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我國周邊地理環境

我國周邊地理環境

發布時間: 2021-02-12 18:07:37

❶ 從地理,社會角度,闡述我國周邊安全環境存在哪些有利和不利因素

一、我國周邊來安全環境中的源不利因素 在我國與周邊國家的關系中,一些爭議和摩擦的連續出現,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其中,最主要的有以下幾方面的因素: 一是我國周邊地理環境的復雜性。我國擁有960萬平方公里的陸地疆土,有2.2萬公里長的陸地邊...

❷ 我國周邊安全環境有哪些主要特點

中國周邊安全環境的基本特點:
1、鄰國眾多,政治格局多極化。

2、陸專海兼備,自然環境屬差異大。

3、東強西弱,經濟發展不平衡。

4、各國間矛盾交織,軍事沖突次數較多。

中國是一個大國,大國本身就是維護周邊穩定,確保安全的有利因素;

不利方面:地理位置和地緣環境的特殊性將長期制約中國周邊安全環境的改善。

一是邊界線漫長,由於缺少天然安全屏障,易遭外敵入侵。

二是強鄰之多為世界罕見,給國家安全造成了巨大壓力。

三是眾多鄰國中某些仍與中國存在領土領海爭端,使周邊安全環境存在不確定因素。

四是多個熱點並存,使中國安全面臨不同程度的威脅與挑戰。

(2)我國周邊地理環境擴展閱讀:

周邊安全環境,是指在一定時期內,國家周邊地區對國家安全產生影響的外部及內部條件的總和。周邊安全環境是周邊地區各種力量長期作用的產物。周邊安全環境對國防建設具有直接的影響,同時,國防建設對周邊安全環境具有影響作用。

也就是說一國的周邊國家或集團對其國家主權、領土完整是否構成威脅、有無軍事入侵、滲透和顛覆等情況的綜合分析和評估。

參考資料來源:周邊安全環境_網路

❸ 我國周邊安全環境有哪些特點

現代社會只復有兩種國家,擁制核國家和無核國家,
所以現代戰爭只有三種,一是大國對無核國家的掠奪,二是無核國之間的撕咬,三是有核國之間的博弈,像樓上說的「打仗是遲早的事兒,可能吃敗仗再次被列強刮分」這是不可能的,中國絕不可能爆發大面積戰爭,
中國的北部是俄羅斯,俄羅斯尚未脫離恢復期不會來招惹中國,
近期活躍也就是指東海和南海,發生在中國周邊的干擾,如南海,釣魚島,這一系列的事件均是為了打壓中國的海軍擴張,擠壓發展空間,屬於摩擦與博弈無傷大礙,
你這個提問時自己想知道呢還是要寫東西?寫東西的話我可以給你發一些資料,喜歡軍事常逛鐵血網,

