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健康長壽與地理環境密切相關
『壹』 在中國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哪個地區的人長壽
其實相對而言南方應該長壽些
五大長壽地帶 新疆阿克陶—阿克蘇—吐魯番長壽帶 雲南潞西—勐海—景洪長壽帶 四川都江堰—彭山長壽帶 廣西巴馬—都安—東蘭長壽帶 廣東三水—佛山長壽帶 今年,中國科學院地理所王五一研究員等學者勾畫出了中國五大長壽帶的分布圖,從這張圖中,人們可以看到中國的長壽之鄉都在什麼地方,中國的百歲老人都生活在哪裡。王五一告訴記者,中國的長壽區有個共同特點,那就是主要沿江河流域分布,但是主要分布在珠江、長江、瀾滄江流域,而我國的東北、西北地區卻是長壽「盲區」,這和自然環境和氣候條件有著密切的關系。 廣西:中國長壽之鄉的No.1 50年,中國百歲老人增加了5倍多 專家告訴記者,漢武帝時代的人口預期壽命是22歲,而1949年,中國人口的預期壽命是35歲。如今我國的人口預期壽命是72歲。 從1953年開始,我國進行了第一次人口普查,到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結束,中國的百歲老人依次為3373、4900、3851、6681、17877位。可以看出50年間,中國的百歲老人增加了5倍之多。根據資料顯示,2002年的《世界人口展望》中,研究機構就為中國人描繪出了2005年和2050年的人口年齡結構金字塔。這兩座金字塔的塔尖延伸到了100+,不過和中國總人口的巨大基數相比,「百歲比例」依然微乎其微,塔尖依然孤獨。 5個長壽帶,8個長壽之鄉 如何判斷這個地區是否是「長壽之鄉」呢?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黃標研究員告訴記者,國際上對長壽地區有一個標准,這個標準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標准,就是看這個地區百歲老人的多少。國際上認為,10萬人口裡面有7個百歲以上的老人,這個地區就是長壽地區。 從2007年開始,中國老年學學會就已經陸續認證了8個人口超過10萬、百歲老人比例超過7/10萬的「中國長壽之鄉」包括湖南麻陽、廣西永福、四川彭山、湖北鍾祥、廣東三水、河南夏邑、江蘇如皋和四川都江堰。 專門從地理環境角度研究長壽的中國科學院地理所王五一研究員,在論文《地理環境與健康長壽》中發表了《全國百歲老人2/10萬的縣域分布圖》。王五一告訴記者,研究以我國第四次人口普查為基礎,縣人口大於10萬、百歲老人比例達到2/10萬為標准。在這張地圖上,能看到五個長壽帶:廣西巴馬—都安—東蘭長壽帶,廣東三水—佛山長壽帶,四川都江堰—彭山長壽帶,雲南潞西—勐海—景洪長壽帶,新疆阿克陶—阿克蘇—吐魯番長壽帶。 王五一說,通過分析,得出了中國長壽區域的一些空間分布特徵和環境共性:特別集中於西南部。廣西無論從哪個指標來看都是全國長壽人口最為密集、比例最大的省區,其次就是海南、廣東和新疆等。 東北、西北是長壽「盲區」 王五一告訴記者,廣西當之無愧排在中國長壽區的No.1,其長壽老人比例達到國際公認的長壽地區標准,其次就是海南、廣東和新疆等地。而中國的東北和西北地區則是長壽「盲區」,東三省的百歲老人比例比全國的平均水平還要低一半以上。 為什麼西南地區的長壽老人要遠遠多於東北地區呢?王五一分析說,從氣候條件來說,中國的長壽區主要分布在中南亞熱帶、熱帶邊緣和新疆的暖溫帶地區,沒有溫帶地區。這些地方自然環境優美。海拔高度適中,一般都在1500米以下。氣候涼爽宜人,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適宜的氣候和豐富的植被為人類造就了舒適的生活環境,有益健康,利於長壽。 同時專家們在調查中發現,凡是長壽區的土壤和食物中還富含微量營養元素。王五一說,從全國的分析數據表明,凡是長壽區,土壤中的硒含量都偏高。 而中國的西北和東北地區的自然條件就差多了,氣候偏干,而且氣候變化劇烈,不如亞熱帶氣候溫和,高血壓、心臟病等疾病風險明顯高於其他地區。 新疆算不算長壽區? 