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法與地理
① 孟德斯鳩是如何論述法律與自然地理環境的關系的
孟德斯鳩在社會歷史觀方面是一個唯心主義者,認為人類歷史的命運歸根專結底要以個屬別政治活動家(主要是立法者)的意志為轉移。孟德斯鳩特別強調地理因素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作用,認為地理環境,特別是氣候、土壤和居住地域的大小,對於一個民族的性格、風俗、道德、精神面貌、法律性質和政治制度,有著決定性的影響作用。孟德斯鳩這種地理環境決定論雖然不一定正確,但卻具有反宗教神學的性質,它證明:社會的歷史發展進程不是由上帝的意志決定的,而是由自然界本身的原因決定的。
② 法國地理和環境5000字
法國全稱法蘭西共和國,國名源於中世紀前期的法蘭克王國。自從法蘭克王國分裂後,西部法蘭克王國沿用其名稱並演變為法蘭西。「法蘭西」(France)這一稱呼最早出現於11世紀的《羅蘭之歌》中。現為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在漢字文化圈中,中國稱其為法蘭西,簡稱法國。法國是西歐面積最大的國家。領土呈對稱的六邊形,三邊臨海,三邊靠陸。
法國本土面積為543965平方公里,包括海外領土面積為632834平方公里。[3] 邊境線總長度為5695公里,其中海岸線為2700公里,陸地線為2800公里,內河線為195公里。位於歐洲西部,與比利時、盧森堡、瑞士、德國、義大利、西班牙、安道爾、摩納哥接壤,西北隔拉芒什海峽與英國相望,瀕臨北海、英吉利海峽、大西洋和地中海四大海域,地中海上的科西嘉島是法國最大島嶼。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平原占總面積的三分之二。主要山脈有阿爾卑斯山脈、比利牛斯山脈、汝拉山脈等。法意邊境的勃朗峰海拔4810米,為歐洲最高峰。河流主要有盧瓦爾河(1010公里)、羅訥河(812公里)、塞納河(776公里)。
法國本土西部屬海洋性溫帶闊葉林氣候,南部屬亞熱帶地中海氣候,中部和東部屬大陸性氣候。平均降水量從西北往東南由600毫米遞增至1000毫米以上。[4] 1月平均氣溫北部1-7°C,南部6-8°C;7月北部16-18°C,南部21-24°C。
法國主要礦藏為鐵礦,次為鋁礬土和鉀鹽礦。鐵礦蘊藏量約10億噸,但品位低、開采成本高,煤炭儲量幾近枯竭,所有鐵礦、煤礦均已關閉,所需礦石完全依賴進口。有色金屬儲量很少,幾乎全部依賴進口。能源主要依靠核能,約78%的電力靠核能提供。此外,水力和地熱資源的開發利用比較充分。森林面積約1556.5萬公頃,覆蓋率28.6%。[
法國的行政區劃分為大區、省和市鎮。省下設專區和縣,但不是行政區域。縣是司法和選舉單位。法本土共劃為22個大區,其下又分為96省,4個海外省(即1個海外大區轄有1個海外省)、4個海外領地和2個具有特殊地位的行政區。全國共有366679個市鎮。[2] 其中人口不足3500人的有3.4萬個,人口超過3萬人市有231個,人口超過10萬的市有37個。
在法國本土,國家鐵路網通往除科西嘉島以外的各個地方,鐵路總長31939公里,其中電氣化鐵路14176公里,高速鐵路2000公里,雙線或多線鐵路12132公里。高速火車技術居世界領先地位,2014年仍保持每小時574.8公里的火車速度世界紀錄。2011年鐵路旅客周轉量為1040億人公里,貨物周轉量為342億噸公里。
法國公路網是世界最密集、歐盟國家中最長的,總長度超過90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2000公里。2011年公路旅客周轉量為8638億人公里,其中使用私家車的旅客周轉量為8127億人公里,公共汽車為511億人公里。公路貨物周轉量為3159億噸公里。
內河航道總長8500公里,其中可通行1500噸級以上船舶的航道約1900公里。巴黎是主要內河港口。2011年貨物周轉量為79億噸公里。主要海港有馬賽港、勒阿弗爾和敦刻爾克港。2011年法國本土海港總吞吐量5億噸。
