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中海地理位置
1. 地中海在的地理位置在哪/
地中海位於北緯30~40,東經0~20之間,北面是歐洲,南面是非洲,東面是亞洲。
2. 地中海的地理位置
是的,敘利亞以西的整個海,葡萄牙西邊是大西洋,他和地中海由西班牙南邊的直布羅陀海回峽相連的,阿拉伯世答界是由亞洲部分的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阿曼、阿聯酋、卡達、巴林、敘利亞、伊拉克、約旦、黎巴嫩、阿拉伯葉門共和國、葉門人民民主共和國和巴勒斯坦、以色列;非洲部分的埃及、利比亞、蘇丹、阿爾及利亞、摩洛哥、突尼西亞、茅利塔尼亞、索馬里和吉布地組成的,其人口以信奉伊斯蘭教的阿拉伯民族為主。
3. 地中海的地理環境
地中海的沿岸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暖濕潤,被稱作地中海氣候。
地中海是典型的地中海氣候區域,夏季乾熱少雨,冬季溫暖濕潤,這種氣候使得周圍河流冬季漲滿雨水,夏季乾旱枯竭。冬季受西風帶控制,鋒面氣旋活動頻繁,氣候溫和,最冷月均溫在4-10℃之間,降水量豐沛。夏季在副熱帶高壓控制下,氣流下沉,氣候炎熱乾燥,雲量稀少,陽光充足。全年降水量300-1000毫米,冬半年約佔60%-70%,夏半年只有30%-40%。冬雨夏乾的氣候特徵,在世界各種氣候類型中,可謂獨樹一幟。
植被葉質堅硬、葉面有蠟質、根系深,有適應夏季乾熱氣候的耐旱特徵,屬亞熱帶常綠硬葉林。這里光熱充足,是歐洲主要的亞熱帶水果產區,盛產柑橘、無花果和葡萄等,還有木本油料作物油橄欖 。 地中海中沿岸海岸線曲折、島嶼眾多,大島嶼有馬略卡島、科西嘉島、薩丁尼亞島、西西里島、克里特島、塞普勒斯島和羅得島等。
地中海中的群島: 巴利阿里群島、艾奧尼亞群島 地中海中的島嶼: 馬略卡島、科西嘉島、薩丁尼亞島、西西里島、克里特島、塞普勒斯島、羅得島、馬爾他島 地中海中沿岸海岸線曲折、島嶼眾多,大島嶼有馬霍卡島、科西嘉島、薩丁尼亞島、西西里島、克里特島、塞普勒斯島和羅得島。其中西西里島是地中海上的第一大島,撒丁島排位第二,塞普勒斯第三,科西嘉島第四,克里特島列第五。
塞普勒斯
塞普勒斯是地中海東部的一個島國,位於土耳其以南。至少在公元前800年腓尼基人就在此定居,後來相繼被亞述人、埃及人、波斯人、馬其頓希臘人、埃及人、羅馬人(58 公元前)佔領。拜占庭從公元395年-1191年統治該地,並在第三次十字軍東征時被英格蘭理查德一世佔領。1489年被威尼斯兼並。1571年被土耳其征服。1914年大不列顛宣布擁有其統治權。1960年塞普勒斯獨立。尼科西亞是其首都和最大的城市,人口642731。塞普勒斯的居住主要分為兩大人群:土耳其人與希臘人。
科西嘉島
科西嘉島距離海岸193千米,在法國東南海岸,島面積為8480平方千米,是地中海群島中第4大島,居民約55萬人。在蔥翠高山和湛藍大海之間科西加島為一絕佳度假勝地。科西嘉島與其他幾個島嶼一樣充滿了動盪,這里最先是腓尼基人的殖民地,曾經被羅馬人占據,然後又被比薩與熱那亞共和國佔領,1769年又成為法國領土,這一狀態一直保留到今天。這個島嶼不僅產生了著名的政治人物拿破崙,而且產生了許多航海家與地圖製作者,其中不乏阿拉伯人。
馬爾他島
馬爾他也是個不能忽視的小島。全境由五個島嶼組成,其中馬爾他島面積最大,面積316平方千米,它處在地中海東西方的交界處。馬爾他位於地中海中部的島國,有「地中海心臟」之稱。海岸線長180千米。屬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年平均氣溫21.3℃,最高氣溫40℃,最低氣溫5℃。年平均降水量560毫米。該島人口主要組成為阿拉伯人、西西里人、(法國)諾曼地人、西班牙人、義大利人以及英國人。當地人說英語和一種帶有閃族特點的馬爾它語,也有很多人說義大利語。所有人信仰羅馬天主教。歷史上馬爾他曾經最先被腓尼基人佔領,後來是希臘人,再後來迦太基人,最後是羅馬人。後來阿拉伯人、諾曼地地人、土耳其人,最後是拿破崙。19世紀初期英國人驅逐了法國人這里成為英國殖民地。