在黃標的演講PPT里,記者看到中國的「長壽帶」中,新疆克拉瑪依赫然在列;王五一的中國五大長壽帶地圖上,新疆阿克陶——阿克蘇——吐魯番長壽帶也包含其中。這也讓許多人產生疑問:這個素有「早穿皮襖,午穿紗」的地區,早晚溫差極大,乾旱少雨,又有滾滾黃沙吹過,為什麼還是長壽之鄉呢? 對此,學術界也存在著爭議。黃標告訴記者新疆的長壽區內小環境還是算得上「綠洲」,地表水充足,樹木眾多,田園風光迥異,可能和這里的水土有關,但是目前並沒有具體的研究數據。 2008年10月6日在如皋揭曉的「中國十大壽星」排行榜中,分列男女最年長壽星的都是來自新疆的維吾爾族人。男壽星是喀什的薩迪克·薩伍提,今年121歲。女壽星是烏魯木齊的買合甫·孜汗,今年118歲。 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專家告訴記者,許多人口專家對於新疆的壽星年齡也提出了質疑,新疆的少數民族並沒有天乾地支紀年法,也沒有屬相,在做人口普查的時候,當地很多老人對自己的年紀都很模糊,「一口咬定自己是大羊生小羊那年生的,但大羊年年都會生小羊,具體是哪年生的小羊呢,他也說不清」。因此,新疆到底能不能算一個長壽區,這的確是個讓專家們都覺得頭疼的問題。
來源http://www.jibi.com/op_FullResultReport!questionnaireid_190521405!charttype_3.html
『貳』 怎樣環境適
1.適應環境環境,包括氣候環境和地理環境。人倘若要健康長壽,就需要與環境相適應。古代有的生物,後來滅絕了,就是因為環境發生了改變,而它們不適應的結果。
中國傳統醫學十分留心環境、季節、氣候對人健康長壽的影響。中醫典籍《內經》提出的天人相應學說,指出:「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並指出:「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要求人們要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就必須與環境相適應。並提出了「春夏養陽,冬養陰」的養生原則,從積極合理的方面來適應自然環境的變化以提高人體對環境的適應能力,以保證人體的健康長壽。
現代醫學在19世紀才認識到人與自然環境的密切關系,認為人類所以繁衍昌盛就是因為適應了自然環境以維持體內環境,是內外環境協調統一的結果。同時也認識到,疾病就是人與外界環境不相適應的反應,英國研究衰老和長壽問題的專家曾指出:任何病毒性疾病(包括流感),都是周圍環境對人體的影響。由此,德國醫學博士赫爾曼·蓋森對休假旅遊的人發出忠告:「所去的旅遊目的地的高空濕度,遠距離時差,異國風味的飲食習慣是否適合自己?那些迥異環境所特有的病原體,我們的身體是否有抗體?那裡的環境對健康是有益的,還是會給自體增加負擔性危害?」前蘇聯一位研究長壽問題的專家指出:「從一個氣候帶旅行到另一個氣候帶,對50~55歲以上的人來說,是不會有什麼好處的。」其理由是:「當變換氣候條件時,人們迫使自己的機體在短時間內經受兩次長時間的應激。返回來之後,又得再次承受異地旅行所帶來的一切負擔。」由此,他說:「每次決定遠處旅行時至少應當徵得醫生的同意,最好放棄那些對身體無益的冒險旅行。」
現代國內外的長壽健康老人的事例都說明,他們的長壽經驗之一,就是能長時間地對所居住的環境有經驗有規律地適應。2.改造環境環境是圍繞著人群的空間,是直接或間接影響人類生活和發展的各種因素的綜合體。從人類防病抗老、保健益壽的根本利益來說,光是適應環境的變化顯然是不夠的,還必須改造環境,讓環境為人們更好地生存而服務。《素問·上古天真論》所說的「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就有改造環境為人所用的意思。中國古書對植樹、種花、修池養魚、大掃除、辟園林於城中、防疫、撲蟲等記載,均說明我們的先人在幾千年前,就開始了改造自然環境,以求健康長壽的實踐。
隨著社會的進展,隨著工業化水平的提高,環境的污染也越來越重,其污染源與污染物質也明顯地損害著人們的身體健康。由此,在世界范圍內發生了一門綜合性的新興學科——環境科學,專門研究人類的生存環境如何得到保護和不斷改善的問題,還成立了保護環境的世界性組織。因此,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與義務美化環境、保護環境,為我們的生存空間更加美好與繁榮出一份力,盡一份責。