❹ 我國如何應對復雜的周邊安全環境

21世紀初我國周邊安全戰略的基本架構可以用「穩定兩翼,強固後背,經略東南,斗而不破,打牢依託」來勾畫。 (一)穩定兩翼:改善在亞太多邊關系中的現實處境 1、在東翼,穩住朝鮮和日本 2、在西翼,努力發展中印關系 (二)強固後背:構造以中俄關系為核心的歐亞大陸戰略 1、將運籌中俄關系放在重要位置 2、構築歐亞大陸友好中間地帶 (三)經略東南:提升在亞太及世界大國中的戰略地位 1、必須下決心解決台灣問題 2、必須加強國防和軍隊建設 3、必須加強島內工作 (四)斗而不破:從全球利益角度構建中美關系 1、要以兩手對兩手,爭取雙贏,避免雙損 2、要發揮自身優勢,主動擴大共識,減少對抗 3、要突出核心利益,減少美對我解決台灣問題的干涉 (五)打牢依託:推動多極化格局和國際新秩序的形成 中國周邊安全環境中的不利因素 一是中國周邊地理環境的復雜性。二是在中國與近鄰國家之間,還存在著一些歷史遺留下來的,未解決的邊界問題 三是由於中國崛起帶來的沖擊。這一沖擊既有物質的層面,也有心理的層面 中國周邊安全環境中的有利因素 在中國周邊安全環境中,同樣存在著一些有利因素。 其中,最大的有利因素,就是中國實力的持續上升 另一個有利因素,有利因素是中國在周邊地區逐漸增大的影響力。 第三個因素,是國際社會對中國戰略意圖的認知。 學習軍事理論課的收獲和體會 學習這門課後讓我對中國的軍事有了更多的了解。我國的軍事的確有很多值得我們驕傲自豪的地方,但是也的確存在這不足,這些不足有待我們去完善去創新。 在這個教育中,我懂得了一些國防和軍事知識,開始思考作為社會中的一個人,我應該怎樣對自己的國家負責.讓我不僅認識到自己對自己,或父母,朋友的價值,更認識到自己對社會和國家的價值.在這個過程中,我了解了些中國國防力量,增加了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了解了一些軍事思想,懂得了一些世界軍事力量和戰爭,使自己的目光更加高遠. 在軍事理論課的教學中,我充分認識到作為一個當代大學生更應該了解我們的祖國,更堅定的認識到自己身負國家和民族的重任.我們更應該志存高遠,心繫祖國,為中華民族的騰飛而讀書.作為一個當代大學生,更應該以學習國防知識,把自己的人生奮斗目標與國家的發展和民族的存亡聯系起來,更努力的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為祖國的國防事業作出應有的貢獻. 我個人認為,軍事主要包括三個方面,軍事理論,先進武器和精銳部隊。這三個方面,無論是在軍事進攻,還是在戰略防禦上,都是極為關鍵的。 每一個國家和民族從自身安全出發,都把自己的最新科技成果運用到國防上,大學生通過學習現代軍事科學知識,可以親身感受到自己所學專業和知識在軍事領域中的應用,從而極大的激發他們刻苦學習現代科學文化知識的積極性和自覺性,可以增強勇於向困難挑戰,勇攀科學高峰的意識。

❺ 我國周邊安全主要存在哪些特點

1)鄰國眾多,政治格局多極化;(2)陸海兼備,自然環境差異大;(3)東 強西弱,經濟發展不平衡;(4)各國間矛盾交織,軍事沖突次數較多。 中國周邊安全環境中面臨的主要挑戰有 (1)祖國統一面臨嚴峻形勢;(2)海洋權益存在復雜糾紛;(3)邊界爭端尚 未全部解決;(4)少數分裂勢力影響邊疆安全穩定。

我國周邊安全環境的兩重性; 從地理角度看,有利方面:我國是一個大國,大國本身就是維護周邊穩定,確保 安全的有利因素;不利方面:地理位置和地緣環境的特殊性將長期制約我國周邊 安全環境的改善。一是邊界線漫長,由於缺少天然安全屏障,易遭外敵入侵。二 是強鄰之多為世界罕見,給我國安全造成了巨大壓力。三是眾多鄰國中某些仍與 我存在領土領海爭端,使我周邊安全環境存在不確定因素。四是多個熱點並存, 使我國安全面臨不同程度的威脅與挑戰。 從社會角度看,有利方面:(1)我國內政治穩定,經濟持續發展,為爭取一個和 平的周邊環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我國與周邊國家不斷發展睦鄰友好關系, 進一步改善了我國的總體戰略環境;(3)我與周邊國家的領土領海爭端或正在得 到解決或暫時擱置,有利於我國安全環境的改善;(4)我周邊大多數國家都存在 棘手的內部問題,緩解了我國安全面臨的壓力。不利方面:(1)美國對我實行「西 「分化」和遏制政策, 不斷插手我周邊地區事務, 對我國安全構成了最大威脅; 化」、 (2)我周邊某些國家不斷加強軍事力量,增大了我國周邊環境中的不安全因素; (3)「台獨」和民族分裂活動的存在使我國面臨嚴峻的反分裂和維護穩定的斗爭;(4) 經濟全球化給我國帶來了日益突出的經濟安全問題。

