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地理環境
❶ 台灣的地理位置
地理
台灣省位於中國東南沿海的大陸架上,地處東經119°18′03〃至124°34′30〃,北緯20°45′25〃至25°56′30〃之間。台灣東臨太平洋,東北鄰琉球群島,相隔約600公里;南界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相隔約300公里;西隔台灣海峽與福建相望,最窄處為130公里。台灣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太平洋地區各國海上聯系的重要交通樞紐。
台灣海峽呈東北向西南走向,北通東海,南接南海,長約200海里,寬約70至221海里,平均寬度約108海里,是海上交通要道,也是國際海上交通要道。中國東海和南海之間往返的船隻從這里通過。從歐洲、非洲、南亞和大洋洲到中國東部沿海的船隻也從這里通過。從大西洋、地中海、波斯灣和印度洋到日本海的船隻一般也經過這里。
台灣省包括台灣本島及蘭嶼、綠島、釣魚島等21個附屬島嶼,澎湖列島64個島嶼,其中台灣本島面積為35873平方公里。目前所稱的台灣地區通常還包括福建省的金門、馬祖等島嶼,總面積為36006平方公里。
台灣島多山,高山和丘陵面積佔全部面積的三分之二以上。台灣山系與台灣島的東北——西南走向平行,豎卧於台灣島中部偏東位置,形成本島東部多山脈、中部多丘陵、西部多平原的地形特徵。台灣島有五大山脈、四大平原、三大盆地、分別是中央山脈、雪山山脈、玉山山脈、阿里山山脈和台東山脈,宜蘭平原、嘉南平原、屏東平原和台東縱谷平原,台北盆地、台中盆地和埔里盆地。中央山脈縱貫南北,玉山海拔3952米,是我國東部最高峰。台灣島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和火山帶上,地殼不穩,是一個多震的地區。
台灣氣候冬季溫暖,夏季炎熱,雨量充沛,夏秋多台風暴雨。北回歸線穿過台灣島中部,北部為亞熱帶氣候,南部屬熱帶氣候,年平均氣溫(高山除外)為22℃,年降水量多在2000毫米以上。充沛的雨量給島上的河流發育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獨流入海的大小河川達608條,且水勢湍急,多瀑布,水力資源極為豐富。其中長度超過10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濁水溪(186.4公里)、高屏溪(170.9公里)、淡水河(158.7公里),大甲溪(140.3公里)、曾文溪(138.5公里)、烏溪(116.8公里)。
台灣省農耕面積約占土地面積的四分之一,盛產稻米,一年有二至三熟,米質好,產量高;主要經濟作物是蔗糖和茶。蔬菜品種超過90種,栽種面積僅次於稻穀。台灣素有「水果王國」美稱,水果種類繁多。花卉產值也相當可觀。
台灣森林面積約佔全境面積的52%,台北的太平山、台中的八仙山和嘉義的阿里山是著名的三大林區,木材儲量多達3.26億立方米,樹木種類近4000種,其中尤以台灣杉、紅檜、樟、楠等名貴木材聞名於世,樟樹提取物更居世界之冠,樟腦和樟油產量約佔世界總量的70%。
台灣省四面環海,海岸線總長達1600公里,因地處寒暖流交界,漁業資源豐富。東部沿海岸峻水深,漁期終年不絕;西部海底為大陸架的延伸,較為平坦,底棲魚和貝類豐富,近海漁業、養殖業都比較發達。遠洋漁業也較發達。
❷ 台灣地理位置特點。
地殼運動與造山運動發達使台灣地形復雜多樣,絕大部分地質構造由歐亞板塊組成,菲律賓板塊則往下成為隱沒帶。
東部和南部地區受呂宋火山島弧等板塊影響形成復雜地質,如與花東縱谷地質不同但相互平行的海岸山脈。地處板塊交界處也使台灣有許多容易引發地震的地體斷層,1914年至2014年一百年間中國共發生的3888起5級及以上地震就有35.9%發生在台灣。
