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地理環境與我國人體特徵

地理環境與我國人體特徵

發布時間: 2021-02-12 05:31:15

1. 一道《地理環境與我國人體特徵》的語文閱讀題,很簡單

不能 因為本文是按邏輯順序寫的從身材、體型、五官、膚色等方面步步深入、闡明了南北的差異,顛倒後是順序混亂這體現了說明文的准確性

2. 論述中國人口的基本特徵及其與地理環境

我國人口基數大。各族過著大雜居,小聚居,交錯雜居的生活。基本以黑河騰沖為界,以東人口多,以西人口少。沿海人口多,內陸人口少。平原人口多、高原山地人口少。

3. 依據我國自然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的特徵,分析闡述我國自然災害的基本特徵

自然災害是指由於自然異常變化造成的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社會失穩、資源破壞等現象或一系列事件。它的形成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要有人類破壞自然,導致自然異變作為誘因,二是要有受到損害的人、財產、資源作為承受災害的客體。
基地特徵:
第一,自然災害具有廣泛性與區域性。一方面,自然災害的分布范圍很廣。不管是海洋還是陸地地上還是地下、城市還是農村、平原、丘陵還是山地、高原,只要有人類活動,自然災害就有可能發生。另一方面,自然地理環境的區域性又決定了自然災害的區域性。
其次,自然災害具有頻繁性和不確定性,全世界每年發生的

破壞性自然災害
大大小小的自然災害非常多。近幾十年來,自然災害的發生次數還呈現出增加的趨勢 ,而自然災害的發生時間、地點和規模等的不確定性,又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人們抵禦自然災害的難度。
第三,自然災害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和不重復性,主要自然災害中,無論是地震還是乾旱、 洪水、它們的發生都呈現出一定的周期性。人們常說的某種自然災害 「十年一遇、百年一遇」實際上就是對自然災害周期性的一種通俗描述,自然災害的不重復性主要是指災害過程、損害結果的不可重復性。
第四,自然災害具有聯系性。自然災害的聯系性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區域之間具有聯系性。比如,南美洲西海岸發生「厄爾尼諾」現象,有可能導致全球氣象紊亂;美國排放的工業廢氣,常常在加拿大境內形成酸雨。另一方面是災害之間具有聯系性。也就是說,某些自然災害可以互為條件,形成災害群或災害鏈。例如,火山活動就是一個災害群或災害鏈。火山活動可以導致火山爆發、冰雪融化、泥石流、大氣污染等一系列災害。
第五, 各種自然災害所造成的危害具有嚴重性。例如,全球每年發生可記錄的地震約 500 萬次,其中有感地震約5萬次, 造成破壞的近千次,而里氏7級以上足以造成慘重損失的強烈地震,每年約發生15 次,乾旱、洪澇兩種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也十分嚴重,全球每年可達數百億美元。
第六,自然災害具有不可避免性和可減輕性。由於人與自然之間始終充滿著矛盾,只要地球在運動、物質在變化,只要有人類存在,自然災害就不可能消失,從這一點看, 自然災害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充滿智慧的人類,可以在越來越廣闊的范圍內進行防災減災,通過採取避害趨利、除害興利、化害為利、 害中求利等措施,最大限度地減輕災害損失,從這一點看, 自然災害又是可以減輕的。

4. 地理環境對各人種的身體特徵有怎樣的影響

白種:起源於高緯較為寒冷地區,該地區陽光斜射,溫度低,紫外線弱,居民體內黑色素含量低,皮膚白,便於吸收陽光。身體粗壯高大,以減少熱量散失。鼻子高窄,鼻孔通道較長,以預熱吸進的冷空氣;體表毛發密稠,便於防寒.