2011年航空旅客周轉量近1.54億人次。153個為民用機場通達134個國家和地區的529個城市。主要航空公司為法航,主要機場有巴黎戴高樂機場和奧利機場、尼斯機場等。
法國全國總人口6600萬(2014年1月1日),其中法國本土6390萬,2013年法國人口增長率為0.4%。[8] 通用法語。居民中64%信奉天主教,3%信奉伊斯蘭教,3%信奉新教,1%信奉猶太教,28%自稱無宗教信仰。(2009年《十字報》調查數據)
法蘭西民族是由多個民族混合構成的,除了主體法蘭西民族外,邊境地區還有阿爾薩斯、布列塔尼、巴斯克、科西嘉、佛蘭芒等少數民族,大約佔了總人口的7.9%。
現行第五共和國憲法系1958年9月公民投票通過,10月4日生效,是法國歷史上第16部憲法。曾進行過多次修改。憲法規定,總統為國家元首和武裝部隊統帥,任期5年,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總統任免總理並批准總理提名的部長;主持內閣會議、最高國防會議和國防委員會;有權解散議會,但一年內不得解散兩次;可不經議會將某些重要法案直接提交公民投票表決;在非常時期,總統擁有「根據形勢需要採取必要措施」的全權。在總統不能履行職務或空缺時,由參議院議長暫行總統職權。
實行國民議會和參議院兩院制,擁有制定法律、監督政府、通過預算、批准宣戰等權力。國民議會共有577名議員,任期5年,採用兩輪多數投票制,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本屆國民議會於2012年6月選舉產生,議長克洛德·巴爾托洛內(Claude BARTOLONE),屬社會黨。參議院共348席,由國民議會和地方各級議會議員組成選舉團間接選舉產生,任期為6年,每3年改選一半。本屆參議院於2011年9月改選產生,左翼獲得多數席位,其中社會黨佔128席(2012年12月3日),該黨成員讓-皮埃爾·貝爾(Jean-Pierre BEL)當選參議長。[3] 法國歷史性地由左派全面執掌政權。
法國實行多黨制,目前共有30多個政黨。
(1)社會黨(Parti Socialiste,簡稱PS):執政黨和議會第一大黨,左翼政黨。前身是1905年成立的「工人國際法國支部」,1920年發生分裂,多數派另組共產黨,少數派則保留原名。1969年改組成立社會黨,1971年與其他左翼組織合並,仍用現名。黨員近20萬人,多為公職人員和知識分子。第一書記哈萊姆·德西爾(Harlem DESIR),2012年10月當選。該黨對內注意體現左翼政黨色彩,主張維護勞工利益,同時採取務實的經濟政策;對外主張維護法國獨立核力量,推動歐洲一體化建設,並加強南北對話。歷史上曾多次執政。2010年3月在大區議會選舉中獲勝,2011年3月和9月,先後贏得省議會部分選舉和參議院改選,並與其他左翼力量共同贏得參議院多數席位。2012年5月,社會黨候選人奧朗德當選法國總統。2012年6月在立法選舉中獲勝,在國民議會中占據296席(2012年12月10日)。[3]
(2)人民運動聯盟(Union pour un Mouvement Populaire,簡稱UMP):主要反對黨和議會第二大黨,屬中右政黨。前身系2002年總統大選中的競選聯盟,核心為原保衛共和聯盟(戴黨),並吸收了自由民主黨和法蘭西民主聯盟的主要力量。2002年11月17日正式宣告成立,取用現名。黨員約35萬人,多為職員、官員、自由職業者、商人、農民和工人等。屬中右政黨。[3]
(3)國民陣線(Front National):極右翼政黨,成立於1972年10月。黨員約10萬人,多為中小工商業者。1986年議會選舉中首次進入國民議會。代表極端民族主義思潮,煽動排外情緒,強調「要把法國從歐洲控制和世界主義中拯救出來」,呼籲「進行一次反對新共產主義和世界主義的十字軍討伐」。現任主席讓-瑪麗娜·勒龐(Jean-Marine LE PEN),2011年1月起擔任現職。隨著國際金融危機爆發,法民眾購買力下降,失業人數激增,極右翼思想有所回潮。國民陣線借機大打移民、安全、就業牌,影響力再次上升。2012年4月法國總統選舉第一輪投票中,該黨候選人瑪麗娜·勒龐得票率17.9%,創歷史新高。2012年6月立法選舉中獲得2席,時隔20年再度進入國民議會。[3]
