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環境與城市發展
『壹』 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有利影響
2020-04-20 12:12:07
文/鍾詩賀
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積極影響主要可以分為五點;1.有利於城鄉交流,縮小城鄉發展差距。2.有利於提高工業生產效率。3.有利於帶動農村發展,改善地區產業結構。4.有利於提高區域整體發展水平。5.有利於城市文化對農村的擴散和滲透,提高農村對外開放的程度。
1城市化對地理環境負面影響有哪些
①對土地的影響:耕地減少,土地質量下降。
②對生物的影響:棲息地改變,生物多樣性減少。
③對水的影響:影響水循環,水質下降。
④對氣候的影響:影響氣溫、降水、日照、風向、風速、產生「熱島」、「雨島」現象。
⑤產生大氣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雜訊等環境污染問題。
下載本文Word文檔
猜你喜歡
河谷地區的優勢條件
2020-05-08
海岸線曲折的原因
2020-05-08
非洲的主要地形區
2020-05-07
非地帶性地域分異規律
2020-05-07
光照和熱量的區別
2020-05-08
非洲的經緯度位置
2020-05-07
海岸山脈與島弧區別
2020-05-08
海底地形類型及特徵
2020-05-08
風形成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2020-05-08
風力大小的影響因素
2020-05-08
相關文章
『貳』 地理環境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根據其所受人類社會的影響程度的差別,自然環境又可分為天然環境和人為環境。天然環境(原生自然環境)指只受到人類間接或輕微影響的而原有自然面貌未發生明顯變化的地方,如極地、高山、大荒漠、大沼澤、熱帶雨林、某些自然保護區以及人類活動較少的海域等。人為環境(次生自然環境)指受到人類直接影響和長期作用而使自然面貌發生重大變化的地方,如農業、工礦、城鎮等利用地。放牧的草場和采育的林地,雖然它們仍能保留草原和森林的外貌,但其原有的條件和狀態已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也屬於人為環境。
經濟環境是在自然環境的基礎上由人類社會形成的一種地理環境,主要指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經人類開發利用後形成的地域生產綜合體的經濟結構,包括工業、農業、交通和城鄉居民點等各種生產力實體的地域配置條件和結構狀態。
社會文化環境包括人口、社會、國家、民族、語言、文化和民俗等方面的地域分布特徵和組織結構關系,而且涉及社會各種人群對周圍事物的心理感應和相應的社會行為。社會文化環境是人類社會本身所形成的一種地理環境。上述三種環境在地域上和結構上又是互相重疊、互相聯系的,從而構成統一的整體地理環境。
(2)地理環境與城市發展擴展閱讀
在區域發展初期,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制約因素較少,人類對環境的影響也比較微弱,區域內部人地關系基本協調。在這個階段,區域內往往城鎮很少,空間結構比較簡單。
在區域發展的成長階段,隨著經濟的發展,資源開發的規模越來越大,城市和工業區迅速向外擴展,區域內部產業結構和空間結構漸趨復雜,呈現由點到面的發展局面,產業由集聚走向擴散。在這一階段,人地關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開始出現明顯的不協調。
成長階段後期,隨著資源枯竭、環境污染加重、地價上漲,以及勞動力價格提高等,區域原有優勢逐漸喪失 ,經濟增長緩慢甚至停滯,產品市場競爭力下降,效益降低。區域原先具有的集聚效應減弱,導致區域經濟整體呈現衰敗、萎縮狀態,並帶來高失業率、人口減少等嚴重社會問題。區域產業必須進行調整,尋求新的發展。
『叄』 城市形成發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水是城市發展一個不可缺少的部分。還有電,以及平原地形
『肆』 分析城市的形成和發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1)區域農業生產力的發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動力
2)工業化是城市形成、發展的核心動力
3)第三產業是是未來城市發展的主要動力
『伍』 城市的形成和演變與自然地理環境的關系:
城市早期的形抄成大多在河流附襲近,這說明水源對城市的重要性。
城市的建立和演變可以說是建立地理環境的基礎上的,城市的形成早期一水源為主,然後開始了資源型的城市演變也是建立在自然地理基礎上,資源型城市需要土地資源,木材,礦產等等,資源是城市生存發展的根本。
後來城市開始向著交通便利的位置發展,隨著人類交流變多,交通便利的地方更適合居住,這個時候自然地理中的河流交匯,港口地區,道路交匯開闊地點就成了城市的首選。
現在社會經濟型的城市對自然環境的關系主要體現在城市地理位置,氣候,交通都有很大關系。
新型的旅遊城市不用說都是依靠地理環境發展的。
從另一方面說,一個城市的發展規劃,首先就要考慮地理環境,氣候,風向,岩層,水源,植被,各方面都與地理環境分不開。城市的形成和演變是根據人類對環境的需求而改變的。
『陸』 城市是人類對自然地理環境影響最大的地區,城市發展可不考...
