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地理環境
⑴ 江門台山鎮海港地理環境
根據廣東省海域地名志,鎮海灣的地理位置:21°44′~21°56′30″N,112°24′~112°33′E。鎮海灣形似喇叭狀,兩頭大,中間小,走向為NNW-SSE,口門寬約16.3km,縱深27km,灣中最窄處1.6km。
鎮海灣(Zhènhǎi Wān)原名北海灣。在廣東省江門市台山市西南部汶村鎮與北陡鎮之間海域。東鄰廣海灣。面積約100平方公里。以灣北連接鎮海港,1986年命名鎮海灣。
⑵ 大台山風景區的地理位置
其風姿秀美,景色宜來人源,山上石人、石馬、石洞等歷史古跡記載著歷史的變遷,流淌水泉述說著千古流傳的故事。此地雖風景優美,以前卻很少有遊人光顧。2002年5月,鎮西堡農民劉鐵民創作的評書《大台山傳奇》在鐵嶺電視台播出後,增加了大台山的知名度。2002年五一節期間,引來全省各地遊人來此觀光,共接待遊客20000多人。
⑶ 急求台山的地理坐標~!!!謝謝~~~
台山市,始建於明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原稱新寧縣; 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改名台山縣。1992年4月17日,經國務院批准設立台山市。
台山市位於珠江三角洲西南部,毗鄰港澳,幅員遼闊,總面積3286平方公里。現轄17個鎮和一個華僑農場,共分313個村(居)委會,3655條自然村。市內人口98.92萬,旅居海外及港澳台等92個國家和地區的台山籍鄉親130多萬,素有「全國第一僑鄉」、「內外兩個台山」之美譽。台山人出國,追溯到清乾隆39年(公元1774年),已有232年歷史。
市境南臨南海,海(島)岸線長587公里,境內有大小島嶼95個,以川山群島中的上川島、下川島為最大。上川島157平方公里,是廣東面積最大的島嶼;下川島98平方公里,面積居全省島嶼第五位。境內有盆地、平原、丘陵、高山、灘塗,土地肥沃,物產豐饒。台山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1.8℃,年平均日照2006小時,年均降雨量1936毫米。
改革開放以後,台山經濟發展尤為迅速。2005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109.49億元。全市工業已形成了以機械、鋁材、電子電器、紡織、醫葯、建材、食品、五金、化工、制衣等行業為主的工業體系,產品遠銷世界各地。農業初步建立了優質水稻、海水養殖、淡水養殖、花生、甘蔗、蔬菜、禽畜、水果、花卉、林木等十大生產基地。
台山基礎設施建設日臻完善。水陸交通方便。公路四通八達,通車里程1975公里。2001年建成貫通市境南北、全長53公里的新(會)台(山)高速公路;2002年建成貫通市境東西、全長87公里的廣東西部沿海(台山段)高速公路。港口建設日趨完善。台山發電廠10萬噸級的煤運碼頭已投入使用。建於市境北部潭江河岸的公益港,可停泊數千噸級的集裝箱貨運船和豪華快速客輪,每天都有航班往返香港。建於市境南部廣海灣的廣海港距香港87海里,距澳門48海里。即將建成的還有可停泊萬噸級貨輪的魚塘港。可建設20—30萬噸級深水港的川島港正在進行前期測量和可行性研究工作,發展前景遠大。台山是全省有名的電能源基地,電力建設投資不斷加大。現有火電、水電設施的總裝機容量為245萬千瓦。在建中的台山電廠是規劃總裝機容量亞洲最大的燃煤發電廠,一期工程5台共300萬千瓦(每台60萬千瓦)的發電機組已建成4台,目前火力發電總裝機容量居全省第一;5號機組正加緊建設,將於今年底並網發電。二期工程4台共400萬千瓦的機組正爭取列入國家「十一五」規劃。投資總額超800億元的台山腰古核電廠已列入國家「十一五」電力發展規劃,前期工作進展順利,明年初將正式動工建設。裝機容量4.95萬千瓦的川島風電場正爭取於今年下半年投入建設。