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地理環境名稱

地理環境名稱

發布時間: 2021-02-12 07:23:58

地理環境的地域差異規律名稱、影響因素

地帶性差異主要指陸地上的自然帶,沿緯線方向成一定寬度延伸,並按南北方向更替的帶狀規律性。
二、陸地環境的地域差異
1.自然帶:陸地自然帶是指陸地不同地區分別具有一定的熱量和水分組合,形成不同的氣候以及與之相應的植被、土壤類型,從而形成了具有一定寬度、呈帶狀分布的陸地環境。
2.不同空間范圍的地域差異性表現及其規律
(1)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
表現:地表景觀和自然帶沿著緯度變化的方向作有規律的更替。
原因:受太陽輻射從赤道向兩極遞減的影響。這種地域分異以熱量為基礎,加上水分條件的影響。
(2)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
表現:自然景觀和自然帶從沿海向大陸內部呈現森林帶—草原帶—荒漠帶的有規律變化。
原因:以水分條件為基礎,加之熱量條件的影響。
(3)山地垂直地域分異
表現:在高山地區,隨著海拔高度的變化,從山麓到山頂出現了自然景觀的依次變化。
原因:從山麓到山頂的水熱狀況差異很大。
(4)陸地環境的非地帶性分異規律
由於海陸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響,陸地自然帶的分布不具備地帶性規律或者陸地自然帶地帶性規律表現得不很完整或不很鮮明,稱為非地帶性。

㈡ 南充的地理環境

高速公路 編號名稱走向通車時間進度備注G42滬蓉高速公路成南段
(成南高速公路 ) 南充-成都2002已通車暫無G42滬蓉高速南廣段
(南廣高速公路 ) 南充-廣安2004已通車暫無G75蘭海高速公路南渝段
(南渝高速公路 ) 南充-重慶2008已通車暫無G4201南充繞城高速公路 繞城2007已通車暫無G75蘭海高速廣南段
(廣南高速公路 ) 廣元-南充2012已通車暫無S2成巴高速公路成德南段(成德南高速公路) 成都-南部2013已通車暫無S2成巴高速公路巴南段(巴南高速公路) 南充-巴中2013已通車暫無G5515張南高速公路南大梁段
(南大梁高速公路 ) 南充-大竹-梁平2016南充段已通車全線預計2015年6月建成 -----遂西高速公路 遂寧-西充2015已通車暫無G85銀昆高速公路巴中至廣安段 巴中-儀隴-蓬安-營山-廣安2015營山-廣安已通車2011年開工-----綿西高速公路 綿陽-西充未通車建設中2015年開工國省幹道 G318滬聶線上海-聶拉木(西藏友誼橋)通車途經蓬安、南充G212蘭渝線蘭州-重慶通車閬中、南部、西充、南充G244未定烏海-江津未通車途徑南部、儀隴、蓬安G245未定巴中-金平未通車途徑南部G347未定南京-德令哈未通車過境閬中S101成南路成都-南江通車經過西充縣、順慶區、蓬安縣、儀隴縣S203儀華路儀隴-華鎣通車經過儀隴縣、蓬安縣、高坪區升級為G244國道S204南渠路南部-渠縣通車經過南部縣、蓬安縣、營山縣S302 萬阿路萬源-阿壩通車經過閬中市升級為G347國道S208未通車經過西充縣 南充高坪機場:屬4D級預留的4C級機場。南充機場航站樓改擴建,新建航站樓10000平米,新建3個登機廊橋以及新機位,改造現有航站樓及運行流程,新建旅客過夜大樓等基礎設施,按2025年吞吐量100萬人人次設計,每天可起降27架次航班。整個改擴建預計將在2016年底完成。
2012年底南充機場新建成一條長2800米、寬60米的機場新跑道並已於2013年初投入使用,原舊跑道改作平滑道供飛機進出主跑道;將民用停機坪擴建至60000多平方米。截至2014年底,南充機場已開通上海-南充-昆明,南充-北京,南充-廣州,南充-深圳,西安-南充-三亞,拉薩-南充-杭州6條航線,通航9座城市,初步達到覆蓋大陸東西南北的航空網路,截止2014年底機場旅客吞吐量突破43萬人次。