『叄』 地理與人居生態環境的關系是怎麼樣的
地理環境長期影響著人居環境。
吳良鏞先生在《人居環境科學導論》中提出人居環境是人類的聚居生活的地方,是與人 類生存活動密切相關的地表空間,是人類在大自然中賴以生存的基地,是人類利用自然、改 造自然的主要場所。
人居環境包含自然系統、人類系統、社會系統、居住系統、支撐系統五 大子系統。
道薩迪亞斯在《人類聚居學》中提到「人聚環境首要的、最普通的元素是自然」。 地理環境是指與人類社會所處的位置相聯系的各種自然條件的總和,如氣候、土壤、山川、河流、礦藏、動植物資源等。地理環境是一個人與自然相互密切關連的系統,是人居環 境的自然基礎,是人居環境的背景、底色和依託,不同的地理環境為人居環境的發展提供了 不同的舞台。
城市興衰與地理環境 的關系:城市是一種人居環境,城市的興衰變遷是由地理、經濟、政治、文化、歷史等多種因素 所影響、所決定的,地理環境在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人居環境是依賴於自然的脆弱的系統,地理環境的改變對人居環境的影響主要表現在: 氣候的變異導致生存環境的變化,如氣候變化後,因極端天氣事件增加以及對人體健康 的影響,使得居住人口遷移;氣候變化對能源輸送系統、建築物、城市設施以及工農業、旅 游業、建築業等特定產業的一些直接影響,轉而對人居環境產生的影響。 水資源短缺、自然水源體的破壞、洪澇災害以及海面上升、海水入侵等引發的台風、地 震、海嘯等突發性自然災害對人居環境的影響。 地形地貌、土壤的變化如過度抽取地下水導致的地表下陷、土壤鹽鹼化、土地沙漠化對 人居環境的影響。
善待自然,塑造可持續發展的人居環境 人居環境是人類作用於自然環境最深刻、最集中的區域,基於人居環境的脆弱性、對地 理環境的依賴性、地理環境改變對人居環境的深刻影響力,使我們不得不思考如何與自然和 諧相處。「自然不屬於人類,但人類屬於自然」。
對自然的保護,尤其是對資源、特別是不 可再生資源的合理利用和節約使用,歸根到底,是保護我們自己。
『肆』 影響人長壽的因素是什麼
長壽是人們追求的目標,而衰老則是人類正常生命活動的自然規律。合理的養生和康復措施,可以延緩生理性衰老,阻斷病理性衰老(早衰)的進程,從而延長人的壽命。影響壽命、導致早衰的主要原因介紹如下:
(1)中醫的認識
①精氣不足:腎精匱乏,生命就會早衰。造成精氣不足的原因主要有:先天不足(在母體內發育不良)、性生活過度(縱欲)、疾病消耗等。
②營養不良:飲食是人體獲取養料的來源,營養不良,包括攝入不足和吸收不良兩方面。
③五臟受損:心藏神,肝藏血,肺主一身之氣,五臟受損,全身功能都會受到影響,必然影響壽命。
④情志過激:長期持久的精神刺激或突然受到劇烈的精神創傷,就會引起體內陰陽氣血失調,臟腑經絡功能紊亂,從而加速衰老。
⑤勞逸失度:過勞或者過逸都對健康不利,不利於健康長壽。
⑥遺傳稟賦:先天稟賦強則身體壯盛,精力充沛,不易衰老。反之,衰老就會提前或加速。
⑦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不良都會危及健康,促進早衰。
(2)西醫的認識
西醫認為自然環境污染是導致多種疾病發生的原因,也是導致早衰的重要原因;還有心理(或精神)刺激;不良生活方式、飲食、營養失節、遺傳、疾病和意外傷害等原因,都會導致早衰。當代科學對衰老的原因提出多種學說。
『伍』 關於地理的新聞
一、近30年來,中國沿海海平面總體上升了9厘米;到2050年,中國沿海海平面還將比2000年上升13至22厘米……日前,國家海洋局發布了近期海洋領域取得的重大發現。
研究表明,近30年來中國沿海海平面總體上升了9厘米,其中,天津沿岸上升最快,為20厘米,上海次之,為12厘米,遼寧、山東、浙江都超過了10厘米,福建、廣東較低,為5到6厘米。總體趨勢為「北高南低」,天津沿岸和長江三角洲地區上升較快,福建和廣東沿岸上升較緩。根據預測,未來中國沿海海平面上升趨勢還將進一步加劇,與2000年相比,2050年中國沿海海平面將上升13到22厘米。