【答案】錯誤
【答案解析】試題分析:城市是人類對自然環境影響最大的地區版,故權城市的發展應考慮與當地自然環境的協調。
考點:本題考查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點評:本題解題的關鍵是掌握城市化與自然地理環境的關系。
『柒』 城市發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有哪些
1、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產生影響的原因
城市是人類居住和經濟活動集聚的中心。隨著城市的不斷發展,城市的地域日益增大,土地利用方式發生改變,環境也相應地受到了影響。
2、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產生影響的表現
(1)對生物圈的影響,生物多樣性的減少:城市建設規模的擴大,改變了生物原有的棲息環境,使部分生物因生存環境的改變而滅絕或減少。
(2)對岩石圈的影響,土地質量的下降:城市產生大量的生產、生活固體廢棄物中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質,堆棄於土地之上,污染了土地,使城市土地質量下降。
(3)對水循環的影響:城市中工業企業,住宅、交通干線的建設,以及生產、生活污水的排放,改變了自然狀態下的水循環,影響到了各種水體的再分配,也使水質、水量和地下水運動發生變化。
(4)對氣候的影響:城市工業各種氣體的排放和各項建設改變著太陽輻射強度和地面的熱容量,導致氣溫的變化,產生城市「熱島」現象,也使城市中降水發生變化,以及日照、風等。
3、城市化對地理環境影響的兩個方面(略)
4、城市環境污染問題
城市是人類對環境影響最深刻、最集中的區域,也是環境污染最嚴重的區域。城市環境污染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大氣污染、水污染、雜訊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等。
污染類別
污染源
污染物造成的結果
危害
大氣污染
工礦企業、家庭爐灶、汽車尾氣
煤煙、粉塵產生煙霧使空氣污濁;碳氫化合物、氮氧化合物形成光化學煙霧;硫氧化合物產生酸雨
危害人類健康、破壞土壤、水質、生物、腐蝕建築物
水體污染
工業廢水、生活污水
水體富營養化造成水生生物過度繁殖使水體缺氧,危害水生生物生存;有害金屬導致公害病發生
危害人類健康和動植物的生長繁殖
雜訊污染
交通運輸和工業生產
>50分貝的雜訊
破壞生活環境
固體廢棄物污染
工業垃圾和居民生活垃圾
垃圾影響環境衛生,占據活動空間
影響人類健康
光污染
城市建築玻璃牆幕,城市燈光
建築玻璃牆幕反射太陽光和夜晚燈光,構成眩目的光污染
刺激人的視覺,誘發交通事故
電磁波污染
各種電磁設備
廣播電視設備通訊設備,其他用電設備產生高頻電磁信號
影響人體健康
城市化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城市病」
(1)「城市病」的典型「病症」:眾多的人口擁擠在空間有限的城市,住房擁擠、交通擁擠、就業壓力增加;由於人口和經濟社會活動的集中,特別是汽車等自動交通工具的增加,環境污染嚴重;社會分化加劇,貧富懸殊擴大,在一地方形成「貧民區」,甚至出現社會治安的嚴重惡化。
(2)醫治「城市病」的葯方:要醫治「城市病」,首先,必須在區域概念下,重新進行城市規劃。比如北京市的城市規劃,不僅要考慮北京市本身,還要考慮周邊以及大的城市群,只有在「大北京城市群」的背景下看北京的城市發展,才能克服「城市病」。
其次,改善城市發展格局,轉變城市建設局限於一個小區內的封閉式做法,要形成輻射,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格局,只有這樣,才能使城市的居住、生產、流通之間更加有序。
第三,要打破現有政策和體制上的約束,並進行實質性修正,協調城市與區域發展,克服目前城市狀況所帶來的影響。在這種框架下,才能設計城市交通、居住區、生產區、旅遊區以及商業區的分割,進一步把區域產業鏈協調到一個良好的程度。
在這三個方面的基礎上,發展城市公共交通、立體交通和快速交通,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城市病」問題。
【跨越障礙】「城市病」就是生活在城市裡的人們易患的病
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城市病是一種形象的說法,它是指城市裡人類產業活動密集,長期的高強度的工業生產,使城市及附近地區的生態環境遭到很大破壞,產生了如大城市中心區人口密集,交通擁擠,環境趨於惡化,地價房租昂貴,環境質量下降,就業比較困難,社會不太安定等一系列的城市「病態」問題,也叫城市化問題。
【跨越障礙】城市的發展就是城市人口越來越多,城市規模越來越大
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城市發展是一個綜合系統工程。城市發展由於人口過於集中,城市規模過於龐大產生了許多「城市化問題」,所以我們在城市發展過程中要嚴格控制大城市的規模。控制大城市的規模主要是控制大城市的人口和用地規模。
『捌』 城市化發展對地理環境會產生什麼影響
1.城市環境質量下降——環境污染
城市環境——人類利用、改造自然的產物,它包括自然環境以及經過人工改造的環境.
