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旅遊地理知識點
1. 高中旅遊地理常考大題常考知識點怎麼答比較全面能不能總結一下 能拿滿分的那種 謝謝
把你QQ號給我,我有一個地理知識點總結。是說明10類常考綜合題的總結。隨便說一下,我是今年的高考文科畢業生。
2. 高考旅遊地理都該復習些什麼知識點啊
文綜最後地理的綜合題每年都差不多, 分析一下地理區位優勢或者區域的可持續發展什麼的
3. 高中地理選修 旅遊地理的知識點
你是要考試嗎?環境地理比較好拿分哦,我們班基本上做那環境的,那些大多以前都接觸過的,比較容易。不好意思,旅遊的就沒辦法幫你了!
4. 高中地理選修3《旅遊地理》知識點
1、旅遊資來源的概念
自然界和人類自社會中凡是能夠對旅遊者產生吸引力,可以為旅遊業開發利用,並可產生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各種事物和因素,統稱為旅遊資源。
2、了解旅遊資源的分類:
自然旅遊資源:地質地貌景觀、水域風光、生物景觀、天象與氣象景觀
人文旅遊資源:遺址遺跡、建築設施、旅遊商品、人文活動
3、運用資料說明旅遊資源的多樣性
(1)自然環境的地域差異
(2)歷史、文化背景和民間習俗的不同
(3)社會、經濟、文化、科技發展水平
(4)人們的旅遊動機復雜多樣
(4)高中旅遊地理知識點擴展閱讀:
能源分類:
可再生能源(舉例水能、風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陽能);非可再生能源(舉例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礦物能源和核能)。
能源基地建設:
⑴面臨挑戰:①人均資源量少;②人均能源消耗量低;③單位產值能耗高;④以煤炭為主能源消費結構;⑤能源安全受到威脅。
⑵採取措施:①擴大煤炭開采量;②提高晉煤外運能力,以鐵路為主,公路為輔;③加強煤炭的加工轉換:一是建設坑口電站,變輸煤為輸電;二是發展煉焦業。
能源的綜合利用
⑴變革原因:產業結構單一、經濟效益低下、生態環境問題嚴重。
⑵變革模式:結合鐵礦、鋁土礦等資源優勢,構建三條產業鏈:煤電鋁、
5. 高中地理旅遊地理有哪些易錯題,旅遊地理易錯知識點
易錯題集錦與點撥
易錯題 1:下圖是某區域太陽年輻射總量等值線(單位:百萬焦耳/平方米·年)圖。據此回答(1)
一(2)題。
(1)①、②兩地太陽年輻射總量的最大差值 R 可能是
A.2900<r<3000 p="" d.4400<r<4500<="" b.3400<r<3500c.3900<r
(2)導致①、②兩地太陽年輻射總量差異的主要因素是
A.副熱帶高壓 B.緯度位置 C.地形地勢 D.西南季風
【解析】(1)由圖可知,兩地太陽輻射總量:6000<①<6500,3000<②<3500,交叉相減 得出,
①②兩地太陽輻射總量的最大差值 R<3500, 只有答案 B 符合。 (2)由圖中經緯度可知,
①地位於橫斷山區,②地位於四川盆地,因此兩地太陽年輻射總量差異的主導因素是地形地勢,答案 C 正確。 【參考答案】(1)B (2)C
【友情提示】1.注意相對高度的計算,若①比②海拔高,且 a1<①<b1,a2<②<b2,則,a1-b2<①-②< p="" 2.查閱中國地圖,熟悉該區域的空間定位,同時注意①地位於橫斷山區,②地位於四川盆地。
易錯題 2:若地球在冥王星的軌道上運行,則會發生的現象有
A.變為寒冷的「冰球」 B.變為炎熱的「火球」 C.大氣層將會消失 D.體積將會變小
【解析】冥王星軌道距離太陽遙遠,溫度是最低的。大氣層與地球的體積質量有關。 【參考答案】A
【友情提示】 深刻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及相互對應關系:日地距離適中→地球的
溫度適宜;質量體積適中→存在大氣層。
易錯題 3:我國「神舟六號」飛船於北京時間 2005年10 月 12 日 9 時許成功發射,17日凌晨安全返回。據此回答下題。
下圖是以極點為中心的四幅半球圖,若用陰影部分表示飛船發射時刻區時為 10 月 12
日的范圍。其中最接近的是
A.a B.b C.c D.d
【解析】當北京時間為 10 月 12 日 9 時時,15°W 為零時經線,故區時為 10 月 12 日 的經度范圍是
22.5°W~180°,即此時地球上的新的一天占 202.5°,舊的一天佔157. 5,故排除 A。新舊兩天的分界線有兩條,一是 22.5°W,二是
180°經線,b、c、d 三圖中只有 d符合。 【參考答案】D
注意表述中:區時為 10 月 12 日的范圍,所以地方時為 0 點的經線向西7.5°也屬於新的一天。
易錯題 4:一架飛機在某地起飛,沿水平方向以 837km/h 低空勻速飛行,且飛行員看到太陽在正南方天空,保持靜止不動(赤道上地球自轉線速度為
1670km/h)。據此回答⑴—⑵題。
⑴此時飛機飛行的方向是 A.自西向東 B.自東向西 C.自南向北 D.自北向南
⑵飛機航線所對應的地理緯度是 A.赤道 B.極點 C.北緯 30° D.北緯60°
【解析】 由於飛行員看到太陽在正南方向天空,並且保持不動,則飛機飛行的方向應和太陽視運動方向(自東向西)一致,同時由於赤道自轉線速度為 1670
km/h,而 837 km/h的自轉速度只能位於緯度為 60°的位置。 【參考答案】⑴B ⑵D
【友情提示】1.注意總結晝夜交替周期問題:⑴自西向東運行的速度為α°/小時,則觀測到的晝夜交替周期為
360°÷(15°+α°)小時。如:α=15°/小時向東運行,則觀測到的晝夜交替周期為 12
小時;α=30°/小時向東運行,則觀測到的晝夜交替周期為8時。⑵自東向西運行的速度為α°/小時,則觀測到的晝夜交替周期為
360°÷(15°-α°)小時。如:α=15°/小時向西運行,則觀測到的太陽永遠位於同一位置;α=30°/小時向東運行,則觀測到的晝夜交替周期為 12
時,但會出現西升東落現象。 2.赤道上的地球自轉線速度為 1670km/小時,南北緯 60°的地點地球自轉線速度為 837km/小時,或者用 1670
的一半作答。
易錯題 5:讀下圖,回答⑴—⑵題。
⑴圖中正確表示 2008年元旦地球所在公轉軌道位置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⑵依據圖,當地球位於軌道位置①時,下列敘述可能正確的是 A.地球公轉速度由快轉慢
B.地球公轉速度達一年中最大值
C.北回歸線以北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達到最大值
D.海南島上高大椰子樹樹乾的影子消失
【解析】⑴2008 年元旦即 1
