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
Ⅰ 什麼是自然環境的整體性
1、自然環境中各因素相互影響、制約.
2、區域之間相互影響.
3、牽一發而動全身內.
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容
1、定義:
自然地理環境是由大氣、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要素組成的,自然地理環境各組成要素之間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陸地環境各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2、表現:
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地理要素間進行著物質與能量交換;
二是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
三是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四是地理要素的變化會「牽一發而動全身」。
Ⅱ 什麼是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組成陸地環境各要素(氣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地理環境的差異性:表現在地理環境是由性質不同的各種要素(地形、氣候、水、生物、土壤等)組成的;每種要素不是以單一形態而是以多種形態存在;地理環境是大小不同的各種形態單位的有規律的組合。
(2)亞洲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擴展閱讀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是指全球大小不同的自然綜合體內部的各要素和各部分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獨立的、內部具有相對一致性、外部具有獨特性的整體。地理環境中各要素和各部分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地理環境中這一要素影響另外的要素,這一要素的變化影響到另外要素的變化。如副熱帶高氣壓帶及信風帶控制的大陸中心和大陸西岸,由於常年受到副高下沉氣流及來自內陸的信風控制,因此,氣候極其乾燥。
2、地理環境中,這一部分會影響到另外的部分,這一部分的變化,會影響到另外部分的變化。
從總體上看,全球地理環境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但是在這個整體的不同地區,卻經常表現出極為顯著的地域差異,地域差異在地理環境中是普遍存在的。
可以說地球上不可能存在任何兩個自然狀況完全相同的區域,我們每個人卻可能在日常生活中或是從旅行過程中獲得對地域差異現象的感性認識。
從炎熱的華南到溫涼的北方,從多雨的東南沿海到乾旱的西北內陸,從高山的山麓攀登到山頂,都可以觀察到地理環境及其組成要素的顯著差異。
地球上不同的地區,由於所處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互不相同,分別具有一定的熱量和水分組合,不同氣候,又產生了與之相應的、有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類型,從而形成了具有一定寬度、呈帶狀分布的陸地自然帶。
Ⅲ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表現在哪幾個方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組成地理環境的大氣、水分回、土壤答和生物等地理要素間不斷進行著物質與能量的交換,它們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組成一個整體的地理環境;
(2)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自然地理各要素通過物質和能量交換(即相互作用),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質保持穩定的能力,這就是自然地理環境的平衡功能.;生產功能是自然環境的整體功能。生產功能主要依賴於光合作用,合成有機物;
(3)組成地理環境的每一個要素都作為地理環境的一部分而發展、演化,某一要素的變化,會導致整個地理環境的變化,即自然地理環境的變化牽一發而動全身;
(4)地理環境某一要素的變化,不僅會導致當地地理環境的變化,還會對其他地區的地理環境產生一定的影響。例如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對黃河下游會造成嚴重影響。
Ⅳ 地理環境 整體性原理
組成陸地環境各要素(氣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當××要素發生變化後,其他要素隨之發生變化。例如,當砍伐森林(植被)後,地表攔截大氣降水(氣候)的功能下降,下滲減少,地表水(水文)匯流速度加快,對土壤的侵蝕加強,極易造成水土流失(地貌),由此導致土壤貧瘠。
植被破壞後,光合作用減弱,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減少,影響大氣的成分,這樣的連鎖反應,最終導致整個自然地理環境的改變,即「牽一發而動全身」。
(4)亞洲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擴展閱讀