此外,我國近海海冰也呈逐漸消融的趨勢:從上世紀5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渤海海冰等級平均為3級,80年代中期以後,隨著氣候變化,渤海海冰冰情偏輕,冰級變為年均2級,並且結冰面積減少了20%。1990年以後,渤海冰期從120天縮短為80天,大約減少了三分之一。初步分析,渤海海冰減少與中國近海海溫升高的趨勢是一致的。
研究顯示,根據我國沿海16個海洋台站的海溫資料分析表明,在最近43年(1963至2006年),我國沿海年平均海溫大約上升了0.7°C。冬季增暖更顯著,升幅達1.0°C。沿海增暖明顯高於全球的平均增暖。
3.新華網快訊: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地質學家28日在洛杉磯舉行新聞發布會說,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附近海域地震的震級達到里氏8.7級,是近一個世紀來最強的地震之一。目前地震引起海嘯的可能性已經排除,但還有餘震。
二、長壽與地理環境密切相關:來自中國科學院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人的健康長壽與地理環境密切相關。我國長壽區多分布於南方。當地的氣候、土壤、水、空氣、植被等是影響人健康長壽的主要因素。報告顯示,人的健康長壽不僅受生活環境(包括氣候、岩石、土壤、水、空氣、植被)等的影響,也與文化、生活習慣、膳食營養(包括多種生命元素、維生素)等相關,但與該地區地理環境的關系更加直接,與土壤、植被、飲食、飲水等環境因素的關系更加密切。
綜合分析發現,我國長壽區域的分布呈現六大顯著特徵:
一是長壽區多分布於南方。我國長壽區主要分布在廣西、四川、海南、雲南、廣東和新疆等地。
二是長壽區多沿江河流域分布。百歲老人比例較高的區域主要分布在珠江、長江、瀾滄江流域。
三是長壽區多為少數民族地區。廣西、雲南、新疆的長壽區多為少數民族聚集區,主要為瑤族、傣族、維吾爾族。
四是長壽區多呈聚集性。我國長壽區主要分布於5個條帶,即廣西巴馬——都安——東蘭等縣的長壽帶,四川都江堰——彭山長壽帶,雲南潞西——勐海——景洪長壽帶,廣東三水——佛山長壽帶,新疆阿克蘇——阿克陶——吐魯番長壽帶。
五是長壽區多為中、低山丘陵及沖積平原地區。
六是長壽區多為地方病較少流行或沒有流行的地區。中國大骨節病、克山病主要分布在從東北到西南的低硒帶上,土壤、飲水、植物、糧食、蔬菜及人發中普遍低硒。硒是目前公認的對健康有益的微量元素
三、長江源區冰川急劇退縮消融速度令人堪憂
http://www.dili360.com2009-02-0413:28新華網
近日,由青海省地質調查院和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聯合實施的「長江源區生態環境地質調查項目」通過初審評定。項目調查發現,隨著全球氣候持續變暖,青海省長江源區冰川減少了196平方公里,冰川大規模消融退縮的速度,已到了令人堪憂的地步。
項目負責人、青海省水文地質工程勘察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辛元紅說,從2005年6月起至2008年10月,長江源區生態環境地質調查項目組對長江源區冰川、湖泊、沼澤濕地等生態環境問題進行了實地考察研究。目前,長江源區冰川總面積為1051平方公里,比《長江源志》記載的1247平方公里減少了196平方公里,冰川年消融量達9.89億立方米。
長江源區冰川主要分布在北部的昆侖山、南部的唐古拉山及西部的祖爾肯烏拉山。在冰川持續大規模消融中,昆侖山玉珠峰冰川與1971年相比,冰舌退縮了1500米,平均每年退縮達42.86米。唐古拉山口東側冰川側向最大退縮量為125米,正面退縮265米,與1970年相比,正面每年退縮量為7.57米,退縮速度驚人。
辛元紅解釋說,最近幾十年,隨著青藏高原的強烈隆升,來自西南部印度洋的暖濕氣流因喜馬拉雅山、唐古拉山重重阻隔而不能長驅直入到達源區,致使高原內部氣候日趨乾燥。加之全球氣候的持續變暖,特別是近年來溫室效應的影響,長江源區冰川環境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冰川大規模消融退縮。