㈢ 精確的地理位置名稱(急用)

92E 30N 拉薩
110E 20N海口
114E 22N香港
104E 23.5N個舊
113E 23.5N廣州
117E 23.5N汕頭
107E 37N濟南
地形區
85E 40N塔里木盆地
85N 45N准格爾盆地
105E 30N四川盆地
95E 37N/青藏高原
100E 39N/ 河西走廊
120E 37N山東丘陵
107E 38N/ 黃土高原
108E 41N/河套平原
108E 34N /渭河平原
125E 45N/ 東北平原
115E 35N/ 華北平原
122E 31N/ 長江三角洲
103E 25N/ 雲貴高原
99E 27N/ 橫斷山區
110E 42N/ 內蒙古高原
114E 23N / 珠三角
112E 36N汾河谷地
山脈
120E 46N/ 大興安嶺
130E 43N/ 長白山
110E 41N/ 陰山
113E 38N /太行山脈
106E 36N賀蘭山
河源與河口
90E 33N/長江源
121E 31N /長江口
96E 35N /黃河源
118E 38N / 黃河口
115E 35N /黃河中下游分界點
104E 24N西江源頭
湖泊
120E 32N / 太湖
118E 34N / 洪澤湖
114E 28N /鄱陽湖
104E 25N / 滇池
132E 45N興凱湖
近海,海峽,海灣
120E 38N / 渤海
125E 35N /黃海
123E 30N / 杭州灣
120E 23.5N / 台灣海峽
110E 22N /瓊州海峽
108E 20N 北部灣

㈣ 甘肅的地理環境

今天是甘肅舟曲縣的哀悼日,原本那兒挺好的,可就泥石流破壞了這一切.

