標的發展轉向經濟、社會、生態的綜合發展,從以物為本位的發展轉向以人為本位(發展的目的是滿足人的基本需求、提高人的生活質量)的發展,從注重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的發展轉向長期利益、整體利益的發展,從物質資源推動型的發展轉向非物質資源或信息資源(科技與知識)推動型的發展。正是在這些方面,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提出,標志了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發展觀念的重大革命,標志了它是一個有利於人類健康地走向21世紀的新的發展理念和行動綱領。我們可以期望,可持續的生態文明將會成為21世紀人類社會發展的主旋律。
參考資料:http://218.24.233.167:8000/RESOURCE/GZ/GZDL/DLBL/DLTS0025/7188_SR.HTM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