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軍地理環境
A. 烏桓國的地理位置
烏桓在西起西拉木倫河以東,烏力吉木仁河新開河以南、洮兒河以西、西遼河以北的狹長帶狀草原一帶游牧而生。初時,作為匈奴奴隸的烏桓人受盡了殘酷的剝削與奴役,雖然他們發起多次小規模起義,但都被強大的匈奴鎮壓下去。烏桓對匈奴一直記恨在心,敢怒不敢言。當漢武帝接連向匈奴發動九次大型戰役,沉重打擊了囂張狂妄的匈奴國之後,烏桓人這才在西漢王朝的庇護下,漸漸安定下來。
仇視匈奴的烏桓在匈奴敗退之後,索性挖了匈奴人的祖墳,這一次惹怒了匈奴單於,他派出5000騎直襲烏桓。西漢得到消息後立即集結了2萬人馬殺向匈奴,已被西漢嚇破了膽的匈奴人聞風而逃,西漢大軍轉而攻擊了烏桓。烏桓根本無力招架漢軍的兇猛來勢,接連遭受重創。經此一役後,烏桓與漢之間再度結怨。
到了東漢時期,烏桓人屢屢輕裝快馬突襲東漢與匈奴,竟將匈奴人殺得北遷千里,烏桓鐵騎的威名漸漸傳播開來。公元49年時,具有遠見的東漢光武帝,見烏桓鐵騎如此勇猛,便以金銀絲綢等巨額財富誘使烏桓徹底為已所用,作為交換條件,81位烏桓部落領袖被東漢分封王侯爵位,允許居住在東漢沿邊諸郡,自此以後便與東漢一起反對匈奴與鮮卑,保衛邊境長達半個世紀之久。
烏桓與漢修好後,挑選來自遼西、遼東、右北平三郡的烏桓人,以及來自科爾沁草原腹地遼西、遼東郡的上好戰馬,編製成一支戰鬥力極強的精銳騎兵突擊隊——烏桓突騎。烏桓突騎由州、郡直接統領,常常作為東漢的先頭部隊,在大小戰事中沖鋒陷陣,驍勇異常,贏得了「天下名騎」的美稱。
2世紀中葉,也就是東漢中後期,烏桓部族融入了大量匈奴、鮮卑、漢、林胡、羯等不同民族,各自發展著,其中最強盛的是遼西烏桓。到2世紀末,東漢末期時,群雄並起,各方反叛,遼西烏桓與當時反叛的較大割據勢力張純聯盟,與騎都尉公孫瓚展開激戰,這一戰的直接後果是線純兵敗,公孫瓚雖然險勝張純卻被遼西烏桓丘力居率領「烏桓突騎」圍困了200多天。公孫瓚是東漢名將,自號「白馬將軍」首次與烏桓交戰,便被「天下名騎」圍困達半年之久。
對「烏桓突騎」心有餘悸的公孫瓚一心想除之為快,但遼西、遼東、右北平的烏桓三郡又與袁紹聯兵10萬,借袁紹之手先行將其除去。袁紹遂封三郡大人為單於,賜予印、車、華蓋、羽旄、黃屋、左纛,幫助烏桓人建立起正規軍隊,「天下名騎」烏桓的軍事實力達到巔峰。
白狼山之戰
公元200年,曹操與袁紹兵逢官渡,爆發了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戰」,「官渡之戰」後的袁紹實力大損,僅在一年之後再敗於曹操。袁紹之子見大勢已去,就投奔了曾與父親交好的烏桓,曹操與烏桓之間不可避免地展開了激烈戰事。
公元207年,曹操親率大軍准備經濱海道進攻遼西烏桓蹋頓的統治中心柳城,正當曹軍欲從無終(今天的天津薊縣)啟程時,一場大雨不期而至,濱海道根本不能通行,無奈之下,曹操在徐無山,今天河北玉田東北10千米處,請出了當地的「地理通」田疇。田疇言「尚有微徑可從」,這條「微徑」就是從今天的河北喜峰口到冷口一線,古時也稱「盧龍塞」的交通要道。
