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天文地理知識
1. 古人是怎麼了解天文地理的
最主要的是觀天像,總結氣像變化規律.
其次是藉助其它器具,如地動儀,天文台等.
戰國內時期的《甘石星經容》,當時豐富的天文學記載資料
漢朝古墓里出土的《天文氣象雜占》,被世界公認的最早的彗星圖
西漢的《周髀算經》,算天地結構、太陽視軌道大小、周天里數、北極璇璣的方法
南北朝酈道元的《水經注》,詳細的地理學資料 介紹國內地理資源,地理自然災害,農業生產的書籍
2. 古人常說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指什麼
天文是指天文學,包括天文知識、天文歷法、地球大氣層外各類天體的性質和天體上發生的各種現象——天象,天文學所研究的對象涉及宇宙空間的各種物體,大到月球、太陽、行星、恆星、銀河系、河外星系以至整個宇宙,小到小行星、流星體以至分布在廣袤宇宙空間中的大大小小塵埃粒子。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因為在古人的概念里天文是最深奧神秘的學科,也是與人類的日常生活最密切相關的學科,充滿了敬仰之情。這句話的意思是贊揚那些學識淵博、博學多才之人,不是代指懂天文和地理的人。
早在《黃帝陰符經》裡面就有「天地」「文理」的說法.原文為:「愚人以天地文理聖,我以時物文理哲.」
古人善於解字,於是有了「天文」,「地理」一說.關於天的知識稱為天文,相應的關於地的知識為地理.《漢書》中已有天文志、地理志的內容.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常用於形容某個人的知識豐富.
3. 古代天文和地理方面的書籍
戰國時期的《甘石星經》,當時豐富的天文學記載資料
漢朝古墓里出土的回《天文氣象雜占答》,被世界公認的最早的彗星圖
西漢的《周髀算經》,算天地結構、太陽視軌道大小、周天里數、北極璇璣的方法
南北朝酈道元的《水經注》,詳細的地理學資料 介紹國內地理資源,地理自然災害,農業生產的書籍
唐朝僧一行的《大衍歷》比較准確地反映了太陽運行的規律
元朝郭守敬的《授時歷》中國古代最先進的天文歷法 回歸年的精密計算為世界第一
明朝末年的《徐霞客游記》,除了很詳細的地理知識外,還包含各地的風土人情
清朝魏源的《海國圖志》,近代史中國認識世界的著作 全方位介紹各強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狀況。
此外,《二十四史》中有十幾卷介紹天文地理的著作。
4. 古代的天文地理是什麼
<中國古代文化>目錄
序言:古代東方科技文明的起源
1.天文地理
古人說天論地 古人觀天 萬物起源
天象記錄 日食 流星 新星和超新星 彗星 五星連珠 太陽黑子 石刻紀錄
歷法 歷法成就 治歷方法 節氣 中西比較 《太初歷》《大明歷》《大衍歷》《授時歷》
天文儀器 圭表 日晷 漏刻 渾儀 渾天儀 地動儀 渾象 簡儀 仰儀 水運儀象台
著名天文學家 甘德 落下閎 張衡 祖沖之 張遂(僧一行) 郭守敬 沈括
天文著作 《甘石星經》《靈憲》
著名地理學家 裴秀 酈道元 徐霞客 魏源
成就 制圖六體 風的觀測和儀器 降水的觀測和儀器 濕度的觀測和儀器 雲的觀測和雲圖集 《水經注》 《徐霞客游記》 《海國圖志》
2.古代數學
成就 算籌 算盤 十進制的使用 分數和小數的最早運用 九九表 負數的使用 圓周率的計算 二進制思想的開創國
著作 《周髀算經》《九章算術》《海島算經》《孫子算經》
數學家 劉徽 張衡 祖沖之
3.古代軍事
軍事思想 孫子兵法 六韜 司馬法 孫臏兵法 尉繚子 吳子
軍事發明 古代戰車 馬鐙的發明與流傳 中國古代火箭 火葯 噴火裝置 弩的發明和流傳
人物 兵聖孫武 民族英雄岳飛 諸葛亮
