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環境對語言的影響
❶ 對地理環境有哪些影響
城市化對地理環境會帶來哪些影響?
1.城市環境質量下降——環境污染
城市環境——人類利用、改造自然的產物,它包括自然環境以及經過人工改造的環境.
自然環境在城市中已很少見到它的蹤影,只有在城市郊區或公園中能看到一點點自然環境的景象:如田野、池塘、自然生長的樹木等.在城市中絕大多數是經過改造後的人工環境,如街道、樓房等.自然環境和人工環境共同構成了城市環境.
主要是高科技帶來的新公害,如空調病、電腦輻射、手機的危害、噪光污染等.
2.交通擁擠,居住條件差(
3.增加就業困難,失業人數增多
城市化過程中還會帶來其他的社會問題,如貧困問題、內城衰落問題、人口老齡化問題、社會治安問題等.
例子:上海的主要衛星城和浦東新區
上海市的地理位置:位於我國東部沿海的中點位置,北鄰江蘇,南靠浙江,處在長江的人海口位置,所以上海既是海港又是河港.它不僅是我國最大的城市和港口,也是世界著名的城市之一.
上海市近年來為解決城市化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努力控制城市中心區人口的發展,制訂了城市規劃,採取了一系列保護和改善城市環境的措施
衛星城是指在大城市郊區或其以外附近地區,為分散中心城市的人口和工業而新建或擴建的具有相對獨立性的城鎮.因其圍繞中心城市像衛星一樣,故名.
從建國以後,上海市為了分散市中心區的人口,就開始在城市中心區附近地區修建衛星城.
黃浦江以東地區就是1990年以後新建的浦東新區,目前這里已成為上海新的金融中心、工業中心和居住區.這是上海市保護和改善城市環境採取的第一條措施.
對策:
1.建立衛星城,開發新區
原來住在市中心的人,近年來越來越多地遷往衛星城和浦東新區,有效地控制了城市中心區的規模.
近20年來,上海市在改善城市交通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如加寬主幹道、修建地鐵、大橋(南浦和洋浦)、
城市高架公路等.另外,上海市居民的住房問題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決
2.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條件
3.保護和治理城市環境
上海市為保護和治理城市環境,近幾年採取了許多有效措施,如歷時兩年半的河流污水治理 工程全面通水,蘇州河綜合整治一期工程全線開工,凈化空氣,大力加強綠化建設等.
❷ 島國的地理環境對英語的影響
任何文化的特點都離不開一定的地理環境,每種文化都因共地域、氣候、環境的特點而具有不同的特徵。英國所處的地理環境和歷史背景,構成了鮮明的海洋文化,因而它的語言也充分展示了海洋文化的特點。
關於海洋文化,曲金良先生是這樣表述的:海洋文化是和海洋有關的文化;就是源於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也即人類對海本身的認識、利用和固有海洋而創造的精神的、行為的、社會的和物質的文明生活內涵。所以,海洋文化既與航海的工具有關,而且與民族的航海實踐, 生活習俗和思維方式有關。
英國是一個四面環海的島國,佔領土面積94%的大不列顛島是歐洲的第一大島,島內任何一點距海最遠不超過120公里,環島的海岸線近8000公里,曲折、幽深的海岸線和深水海港為航海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英吉利海峽是歐洲許多國家通向大西洋的唯—出口,也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上要道之一。這樣的地理位置,使得英國的航海運輸業成為重要的生產方式,既促進了英國自身的發展.也對英語語言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
航海業的發展與英民族的發展興旺息息相關。自1492年哥倫布發現北美洲,1522年麥哲倫進行環球航行後,歐洲的殖民主義者便開始了海上貿易和殖民活動。為取得制海權的地位,英王亨利八世對海軍進行了改革,使得英國在1588年擊敗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成為海上霸主。依託著航海優勢和精良的設備,英國建立了一個大於本土150倍的殖民帝國。今天,英國的商船數量依然居世界前列。航海業在英國歷史上的特殊地位使英語語匯中產生了大量與航海有關的習語。
由於英語中的船和船上工具的習語、海難的習語、風和魚的習語能展現海洋文化的特點, 故成為本文的研究對象。但習語(idiom)有不同的理解,根據錢伯斯英語慣用沿詞典(Chambers Dictionary of Idioms)的分類法,習語包括隱喻性表達方式、格言、諺語。本文採用了這種定義方法。
❸ 地理環境對語言傳播體現在哪幾個方面
平原地區有助於語言的傳播,山區尤其是閉塞的山區不利於語言的傳播!
