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自然地理環境特徵
㈠ 自然地理環境特徵是什麼
闡述一地的自然來地理環境自特徵主要從一下幾方面入手:
1)氣候背景;
2)地形特徵;
3)土壤與植被特徵;
3)在自然地域分異中,水平地帶與垂直地帶情況。
4)地質環境;
5)河流與水系情況;
6)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如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華北平原的旱、澇、鹽、鹼、風沙的危害;人類活動破壞草原使草場退化,風沙漫延等。
希望對你有幫助!
如有興趣,可進一步訪問留言「網路知道hk的空間」——http://hi..com/hk20012002/
個人宣言:我是hk——honest
king——誠實的國王,不是香港的英文縮寫,切記切記……
參考資料:hk原創
㈡ 簡述皖南地區自然地理特徵
丘陵為主的地形,亞熱帶季風氣候,常綠闊葉林,紅壤,河流眾多。
㈢ 安徽的自然環境特點是什麼
一、 地理位置
安徽省簡稱「皖」,地處中國東部,位於東經114° 54′--119°37′、北緯29°4
1′--34°38′之間,緊靠以上海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經濟區,是臨江近海的內陸省份。
全省南北長約570公里,東西寬約450公里,總面積13.96萬平方公里,約佔中國國土
面積的1.45%。
二、地形地貌
安徽省地形地貌呈現多樣性,長江和淮河自西向東橫貫全境,全省大致可分為五個自然區域:
1、淮北平原。
2、江淮丘陵。
3、皖西大別山區。
4、沿江平原。
5、皖南山區。
主要山脈有大別山、黃山、九華山、天目山,最高峰黃山蓮花峰海拔1860米。長江
流經安徽南部,境內全長416公里,淮河流經安徽北部,在境內全長430公里,新安江為
錢塘江正源,境內幹流長240公里。
(3)皖南自然地理環境特徵擴展閱讀:
安徽地形地貌
安徽省平原、台地(崗地)、丘陵、山地等類型齊全,可將全省分成淮河平原區、江淮台地丘陵區、皖西丘陵山地區、沿江平原區、皖南丘陵山地五個地貌區,分別佔全省面積的30.48%、17.56%、9.99%、24.91%和16.70%。
安徽有天目-白際、黃山和九華山,三大山脈之間為新安江、水陽江、青弋江谷地,地勢由山地核心向谷地漸次下降,分別由中山、低山、丘陵、台地和平原組成層狀地貌格局。山地多呈北東向和近東西向展布,其中最高峰為黃山蓮花峰海拔1873米。山間大小盆地鑲嵌其間,其中以休歙盆地為最大。
㈣ 皖南古村落的地理環境
皖南古村落分布在中國安徽省長江以南山區地域。
西遞村位於黃山市黟縣東南部的西遞鎮中心,地理坐標為東經117°38′,北緯30°11′村落面積12.96公頃,東西長700米,南北寬300米。
宏村位於安徽省南部的黟縣縣城東北11公里處,現為宏村鎮的駐地。整個村落坐北朝南,背靠黃山的余脈雷崗山,西面有邕溪河和羊棧河流淌而過,地理坐標:東經117°38′,北緯30°11′,全村面積約28萬平方米。 西遞是安徽省南部黟縣東南西遞鎮的一個村莊。西遞始建於公元11世紀的宋朝的元祐(宋哲宗)年間,由於河水向西流經這個村莊,原來稱為「西川」。因在村西古有驛站,稱「鋪遞所」,故而得名「西遞」,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稱。