4.中國傳統醫學
中醫概況 中醫的歷史 中醫基礎理論 中葯基礎
診法與療法 四診法 針灸 刮痧 推拿 拔火罐
食療與養生 食療的含義 食物的四性與五味 葯膳 中醫養生 養生佳品:茶、葯酒
特色發明 針灸銅人 中醫針具 舌苔模型 內經圖 鐵球 五禽戲 太極拳
古代名醫 錢乙 葛洪 王冰 皇甫謐 王叔和 滑伯仁 淳於意 李時珍 李東垣 扁鵲 戴思恭 張子和 張仲景 巢元方 孫思邈 孫一奎 華佗 劉完素
5.古代農業
古代水利 中國古代的水利工程 都江堰 鄭白渠 引漳十二渠 它山堰 芍陂 靈渠
後套八大渠 邗溝
古代農具 中國水車 骨穭 石鏟 鐵鋤 鐵犁
古代農業科技人物 賈思勰 徐光啟 宋應星
農業技術成就 齊民要術 天工開物 農政全書 雜交水稻
6.古代建築
自成體系的中國傳統建築 早在周代就已開始了城市規劃 中國近代建築發展軌跡 中國建築史之分期 中國建築之特徵
7.中國古代機械
成就 中國傳入西方的機械技術 考工記 遠西奇器圖說錄最
生活用具 被中香爐 司母戊方鼎
生產 方板鏈泵 水力大紡車 皮帶傳動
交通工具 櫓、舵與輪船 指南車 記里鼓車 獨輪車
8.中國紡織印染
中國古代紡織 中國古代服飾 中國絲織藝術 中國刺綉藝術 中國古代印染 古代礦物顏料 染織品種 古代絲綢發展 絲綢染整工藝 中國四大名綉 天然織物染料
9.中國航海技術
古代造船 古代中國造船回顧 三大船型 古代名船
造船發明 帆 船尾舵 櫓 車船 龍骨結構 水密隔艙
航海發明 航海羅盤 牽星術 計程儀 針路 其它航海知識的應用
航海大事記 徐福東渡日本 漢代的海上絲綢之路 鑒真東渡日本 鄭和下西洋
10.中國造紙印刷
造紙術 原始的書寫材料 紙的發明過程 造紙技術的發展 蔡倫改進造紙術 造紙術的傳播
人物 蔡倫 畢升 王禎 胡正言
印刷術 印刷術的發明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 活字印刷術的發明 印刷技術的傳播
特色發明 宣紙 筆墨的發明 印章 拓印 套印及彩色印刷 紙幣
11.中國古代哲學
哲學流派 道家哲學 儒家哲學 法家哲學 名家哲學 墨家哲學 陰陽家哲學
思想家 老子 孔子 韓非子 墨子
哲學著作 《道德經》 《論語》 《易經》
哲學關鍵詞 道 陰陽 八卦 五行 太極 天人合一
12.中國古代工藝
中國瓷器 中國傢具 中國青銅 中國陶器 中國雕塑 中國漆器 中國紋飾 文房四寶 景泰藍 中國木雕 中國剪紙 中國鍾鼎 中國風箏 唐三彩 中國燈彩 中國年畫 紙扎藝術 雲南紙馬 秋色藝術 中國扇子 中國玉器 中國貼畫 金屬工藝 嵌銀工藝 石雕藝術 中國竹雕
5. 古代文化常識天文地理的綜合性學習
關於中國古代文化的結構分類,各家學派標准不同,分類也不同:有物質與精神兩分法;有物質、制度、精神三分法;有物質、制度、行為、心態四分法;還有物質、社會、精神、藝術、語言、風俗六分法等。這些劃分盡管層次不一,但都是按照人類創造文化的發展進程由物質到精神、由感性到理性的層次劃分的,適用於專業人員的學習研究。中學生學習教材中的中國古代文化,應根據教育功能的不同來劃分。
中學語文教材中涉及的古代文化知識,它包括天文、地理、文學藝術、哲學宗教、政區歷法、軍事刑律、陰陽五行、家族禮法、音樂美術、飲食服裝、車馬冠蓋、文化奠基、政治經濟制度、明君賢相的治國方略,以及價值觀念、道德情操等等,但由於教材中沒有專門論述中國古代文化知識的課文,這些知識都零散地分布在古文典籍之中,教師教學難,學生學習更難,因此,教學時應將分散的古代文化知識根據教育的功能不同梳理歸類,每一類下分若干知識點,以課文中的某一古代文化知識點為突破口作分析,成扇面輻射展開,拓寬范圍並向縱深發展。然後再探討下一個知識點。這樣做有三個好處:一是將課文中零散的知識歸類成系統,建立知識鏈條。二是教師們在傳播零散的古代文化知識時可以採用專題講座的方法。三是給學生提供一種研究性學習的方法,打開思路,養成良好的治學習慣。