❹ 環境對語言學習的影響
指客觀環境對人有很大影響。語言口耳之學,語言環境至關重要.
這實際上是一個學習外語的問題了。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目錄
【原文】
【注釋】
【譯文】
【讀解】
發音:jìn zhū zhě chì,jìn mò zhě hēi 釋義 靠著硃砂的變紅,靠著墨的變黑。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變好,接近壞人可以使人變壞。指客觀環境對人有很大影響。
出處 晉·傅玄《太子少傅箴》:「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聲和則響清,形正則影直。」
示例 原來~,朱櫻日日伏侍小姐,綉床之暇,讀書識字,此竊頗通。(清·無名氏《西湖二集·灑雪堂巧結良緣》)
[編輯本段]【原文】
孟子謂戴不勝①曰:「子欲子之王之③善與?我明告子。有楚大 夫於此,欲其子之齊語也,則使齊人傅諸?使楚人傅諸?」
曰:「使齊人傅之。」
曰:「一齊人傅之,眾楚人咻③之,雖日撻而求其齊也,不可 得矣;引而置之庄岳①之間數年,雖日撻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子謂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於王所。在於王所者,長幼卑尊皆 薛居州也,王誰與為不善?在王所者,長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 誰與為善?一薛居州,獨如宋王何?」
[編輯本段]【注釋】
①戴不勝:人名,宋國大臣。②之:動詞,向,往,到。③咻 (xiu):喧嘩干擾。④庄岳:齊國的街里名。庄,街名;岳,里名。
[編輯本段]【譯文】
孟子對戴不勝說:「你希望你的君王向善嗎?我明白告訴你吧。 比如說有一位楚國的大夫,希望他的兒子學會說齊國話,是找齊 國的人來教他好呢?還是找楚國的人來教他好?」 戴不勝說:「找 齊國人來教他好。」
孟子說:「如果一個齊國人來教他,卻有許多楚國人在他周圍 觀楚國話來干擾他,即使你每天鞭打他,要求他說齊國話,那也 是不可能的。反之,如果把他帶到齊國去,住在齊國的某個街市 比方說名叫庄岳的地方,在那裡生活幾年,那麼,即使你每天鞭 打他,要求他說楚國話,那也是不可能的了。你說薛居州是個好 人,要他住在王宮中。如果在王宮中的人,無論年齡大小還是地 位高低都是像薛居州那樣的好人,那君王和誰去做壞事呢?相反, 如果在王宮中的人,無論年齡大小還是地位高低都不是像薛居州 和樣的好人,那君王又和誰去做好事呢?單單一個薛居州能把宋 王怎麼樣呢?」
[編輯本段]【讀解】
孟子的本意還是在政治方面,用「近來者赤,近墨者黑」的 道理說明周圍環境對人的影響的重要性,從而說明當政治國的國 君應注意自己身邊所用親信的考查和選擇。因為,如果國君周圍多是好人,那麼國君也就會和大家一起向善做好事。相反,如果 國君周圍多是壞人,那麼國君也就很難做好人了。這里的道理並 不深奧,實際上也就是《大戴禮記·曾子制言》所說「蓬生麻中, 不扶自直;白沙在泥,與之俱黑」的意思。所謂「昔孟母,擇鄰 處」,「孟母三遷」不也就是為了找一個周圍環境好一點的地方以 利於孩子的教育與成長嗎?孟子是從小就受到這方面的熏陶,早 有切身體會的了,所以說得非常在理而又舉例生動形象。
我們感興趣的不僅僅在他的政治的意圖上,而且還在他所舉 的例子上。這實際上是一個學習外語的問題了。原以為學習外語 是在「出國大串連」的時代才時髦的,卻沒想到早在兩千多年前 的孟子就有這方面的論述了。而且,不管孟子所舉的例子是真實 的還是假設的,生活中有這樣的現象卻是可以肯定的,就是達官 貴人讓自己的孩子學習「外國語」。(我們當然知道,所謂「外 國」是指當時的概念而言,實際上是漢語的方言。)