西遞始祖為唐昭宗李曄之子,因遭變亂,逃匿民間,改為胡姓,西遞屬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胡氏聚居村落。胡家從1465年起開始經商,他們經商成功,大興土木,建房、修祠、鋪路、架橋。在17世紀中葉,胡家中有人從經商轉向官場所產生的影響使村莊得到發展。18世紀到19世紀,西遞的繁榮達到最頂峰,當時村裡有大約600家民居。
西遞村中一條主道貫穿東西,與其兩側各一條與之平行的街道一起穿過很多窄巷,構成東向為主、向南北延伸的村落街巷,村中街巷大多沿溪而設均用青石鋪地。在敬愛堂、追慕堂、胡文光刺史牌坊等公共建築之前有小廣場。現今保留下的古民居從整體上保留下明、清徽派民居村落的基本面貌和特徵,主要包括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等保護完好的明清古建築群,大多數民居都對公眾開放。主要建築有明萬曆六年(1578年)建的青石牌坊,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建的大夫第,庭院園林代表桃李園、祠堂代表敬愛堂等。
其傳統古民居的基本單元一般為三開間、內向的方形或長方形,其平面雖方整卻不呆板,緊湊而不顯局促,經過精心組合的空間格局統一而又變化靈活,平面布局對稱,中間廳堂,兩側廂房,樓梯在廳堂前後或在左右兩側,入口處形成一內天井,作採光通風之用。在此基礎上建築縱橫發展,組合自由,形成有二進、三進、四合多種形式的住宅。 民居建築基本結構是採用抬梁或穿斗的人字形坡頂,外牆圍護結構,採用山牆隔離。底部用黟縣青條石做基礎,頂部做迭落形或凸孤形,用青 石鏤空雕成花卉和幾何圖案裝飾。大門均用黟縣青石做框,上部鑲嵌門罩,多磚石雕刻,以花鳥蟲魚或歷史場景為題,各有寓意。
西遞民居庭院大都置於前庭,也有的庭院置於樓兩側或房後。庭院設置靈活,小巧玲瓏,布局緊湊。巧妙運用造園手法,在有限的空間范圍內,巧與因借,在即步可吟的庭園景中充滿詩情畫意。民居院落善於利用漏窗、門洞、隔扇、建築、花木等劃分、組合空間,創造出通透疏朗,層次錯迭、隱約迷離的效果,用以表達多重的意境,引發人們的想像和聯想,使之獲得多方面的感受和啟示。 宏村位於中國安徽省南部的黃山腳下,是一座有著大量明清時期歷史建築的古村落。村中還構建了完善的水系和頗具特色的「牛」形布局,是徽州民居的典型代表。
該村始建於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最初叫作弘村,是汪氏家族的聚居地。明永樂年間,汪氏族長請風水先生勘定環境,重新布局了建築,並引水入村。清代中期,村中再次進行大規模的興建,並為避乾隆帝「弘歷」之諱,而更名為「宏村」。村內現在依然留存了大量明清時期的古建築,其中明代建築1幢,清代建築102幢,民國時期建築34幢,大都保存完好,是徽州民居的典型代表。
宏村的一大特色是它有著一套完善的供水系統。村民們將村西的河水引入村內,開鑿了一條近1米寬的水圳,九曲十彎,為各家各戶提供生活用水,同時也起到調節氣溫和美化環境的作用。水圳在村的中部形成半月形的月沼,又在南部形成弓形的南湖,構成了宏村獨特的風貌。
該村的另一大特色是它的平面採用仿生學的「牛」形布局。以雷崗山為牛頭,村口的兩株古樹為牛角,月沼為牛心,南湖為牛肚,蜿蜒的水圳為牛腸,民居建築為牛身,四座古橋為牛腳,形狀惟妙惟肖,稱作「山為牛頭樹為角,橋為四蹄屋為身」。
宏村的建築主要是住宅和私家園林,也有書院和祠堂等公共設施,建築組群比較完整。各類建築都注重雕飾,木雕、磚雕和石雕等細膩精美,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村內街巷大都傍水而建,民居也都圍繞著月沼布局。住宅多為二進院落,有些人家還將圳水引入宅內,形成水院,開辟了魚池。比較典型的建築有南湖書院、樂敘堂、承志堂、德義堂、松鶴堂、碧園等。