公元207年7月,曹操命人在濱海道上豎碑刻字,佯稱因道路不通曹軍已退,烏桓人見後信以為真,逐漸放鬆了警惕。而另一邊,曹操已率輕裝部隊從「盧龍塞」火速出關,一路急行軍直到白狼山附近,《三國志》中對此事曾有記載:「秋七月,大水,傍海道不通……引軍出盧龍塞……八月,登白狼山。」白狼山距離烏桓柳城尚不足100千米,剛剛得知消息倉促趕來的烏桓軍,正與曹軍在此處狹路相逢。
曹操手下有多員猛將和作戰經驗豐富的精銳騎兵虎豹騎, 但經過十向天的長途跋涉,體力已大不如前,他們要面對的是為數眾多的「天下名騎」;再看烏桓騎兵,雖然單兵作戰能力強,但他們缺乏戰略與戰術配合。曹操抓住這一良機,先命猛將張遼帶兵沖入敵陣,將烏桓的騎兵隊形沖得七零八散,後又命七員大將率隊圍敵,幾萬騎兵混作一團,刀光劍影中,只見人數雖多卻不善於整體作戰的烏桓軍拚命抵擋。曹操見軍威大振,再命麾下虎豹騎直接「獲單於蹋頓」後當場斬首。群龍無首的烏桓部隊登時「虜眾大崩,斬蹋頓及名王已下,胡、漢降者二十餘萬口」,烏桓的主力騎兵在這場決戰中全面崩潰。曹軍乘勢長驅直入,占據柳城。
曹操屠洗柳城後,袁紹之子繼續逃亡到遼東,曹操並未追擊,沒過多久,遼東太守公孫康就把袁紹之子的首級送來了。曹操在平定了烏桓各郡和袁氏殘余勢力後,將烏桓「其餘眾萬余落,悉徙居中國」,烏桓騎兵也被編入曹操的騎兵部隊,就是這支混合型精銳之師,在後來的征伐西羌之戰中,跟隨曹操打敗了同樣以騎射聞名的西羌騎兵——「由是三郡烏桓為天下名騎」再次得到見證。
遷入內地的烏桓人漸漸融入中原,隨同漢人編入戶籍,同時學習漢人從事農業耕種,逐漸被同化。少部分烏桓人雖然仍留故地,但不久後這里即被強大起來的鮮卑佔領,烏桓部族先是同鮮卑融合,後又隨鮮卑漢化也同化於漢族。縱橫草原的烏桓部族就這樣淹沒於滾滾的歷史長河之中。
B. 地理故事
南少林之謎:兩百多年前為何消失
「天下功夫出少林」,以「南拳北腿」著稱的南北兩座少林寺院的僧人,匡扶正義,歷次救國家於危難之中。然而,少林寺難逃被焚燒的命運。一千多年過去了,當年赫赫聲名的南北兩少林寺,只留下北少林依然屹立在嵩山之上,香火旺盛,南少林寺此刻卻銷聲匿跡了。為此,人們開始了歷史的追蹤。
相傳,公元1276年,康熙突然下旨三千御林軍火燒南少林!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這其中必定有著一段驚心動魄的故事。
於是,莆田最先開始了他們的尋找,在林山村中,文物普查隊發現了一口刻有「僧兵」銘文的北宋石槽。有關專家論證,「僧兵」是南少林寺獨有的編制。從而,推斷出石槽的所在地——林泉院就是傳說中的南少林。然而,泉州的兩本祖譜——《清源金氏族譜》和《西山雜志》更有詳細記載,泉州存在過一座規模宏大的少林寺。不料,此時的福清出示了更為確鑿的證據,出土的文物、古代的地圖、以及相關的文獻資料,一致指向福清的確存在著一座少林院。
然而,中國社會科學院的教授羅炤的研究發現,卻讓南少林之謎進入了更深層次的探索。羅炤發現了福建閩南小鎮的一種幾乎絕跡的特殊的佛教派別——香花僧。香花僧也侍奉佛祖,為民眾做喪喜事,宏揚佛法。但卻有不同於正宗的佛教叢林的地方,他們可以殺生吃葷,可以娶妻生子。奇怪的是,香花僧的傳人,有一本神秘的秘典——香花僧秘典。這本秘典中隱藏著一個天大的秘密,它揭開了兩百多年前的一個夜晚,南少林寺為何突然消失得無影無蹤,以及寺院遺址的真正所在地。(編導:蔡佳利)
http://tech.163.com/06/0627/08/2KK2BAJ200091N9G.html