㈤ 中國的四大高原、三大平原、四大盆地、三大丘陵名稱及地理位置分別是什麼

1、四大高原:青藏高原、雲貴高原、黃土高原、內蒙古高原。
2、四大盆地分別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南部的塔里木盆地、北部准噶爾盆地、四川盆地、青海西北部的柴達木盆地。
3、三大平原: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
4、三大丘陵:山東丘陵、遼東丘陵、東南丘陵(包括江南丘陵,兩廣丘陵以及浙閩丘陵)。
1、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是中國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分布在中國境內的部分包括西南的西藏、四川省西部以及雲南省部分地區,西北青海省的全部、新疆南部以及甘肅省部分地區。內蒙古高原東起大興安嶺,西至馬鬃山,南沿長城,北接蒙古,為蒙古高原的一部分。
2、雲貴高原位於中國西南部,西起橫斷山脈,北鄰四川盆地,東到雪峰山。它包括雲南省東部、貴州全省、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北部和四川、重慶、湖北、湖南等省邊境,面積達30多萬平方千米。
3、黃土高原在中國北方地區與西北地區的交界處,它東起太行山,西至烏鞘嶺,南連關中北部,北抵長城,主要包括山西、陝西北部,以及甘肅、青海、寧夏、河南、內蒙古等省部分地區,面積40萬平方公里,佔世界黃土分布70%,為世界最大的黃土堆積區。
4、塔里木盆地是中國最大的內陸盆地,位於天山山脈和昆侖山脈之間。南北最寬處520千米,東西最長處1400千米。面積約40多萬平方千米。准噶爾盆地位於新疆北部。盆地呈不規則的三角形,地勢東高西低。盆地中部有廣闊的沙漠,西北部因受海洋濕潤氣流的影響,降水略多。
5、柴達木盆地是中國三大內陸盆地之一,屬封閉性的巨大山間斷陷盆地。位於青海省西北部。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盆地,柴達木盆地的平均海拔為4000米。四川盆地是中國著名紅層盆地,中國各大盆地中形態最典型、緯度最南、海拔最低的盆地。位於四川省東部、貴州北部、雲南東北部,長江上游,面積26萬余平方千米,佔四川省面積的46%。
6、東北平原 東北平原位於我國的東三省境內,又分為松嫩平原,遼河平原以及三江平原三部分,是三大平原中面積最大的,達35萬平方千米,它被譽為黑土地,這里土地肥沃,氣候適宜,是我國十分重要的糧食產區。
7、華北平原 也稱黃淮海平原,是黃河,淮河,海河沖積成的。華北平原以西就是黃土高原,只有一山之隔,因此近年來經常受沙塵暴的影響;另外,華北平原由於產業分布原因,空氣污染也比較嚴重。但是處於我國腹地,經濟較好,是重要的糧食產區。
8、長江中下游平原位於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等省市,海拔在50米以下,由長江沖積成的,河網密布,水量充足,適於水稻等糧食生產,因此素有「魚米之鄉」的美譽。
9、青藏高原是中國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分布在中國境內的部分包括西南的西藏、四川省西部以及雲南省部分地區,西北青海省的全部、新疆南部以及甘肅省部分地區。內蒙古高原東起大興安嶺,西至馬鬃山,南沿長城,北接蒙古,為蒙古高原的一部分。
10、雲貴高原位於中國西南部,西起橫斷山脈,北鄰四川盆地,東到雪峰山。它包括雲南省東部、貴州全省、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北部和四川、重慶、湖北、湖南等省邊境,面積達30多萬平方千米。
11、黃土高原在中國北方地區與西北地區的交界處,它東起太行山,西至烏鞘嶺,南連關中北部,北抵長城,主要包括山西、陝西北部,以及甘肅、青海、寧夏、河南、內蒙古等省部分地區,面積40萬平方公里,佔世界黃土分布70%,為世界最大的黃土堆積區。
12、山東丘陵位於黃河以南,大運河以東的山東半島上,面積約佔半島面積的70%。它是由古老的結晶岩組成的斷塊低山丘陵。
13、遼東丘陵位於遼寧省的東南部,西臨渤海,東靠黃海,南面隔渤海海峽與山東半島遙遙相望,僅西北和北部以營口、鞍山、撫順、寬甸至鴨綠江江邊一線與遼河平原和長白山地相連,成一半島,面積約3.35萬平方公里。
14、雲貴高原以東、長江以南的東南地區,丘陵地貌分布最廣泛、最集中,統稱「東南丘陵」。其中,位於長江以南,南嶺以北的稱為江南丘陵;南嶺以南,兩廣境內的稱為兩廣丘陵;武夷山以東、浙閩兩省境內的稱為浙閩丘陵。