辛元紅說,冰川大規模持續消融,雖然在一定時間內使靠冰川融水補給的河流、湖泊水位有了大幅度上漲,但從長遠角度考慮,一旦號稱「固體水庫」的冰川面積持續減少,其消融量也會隨之減少,長江下游來水量也將相應減少,湖泊將大面積萎縮,直至乾涸,導致長江源區荒漠化加劇。(錢榮陳國洲)
四、中國南極昆侖站開站
中山站時間2日9時25分,我國首個南極內陸考察站——中國南極昆侖站正式開站,中國第25次南極科考隊內陸冰蓋隊隊長李院生被任命為首任站長。新華社發
裡面有許多(中國國家地理網)
http://www.dili360.com/
『陸』 人類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人類與自然地理環境息息相關。人類的產生和發展依賴於自然地理環境,而人類的出現又意味著自然地理環境進入了一個質變的階段,人類成為環境演化的能動因素。
(一)自然環境對人類發展的影響
1.人類是自然地理環境的產物
人類的進化與自然環境密切相關。第三紀晚期是古猿的繁盛時期,同時草原植物開始向森林進逼,奪得了廣大空間。自然條件的變化迫使古猿開始適應新的、較為不利的生活環境。於是,森林古猿中衍生出一支地棲性的草原古猿,當地面生活的古猿不僅學會使用工具,而且學會製造工具時,人類就誕生了。原始的人類一方面改造著自己的形體和大腦,以適應變化的環境;另一方面又不斷地擴展到世界各地,以尋求各種適於生存的環境。
2.人種形成的自然地理因素
地球上的人類劃分為3個基本的種族,即尼格羅人種,歐羅巴人種,蒙古人種。
尼格羅人種形成於熱帶炎熱的草原曠野上,那裡日照強烈,而色素較深的黑色皮膚和濃密的卷發能對身體和頭部起保護作用,寬闊的口裂與外黏膜發達的厚唇以及寬大的鼻腔也有助於冷卻吸入的空氣。
歐羅巴人種主要形成於歐洲的中部和北部,那裡的氣候寒冷、雲量多而日照弱,因此人體的膚色、發色和眼睛色都較為淺淡,人的鼻子高聳、鼻道狹長使鼻腔黏膜面積增大,這有利於寒冷空氣被吸入肺部時變得溫暖。
蒙古人種形成的環境沒有非洲的炎熱和歐洲的寒冷,故形成較為適中的體質形態特徵,典型的蒙古人種具有內眥褶,可能與草原和半沙漠的環境有關,這樣的結構能保護眼睛免受沙塵土的侵襲,並能防止冬雪反光對眼睛的損害。
自然地理環境對人種形成的作用隨著社會生產力發展而減弱,人類的種族特徵愈來愈失去其適應生存環境的意義,只是在現代人類中還以其殘余形式繁衍著。
3.人口質量的自然地理因素
自然地理環境對人口質量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對人口健康的影響方面。一方面,人類由自然地理環境中攝取空氣、水、食物等生命必需物質,以維持機體的正常生長和發育;另一方面,人類在代謝過程中,將各種不需要的代謝產物排入環境中。因此,環境中的某些化學元素的含量的多少必然會影響到人體的生理功能,甚至可能對健康造成影響而引起疾病。如環境缺碘或碘超量,均可導致地方性甲狀腺病;環境中氟含量過多,可引起氟骨症。
4.人類社會發展的自然地理因素
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早期階段,生產力還十分原始的時候,自然地理環境對社會發展的影響表現得特別強烈。人類早期的社會大分工,便是以自然為基礎的。在那些水草豐足適於放牧的地區,逐漸出現了專門從事畜牧業的部落;而在那些土地肥沃宜於墾殖的地區,逐漸出現了專門從事農業的部落。
另外,自然資源分布的不平衡,造成了生產條件的差別。一般說來,優越的自然環境有助於加快社會發展的進程,惡劣的自然環境則會阻礙社會的發展。亞非的一些大河流域氣候溫和、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有利於人類定居和耕作,往往形成古代文明的中心,如北非有尼羅河流域的埃及,西亞有兩河流域的巴比倫,南亞印度河流域的印度,東亞黃河流域的中國。
(二)人類發展對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