C. 漢中地理環境、歷史文化、風土人情的特點
一、地理環境復雜多樣
漢中市位於漢水上游,漢中盆地中部,東經106°51'-107°10'、北緯33°2'-33°22'之間。
地形特點南低北高,市內有平壩、丘陵和山地等三種地貌,平壩為漢江沖積平原的一二階梯,海拔500-600米之間,地勢平坦,土壤肥沃,佔全市面積的34.62%;丘陵為山前洪積扇形成的寬谷淺丘地帶,約佔全市面積的28.1%;山區是秦嶺南坡形成的淺山和中山地區,地勢較為復雜,約佔全市總面積的37.2%。
本區域的河流均屬長江流域,漢江東西橫貫,嘉陵江南北縱穿,米倉山南坡有渠江上遊河源區的部分河流。同時河流密布,每平方公里平均河流長度為1.4-2公里。
漢中氣溫的地理分布,受地形影響較大。西部略低於東部,南北山區低於平壩和丘陵。海拔600米以下的平壩地區年均氣溫在14.2-14.6℃;一般海拔1000米以上的地區年均氣溫低於12℃;西嘉陵江河谷年均氣溫高於13℃。
二、歷史文化源遠流長
先秦時期,漢中地區在傳說和史料中皆有部分涉及,但由於年代久遠,均無法查證。
秦漢時期漢中郡西起沔陽陽平關,東至鄖關和荊山,綿延千里。秦朝時設漢中郡,郡治南鄭,在今天漢中市南鄭縣附近。秦朝末年,各股政治勢力角逐中國大地,劉邦在漢中時期韜光養晦。劉邦最終取得軍事勝利,因其原封地在漢中,稱漢王,故遷都長安並建立中央統一封建王朝後,國號稱「漢朝」
三國時期,在劉備入蜀後很快成為曹操和劉備激烈爭奪的地區。後來劉備取勝,稱「漢中王」,蜀漢即獲得此地,現今仍遺留有大量三國古跡,如武侯墓(諸葛亮墓地)、沔縣武侯祠、馬超廟、定軍山、虎頭橋(魏延斬首之處)等。
唐初,改漢川郡曰梁州,開元中因梁、涼聲近,更名曰褒州。不久重新改回梁州。天寶初年,又改為漢中郡。唐德宗於興元六年(874年)三月避亂漢中,六月,叛亂平定後返長安,並以其年號改漢中為興元府,領五縣。
明洪武三年,改為漢中府。1863年春,太平天國扶王陳得才、遵王賴文光、瑞王藍成春、啟王梁成富等率部西進,與清軍交戰,同年8月攻克漢中,殺南鄭知縣周蕃壽,後被清軍鎮壓。
國民政府時期,漢中成為入蜀交通樞紐進行重點建設,中日局勢緊張後,成為戰略物資的轉移站,在戰前物資人力以及故宮博物院文物轉移入蜀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風土人情豐富多彩
漢中市居住人口以漢族為主,其餘有回族、苗族、羌族、蒙古族,壯族,土家族,朝鮮族,白族,彝族,侗族,藏族,畲族,土族,哈薩克族、傣族、高山族、錫伯族等。
截止2018年末漢中市戶籍總人口380.68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35.58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0.51%。
中盆地是油菜花的故鄉,油菜花的天堂。漢中是我國傳統的油菜種植生產基地,每年油菜種植面積超過120萬畝,現已成為我國油菜種植面積規模最大的地區之一。
漢中麵皮陝西漢中當地最有名的小吃,被譽為漢中風味小吃的「四絕」之首,其製作工藝於2011年列入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漢中洋縣盛產黑米,也是黑米的原產地。相傳為西漢著名外交家張騫在洋縣、城固交界處發現並選育而成。史載已有3000多年的栽培歷史。由於珍稀名貴,故又有「黑珍珠」之美稱。
