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地理環境
Ⅰ 閩南金三角地區自然環境的主要特徵
閩南金三角地區抄自然環境的主要特徵
靠近北回歸線,受季風環流和地形的影響,形成暖熱濕潤的亞熱帶季風氣候,熱量豐富
氣候區域差異較大,閩東南沿海地區屬南亞熱帶氣候,閩東北、閩北和閩西屬中亞熱帶氣候,各氣候帶內水熱條件的垂直分異也較明顯。
①冬無嚴寒、夏少酷暑、氣候暖熱、雨量充沛。
②丘陵起伏,地形復雜,氣候垂直差異大,立體氣候顯著。
Ⅱ 泉港區峰尾鎮的地理環境
峰尾鎮位於泉港區東南沿海突出部(俗稱峰尾半島),是閩南著名的僑鄉,漁鄉之一,可利用淺內海灘塗面積600公頃容。峰尾鎮地居要沖,海陸交通四通八達,港闊水深,歷史上的峰尾曾是一個集海洋捕撈,碼頭航運和海上貿易於一體的重要港口,被稱為閩南四大漁業重鎮之一。隨著福建煉一體化項目的啟動,泉港城市中心迅速向東擴展,給處於城市中心區域的峰尾鎮帶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峰尾將成為對外開放更活躍,更富吸引力的投資開發熱土。
Ⅲ 能否介紹下閩南地區的風土人情、社會經濟
閩南總人口約千萬。閩南歷來是東南的富庶商業之地,泉州港在宋回元時期更是世界第一大港,答閩南人分布廣泛,台灣,新加坡都有七成的閩南人,海內外使用閩南方言的人將近6000萬人。
閩東南地區包括福建沿海地區的福州、廈門、泉州、漳州、莆田5個地級市轄區,1990年人口1900多萬,佔全省2/3,面積4.2萬平方公里,佔全省1/3。該地區位於台灣海峽兩岸,具有優越的地理位置,豐富的地方資源,廣泛密切的僑、港、台關系,初具規模的經濟開發基礎,日趨完善的外向型經濟格局,不斷改善的投資環境等有利的區域條件,該區工農業生產、出口創匯、地方財政收入、人均國民生產額和科文教事業發展等各項主要社會經濟指標均在全省佔有重要位置,是福建省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
Ⅳ 誰知道福建省自然地理環境啊
地理位置:福建地處祖國東南部、東海之濱,陸域介於北緯23度分至28度22分,東經115度50分至120度40分之間,東隔台灣海峽,與台灣省相望,東北與浙江省毗鄰,西北橫貫武夷山脈與江西省交界,西南與廣東省相連。福建是中國著名僑鄉,旅居世界各地的閩籍華人華僑1088萬人。福建與台灣淵源流長,關系密切,台灣同胞中80%祖籍福建。福建居於中國東海與南海的交通要沖,是中國距東南亞、西亞、東非和大洋洲最近的省份之一。
氣候狀況:福建地處亞熱帶,氣候溫和,雨量充沛。2004年平均氣溫15.3-21.9度,平均降雨量930-1843毫米,是全國雨量最豐富的省份之一。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福建地質構造復雜,礦產資源中已探明儲量的礦種有118種(含亞礦種),其中能源礦產有無煙煤、地熱等2種,金屬礦產31種,非金屬礦產82種,水氣礦產1種.金、銀、鉛、鋅、錳、高嶺士、水泥石灰岩、花崗石材、明礬石、葉臘石、 硫等礦產儲量也較大。石英砂儲量、質量冠於全國。 生物資源 福建是全國重點林區之一,全省森林面積1億多畝,森林資源十分豐富,樹木種類繁多,森林覆蓋率達62.96%,居全國首位。海洋資源十分豐富,有內陸養殖面積和可作業海洋漁場面積分別約1000平方公里和12.5萬平方公里。