㈥ 全世界的沙漠,名稱+地理位置。

世界各地沙漠一覽亞洲 塔克拉瑪干沙漠(Taklamakan) ——中國新疆南部 戈壁沙漠(Gobi Desert/ Mongolia) ——中國和蒙古國邊境 鄂爾多斯沙漠(Ordos) ——中國內蒙古西部 古爾班通古特沙漠 ——位於新疆准噶爾盆地中央,瑪納斯河以東及烏倫古河以南,是中國第二大沙漠。 巴丹吉林沙漠 ——位於內蒙古西部阿拉善盟,是中國第三大沙漠,同時也是世界最大的鳴沙區。 騰格里沙漠 ——位於內蒙古西部和甘肅省中部,東至賀蘭山,南越長城,西至雅布賴山,是中國第四大的沙漠。 毛烏素沙漠 ——位於陝西榆林和內蒙古伊克昭盟之間的鄂爾多斯高原中心,是中國第五大沙漠。 柴達木盆地沙漠 ——位於青海西北部柴達木盆地之中,是世界海拔最高的沙漠。 庫布其沙漠 ——位於內蒙古鄂爾多斯高原北部,是中國第七大沙漠。 烏蘭布和沙漠 ——分布在內蒙古河套平原西南 卡拉庫姆沙漠(Kara Kum) ——中亞南部土庫曼 克齊爾庫姆沙漠(Kyzyl Kum) ——中亞中部烏茲別克及哈薩克南部 塔爾沙漠(Thar-Cholistan) ——印度和巴基斯坦邊境 中東 阿拉伯沙漠 (Arabian Desert) ——由魯卜哈利沙漠等位於阿拉伯半島上的沙漠的總稱 內蓋夫沙漠 (Negev) ——以色列南部 卡維爾沙漠 (Dasht-e Kavir) ——伊朗中部 盧特沙漠 (Dasht-e Lut) ——伊朗東南部 西奈沙漠 (Desert of Sin / Zin Desert) ——埃及西奈半島 非洲 撒哈拉沙漠 (Sahara) ——北非 喀拉哈里沙漠 (Kalahari Desert) ——非洲南部的一大平原沙漠 納米比沙漠 (「Namib」是Nama語)——納米比亞西部的一個沙漠 南極洲 南極洲(英語:Antarctica)——以降水量來說,整個南極洲大陸是世界上最大的荒漠 美洲 莫哈韋沙漠 (Mojave Desert) ——美國西南部 大盆地沙漠 (Great Basin Desert)——美國西部,北美最大沙漠 索諾蘭沙漠 (Sonoran Desert)——美國和墨西哥邊境 奇瓦瓦沙漠 (Chihuahuan Desert)——美國和墨西哥邊境 阿塔卡馬沙漠 (Atacama Desert)——智利北部 巴塔哥尼亞 (Patagonian Desert) ——阿根廷和智利南部,美洲最大荒漠 大洋洲 大維多利亞沙漠(Great Victoria) ——澳大利亞中南部 西澳大利亞沙漠(Western) ——吉布森沙漠、大沙沙漠、小沙沙漠等澳大利亞西部沙漠的統稱 (Gibson Desert),北有大沙地沙漠(Great Sandy Desert),這些荒漠名為沙漠,實際上絕少流沙及塵士,主為光禿、大片的石床,是真正的石漠。 塔納米沙漠(Tanami) ——澳大利亞北部 參考: http://ke..com/view/2393.htm#8

㈦ 我國領土東西南北四端的地理位置及名稱

最東端在黑龍江和烏蘇里江的主航道中心線的相交處(135°2′30』』)

最西端在帕米爾高原附近(73°29'59.79"E)

最南端在立地暗沙(3°31『00'N',東經112°17』09」E)

最北端在漠河以北黑龍江主航道的中心線上(53°33′N,124°20′E)

(7)地理環境名稱擴展閱讀:

由於疆域的寬廣和地理的大跨度,中國幾乎囊括了所有地形,包括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和沙漠等。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分布,自西而東,逐級下降;平原少,山地多,陸地高差懸殊。山地、高原和丘陵約占陸地面積的67%,盆地和平原約占陸地面積的33%。

山地和高原多集中於西部地區。海拔500米以下的地區僅佔全國面積的16%,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達65%,全世界8000米以上的12座山峰中國就有7座;山脈多呈東西和西北一東南走向。

主要有阿爾泰山、天山、昆侖山、喀喇昆侖山、喜馬拉雅山、陰山、秦嶺、南嶺、大興安嶺、長白山、太行山、武夷山和橫斷山等山脈,與尼泊爾交界的喜馬拉雅山主峰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米,為世界第一高峰,位於吐魯番盆地的艾丁湖海拔-155米為最低點。

中國的四大高原分別為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和雲貴高原,青藏高原為最大的高原;四大盆地分別為柴達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和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為面積最大的盆地,柴達木盆地為最高的盆地;三大平原分別為東北平原、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東北平原為最大的平原。荒漠主要分布於西部地區,塔克拉瑪干沙漠為中國面積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最大的流動沙漠,進得去出不來。