我們這里研究而加以肯定的是他所強調的語言環境問題。誠 如孟子在本章中所論,語言口耳之學,語言環境至關重要。這是 凡有過學習外語經歷的人都深有體會的。孟子的分析具體而生動. 讀來很有親切感。我們真該把他的這一段論述收入學習外語方面 的入門教材中去。
釋義:靠著硃砂的變紅,靠著墨的變黑。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變好,接近壞人可以使人變壞。指客觀環境對人有很大影響。
〖出處〗晉·傅玄《太子少傅箴》:「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聲和則響清,形正則影直。」
〖示例〗原來~,朱櫻日日伏侍小姐,綉床之暇,讀書識字,此竊頗通。 ★清·無名氏《西湖二集·灑雪堂巧結良緣》 (摘自中華在線字典)
近義詞∶潛移默化
❺ 中國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地理環境因素對人來類文明的演進具有源重要的影響,{一}首先我們的華夏文明屬於大河文明這種文明區別與希臘的海洋文明(以對外貿易為主講究民主與公平)而大河文明以農耕(農耕的實用也使得中國古代科學帶有明顯的實用性)見長,出於防範自然災害(我國獨特季風氣候導致旱澇災害頻繁,地形的復雜多樣又導致地質災害頻繁)的需要加強中央集權,集中全全國的物力抵抗災害(這種明顯的集體主義也區別與西方濃厚的個人英雄主義){二}農,牧文明的長期對抗也是推動中華文明前進的重要力量,農耕文明需不斷強化小農經濟應對北方游牧民族的沖擊。{三}面對世界上最大的大洋,背靠最大的大陸。面對著對海權和陸權的選擇,在古代以陸路交通見長的時期加之長期無海患(相對2000多年封建社會來說)。然而現今的現實是除了渤海我國所有的領海都與外國有糾紛。我國對外能源的依賴不斷加深,對外貿易的不斷發展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海軍。美國妄圖以島嶼鏈實現對中國崛起的壓制。這種種表明我國的海防嚴峻,傳統的陸權思想亟待改變。
以上只是地理因素對我們文明演進影響的一部分,實際很廣
❻ 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的作用與影響
地理環境,通常指環繞在人類周圍的自然界,包括地形、地貌、氣候、土壤、生物、水文、自然資源等等,它是人類生活和生產的物質基礎,也是文化形成和發展的基礎。中國的地理環境復雜多樣,對中國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一、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形成的影響
一個國家和民族所處的地理位置、居住地的地理環境對文化的形成有重要的影響,尤其是對早期文化形成更為直接,是文化形成的首要因素。「如果把各民族、各國度有聲有色的文化表現比喻為一幕接一幕悲喜劇,那麼,這些民族、國度所處的地理環境便是這些戲劇得以演出的舞台和背景。」1馮天瑜教授用生動的文字描述了地理環境對文化形成的重要性。
地理環境是中國文化產生的基礎。中國是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較早地產生了文明。黃河和長江流域是中華民族的搖籃,也是中國文化的搖籃。人類的生命與水息息相關,決定了文明在江河的地理環境下產生。中華民族在黃河和長江流域繁衍生息,創造輝煌燦爛的中國文化。
不光是中華文明在特定的地理環境下產生,所有的中國文化都是在特定的地理環境下產生的。比如漢族的祖先崇拜文化,這種文化的由來是可以找到地理環境的因素的。漢文化起源於黃河、長江流域,土壤、氣候、水利等自然條件為發達的農業文化提供了優越的物質基礎,「促成了農業與手工業的結合體(家庭)的很早形成,以家庭為單位直接與自然界打交道,靠天吃飯萬事不求人,祖宗的一套生活方式對子孫來說已足夠應用,家族宗法觀念由此得到強化,引出了對祖先的莫大崇拜。」2無論是文學、思想、歷史學、經濟學、書畫等等,都是在一定的地理環境影響下形成的。唯物史觀告訴我們,地理環境決定論是錯誤的,但我們必須認識到地理環境對文化形成的重要影響。