㈤ 安徽的地理特徵
安徽,簡稱「皖」,屬華東地區,省會合肥市。公元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始建省,因清代江南省(明代南直隸,現今安徽、江蘇、上海)東西分置而建省(東部為江蘇)。始稱江南左布政使司,駐地南京;1667年改為安徽布政使,省名取自安慶府、徽州府(今歙縣)首字,省府遷安慶。中華民國沿襲清代,置安徽省。1949年,以長江為界分設皖北和皖南人民行政公署,1952年撤銷,重建安徽省至今。安徽跨長江下游、淮河中游,長江流經安徽段俗稱「八百里皖江」,以長江、淮河為界,形成了淮北、江淮、江南三大地域。
安徽省位於中國東南部,是華東地區跨江近海的內陸省份,境內山河秀麗、人文薈萃、稻香魚肥、江河密布。五大淡水湖中的巢湖橫卧江淮,素為長江下游、淮河兩岸的「魚米之鄉」 。 靈秀而繁盛的合肥市
[1]全省面積居華東第3位,全國第22位。其中:淮河流域6.7萬平方公里,長江流域6.6萬平方公里,新安江流域0.65萬平方公里。長江流經安徽中南部,境內全長416公里,淮河流經安徽北部,境內全長430公里。 安徽省與浙江省、江蘇省、山東省、河南省、湖北省和江西省相接,地貌以平原、丘陵和低山為主。平原與丘陵、低山相間排列。地形地貌呈現多樣性,長江和淮河自西向東橫貫全境,全省大致可分為五個自然區域: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西大別山區、沿江平原和皖南山區。平原面積佔全省總面積的31.3%(包括5.8%的圩區),丘陵佔29.5%,山區佔31.2%,湖沼窪地佔8.0%
㈥ 安徽的地理環境
安徽省平原、台地(崗地)、丘陵、山地等類型齊全,可將全省分成淮河平原區、江淮台地丘陵區、皖西丘陵山地區、沿江平原區、皖南丘陵山地五個地貌區。平原面積占安徽省面積的45%以上。丘陵區佔全省總面積55%。安徽有天目—白際、黃山和九華山,三大山脈之間為新安江、水陽江、青弋江谷地,地勢由山地核心向谷地漸次下降,分別由中山、低山、丘陵、台地和平原組成層狀地貌格局。山地多呈北東向和近東西向展布,其中最高峰為黃山蓮花峰海拔1873米。山間大小盆地鑲嵌其間,其中以休歙盆地為最大。
安徽省在氣候上屬暖溫帶與亞熱帶的過渡地區。在淮河以北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淮河以南屬亞熱濕潤季風氣候。其主要特點是:季風明顯,四季分明,春暖多變,夏雨集中,秋高氣爽,冬季寒冷。安徽又地處中緯度地帶,隨季風的遞轉,降水發生明顯季節變化,是季風氣候明顯的區域之一。
春秋兩季為由冬轉夏,和由夏轉冬的過渡時期。全年無霜期200~250天,10℃活動積溫在4600~5300℃左右。年平均氣溫為14~17℃,1月平均氣溫零下1~4℃,7月平均氣溫28~29℃。全年平均降水量在773~1670毫米,有南多北少,山區多、平原丘陵少的特點,夏季降水豐沛,占年降水量的40%~60%。 安徽水文既帶有強烈的季風氣候特徵,又受地貌形態的嚴格制約。徑流年際變化大,年內分配不均,汛期5~8月或6~9月的徑流量佔全年徑流量55%~70%以上,豐水年與枯水年徑流量的比值差達14~22倍。徑流量的地區差異與降水量地區差異相一致,在皖西和皖南丘陵山區平均年徑流深600~1000毫米,淮北僅200毫米左右。
安徽省河流除南部新安江水系屬錢塘江流域外,其餘均屬長江、淮河流域。長江自江西省湖口進入安徽省境內至和縣烏江後流入江蘇省境內,由西南向東北斜貫安徽南部,在省境內416公里,屬長江下游,流域面積6.6萬平方公里。