月初,位於圖中的④。⑵當地球位於軌道位置①時,即地球位於近日點到秋分日的移動過程中,地球公轉速度由慢轉快;地球公轉速度較慢;北回歸線以北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達到最大值的位置是夏至日。海南島位於北回歸線與赤道之間,可能出現太陽直射現象,高大椰子樹樹乾的影子消失。
【參考答案】⑴D ⑵D
【友情提示】1.注意近日點、遠日點在不同圖中的位置(如下圖),並對其速度變化進行把握。
2.海南島位於 20°N以南地區,注意查找海口的位置以便對海南省進行定位。
易錯題 6:下圖中①線表示夏至日全球不同緯度正午太陽高度分布狀況,請在圖中畫出10 月 17
日全球不同緯度正午太陽高度分布的大致狀況。
【解析】10 月 17
日為北半球冬半年,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越往北,正午太陽高度角愈小,白晝也越短。此時太陽直射點緯度位置應介於 5°S~10°S 之間。繪圖(從太陽直射點
5°S~10°S 間引出①線的平行線)
【參考答案】從太陽直射點 5°S~10°S 間引出①線的平行線。
【友情提示】注意思考這樣繪制的原理。提示:根據正午太陽高度的公式進行分析。
易錯題 7:圖中外圓表示緯線圈,N 為北極點。讀圖回答⑴~⑵題。
⑴若 AB 弧表示夜弧,則 D 點的日出時刻是
A.21 時 30 分 B.2 時 30 分 C.8 時00 分 D.3 時 30 分
⑵下列哪座城市晝夜長短的狀況與圖示情況最接近 A.大慶 B.海口 C.岳陽 D.長春
【解析】此組題考查地球運動的意義,難度較大。第⑴題,從圖中可判斷,A、B、C、D 在同一緯線圈上,故日出時間相同,AB 為夜弧,跨 75°,故夜長占
75°/360°,可算出夜長為 5 小時,0 時前後夜長各佔一半,故日出為 2∶30。第⑵題根據上題中夜長只有 5 小時,說明此地緯度較高,故選 A。
【參考答案】⑴B ⑵A
【友情提示】對於晝長夜長的計算需要重視,以下方法需要把握住:晨昏圈和某緯線的交點之間的弧度/15=當地的晝長或夜長,晝長+夜長=24
小時,日出地方時+日落地方時=24
小時,日落地方時-日出地方時=晝長,夜長的一半=日出地方時,12±晝長的一半=日落(日出)地方時,24±夜長的一半=日出(日落)的地方時。
易錯題
8:下圖為某處地層未曾倒置的地質剖面圖,其中①至④代表所在地層的成岩作用。據此回答⑴~⑵題。
⑴下列有關該處地質事件發生的先後順序,最正確的是 A.甲乙丙 B.甲丙乙 C.乙丙甲 D.丙乙甲
⑵丙侵入岩脈應為何種岩石? A.沉積岩 B.岩漿岩 C.變質岩 D.資料不足,無法判斷
【解析】從圖中看是沉積岩受擠壓形成褶皺,即壓力過大而出現斷層,而後在斷層處較破碎而易發生岩脈侵入;侵入的岩脈來自地下岩漿冷卻而成,故為岩漿岩。
【參考答案】⑴A ⑵B
【友情提示】注意理解岩石先後關系;侵入岩脈多數是岩漿岩。
易錯題 9:選擇壩址是修建水庫的關鍵之一,圖示方案中,最適宜建大壩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建設大壩要考慮地質構造,不能建在斷層和地殼不穩定地帶。背斜頂部受張力作用,易發生斷裂,不宜建大壩;向斜槽部受擠壓,岩層堅硬、地殼穩定,有利於建大壩。
【參考答案】D
【友情提示】分析地質構造不但可揭示地質時期地殼運動,分析地貌形成,而且對人類生產活動具有指導作用。
地質構造實踐意義原因或依據
背斜天然氣、石油埋藏區岩層封閉、常有「儲油構造」,易於儲油、儲氣
隧洞的良好選址天然拱形、結構穩定,不易儲水
頂部地帶適宜建採石場 裂隙發育,岩石破碎
向斜地下水儲藏區、常有「自流井」分布底部低凹,易匯集水,承受靜水壓力
斷層泉水、湖泊分布地;河谷發育;斷層沿線水資源豐富斷層有利於地下水運動; 岩隙水易沿斷層線出露;岩石破碎,易被侵蝕為窪地,利於地表水匯集
鐵路、公路、橋梁、水庫等的迴避處岩層不穩定,容易誘發斷層活動;破壞工程;水庫水易滲漏
易錯題 10:讀圖,回答⑴—⑵題。
⑴形成甲山地的地質構造屬於 A.背斜構造 B.向斜構造 C.斷層構造 D.板塊構造
⑵圖中乙處河谷的形成原因可能是 A.流水侵蝕作用 B.風力侵蝕作用 C.流水沉積作用 D.風化作用
【解析】⑴根據甲處岩層的彎曲方向不難看出,這兒的岩層向下彎曲,為向斜構造。⑵河谷的形成由流水侵蝕作用形成。 【參考答案】⑴B ⑵A
【友情提示】1.判斷背斜、向斜的方法有二。方法一:利用岩層的彎曲方向判斷。背斜岩層向上彎曲,向斜岩層向下彎曲。方法二:利用岩層的新老關系判斷。背斜中間老、兩翼新,向斜中間新、兩翼老。2.河谷是由河流的侵蝕作用形成,風力侵蝕常見的地貌有風蝕蘑菇、風蝕窪地等。
易錯題 11:讀下圖,回答⑴~⑵題。
⑴圖中剖面可能經過六大板塊中的
A.1 個 B.2 個 C.3 個 D.6個
⑵關於圖中 A、B、C、D 四處地理事物的描述,正確的是 A.A處是由於板塊的張裂作用形成的
B.B 處是火山作用形成的海溝
C.C 處所在的大洋,其主要海域分布在南半球
D.處所在的大陸,其自然景觀具有典型的東西對稱分布的特點
【解析】⑴ 圖中剖面線經過非洲、南美的南部,不可能經過亞歐板塊,首先排除
D;南美州以西的太平洋底屬南極洲板塊,圖中大西洋中間的海嶺西側為美洲板塊,東側為非洲板塊。⑵圖中 C
處位於馬達加斯加島附近海域,屬印度洋,印度洋在南半球的面積遠大於在北半球的面積。
【參考答案】 ⑴C ⑵C
【友情提示】利用已知地理事物和地理事物的相對位置進行把握,進行空間定位,同時
採用排除法作答的技巧。
易錯題 12:若該聚落形態是受河流影響,則圖中最有可能是支流的是
A.甲乙 B.乙丙 C.乙丁 D.甲乙丙
【解析】若該聚落形態是受河流影響的,則在河流的幹流附近聚落要分布得多一些,支流少一些。從圖中可以看出,甲乙處聚落明顯少於乙丙、乙丁處,故最可能為支流的是甲乙。
【參考答案】 A【友情提示】支流上聚落小且少,幹流上聚落多、規模大,可以利用這個規律判斷干支流。
易錯題 13:當下圖中地區為低氣壓控制時,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①該地區受東南信風控制,炎熱乾燥 ②該地區受西北季風控制,炎熱多雨
③亞歐大陸副極地低氣壓帶被亞洲高壓切斷
④亞歐大陸副熱帶高氣壓帶被亞洲低壓切斷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澳大利亞北部受低氣壓控制,應為南半球夏季、北半球冬季【答案】D
【友情提示】注意東亞季風區、南亞季風區、澳大利亞北部、澳大利亞東南部的風向比較,詳見學生疑問課堂大氣部分疑難點9。
易錯題 14:讀下圖,回答⑴~⑵題。
⑴M 處的氣壓數值可能為
A.1020.0、1012.5 B.1017.5、1020.0
