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地理位置
1. 現在的長安是哪裡
陝西省西安市抄長安區地處襲關中平原腹地,南依秦嶺,從西和南兩個方向環擁西安市區,山、川、塬皆俱,總面積1580平方千米,轄25個街道辦事處,全區常住人口114.11萬(2016年),戶籍人口106.53萬(2015年)。長安區位置優越、交通便利,區政府韋曲駐地距西安市核心地標鍾樓僅8.7千米。
東莞市長安新區坐北朝南,地處環珠江口東岸經濟走廊、交椅灣區域的幾何中心,長安新區規劃面積20.36平方公里,其中海域面積約12平方公里,陸域面積約8平方公里,長安新區地理位置優越,地處珠三角東部經濟走廊、交椅灣的幾何中心,南與深圳相鄰(距離前海25公里),北靠東莞長安鎮和虎門鎮,西隔珠江與廣州南沙相望。
長安區是河北省會石家莊市的中心城區之一,位於石家莊市區東北部,東接藁城區,西鄰新華區,南以裕華東路、中山東路中心線,分別與裕華區、橋西區接壤,北至滹沱河,是石家莊市人民政府、市政協機關所在地。
以上均引用網路!!!
2. 陝西長安市地理位置
暈死,哪裡來的長安市,是長安區,在西安的南邊,你是問陝師大南校區嗎,那個在郭杜大學城,是600路的終點站,它在郭杜真,長安區政府在韋曲鎮!
3. 長安是現在的哪個城市
長安是現在陝西省的西安市。是歷史上第一座被稱為「京」的都城,長安是絲綢回之路的東方起點和隋唐大運河答的起點,是迄今為止唯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世界歷史名城的中國城市,與雅典、羅馬、開羅並稱世界四大文明古都。
拓展資料:
長安作為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達千餘年,先後有21個王朝和政權建都於此,是十三朝古都。在建都長安的諸多朝代中,周、秦、漢朝、隋朝和唐朝都是中國歷史上的強盛時代,當時的長安已成為國際性大都市。
西安是中國最佳旅遊目的地、中國國際形象最佳城市之一 ,有兩項六處遺產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分別是: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大雁塔、小雁塔、唐長安城大明宮遺址、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興教寺塔。
另有西安城牆、鍾鼓樓、華清池、終南山、大唐芙蓉園、陝西歷史博物館、碑林等景點。西安也是國家重要的科教中心,擁有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等7所「雙一流」建設高校 。
4. 東莞市長安鎮位於什麼地理位置
地處東莞東南面,東接深圳松崗,南臨虎門跟後街,西壤大嶺山,北連大朗;
是東莞市最繁華的幾個鎮之一
5. 長安鎮的地理環境
長安鎮衛生院建於1971年,位於海寧西部重鎮---長安鎮,是一所二級衛生院。擁有固定資版產1068餘萬元,占權地面積3300平方米,醫療用房2900平方米,開放床位55張,下轄辛江分院和十八個社區衛生服務站。設有250平米的防保中心。
6. 唐朝的長安和各朝代的長安是一個地方嗎現在的地址是哪兒