農網改造工程全面鋪開,共有220KV、110KV、35KV等變電站20座,總變電容量112.98萬千伏安。台山是全國電信百強縣(市)之一,近年信息化建設步伐加快,已建成總長近2.6萬纖芯公里的光纖寬頻傳輸網路, IT技術正在加速向經濟社會各個層面滲透,程式控制電話裝機容量32.1萬門,行動電話信號覆蓋全市,有行動電話用戶45萬個,互聯網用戶3.6萬個,中英文版《台山招商網》已開通使用,率先在全國縣(市)中建立開播數字電視平台。城鎮建設日新月異。六福山莊、僑雅花園等多個新住宅小區初具規模。首期工程建築面積16.29萬平方米的台山「碧桂園」正在開發建設中。市區台城連續5次通過「全國衛生城市」復檢。各鎮區建設不斷出現新面貌。
以旅遊業和現代流通服務業為重點的第三產業發展成效顯著。近年來,全市圍繞「第一僑鄉,休閑勝地」的主題、以「海島、溫泉、漂流、僑鄉」為主要內容,著力包裝、推介台山休閑度假旅遊市場。省級旅遊度假區—上下川島正在努力營造「AAAA」環境,「廣東第一泉」—三合溫泉人潮如流,富都溫泉應接不暇,北峰山漂流、鳳凰峽漂流刺激有趣,還有石花山旅遊風景區、北峰山森林公園、廣海「海永無波」石刻公園等著名景點,每年吸引上百萬遊客到台山觀光旅遊。
華僑、港澳台同胞多,是台山的一大優勢。每年都有大批旅外鄉親、港澳台同胞回鄉探親觀光。他們愛國愛鄉,不但捐資興辦公益事業,還積極在家鄉投資興辦實業。
台山又有「文化之鄉」之美譽。市區文化新區頗具規模,影劇院、電視大學、中專學校、科學館、少年宮、圖書館、博物館、文化藝術館、書畫院等設施都在其內。32家僑刊發行世界各地。2006年,「台山廣東音樂」入選「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全市共有學生16.8萬。中小學教室基本實現樓房化,是全省校舍建設特級市。普及九年義務教育,被省評為「優」級。電大台山分校、中等專業學校、電子學校、教師進修學校、衛生學校、排球運動學校等也辦得有聲有色。台山是「全國體育先進市」,素有「排球之鄉」之美譽。排球運動自1914年傳入台山後,已成為遍及城鄉的群眾性體育運動。台山排球隊曾多次在全國比賽中獲獎,青年、少年排球隊曾數次代表國家參加國際大賽並獲獎。全市共有醫療機構34個、病床1732張,各類衛生技術人員2167人。
目前,台山市已具備了資源、僑鄉、環境、後發四大優勢,初步形成了大交通、大能源、大港口、大資源、大旅遊、大商貿、大養殖的發展格局。隨著CEPA、「9+2」泛珠三角發展戰略的實施和港珠澳大橋的規劃建設,「接軌大特區,融入珠三角」已成為台山市的發展趨勢和必然選擇。台山市委、市政府帶領全市人民正以發展為第一要務,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認真實施「工業強市、科教興市、農業穩市、商旅旺市、強鎮富市」五大發展戰略,增創資源、僑鄉、環境、後發新優勢,大力開展招商引資,著力發展工業經濟、民營經濟、鎮級經濟、園區經濟、海洋經濟、旅遊經濟等特色經濟。積極推進工業化、城市化、信息化,努力實現跨越式發展,全面抓好「三個文明」建設,不斷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步伐,開創僑鄉現代化建設新局面。
⑷ 羊台山森林公園的自然環境
羊台山森林公園地勢走向以大羊台山為中心,向四周延伸,形成中間高,四面低的版高權丘陵、低山地貌的特徵。園內最高處為石岩與西麗交界處的大羊台山,海拔587.1米,有深圳西部第一峰之稱,最低處位於南山區境內,海拔33.4米,相對海拔高度為553.7米。山區森林茂盛,山谷大小水庫、水池4處,天然泉水到處可見。
羊台山森林公園主要有『四多兩豐富』的特點。「四多」指峰多、石頭多、溝谷多、水源多。此外,園內日照時間長、氣候溫和濕潤,野生動植物資源均非常豐富,共有植物114科400多種、野生動物120多種,其中屬於國家重點保護的植物有桫欏、蘇鐵蕨、白桂木、土沉香、野生樟樹等,動物則有蟒蛇、穿山甲、貓頭鷹、野生獼猴和褐翅鴉鵲等。