❼ 地理環境對人的影響
地理環境影響人類服飾
先說帽子、頭飾與地理環境的關系。陝北地區,男人用一條羊肚子毛巾包頭,打結在前額頭;山西、河北南部,男人把羊肚子毛巾包在頭上,在後面系結;到了山東沿海,女同志把一塊方巾對折,內套一截鐵扎片或封存箱帶,使頭巾在額前挺括,伸出一段距離,系結在嘴巴下面。
陝北地表缺乏植被,冬春風速很大,人們用羊肚子毛巾包頭,是為了防止塵土弄臟了頭發和禦寒。山西中南部,人們用毛巾包頭系結在腦後,是因為晉中南多盆地,風沙小一些,氣溫稍高的緣故。冀中南、魯西北位於太行山脈與魯中南山地丘陵西北角之間的狹窄地區,是冬夏季風的通道,「狹管效應」使這里風速較大,塵土較多,故這里的人們也用毛巾包頭且系結在腦後。山東沿海女人頭巾的功能是防曬、防風、防沙。
還有一個典型的案例是大理。大理的氣候四季如春,按理說人們不用戴帽子或頭巾禦寒,但因風大,男子多用白布包頭,而女子的頭圍則護住了最易受冷的額頭,更是適應了這里的環境特徵。
身穿長袍,足蹬靴子是草原民族的服飾特色。高寒大風地區的人穿上袍子,再繫上腰帶,上下空氣不易對流,十分保暖。最有意思的是藏族人穿袍子露出一隻胳膊,這是因為高原晝夜溫差太大所致。
穿靴子不僅是禦寒和上下馬利索,更重要的是靴子適應穿行在戈壁、沙漠上,有利於保護腿腳。木屐是為多雨地濕而備,在日本和中國的南方尤其多見。歐洲多海洋性氣候,地面常年濕漉漉的,貴婦人的長褲腳經常被打濕,因而有人發明了高跟鞋。
地理環境影響人類食物
為什麼山西人愛吃醋?原因是黃土高原土壤含鈣太多,食入過量的鈣,易得膽結石等疾病,因而人們就選擇了醋來中和。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地理環境對人的影響
2008年02月17日 10:52文摘報
另外能吃醋的地方是雲貴高原。那裡多石灰岩地貌,水和食品中含有較多的鈣,所以要用酸來中和。顯而易見,是地理環境導致了黃土高原和雲貴高原的人特別愛吃醋。
中國有個順口溜,講「江西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可見四川人是最能吃辣的。其實辣是潮濕氣候的產物。過度的潮濕,毛孔閉合,人體內需要排泄的物質難以排出,也使得人的情緒低落。吃上一次麻辣火鍋,冒一身大汗,身體和情緒都得到排解,十分舒服。江西和湖南吃辣,也是氣候過度潮濕的原因。
南甜北咸是因為南方的主食大米糖分較少,人們需要補充糖分;北方的氣候導致蔬菜較少,要多放些鹽來彌補蔬菜的匱乏。
地理環境影響人類心理
地理環境對人類的心理和行為的影響十分廣泛。農村的推碾、拉磨,城市的打撲克、搓麻將,還有傳統游戲擊鼓傳花都是逆時針轉圈。體育運動如跑步、賽車、賽馬也是逆時針運動。我們用右手夾食物往嘴裡送同樣是逆針向運動,甚至攀援植物都是按逆針向向上生長,老柏樹的扭曲也是逆針向等等。
其實,人類的逆針向行為是地球的自轉方向造成的,北半球地球的自轉方向是逆針向的,那麼地球上的生物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是在地球這個搖籃中逐步被「搖」大的,人類的神經系統、血液系統吻合了逆時針向的運動。
人類的逆針向行為是有應用價值的。最典型的案例是曲阜的孔廟,為了滿足遊人購物的需求,孔廟在前半部東西對應的兩個小房間內開設了商店。有意思的是,東面的商店每月的收入是西面商店的幾百倍。原因在於,遊人在進入孔廟後按照逆針向運動,先到達了東面商店。依此原理,如果商店(背靠商店)左面的入口對著車站、影劇院、體育場就會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另外,古代的陣法、迷宮,都是利用人類的逆針向行為,它們的共同特徵是,一會兒順針向轉,一會兒逆針向轉,干擾你的神經系統,使你暈頭轉向。
❽ 地理環境對人類的影響