鑒於長安對於中華文明、東亞文明及世界歷史文化的 極端重要性 ,本條目主要講述 古都長安。 其他意義上的「長安」,均為古都長安之派生,因此歸並後置於本詞條的意項 其他意義上的「長安」 之下。 長安 (拼音:Cháng ān;英文:Chang'an;韋氏拼音:Ch'ang-an;日語:ちょうあん) 長安,意為「長治久安」,中華文明及東方文明史上最負盛名的全球著名都城,是極少數可令外國人心懷景仰而來頂禮膜拜的偉大中國城市。 長安的地理位置,由於歷史原因有過遷徙,但都位於現在中國陝西省的西安和咸陽附近的渭河平原(關中平原)腹地。 長安大雁塔,唐永徽三年(652年)建 在中國歷史漫長的歲月里,先後共有十七個朝代及政權建都於長安,總計建都時間超過1200年。 長安是公認的中國歷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時間最長、影響力最大的都城。 長安(即今西安)位列中國四大古都之首,同時也是與雅典、羅馬和開羅齊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 在建都長安的諸多朝代中,漢朝和唐朝都是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時代,當時的長安已成為國際性的大都市。 長安在公元前195年-公元25年(西漢)、公元637年-公元904年(唐)的兩段時間里,都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市。 長安在它發展的頂峰時期大約擁有超過百萬的人口,在其發展的極盛階段,長安一直充當著世界中心的地位,吸引了大批的外國使節與朝拜者的到來。 著名的絲綢之路就是以長安為 唯一 起點。唐代長安城下屬有萬年縣和長安縣取萬年長安之意。 明朝初年起,長安改稱西安,並沿用至今。 [編輯本段]先秦 長安地區很早就已經成為中國周朝的國都,最早紀錄為西周的國都酆京、鎬京(前1111年─前770年)。 鎬京又被稱之為酆鎬,酆、鎬本是沿著酆河而修建的兩座頗具規模的城市。 灃水西稱酆京,灃水東稱鎬京,史稱「酆鎬二京」,分別由周文王與周武王營建。 不過習慣上將這兩座城市看成一個城市,因為分別承擔了不同的作用: 酆京在西周後期更多的承擔了祭祀的帶有宗教性的作用,而鎬京則作為行政中心存在。 [編輯本段]西漢 秦末漢初,長安其地時為秦都咸陽的一個鄉聚,是秦始皇嬴政的兄弟長安君的封地,因此被稱為「長安」。 漢初,高祖劉邦下詔,相國蕭何主持營造都城長安,開啟了漢帝國的宏大基業。 公元前202年劉邦擊敗項羽,高祖原本想建都洛陽,婁敬建議定都關中,但群臣大多是從東方而來,紛紛反對,認為洛陽更好。於是劉邦征詢張良,張良說:「洛陽建都的東周雖然比秦僅兩世好,但是城郭僅數百里,田地太薄,四面都是平地,容易遭受到攻擊。反觀關中有函谷關、隴蜀的沃野千里,南邊有巴蜀的富庶,北邊有胡人畜牧的便利,可以在三面防守,並向東方牽制諸侯,只要握住渭水通運京師,當東方有變,就可以順流而下。正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婁敬說的沒錯。」於是劉邦決意定都長安,並拜婁敬為郎中,賜劉姓。 漢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置長安縣,高帝七年,定都於此。劉邦開始在渭河南岸、阿房宮北側、秦興樂宮的基礎上重修宮殿,命名為長樂宮。高祖七年(前200年)建造了未央宮,同一年由櫟陽城遷都至此,因地處長安鄉,故命名為長安城。漢惠帝元年(前194年)至五年(前190年)建造城牆。漢武帝設京兆尹治理長安,對長安城進行了大規模擴建,興建北宮、桂宮和明光宮,並在城西擴充了上林苑,開鑿昆明池,建建章宮等。 在西漢的200餘年歷史里,長安一直是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自武帝時張騫出使西域,開通商道,長安城成為連接歐亞的橋梁、「絲綢之路」的起點,繁盛一時。全盛時期如漢平帝元始二年(2年)時,城中有8.8萬戶,24.6萬人,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規模龐大、居民眾多的城市。