因位居環太平洋火山帶使台灣有數座死火山、休眠火山和相應的火山地形,不過除了大屯火山群和龜山島外並無明顯活動。台灣也因位處斷層地帶而有眾多的溫泉景點,吸引許多中外遊客觀光。
台灣島四面環海,孕育了各種海岸地形,可分為岬角與海灣相間的北部岩岸、海岸線平直單調的西部沙岸、珊瑚礁地形為主的南部珊瑚礁海岸、山地和海洋相鄰的東部斷層海岸。
(2)台灣地理環境擴展閱讀:
台灣的氣候
北回歸線穿過台灣中南部的嘉義、花蓮等地,將台灣南北劃為兩個氣候區,中部及北部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南部屬熱帶季風氣候。整體氣候夏季長且潮濕,冬季較短且溫暖。
北部受東北季風影響使1月至3月出現雨季,冬季中部和南部地區沒有受到明顯影響,5月台灣進入梅雨季節。6月到9月為台灣的夏季,天氣炎熱,其中台北都會區是盆地地形,熱能無法快速消散,加上城市熱島效應,夏季最高氣溫常可達35℃及以上,7月平均氣溫可接近30℃。
台灣島四面環海,每年9月至隔年5月西伯利亞冷高壓南下時,冷空氣受海洋調和,冬季氣溫相對華南地區稍顯溫暖。
冬季台南以北的平地氣溫偶爾出現4℃。中部及北部1月平均氣溫12至15℃左右,南部1月平均氣溫可高達18℃左右。合歡山、玉山、雪山等海拔1500米以上的高山因地勢高,11月至4月常有降雪。
❸ 台灣的地理環境
公元 1650 年荷據末期,台灣人口 5 萬人,公元 1680 年明鄭末期,台灣人口 12 萬人,公元 1811 年清朝中葉,台灣已有 194 萬 5 千人, 1905 年日治初期,只有 300 多萬人,到 1942 年日本結束對台的統治前夕,人口增加到接近 600 萬人。二戰後,台灣人口的出生率也經歷了高增長與逐步下降的過程。1949-1959年,台灣人口出生率一直保持在4%以上,其中1951年近5%。1960年以後,人口出生率開始下降到4%以下,1967年下降到3%以下,1984年以後降至2%以下,此後基本上保持在1.5%左右,2001年為1.2%。台灣人口的死亡率基本上一直處於下降趨勢,但速度略慢。1951年以前,台灣人口的死亡率在1%以上,1949年以後降至1%以下,1970年以後降至0.5%以下,此後基本穩定在0.5%左右,2001年為0.6%。公元 2000 年人口已有 2219 萬 1 千人。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 688 人,僅次於孟加拉國國每平方公里 872 人,居世界第二位。
台灣面積為3.6萬平方公里
地理環境
台灣,與福建省隔海相望,相隔200公里。最近處只有135公里,飛機直飛只需10分鍾,輪船直航只需數小時。台灣南面是巴士海峽,與250公里外的呂宋島相對;東面是浩瀚的太平洋;北面則是東海預硫球相對。從海洋學看,台灣海峽的水深只有50米左右,最深不過90米,但離台灣東部海岸30公里,太平洋的深度則達到4000米,台灣正好位於中國大陸架東南緣。台灣,南北長東西窄,有人說它相寬長的香蕉葉,有人說她相紡錘,有人說她像番薯,也有人稱她相一條魚,更多的人們常把中國的地圖比作給人友好,象徵興旺的雄雞,而台灣和海南島則成為雞的雙足。 從台灣最南端的恆春半島上的鵝鑾鼻,到最北端的台北縣富貴角,共長394公里。從最東部的新港,到最西部的新社,共寬44公里。台灣有兩大島群,一為台灣島區,共有蘭嶼,綠島,硫球島等4個大小島嶼,二為澎湖島區,本島為馬公島,共有漁翁島,白沙島等64個大小島嶼。台灣總面積約為3.599萬平方公里。相當於祖國總面積的二百六十六分之一。此外,台灣暫時還管理著福建省的金門,馬祖等等島和南沙群島中的太平,東沙等島。台灣為中國第一大島,也被稱為「多島之省」。
地理優勢:海岸線曲折,多優良港灣;周邊海域多漁場等
❹ 台灣的地理環境和物產
台灣位於我國東南海域,東臨太平洋,西隔台灣海峽與福建相望,南靠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群島接壤,弱向東海。全島總面積為35989.76平方公理,是我國最大的島嶼,其中包括台灣本島、澎湖列、島釣島、赤尾嶼、蘭嶼、火燒島和其他附屬島嶼共88個,為中國的「多島之省」。台灣本島南北長而東西狹。南北最長達394公里、東西最寬為144公里,呈紡錘形。