安徽省共有湖泊500餘個,總面積為1750平方公里,其大型12個、中型37個,湖泊主要分布於長江、淮河沿岸,湖泊面積為1250平方公里,佔全省湖泊總面積的72.1%。主要有龍感湖、黃湖、泊湖、陳瑤湖、菜子湖、白盪湖、破罡湖、石塘湖、武昌湖、升金湖、巢湖、南漪湖和石臼湖等。其中巢湖面積390平方公里,為全省最大的湖泊,全國第五大淡水湖。
安徽省地下水在淮河平原和沿江平原最為豐沛,佔全省地下水總儲量的78%,尤其淮河平原面積僅佔全省總面積26.6%,而地下水儲量佔全省總儲量的55%,即73.89億噸/年。而皖西、皖南兩個丘陵山區和江淮之間台地丘陵區,面積約佔全省總面積的55%,但地下水儲量僅佔22%。
㈦ 簡述皖南地區的自然地理特徵
皖南有三條西南至東北走向的山系,即池州九華山山系、黃山山系和皖浙邊界的天目山山系,它們的海拔高度分別達到1342、1841、1787m,以及皖、贛邊界的六股尖達1630m。在三條平行的山系間分布許多山間盆地和谷地 ,海拔多在 200 m左右 ,少數在 100 m以下。
九華山與黃山的池州、涇縣盆地,黃山與天目山之間祁門、黟縣、休寧、屯溪、歙縣、績溪、寧國等盆地 。即沿平原丘陵區以南的山地丘陵地帶,約在北緯 29°31′~31°與東經 116°31′~119°45′之間。
皖南沿江平原西狹東闊,大致在銅陵以西由於受皖西、皖南兩山地約束,寬度一般只30~50公里,成為谷地。在銅陵以東,則突見開闊。蕪湖、宣城一帶,為沿江平原中最重要的一塊平原,在其北、東、南三方面斷續有丘陵圍繞,故在宏觀上實為一馬蹄形平原。
平原中心,如蕪湖和其鄰近地區,原為一湖
沼地區,現之所以成為一片圩區,則是近1000~2000年來不斷圍墾的結果。
據歷史記載,自三國時代起,蕪湖東面的咸保圩,即吳赤烏二年(239年)從古丹陽湖群中圍出。
到了宋代,圍墾擴大,如在嘉勣六年(1061年)所擴大重修的萬春圩,便是當時江南最大的圩區,圩內耕地達10餘萬畝。
㈧ 安徽省自然地理
地理位置和自然狀況:
地 形 安徽省地形地貌呈現多樣性,長江和淮河自西向東橫貫全境,將全省分為淮北、江淮、江南三大自然區。淮河以北地勢坦盪遼闊,為華北大平原的一部分。中部江淮之間,山地崗丘逶迤曲折,丘波起伏,崗沖相間;長江兩岸和巢湖周圍地勢低平,屬於著名的長江中下游平原。南部以山地、丘陵為主。全省大致可分為五個自然區域: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西大別山區、沿江平原、皖南山區。 安徽地處暖溫帶與亞熱帶過渡地區,氣候溫暖濕潤,四季分明。但氣候條件分布差異明顯,天氣多變,降水年際變化大,常有旱澇等自然災害發生。
氣 候 全省年平均氣溫在14-17℃之間,平均日照1800-2500小時,平均無霜期200-250天,平均降水量800-1800毫米。
自然資源 水資源:全省水資源總量約680億立方米。全省重要的水利工程為淠史杭灌溉工程,駟馬山引江灌溉工程。
土地資源:全省耕地面積433萬公頃,土地肥沃,適宜各種農作物生長。
動植物資源:全省林業用地4.18萬平方公里,佔12%。全省植物種類豐富,共有本植物1300餘種,草本植物約2100餘種,動物約500餘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動物54種,以揚子鱷、白鰭豚最為珍貴。