羊台山地下水資源豐富,石、泉、樹、果、野生動物及山巒構成美麗的海岸山巒生態旅遊環境。山泉水質甜美,清冽爽口。溪谷與山脊相間分布,錯落有致,山上林木茂盛、空氣清新。柿子是羊台山特有水果,成熟之季,樹掛金果、滿山飄香。
⑸ 台山市台城龍山路的地理位置
台山市台城龍山路的地理位置
北緯N22°18′35.66″ 東經E112°48′40.04″
靠近:廣東省江門市台山市龍山路
參考:廣東省江門市台山市水步鎮天獅坡村西南方向約1.68公里
⑹ 台山的地理環境
台山位於珠江三角洲西南部,東鄰珠海特區,北靠江門新會區,西連開平、恩平、陽江三市,南臨南海。毗鄰港澳,幅員遼闊,陸地總面積3286平方公里,是廣東省面積最大的縣市之一。現轄廣海灣工業園區、16個鎮、1個街道辦事處和1個華僑農場,共分313個村(社區)委會,3655條自然村。市內常住人口98.4萬人;有130多萬台山籍華人華僑、港澳台同胞僑居92個國家和地區,故素有「中國第一僑鄉」、「內外兩個台山」之美譽。台山人出國追溯到清乾隆39年(公元1774年),已有230多年歷史。
台山有山地、丘陵、平原、灘塗,土地肥沃,氣候溫和,物產豐饒,是珠江三角洲著名的「魚米之鄉」。
市境南臨南海,海(島)岸線長649.2公里,境內有大小島嶼265個,以川山群島中的上川島、下川島,但上川島面積最大。上下川被譽為『東方夏威夷』上川島157平方公里,是廣東面積最大的島嶼,下川島98平方公里。全市境內有盆地、平原、丘陵、高山、灘塗,土地肥沃,物產豐饒。台山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1.8℃,年平均日照2006小時,年均降雨量1936毫米。
台山多山。東北面有北峰山,台山市第一峰獅子頭海拔高度是982米東南方的都斛鎮東南面有南峰山,台山與新會界山,其間高峰插雲,絕壁排空,氣勢軒昂,過二、三公里,再起一峰,峰頂石排如一瑞獸曉首逆風仰天長嘯,故名「望風朔」(831米),比鄰「望風塑」有一小峰「邱風雲」(又稱姆指峰或童子拜觀音),再東行數里,又起一峰,據傳,此峰乃此山脈中唯一面朝台山的山峰,故新會人又稱之為「無情山」,而台山人因其和藹可親,山頂石壁如玉,遠看如一女子,明眸皓首,故稱之為「劉三妹」(694米),臨海尾峰,名叫「琴蒔頭」(701米),西南面有大隆山和紫羅山,南海中有上川山和下川山;西北面大山較少,丘陵卻特別多。山地和丘陵,約佔全縣總面積的三分之二。
台山西北面丘陵四布,高度一般由一二十米至一百幾十米,但其間也不乏二百米以上高地。作為潭江與矬峒河分水嶺的橫塘丘陵,把東面的北峰山脈與西面的大隆山脈連絡起來。橫塘圩東的秦皇點兵山,有280米高;再東的黃蛇型、大灶山,都有220多米高。大灶山以東的三娘逕,是名勝「文逕弔古」的所在。在橫塘圩西,有232米高的高掌嶺;再西,又有243米高的那旺山;再西,多是百米以下的丘陵,到台、開邊上,才又有二百幾米高的馬山。
台山山海之間,河流兩岸,有廣闊的平原。概算全縣平原——包括濱海平原、盆地中和丘陵間的平原,約佔全縣總面積的三分之一。全縣最大的平原是廣海平原。在這平原上的,有沖蔞、斗山、都斛、端芬、廣海六個公社和赤溪公社的西北角,擁有肥沃的土地三四十萬畝。平原南邊的古城廣海,歷來是祖國的海防要地。至今,廣海城郊南灣的山崗上,還保留著明代平定倭寇的紀功石刻——「海永無波」。第二個較大的平原是海晏平原——一個半島狀的平原。在這平原上的海宴鎮和汶村鎮,盛產魚、鹽、米。這平原西面的汶村城,是明末抗清民族英雄王興的根據地和殉難處,至今人們還傳說著他們英勇斗爭的故事。位於台山北邊的大江、三八、白沙三個公社,分別為一些丘陵所間隔,但它們的北部均為潭江平原的一部分。
還有一部分平原處在盆地中。由於縣境高山和丘陵多,往往把一些平原環抱住,形成了盆地。在北部,有水步盆地、四九盆地、三合盆地、聯安盆地;在西南部,有那扶盆地、深井盆地和墩寨盆地等。此外,許多低丘之間和河谷中,也有小塊的沖積平原。
在南部濱海,也有好些局部小平原,如溪城平原、小江平原、陡門平原、那琴平原等。就是在上川、下川兩島的山地中,也各有一個小平原。