人們常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背後隱藏著人文地理學的原因。近日,北京交通大學旅遊管理系主任王衍用的一次演講,為我們揭示了地理環境對人的影響。地理環境影響人類服飾先說帽子、頭飾與地理環境的關系。陝北地區,男人用一條羊肚子毛巾包頭,打結在前額頭;山西、河北南部,男人把羊肚子毛巾包在頭上,在後面系結;到了山東沿海,女同志把一塊方巾對折,內套一截鐵扎片或封存箱帶,使頭巾在額前挺括,伸出一段距離,系結在嘴巴下面。陝北地表缺乏植被,冬春風速很大,人們用羊肚子毛巾包頭,是為了防止塵土弄臟了頭發和禦寒。山西中南 部,人們用毛巾包頭系結在腦後,是因為晉中南多盆地,風沙小一些,氣溫稍高的緣故。冀中南、魯西北位於太行山脈與魯中南山地丘陵西北角之間的狹窄地區,是 冬夏季風的通道,「狹管效應」使這里風速較大,塵土較多,故這里的人們也用毛巾包頭且系結在腦後。山東沿海女人頭巾的功能是防曬、防風、防沙。還有一個典型的案例是大理。大理的氣候四季如春,按理說人們不用戴帽子或頭巾禦寒,但因風大,男子多用白布包頭,而女子的頭圍則護住了最易受冷的額頭,更是適應了這里的環境特徵。身穿長袍,足蹬靴子是草原民族的服飾特色。高寒大風地區的人穿上袍子,再繫上腰帶,上下空氣不易對流,十分保暖。最有意思的是藏族人穿袍子露出一隻胳膊,這是因為高原晝夜溫差太大所致。穿靴子不僅是禦寒和上下馬利索,更重要的是靴子適應穿行在戈壁、沙漠上,有利於保護腿腳。木屐是為多雨地濕而備,在日本和中國的南方尤其多見。歐洲多海洋性氣候,地面常年濕漉漉的,貴婦人的長褲腳經常被打濕,因而有人發明了高跟鞋。地理環境影響人類食物為什麼山西人愛吃醋?原因是黃土高原土壤含鈣太多,食入過量的鈣,易得膽結石等疾病,因而人們就選擇了醋來中和。另外能吃醋的地方是雲貴高原。那裡多石灰岩地貌,水和食品中含有較多的鈣,所以要用酸來中和。顯而易見,是地理環境導致了黃土高原和雲貴高原的人特別愛吃醋。中國有個順口溜,講「江西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可見四川人是最能吃辣的。其實辣是 潮濕氣候的產物。過度的潮濕,毛孔閉合,人體內需要排泄的物質難以排出,也使得人的情緒低落。吃上一次麻辣火鍋,冒一身大汗,身體和情緒都得到排解,十分 舒服。江西和湖南吃辣,也是氣候過度潮濕的原因。南甜北咸是因為南方的主食大米糖分較少,人們需要補充糖分;北方的氣候導致蔬菜較少,要多放些鹽來彌補蔬菜的匱乏。地理環境影響人類心理地理環境對人類的心理和行為的影響十分廣泛。農村的推碾、拉磨,城市的打撲克、搓麻將,還有傳統游戲擊 鼓傳花都是逆時針轉圈。體育運動如跑步、賽車、賽馬也是逆時針運動。我們用右手夾食物往嘴裡送同樣是逆針向運動,甚至攀援植物都是按逆針向向上生長,老柏 樹的扭曲也是逆針向等等。其實,人類的逆針向行為是地球的自轉方向造成的,北半球地球的自轉方向是逆針向的,那麼地球上的生物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是在地球這個搖籃中逐步被「搖」大的,人類的神經系統、血液系統吻合了逆時針向的運動。人類的逆針向行為是有應用價值的。最典型的案例是曲阜的孔廟,為了滿足遊人購物的需求,孔廟在前半部東 西對應的兩個小房間內開設了商店。有意思的是,東面的商店每月的收入是西面商店的幾百倍。原因在於,遊人在進入孔廟後按照逆針向運動,先到達了東面商店。 依此原理,如果商店(背靠商店)左面的入口對著車站、影劇院、體育場就會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另外,古代的陣法、迷宮,都是利用人類的逆針向行為,它們的 共同特徵是,一會兒順針向轉,一會兒逆針向轉,干擾你的神經系統,使你暈頭轉向
❾ 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的作用與影響有哪些
一、對中國文化形成和延續的影響
1.由於土地、氣溫、雨水等條件較好,所以較早形成農業社會,使文化發展較早、較快.