人類具有主觀能動性,能夠積極作用於自然界,從而成為自然界發展變化的重要因子。隨著科學技術不斷地發展、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人類活動對自然界的作用越來越廣泛,也越來越深刻。地質學已將人類對地球的作用稱為第三地質營力。人類對自然地理環境施加的種種作用及其影響,既有建設性的一面,也有破壞性的一面。
1.人類活動對自然地理的影響
(1)改變地表狀態
今天,人類已開拓陸地的表面約56%,其中強烈開拓區佔全球陸地表面的15%。人類的各項活動,可把相當數量的岩石、砂土、水、植物等地表物質從一個地方遷移到另一個地方。人類的這些活動大大改變了原有的地表狀態,並造成一系列的人為景觀。如城市建造、水庫修築、礦山開采、森林砍伐等。
(2)改變物質循環
人類改變物質循環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對水的控制是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很久以來,人類為了改變地表水分布不均勻的狀況,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一是用儲水排灌的方法來改變一個流域內的水平衡;二是採取大型調水工程來改變一個或一個以上的水文網的水平衡。地表水的人為匯集,引起水分蒸發加強和降水量增加,從而改變了局部的水循環。此外,人類不斷向自然環境中排放污水和廢氣,也是改變物質循環的一種形式。
(3)改變熱量平衡
人類活動改變了地表形態,即改變了地表面的反射率和其他熱力特性,從而改變了區域的熱量平衡。森林是一種特殊的下墊面,其氣溫日(年)較差比林外曠地小,從而降低了氣候的大陸度,而砍伐森林則起了一種相反的作用。城市對熱量平衡的影響非常顯著,城市的熱島效應使其中心區氣溫要比周圍郊區高好幾度。水庫對熱量平衡的影響與湖泊相似,由於水的熱容量大,使水庫及其附近地區氣溫的日(年)較差變小,年均氣溫也有所提高。據研究,一個水面為32km2的水庫,庫區的平均氣溫可比外圍地區高出0.7℃。
此外,人類規模生產活動又會向周圍大氣發散各種化學物質和微粒,尤其是二氧化碳氣體的不斷增加,可造成顯著的「溫室效應」。有人進行過計算,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達到今天的兩倍時,氣溫將平均上升3℃。
(4)改變生態平衡
自然生態系統由於人類活動而處於變化狀態,有人類集居的地方就會有人類活動的干擾。在中緯度大陸表面的許多地段,精耕細作的農業、牧業或都市化,幾乎完全處於人類的支配之下。人類改變原有的生態平衡,代之以新的平衡。人類生態系統並不總是帶來危害,如珠江三角洲特有的桑基魚塘生態系統構成了一個彼此有利、相互促進的生態循環。新加坡的城市化過程十分注意城市局面和環境綠化,因而創造出理想的城市生態系統。
(5)改變自然過程速率
人類大規模的經濟活動打破了原有的自然生態平衡,迫使自然地理過程朝著新的方向發展,同時,也促使自然地理過程的速率發生變化。有人曾作過計算,在土壤侵蝕過程中,由於人的作用,全球每年每平方千米土地上平均損失掉的土壤為1500~85000m3;而天然侵蝕的背景值僅為12~1500m3,前者是後者的125~170倍。也就是說,由於人類活動,使得土壤侵蝕過程加快了150倍左右。
2.人口增長對自然地理環境的壓力
20世紀以來,世界人口快速增長,至2006年2月25日,地球人口達65億,預計至2050年地球總人口將達90億。人口劇增對自然地理環境的壓力,首先表現為人類對自然資源消耗量的急增,其次是加劇了環境的惡化。
(三)自然地理環境與可持續發展
1)自然地理環境是人類社會生存的基礎,有3個主要功能:提供人類活動所必需的各種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消納和同化人類活動產生的廢物和廢能量;滿足人類生存的精神享受,提供優美舒適的環境。
2)自然地理環境質量的逐漸惡化,影響到人類的前途和生存。隨著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人類活動對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愈加激烈,引起各類環境問題,如全球氣候變暖、酸雨、臭氧層耗損、淡水資源耗竭、地質災害頻發、荒漠化、土地退化、生物多樣性銳減等,已構成對人類社會持續發展的嚴重威脅。