(3)曹軍地理環境擴展閱讀
漢中市的經濟發展狀況
2018年, 漢中市實現生產總值1471.88億元,比上年增長9.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05.47億元,增長3.9%;第二產業增加值702.15億元,增長13.1%;第三產業增加值564.26億元,增長7.4%。人均生產總值42754元,增長9.7%。
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達到53.0%。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增長12.5%,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增加值佔比分別為14.0%、47.7%和38.3%。與2017年相比,第一產業增加值佔比下降1.8個百分點,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增加值佔比分別提高1.4個、0.4個百分點。
截至2018年,漢中市財政總收入完成120.14億元,同口徑增長10.3%。其中,地方財政收入完成49.96億元,增長9.5%。財政支出342億元,增長9.7%。
D. 求問自然環境影響戰爭的事例,古今中外的都行,盡量經過結果詳細。 赤壁之戰,拿破崙侵俄,斯大林格勒保
三國司馬懿在上方谷戰役中,突然下雨。得以逃脫!
E. 官渡之戰袁軍和曹軍各自的兵力糧草地理環境是什麼對比後誰的兵力糧草地理環境更勝一籌
起初形勢紹強操弱。袁紹已無後顧之憂,地廣人眾,可動員的兵力在十萬以上。曹操則是四面版受敵權,除了河北的袁紹,關中諸將馬騰、韓遂等尚在觀望,南邊劉表、張綉不肯降服,江南孫策蠢蠢欲動,暫時依附的劉備也是貌合神離。盡管如此,當時的一些有識之士,包括曹操的謀士荀彧、郭嘉,還在張綉麾下的賈詡,以及涼州從事楊阜,在綜合分析了曹、袁的優劣後,認為袁紹外寬內忌,好謀無決,他們都看好曹操,認為局勢會漸漸有利於曹操。
F. 三國演義里的環境描寫,謝謝!
1、對隆中周圍的地理環境的描寫:「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廣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鶴相親,松篁交翠。」
2、描寫諸葛亮家內外陳設的古詩:「修竹交加列翠屏,四時籬落野花馨;床頭堆積皆黃卷,座上往來無白丁;叩戶蒼猿時獻果,守門老鶴夜聽經;囊里名琴藏古錦,壁間寶劍掛七星。」
3、「宴長江曹操賦詩」的情節,其中就有環境描寫。先寫曹操的大船「於中央上建『帥』字旗號,兩傍皆列水寨,船上埋伏弓弩千張」,可見曹軍之氣勢;接著寫自然景色:天氣晴明,平風靜浪……天色向晚,東山月上,皎皎如同白日。長江一帶,如橫素練。
4、第四十九回「七星壇諸葛祭風三江口周瑜縱火」里是這樣描寫天氣環境的:「是日,看看近夜,天色清明,微風不動」。瑜謂魯肅曰:「孔明之言謬矣。隆冬之時,怎得東南風乎?」肅曰:「吾料孔明必不謬談。」將近三更時分,忽聽風聲響,旗幡轉動。瑜出帳看時,旗腳竟飄西北。霎時間東南風大起,瑜駭然曰:「此人有奪天地造化之法、鬼神不測之術!若留此人,乃東吳禍根也。