西漢末年王莽執政時期,長安城一度毀於戰火。至東漢光武帝劉秀定都洛陽,長安改為西京。及至漢末,漢獻帝曾遷都回長安。 漢長安城位於今西安市區西北郊外,面積約36平方公里,大約是同時期羅馬城的四倍。長安城有12座城門和8條主要街道,最長的街道長5500米。城內的宮殿、貴族宅第、官署和宗廟等建築約佔全城面積的三分之二。宮殿集中在城市的中部和南部,有長樂宮、未央宮、桂宮、北宮和明光宮等。其中未央宮是從漢惠帝開始的許多皇帝的居住和處理朝政的地方,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宮殿之一。居民區分布在城北,劃分為160個「閭里「。市場在城市的西北角上,稱為「長安九市」。在城西有面積廣大的上林苑,苑內主要有昆明池、建章宮等。在城南有一組王莽時期建造的禮制建築。漢長安城一改戰國時期大小城相套的格局,把居民區、工商業區和宮殿區集中在一座城市裡,後世的都城都沿用了這一體系。 [編輯本段]魏晉南北朝 漢光武帝劉秀中興漢室,建都洛陽,長安改為西京。 東漢末年,天下紛爭,漢室勢微,漢獻帝曾遷都回長安。 西晉末年,晉愍帝在長安短暫建都。 此後,關中長安地區幾度成為戰爭頻發地,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等政權也都將首都設在長安。 [編輯本段]隋唐 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後,最初定都在漢長安城。當時的漢長安歷經長期戰亂,年久失修,破敗狹小,污染嚴重,於是隋文帝決定另建一座新城。 唐都長安城開皇二年(582年),楊堅在長安城東南龍首塬南面選了一塊「川原秀麗,卉物滋阜,卜食相土,宜建都邑」(《隋書·高祖紀》)的地方建造新都,新都定名為「大興城」。大興城的面積達84平方公里,主要由建築學家宇文愷主持規劃建設,先造大興宮城,後造皇城。開皇三年(583年)在城西側開挖龍首渠、永安渠和清明渠,引滻水、交水、潞水,直通宮城。第二年由大興城東鑿300餘里至潼關,名為廣通渠,引渭水注入渠中使漕運直通黃河。605年,隋煬帝楊廣即位,同年,建通濟渠運河,自大興至江都(今揚州),建行宮四十餘座。608年,又興建永濟渠運河。大業九年(613年)又動用10萬餘人修築大興城外郭城,使大興城初具規模。楊廣遠征高麗、開鑿大運河、修建洛陽東宮,最終導致民不聊生,國內烽火頻起。 618年,李淵稱帝,建立唐朝,改大興為長安,此後進一步修建和完善。唐太宗和唐玄宗年間先後增建了大明宮和興慶宮等宮殿。 唐長安城 唐長安城鳥瞰復原圖周長達35.56公里,面積約84平方公里,是現在西安城牆內面積的9.7倍,漢長安城的2.4倍,北魏洛陽城的1.2倍,隋唐洛陽城的1.8倍,元大都的1.7倍,明南京城的1.9倍,明清北京城的1.4倍,公元447年所修君士坦丁堡的7倍,公元800年所修巴格達的6.2倍,古代羅馬城的7倍。至盛唐,長安為當時規模最大、最為繁華的國際都市。 唐長安城是世界歷史上第一個達到百萬人口的大城市。唐長安的人口中,除居民、皇族、達官貴人、兵士、奴僕雜役、佛道僧尼、少數民族外,外國的商人、使者、留學生、留學僧等總數不下3萬人。當時來長安與唐通使的國家、地區多達300個。唐的科技文化、政治制度、飲食風尚等從長安傳播至世界各地。另外,西方文化通過唐長安城消化再創造後又輾轉傳至周邊的日本、朝鮮、緬甸等國家和地區。唐長安成為世界西方和東方商業、文化交流的匯集地,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際大都會。 唐長安城由外郭城、宮城、皇城3部分構成,總面積80多平方公里。