1869年蘇伊士運河的開通提升了馬島的戰略地位,這里成為蒸汽船到印度與東亞的裝煤加運站。
二戰中間,這里是德國與義大利轟炸最為徹底的一個區域。上個世紀該島獲得獨立,成為一個憲政國家。
西西里島
西西里島(英語:Sicily義大利語:Sicilia;法語:Sicile)是地中海最大和人口最稠密的島。它屬於義大利,位於亞平寧半島的西南。東與亞平寧半島僅隔寬3公里的西西里島衛星圖片墨西拿海峽。公元前八世紀至前六世紀希臘人在島東岸建立殖民地。公元前241年成為羅馬帝國的一個省。以後歷經汪達爾、拜占庭、諾爾曼人等統治,1442年並入西西里王國,不久又分裂,改受西班牙統治,1861年並入義大利王國。1946年5月起西西里島獲得自治權。
境內多山地和丘陵,沿海有平原。多地震。地中海式氣候,北部、西部較濕潤,南部較乾燥。西西里島最高的山是埃特納火山(3323米),它也是歐洲最大、最活躍的火山。墨西拿北部的斯特朗博利島上的斯特朗博利火山也是一座活火山。農業以小麥、蔬菜、葡萄、棉花為主,並多柑橘、檸檬等亞熱帶果品。西海岸漁業發達,產沙丁魚和金槍魚。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在此發現石油和天然氣,從而促進了地區工業的發展,還有硫黃等礦藏和鹽場。
由於許多世紀以來與不同血統和身體型態的種族相接觸,西西里人成了一個多樣化的民族。盡管處於地中海許多種文明的交匯點,但由於遠離義大利半島,所以西西里仍舊保留著許多較為農村化地區的特點。大多數西西里人說義大利語的西西里方言。有時這個方言也被認作是一個獨立的語言。少數人說阿爾巴尼亞語或希臘語。大多數人信天主教。社會問題嚴重,例如:人口過度密集、浪費、貪污、環境污染、缺水和國際性的非法組織(黑手黨)。
地中海曾被認為是以前環繞東半球的特提斯海的殘留部分。知道它是在結構上較為年輕的盆地。其大陸棚相對較淺。最寬的大陸棚位於突尼西亞東海岸加貝斯灣,長275千米。亞得里亞海海床的大部分亦為大陸棚。地中海海底是石灰、泥和沙構成的沉積物,以下為藍泥。海岸一般陡峭多岩,成很深的鋸齒狀。隆河、波河和尼羅河構成了地中海中僅有的幾個大三角洲。大西洋表層水的不斷注入是地中海海水的主要補充來源。其海水循環的最穩定組成部分為沿北非海岸經直布羅陀海峽注入的海流。整個地中海海盆構造活躍,常有地震發生。是世界上強地震帶之一。這里水下地殼破碎、地震、火山頻繁,世界著名的維蘇威火山、埃特納火山即分布在本區。
西西里島與非洲大陸之間有一海嶺將地中海分為東西兩個部分。西地中海中有3個由海嶺隔開的主要海盆。由西向東分別為:阿爾沃蘭海盆、阿爾及利亞海盆和第勒尼安海盆。地中海東部為愛奧尼亞海盆(其西北為亞得里亞海)和勒旺海盆(其西北為愛琴海)。地中海中的大島嶼有馬略卡島、科西嘉島、薩丁尼亞島、西西里島、克里特島、塞普勒斯島和羅得島。海域中的南歐三大半島及西西里島、撒丁島、科西嘉島等島嶼,將地中海分成若干個小海區:利古利亞海、第勒尼安海、亞得里亞海、伊奧尼亞海、愛琴海等。地中海海底起伏不平,海嶺和海盆交錯分布,以亞平寧半島、西西里島到非洲突尼西亞一線為界,把地中海分為東、西兩部分。東地中海要比西地中海大得多,海底地形崎嶇不平,深淺懸殊,最淺處只有幾十米(如亞得里亞海北部),最深處可達4000米以上(如愛奧尼亞海)。有的地方,一條航行著的船隻,船頭與船尾之間,水深相差竟有四五百米之多。
1970年,地理學家Kenneth J. Hsu 和 William B.F. Ryan曾在海洋調查船Glomar Challenger號上致力收集調研資料。這次特別巡航的一個目的是調查地中海的地層以及解決關於其地質歷史的問題。其中一個問題是有關地中海地區無脊椎動物(沒有脊椎的動物)600百萬年前發生劇變的證據。大部分古老的生物都幾乎滅絕了,盡管一些頑強的種類得以生存。一些動物成功地遷移到了大西洋。不久後,這些動物又回來了,並帶回來新的物種。為什麼這最近的動物滅絕和遷移會發生呢?