6. 古代的天文地理是指什麼
你說的是「天時地利人和」吧?天時地利人和tiān shí dì lì rén hé 天時地利人和的中文內解釋以下結果由漢容典提供詞典解釋【解釋】:指作戰時的自然氣候條件,地理環境和人心的向背。【出自】:《孟子·公孫丑下》:「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孫臏兵法·月戰》:「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不得,雖勝有殃。」【示例】:咸淵想了一會,道:『行兵須要天時、地利、人和。為今之計,地利、人和倒用不著了,是要講天時了。』 ◎清·劉璋《斬鬼傳》第八回現在一般指有利的自然條件和社會因素。是一種有利的環境。應該是一種機遇吧。畢竟機遇可遇不可求。
7. 古代人稱的「天文、地理」具體指什麼
<中國古代文化>目錄
序言:古代東方科技文明的起源
1.天文地理
古人說天論地 古人觀天 萬物起源
天象記錄 日食 流星 新星和超新星 彗星 五星連珠 太陽黑子 石刻紀錄
歷法 歷法成就 治歷方法 節氣 中西比較 《太初歷》《大明歷》《大衍歷》《授時歷》
天文儀器 圭表 日晷 漏刻 渾儀 渾天儀 地動儀 渾象 簡儀 仰儀 水運儀象台
著名天文學家 甘德 落下閎 張衡 祖沖之 張遂(僧一行) 郭守敬 沈括
天文著作 《甘石星經》《靈憲》
著名地理學家 裴秀 酈道元 徐霞客 魏源
成就 制圖六體 風的觀測和儀器 降水的觀測和儀器 濕度的觀測和儀器 雲的觀測和雲圖集 《水經注》 《徐霞客游記》 《海國圖志》
2.古代數學
成就 算籌 算盤 十進制的使用 分數和小數的最早運用 九九表 負數的使用 圓周率的計算 二進制思想的開創國
著作 《周髀算經》《九章算術》《海島算經》《孫子算經》
數學家 劉徽 張衡 祖沖之
3.古代軍事
軍事思想 孫子兵法 六韜 司馬法 孫臏兵法 尉繚子 吳子
軍事發明 古代戰車 馬鐙的發明與流傳 中國古代火箭 火葯 噴火裝置 弩的發明和流傳
人物 兵聖孫武 民族英雄岳飛 諸葛亮
4.中國傳統醫學
中醫概況 中醫的歷史 中醫基礎理論 中葯基礎
診法與療法 四診法 針灸 刮痧 推拿 拔火罐
食療與養生 食療的含義 食物的四性與五味 葯膳 中醫養生 養生佳品:茶、葯酒
特色發明 針灸銅人 中醫針具 舌苔模型 內經圖 鐵球 五禽戲 太極拳
古代名醫 錢乙 葛洪 王冰 皇甫謐 王叔和 滑伯仁 淳於意 李時珍 李東垣 扁鵲 戴思恭 張子和 張仲景 巢元方 孫思邈 孫一奎 華佗 劉完素
5.古代農業
古代水利 中國古代的水利工程 都江堰 鄭白渠 引漳十二渠 它山堰 芍陂 靈渠
後套八大渠 邗溝
古代農具 中國水車 骨穭 石鏟 鐵鋤 鐵犁
古代農業科技人物 賈思勰 徐光啟 宋應星
農業技術成就 齊民要術 天工開物 農政全書 雜交水稻
6.古代建築
自成體系的中國傳統建築 早在周代就已開始了城市規劃 中國近代建築發展軌跡 中國建築史之分期 中國建築之特徵
7.中國古代機械
成就 中國傳入西方的機械技術 考工記 遠西奇器圖說錄最
生活用具 被中香爐 司母戊方鼎
生產 方板鏈泵 水力大紡車 皮帶傳動
交通工具 櫓、舵與輪船 指南車 記里鼓車 獨輪車
8.中國紡織印染
中國古代紡織 中國古代服飾 中國絲織藝術 中國刺綉藝術 中國古代印染 古代礦物顏料 染織品種 古代絲綢發展 絲綢染整工藝 中國四大名綉 天然織物染料
9.中國航海技術
古代造船 古代中國造船回顧 三大船型 古代名船
造船發明 帆 船尾舵 櫓 車船 龍骨結構 水密隔艙
航海發明 航海羅盤 牽星術 計程儀 針路 其它航海知識的應用
航海大事記 徐福東渡日本 漢代的海上絲綢之路 鑒真東渡日本 鄭和下西洋
10.中國造紙印刷
造紙術 原始的書寫材料 紙的發明過程 造紙技術的發展 蔡倫改進造紙術 造紙術的傳播