黑種:起源於低緯熱帶地區,該地區太陽直射時間長,氣溫高,紫外線強。長期生活在這里的人群逐漸形成了一系列的適應性特徵:皮膚內黑色素含量高,以吸收陽光中的紫外線,保護皮膚內部結構免遭損害;體表汗腺密度特別大,以便在極度炎熱時能維持或迅速恢復正常體溫;鼻低寬,鼻孔通道短,嘴唇厚、嘴裂大、體毛少,便於散熱;頭發捲曲,便於隔熱和擋住陽光,保護頭腦不受傷害等

黃種:起源於中緯度溫帶地區,其膚色和身體特徵的適應性具有黑白兩色人種的過渡性特徵:皮膚顏色中等,黃皮膚,體毛不發達,面骨寬而平,顴骨靠近眼睛;鼻骨不高不低,鼻骨短,鼻根高(鼻子下端遠離下巴),鼻翼中等寬度;牙齒呈拋物線排列,門齒呈鏟型,牙齒較小;眼睛細長,眼裂小,有明顯內眥褶(又叫蒙古褶,即內眼角處上眼皮覆蓋下眼皮),外眼褶發達,眼珠為深褐色,部分人眼睛呈內低外高傾斜;頭發黑色,直發,濃密,男性頭發極粗,呈圓形,硬度大;頭指數(即頭骨左右寬比前後長)大;B型血比例最高;肱骨(上臂骨)粗,長;軀干粗,男性上身呈倒三角型;幼兒生奶蘚(胎跡,學名蒙古斑)。

棕種:分布在低緯度的太平洋中部和西部的島嶼上,土居居民的祖先來源比較復雜,他們長期生活在高溫、濕潤的環境中,個子矮,皮膚黃褐色和暗棕色,毛發黑而捲曲,眉脊發達,頭部圓型、中等狹細,鼻闊、鼻尖呈鉤形,口大唇厚,吻部前突,肩胛窄。這些身體特徵是與生活環境相適應的.

5. 論述中國人口的基本特徵及其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大學中國地理的一道題)

這個問題的回答可能要一本專著。
什麼是基本特徵呢?大到人種、語言,小回到思維方式、生活習慣。
地理答環境那就是寒冷、炎熱;山區、平原等等了。
一般說來,北方人口比較直接、豪放;江南比較婉約;由於地理多山及環境惡劣,南方人多能吃苦,但不像北方人更能合群。

6. 自然地理特徵和人文地理特徵

四川位於我國大陸地勢三大階梯中的第一級和第二級,即處於第一級青藏高原和第二級長江中下游平原的過渡帶,高差懸殊,西高東底的特點特別明顯。川西貢嘎山海撥7556米,為省內第一高峰;川東巫山附近的長江河谷,海撥僅80米左右,兩者相差7000餘米。東西差異大,是四川地貌的總特徵。大致經龍門山、大相嶺、大涼山為界,以西為高原山,海撥都在3000米以上;經東為四川盆地,由海撥750米以下的盆地底部和2000米左右的盆周山地組成。
簡 稱: 川或蜀
面 積: 約48萬平方千米
人 口: 8323萬
省 會: 成都
民 族: 有漢、藏、回、羌等民族
地 形: 本省東部為海拔約5OO米的四川盆地,這里有富饒的成都平原。四川西部為高原山地,屬青藏高原東緣,海拔3000-4000米。邛崍山、岷山一帶設有卧龍等自然保護區多處。氣候:復雜多樣,盆地區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冬暖夏長。西南山區干濕度分明。川西北高原長冬無夏,較為干寒。年降水量約一千毫米
工 業: 四川省是我國內地綜合性工業基地。成都電器、量具刃具,攀枝花鋼鐵、川中油氣田、自貢鹽化工、內江製糖、瀘州和宜賓等地的釀酒工業等都很有名
農 業: 四川農業發達,號稱"天府之國"。是我國水稻、小麥、油菜籽、甘蔗、黃紅麻、桑蠶、茶葉、水果的重要產區。川西高原、山地分別為本省重要牧區和林區
地理位置: 地處我國西南地區、長江上游。春秋戰國時為蜀國地。秦代置蜀郡。漢屬益州。唐屬劍南道。宋置川陝四路。元置四川行省。明清起為四川省
管轄范圍: 設重慶直轄市後四川省轄12地級市、4地區、3自治州,18縣級市、124縣、3自治縣。其中有50餘個市縣對外開放