地理環境整體性原理的4大應用
(1)分析地理環境要素與環境總體特徵協調一致的關系。常分析某一區域景觀的成因,如結合地理位置分析氣溫、降水等對生物景觀的影響。
(2)分析地理環境某一要素變化導致其他要素甚至整個環境的變化。一般結合區域圖、景觀圖、資源問題和環境問題,運用各地理要素間的相互關系原理,分析某一地理要素對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
(3)根據不同區域之間的聯系,分析一個區域的變化對其他區域的影響。常結合某一地區環境的變化分析環境問題成因;結合題目提供的自然現象或過程,提取出所描述的自然地理要素,分析與之相關地區內在的關聯性和演變運動過程中的因果關系。
(4)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決定了在協調人類與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時,必須考慮陸地環境的整體性特徵。在分析具體問題時要遵循「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思路。
首先明確人類活動所牽的「一發」是哪一要素,進而逐一分析這「一發」的變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發生的變化,最終導致「全身」呈現出怎樣的變化。
Ⅳ 亞洲大陸的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具體怎樣說明
1)亞洲由於具有廣大空間,包括從赤道帶到北極帶所有的緯度帶,這就使亞洲首先具有顯明的緯向地帶性差異,表現有自北而南循序更替、非常齊全的緯向自然帶。而且亞洲具有世界上分布最寬廣的北極苔原帶、亞寒帶針葉林帶、溫帶草原帶和溫帶荒漠帶,具有世界上分布比較分散的赤道雨林帶。
(2)亞洲由於構造地形復雜,中部山地高原匯聚,內陸距海遙遠,這些非緯向地帶性因素對緯向自然帶的分布,有顯著干擾和破壞,使上述緯向自然帶僅在北亞—東亞—東南亞的序列之間表現典型,且只有苔原帶和亞寒帶針葉林帶表現為世界性自然帶;而東亞—中亞—西南亞之間,則以非緯向地帶性差異佔主導,它們的自然帶結構與緯向發生很大變型,表現為由內陸荒漠、半荒漠向外經草原、森林草原而到外圍的森林帶,呈非緯向的環狀排列;在高大山脈和高原區更具有垂直自然帶結構。這樣,亞洲自然綜合體的第一級劃分,就首先分出六大自然地理單元,即東亞、東南亞、南亞、西南亞、中亞和北亞。這種劃分,反映出亞洲地理環境緯向地帶性和非緯向地帶性兩者兼容並包、錯綜復雜的交叉關系。
(3)亞洲自然地理環境在第一級區劃的基礎上,還可根據各大區的內部差異,進一步劃分出21個自然地理副區。每一大區或副區都各有其自然地理的相對一致性,而各大區或副區之間,也都各有其獨特性或區際差異性。如北亞大區的區域分異緯向地帶性最為典型,景觀的南北變化大於東西變化;區域分異是在南北差異的基礎上,進一步反映出東西差異。中亞大區與同緯度的東亞大區之間的區域分異,非緯向地帶性比較明顯,景觀的東西變化大於南北變化。從亞洲整體來看,東亞大區本身既是體現全洲性南北緯向地帶性差異的一環,也是體現全洲性東西非緯向地帶性差異的一環。至於亞洲大陸東西延展很寬廣的亞熱帶,非緯向地帶性(主要是由於海陸影響和地形差異)最為典型,這里是世界上非緯向地帶性分異單位最多的地帶。
Ⅵ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自然地理環境各要素每時每刻都在演化,即自然地理過程無時不在;②各個要素的發展演化是同步的,一個要素的演化伴隨著其他各個要素的演化;③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變化過程,保證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間的協調
Ⅶ 什麼是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及其表現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組成陸地環境各要素(氣候、地形、水文、生內物、土壤)之間相互容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地理環境的差異性:表現在地理環境是由性質不同的各種要素(地形、氣候、水、生物、土壤等)組成的;每種要素不是以單一形態而是以多種形態存在;地理環境是大小不同的各種形態單位的有規律的組合。
(7)亞洲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擴展閱讀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是指全球大小不同的自然綜合體內部的各要素和各部分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獨立的、內部具有相對一致性、外部具有獨特性的整體。地理環境中各要素和各部分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Ⅷ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1)組成陸地環境各要素(氣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2)表現 陸地環境各要素不是孤立存在和發展的,而是作為整體一部分發展變化著的。在景觀上它們總是力求保持協調一致,與環境的總體特徵相統一。某一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甚至整個環境的改變,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 首先,地理環境中這一要素影響另外的要素,這一要素的變化影響到另外要素的變化。