5、第六十七回 「曹操平定漢中地張遼威震逍遙津」中描寫到:是日,大霧迷漫,對面不相見。楊昂軍至半路,不能行,權且扎住。卻說夏侯淵一軍抄過山後,見重霧垂空,又聞人語馬嘶,恐有伏兵,急催人馬行動,大霧中誤走到楊昂寨前。守寨軍士,聽得馬蹄響,只道是楊昂兵回,開門納之。
6、第一百十五回 」詔班師後主信讒托屯田姜維避禍「里對戰爭環境進行了如下描述:看看待破,忽然鄧艾兵至,沖殺了一陣,蜀兵大敗,把張翼隔在山後,絕了歸路。正慌急之間,忽聽的喊聲大震,鼓角喧天,只見魏兵紛紛倒退。左右報曰:「大將軍姜伯約殺到!」翼乘勢驅兵相應。兩下夾攻,鄧艾折了一陣,急退上祁山寨不出。姜維令兵四面攻圍。
(6)曹軍地理環境擴展閱讀: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全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又稱《三國志演義》),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說家羅貫中。《三國志通俗演義》成書後有嘉靖壬午本等多個版本傳於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崗對《三國演義》整頓回目、修正文辭、改換詩文。
《三國演義》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百年的歷史風雲,以描寫戰爭為主,訴說了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混戰和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斗爭,最終司馬炎一統三國,建立晉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斗爭與矛盾的轉化,並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巨變,塑造了一群叱吒風雲的三國英雄人物。
採用淺近的文言,明快流暢,雅俗共賞;筆法富於變化,對比映襯,旁冗側出,波瀾曲折,搖曳多姿。又以宏偉的結構,把百年左右頭緒紛繁、錯綜復雜的事件和眾多的人物組織得完整嚴密,敘述得有條不紊、前後呼應,彼此關聯,環環緊扣,層層推進。
由於《三國演義》是戰爭小說,描寫戰爭題材,從圍繞大小戰爭故事所形成的特殊情節去觀察,也可以理出一個結構脈絡。鄭鐵生《三國演義藝術欣賞》就嘗試這樣去分析其結構,以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彝陵之戰三大戰役為主線,中間夾雜一些較次要的輔助性戰役,貫串了全書,形成一個戰爭系統(1992,246-273頁)。
G. 幫忙描寫以下蜀山的地理位置以及環境.
蜀山地理及建築
蜀山一共有包括無惘峰、無嗔峰、無憂峰、無量峰等在內的十二座山峰,但主要的學習、休息之地都集中在上述四座山峰之中,其餘山峰人跡罕至,多有妖物出沒。