7. 《地理環境和我國人體特徵》閱讀題

不能
因為本文是按邏輯順序寫的從身材、體型、五官、膚色等方面步步深入、闡明了南北的差異,顛倒後是順序混亂這體現了說明文的准確性

8. 人類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人類與自然地理環境息息相關。人類的產生和發展依賴於自然地理環境,而人類的出現又意味著自然地理環境進入了一個質變的階段,人類成為環境演化的能動因素。

(一)自然環境對人類發展的影響

1.人類是自然地理環境的產物

人類的進化與自然環境密切相關。第三紀晚期是古猿的繁盛時期,同時草原植物開始向森林進逼,奪得了廣大空間。自然條件的變化迫使古猿開始適應新的、較為不利的生活環境。於是,森林古猿中衍生出一支地棲性的草原古猿,當地面生活的古猿不僅學會使用工具,而且學會製造工具時,人類就誕生了。原始的人類一方面改造著自己的形體和大腦,以適應變化的環境;另一方面又不斷地擴展到世界各地,以尋求各種適於生存的環境。

2.人種形成的自然地理因素

地球上的人類劃分為3個基本的種族,即尼格羅人種,歐羅巴人種,蒙古人種。

尼格羅人種形成於熱帶炎熱的草原曠野上,那裡日照強烈,而色素較深的黑色皮膚和濃密的卷發能對身體和頭部起保護作用,寬闊的口裂與外黏膜發達的厚唇以及寬大的鼻腔也有助於冷卻吸入的空氣。

歐羅巴人種主要形成於歐洲的中部和北部,那裡的氣候寒冷、雲量多而日照弱,因此人體的膚色、發色和眼睛色都較為淺淡,人的鼻子高聳、鼻道狹長使鼻腔黏膜面積增大,這有利於寒冷空氣被吸入肺部時變得溫暖。

蒙古人種形成的環境沒有非洲的炎熱和歐洲的寒冷,故形成較為適中的體質形態特徵,典型的蒙古人種具有內眥褶,可能與草原和半沙漠的環境有關,這樣的結構能保護眼睛免受沙塵土的侵襲,並能防止冬雪反光對眼睛的損害。

自然地理環境對人種形成的作用隨著社會生產力發展而減弱,人類的種族特徵愈來愈失去其適應生存環境的意義,只是在現代人類中還以其殘余形式繁衍著。

3.人口質量的自然地理因素

自然地理環境對人口質量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對人口健康的影響方面。一方面,人類由自然地理環境中攝取空氣、水、食物等生命必需物質,以維持機體的正常生長和發育;另一方面,人類在代謝過程中,將各種不需要的代謝產物排入環境中。因此,環境中的某些化學元素的含量的多少必然會影響到人體的生理功能,甚至可能對健康造成影響而引起疾病。如環境缺碘或碘超量,均可導致地方性甲狀腺病;環境中氟含量過多,可引起氟骨症。

4.人類社會發展的自然地理因素

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早期階段,生產力還十分原始的時候,自然地理環境對社會發展的影響表現得特別強烈。人類早期的社會大分工,便是以自然為基礎的。在那些水草豐足適於放牧的地區,逐漸出現了專門從事畜牧業的部落;而在那些土地肥沃宜於墾殖的地區,逐漸出現了專門從事農業的部落。

另外,自然資源分布的不平衡,造成了生產條件的差別。一般說來,優越的自然環境有助於加快社會發展的進程,惡劣的自然環境則會阻礙社會的發展。亞非的一些大河流域氣候溫和、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有利於人類定居和耕作,往往形成古代文明的中心,如北非有尼羅河流域的埃及,西亞有兩河流域的巴比倫,南亞印度河流域的印度,東亞黃河流域的中國。