外郭城平面長方形,東西長9721米,南北寬8651.7米,周長36.7公里。每面有3座城門,除南面正門明德門為5個門道外,其餘皆為3個門道。宮城位於廓城北部中央,平面長方形、南北1492米,東西2820米。中部為太極宮(隋大興宮),正殿為太極殿(隋大興殿)。東為皇太子東宮,西為宮人所居的掖庭宮。皇城接宮城之南,有東西街7條,南北街5條,左宗廟,右社稷,並設有中央衙署及附屬機構。後來,唐太宗(李世民)為其父所修避暑的大明宮,唐玄宗(李隆基)又把自己當臨淄王時的王府改擴建成了興慶宮,三座宮殿合稱「三內」。 大唐芙蓉園,2008,西安東城西城分別有東市和西市兩座市場,集中了長安城的主要商業。城內有四條溝渠提供生活和環境用水。城東南角有一座人工園林——芙蓉園,園中有曲江池。 唐長安城的形制是中國古代城市、尤其是都城建設的典範,在當時也影響了鄰近國家的都城建設。 日本國的平城京和平安京、渤海國上京龍泉府都高度效仿了唐都長安城的規劃。 [編輯本段]五代以後 唐以後,長安不再是王朝的都城。後梁設大安府,後唐設京兆府,宋設陝西路、永興軍路,京兆府。元設安西路、奉元路等。 [編輯本段]明代 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改奉元路為西安府,並在唐長安城皇城的基礎上,修建了西安城牆,留存至今,是中國現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築。 明朝建國之後,朱元璋對於南京作為國都不甚滿意,一直心懷遷都之意,他和太子朱標最鍾意的遷都之選正是長安。 西安城牆東南角,2008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監察御史鬍子祺上書,提到「據百二河山之險,可以聳諸侯之望,舉天下形勝所在,莫如關中」。朱元璋頓時心動,但不形言表。經過仔細考慮後,他派太子朱標巡視關中,並告諭天下:「天下山川,惟秦中號為險固,向命汝弟(指朱元璋第二子秦王)分封其地,已十餘年,汝可一游,以省觀風俗,慰勞秦民。」其實已經頗有遷都關中的打算。 太子朱標詳細考察了西安和洛陽,比較兩地地形,回來後向朱元璋獻《陝西地圖》。太子朱標個人也傾向於選擇西安為國都,因為長安作為最為國人仰慕的漢唐國都,王者氣派天下獨步、無可匹敵。 然而世事難料,太子朱標返回南京後於第二年病逝,謚號「懿文太子」。 太子朱標壯年而逝,白發人送黑發人,年近七十的朱元璋受到沉重的打擊,再也沒有精力和心情考慮遷都的事情。 朱元璋在當年底親自撰寫的一篇《祀灶文》中,表達了萬般無奈的心情:「朕經營天下數十年,事事按古就緒。維宮城前昂後窪,形勢不稱。本欲遷都,今朕年老,精力已倦,又天下初定,不欲勞民。且興廢有數,只得聽天。惟願鑒朕此心,福其子孫。」一副聽天由命的可憐相,聽起來真是異常凄涼。 此後不久,朱元璋也鬱郁而終,皇位傳於太子朱標的長子(皇太孫)朱允炆,史稱建文帝。 建文帝即位後數年,駐守北平的燕王朱棣(朱元璋第四子)發動「靖難之變」,篡奪了皇位,並不顧南京城內多數臣民反對,強行將國都遷往自己的勢力據點--北平。 長安,也就失去了寶貴的重新成為中國國都的機會。明末,李自成率軍攻破陝西,進入西安建立大順政權,並從西安出師攻滅明朝。然而,吳三桂投靠清朝,以致清兵入關,攻滅大順政權。
7. 長安的位置
長安是現在的西安專市屬
http://www.51ditu.com/
8. 長安是現在的哪裡
時代西漢
所在陝西省西安市