❻ 如何分析我國周邊安全環境

在中印邊界問題上,印度數次向有爭議的邊界地區增兵,加速向該地區移民;在南中國海,越南、菲律賓等國不斷試圖採取各種措施宣示其對所佔領島礁的「主權」,並在島礁上興建設施,強化佔領;日本強占釣魚島;朝鮮半島核危機等等。那麼中國的周邊安全環境如何?為什麼存在著爭議和摩擦?中國周邊環境面臨著哪些有利因素和哪些不利因素?我們將採取哪些應對策略? 一、摩擦和糾紛的原因 一是中國周邊地理環境的復雜性。中國擁有960萬平方公里的陸地疆土,有2.2萬公里長的陸地邊界線,與中國接壤的國家有14個。中國還有1.8萬公里長的大陸海岸線,與日本、韓國、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汶萊、馬來西亞等國的領海相接或相重疊,它們是中國的海上鄰國。因此,中國被稱為「世界上鄰國數目最多的國家」。中國不僅鄰國的數量多,而且這些國家的情況十分復雜多樣,這在整個世界上較為少見。中國所處周邊環境特別復雜的性質,決定了在中國與鄰國之間發生摩擦的概率要更大一些。 二是在中國與近鄰國家之間,還存在著一些歷史遺留下來的,未解決的邊界問題。其中包括中印邊界問題、中日釣魚島問題,東海大陸架,還有南中國海問題。在這些領土和領海的劃界問題上,雖然中國希望通過和平談判的方式加以解決,但一些鄰國不斷採取各種手段,試圖強化對爭議地區的實際佔領。它們試圖利用中國的和平主義政策,造成對中國不利的既成事實,謀取現實的利益,或者強化自身在未來邊界談判中的地位。 三是由於中國崛起帶來的沖擊。中國崛起,首先意味著東亞地區國家之間的實力對比發生了重大變化。以中日關系為例,在過去一個比較長的時期內,中國是東亞地區的政治大國,日本是東亞地區的經濟大國,雙方對這種地位結構已比較適應,也都能接受這樣一個現實,雙方在一個比較長的時期內基本相安無事。隨著中國經濟地位迅速上升,中國已經取代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日本對這一現實並不是欣然接受,而是通過與其他國家聯合的方式,制約中國影響力的上升,這就在一定時期內增大了雙方發生摩擦的可能性。 二、中國周邊環境面臨的有利因素 1、中國與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系全面推進。中國政府一貫奉行「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周邊外交方針,主張「睦鄰、富鄰、安鄰」。特別是進入20 世紀80 年代以來,和平與發展日益成為當代世界的主題,謀求建立與發展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良好關系,創造和平安全的周邊環境,促進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日益成為中國與周邊國家的共同願望與訴求。經過中國與周邊國家的共同努力,睦鄰友好關系得到明顯發展,現在是新中國建國以來中國同周邊國家關系最好的時期之一。 2、中國的綜合實力持續上升,國際影響力越來越大。 21 世紀的前10年,中國經濟在世界的排名幾乎是一年上一個台階。國際社會普遍有一種預期,認為中國在未來較長的時期內,還會保持強勁的上升勢頭。隨著中國的發展,國際上更加看好中國的國際地位,要求中國發揮更大的作用,同時中國也樹立了良好的負責任大國的形象。 3、周邊區域經濟政治合作全面展開。我國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的貿易額始終占外貿總額的60%以上,從周邊國家和地區獲得的投資多年來占吸引外資總額的70% 以上。2001 年,中國同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及烏茲別克共同宣布建立「上海合作組織」,這標志著一個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區域性合作組織的誕生。中俄關系和中國與中亞國家關系繼續保持穩定,對中國加強綜合國力建設和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可靠保障,也促進了中國北部和西部邊陲的穩定。中國與東盟國家的合作關系不斷拓展。隨著「中國-- 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成,雙方的經濟關系將更為密切,政治合作也具有更堅實的基礎,這對於雙方關系的長遠發展及地區繁榮穩定具有深遠意義。 