C.1017.5、1015.0 D.1015.0、1012.5
⑵N 處的盛行風向不可能是 A.南風 B.西風 C.西南風 D.東北風
【解析】⑴ 因為相鄰兩條等壓線的數值可能相同,也可能相差一定數值。本題 M
點與其南部(1015.0)、北部(1015.0)的等壓線相對比,可知其值可能為 1012.5、1015.0、1017.5。M
點所在等壓線與其西部相鄰的另一等壓線(1017.5)相比較,其數值可能為:1015.0、1017.5、1020.0。以上兩條分析的數值交集即為 M
點可能的數值。⑵N 處位於低壓中心(氣旋)的南側,氣壓梯度力應該由南向北(高壓指向低壓),在北半球右偏,應該是偏南風或西風,但不會出現偏北風。 【參考答案】⑴C
⑵D
【友情提示】 「相鄰兩條等壓線的數值可能相同,也可能相差一定數值。
」中的相鄰等值線,不是看距離的遠近,而是之間沒有其他的等值線。不可認為 1017.5 與 M 所在閉和的等值線遠,從而勿認為非相鄰等值線。
易錯題 15:讀北半球中高緯度環流示意圖,分析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甲點位於 30°N 附近 B.乙點位於 30°N附近
C。①是冷性氣流 D.②盛行西南風
【解析】本題關鍵是選好「突破口」 ,如從甲、乙兩處入手,比較困難,只有從
60°處入手,仔細觀察,該處有①、②兩支氣流相遇,①氣流爬升在上。根據教材知識,60°附近中緯西風與極地東風相遇,中緯西風暖而輕,爬升到冷而重的極地東風上,由此可見①氣流是中緯西風,②氣流是極地東風。其他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參考答案】A
【友情提示】在理解的基礎上識記三圈環流圖是解題關鍵。首先記憶各氣壓帶的名稱,再根據風的形成原理,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確定各風帶的風向。
易錯題 16:目前,某些城市在城郊建設人工生態林,此舉的意義在於
①減少風沙對城市的侵襲 ②避免郊區工廠的污染物帶入城市
③避免城市的污染物帶到郊區 ④避免城市出現「熱島效應」
A.③④ B.①②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城郊生態林可以減少風沙對城市的侵襲,避免郊區工廠的污染物帶入城市。 【參考答案】B
【友情提示】對於不同地區森林的作用不同:1.防風固沙作用:主要在乾旱半乾旱地區和濱海地區,如我國的「三北」防護林和沿海防護林;2.涵養水源作用:主要在江河上游地區,如我國的長江中上游防護林;3.保持水土作用:主要在山區;4.美化環境減弱雜訊作用:主要在城市、工業區和交通線上。
易錯題 17:下圖為某地氣溫和降水扇形百分比圖,其氣候類型為
A.亞熱帶季風氣候 B.溫帶海洋性氣候
C,溫帶季風氣候 D.溫帶大陸性氣候
【解析】根據圖示獲取信息,氣溫百分比圖顯示,最冷月平均氣溫在 0℃以下的月份佔全年的 1/4,月平均氣溫在 23℃以上的月份佔全年的
1/4,月降水量在 100 mm以上的月份佔全年的 1/6,即兩個月,由此可以判斷該地地處溫帶,四季分明,降水集中,為溫帶季風氣候。
【參考答案】C
【友情提示】 對於氣候類型的判別是高考的重點和難點。判別方法詳見學生疑問課堂大氣部分 6。
特別強調:熱帶草原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可以根據≥200mm 降水量的月份,<3
個月為熱帶草原;>3 個月為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和溫帶大陸性氣候≥100mm 降水量的月份,>2 個月為溫帶季風氣候,<2
個月為溫帶大陸性氣候。
易錯題
18:下圖為我國某地某日天氣系統示意圖,甲、乙、丙、丁四地為該天氣系統控制下的四個城市。甲地氣壓為 1010 百帕,乙地氣壓為 990
百帕。讀圖完成(1)一(2)題。
(1)下圖中天氣系統的氣壓分布狀況最可能是
(2)丁地的風向最有可能是A.偏東風 B.偏南風 C.東北風 D.西北風
【解析】由題意可推斷此天氣系統為鋒面氣旋;中心氣壓低,四周氣壓高,在中心的西側出現冷鋒鋒面。讀圖中等壓線分布及丁處在圖中的位置可判斷出丁處吹西北風。
【參考答案】(1)A (2)D
【友情提示】鋒面存在於低壓槽中, (1)中的四個選項只有 A
符合要求。同時需要明確低壓槽中的天氣類似於低壓或鋒面的天氣現象(陰雨);高壓脊中的天氣類似於高壓的天氣現象(晴朗)。對於風向問題,可以根據風向的形成原理繪製得出答案。
易錯題 19:邢台市地處河北省南部,太行山脈南段東麓,華北平原西部邊緣。
下圖為邢台地區的一次特大暴雨剖面圖,圖中降水最多的地區海拔高度約為
A.2 000 m B.1 500 m C.1 000 m D.500 m
【解析】過降雨曲線最高點,作一條平行於縱軸的直線,找出該線與地形剖面線的交點,然後再據縱軸讀出該點的高度即可。【參考答案】D
【友情提示】這是一類非常典型的試題,必須真正理解做題的方法和技巧,靈活運用。
錯題 20:關於下圖中①②兩地氣候的敘述,錯誤的是
A.位於迎風坡 B.沿岸有暖流經過 C.全年高溫多雨 D.季節變化明顯
【解析】讀圖可知,①②兩地為熱帶雨林氣候,③④兩地熱帶草原氣候。 【參考答案】D
【友情提示】 圖中兩處為比較特殊成因的氣候類型,
我們常考查的特殊氣候類型分布與形成原因總結如下:①四處熱帶雨林氣候:馬達加斯加島的東側、澳大利亞的東北部、巴西高原東南沿海和中美洲的東北部。 遠離赤道,
但因為它們均處於來自海洋的信風的迎風地帶,附近海域有暖流流經,再加上地形的抬升,多地形雨,從而發育了熱帶雨林氣候。②東非高原的熱帶草原氣候:
地處赤道附近應當是雨林氣候,
草原氣候應當分布在雨林氣候南北兩側,但東非高原卻形成了熱帶草原氣候,這是因為這里地勢較高,改變了氣溫和降水狀況,形成了氣候涼爽、降水較少的熱帶草原氣候。③巴塔哥尼亞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巴塔哥尼亞高原位於南美洲南部安第斯山脈的東側,這里東西距海均較近,且處於西風帶范圍內,但卻形成了溫帶大陸性氣候,這是因為該地處於山脈東側的背風坡地帶,受山地的阻擋,雨水稀少,因而形成了溫帶大陸性氣候。
易錯題 21:右圖是某大洋等溫線分布圖,讀後回答(1)一(2)題。
(1)假定 a、b 處等溫線彎曲是由洋流影響而致,則( )
A.a 處是暖流,b 處是寒流 B.a、b 處都是寒流
C.a 處是寒流,b 處是暖流 D.a、b 處都是暖流
(2)假定該海域位於太平洋中,當b 海域水溫異常升高時( )
A.我國東南沿海台風活動異常頻繁