青石階:山峰之中有青石鋪成的道路,謂之「青石階」,上有蜀山開山祖師墮天所施保護結界,妖物不敢侵犯。
幻海森林:位於無憂峰和無惘峰之間,是自天地初始便有的存在,裡面精氣旺盛,適宜任何東西生長。因有妖草保護,白天便會消失不見,晚上妖草退去力量,這林子則顯現出來,因此千百年來幾乎沒受什麼干擾。穿過幻海森林便是無憂峰的山腳,再走不遠就可以到御劍堂。
幻海森林的外部有作為保護的一片草地。妖草白日里會以幻術掩蓋住幻海,那時,幻海里會彌漫著妖草的妖霧,這妖霧對花草樹木,飛禽走獸,甚至妖物都沒有影響,因為它們心智都很低。但人若吸入這種妖霧,輕者墜入迷夢不醒,重者會出現幻覺,狀若痴呆。月下的幻海森林,被稱為天地間獨一無二的美景。
御劍堂:位於蜀山腳下,一入大門便是演武場,其後為正殿,既是平日劍童們的早會之處,也是一個藏著重大秘密的地方。
五大殿:在御劍堂後按照五行方位修造的五座大殿,即東方仁木殿、南方禮火殿、西方義金殿、北方智水殿和居中的信土殿。是各級劍童修習的地方,按等級從低到高分為仁木殿、禮火殿、義金殿、智水殿、信土殿(五殿之名在已連載的文中一些地方有出入,上面所列出的名稱是作者夏生的最後修訂案,詳見09年12月上的創作談)
松苑和梅苑:位於五大殿之後的東首,是劍童們居住的地方,松苑是男生宿舍,梅苑則為女生宿舍。兩苑之間有一條夾道,一直向北通往食堂和浴池。與松梅兩苑相對的西邊是殿監和殿判們的居所,都是一個個獨門獨戶的小院,住房條件那是相當的不錯。
葯堂:位於蜀山無憂峰,隸屬術宗,既是醫院、葯房,又是劍童上草葯課之地。
地宮:位於御劍堂地下,乃是先人遺跡,規模宏大,其中有很多地方人不曾至。與青石階一樣,墮天把御劍堂下面這一塊用術法保護起來,再在牆上鑲螢石照明。地宮中無數房間,用來作為倉庫。開啟地宮和其中部分房間的鑰匙只有蜀山掌門蕭無極與御劍堂殿監穆顯兩人分別持有,但之後唐謐偶然得到第三把。
劍室:位於御劍堂正殿下的地宮之中。所謂劍室,其實並不是小小一間屋室,而是一座差不多半個御劍堂正殿大小的石屋,石屋中間有一個巨大的方形深坑,這一室的光亮都是由這坑中所發。深坑的四壁被鑿出了一個個整齊排列的凹槽,每個槽中都安靜地卧著一柄隱隱生光的寶劍,而這些微弱的光匯聚在一處,使整個坑中看起來仿若隱藏了一枚巨大的寶石一般,靈光瑩瑩。每一面的坑壁邊緣都有一道陡峭的狹窄石梯向下延伸,坑中有一漂浮的金色蓮花座,用來運載劍童下坑選劍。
藏書閣:位於御劍堂,是一棟二層的樓閣,藏書浩如煙海。內有無數機關,如樓梯、門等等。藏書閣中存在一處巨大倉庫,倉庫的菱花格子門使用了世上最堅硬的鐵黃檀木,而門軸門插均是萬年隕鐵製成。藏書閣司庫祝寧的大弟子歐陽羽曾說:「沒有穆殿監那樣的武功,千萬莫要與它過不去。」而術宗宗主顧青城則說倉庫里「什麼都有」。
玄天閣:位於蜀山十二峰中的第二高峰無惘峰峰頂,乃是蜀山劍宗所在之地。其西側有演武場,是劍童修習御劍術課程之處。
青虹閣:位於蜀山無嗔峰,乃是蜀山氣宗所在之地。
長明閣:位於蜀山無憂峰,乃是蜀山術宗所在之地。如藏書閣和其他術宗在無憂峰上的建築一樣,精巧繁復,機關重重。
重陽殿:位於蜀山無量峰,乃是蜀山掌門居所。
黑霧峽谷:蜀山深處的一條細長峽谷,其中彌漫著濃濃的黑色有毒霧氣,兩側寸草不生,而谷底的黑色濃霧之中卻有一種皮上布滿白色斑塊,幾乎沒有葉片,高大粗壯而又枝杈細密且生有無數尖刺的奇怪樹木生長其中。山風掠過,黑霧翻滾,霧中的不知名樹木隨之伸展搖擺,顯得妖異非常。在谷中有著御劍堂殿監穆顯所豢養的惡獸窮奇,以及一座用青白石塊壘成的小石屋(其實是魔王華璇的衣冠冢,裡面有其生前身穿的烏金鎧甲)。