人物 蔡倫 畢升 王禎 胡正言
印刷術 印刷術的發明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 活字印刷術的發明 印刷技術的傳播
特色發明 宣紙 筆墨的發明 印章 拓印 套印及彩色印刷 紙幣
11.中國古代哲學
哲學流派 道家哲學 儒家哲學 法家哲學 名家哲學 墨家哲學 陰陽家哲學
思想家 老子 孔子 韓非子 墨子
哲學著作 《道德經》 《論語》 《易經》
哲學關鍵詞 道 陰陽 八卦 五行 太極 天人合一
12.中國古代工藝
中國瓷器 中國傢具 中國青銅 中國陶器 中國雕塑 中國漆器 中國紋飾 文房四寶 景泰藍 中國木雕 中國剪紙 中國鍾鼎 中國風箏 唐三彩 中國燈彩 中國年畫 紙扎藝術 雲南紙馬 秋色藝術 中國扇子 中國玉器 中國貼畫 金屬工藝 嵌銀工藝 石雕藝術 中國竹雕
8.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天文地理
中國是世界上天文學起步最早、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天文學也是我國古代最發達的四門自然科學之一,其他包括農學、醫學和數學,天文學方面屢有革新的優良歷法、令人驚羨的發明創造、卓有見識的宇宙觀等,在世界天文學發展史上,無不佔據重要的地位。
我國古代天文學從原始社會就開始萌芽了。公元前24世紀的堯帝時代,就設立了專職的天文官,專門從事「觀象授時」。早在仰韶文化時期,人們就描繪了光芒四射的太陽形象,進而對太陽上的變化也屢有記載,描繪出太陽邊緣有大小如同彈丸、成傾斜形狀的太陽黑子。
公元16世紀前,天文學在歐洲的發展一直很緩慢,在從2世紀到16世紀的1000多年中,更是幾乎處於停滯狀態。在此期間,我國天文學得到了穩步的發展,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我國古代天文學的成就大體可歸納為三個方面,即:天象觀察、儀器製作和編訂歷法。
我國最早的天象觀察,可以追溯到好幾千年以前。無論是對太陽、月亮、行星、彗星、新星、恆星,以及日食和月食、太陽黑子、日珥、流星雨等罕見天象,都有著悠久而豐富的記載,觀察仔細、記錄精確、描述詳盡、其水平之高,達到使今人驚訝的程度,這些記載至今仍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在我國河南安陽出土的殷墟甲骨文中,已有豐富的天文象現的記載。這表明遠在公元前14世紀時,我們祖先的天文學已很發達了。舉世公認,我國有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天象記載。我國是歐洲文藝復興以前天文現象最精確的觀測者和記錄的最好保存者。
界天文史學界公認,我國對哈雷彗星觀測記錄久遠、詳盡,無哪個國家可比。《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的秦始皇七年(公元前240年)的彗星,各國學者認為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哈雷彗星記錄。從那時起到1986年,哈雷彗星共回歸了30次,我國史籍和地方誌中都有記錄。實際上,我國還有更早的哈雷彗星記錄。我國已故著名天文學家張鈺哲在晚年考證了《淮南子·兵略訓》中「武王伐紂,東面而迎歲,……彗星出而授殷人其柄」這段文字,認為當時出現的這顆彗星也是哈雷彗星。他計算了近四千年哈雷彗星的軌道,並從其他相互印證的史料中肯定了武王伐紂的確切年代應為公元前1056年,這樣又把我國哈雷彗星的最早記錄的年代往前推了80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