漢長安城位於渭河以南的關中平原上,面積約36平方回公里。在西漢答時期,作為首都的長安城一直是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規模龐大、居民眾多的城市。漢朝之後又有數個王朝定都於此,隋朝初年遷都至大興城後,這里被廢棄。其遺址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區的西北郊外。1961年,漢長安城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2001年,兆倫鑄錢遺址並入。
9. 介紹長安的地理和歷史
歷史
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劉邦開始在渭河以南、秦興樂宮的基礎上重修宮殿,命名為長樂宮。高祖七年(前200年)命蕭何建造了未央宮,同一年由櫟陽城遷都至此,因地處長安鄉,故命名為長安城。漢惠帝元年(前194年)起修築城牆。惠帝三年春(前192年),修築達到高潮,先後征發了14萬人築牆,到五年秋(前190年)建成。漢武帝繼位後,對長安城進行了大規模擴建,興建北宮、桂宮和明光宮,在城南開太學,在城西擴充了秦朝的上林苑,開鑿昆明池,建建章宮等。至此,經過近一百年的興建,漢長安城的規模始告齊備。
長安是中國歷史上一座著名都城,地點由於歷史原因有過遷徙,但大致都位於現在中國陝西的西安和咸陽附近,先後有十七個朝代及政權建都於這里,超過1200年,是中國建都時間最長和影響力最大的都城,列中國四大古都之首,同時也是與雅典、羅馬和開羅齊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在這些朝代中,漢朝和唐朝都是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時代,那時的長安也是國際性的大都市,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和最為繁華的城市。著名的絲綢之路就是從長安為起點。明朝初年起,長安改稱西安。
漢至南北朝
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劉邦開始在渭河南岸、阿房宮北側、秦興樂宮的基礎上重修宮殿,命名為長樂宮。高祖七年(前200年)建造了未央宮,同一年由櫟陽城遷都至此,因地處長安鄉,故命名為長安城。漢惠帝元年(前194年)至五年(前190年)建造城牆。漢武帝設京兆尹治理長安,對長安城進行了大規模擴建,興建北宮、桂宮和明光宮,並在城西擴充了上林苑,開鑿昆明池,建建章宮等。 在西漢的200餘年歷史里,長安一直是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自武帝時張騫出使西域,開通商道,長安城成為連接歐亞的橋梁、「絲綢之路」的起點,繁盛一時。全盛時期如漢平帝元始二年(2年)時,城中有8.8萬戶,24.6萬人,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規模龐大、居民眾多的城市。西漢末年王莽執政時期,長安城毀於戰火。東漢定都洛陽,長安為西京。漢末,漢獻帝曾遷都回長安。西晉末年,晉殤帝在此短暫建都。此後長安成為戰爭頻發地,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等政權也都將首都設在這里。 漢長安城位於今西安市區西北郊外,面積約36平方公里,大約是同時期羅馬城的四倍。城市有12座城門和8條主要街道,最長的街道長5500米。城內的宮殿、貴族宅第、官署和宗廟等建築約佔全城面積的三分之二。宮殿集中在城市的中部和南部,有長樂宮、未央宮、桂宮、北宮和明光宮等。其中未央宮是從漢惠帝開始的許多皇帝的居住和處理朝政的地方,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宮殿之一。居民區分布在城北,劃分為160個「閭里「。市場在城市的西北角上,稱為「長安九市」。在城西有面積廣大的上林苑,苑內主要有昆明池、建章宮等。在城南有一組王莽時期建造的禮制建築。漢長安城一改戰國時期大小城相套的格局,把居民區、工商業區和宮殿區集中在一座城市裡,後世的都城都沿用了這一體系。