B.秘魯、智利等地可能出現暴雨,發生澇災
C.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地異常多雨
D.秘魯漁場餌料豐富,魚類異常豐富
【解析】等溫線彎曲的方向一致,都向高溫方向彎曲,都為寒流;如為太平洋則應位於大洋東岸,b
海域在南半球為秘魯沿岸,題中所述為厄爾尼諾現象,發生時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地異常乾旱,而秘魯、智利沿岸降水異常增多,出現洪澇,而且由於秘魯寒流減弱,浮游生物減少,造成秘魯漁場減產。
【參考答案】(1)B (2)B
【友情提示】海水等溫線圖的判讀步驟
1.根據海水等溫線的遞變規律確定南、北半球。
海水溫度由低緯→高緯遞減,而等溫線圖一般是上北下南,故水溫由南(下)→北(上)遞減即為北半球,如圖甲;反之為南半球,如圖乙。
2.根據海水等溫線的彎曲方向確定洋流的性質洋流對沿岸海域水溫有影響,即暖流增溫,寒流降溫,導致沿岸等溫線彎曲。(1)如果海水等溫線向高緯凸出(北半球向北、南半球向南),說明洋流水溫比流經海區溫度高,則該洋流為暖流,如下圖,如果海水等溫線向低緯凸出(北半球向南,南半球向北),說明洋流水溫比流經海區溫度低,則該洋流為寒流,如下圖。(2)沿岸地區可以認定,等溫線的彎曲方向與洋流流向一致。
3.根據洋流分布模式,並結合洋流性質確定圖示海域所在大洋的部位 一般中低緯大陸東岸(大洋西部)為暖流,
等溫線向高緯彎曲,大陸西岸(大洋東部)為寒流等溫線向低緯彎曲;北半球中高緯大陸東岸(大洋西部)為寒流,等溫線向低緯彎曲,大陸西岸(大洋東部)為暖流,等溫線向高緯彎曲。
易錯題 22:讀海陸分布示意圖,陰影部分為陸地。據此回答(1)一(3)題。
(1)①②③④四地海面等溫線情況 A.①處等溫線向南凸出 B.②處等溫線向北凸出
C.③處等溫線向南凸出 D.④處等溫線向南凸出
(2)實際調查發現①處附近有世界性大漁場, 在此交匯的洋流是
A.北大西洋暖流與拉布拉多寒流 B.北大西洋暖流與東格陵蘭寒流
C.北太平洋暖流與千島寒流 D.北赤道暖流與加利福尼亞寒流
(3)若陰影變為海洋而可能形成大漁場的是 A.①處 B.②處 C.③處 D.④處
【解析】(1)據圖可知,此圖為北半球,且②③分別為北半球中低緯環流的大洋東岸和西岸,故②為寒流,③為暖流;①④分別為北半球中高緯環流圖的東部和西部,則①為暖流,④為寒流。故④處等溫線受寒流影響比同緯度地區位置要偏南一些。(2)①在北半球
60°附近大陸西岸,只能是北海漁場。(3)若陰影變為海洋,則①②③④位置發生變化,洋流性質也隨之改變,據著名的四大漁場可推知①處受寒暖流交匯影響可能形成漁場。
【參考答案】(1)D(2)B(3)A
【友情提示】需要熟練掌握世界洋流分布的模式圖,根據世界洋流的分布,我們可以歸納世界洋流的分布規律:
易錯題 23:下圖為我國南方某一區域岩層變化圖,據此完成(1)一(2)題。
(1)在圖①中,發生地質作用後,很少形成的地貌有 A.裂谷 B.河口三角洲 C.塊狀山地 D.陡崖
(2)在圖②中,地表岩層受到外力侵蝕的敘述正確的是
A.相對下沉岩層受到侵蝕最嚴重,受到的外力主要是風力作用
B.相對上升岩層受到侵蝕最嚴重,受到的外力主要是風力作用
C.相對上升且靠近斷層的一端,地形常崎嶇不平
D.相對下沉且遠離斷層的一端,常形成崎嶇山地
【解析】(1)圖①中發生地質作用後,形成斷層,不可能形成河口三角洲。(2)圖②中,相對上升且靠近斷層一端,受流水侵蝕作用常形成崎嶇山地。【參考答案】(1)B
(2) C 【友情提示】 流水的侵蝕作用先是從相對上升且靠近斷層的一端開始向上方向移動進行侵蝕。
易錯題 24:讀下圖,回答(1)一(2)題。
(1)圖中洋流最有可能是
A.秘魯寒流 B.本格拉寒流 C.加利福尼亞寒流 D.千島寒流
(2)下列漁場的形成與該洋流有關的是
A.北海道漁場 B.北海漁場 C.秘魯漁場 D.舟山漁場
【解析】由等溫線向南凸出,判定洋流為北半球的寒流或南半球的暖流,由於題目中四個選項都是寒流,判讀為北半球;根據等深線西北低東南高,西北應近陸地,判斷答案為千島寒流。
【參考答案】(1)D (2)A
【友情提示】先判斷洋流的性質、所在半球,進而可以判斷具體的洋流名稱。
易錯題 25:下圖是一座相對高度為 3 000 米的山體,山體的某一側水汽較充足,①②③
④表示不同的自然帶。據此回答(1)一(3)題。
(1)若圖中的虛線表示雪線,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a 坡既是向陽坡,又是迎風坡 B.a 坡是向陽坡,b坡是迎風坡
C.b 坡是向陽坡,又是迎風坡 D.b 坡是向陽坡,a 坡是迎風坡
(2)若山頂有永久性冰川,則山腳的氣溫 T(T 冬表示冬季最低
氣溫,T夏表示夏季最高氣溫)應是
A.T冬<0℃ B.T夏>18℃ C.T冬<18℃ D.T夏<18℃
(3)假如一座 3 000 多米的高山,不受其他因素影響,下列哪幅圖最能表示降水量與高度的關系
A.①圖 B.②圖 C.③圖 D.④圖
【解析】(1)同一自然帶,在向陽坡分布高度大。山體某一側水汽充足,水流充足的一側由於降雪量大,則雪線高度低。(2)高度升高 100 米,氣溫降低
0.6℃。該山相對高度是3 000 米,山頂與山腳下溫差是 18℃;若山頂有永久性冰川,則夏季最高山頂氣溫應該在 0℃以下,山腳下最高氣溫應該小於
18℃。(3)從山腳向上,降水量先是增加,後減少,一般在山腰地帶降水最多。 【參考答案】(1)C (2) D (3)D
【友情提示】判斷山地的陽坡和陰坡,可以根據自然帶分布高度思考,分布高度大的為陽坡,反之為陰坡。判斷某山地的迎風坡和背風坡,可以根據雪線的高低,雪線高的說明降水少,為背風坡;雪線低的說明降水多,為迎風坡。山地降水量的一般分布規律為先增,達到最大值,再減少。
易錯題 26:下圖所示為中央氣象台發布的某日我國地質災害指數和限電指數分布示意
圖。讀圖回答(1)一(2)題。
(1)若圖中所示現象同時出現, 最有可能發生的季節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地質災害指數和限電指數較高的地區,天氣可能分別是
A.沙塵暴、寒潮 B.暴雨、高溫
C.滑坡、沙塵暴 D.泥石流、寒潮
【解析】圖中地質災害多發區為我國滑坡、泥石流多發區,在夏季降水多導致地質災害出現機會較大;同時夏季氣溫高導致家庭製冷等用電量增加,從而出現有些地方限制用電現象。【參考答案】(1)B
(2)B
【友情提示】夏季的用電量大於冬季。
易錯題 27:讀下面「某地地質災害成災頻次示意圖」 ,回答(1)一(2)題。
(1)關於該地地理特徵的敘述,可能的是
①地形崎嶇 ②全年降水豐富,年際變化大