4、「台海」形勢趨於穩定,兩岸和平合作勢頭加速發展,來自東南沿海方向的戰略壓力得到緩解,中國為維護「核心利益」所進行的國防投入和軍力部署,有可能轉向其他方向和考慮更長遠的發展。 三、 中國周邊環境面臨的不利因素 1、中美關系:美國對我國安全存在著綜合性的威脅。美國的安全戰略對中國的影響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持續提升和影響力的不斷擴大,美國直言不諱地把中國說成是它的潛在威脅和巨大挑戰,遏制中國已成為美國全球稱霸戰略的基點之一。雖然美國與我國不接壤,但從美國的戰略目標、政策走向來看,其實質都是企圖延緩中國上升為世界強國地位的速度。為此美國對我國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處處製造事端,鼓動、唆使我國周邊國家與我國對抗,從而成為我國周邊安全環境中對我威脅最大的國家。政治上,加緊實施「西化」、「分化」,企圖將我國納入美主導的世界經濟體系。軍事上,對我全面遏制和防範。美國利用其世界頭號軍事強國的絕對經濟和軍事優勢,不斷對我周邊國家進行軍事滲透,逐步縮小對我的軍事包圍圈。在亞洲東面,美國依靠美日軍事同盟聯手遏制中國,美日同盟作為冷戰的產物,不僅沒有隨著冷戰的終結而退出歷史舞台,反而一再得到強化,特別是美日軍事同盟的新一輪強化,對中國及亞太地區的和平和穩定將產生嚴重負面影響。在西亞,美國借反恐名義向西亞地區滲透,在東南亞,與東南亞地區國家加強軍事合作,美國還靠多年與台灣形成默契,打「台灣牌」制約中國的崛起;在北亞、美國加與蒙古的全面關系。 隨著美國戰略東移的實際展開,東亞和中亞地區都將成為美國軍事部署和戰略爭奪的重點,這在客觀上也勢必加大對中國的軍事壓力。目前,美國全球戰略重心正在由大西洋向太平洋轉移,其軍事部署的重點也在隨之調整,大量先進的海空力量逐步部署到東亞地區。在此情況下,中美之間在東北亞、東海和南海以及中亞地區的「戰略相撞」難以避免,這些問題如果處理失當,不僅會造成中美雙方的磨擦甚至沖突,也會影響中國周邊地區的穩定。 2、朝鮮半島並不穩定:朝鮮半島局勢的動盪將影響中國多年建設的「和平發展」的良好周邊環境。由朝鮮發射火箭和進行新的核試驗所誘發的緊張局勢,造成的連鎖反應超過以往。危機雙方在失去耐心的情況下,彼此互不示弱,尤其是在擁有核武器和導彈武器方面,都提出了相應訴求,「棄核」和實現半島無核化面臨前所未有的困難。朝鮮半島無論是否會爆發新的戰爭,雙方的對抗都難以避免。中國面對這種極為棘手的局面,既不能介入太深,也不能抽身而退,處於左右為難境地。如果爆發戰爭,中國將面臨是否參戰問題,此舉勢必牽動全局。所以說,東北亞方向將可能成為中國今後最大的安全隱患,也必將成為穩定周邊的當務之急。 3、中日關系:日本是中國的海上強鄰,是一個曾經對中國進行侵略並且其統治者至今對此沒有清醒反省的國家。首先,二戰後,美國和日本結成軍事同盟,90年中後期,日美安全同盟實現了冷戰後的重新定義。其適用范圍由日本本土及周圍數百海里擴大到整個亞太地區;合作內容由「日本受到武力攻擊」擴展到「日本周邊地區發生事態時」,主要防範對象由蘇聯轉變為朝鮮和中國。日美安全同盟的重新定位,成為影響未來地區安全的重要不穩定因素。其次,東海大陸架與中日釣魚島問題。東海大陸架位於中、日、韓三國之間,是中國大陸領土的自然延伸。東海大陸架蘊藏著非常豐富的水產、石油、天然氣以及稀有礦產資源。而這些海洋權益一旦喪失,將危害中國國土安全。近來,圍繞釣魚島爭端以及海上劃界問題,中日之間產生了嚴重紛爭。東海問題主要涉及日本,但屬於大國之間的爭端,一旦引發沖突,對全局影響較大。 4、南海問題:國際上有觀點認為,誰控制了南海,誰就可以控制東南亞,從而控制整個西北太平洋和澳洲大陸。初步估計,整個南海的石油地質儲量在230 億- 300 億噸之間,約佔中國總資源量的三分之一,有「第二個波斯灣」之稱。自近現代以來,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海洋權益的沖突爭議日益增多。而越南、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國家非法佔領我南中國海的島嶼,開採油氣資源,嚴重損害我國領土主權和經濟權益,越來越不利於中國的發展。南海問題是大國與小國之間的紛爭,雖具有一定的可控性,但影響也不容低估。尤其越南占據島礁最多,獲取利益最大,同時也在大量購置先進的海空作戰裝備,加之戰場環境於我相對不利,如無充分准備,也難以應對海上突發事變。 