如副熱帶高氣壓帶及信風帶控制的大陸中心和大陸西岸,由於常年受到副高下沉氣流及來自內陸的信風控制,因此,氣候極其乾燥。由於水分不足,地表徑流淺或全無,物理風化強烈,風成作用盛行,形成大片沙漠、礫漠,植被稀疏,動物則因食物不足而相當貧乏。以上各要素之間是一環扣一環,一個要素影響另外的要素。當其中一個要素發生變化時,其它要素因受其影響,相應的也會發生變化。如人類在沙漠地區引水灌溉,改變水這個要素,就會使其它因素以及整個地理環境發生變化,形成沙漠中的綠洲。 又如,在赤道兩側,一般是熱帶雨林地區,但在赤道兩側的安第斯山脈和東非高原,由於地形這個要素發生了變化,引起其它要素以及整個地理環境也發生變化。安第斯山脈地理環境呈垂直分布,而東非高原則屬熱帶草原景觀。另外,地理環境各要素在相互作用過程中,原因和結果經常交換位置。如赤道兩側低平地區,由於全年高溫多雨,因而生長茂密的熱帶雨林,地面發育著磚紅壤,森林內生活著多種動物,在這里高溫多雨的氣候條件是原因,茂密的熱帶雨林等是結果。但在某些熱帶雨林地區,由於人為的濫伐,森林植被遭到嚴重的破壞,反過來也會影響氣候、土壤、動物等,使整個地理環境發生變化,出現草原及半荒漠景觀。顯然,在這里植被的變化是原因,其它要素的變化卻成了結果。 其次,地理環境中,這一部分會影響到另外的部分,這一部分的變化,會影響到另外部分的變化。如北美洲和歐洲大部分地區位於北半球的西風帶,歐洲位於亞歐大陸的西側,北美洲位於兩大洋之間,但歐洲氣候海洋性顯著,而北美洲卻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重要的原因是由於北美西部高山高原地區阻擋了來自太平洋的暖濕西風深入內地,使太平洋的影響僅局限於太平洋沿岸一帶,而對東部廣大地區的影響則很小,完全不可能同大西洋對歐洲氣候的影響相比。由於氣候不同,導致兩洲地理環境差異顯著,這說明北美高山高原地區對整個北美地理環境特徵的形成有巨大的影響。 又如,南美洲安第斯山脈東西兩側同緯度地區地理環境不同:東部蓋亞那高原及奧里諾科平原為熱帶草原地區,同緯度西側為熱帶雨林區;東部亞馬孫平原為熱帶雨林區,同緯度西側為熱帶草原及熱帶荒漠區;南緯40°以南,西側為溫帶森林區,東側巴塔哥尼亞高原則為溫帶半荒漠及荒漠區。顯然,安第斯山脈對南美東、西部地理環境的分異起著重要作用。即安第斯山脈這部分影響了它東西兩側的部分。再如,在地質史上存在冰期和間冰期,冰期時,大量地表水以冰層的形式被固結在陸地上,由此引起海平面下降,大陸架露出海面,結果使陸地面積擴大,輪廓發生變化,陸上動植物分布也發生變化。同時,海平面下降還引起流入海洋的河流侵蝕基準面下降,河流下蝕作用加強,河谷下切更深,陸地地形分割劇烈;間冰期,固結在大陸上的冰層消融返回海洋,海平面上升並淹沒了大陸架,陸地面積縮校同時,海平面上升,提高了陸地河流的侵蝕基準面,河流下切力減弱,陸地地形分割也不厲害。 以上表明大陸部分冰川的伸展與退縮,影響范圍擴及全球。在這里,顯然冰川的擴大與收縮是原因,其影響是結果,但另一方面,冰川的伸縮又是許多原因造成的。這里,同樣也可以看出地理環境各要素及各部分在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原因和結果是可以互換位置的。 再次,全球大小各級自然綜合體內部,任何一個要素和部分的發展變化,都要受到整體的制約。自然綜合體一經形成就具有穩定性,其內部各要素和各部分是整體不可分割的部分,要單獨改變其中任一要素和部分是困難的。當然,在人類強有力的影響下,地理環境也會發生局部的變化,如由於人工灌溉、沙漠地區可以出現局部綠洲;由於人為濫伐,熱帶雨林可以局部出現草原及半荒漠景觀,但一旦人類的影響停止,讓其自然發展,只要大氣環流形勢不變,最終地理環境仍然要恢復它原來的面貌。這表明任何一個要素和部分的發展變化都要受到地理環境整體的制約。 以上說明地理環境各要素和各部分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共同構成一個內部聯系密切、具有相對一致性,外部具有獨特性的整體。其中部分要素的變化,影響著整體,反之,整體也制約著部分要素的發展變化。
Ⅸ 如何理解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並舉例說明
(1)自然地理環來境主要由地貌、源氣候、水文、生物、土壤五要素組成,各組成要素不是孤立存在和發展的,他們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某一要素的變化會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個地理環境的變化,組成了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8分)
(2)舉例: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常年受副熱帶高氣壓帶下沉氣流及來自內陸的信風控制,氣候極其乾燥(氣候)。由於水分不足,地表徑流很少或全無(水文),風化作用強烈,形成大片沙漠(地貌、土壤),動植物極少(生物)。(12分)
(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給分)
Ⅹ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主要表現在哪些
自然各要素間相互聯系相互影響
自然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
綠地自然地理環境旅遊統一的演化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