③地表基岩廣布 ④地表岩石破碎,鬆散碎屑物多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該地防禦此類地質災害的主要措施是
①提高植被覆蓋率 ②修建水利工程 ③修建護坡工程 ④清除河道淤泥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解析】從圖中可看出,該地夏季滑坡、泥石流災害非常多,根據所學知識,可判斷此地地殼活動頻繁、地形崎嶇、岩石破碎。防禦措施包括護坡和進行山地植被建設。
【參考答案】(1)C (2)D
【友情提示】(1)容易勿選 A,對於滑坡、泥石流的成因需要把握(詳見學生疑問課堂第四單元
5。對滑坡、泥石流的成因若表述其形成的氣候條件不是年際變化大,而是季節變化大。
6. 旅遊地理知識點
地圖是基礎吧,就像英語單詞
要不然隨便出個經緯度你就不知道是哪裡
所以把世界地圖、中國地圖、洋流等地圖看熟吧
7. 高中地理選修3 旅遊地理 的所有知識點。。我郵箱[email protected],對了給你們加分~
高中地理選修3 旅遊地理旅遊地理復習提綱
一、簡述旅遊資源的內涵。
1.旅遊資源的概念
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凡是能夠對旅遊者產生吸引力,可以為旅遊也開發利用,並可產生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各種事物和因素,統稱為旅遊資源。
2、了解旅遊資源的分類
自然旅遊資源:地質地貌景觀、水域風光、生物景觀、天象與氣象景觀
人文旅遊資源:遺址遺跡、建築設施、旅遊商品、人文活動
3、運用資料說明旅遊資源的多樣性
(1)自然環境的地域差異
(2)歷史、文化背景和民間習俗的不同
(3)社會、經濟、文化、科技發展水平
(4)人們的旅遊動機復雜多樣
4、列舉實例,比較自然旅遊資源和人文旅遊資源的區別
自然旅遊資源和人文旅遊資源的區別
種類 自然旅遊資源 人文旅遊資源
形成 天然形成的自然事物和現象 人類創造的文化事物和現象
規模 一般教大 一般較小
變化 一般比較緩慢 一般比較迅速
分布 野外較多 居民地較多
功能 生態旅遊、探險旅遊、體育旅遊、度假旅遊、健身旅遊 文化旅遊、宗教旅遊、休閑旅遊、購物旅遊、會議旅遊等
示例 山體、水域、植被、野生動物群、氣象奇觀、天文奇觀、構景地貌、自然災害遺跡、自然保護區等 歷史古跡、園林、工藝品、表演藝術、民俗、宗教禮儀、城鄉風貌、社會風情等
5、舉例說明旅遊資源的主要特點
多樣性、地域性、觀賞性與吸引性、不可移動性、重復使用性、可創造性
二、在地圖上指出我國「世界自然文化遺產」的名稱與分布
遺產性質 遺產項目及所在省級行政區
世界自然遺產 九寨溝風景名勝區--四川 雲南三江並流保護區--雲南
黃龍風景名勝區--四川 武陵源風景名勝區---湖南
世界文化遺產 長城——八達嶺--北京
長城——山海關--河北
長城——嘉峪關--甘肅 明清故宮——北京--北京
明清故宮——沈陽---遼寧
莫高窟---甘肅 平遙古城--山西
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陝西 蘇州古典園林--江蘇
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北京 頤和園--北京
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河北 天壇---北京
曲阜孔林、孔府、孔廟--山東 大足石刻--重慶
武當山古建築群--湖北 青城山——都江堰--四川
布達拉宮歷史區---西藏 皖南古村落——西遞、宏村--安徽
麗江古城----雲南 龍門石窟---河南
明清皇家寢陵—明十三陵、明孝陵--北京
明清皇家寢陵—明顯陵--湖北
明清皇家寢陵——清東陵、清西陵-河北
明清皇家寢陵—盛京三陵--遼寧 雲岡石窟---山西
廬山國家公園--江西
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吉林、遼寧
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 泰山—山東 峨眉山——樂山大佛--四川
黃山--安徽 武夷山---福建
三、結合實例,簡述旅遊資源開發條件評價的基本內容
1.旅遊資源的游覽價值
(1)評價旅遊資源的質量:主要看其是否具備較高的美學價值、科學價值、歷史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具有「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高質量的旅遊資源,才會對旅遊者產生強烈的吸引力。
①美學價值——自然風景名勝區對旅遊者產生吸引力的最根本原因
②科學價值
③歷史文化價值——主要指人文景觀而言
④經濟價值:旅遊資源的開發,能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目前,旅遊業已發展成為世界上重要的產業之一。
(2)旅遊資源的集群狀況
(3)景觀的地域組合狀況
2.地理位置與交通
3.客源市場:旅遊地與客源地之間的距離是影響客源市場的重要因素。因為旅遊地的吸引半徑是有限的。一般來說,靠近經濟發達地區或國家(即主要客源地)的旅遊資源,其開發利用的價值要優於遠離經濟發達區的資源。
4.旅遊地的接待能力
5.旅遊地的環境容量
四、旅遊景觀欣賞
(一)旅遊景觀欣賞的方法
1.選擇觀賞位置
①距離
常見景觀欣賞位置把握
景觀類型 景觀舉例 觀賞位置選擇
高大山峰 廬山(贛)、黃山(皖)、泰山(魯)、武陵源群峰(湘西北) 遠眺、俯瞰
地貌的酷似造型 雲南路南石林的阿詩瑪、廣東肇慶的七星岩、安微黃山的石猴觀海、青島的石老人 特定的觀賞位置
山中的峽谷、溶洞、一線天 長江三峽(渝、鄂)、科羅拉多大峽谷(美國) 置身其中近觀
桂林的蘆笛岩溶洞
一線天
瀑 布 尼亞加拉瀑布(加、美兩國間,伊利湖與安大略湖之間)、莫西奧圖尼亞瀑布(尚比亞、辛巴威兩國間,贊比西河上)、黃果樹瀑布(貴州境內,北盤江上) 適當距離仰觀
②角度
③動態: 對於山水有機組合的景觀,可乘船(筏)沿水路觀賞兩岸風景。
常見景觀欣賞角度、動態把握
景觀類型 景觀舉例 觀賞位置選擇
江河湖海 洞庭湖、長江、滇地 位置較高的亭台樓閣(岳陽樓一岳陽,黃鶴樓——武漢,滕王閣一南昌,大觀樓一昆明)之上俯覽遠望
湖沼池塘 濟南大明湖、北大未名湖、南京莫愁湖 多低臨水面建亭、榭、廊,水邊鋪小路近觀俯視
山水有機組合景觀 灕江山水、長江三峽 乘船(筏)沿水路觀兩岸風景
2.把握觀賞時機
景觀類型 景觀舉例及其最佳觀賞時機
隨季節而變化的自然景觀 北方山水風景——夏季;南方千米以上高山——夏季(此季節雨水多,雲霧多,景色豐富且有變化,兼收避暑之效);北國風光——冬季
