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人類與自然地理環境的關系

人類與自然地理環境的關系

發布時間: 2021-02-12 07:51:06

Ⅰ 如何正確理解人類與自然地理環境之間存在著對立統一的

正確理解人類與環境對立統一的關系
所謂對立,即人類的主觀需求和有目的的活動,同環境的客觀屬性和發展規律之間,不叮避免地存在著矛盾。人類必須認識環境,必須遵循環境的發展變化規律從事生產和活動,不然,就必然會遭到環境的報復和懲罰,不利於人類生存的環境問題就會隨之發生。所謂統一,即人類以環境為載體,總是在一定的環境空間存在,人類的活動總是同其周圍的環境相互作用、相互制約和相互轉化。人類既是環境的產物,在一定意義上講,也是環境的塑造者,人類的活動不可能無止境地向環境索取,也不可能永遠不加限制地在向環境排放廢棄物。當人類的行為遭到環境的報復而影響到人類本身的生存和發展時,人類就不得不調整自己的行為,以適應環境所能允許的范圍。千百年來,人類社會就是在這種對立統一的關系中發展起來的。當人類剛從動物分化出來,這種對市統一關系就已處於初級的狀態。隨著人類活動能力的增強,使用的工具也日益改善,人類開始懂得改變環境,學會了農耕、養殖、穿衣、住房,人口得以大鼉的增加,特別是進入了農業文明時代,人們將大片的荒III、草地改為良田,水利事業的發展,又為農業的豐收提供了保證。然而,在其發展的背後,與環境的矛盾卻凸顯出來。由於不節制地毀林墾荒,引起嚴重的水土流失,草原的毀滅招致荒漠的擴張,不合理的引水灌溉又造成土壤鹽化的形成。這些矛盾的激化,曾使繁榮一時的巴比倫文明古圈變為一片沙荒,也使瑪雅人經受不住乾旱、洪水、風沙的侵襲,而不得不丟棄自己親手創造的文明,離開了故鄉。這就是早期的環境問題,遺憾的是,人們並沒有引起警覺,並未認識到這是環境的報復。當時,人類生產力尚不發達,對環境的破壞尚不十分明顯,環境問題尚未達到危及人類生存的地步,故人類仍是我行我素。到了現代工業時代,情況便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人類社會的生產力、人類的數量、生活范嗣和規模等已是今非昔比。「 人定勝天」 的思想占據了人們的頭腦,人類在對環境進行改造的同時,對環境的破壞也日益加劇。與此同時,環境的結構組成、物質循環的方式和強度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環境問題隨之突出起來,現代工業使大量埋藏在地下的礦產資源被開采出來,投入環境之中,並隨著產品的生產與消費,又把廢氣、廢水、廢渣排放出來,其中許多廢棄物難以處理和凈化,使之對人體及生物造成難以忍受的危害。隨著這些有害廢棄物的不斷累加,造成了環境質量的逐步惡化,使生態平衡遭到了破壞。現代-[ 業還帶來了人口問題、城市化問題,農業現代化也派生出來許多方面的環境問題。可見,人類在發揮其積極作用,創造高度物質文明之時,也同樣給環境帶來消極的副作用,從1934年美國的「 黑風暴」 到我國大躍進年代內蒙古的「 人造荒漠」 ;從60年代的倫敦煙霧事件、洛杉磯光化學事件,以致當今世界性的人口的劇增、森林銳減、臭氧層出現空洞、酸雨和全球變暖等等一系列的環境問題,特別是全球變暖已經使一些小島國家許多土地被海水淹沒。這無一不是大自然對人類的報復,也是人類與環境對立關系的具體體現。值得慶幸的是,加強保護環境,促進生態平衡巳成為當今世界人類的共識。1972年6月5日,聯合國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召開的「 人類與環境」 會議,提出了「 只有一個地球」 的口號,並通過了《人類環境宣言》,同年確定6月5日為「 世界環境日」 ;90年代又通過了《京都議定書》。這些對策促進人類社會同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從對立走向統一。總之,人類與環境的對立統一關系無處不有,無時不在,要消除對立,尋求統一,就必須協調人類與環境的關系,在經濟建設中做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高度協調,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人類的持續發展與環境的高度統一。

Ⅱ 怎樣建立人類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

人與自然之間存在著利益關系.自然以它的過程、力量影響社會,直接、間接地由它自身專或在人的參與下對社會發生作屬用.人的生存資料不是從自然界現成得到的,而是通過改造自然對象的活動來獲得.人由於受自身的認識能力和社會條件的限制,造成人與自然之間的沖突,人類應該調節自身行為,積極尋找協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方法和途徑,使自然界能長久、充分地為人類的文明進步服務.
第一,人是自然界的產物.人必須與自然界進行物質能量交換.
第二,自然界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在影響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自然條件中,不論是對整個人類歷史發生永久作用的自然因素(如宇宙現象、地理、氣候和生態平衡等),還是在人類歷史的不同時期以不同的效能發生作用的自然因素(如礦產、燃料、水資源等),都對人類的生產勞動和日常生活起著重要作用
第三,人通過自己的勞動與自然界發生聯系,並協調與自然的關系.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首先必須能夠生活,而為了生活必須進行物質生產勞動來滿足自己的衣食住行等需要.