採納吧!!我好辛苦的說!O(∩_∩)O謝謝
H. 三國演義自然環境描寫解析
1,環境描寫:《三國演義》第48回有「宴長江曹操賦詩」的情節,先寫曹操的大船「於中央上建『帥』字旗號,兩傍皆列水寨,船上埋伏弓弩千張」,可見曹軍之氣勢;接著寫自然景色: 天氣晴明,平風靜浪……天色向晚,東山月上,皎皎如同白日。長江一帶,如橫素練。 -----------------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的三十七回是運用排比句描寫隆中景物: 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廣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 ------------------- 忽然狂風大作,一霎時,飛沙走石,遮天蓋地。但見怪石嵯峨,槎丫似劍,橫沙立土,重疊如山,江聲浪涌,有如劍鼓之聲。
2.場面描寫:《許褚戰馬超》次日,兩軍出營布成陣勢。超分龐德為左翼,馬岱為右翼,韓遂押中軍。超挺槍縱馬,
立於陣前,高叫:「虎痴快出!」曹操在門旗下回顧眾將曰:「馬超不減呂布之勇!」言未
絕,許褚拍馬舞刀而出。馬超挺槍接戰。鬥了一百餘合,勝負不分。馬匹睏乏,各回軍中,
換了馬匹,又出陣前。又斗一百餘合,不分勝負。許褚性起,飛回陣中,卸了盔甲,渾身筋
突,赤體提刀,翻身上馬,來與馬超決戰。兩軍大駭。兩個又斗到三十餘合,褚奮威舉刀便
砍馬超。超閃過,一槍望褚心窩刺來。褚棄刀將槍挾住。兩個在馬上奪槍。許諸力大,一聲
響,拗斷槍桿,各拿半節在馬上亂打。操恐褚有失,遂令夏侯淵、曹洪兩將齊出夾攻。龐
德、馬岱見操將齊出,麾兩翼鐵騎,橫沖直撞,混殺將來。操兵大亂。許褚臂中兩箭。諸將
慌退入寨。馬超直殺到壕邊,操兵折傷大半。操令堅閉休出。馬超回至渭口,謂韓遂曰:
「吾見惡戰者莫如許褚,真虎痴也!」
I. 三國赤壁古戰場的地理環境
關羽不僅是歷史人物,經過幾千年的歷史演變,更是成為老百姓心目中那無敵的存在,從古至今更是被各地商人鎖供奉,關羽塑像威風八面,丹鳳眼卧蠶眉,傳說關羽塑像不能怒目圓睜,如若神像眼睛全睜開就要殺人(此乃中原地區老百姓所傳揚千年來的說法),經過關羽的成名,隨後慢慢不僅被供奉為道教的神像,佛教也會追加關羽為護法神將(佛教另有關公韋陀量大護法一說)。
關公為正義及正氣化身,最善制煞鎮妖除鬼魅防小人,家中若有久病之人,或者身體健康狀況不佳,請一尊聖像鎮守宅中,更是能驅凶迎吉.所以關羽亦被稱為「關聖帝君」,簡稱「關帝」,如今道教主要將他作為財神來供奉。關公像除了「治病除災,驅耶辟惡,誅罰叛逆,巡察冥司」,還有「司命祿,庇護商賈,招財進寶」,又因其忠義,故被奉之為武財神. 在三國赤壁古戰場景區內的鳳雛庵前,有一顆千年古樹,此樹高數十米,主桿挺拔,枝繁葉茂,甚是壯觀,為周邊景緻增色不少。據說這顆銀杏樹距今已有1800多年了,是龐統當年親手栽種的。這顆古樹也是當年親眼目睹赤壁之戰後唯一有生命的倖存者。更有傳說龐統死後變為鳳凰,金鸞後棲息於這顆銀杏樹上。