『柒』 現在自然環境變化,人類身體健康發展題目怎麼取
人類的的身體呢,也會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這個就屬於受環境的外在影響,題目怎麼選,就選一個比較簡潔明了的一個題目就可以。
『捌』 人的健康為什麼與水土密切相關
60年代,英國地球化學專家漢密爾頓通過測定人體血液中各種化學元素的平均含量,和地殼中各種化學元素的豐度值,發現兩者之間非常相似,即地殼中豐度值高的元素,如鐵、鈣、鈉等,在人體中含量比較高。反之,豐度值低的元素,如鋅、錳、鈷等,在人體中含量也較少。他把含量較高的稱作「生命結構元素」,含量較低的稱作「微量元素」。這兩類化學元素在人體中共有25種以上。在人體中不管缺少哪一種元素,人體的健康都會受到影響。例如:缺鐵就會引起貧血和降低血紅蛋白結合、運載和釋放氧的功能;缺鈣就會得侏儒症;缺碘就會得大脖子病(甲狀腺腫大);等等。化學元素在人體中的作用,並不是以含量多少來論高低,而是看它在生命過程中是否起決定作用。例如鋅,在人體中它屬「微量元素」,但是,它能激活生殖細胞,影響人的先天遺傳。它與人體中100多種酶有關,參與蛋白質和核酸的合成、能量代謝以及維生素A的轉運,它還能增加吞噬細胞的活力,提高人的免疫功能。因此,缺鋅會導致胎兒畸形、智力低下、精力不足、體能下降、傷口癒合緩慢等,因而被稱為「活力元素」。又如硒,在人體中的含量也不多,但它的作用非同小可。因為人體在能量轉化、神經傳遞信息、蛋白質的合成和肌肉收縮等過程中會不斷地產生一部分失去控制的自由基(帶有一個自由電子的原子或分子片段),它們非常活潑,「到處亂竄」,時常破壞正常細胞,是癌症、腫瘤、畸變、衰老等的誘發因子,而含硒的谷胱甘肽過氧化酶等,卻能吞噬這些自由基,因而在抗腫瘤、抗衰老和防治大骨節病的葯物中,有相當一部分是補硒劑。
『玖』 影響人類身體健康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行為和生活方式因素
是指因自身不良行為和生活方式,直接或間接給健康帶來的不利影響。如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結腸癌、前列腺癌、乳腺癌、肥胖症、性傳播疾病和艾滋病、精神性疾病、自殺等均與行為和生活方式有關。
(1)行為因素(behavior factor)
行為是影響健康的重要因素,幾乎所有影響健康因素的作用都與行為有關。例如吸煙與肺癌、慢性阻塞性肺病、缺血性心臟病及其他心血管疾病密切相關。酗酒、吸毒、婚外性行為等不良行為也嚴重危害人類健康。
(2)生活方式(life style)
由於生活方式和不良行為導致了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及性病、艾滋病的迅速增加。近年來我國惡性腫瘤、腦血管病和心血管病已佔總死亡原因的61%。
據美國調查,只要有效地控制行為危險因素:不合理飲食、缺乏體育鍛煉、吸煙、酗酒和濫用葯物等,就能減少40%~70%的早死,1/3的急性殘疾,2/3的慢性殘疾。
2、環境因素 強調人體與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統一,強調健康、環境與人類發展問題不可分割。
(1)自然環境
保持自然環境與人類的和諧,對維護、促進健康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若破壞了人與自然的和諧,人類社會就會遭到大自然的報復
(2)社會環境
包括社會制度、法律、經濟、文化、教育、人口、民族、職業等,社會制度確定了與健康相關的政策、法律、法規等。
3、生物學因素 遺傳-- 據調查,目前全國出生嬰兒缺陷總發生率為13.7%,其中嚴重智力低下者每年有200萬人。遺傳還與高血壓、糖尿病、腫瘤等疾病的發生有關。
4.衛生醫療服務
指社會衛生醫療設施和制度的完善狀況。
影響健康的四個因素中,環境因素起重要作用,其次為生活方式、衛生服務,遺傳因素雖影響較小,但一旦出現遺傳病,則不可逆轉。這四個因素彼此又有相互依存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