隨天氣而變化的自景觀 泰山觀日出——凌晨;黃山觀日落——黃昏;海拔較高的風景名山——雨過天晴(既可觀雲海,又可觀日出日落)
特定時間出的自然景觀 錢溏江大潮——農歷八月十八觀大潮;青海湖候鳥——五月;大理蝴蝶會——三月;海市蜃樓、峨眉山「佛光」、吉林霧淞——特定的氣象條件
3.抓住景觀特色
①做好景觀觀賞前的准備工作
②觀賞過程中,觀賞項目、活動方式、觀賞速度等方面保持一定的節奏,將觀賞與思考結合起來。
③園林景觀的常用構景手法
構景手法 做法與效果 舉例
主
配 主景 鮮明突出是園林整體效果成敗的關鍵 故宮以太和殿、孔府以大成殿為主景,其餘為配景
配景 為主景起烘雲托月的作用
層
次 障景法 多在園林入口處或園林中相對獨立景區的入口處,利用一些景物(假山、屏風、竹林等)阻礙另一些景物,達到山重水復、曲徑通幽的意境 《紅樓夢》中大觀園入園處
隔景法 利用牆、廊、樹籬、殿堂等將景物分隔為不同的景區,以增加曲折、層次,豐富景觀層次和旅遊者的想像 蘇州園林
框景 用門框、窗框、洞框作為取景的畫框,把景象框限在從框中看到的范圍內,優化組合審美對象,達到純真、精煉、集中的景觀美 蘇州園林
借景 借園外風景來襯托本園的景色,以擴大園境 西湖借「三面雲山一面城」;頤和園借四山寶塔
4.領悟自然與人文的和諧、體驗景觀的意境
①我國自然風景區最大特色之一 —— 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融為一體
A.寺、廟、亭、閣、塔、摩崖石刻等人文景觀,布局、設計的基本思想是因勢、得體,使人文景觀起到與自然協調,並突出自然美的作用。
寺廟與塔
寺廟與塔
寺廟 塔
地理位置 位於山麓、山谷、山間小盆地的茂林中 在湖光山色的低山丘林地區,小山崗的脊線上或山麓湖邊
人文含義 造成深山藏古寺的意境。與佛教中宣揚的超脫於紅塵之外的思想一致。 用挺立的塔的形象突破地貌的平緩的曲線,從而使塔成為景觀中的重要構景。
例 五台山寺廟 大理三塔
B.詩詞楹聯、神話傳說、名人軼事等文學藝術形式來渲染自然美,把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巧妙而和諧地聯系起來。
②其他人文景觀的建設上表現出的自然與人文的和諧
在我國古代園林建設:要求再現自然(「雖由人作,宛自天開」)。
我國北方園林與南方園林的對比
北方皇家園林 南方私家園林
建築特色 規模宏大。建築色彩濃重,以紅黃為主色調 規模較小。建築色彩素淡,以黑白為主色調
自然與人文的和諧 顯示出皇權的尊榮富貴,又與寬闊整齊的地形、多藍天白雲的氣候特點相輝映 迎合園主追求閑適寧靜的心理需要,又與水鄉風光、濕潤的氣候特點融為一體
③一方山水一方情
風俗民情——是一定地區人們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結果,一方山水一方情
5.以情觀景——景觀欣賞的最高境界
以情觀景的具體要求
①綜合感受——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
②發揮想像——泰山、黃山、華山、峨眉山、青城山的特點分別是雄、奇、險、秀、幽,地貌的酷似造型……都要通過想像才能感知。
③移情與景,情景交融——如「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等。
④登山涉水,求質求真
(二)旅遊區的景觀特點及成因--------中外著名旅遊景觀欣賞
1.黃山風景名勝區
(1)位置:黃山風景區位於我國安徽省南部。
(2)景觀特徵:黃山有四絕「奇松、怪石、雲海、溫泉」。
(3)黃山自然景觀的成因:黃山由花崗岩構成,其花崗岩體垂直節理發育充分,是我國花崗岩地貌中的傑出代表。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塑造了黃山的地質地貌景觀。
黃山四絕
現象 成因
奇松 黃山松是黃山特有的樹種,生長在黃山海拔800米以上的懸崖峭壁上,遍布於山巔峰巒之間。黃山松依山勢而長,形態有立、有卧、有仰,還有異體同干。正所謂黃山「無峰不石、無石不松、無松不奇」。黃山的松樹以其頑強的生命力與奇異的姿態聞名於天下。 黃山松生存於高峰懸崖之上,那裡岩石堅硬,土壤貧瘠。然而,黃山松根部能釋放酸性物質,溶解、侵蝕花崗岩體,使根系穿縫而植。懸崖峭壁的生存條件和植物向陽的特性,加之黃山山谷風大的影響,促使黃山松枝幹虯生,樹冠扁平。
怪石 古人曾留下這樣一副對聯,極言黃山峰石的奇絕:「人間有石皆奴僕,天下無山可弟兄。」黃山群峰之間怪石星羅棋布,形態各異,名物狀景,惟妙惟肖。前人謂黃山石「有一石皆可名一物。」黃山石之怪還在於它往往有「移目換彩」「移步換形」之妙。 黃山的怪石是在奇峰的基礎上,通過外力
的風化和侵蝕作用而形成的。
雲海 「黃山自古雲成海」,黃山雲海縹緲,瑰麗壯觀,氣象萬千。黃山一年之中有250多天有雲霧,有「十日九雲煙」「山色去來雲」之說。 黃山雲霧多是由特殊的自然條件造成的。黃山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山高谷深,林木繁茂,日照時間短,濕度大,水汽多,容易成雲致霧。此外,峰頂和谷底、向陽處和背陰處溫差大,水分蒸發速度不同,以及受山谷風的影響,黃山的雲霧變幻詭譎。
溫泉 與諸多名山相比,黃山因有溫泉而備受遊人青睞,因此有「五嶽若與黃山並,猶欠靈砂一道泉」之說。 黃山溫泉終年噴涌,水潔明凈,可飲可浴。溫泉的熱量主要來自地球內部。當地表水下滲受熱,或是地下水與地下熾熱的岩體相接觸,就變成地下熱水或蒸汽。地下熱水沿著斷層或裂隙上升到地表,就形成了溫泉。
2.澳大利亞大堡礁風景區
(1)概況:大堡礁是澳大利亞東北海岸外一系列珊瑚島礁的總稱,是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
(2)大堡礁的位置、分布、成因
①位置、分布:
A.大堡礁位於澳大利亞東北部海岸外。
B.大堡礁海域處於熱帶的緯度位置,溫暖的淺海環境適合珊瑚蟲繁衍。
②成因
形成條件
海域環境 水溫高達2l℃~38℃,且垂直變化和季節變化較小
鹽度平均3.5%
海水清晰度高,水面較平靜
海水淺,陽光充足
地質環境 地殼緩慢沉積,珊瑚蟲骨骼堆積
(3)大堡礁豐富的旅遊資源
A.海底世界
B.熱帶風光的大陸島嶼和土著部落文化
3.中國雲南的元陽梯田景區
(1)地理位置:元陽縣位於我國雲南省南部,與雲南省省會昆明相距290千米。
(2)元陽梯田修建的地理背景:是近千年來世代居住在這里的哈尼族人民辛勤汗水的結晶,體現著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