5、 中印關系:在南亞的印度半島,印度自稱是一隻大象,印度21世紀的宏觀目標是控制南亞和印度洋。所以,印度大力發展本國經濟,其21世紀軍事戰略是發展強大的軍事力量,威懾巴基斯坦,遏制中國,攔阻地區外大國向南亞滲透,實現控制印度洋,躋身世界一流大國行列的目標。印度洋是中國與中東、波斯灣、地中海、東非等國家和地區聯系的海上必經之路,印度控制了印度洋,就等於控制了中國通往這些地區的海上通道,從而威脅中國的石油安全。而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沖突是中國周邊安全環境重要隱患。中印邊境爭端的焦點,是我國大片領土的歸屬問題。冷戰結束後,印度對華猜忌、防範的冷戰思依然根深蒂固,這就決定了印度對我國安全的消極影響在較長時間內仍將存在,而且不排除在某種情況下惡化的可能性。近些年來,印度在邊境地區不斷採取動作,宣示主權,增兵固防,加快戰場建設,發展高新技術裝備,並大肆散布「中印必有一戰」的言論,這些現象都不是好兆頭。印度現在不僅擁有核武器和遠程導彈,而且在海空軍力量上也絲毫不遜於中國,其實施高技術戰爭的能力決不能小覷。 6、民族分裂主義勢力和恐怖主義等對中國安全威脅不能低估:民族分裂主義、恐怖主義和宗教極端主義對我國周邊安全形勢的威脅不能低估,特別是阿富汗、巴基斯坦一帶,恐怖主義仍然活躍。「台獨」、「東突」、「藏獨」等分裂勢力都是威脅國家統一安全、對國家安全構成挑戰的因素,這些敵對分裂勢力內外勾聯,不斷進行搗亂破壞。這些問題都涉及到民族的根本利益和國家的核心利益。在這個問題上,不能有任何的妥協、不能有任何的讓步。 四、改善中國周邊安全環境的策略分析 1、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繼續推行睦鄰外交。 堅持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保持和發展同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系,創造一個和平安全的周邊環境,是我國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只要中國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政策,積極穩妥地處理與周邊國家的關系,中國的發展就會建立在和平的周邊環境之中。 2. 提升我國的軍事實力 伊拉克戰爭和利比亞戰爭表明,強大的軍事實力是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保證。無論什麼時候,沒有強大的國防和軍事實力作後盾國家安全就得不到保障。在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要有效維護國家安全和發展,必須大力提高國家軍事實力。建設可靠的核自衛和常規防務力量是絕對必要的。盡管中國的綜合國力會大大增強,維護國家安全的手段更加多樣,但強大的國防力量對國家安全是不可或缺的。 3. 加強與美、日等國的政治、經濟聯系 逐步削弱美、日對中國的敵視或不友好的舉措。在政治上,中國把對美外交放在外交戰略的優先地位,一直把加強對話,增加信任,增進了解和發展合作作為對美政策的基礎。避免在一些非戰略性問題上與美日等國形成嚴重對抗,同時利用日本急欲成為政治大國的心態和美、日在此問題上的矛盾和分歧,牽制和削弱美、日同盟。在經濟上,充分利用中國經濟迅速發展和日益擴大的市場對美、日兩國的吸引力,進一步擴大對美、日兩國的貿易,大力吸引兩國的資本和技術,形成經濟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存格局,逐步削弱美、日兩國對中國的敵視或不友好狀況。 4. 加強文化交流,增強國與國之間的互信 中國主張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以文化促發展與和平,推動建設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加強國與國之間文化交流與合作,通過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文化交流活動,增進我國與周邊國家國民的相互了解,加深感情。文化交流對增進國民互信將會發揮重要作用。大力推進文化交流可以促進世界和平以及睦鄰友好系,促進各國政治經濟的發展。