Glomar Challenger號上科學家們的另一個任務是嘗試去確定深埋在地中海海底穹頂狀巨塊的起源。這些結構在早些年被回聲探測器探測過,但是它們在探測過程中從未被穿透。它們是像美國海灣海岸一帶的含鹽圓頂狀巨塊嗎?如果是的話,為什麼在地中海海底之下會有這么多堅硬的結晶鹽呢?
帶著這些清楚擺在他們面前的問題,科學家們登上Glomar Challenger號前往地中海尋找答案。1970年8月23日,他們恢復了一個樣本。這個樣本由石膏鵝卵石和火山岩碎塊組成。周圍沒有鵝卵石被發現,這可能說明這些小石頭不來自附近的大陸。接下來的日子裡,隨著海底岩層穿透實驗的進行,石膏固體樣本被不斷地放在甲板上。而且,這些膏狀物的組成和結構特性表明它們形成於沙漠。在石膏層上下的沉積物中包含了微小的海洋生物化石,這說明了是開放性的海洋環境。當鑽到地中海盆地中心的最深處時,科學家們從鑽管中獲得了堅實的、光亮的結晶鹽。跟結晶鹽相互嵌在一起的薄層像是被風吹起的泥沙層。
時間明確地闡明了一個假設。調查者們構思了這樣的理論:大約2000萬年前,地中海是一條寬闊的航道,它通過兩條狹窄的海峽與大西洋連接。地殼運動封閉了海峽,被陸地包圍的地中海也開始蒸發。由蒸發引起的越來越高的鹽度造成無脊椎動物種類的滅絕。只有一些能抵抗高鹽度條件的物種保留下來。隨著蒸發的繼續進行,鹽水濃度太高以致硬地層的硫酸鈣發生沉澱。在盆地的中間深處,剩餘鹽水的持續蒸發形成更多的可溶的氯化鈉(鹽)。後來,在上層沉澱物的重壓下,鹽向上形成了含鹽的圓頂。然而在這之前,地中海是一個3000米深的大沙漠。然後,550萬年前發生了洪水。作為地殼調整和斷層作用的結果,連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直布羅陀海峽打開了,水流像瀑布一樣壯觀地涌回地中海。湍急的水流沖擊並摧毀了堅硬的含鹽層,使把它們磨成了Challenger號獲得的第一份樣品中所觀察到的鵝卵石。隨著盆地的填充,普通的海洋生物又回來了。不久後海洋軟泥層開始在老的硬地層上堆積。
鹽、石膏、動物區系的變更,還有不尋常的沙礫層都為地中海曾經是塊沙漠的理論提供了充分的證據。
4. 比較地中海與非洲南部好望角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當然是地中海重要,直布羅陀海峽,聯通大西洋與地中海乃至紅海。厄歐洲諸國石油通道,否則索馬裏海盜也不會那麼猖狂了。地中海是軍事經濟文化交流的要道。
5. 地中海位置的優越性
所有地域的優越性均可從地域的氣候,土地,農作物,歷史文化,交通考慮。專地中海由於都是水屬路可通四方可見交通方便,氣候夏天炎熱乾燥,冬天溫和多雨,有利於農作物的生長也就是縮短農作物的生長期.........