隋唐
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後,最初定都在漢長安城。但當時的長安破敗狹小,水污染嚴重,於是隋文帝便決定另建一座新城。開皇二年(582年),楊堅在長安城東南龍首塬南面選了一塊「川原秀麗,卉物滋阜,卜食相土,宜建都邑」(《隋書·高祖紀》)的地方建造新都,新都定名為「大興城」。大興城的面積達84平方公里,主要由建築學家太子左庶子宇文愷主持規劃建設,先造大興宮城,後造皇城。開皇三年(583年)在城西側開挖龍首渠、永安渠和清明渠,引滻水、交水、潞水,直通宮城。第二年由大興城東鑿300餘里至潼關,名為廣通渠,引渭水注入渠中使漕運直通黃河。605年,隋煬帝楊廣即位,同年,建通濟渠運河,自大興至江都(今揚州),建行宮四十餘座。608年,又興建永濟渠運河。大業九年(613年)又動用10萬餘人修築大興城外郭城,使大興城初具規模。暴君楊廣遠征高麗、開鑿大運河、修建洛陽東宮,最終導致民不聊生,國內烽火頻起。618年,隋西京政府皇帝楊侗讓位於太原大將李淵,李淵稱帝,建立唐朝,改大興為長安,東京為洛陽,又稱東都。此後進一步修建和完善,在唐太宗和唐玄宗年間先後增建了大明宮和興慶宮等宮殿。 唐代長安城的經濟和文化發展得十分迅速。在盛唐年間,它已是當時世界上最大最繁華的國際大都市,人口約有100萬。安史之亂後逐漸衰落。唐末黃巢攻入長安,城市遭到嚴重破壞。天佑元年(904年),朱全忠挾持唐昭宗遷都洛陽,並把宮室拆毀,屋木也一起運走。後來,駐守長安的佑國軍節度使韓建認為城廣人稀,不利於防守,於是便對城市進行改築,縮為「新城」,也就是五代、宋、元的長安城。 唐長安城位於現在的西安市城區、東郊、西郊的小部分以及南郊的較大部分,面積達83.1平方公里,是現在西安城牆內面積的10倍。城市按中軸對稱布局,由外郭城、宮城和皇城組成。外郭城牆上開十二座城門,南面正門的明德門為正門。宮城位於郭城北部正中,有皇宮太極宮,皇城位於宮城以南,分布著中央官署和太廟、社稷等祭祀建築。外郭城內有大街22條,縱橫交錯的街道將外郭城分作了110坊(隋稱「里」),坊間遍布著佛寺和道觀。東城西城分別有東市和西市兩座市場,集中了長安城的主要商業。城內有四條溝渠提供生活和環境用水。城東南角有一座人工園林——芙蓉園,園中有曲江池。東北是另一座大型宮殿——大明宮。唐長安城的形制是中國古代城市、尤其是都城建設的典範,在當時也影響了鄰近國家的都城建設。渤海國上京龍泉府、日本國的平城京和平安京都效仿了長安的規劃。
五代以後
唐以後,長安就不再是王朝的都城。後梁設大安府,後唐設京光府,宋設陝西路,元設安西路、奉元路等。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為西安府,並在唐長安城皇城的基礎上,修建了西安城牆。
10. 長安的自然環境
從經濟上看,西安所處的關中地區自古以來就是我國重要糧食產地.其南邊是四川盆地,被稱為」天府之國」.早在戰國末年和秦漢時期,關中地區一直是全國的經濟中心.而其周圍的隴右和河套地區的經濟在當時也得到了比較大的發展.《史記-貨殖列傳》上說:「夫關中之地,於天下三分之一,然量其富,十居其六焉」。特別是戰國末期鄭國渠的開鑿,更是為關中農業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可靠的發展。《史記》裏說,鄭國渠的開鑿,使得秦國日益富強,「卒並天下」。而更為重要的是到了西漢中期的時候,漢武帝又開鑿了靈積渠,白渠等水利設施,使得關中的經濟得到了更大的發展。