自然環境在城市中已很少見到它的蹤影,只有在城市郊區或公園中能看到一點點自然環境的景象:如田野、池塘、自然生長的樹木等.在城市中絕大多數是經過改造後的人工環境,如街道、樓房等.自然環境和人工環境共同構成了城市環境.
主要是高科技帶來的新公害,如空調病、電腦輻射、手機的危害、噪光污染等.
2.交通擁擠,居住條件差(
3.增加就業困難,失業人數增多
城市化過程中還會帶來其他的社會問題,如貧困問題、內城衰落問題、人口老齡化問題、社會治安問題等.
例子:上海的主要衛星城和浦東新區
上海市的地理位置:位於我國東部沿海的中點位置,北鄰江蘇,南靠浙江,處在長江的人海口位置,所以上海既是海港又是河港.它不僅是我國最大的城市和港口,也是世界著名的城市之一.
上海市近年來為解決城市化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努力控制城市中心區人口的發展,制訂了城市規劃,採取了一系列保護和改善城市環境的措施
衛星城是指在大城市郊區或其以外附近地區,為分散中心城市的人口和工業而新建或擴建的具有相對獨立性的城鎮.因其圍繞中心城市像衛星一樣,故名.
從建國以後,上海市為了分散市中心區的人口,就開始在城市中心區附近地區修建衛星城.
黃浦江以東地區就是1990年以後新建的浦東新區,目前這里已成為上海新的金融中心、工業中心和居住區.這是上海市保護和改善城市環境採取的第一條措施.
對策:
1.建立衛星城,開發新區
原來住在市中心的人,近年來越來越多地遷往衛星城和浦東新區,有效地控制了城市中心區的規模.
近20年來,上海市在改善城市交通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如加寬主幹道、修建地鐵、大橋(南浦和洋浦)、
城市高架公路等.另外,上海市居民的住房問題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決
2.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條件
3.保護和治理城市環境
上海市為保護和治理城市環境,近幾年採取了許多有效措施,如歷時兩年半的河流污水治理 工程全面通水,蘇州河綜合整治一期工程全線開工,凈化空氣,大力加強綠化建設等.
『玖』 自然環境與城市的關系
建設生態文明城市的目標是:生物資源得到有效保護。自然資源得到版合理利用,環境污染得到權有效控制,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科學有序,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人與自然達到高度和諧。建設生態文明城市,就是要以生態學和生態經濟學原理為指導,以協調經濟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為目的,使生物資源得到有效保護,自然資源得到合理利用,環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科學有序,經濟}土會協調發展,人與自然達到高度和諧。因此,必須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從可持續發展高度把握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律,避免因認識錯位導致城市生態文明建設走入誤區
『拾』 分析城市的形成和發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地理環境是指一復定社會所處制的地理位置以及與此相聯系的各種自然條件的總和,包括氣候、土地、河流、湖泊、山脈、礦藏以及動植物資源等。地理環境是能量的交錯帶,位於地球表層,即岩石圈、水圈、土壤圈、大氣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交錯帶上,其厚度約10—30千米。自然環境是由岩石、地貌、土壤、水、氣候、生物等自然要素構成的自然綜合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