2.盡管也有游牧文化和農業文化的沖突和融匯,但由於農業人口始終佔有數量上的多數和文化上的優勢,所以農業文化始終佔主導地位.
3.由於疆域遼闊,跨緯度大,所以局部自然環境的變動,並不能影響總體的農業生產,使文化的延續有了穩固的物質基礎.
4.由於受周圍的地理障礙的保護,文化得以獨立發展,長期延續.
二、對中國文化多樣性的影響
1、由於地形地貌繁復,地理特徵多樣,造成文化多樣.
2、有游牧文化和農業文化的不同.農業文化中也有中原文化、吳越文化、楚文化、巴蜀文化等區別.
3、各種文化區域之間經濟形態、生活方式、觀念形態不同,且接受外界影響的程度也不同.
三、對開放和封閉的影響
1、相對封閉的環境,使中國文化獨自完成文明發生期(與其他文明的比較).
2、形成中國獨特的表意文字、文學藝術、哲學、思維方式、社會結構,自成體系,與西方大異其趣.
3、使中華文化沒有斷層,保持鮮明的民族特色,具備前後遞進、陳陳相因的延續性.
4、長期隔離和文化發展水平高,造成自我中心意識.
(9)地理環境對語言的影響擴展閱讀
中國周邊的地理環境較為封閉,海上交流有限,而且沒有一種外來力量能夠對中國文化形成挑戰。一些游牧民族,如蒙古族、滿族等雖然在軍事上是征服者,但是在文化上卻是被征服者。伊斯蘭文化,印度文化均因為地理屏障,未能較深地影響到中國文明。反過來,同樣由於地理原因,中國也未能將自己的文化影響范圍擴大到全世界。
很多人認為古代中國的文化是全世界領先的,中華文明引領世界千年,只是近代才開始落後,也有很多人喜歡拿同時期漢朝與羅馬帝國進行比較。實際上這樣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這樣的比較也沒有任何意義,原因就在於古代中國與世界其他范圍內的文明交流十分有限,相互之間很少有直接的碰撞,因此很難比較羅馬帝國與漢王朝。此外,一種文化必需與相應的地理環境相適應。
自古以來北方的游牧民族與華夏民族各方面的交流都十分頻繁,游牧民族也吸收了很多華夏民族的先進文化,但中原對草原的影響始終不像對日本、朝鮮那麼大,原因就在於中原、日本、朝鮮都是農耕文化,相互之間的交流和影響更加容易,而草原為游牧文化,因此不可能對華夏民族的傳統文化全盤吸收,只是部分的借鑒。明朝後期工業革命後的歐洲開始強大並逐漸加強最中國的文化影響和滲透,而由於中華文明深厚的底蘊,這樣的影響始終非常有限,防線最終被穿破是在鴉片戰爭以後。
雖然如前所說,中華文明由於地理原因,受到外界的影響較小,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中國文化是閉塞的。中國文化在發展過程中,從其他文明中吸收了很多的東西,只不過這些東西都被漢化了。例如現在的凳子就是從游牧民族傳入的,在南北朝時被稱為「胡床」。
參考資料網路——中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