另外關中的經濟之所以得到發展,除了有大規模的水利設施以外,還應該得益它肥沃的土地。當時長安附近的豐鎬扈杜(扈就是今天的戶縣,而豐在今戶縣和長安交界處,鎬和杜在長安),一畝地價值百金。不僅是因為這些地方位於京城附近,更重要的是其土地肥沃,實在是適於發展農業的好地方。當時關中的氣候溫和濕潤,雨量充沛,無水旱之憂。再加上當時統治者十分重視農業,關中的農業經濟得到了發展。司馬遷曾經列舉出全國幾大經濟中心,關中位居首位。當時的首都長安是全國的商業中心,匯集了來自於全國各地的貨物,「夫物不產於秦,可寶者多」。商賈雲集,異常繁華。當時長安人口50萬,是當時全國最大的城市。西漢末年,經過了綠林和赤眉的戰亂,關中的經濟遭到了破壞。但是在東漢時期,它仍然是一個比較重要的商業中心。東漢末年,中原和關中戰亂頻仍,經濟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特別是經歷了郭汜和李掘的混戰後,「長安城空四十六日,關中無復人跡」。到了隋唐時代,關中再次成為統一中國的都城。雖然關中仍舊稱為沃野,但是由於其人口稠密,「所出不足以給京師」。所以當時的統治者花費了大量的人力,財力和物力開鑿了大運河,把南方的糧食運往京城。而且關中還時不時地出現水旱災。在這個時候,隋唐的皇帝往往會前往東都洛陽「就食」,古人將這樣的皇帝稱為「逐糧天子」,著名的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唐玄宗就是這一類型的皇帝,其中唐高宗竟然死在了洛陽。唐玄宗竟然七次臨幸洛陽。特別是唐朝中期後,經過了安史之亂的打擊,關中的經濟更加落後。所以在唐朝以後,就再也沒有朝代把西安作為都城了。隨著經濟中心的南移,政治中心也向東轉移。從上面我們可以看出,西安的都城地位的確定和它所在的關中平原發達的農業經濟有關。
首先,我們從它的地理形勢看,西安位於八百里關中平原的中部,它南依秦嶺,北臨渭水。其所在的關中平原,位於我國地理的中心,交通便利。氣候溫和,終年多雨,土地肥沃。大禹曾經把天下的土壤分為九等,稱雍州的土壤為上上等。關中的東面有函谷關,西面是散關,北面是蕭關,南面有武關,這四關都是天險。留侯張良在勸漢高祖定都關中時,把這裏稱作是天下的咽喉,由此可見,它的地理位置極為重要。特別是函谷關,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天險。我們知道,在我們和敵人搏鬥的過程中,要迅速致敵人於死地,必須扼住他的喉嚨。對於封建王朝而言,這樣的咽喉要地,肯定是作為城首選。另外,他還說,「夫關中,左崤函,右隴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諸侯安定,河渭漕輓天下。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也」。其中就是對關中地形的分析。漢高祖採納了他的措施,最終取消了定都洛陽的決定。在中國的六大古都中,從地理形式來看,西安無疑是最佳選擇。周朝興起於關中西部,最終向東發展,滅掉了商朝。這和關中的地理形式是分不開的啊。 秦朝和以後的漢朝甚至是隋唐都是走著同樣的道路。在我國歷史上有這條規律,西邊的割據政權往往會消滅掉東方的割據政權,完成國家的統一,例如秦滅六國,北周和隋朝的統一。另外北方的政權往往會消滅南方的政權,完成國家的統一,這樣的例子就不勝枚舉了。這說明,都城地理位置的選擇對一個朝代的重要性。而西安在六個古都中,是著名的形盛之地。西漢和唐朝定都於長安,所以兩個王朝在軍事上處於絕對的優勢,特別是在對付少數民族的入侵上,是相當成功的。北宋把都城建在了四戰之地的大梁,結果軍事力量薄弱,在和周遍少數民族政權的戰爭中,處於絕對的下風。