有魚類750多種,佔全國海洋魚類種數的一半。尤其是水產品資源種類繁多,現有品種佔世界50%以上,水產品總量居全國第三位,人均佔有量居全國第一位。 旅遊資源 全省人文薈萃,擁有十分豐富的旅遊資源,擁有一大批影響日益擴大的旅遊品牌,包括山與水完美結合、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武夷山,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素有海上花園、音樂島美譽的鼓浪嶼,情系海峽西岸、凝聚世界華人的湄州媽祖朝聖文化,多元文化相互融合、民俗風情獨具特色的泉州海上絲綢之路,世界獨一無二的山村民居建築福建土樓,著名的革命聖地上杭古田會址,福建古文化和海洋文化的搖籃曇石山文化遺址,天下絕景、宇宙之謎的寧的白水洋奇觀,泰寧世界地質公園,漳州火山公園等旅遊品牌和一大批風景名勝區。福建又是著名的老區、蘇區,閩西、閩東等是重要的革命根據地,當年中央蘇區有10個縣在福建,老區分布在62個縣(市)。
Ⅳ 閩南自然地理條件
閩南即指福建的南部,從地理上可以說,廈門、泉州、漳州、莆田、龍岩五個地區均可回稱為閩南,是屬於答江南丘陵的一部分 。地理條件包括:地形地貌 氣候 地理位置 植被
地形 :丘陵地形 沙質土壤 呈現鹼性
氣候:亞熱帶季風濕潤型氣候,雨熱同期 適合農作物生長
植被:亞熱帶常綠闊葉林
地理位置:緯度低 太陽高度角小 日照充足
Ⅵ 閩三角的地理位置
閩南金三角
由來:
中國沿海開放地區包括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南三回角地區、遼東半島答(大連)、山東半島、環渤海地區等。閩南金三角即閩南三角地區,是中國沿海開放地區之一。
范圍 :
它包括中國福建省南部沿海的廈門、泉州和漳州三個設區市及所轄縣區。人口1400餘萬人,但經濟生產量占福建的4成,是中國在經濟改革開放後經濟較發達的地區之一。同時作為閩南金三角的三個地區都是通行方言閩南語。
此一名稱因此主要是用於經濟事務,常用以與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經濟發達地區作比較。雖然閩南金三角的經濟實力和珠三角、長三角等經濟發達區域無法相較,但是閩南金三角因為獨特地理位置、語言環境和風俗習慣,吸引了大量台商的投資,是大陸台商投資最密集的區域。
作為閩南金山角的中心城廈門市,代表著閩南金三角最發達的金融、經濟、旅遊環境;而作為閩南金三角重要經濟點泉州市,強大的工業實力獨占福建龍頭位置,也是閩南金三角歷史文化之城;漳州市獨特的地理環境,孕育著富饒一方的漳州人,強大的農業經濟和原生態環境,引領著閩南金三角的強大潛力。
Ⅶ 閩南都有哪些風景名勝
地方語言
廈門通行閩南方言,即閩南話,也叫廈門話。以廈門話為代表的閩南話通行范圍很廣,包括廈門、漳州、泉州三市及其所轄的縣市和台灣地區,共有3千2百多萬人說閩南話。此外,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泰國、香港以及散居在世界各地的閩南籍華僑、華裔也有說閩南話的,雖然各地的閩南話有一些差別,但是基本上能彼此通話無阻。
現代風情