(4)歐洲環保黨(即綠黨,Les Verts)。左翼政黨。上世紀70年代起,法國環保主義者開始以綠黨名義參與政治活動。2007年底,以綠黨為首的各環保組織負責人共商聯合事宜,並於2008年10月宣布成立歐洲環保黨,仍沿用綠黨稱呼。現任全國書記帕斯卡·杜朗(Pascal DURAND)。2010年3月大區議會選舉中,綠黨在首輪投票中再次位居第三。2012年4月法國總統選舉第一輪投票中,綠黨候選人若莉得票率2.31%。2012年6月立法選舉中獲得17個席位,自組黨團。[3]
(5)民主與獨立派聯盟(UDI):中間派政黨,成立於2012年9月。黨員6.4萬人。核心力量為激進黨(PR)、新中間黨(NC)以及人運盟部分退黨要員。現任黨主席讓-路易·博爾洛(Jean-Louis BORLOO)。該黨定位為「開放、富有建設性的反對派」,「平和、可信的替代力量」,歐洲建設、綠色增長和經濟競爭力是其首要關切,提出建設「人性化的自由主義」。[3]
(6)民主運動(MoDem)。前身是法蘭西民主聯盟(Union pour la Démocratie Française,簡稱UDF)中的偏左派,由法蘭西民主聯盟前主席弗朗索瓦·貝魯(François BAYROU)領導。民主運動成立後拒絕與其他政黨聯合備選,黨員一再流失。2012年4月法國總統選舉第一輪投票中,該黨候選人貝魯得票率9.13%。2012年立法選舉中僅獲2席,貝魯本人落選。[3]
(7)共產黨(Parti Communiste Français,簡稱PCF):現有黨員約7-8萬,多為工人、雇員、教員、手工業者等。現任全國書記皮埃爾·洛朗( Pierre Laurent)。1920年12月成立。二戰後初期達到頂峰,最多時擁有黨員80多萬,曾是法第一大黨。但此後,在法經濟結構發生深刻變化和國內外政治風雲變幻的背景下,法共應對乏力,力量和影響不斷下降,逐漸淪為邊緣小黨。2008年底,法共三十四大召開,決定與左翼黨結成左翼陣線,在2011年省議會選舉與參議員改選中分獲118席與21席。2012年4月法國總統選舉第一輪投票中,左翼陣線候選人梅朗雄得票率11.11%。2012年,立法選舉中在國民議會中獲7個席位。[3]
其他政黨有:
右翼:保衛法蘭西運動(Mouvement pour la France)、保衛法蘭西聯盟(Rassemblement pour la France)。[3]
左翼:左翼共和聯盟(Association pour une Gauche Républicaine)、共和與公民運動(Mouvement Républicain et Citoyen)。[3]
中間派:公民運動—共和之極(Mouvement des Citoyens-Pôle Républicain)。[3]
極右:全國共和運動(Mouvement National Républicain)。[3]
極左:工人斗爭黨(Lutte Ouvrière)、革命共產主義同盟(Ligue Communiste Révolutionnaire)、勞動黨(Parti des Travailleurs)
分為兩個相對獨立的司法管轄體系,即負責審理民事和刑事案件的普通法院與負責公民與政府機關之間爭議案件的行政法院。
普通法院有三類:1、專門法庭(包括兒童法庭、負責處理僱主和職工之間糾紛的勞資調解委員會、審理商人之間或商業公司之間爭端事件的商務法庭和社會保險法庭)。2、民事法院。3、刑事法院(包括判決輕微犯罪案件的警察法庭、判決輕罪案件的輕罪法庭、判決重大刑事案件的重罪法庭)。
普通法院系統縱向上又分為四級:初審法庭、大審法庭、上訴法院和終審法院。終審法院是最高一級司法機關,負責受理對35個上訴法院所作判決的上訴。院長居伊·加尼韋(Guy KANIVET)。