台灣海峽,長約300公里,寬不足200公里,最狹處位於福建省平潭島與台灣新竹市之間,為130公里。天氣晴朗時,站在大陸的海邊,可以隱約看見澎湖列島上的煙火和台灣高山上的雲霧。台灣海峽為中國南北方之間的海上交通要道,是著名的遠東海上走廊。她與廟島群、舟山群島、海南島,構成一條海上「長城」,為中國東南沿海的天然屏障,素有「東南鎖鑰」,七省藩籬「之稱,戰略位置十分重要。
台灣成因盛產大米,其中最著名的是」蓬萊米「,為此有」米倉「之譽;
盛產蔗糖,因而有」東方糖庫「之稱;
盛產荼葉,其中凍頂烏龍荼,馳名中外;
盛 產水果,香蕉、菠蘿、柑桔、荔枝、龍眼、木瓜、柚子、楷杷、芒果、橄欖、椰子等,一年四季不斷,因而素有」水果之鄉「之稱;
擁有豐富的森林資源,號稱」森林之海「;
盛產食鹽,而有」東南鹽庫「之稱;
此外,還有」蘭花王國「、」蝴蝶王國「、」珊瑚王國「、」魚倉「等等美譽
❺ 台灣地理位置特點
台灣島面積三萬五千八百八十二平方千米,是中國第一大島、世界第38大島嶼,南北縱長約395千米回,東西寬度最答大約145千米,環島海岸線長約1139千米,含澎湖列島總長約1520千米,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中國與亞太地區各國海上聯系的重要交通樞紐及重要戰略要地。
台灣島大致分成山地、丘陵、盆地、平原、台地五大地形,超過一半的面積是東部的山區地形,可耕地佔24%。
台灣面積本身就小,只有重慶市的一半,但是由於多山的地形可利用面積更少。台灣平地的城市面積其實和上海差不多,可以把台灣視作是一個城市的體量。
我們把整個台灣島看做是放大版的上海、放大版的深圳,因此很多版塊都有值得購買的產品(不買台北,因為貴且不容易通過),比如桃園、台中、高雄、台南等。
買房盡量買西海岸平地,最低有總價20多萬的台灣房產。
❻ 台灣的地理環境是怎樣的
台灣島面積3.59萬平方千米,是中國第一大島、世界第38大島嶼,南北縱長約395千米,東西寬度最大約145千米,環島海岸線長約1139千米,含澎湖列島總長約1520千米,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中國與亞太地區各國海上聯系的重要交通樞紐及重要戰略要地。
受地殼變動、河流作用與差異侵蝕影響,台灣一些山區丘陵因構造作用形成盆地。由於盆地相較周圍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往往會發展成聚落,如台北盆地、台中盆地、埔里盆地群等。西部受河川下游堆積作用盛行和地盤隆起的離水作用,在中下游與沿海地區形成平坦的沖積平原,台灣絕大多數人口便居住在平原上。平原地形以最大平原嘉南平原為主,還有西部的彰化平原、屏東平原、新竹平原等,以及東部的蘭陽平原和花東縱谷平原等。
台灣島周圍還有澎湖列島、蘭嶼、綠島、龜山島、基隆嶼、棉花嶼、彭佳嶼和花瓶嶼等火山島,分布在南部海域的琉球嶼、七星岩、東沙島、太平島和中洲礁等珊瑚礁島,以及釣魚島、金門島、馬祖列島等大陸島。
❼ 台灣地理位置簡介
台灣,舊稱福爾摩沙,是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北側的島嶼,地處琉球群島與菲律賓群島之間,西隔台灣海峽與中國大陸相望,周圍海域從3點鍾方向以順時鍾排序分別為太平洋(菲律賓海)、巴士海峽、南海、台灣海峽、東海所環繞,為東亞島弧中一島。
面積約3.6萬平方公里,為世界第38大島嶼,其中七成為山地與丘陵,平原則主要集中於西部沿海,地形海拔變化大。因北回歸線貫穿,氣候介於熱帶與亞熱帶地帶之間,北回歸線以北為副熱帶季風氣候、以南為熱帶季風氣候,自然景觀與生態系資源相當豐富而多元。
全島現今人口約2,331萬人,超過七成集中於西部的五大都會區,其中以行政中心台北為核心的台北都會區最大,總人口達700萬。族群構成以漢族、原住民族為兩大民族:原住民族由多個屬於南島民族的部族組成,漢族則依民系及移民年代的不同而分為河洛(閩南)、客家與外省族群,其中河洛為台灣最大族群。