來自廈門特殊的歷史和地理環境,以及改革開放經濟特區建設的飛速發展,使得具有濃郁東方特色的閩南文化已經漸漸地揉合了新的演變。若逢節日慶典,便更能親自體驗廈門的風土人情。正月十五的燈會、踩街;八月十五的中秋、搏餅;陽歷聖誕節的華彩繽紛;農歷春節的合家圍爐;都會增添您對廈門本土文化與外來潮流的幾分了解。華燈初上,則是體現廈門夜魅力的時刻。大街小巷、繁華市區、霓虹燈閃爍、多姿多彩的夜總會、酒吧、休閑娛樂中心,迪斯科舞廳便是你逍遣娛樂的勝地,或把酒談心,或飄飄起舞、或引吭高歌、或揮灑人生、定會令您流連忘返。
建築風貌
在廈門市區的民居中,有十多條街頭路都建有上樓下廓,俗稱"五交居",其中以廈門路、北京路、始興北路(即舊府埕)和香港路等更是整齊劃一,道路雖不寬廣,但交通卻很通暢。薌城地處閩南亞熱帶,高溫雨季天氣質偏多,古城街市的這種獨具特色"騎樓式"街道的布局和建築風格,牆接瓦連,顯得極為整齊美觀,既給人們提供了"冬暖夏涼",又具有避雨遮日的"陽雨傘"作用。形成了富有閩南亞熱帶特色的"騎樓"式街廊風貌。
地方戲曲
南音 南曲——又稱南音、南樂、南管、管弦,它有悠久的歷史,屬唐朝時期的樂種。南曲由指、譜、曲三大部分組成。南曲的藝術風格古樸典雅,委婉纏綿,是閩南最流行的一種地方曲藝。據考證,早在一千多年前的隋唐就有了。史料記載,公元1713年,清朝康熙皇帝慶祝60壽辰,全國弦歌妙手聚集京都獻藝,南曲也進京演奏,受到賞識,被授予「御前清聽」的鄉匾和彩傘、宮燈,並賜給了演奏二胡的藝人以腳踏金獅的龍遇。這種古老樂曲用琵琶、洞蕭、二胡、三弦等樂器吹奏,樂曲優美抒情,富於地方特色。其著名代表作有《梅花操》、《八駿馬》、《三更人》、《感謝公主》等,均灌成唱片,發行於海內外。
歌仔戲 是流行於閩南、台灣和南洋華人聚居地的戲曲劇種,其曲調來 自民間,是流散在街頭、茶室的曲調,唱詞是群眾的語言,唱腔道白用廈門、漳州方言合成的台灣腔,易學易懂、易唱,易聽。歌仔戲又名鄉劇, 是閩南地方代表性劇種。1662年大批閩南人隨同民族英雄鄭成功移居台灣,帶去了「龍溪錦歌」、「安溪採茶」和「同安車鼓」等民間音樂藝術,出現了「歌仔館」。明末清初,受梨園戲、高甲戲和京劇等劇種影響,逐漸形成獨特的表演藝術「歌仔戲」,先在台灣流行,1928年後傳回閩南,經民間藝人的改革創新,再取名「鄉劇」。這種戲曲唱詞通俗朴實,唱腔活潑動聽,深受群眾喜愛。廈門歌仔戲劇團的名劇《梁山伯與祝英台》被稱為中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曾由香港長城電影製片廠攝製成影片發行東南亞,其它劇目如《火燒樓》、《五女拜壽》、《殺豬狀元》、《啞女告狀》、《白蛇傳》、《真假太子》等也已製成電視戲曲片。
高甲戲 是閩南的一個地方戲曲劇種,其特點是常用插科打諢的對答 形式和風趣、幽默的韻語對唱,使人發笑,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高甲戲中的丑角表演最為出名。高甲戲源於泉州農村一帶。相傳在明末清初,泉州府沿海漁村,每逢迎神賽會,人們以舞獅隊的武打為基礎,配以「水滸」故事,表演「宋江戲」。接著吸收了梨園戲、傀儡戲、布袋戲的唱、做等表演手段,發展成文武合演的「合興戲」。清代末期,它又受徽班、江西弋陽腔和京劇的影響,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廈門市高甲戲劇團在閩南城鄉享有盛譽。1960年曾參加全國巡迴演出,並到北京參加國慶獻演。傳統劇目有《審陳三》、《挑花搭渡》及現代戲《竹杠》,有的已拍成電視戲曲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