❼ 我國周邊安全環境的主流

21世紀的到來,世界總體處於相對穩定的和平發展時期,但是一些動盪不利於和平發展的環境因素依然存在並實有激化,呈現出機遇與挑戰並存的明顯特徵. 冷靜地觀察中國周邊的國際形勢,審慎地預期周邊國際環境變化,對我國在未來一個時段內維護地區和平,集中力量發展經濟是非常重要的。
特殊的地理環境,讓我國成為當今世界上鄰國最多的國家,最復雜的戰略主體與周邊國家在領土、領海等權益上存在諸多問題. 我國疆域遼闊,東臨太平洋,西接亞洲腹地,四周分別與東北亞、東南亞、南亞、中亞相鄰。亞洲所有的習慣性分界,中國都與之相鄰,所以亞洲所有地區的形勢的變動,都和中國息息相關。
目前,影響我國周邊安全的主要因素有:恐怖主義、宗教權端勢力、民族分裂勢力、領土糾紛、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中國與周邊國家的安全問題就像一條「V形熱點線」,呈放射狀特點,在北部、西部、南部、東部和東南部都存在著不安全因素。V形線的左端是一條西北東南走向的大陸線,有中亞五國問題,阿富汗沖突、印巴沖突、印中爭端等問題;V形線右端是一條東北西南走向的海洋線,有日俄北方四島之爭,日韓的竹島(獨島)之爭、朝鮮半島之爭、中朝黃海大陸架之爭、中日東海大陸架和釣魚島之爭以及南中國海之爭等。
隨著中國自身的發展以及國際和地區形勢的變化,周邊外交在我國外交全局中的重要性更加突出,爭取一個良好穩定的周邊安全環境是我國整體外交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政治上看,周邊地區是我國維護主權權益、發揮國際作用的首要依託。周邊多為發展中國家,在重大的國際和地區問題上與我國有較多共識。很多國家長期奉行對華友好政策,在國際舞台上一直與我國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從經濟上看,周邊地區是我國對外開放,開展互利合作的重要夥伴。我國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的貿易額始終占外貿總額的60%以上,從周邊國家和地區獲得的投資多年來占吸引外資總額的70%以上。中國的發展首先給周邊帶來機遇;周邊的繁榮,也使中國從中受益。我們與周邊國家的相互依存日益加強,周邊正在成為我國實施「走出去」戰略和對外開放的重要地區;從安全上看,周邊地區是我國維護社會穩定、民族和睦的直接外部屏障。周邊環境歷來對我國國內形勢以及發展戰略有直接牽動作用。維護周邊安全是周邊外交工作的重要內容。一個和平、穩定的周邊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順利進行的重要條件。如果周邊動盪,則不可避免會對我國經濟建設造成干擾。