(3)元陽的梯田景觀——不同的季節,景觀不同。
4.法國巴黎塞納河畔的古城區
(1)發展歷史:2 000年以前的巴黎只是塞納河上西岱島和附近幾個小島上的漁村,後來逐漸擴大,到3世紀開始有了巴黎這個名字。
(2)巴黎的建築藝術和名勝古跡:凱旋門、艾菲爾鐵塔夜景、盧浮宮外景、巴黎聖母院外景
五、旅遊景區規劃
1.旅遊景區的基本要素應具備交通便捷、景觀獨特、安全衛生、服務周到、環境優良、配套設置完善,能夠滿足多種消費需求等基本要素
2.旅遊規劃的基本內容
①旅遊開發條件的評價②旅遊目標定位與發展戰略規劃
③旅遊空間布局與旅遊產品規劃④旅遊服務設施規劃⑤旅遊實施與保障體系規劃
3.旅遊規劃的基本要求
①規劃觀念新穎 ②調查分析細致 ③旅遊定位準確
④空間布局合理 ⑤內容體系完整 ⑥規劃科學可行
4.規劃中一般存在的問題
(1)缺乏對旅遊資源的科學分析與評估,未能充分發揮資源優勢
(2)旅遊開發沒有形成特色。旅遊區形象不明,遊客市場及產品定位不準
(3)旅遊區空間布局不合理,中心區過多的接待設施不利於景觀和生態環境保護。
(4)景區開發建設中,城市化的特徵過於明顯,人工建設痕跡太多,對背景環境破壞嚴重。
(5)旅遊建設項目缺乏科學的論證,人造景觀重復建設、內容雷同,在當地缺乏文化根基。
六、旅遊活動設計
1.收集旅遊地的信息
(1)收集旅遊地信息的渠道
各種新聞媒介、旅行社、導游手冊、親朋好友、有經驗的旅遊者等。
(2)應該收集的信息
主要包括旅遊資源的特色、旅遊地的時空可達性、旅遊服務設施和條件(如旅遊交通方式及工具、旅遊住宿條件、旅遊餐飲的種類和標准、導游服務、旅行費用等),以及大致的旅行費用等。
2.確定旅遊目的地,選擇旅遊線路
①符合自身特點 ②選擇最佳路徑
③景觀豐富多樣 ④注意勞逸結合 ⑤追求最佳效果
七、旅遊安全
1.旅遊不安全因素
交通事故、犯罪、疾病(或中毒)、火災與爆炸、自然災害、戰爭、社會動盪、恐怖活動、旅遊者冒險造成的以外傷害、旅途迷路、其他突發性以外事故
2.旅遊活動中應採取的安全防範措施
加強預防與管理
做好自我防範
八、闡明旅遊業的發展對社會、經濟和文化的作用
1.拉動經濟發展
(1)發展國際旅遊,能夠增加國家外匯收入
(2)發展國內旅遊業是回籠貨幣、穩定市場的一個重要途徑
(3)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促進產業結構優化
(4)增加經濟收入,縮小地區差異
2.促進社會文化繁榮
(1)滿足精神文化需求
(2)促進文化交流與發展
(3)促進傳統文化的保護。
3.旅遊業促進社會進步
(1)擴大對外開放,提高文明程度
(2)增加就業機會,促進社會穩定
(3)促進社區建設,改善生活環境
(4)推動世界和平,促進人類進步
九、旅遊與環境
1.旅遊對環境的促進作用
(1)保護自然景區和歷史古跡
(2)提高環境質量
(3)改善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
2.旅遊活動帶來的環境問題
(1)污染自然環境(大氣\水\固體廢棄物\雜訊\視覺) (2)破壞生態系統
(3)損毀文物古跡 (4)擾亂社會秩序
3.說明旅遊開發過程中的環境保護措施
(1)健全環保法規,強化環境管理 (2)加強全民教育,提高環保意識
(3)搞好環境評價,制定環保規劃 (4)加強生態建設,防治環境污染
(5)依靠科技進步,增強環保效果
8. 高中中國地理知識點整理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和地圖
1.宇宙中的地球
(1)地球是宇宙中的一個天體
地球的宇宙環境。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日地關系
太陽系概況。地球在太陽系中的位置。
太陽能量的來源-
太陽活動及其對地球的影響。
(3J地球
地球的形狀和大小。地軸。兩極。赤道。經線。本初子午線。經度。赤道。緯線。緯度。經緯網及其意義。
東、西半球的劃分。南北半球的劃分。高中低緯度的劃分。南、北回歸線。南、北極圈。
時區的劃分。日界線。國際標准時間。北京時間。區時的應用。
地球自轉的方向、速度和周期。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地球公轉的方向、軌道、周期、黃赤交角。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四季的形成;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晝夜長短的變化;五帶的形成。
(4)宇宙探測
宇宙探測的意義。宇宙探測的現狀。
2.大氣
(1)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層
大氣的組成。
大氣垂直分層及各層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2)大氣的熱狀況和大氣的運動
大氣的受熱過程。
氣溫的日變化和年變化。氣溫分布的一般規律
大氣垂直運動和水平運動的成因。三圈環流與氣壓帶、風帶的形成。大氣環流與水熱輸送的關系。
(3)大氣降水
降水的時間變化。
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
(4)天氣、氣候與人類
鋒面、低壓、高壓、鋒面氣旋等天氣系統的特點。
主要氣候類型及分布。
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
光,熱、水、風等氣候資源及其利用。
寒潮、台風、暴雨、大風等氣象災害的危害及防禦
地球溫室效應、臭氧層破壞、酸雨等現象產生的原因及危害。
(5)氣壓、氣溫、降水等值線圖、柱狀圖等圖形語言的解讀和應用。
3.海洋
(1)海水的性質和運動
海洋表層平均鹽度、溫度的分布和變化規律
洋流。洋流的分布規律。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2)海洋開發
海洋資源的主要類型及其開發利用現狀與前景。
海洋空間的重要性、開發利用現狀與前景。
中國鄰近海域,主要漁場和海洋水產,主要鹽場。
(3)海洋環境保護
主要的海洋環境問題。保護海洋環境的主要措施。
4.陸地
(1)陸地的組成要素和地殼變動
主要造岩礦物。三大類岩石。地殼物質循環的組成、過程及其對地表的影響。
板塊構造學說的主要內容。板塊運動對地表的影響。
陸地水體類型及其相互關系。自然界的水循環及其意義。
生物在陸地環境形成過程中的作用。
土壤的形成及其在陸地環境中的作用。
(2)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地域分異規律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地域分異規律。