㈧ 地理:氣候類型的名稱與天氣特徵

印度共和國/
The Republic of India
首都: 新德里
面積: 3,287,263.00 平方公里
同北京時差: -2.30
國際電話碼: 91
語言: 印地語為國語,英語為官方語言。
貨幣: 盧比
民族: 印度-亞利安族佔72%,德拉維族佔25%,其它民族佔3%。
宗教: 印度教徒佔82.6%,穆斯林佔11.4%,錫克教徒佔2%,基督教徒佔2.4%,佛教徒佔0.7%,其他0.9%。
國花: 蓮花(睡蓮科)

簡史

世界文明古國之一。公元前4世紀形成統一的國家。公元16世紀起,歐洲殖民者開始侵入印度。1757年爆發了印度和英國的普拉西大戰,印度戰敗,逐步淪為英殖民地。1849年英國侵佔印度全境。1857年爆發歷時近兩年的印度人民反英大起義。1947年6月英公布了把印度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的「蒙巴頓方案」。同年8月15日,印巴分治,印度實現獨立。1950年1月26日宣布成立印度共和國。

地理環境

印度共和國位於南亞次大陸三角形半島上,東臨孟加拉灣,西瀕阿拉伯海,南隔印度洋與斯里蘭卡、馬爾地夫相望,陸地則與巴基斯坦、中國、尼泊爾、不丹、緬甸和孟加拉等國接壤。北部雄偉的喜馬拉雅山形成一道難以逾越的天然屏障,把印度同北面的亞洲鄰國隔離開來,只有西北部的興都庫什山和東北的那加山脈有一些通往外部的山口。印度幅員遼闊,地理和氣候條件差異很大,從北到南既有白雪皚皚的「花麗雪國」,又有森林蔽野的莽莽高原;既有乾旱少雨、人跡罕至的拉賈斯坦沙漠,又有土壤肥沃、雨量充沛、宜於農耕的恆河平原。從地理上看,印度大致可以分為三個地區,一是喜馬拉雅山以南和文底耶山脈以北、包括西北部的沙漠和恆河平原地區;二是中部的德干高原地區,它西面較高,向東傾斜,呈南北走向的東、西高止山脈位於高原兩側,兩條山脈又分別在東西兩部各留出一條狹長的海岸平原;三是克里希那河及其支流通加巴德臘河經南直到海角的地區。這里是德干高原向南延伸的部分,一般稱為南印度。在遼闊無垠的次大陸,河流縱橫,湖泊棋布,為人類帶來灌溉舟楫之利。最著名的河流有北部的恆河,朱木拿河,西北的印度河(今巴基斯坦境內),東北的布拉馬普特拉河,中部的納巴達河、哥達瓦利河,以及南部的克里希那河、科佛里河等等。其中恆河為印度第一大河,全長3000多公里,流域面積達73萬多平方公里,是印度經濟最發達、人口最稠密的地區。

從氣候條件看,印度從北到南兼具寒、溫、熱三種類型的氣候,但大部分地區屬於亞熱帶氣候。每年4——6月為熱季,7——9月為雨季,10月至第二年3月為涼季。印度首都新德里的冬季氣候宜人,最冷的時候只穿一件薄毛衣即可,而且到處仍是綠樹如蔭,繁花盛開,印度人稱之為「粉紅色的冬天」。這時也是印度一年中最好的旅遊季節。暑季則酷熱難耐,有時氣溫高達50C,即使坐在室內也是汗流浹背。從7月份開始,印度洋季風到來,雨季開始,幾乎每天都要下一場雨,帶走一些暑熱。印度全國降雨量變動的幅度也很大。

㈨ 求地理名字

哥本哈根
丹麥首都

㈩ 地理的氣候名稱命名原則!