甚至北宋和南宋都被少數民族政權所消滅。宋太祖在建立宋朝後,就覺得大梁處於交通要道上,無險可守,便欲遷都長安。可是他的這一舉動遭到了他弟弟也就是後來宋太宗的強烈反對,最終做罷。明朝初立之時,明太祖也有遷都關中的想法。甚至在清末,康有為在給光緒帝的上書中,也建議清朝西遷,抵抗日本帝國主義者的入侵。國民政府對這裏也非常的重視,於1932年把西安改為行政院直轄市。這種想法甚至感染了新中國的創立者。由此可見,關中這塊地方的重要。在六大古都中,南京一向是被認為是割據王朝的都城,而大粱則是四戰之地,無險可守,一旦少數民族政權進入長城以內,大粱幾乎是可以不攻而下。在西元11世紀初,北宋和遼的戰爭中和西元12世紀和金的戰爭中,由於當時遼和金已經擁有了幽雲十六州,所以他們便不費吹灰之力便兵臨大粱城下。北平是偉大的社會主義新中國的都城,北面有燕山,東面是山海關,西邊是太行山,也算是一個形盛之地。可是和西安比起來,還是稍遜一躊.在對付北方少數民族的入侵時,北平太過於暴露.一旦長城防線被突破,北平便暴露於敵人的威脅之下.明朝中期的土木堡之變中,蒙古軍從大同突破長城防線,虜走了明英宗,並且直搗北京城,京師震動.同樣在明朝後期,努爾哈赤率領金軍,突破居庸關,兵臨北京.同樣也是在明末,吳三桂帶領清軍入關,北京沒有幾天就淪陷了.同樣北京在抵抗來自於海上的威脅,也存在著很大的威脅.一旦北京的門戶天津淪陷,北京便暴露在敵人的炮口之下.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就是先從海上佔領天津,進而佔領北京的.而西安在抵抗來自於東部的威脅時,則有兩重天險,一是虎牢關,二是函谷關或潼關,這和北京相比,優勢明顯.而在中國古代,少數民族的威脅也主要來自於北方,這樣它的戰略優勢也就自然顯示出來了.漢唐王朝也就是坐鎮關中,打敗匈奴和突厥人的入侵的.綜上所述,在地形的險要方面,在六大古都中首居一指.但是險要的地形,對於全國其他地方的控制也是不利的,因為險要也就意味著交通的不便.然而西安雖然雖險,但是交通相對於其他地方來說,也是比較便利,它的東面便是我國的糧倉-華北平原.但是畢竟對於其他地方的控制的不便,也是很明顯的.因此,西周在建都豐鎬的同時,也在洛陽修建了東都,以防止」殷頑民」的反抗.這實際上就是加強對東部地區的控制.隋唐兩朝也採取了同樣的措施,以長安為京師,同時又把洛陽作為陪都,以加強對東部地區的控制.這就是我國歷史上的兩都制.這種做法毫無疑問加強了對東部地區的控制.並且為以後的北宋,遼,金等朝代所採用.
另外,這也和當時中原政權所面臨的少數民族的威脅有關。漢朝最大的威脅最大的威脅是來自於西北方面的匈奴,唐朝最大的威脅前期是突厥,中後期則是吐蕃,突厥也是在唐朝的西北,而吐蕃則是在西南。把都城放在關中,也是出於加強國防力量的需要。在漢朝初年的時候,北方的匈奴成為一股強大的勢力,在國內當時關東則大部分被諸侯王所佔據,如果他把都城放在洛陽,一則不能有效地防範匈奴,二來諸侯作亂,洛陽周圍必然為戰場,都城有累卵之危。漢朝初年的七國之亂,主戰場就在河南東部一帶,距離洛陽很近。在隋朝和唐朝初年,國家的主要威脅是位於西北的突厥.在唐朝中後期則是位於西邊的吐蕃.他們當時對中原政權的威脅很大.把京城放在這裏,可以加強對這些少數民族政權的防範。另外隋唐兩朝的統治者起自關隴貴族,奉行的是「關中本位主義」政策。而且當時在土地和徵兵方面又實行的是「均田制」及相結合的「府兵制」,而從西魏以來,全國大部分的軍府都在關中,成為名副其實的「軍事重心」。這也就決定了兩朝的統治者不可能把都城放在其他地方。隋朝滅亡的原因也在於隋煬帝背離了「關中本位主義」的路線,並且最終為唐朝所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