礦產資源:安徽省礦產資源種類繁多,儲量豐富,分布集中。已發現各類礦產130多種,其中探明儲量的有67種,已開發利用的有49種,保有儲量居全國10位的礦產有38種。按1990年不變價格計算,全省礦產保有儲量的潛在總價值達1.92萬億元,居全國第10位。其中,煤、鐵銅、硫、明礬石等11種礦產保有儲量和潛在價格在華東地區乃至全國均名列前茅。 安徽屬東亞顯著季風氣候區、暖溫帶與亞熱帶的過渡地帶,冷暖氣團活動頻繁,氣候年際變動較大;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地形多種多樣.正是由於這些因素,使得安徽自然災害種類繁多;發生頻繁;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具有很強的地域性等特點.主要自然災害有洪澇、秋旱等。 中文名稱:安徽外文名稱:Anhui Province別名:皖行政區類別:省所屬地區:中國下轄地區:17地級市,5縣級市,56縣政府駐地:合肥地理位置:華東腹地面積:13.96萬平方公里人口:6740.8萬(2008年末)方言:北方官話、吳語、徽語氣候條件:暖溫帶向亞熱帶的過渡型氣候著名景點:黃山,九華山,天柱山,西遞,宏村,鳳陽明皇陵,太極洞省樹:黃山松(迎客松)省花:黃山杜鵑省鳥:灰喜鵲著名高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㈨ 概括安徽自然環境特點
一、 地理位置
安徽省簡稱「皖」,地處中國東部,位於東經114° 54′--119°37′、北緯29°4
1′--34°38′之專間,緊屬靠以上海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經濟區,是臨江近海的內陸省份。
全省南北長約570公里,東西寬約450公里,總面積13.96萬平方公里,約佔中國國土
面積的1.45%。
二、地形地貌
安徽省地形地貌呈現多樣性,長江和淮河自西向東橫貫全境,全省大致可分為五個
自然區域:
(1)淮北平原。
(2)江淮丘陵。
(3)皖西大別山區。
(4)沿江平原。
(5)皖南山區。
主要山脈有大別山、黃山、九華山、天目山,最高峰黃山蓮花峰海拔1860米。長江
流經安徽南部,境內全長416公里,淮河流經安徽北部,在境內全長430公里,新安江為
錢塘江正源,境內幹流長240公里。
長江水系湖泊眾多,較大的有巢湖、龍感湖、南漪湖。其中巢湖面積800平方公里,
為中國五大淡水湖之一
㈩ 安徽省的地理環境是怎樣的
安徽地處中國華東地區,經濟上屬於中國東部經濟區。地理位置東經114°54′—119°37′,北緯29°41′—34°38′。地處長江、淮河中下游,長江三角洲腹地,居中靠東、沿江通海,東連江蘇、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鄰江西,北靠山東,東西寬450千米,南北長570千米,安徽位於低海拔地區,平均海拔119.3米。轄境面積14.01萬平方千米,土地面積13.94萬平方千米,佔全國的1.45%,居第22位。地跨長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形成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南山區三大自然區域。長江流經安徽境內400千米,淮河流經省內430千米,新安江流經省內242千米。
安徽省共有湖泊580多個,總面積為1750平方千米,其大型12個、中型37個,湖泊主要分布於長江、淮河沿岸,湖泊面積為1250平方千米,佔全省湖泊總面積的72.1%。淮河流域有八里河、城西湖、城東湖、焦崗湖、瓦埠湖、高塘湖、花園湖、女山湖、七里湖、沂湖、洋湖等11個湖泊,長江流域有巢湖、南漪湖、華陽河湖泊群、武昌湖、菜子湖、白盪湖、陳瑤湖、升金湖、黃陂湖、石臼湖等10個湖泊。其中巢湖面積770平方千米,為安徽省最大的湖泊,全國第五大淡水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