(二)人類發展對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

人類具有主觀能動性,能夠積極作用於自然界,從而成為自然界發展變化的重要因子。隨著科學技術不斷地發展、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人類活動對自然界的作用越來越廣泛,也越來越深刻。地質學已將人類對地球的作用稱為第三地質營力。人類對自然地理環境施加的種種作用及其影響,既有建設性的一面,也有破壞性的一面。

1.人類活動對自然地理的影響

(1)改變地表狀態

今天,人類已開拓陸地的表面約56%,其中強烈開拓區佔全球陸地表面的15%。人類的各項活動,可把相當數量的岩石、砂土、水、植物等地表物質從一個地方遷移到另一個地方。人類的這些活動大大改變了原有的地表狀態,並造成一系列的人為景觀。如城市建造、水庫修築、礦山開采、森林砍伐等。

(2)改變物質循環

人類改變物質循環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對水的控制是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很久以來,人類為了改變地表水分布不均勻的狀況,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一是用儲水排灌的方法來改變一個流域內的水平衡;二是採取大型調水工程來改變一個或一個以上的水文網的水平衡。地表水的人為匯集,引起水分蒸發加強和降水量增加,從而改變了局部的水循環。此外,人類不斷向自然環境中排放污水和廢氣,也是改變物質循環的一種形式。

(3)改變熱量平衡

人類活動改變了地表形態,即改變了地表面的反射率和其他熱力特性,從而改變了區域的熱量平衡。森林是一種特殊的下墊面,其氣溫日(年)較差比林外曠地小,從而降低了氣候的大陸度,而砍伐森林則起了一種相反的作用。城市對熱量平衡的影響非常顯著,城市的熱島效應使其中心區氣溫要比周圍郊區高好幾度。水庫對熱量平衡的影響與湖泊相似,由於水的熱容量大,使水庫及其附近地區氣溫的日(年)較差變小,年均氣溫也有所提高。據研究,一個水面為32km2的水庫,庫區的平均氣溫可比外圍地區高出0.7℃。

此外,人類規模生產活動又會向周圍大氣發散各種化學物質和微粒,尤其是二氧化碳氣體的不斷增加,可造成顯著的「溫室效應」。有人進行過計算,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達到今天的兩倍時,氣溫將平均上升3℃。

(4)改變生態平衡

自然生態系統由於人類活動而處於變化狀態,有人類集居的地方就會有人類活動的干擾。在中緯度大陸表面的許多地段,精耕細作的農業、牧業或都市化,幾乎完全處於人類的支配之下。人類改變原有的生態平衡,代之以新的平衡。人類生態系統並不總是帶來危害,如珠江三角洲特有的桑基魚塘生態系統構成了一個彼此有利、相互促進的生態循環。新加坡的城市化過程十分注意城市局面和環境綠化,因而創造出理想的城市生態系統。

(5)改變自然過程速率

人類大規模的經濟活動打破了原有的自然生態平衡,迫使自然地理過程朝著新的方向發展,同時,也促使自然地理過程的速率發生變化。有人曾作過計算,在土壤侵蝕過程中,由於人的作用,全球每年每平方千米土地上平均損失掉的土壤為1500~85000m3;而天然侵蝕的背景值僅為12~1500m3,前者是後者的125~170倍。也就是說,由於人類活動,使得土壤侵蝕過程加快了150倍左右。

2.人口增長對自然地理環境的壓力

20世紀以來,世界人口快速增長,至2006年2月25日,地球人口達65億,預計至2050年地球總人口將達90億。人口劇增對自然地理環境的壓力,首先表現為人類對自然資源消耗量的急增,其次是加劇了環境的惡化。