❽ 談談如何全面認識和理解我國周邊安全環境,結合當前國際形勢600字以上

對當前國際形勢及我國周邊安全問題的理解 經過為期三天的形勢與政策課程的學習、對今年發生的的我國周邊安全問題及當前的國際形勢了解和關注相關的新聞報道。我對當前的國際形勢和我國周邊安全問題有了一定的理解。作為一名中國共產黨員我,隨時了解當前的國際形勢和國家的重點大事非常有必要的。在當今,在整體穩定局部動盪和霸權主義國際形勢下,我國周邊的安全問題 越來越多,但是作為中國公民的我有權利、有義務去捍衛我們國家的領土主權不受到侵犯,要敢於和一切損害我國領土主權和利益的國家、組織和力量斗爭到底 周邊地區在中國外交的總體布局處於重要地位,中國的周邊包括了中亞、南亞、東南亞、東北亞、西亞及南太平洋部分地區。這6大部分是我國的大周邊。當前我國周邊地區的多個國家動盪不安,多個地緣亂局滋生,這些不穩定趨於常態化、持久化、復雜化及聯動化。 這段時間里,菲律賓非法武力扣留、掠奪我國漁民的魚貨,並且非法侵佔中國的黃岩島,聲稱黃岩島是他們的領土,從而引發的中菲艦船對峙仍在持續。從湄公河慘案13名中國船員死亡,以及中日釣魚島爭端等一系列發生在中國周邊的傳統和非傳統領域的安全事件時有發生,和我們國家在海南省建立三沙市。我們國家周邊安全動盪不安有著錯綜復雜『內因』,也有著大國角逐與干涉的『外因』。周邊動盪加劇對中國構成諸多嚴峻挑戰,中國應加快制定「大周邊戰略」.通過積極、有效、妥善應對周邊不穩,不僅為自身持續與完全崛起營造更加有利的周邊環境,而且也為周邊的和平穩定與世界的和 最全最熱最專業的文檔類資源,文庫一網打盡平發展做出應有的重要貢獻。究其原因是復雜和多方面的,下面我就形勢與政策課上所學內容結合自己平時的關注談談我對「中國周邊安全環境」的認識。 近期,中國周邊安全環境新變數與新「亂子」有所增加,不穩定與不確定性有所上升,在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關系中,一些爭議和摩擦連續出現,如中日釣魚島之爭、中印邊界領土爭端、中菲黃岩島對峙事件等,分析其原因不難發現: 第一是中國由於周邊地理環境復雜。我們國家擁有960萬平方公里的陸地和2.2萬公里長的陸地邊界線的遼闊地域。而且與我們國家相接壤的國家有14個。我們國家還有著1.8萬公里長的大陸海岸線,與6個海上鄰國的領海相接或相重疊。此外還有非接壤但有著密切關系的近鄰國家等,因此,中國被稱為「世界上鄰國數目最多的國家」。中國不僅鄰國數量多,而且這些國家的情況十分復雜多樣,這在世界上較為少見。中國所處周邊環境特別復雜,決定了在中國與鄰國之間發生摩擦的概率要更大一些。 第二是因為在我們國家與相鄰國家們之間,由於還存在著許多歷史遺留下來的,還未和待解決的邊界問題。其中包括中印邊界問題、中日釣魚島問題、中菲黃岩島問題等南中國海域問題。在這些領土和領海的劃界問題上,雖然中國希望通過和平談判的方式加以解決,但一些鄰國不斷採取各種手段,試圖強化對爭議地區的實際佔領,比如想用金錢購買釣魚島和菲律賓動軍艦撞擊我國漁民漁船、搶奪我國漁民的魚貨及動用武力想占據我國的黃岩島。這些事件都表示了我國周 邊某些國家的一種機會主義的心態,它們都想試圖利用我們國家的和平主義政策原則,造成對我們國家不利的既成事實,謀取現實的利益,或者強化自身在未來邊界談判中的地位。 第三是由於我們國家崛起、快速全面發展帶來的沖擊。隨著我們國家的崛起和快速全面發展,我們國家經濟地位迅速上升,日本東亞經濟主導國的地位受到嚴重的沖擊。從發展趨勢上看來,似乎我們國家正在逐漸確立自身在東亞地區的經濟主導國地位。因此日本對這一前景並不是欣然接受,而是想試圖延緩這一前景的進程,或者通過與其他國家(如美國)聯合的方式,在經濟和政治等方面制約我們國家在世界上影響力的提升。這就在一定時期內增大了雙方發生摩擦的可能性。類似的情況,也在中印關系、中韓關系、中菲關系等雙邊關系中不同程度地存在。 由於美國在東亞地區,組織著一個同盟體系。我們國家周邊的日本、韓國、都是美國的同盟國家。除此之外,美國與菲律賓、泰國、新加坡、印度等都有保持著緊密的安全合作關系。特別是,日美同盟關系在相當大程度上是直接針對我們國家的。美國的戰略思想是維持在全球所有事務中的領導地位,並且試圖盡可能的排除掉任何一個大國對美國全球事務領導地位可能發起的挑戰。東南亞方向陸海皆不平靜。陸上緬甸政府軍與克欽族武裝在中緬邊境附近交火,產生新的難民;海上「南海風雲」再起、逆流洶涌。越南與菲律賓自不量力、尋釁滋事、競相對中國發難,更是在近年4月的菲律賓在我國南海黃岩島挑起的事端,黃岩島自古以來都是我們國家的國有領土,但是為什麼 菲律賓要企圖侵佔我們的黃岩島的,這是無可非議與美國有關的。美國等「域外大國」趁機介入、企圖從中漁利。這些年來美國的戰略思想東移,目的是在於試圖牽制中國崛起,唯恐我們國家的發展影響到它的全球事務主導地位。 在這些事件中,我們國家是不允許任何國家企圖從我們國家侵佔一寸固有領土的,我們國家領土完整不容侵犯。我們國家剛剛在我國寶島海南建立了三沙市,目的是在於更加有力保護我們國家的領土不受到任何侵犯和保護我們國家公民在我們領海中安全作業和開發。 在這短暫的形勢與政策課程和自己對我們國家最近發生的大事的新聞報道的了解。我了解到了很多,我們國家周邊安全是不容忽視的。作為中國公民的我們,我們有權利、有義務去維護我們國家的周邊安全、不容其受到侵犯。
樓主給分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