(7)台灣地理環境擴展閱讀:
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原住民族(高山族)在17世紀漢族移入前即已在此定居;自明末清初始有較顯著之福建南部和廣東東部人民移墾,最終形成以漢族為主體的社會。
南宋澎湖屬福建路;元、明在澎湖設巡檢司;明末被荷蘭和西班牙侵佔;1662年鄭成功收復;清代1684年置台灣府,屬福建省,1885年建省;1895年清政府以《馬關條約》割讓與日本;1945年抗戰勝利後光復;1949年國民黨政府在內戰失利中退守台灣,海峽兩岸分治至今。
❽ 簡要描述台灣島的地理環境特徵
台灣島的地形地貌復雜且獨特,山地面積約佔全島總面積的2/3。地形地貌是中間高、專兩側底,屬從中部漸次向東西海岸跌落,把全島分為不對稱的兩部分。主要特點是「三多」:
(1)台東多高山。
(2)台中多丘陵。
(3)台西多平原。
台灣四面環海,本島及周邊海區地跨北回歸線,受海洋性季風調節和太平洋台灣暖流的影響,接近祖國大陸,受到大陸氣象的一些影響:加之島內高山峻嶺南北縱貫,有效地阻擋住了季風的運行,因而形成了熱帶-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台灣的氣候特點可用「多、頻、高、大」四個字來概括,即季風多、降雨頻、氣溫高、海霧大。
❾ 中國台灣的地理環境
台灣面積為3.6萬平方公里 台灣,與福建省隔海相望,相隔200公里。最近處只有135公里,飛機直飛只需10分鍾,輪船直航只需數小時。台灣南面是巴士海峽,與250公里外的呂宋島相對;東面是浩瀚的太平洋;北面則是東海預硫球相對。從海洋學看,台灣海峽的水深只有50米左右,最深不過90米,但離台灣東部海岸30公里,太平洋的深度則達到4000米,台灣正好位於中國大陸架東南緣。台灣,南北長東西窄,有人說它相寬長的香蕉葉,有人說她相紡錘,有人說她像番薯,也有人稱她相一條魚,更多的人們常把中國的地圖比作給人友好,象徵興旺的雄雞,而台灣和海南島則成為雞的雙足。 從台灣最南端的恆春半島上的鵝鑾鼻,到最北端的台北縣富貴角,共長394公里。從最東部的新港,到最西部的新社,共寬44公里。台灣有兩大島群,一為台灣島區,共有蘭嶼,綠島,硫球島等4個大小島嶼,二為澎湖島區,本島為馬公島,共有漁翁島,白沙島等64個大小島嶼。台灣總面積約為3.599萬平方公里。相當於祖國總面積的二百六十六分之一。此外,台灣暫時還管理著福建省的金門,馬祖等等島和南沙群島中的太平,東沙等島。台灣為中國第一大島,也被稱為「多島之省」。 地理優勢:海岸線曲折,多優良港灣;周邊海域多漁場等
❿ 台灣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的特點。急需!!!!!
地理位置:台灣位於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的大陸架上,地處東經119°18′03〃至版124°34′30〃,權北緯20°45′25〃至25°56′30〃之間。台灣東臨太平洋,東北鄰琉球群島,相隔約600公里;南界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相隔約300公里;西隔台灣海峽與福建相望,最窄處為130公里。
自然地理環境:台灣島多山,高山和丘陵面積佔全部面積的三分之二以上。台灣山系與台灣島的東北——西南走向平行,豎卧於台灣島中部偏東位置,形成本島東部多山脈、中部多丘陵、西部多平原的地形特徵。氣候冬季溫暖,夏季炎熱,雨量充沛,夏秋多台風和暴雨。年平均氣溫(高山除外)為22℃,年降水量多在2000毫米以上。自產能源只有少量煤、天然氣,金屬礦產也較少,但是台灣卻有豐富的水力、森林、漁業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