銀杏為落葉喬木,是一種孑遺植物。銀杏樹又名白果樹,生長較慢,壽命極長,銀杏從栽種到結果要二十多年,四十年後才能大量結果,因此別名「公孫樹」,有「公種而孫得食」的含義。是樹中的老壽星。銀杏樹具有欣賞,經濟,葯用價值,全身是「寶」。是世界上十分珍貴的樹種之一,因此被當作植物界中的「活化石」。 望江亭位於三國赤壁古戰場景區中的赤壁山的山頂。於亭內,放眼向長江對岸望去,即可以看到當年曹操二十六萬部隊駐扎的地方——烏林寨。赤壁山像一把利劍直插江心,是觀望曹營最好的位置。此處退可守,進可攻,讓當年赤壁之戰孫劉聯軍占據了地勢的絕對優勢。
望江亭據說是黃蓋當年觀望曹營的地方,黃蓋是東吳的三朝元老,早年就跟著孫堅一起打天下,為孫氏基業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在東吳人人都敬重他。相傳,在赤壁之戰中,周瑜約黃蓋一起下棋,周瑜每走一個棋子,就被黃蓋吃掉一個,黃蓋甚是吃驚,周瑜假裝無奈說到:我無將可用矣。黃蓋會意後,毛遂自薦。於是,在赤壁之戰中,黃蓋果然不負眾望,一把火燒的曹軍不見天日,曹操倉皇而逃。這把大火為孫劉聯軍最終的勝利邁出了關鍵的一步。之後孫權論功行賞,將黃蓋練兵的太平湖賜給了黃蓋,並改名叫「黃蓋湖」一直沿用至今。 該館是以赤壁之戰為主題的專題陳列館,面積2069平方米。1990年動工興建,1994年建成。館內設有序廳、戰況模型室、蠟像故事室、文史資料室。館內的展品真實地再現了東漢末年的人文歷史和當時三國赤壁鏖兵的壯觀場面。
序廳:廳壁上繪有三幅大型地圖:《東漢末年赤壁大戰形勢圖》、《軍閥割據示意圖》、《農民起義地名分布圖》,廳內陳列著官渡之戰時曹操的謀士劉曄發明的大型拋石車,孔明戰車、古馬車、劉備娶親轎及三國將士穿戴的鎧甲、頭盔、兵器等。
文史資料室:陳列著三國都城復原模型、壁畫、帝王世系表。王侯封建表及參戰將領人物掛圖,復制的漢代文物及圖片等。復制文物主要有:東吳上大將軍、呂侯都尉陳文和的復原墓葬及弩機,赤壁山出土的1000多件刀、槍、劍等兵器及大量三國東吳銅幣和銅鏡等國家珍貴文物。
三國人物故事蠟像室:舌戰群儒、苦肉計、連環計、蔣干盜書、草船借箭、二喬綉屏、孔明祭風七組蠟像更是為我們講述了三國赤壁之戰時的那些膾炙人口的故事。 在新景區的建設上,則重點打造了由吳宇森導演的一場中國最大的赤壁大戰相關場景戲,以及反映當時魏、蜀、吳三國地域文化的三國城、三國賓舍等硬體設施。在軟體開發上,以表現三國人物掌故、戰斗場面、民俗民風的三國文化為核心,以赤壁再現三國,遊客親歷戰爭為理念,採用三國廟會、實景演義、民間絕技、漢代戲劇等多種藝術表現形式,創造出獨具特色的三國城池,形成一種前所未有的觀光游覽品種。
按照漢代風格建造的三國影視城,整體設計厚重、沉穩。城內花木扶疏,小橋流水。店鋪依岸傍水,點綴以茂林修竹,花光潭影,令人如入仙境。三國城內一切皆以三國文化為依託,無論店鋪風格、經營內容、人員裝束皆是三國時期風格。景區完美融合了三國文化、漢代文化、道家文化於一體,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內涵。在建設風格上,以三國影視城為模本進行拓展創新,是一處非常值得一看的人文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