Ⅲ 給我找一篇論文 人類與自然地理環境的關系

地理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當然也是人類的意識或精神的基礎.因此內,地理環境對人類社會所起的容作用是具有一定的決定意義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為人類的生產,生存,發展,消亡或離開這個環境提供了物質基礎. 決定這個環境中的一切生物(包括人類)及其活動(包括人類活動),都不可避免地有一個產生,發展以至消亡的過程. 在這個環境中的一切物質和由物質產生的能量既不能增加,也不會減少,只能是各種形式的轉化或傳遞,除非來自這個環境之外(例如其他星球),或者離開這一環境. 人類的一切活動必須順應這一環境的內在規律,在此前提下利用這一環境,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加速,延緩或制止物質的某些轉化和能量的某些傳遞. 人類對地理環境的利用從來沒有達到極限,今天離極限也相當遙遠.而且,不同地區,不同時間的人們對地理環境的利用程度存在著相當懸殊的差異,利用的方式也迥然不同.這就是為什麼人類的歷史和文化會如此豐富多彩,千差萬別,為什麼在大致相同的地理環境中,在不同地區和不同時期,人類的活動會出現如此不同結果的緣由所在.

Ⅳ 試述人類活動與自然地理環境的關系舉一地區實例具體說明

人類活動受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例如北方河流少,以陸運為主;南方水源豐富,河流眾多,以水運為主,北方意麵食為主,南方已大米為主食.

Ⅳ 如何處理人與自然地理環境的關系

保護型開發,注重自然地理環境的多樣性,合理利用,注重可持續發展。
人與自然地理的關系一旦處理不好,會造成非常惡劣的影響
環境污染,資源浪費,引起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物種多樣性受到影響

Ⅵ 試述人類活動與自然地理環境的關系舉一地區實例具體說明

人類活動受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例如北方河流少,以陸運為主;南方水源豐富,河流眾多,以水運為主,北方意麵食為主,南方已大米為主食。

Ⅶ 如何正確理解人類與自然地理環境之間存在著對立統一的關系

如果你的地理學學的比較好,你會悟出自然地理環境與人類的關系版
1.人類的生產生活需要自然,沒權有自然,籠統一點說就是沒有賴以生存的空間,那就更不會有我們的存在了
2.人類的活動,更決定著自然和地理環境的命運,哪怕你反過來說也是對的
為什麼這樣說呢,首先,自然條件優越,地理位置好,人類才會在這樣適宜的環境下生存和繁衍生機
其次,人類的濫砍濫伐,破壞植被,肆無忌憚的破壞食物鏈,大氣污染等等,——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水污染,氣候變暖。。。。從人類的角度來說,吃虧的是人類與自然。
3.自然改變人類,人類也在改變自然
所以,彼此都在互相依賴,互相協調。

Ⅷ 人類文明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從人類的起源來看,優越的自然地理環境是孕育人類文明的必要條件。由於地理環境的差異,古代中國實行專制統治,而古希臘卻確立了民主政治。當然不能因此就陷於環境決定論之中。

Ⅸ 人類活動與自然地理環境的關系

人類活動影響自然地理環境,反過來地理環境又影響到了人類活動

Ⅹ 闡述人類與地理環境之間應建立怎樣的聯系

人與自然之間存在著利益關系。自然以它的過程、力量影響社會,專直接、間接地由它自身或在人的屬參與下對社會發生作用。人的生存資料不是從自然界現成得到的,而是通過改造自然對象的活動來獲得。人由於受自身的認識能力和社會條件的限制,造成人與自然之間的沖突,人類應該調節自身行為,積極尋找協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方法和途徑,使自然界能長久、充分地為人類的文明進步服務。 第一,人是自然界的產物。人必須與自然界進行物質能量交換。 第二,自然界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在影響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自然條件中,不論是對整個人類歷史發生永久作用的自然因素(如宇宙現象、地理、氣候和生態平衡等),還是在人類歷史的不同時期以不同的效能發生作用的自然因素(如礦產、燃料、水資源等),都對人類的生產勞動和日常生活起著重要作用 第三,人通過自己的勞動與自然界發生聯系,並協調與自然的關系。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首先必須能夠生活,而為了生活必須進行物質生產勞動來滿足自己的衣食住行等需要。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