(3)陸地資源和地質災害
陸地自然資源的特點。陸地自然資源對人類活動的影響。資源問題。
中國主要自然資源的特點。
主要地質災害及其防禦。
5.地圖
地圖上的方向和比例尺。
常用圖例、注記。
海拔(絕對高度)和相對高度。等高(深)線和地形圖。地形剖面圖。
第二部分 人文地理
1.人類的生產活動與地理環境
(1)農業
影響農業發展的區位因素
主要的農業地域類型及其特點。
世界糧食問題。解決糧食問題的途徑。
中國主要農作物的分市。中國的畜牧業和水產業
(2)工業
工業區位因素。工業發展與區位的關系。
不同類型工業區的特點。
中國主要工業基地和工業中心。
2.人口與環境
(1)人口的再生產
影響人口的增長和分布的主要因素。
世界人口的增長。世界人口的分市。
中國人口的增長和分布。中國的人口政策。
(2)人口數量與環境
人口數量與環境的關系。
不同地區的人口增長狀況。
環境承載力。合理容量。控制人口數量的意義。
(3)人口素質與環境
影響人口身體素質的主要環境因素。
人口的文化素質對環境的影響。
(4)人口遷移與環境
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
我國人口遷移的現狀和原因。
3.人類的居住地——聚落
(1)聚落的形成
鄉村、城市的起源及發展。
(2)城市的區位
自然、經濟、社會等因素對城市發展的影響。
(3)城市化
城市化及其進程。
城市化過程中產生的問題以及解決途徑。
(4)城市地域結構
城市地域功能分區。不同城市地域結構的特點。
城市的合理規劃。
4.人類活動的地域聯系
(1)人類活動地域聯系的主要方式及作用
人類活動地域聯系的主要方式(交通運輸,通信,商業、服務業等)及作用。
(2)交通運輸和通信
主要運輸方式及其特點。
交通運輸線、站的區位因素。交通運輸網的形成與發展。
中國主要交通運輸線、鐵路樞紐和港口
城市的道路交通網路。
現代通信手段和通信網路的作用。
(3)商業貿易
商業中心的區位因素。商業網點的布局,
中國主要商業中心,主要進出口商品.主要貿易國家和地區。
當代金融、貿易的國際聯系及特點。
5.文化景觀
(1)文化景觀
文化景觀的形成,文化景觀與環境的關系。
(2)文化源地與文化傳播
文化源地。文化傳播,文化擴散的主要途徑
6.旅遊活動與環境
(1)旅遊活動及其作用
旅遊活動的特點,旅遊活動的作用。
(2)地理環境與旅遊
旅遊資源及其特性。旅遊資源的價值。
中國的旅遊資源。
旅遊景觀欣賞的基本要求。
(3)旅遊活動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
旅遊活動中的環境問題。
旅遊活動的規模應與環境承載力相適應。
7.世界政治經濟地理格局
(1)世界政治地理格局
世界政治多極化趨勢。國際政治的地緣合作與沖突。
(2)世界經濟地理格局
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經濟全球化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國際經濟的區域合作與競爭。
(3)綜合國力
綜合國力的影響因素。提高綜合國力的途徑。
8.人類面臨的環境問題與可持續發展
(1)環境問題
環境問題的產生。
環境問題的防治。
中國的環境問題與環境保護。
(2)可持續發展
人地關系的演變。
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和原則。
中國的可持續發展戰略。
第三部分 世界地理
1.世界地理概況
(1)世界的陸地和海洋
世界海陸分布。海底地形。陸地地形
(2)世界的居民和國家
世界主要人種的分布。
世界的國家和地區,
2.世界地理分區
東亞、東南亞、南來、中亞、西亞、北非、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歐洲西部、歐洲東部和北亞、北美、拉丁美洲、大洋洲、南極洲。
各區的位置、范圍;主要國家及主要城市;主要區域特徵。
3.世界主要國家的地理特徵
日本,印度,埃及,德國,俄羅斯,美國,巴西,澳大利亞。
第四部分 中國地理
1.中國的疆域和行政區劃
地理位置。國土構成。行政區劃、
2.中國的民族
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國民族分布特點及主要少數民族的地區分布。
3.中國的地形
地形的總體特徵。各類地形的特徵和分布
地形對中國自然環境和經濟發展的影響。
中國地震帶和火山的分布。
4.中國的氣候
冬、夏季氣溫分布特點及其成因。
年降水量的分布特點及其成因,季風活動對降水的影響。季風區和非季風區。
氣候的主要特徵。
主要氣象災害及其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5.中國的河流和湖泊
外流區和內流區。主要河流及其水文特徵。湖泊的分布。主要湖泊。
長江概況;水系及水文特徵;經濟意義;開發利用和治理。
黃河概況;水系及水文特徵;經濟意義;開發利用和治理。
珠江的水系組成和水文特徵;紅水河水能資源的開發利用
京杭運河概況。
6.中國的區域差異
中國三大自然區的空間位置和基本特徵
東部季風區內部的差異;
中國自然區域差異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7.北方地區
地理位置和范圍,
氣候.地形特徵及其與農業生產
重工業基地和能源工業基地。
主要城市。
8.南方地區
地理位置和范圍。
氣候、地形特徵及其與農業生產災害防治的關系
輕紡工業和有色金屬工業。
主要城市。
9.西北地區
地理位置和范圍。
氣候、地形特徵。農、牧業生產特點,保護草原,治理沙漠。
主要礦產地。
主要城市。
10.青藏地區
地理位置和范圍。
高寒氣候。農牧業生產特點。
能源和礦產資源。
主要城市。
11.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省。
地理位置和范圍。
經濟發展的特點。
台灣省的地形、自然資源和主要城市。
12.中國國土的整治與開發
水土流失發生的原因、危害及治理。
荒漠化產生的原因、危害及防治
大型水利工程建設及流域綜合治理。
資源的跨區域調配。
山區開發面臨的問題及綜合開發途徑。
農業低產區存在的原因及綜合治理。
商品農業發展的條件、問題及發展趨勢。
交通建設對區域發展的意義。重大交通工程建設面臨的困難及解決措施。
海島、海域開發的意義、面臨的問題及環境保護
城市發展面臨的問題,城市新區發展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