(三)自然地理環境與可持續發展

1)自然地理環境是人類社會生存的基礎,有3個主要功能:提供人類活動所必需的各種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消納和同化人類活動產生的廢物和廢能量;滿足人類生存的精神享受,提供優美舒適的環境。

2)自然地理環境質量的逐漸惡化,影響到人類的前途和生存。隨著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人類活動對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愈加激烈,引起各類環境問題,如全球氣候變暖、酸雨、臭氧層耗損、淡水資源耗竭、地質災害頻發、荒漠化、土地退化、生物多樣性銳減等,已構成對人類社會持續發展的嚴重威脅。

9. 我國各地區的自然環境和人文地理特點有何不同

1、 服飾與地理

首先,服飾材料與地理環境密切相關。桑蠶生產適宜亞熱帶,浙江的杭嘉湖地區、廣東的珠江三角洲都是我國重要的蠶絲產地。而太陽光照好的新疆地區是我國長絨棉的最重要產區。人們喜愛的羊毛衫與皮衣,原料主要源於我國西部牧區盛產的羊毛和各種皮革。其次,服飾樣式與地域特徵有關。在炎熱乾旱的阿拉伯地區,人們喜歡身著白色寬松的長袍。在氣溫日較差很大的雪域高原,我國藏族牧民往往穿一個胳臂可以露出來的「不對稱」的大袍。第三,服飾變化與氣候變化有關。在四季分明的地區,人們一般都要准備幾套與季節相對應的衣服,夏季男士的短袖襯衫、T恤與女士的連衣裙,春秋季的休閑裝和羊毛衫,冬季的滑雪衫和皮夾克等。相反,在「四季無寒暑,遇雨便成冬」的我國雲南昆明一帶,形成了「四季服裝同穿戴」的獨特景觀。

2、 飲食與地理

從主食結構上看,由於水熱條件的不同,我國北方以種植小麥為主,南方以種植水稻為主,故形成了「北面南米」的格局。另外中國「八大菜系」的烹調技藝各具特色,素有「南甜北咸,東辣西酸」之說,它的形成也與地理環境有關。就拿「南甜北咸」的形成來講,就與我國南北方的氣候差異有關。我國北方地處暖溫帶,冬季寒冷乾燥,夏季高溫多雨,氣溫年較差大,在過去,即使少量的蔬菜也難以過冬,同時又不捨得一時「揮霍掉」,北方人便把菜腌制起來慢慢「享用」,這樣一來,北方大多數人也就養成了吃鹹的習慣。南方多雨,光熱條件好,盛產甘蔗,比起北方來,蔬菜更是一年幾薦。南方人被糖類「包圍」,自然也就養成了吃甜的習慣。北方人不是不愛吃甜,只是過去糖難得,只好以「咸」代「甜」來調劑口味了。雖說北方現在不缺糖,但口味一旦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變的。

3、 住房與地理

傳統民居的樣式、材料大多受當地自然地理條件的影響。例如北美因紐特人用冰塊作外牆;草原上的牧民為適應游牧的需要通常居住在搭卸方便的蒙古包里;黃土高原的居民利用黃土直立性好的特點開鑿窯洞來居住;西南炎熱的少數民族地區以竹樓為主。當今商品房的開發也要考慮很多地理因素,如居住的交通位置、周邊配套設施的空間組合、周圍環境質量綜合狀況、居住區內部環境設計以及房子的朝向、採光、通風、層高、間距等因素。

4、 出行與地理

人們的出行與地理環境密切有關。在高山峽谷中,人們利用峽谷之中的急流乘皮筏子漂流;在莽莽沙海里,駱駝成為「沙漠之舟」;在一望無際的草原上,人們騎著駿馬弛騁如飛;在江南水鄉,人們利用船舶在江河上穿梭往來。人們出行,無論是旅遊還是出差,都要根據天氣與環境情況,決定出發時間與選擇交通方式。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