6. 地中海在哪裡(圖片)
地中海西部通過直布羅陀海峽與大西洋相接,東部通過土耳其海峽(達達尼爾海峽和博斯普魯內斯海峽、馬爾馬容拉海)和黑海相連。西端通過直布羅陀海峽與大西洋溝通,最窄處僅13千米,
航道相對較淺。東北部以達達尼爾海峽-馬爾馬拉海-博斯普魯斯海峽連接黑海。東南部經19世紀時開通的蘇伊士運河與紅海溝通。地中海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海之一,而附屬其的大西洋卻是年輕的海洋。地中海處在歐亞板塊和非洲板塊交界處,是世界強地震帶之一。地中海地區有維蘇威火山和埃特納火山。
58集裝箱網專業回答 望採納
7. 地中海的地理位置如何
地中海位復於歐、亞制、非三洲之間,是世界上最大的陸間海。它西連大西洋,北接黑海,南通紅海及印度洋,自古是連接三大洲的重要航道和兵家必爭之地,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墨索里尼企圖重溫羅馬帝國的舊夢,把地中海變成義大利湖,為奪占非洲和巴爾干創造條件。德國為實施「德意聯合海戰」計劃,穩定南翼,進軍非洲,也十分重視地中海。英國為保護其在埃及和地中海沿岸地區的殖民地,守住直布羅陀及馬爾他等要地,保持與印度、緬甸、新加坡、香港等殖民地的聯系,把地中海視為自己的生命線。於是,同盟國與軸心國在地中海展開了激烈爭奪。
英國空軍迎戰來犯德機
8. 地中海屬於哪個哪個國家
地中海是陸間海,其區域范圍並不落在某一國家境內。相反,它的沿海包含了許多國家,分別有:
1、歐洲國家:西班牙、法國、摩納哥、義大利、馬爾他、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黑山、阿爾巴尼亞、希臘。
2、亞洲國家:土耳其 、塞普勒斯、敘利亞、黎巴嫩、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自治政府。
3、非洲國家:埃及、利比亞、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摩洛哥。
地中海處在歐亞板塊和非洲板塊交界處,西部通過直布羅陀海峽與大西洋相接,東部通過土耳其海峽和黑海相連。西端通過直布羅陀海峽與大西洋溝通,東北部以達達尼爾海峽-馬爾馬拉海-博斯普魯斯海峽連接黑海,東南部經19世紀時開通的蘇伊士運河與紅海溝通。
(8)地中海地理位置擴展閱讀:
地中海沿岸的國家組成了一個聯盟,即「地中海聯盟」。
聯盟最先由法國總統薩科齊提出,構想源於1995年11月27日巴塞羅那會議所確立的「巴塞羅那進程」。
即歐盟和地中海沿岸國家,包括阿爾及利亞、摩洛哥、突尼西亞、埃及、以色列、約旦、黎巴嫩、馬爾他、敘利亞、土耳其10個北非、中東國家,以及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建立在經濟、能源、移民、民主制等方面的合作關系。
地中海地區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尤其在經濟、政治和軍事上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戰略地位。長期以來,地中海成為列強必爭之地。
從第二次世界大戰起,美國第六艦隊一直以地中海為基地,西方其他國家的艦隊也在這個海域游弋,從艦艇數量看,今天的地中海已經成為西方軍事大國軍艦集聚密度最大的海域。
9. 地中海及紅海在那個位置
地中海西部通過直布羅陀海峽與大西洋相接,東部通過土耳其海峽(達達尼爾海峽和博斯普魯斯海峽、馬爾馬拉海)和黑海相連。西端通過直布羅陀海峽與大西洋溝通,最窄處僅13千米,航道相對較淺。東北部以達達尼爾海峽-馬爾馬拉海-博斯普魯斯海峽連接黑海。東南部經19世紀時開通的蘇伊士運河與紅海溝通。地中海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海之一,而附屬其的大西洋卻是年輕的海洋。
地中海處在歐亞板塊和非洲板塊交界處,是世界強地震帶之一。地中海地區有維蘇威火山和埃特納火山。
紅海位於非洲東北部與阿拉伯半島之間,呈現狹長型。其西北面通過蘇伊士運河與地中海相連,南面通過曼德海峽與亞丁灣相連。是鹽度最高的海,是世界重要的石油運輸通道。
(9)地中海地理位置擴展閱讀:
紅海海底擴張使地殼出現了裂縫,岩漿沿裂縫不斷上涌,海底岩石被加熱,海水底部水溫高。是世界上鹽度最高的海域,沒有任何河川之水注入紅海,且沙漠地帶雨量稀少。
紅海海盆為亞非大裂谷的一部分,長約2100千米。按海底擴張和板塊構造理論,認為紅海和亞丁灣是海洋的雛形。紅海底部確屬海洋性的硅鎂層岩石,在海底軸部也有如大洋中脊的水平錯斷的長裂縫,並被破裂帶連接起來。
非洲大陸與阿拉伯半島開始分離在2000萬年前的中新世,還在以每年1厘米的速度繼續擴張。紅海兩岸陡峭壁立,岸濱多珊瑚礁,天然良港較少。整個紅海平均深度558米,最大深度2514米。
紅海兩岸沒有大河流入,在通往大洋的水路上,有石林及水下岩嶺,大洋里稍淡的海水難以進來,紅海中較鹹的海水也難以流出去。科學家還在海底深處發現了大面積的「熱洞」。
大量岩漿沿著地殼的裂隙涌到海底,岩漿加熱了周圍的岩石和海水,出現了深層海水的水溫比表層還高的奇特現象。熱氣騰騰的深層海水泛到海面加速了蒸發,使鹽的濃度越來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