氣候帶(climatic zone)

根據氣候要素的緯向分布特性而劃分的帶狀氣候區。在同一氣候帶內,氣候的基本特徵相似。

太陽輻射是氣候帶形成的基本因素。太陽輻射在地表的分布,主要決定於太陽高度角。太陽高度角隨緯度增高而遞減,不僅影響溫度分布,還影響氣壓、風系、降水和蒸發,使地球氣候呈現出按緯度分布的地帶性。古希臘人最早提出氣候帶的概念,並以南、北回歸線和南、北極圈為界線,把全球氣候劃分為熱帶、南溫帶、北溫帶、南寒帶、北寒帶5個氣候帶(或稱天文氣候帶)。這種分帶反映了地球氣候水平分布的基本規律,但是由於沒有考慮下墊面性質的差異和大氣環流對氣候形成的作用,因而與實際情況有較大出入。隨著氣候資料的積累,人類對氣候帶的認識和劃分也逐漸完善。A.蘇潘1879年提出以年平均溫度20℃等溫線和最暖月的10℃等溫線為指標,把全球氣候劃分為熱帶、南溫帶、北溫帶、南寒帶和北寒帶 5個氣候帶。W.P.柯本在1900~1936年以溫度和降水量為指標,將全球氣候劃分為熱帶多雨氣候、乾旱氣候、溫暖多雨氣候、寒冷雪林氣候和冰雪氣候 5種氣候帶(主要氣候型)(見柯本氣候分類)。採用溫度和降水量指標劃分的氣候帶較天文氣候帶更接近於實際。Л.С.貝爾格1925年根據氣候同自然景觀的關系,以月平均氣溫為指標,將全球低地氣候劃分為:熱帶雨林氣候、薩王納氣候、熱帶沙漠氣候、溫帶內陸沙漠氣候、副熱帶森林氣候、地中海(型)氣候、草原氣候、溫帶季風氣候、溫帶落葉闊葉林氣候、泰加林(針葉林)氣候、苔原氣候11種氣候帶(型)(見貝爾格氣候分類)。1936~1949年,Б.П.阿利索夫根據盛行氣團和氣候鋒位置及其季風變化,把全球氣候劃分為:赤道帶、熱帶、溫帶、極帶 4個基本氣候帶和副赤道帶(副赤道季風帶)、副熱帶、副極帶3個過渡氣候帶,除赤道帶外,其他各帶南、北半球各有1個帶,全球共13個氣候帶(見阿利索夫氣候分類)。這種分帶既反映了太陽輻射、下墊面性質,也反映了大氣環流和洋流對熱量、水分的傳輸,比較全面地體現了氣候形成因素的綜合作用。1959~1978年A.N.斯特拉勒和A.H.斯特拉勒以氣團的源地、分布和氣候鋒的位置將全球氣候劃分為低緯度氣候帶、中緯度氣候帶和高緯度氣候帶(見斯特拉勒氣候分類)。

中國氣候學家對於中國氣候帶的劃分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1959年中國科學院自然區劃工作委員會根據溫度指標,把中國東部地區劃分為赤道帶、熱帶、亞熱帶、暖溫帶、溫帶、寒溫帶 6個氣候帶。《中華人民共和國氣候圖集》(1979)將中國東部地區劃分成南、中、北熱帶,南、中、北亞熱帶和南、中、北溫帶等 9個氣候帶。

由於海陸分布,海拔高度、地形和大氣環流等因素影響,實際的氣候帶界線並不完全和緯度圈平行,尤其在較高緯度上,有些同緯度地區的氣候差異較大。綜觀全球,在下墊面均勻的海洋和平原上,氣候帶表現清晰而有規律;在高山和高原地區,氣候帶雖有反映,但是不完整、不連續。

氣候帶概念還可應用到山地自然景觀上。在水分供應充分的情況下,由於氣溫的垂直變化,在熱帶赤道地區的高山上,從山麓到山頂,可出現從熱帶雨林到終年積雪,即類似於從赤道到極地的各種氣候帶。這種氣候帶結構稱為垂直氣候帶譜。

地質時期,由於冰期和間冰期的變化,氣候帶有較顯著的南北位移。

氣候是地理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氣候帶的存在引起地理環境中動植物、土壤、水文以及自然景觀的地帶性分異,地帶性成為地理環境中基本規律之一。同時,氣候帶的形成與演變,又受其他地理因子的影響。因此,研究氣候帶的分布和變化規律,不僅對氣候學研究,而且對認識地理環境的結構和演變都有重要意義.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