濱海平原的臨海一邊往往特別低,成為低原。廣海平原的南部和東部,海晏平原的南部,那扶盆地、深井盆地的南部,和其他濱海小平原的部分地方,都是低原。這些低原,多數有圍堤保護,成為圍田——其中大部分是單造田。全縣現有的25萬畝單造田,絕大部分集中在這些低原上。而且還有許多海灘,可以築堤截取為田。
⑺ 八台山的地理環境
八台山聳立在群山之上,高峻雄偉,氣勢巍峨。周圍河谷深切,峰谷高差達1500一1700m。站在峰頂,腳下群山起伏,如波似濤,延綿千里。其西南部為白沙河支流,谷坡寬闊,其上發育相對高差達100m的石灰岩孤丘36座,參差錯落,形似象棋的棋子,故稱棋盤山,這是四川省獨一無二的石灰岩丘陵群景觀。
在八台山海拔1500m以上,漫山遍野都是低矮的沙棘灌叢,秋冬季節,沙棘果紅,把山體染紅。在海拔1800m以上至山頂又是另一派景象,葉大而長,高約1m的木竹(蓼葉竹)林,常年翠綠,密密叢叢,高矮一致,恰似萬頃麥田。初步估計山頂有4萬多畝木竹林,這是四川省木竹林面積最大的景區,也是八台山最吸引人的生景。山風吹拂,萬頃竹海輕波悠悠,生機勃勃,令人流連忘返。在埡口以東,有一大片杜鵑花林,計有100多畝,春末夏初,杜鵑花盛開,粉紅色的杜鵑花與竹海相映襯,形成「萬綠叢中一片紅」的迷人景象。 八台山以北的任河屬漢江水系,八台山以南的龍潭河屬嘉陵江水系,顯示八台山區域是秦嶺—大巴山主脈的支脈,是我國地理南北分界的重要區域。八台山還是長江流域的重要水源區,是嘉陵江兩大支流(中河、後河)的分水嶺。
八台山地質公園北界為發源於八台山主峰北坡的摳壁子河。
⑻ 天台山的地理環境
天台山秀麗的山水,令無數文人騷客為其傾倒。「天台山者,蓋山嶽之神秀者也」,「窮山海之瑰富,盡人神之壯麗矣」
天台山的自然景觀得天獨厚,有那畫不盡的奇石、幽洞、飛瀑、清泉,說不完的古木、名花、珍禽、異獸,「山水神秀」,是天然的植物園和動物園。奇草異木、珍禽異獸極多。有隋梅、唐樟、宋柏、宋藤,有被稱為「長生不老葯」的烏葯和「救命仙草」的鐵皮石斛。
尤其是廣布千米高山的雲錦杜鵑,齡逾百年,古干如鐵,虯枝如鉤,枝繁葉茂。每年暮春,淡紅、嫩黃之花競相開放,花大而艷,一樹千葩,團花錦簇,望之似錦若霞。樹之古、面之廣、花之盛,全國少見,為天台山一大植物奇觀。
杜鵑是在靈氣浸潤之下,生長在天台山上。 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最高、最大的「杜鵑之王」,生長在天台山華頂峰海拔1200米,面積近300畝的山間,樹齡大多在400年至1000年之間,樹干如鐵,虯枝如鉤,枝繁葉茂,獨具氣勢。
每年5月,雲錦杜鵑花樹爭相競放,淡紅、嫩黃的花朵大而艷。每株樹上的逾千朵杜鵑又每每分作7至13朵小杜鵑花蜷成一團,形成一簇碗口大的花束,花束再一團團地簇在一起,看上去似錦若霞,十分艷麗。因此雲錦杜鵑又有個很形象的名字叫做「千花杜鵑」。
另外,還有大靈貓、 蘇門羚、雲豹等珍稀野生動物。這些都極大地豐富了天台山的風景旅遊資源。 天台山的景點也各有特色,可概括為古、 清、奇、幽四個字。赤城棲霞、雙澗回瀾、華頂秀色、瓊台月夜等被稱為天台八景。石樑景區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天台山的精華所在。
自古以來有「大八景,小八景,有名有勝三十景,究竟共有多少景,數來數去數不清」之說。
東晉文學家孫綽在《游天台山賦序》中描寫道:「天台山者,蓋山嶽之神秀者也……夫其峻極之狀,嘉祥之美,窮山海之瑰富,盡人神之壯麗矣。」
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足跡遍天下,三上天台山,寫下二篇游記,並將《游天台山日記》赫然標於《徐霞客游記》篇首。
清代著名學者潘耒在游覽天台山後發出了浩嘆:「吾足跡半天下,所見名山嶽鎮多矣,大率山自為格,不能變換。掩眾美、羅諸長、出奇無窮、探索不盡者,其惟天台乎!……台山能有諸山之美,諸山不能盡台山之奇,故游台山不游諸山可也,游諸山不游台山不可也。」對天台山的自然景觀作了高度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