行政法院是最高行政訴訟機關,下設行政法庭。行政法院對行政法令的合法性作最後裁決,並充當政府在制定法律草案方面的顧問。
法國的檢察機關沒有獨立的組織系統,其職能由各級法院中配備的檢察官行使。檢察官雖派駐在法院內,但行使職能獨立於法院。檢察官的管理權屬於司法部。最高法院設總檢察長1人,檢察官若幹人;上訴法院設檢察長1人,檢察官若幹人;大審法院設檢察官1人,代理檢察官和助理檢察官若幹人
國慶日:7月14日(1880年議會立法確認攻克巴士底獄日為國慶節以紀念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3]
遺產日:9月的第三個周六和周日(1984年正式開始,最初的活動在9月的第三個周日舉辦,在當時的文化部長雅克·朗的推動下,諸多深宮中的歷史文化遺產敞開大門向公眾開放,目的是讓更多的人了解熱愛進而保護人類歷史和文化遺產,最初名稱為「國家文物開放日」,到1992年,開放時間延長為周六和周日兩天。)
法國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歐盟創始國及北約成員國。法國同191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在163個國家設有大使館,另有16個常駐代表團和83個獨立領事機構。此外,法還在海外設有161個文化與研究機構、486所法國學校。[2]
法國基本外交政策是:倡導多邊主義,反對單邊主義;致力於歐盟一體化建設,尤其是政治和防務建設,繼續發揮法在其中的核心作用;重視大國關系,注意加強同新興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聯系;努力保持並發展與非洲國家的傳統關系,推動發達國家增加對非援助;廣泛參與國際事務和熱點問題的解決;幫助法國企業開拓海外市場;保持和提高法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資料:網路
③ 地理與自然環境概況
本節由牛平山執筆。牛平山,石家莊經濟學院。
一、自然地理概況
(一)地理位置與交通
泥河灣組地層廣泛分布於山西北部的大同盆地,河北西北部的陽原、蔚縣盆地及北京的延懷盆地。其中大同、陽原、蔚縣三盆地在第四紀時期曾一度為一個統一的大型湖盆,稱為廣義的「泥河灣盆地」。一般所稱的「泥河灣盆地」西起山西河北交界的許家窯遺址,東至陽原石匣里,南至蔚縣西合營,第四紀湖相沉積中發現的哺乳動物化石地點和舊石器遺址主要集中在這里。本書所指的「泥河灣盆地」或「泥河灣裂谷盆地」只限定在這個范圍內。為較全面了解「泥河灣盆地」及其周邊地區的自然地理和環境狀況,本節將涉及范圍擴大為廣義的「泥河灣盆地」。
廣義的「泥河灣盆地」大致在北緯39°00'~40°20',東經112°15'~115°10'范圍內。西部與北部以洪濤山、七峰山、采涼山、熊耳山等山地為界,南部和東部邊界有饅頭山、恆山、馬頭山、六棱山、白見坨、小五台山等環繞,總面積約9000km2(見圖1-1)。
盆地內交通方便,大秦鐵路貫穿全區,同蒲鐵路、懷(來)蔚(縣)鐵路、宣大高速公路、109、207國道等國家級、地方性鐵路、公路干線與鄉間公路構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可直達北京、呼和浩特、太原、石家莊、張家口、秦皇島等城市。
(二)氣象水文
泥河灣盆地屬東亞大陸性半乾旱季風氣候區,據陽原、蔚縣多年氣象資料統計,年平均氣溫6.0~7.3℃。冬季受勢力強大的蒙古高壓控制,盛行自大陸吹向海洋的寒冷而乾燥的冬季風,多寒潮天氣。最冷月為1月,月平均氣溫-11.5℃,極端最低氣溫-35.3℃。夏季多受太平洋高壓控制,但由於地處山區,地形多變,易形成不穩定對流,故多雷雨、冰雹。最熱月7月,月平均氣溫22.7℃,極端高氣溫38℃。春季乾旱,多見大風天氣,常因地面強烈的上升氣流捲起干鬆土壤而出現沙暴天氣,造成土壤水分、養分與細粒物質的流失。盆地內年平均降水量為360~420mm,最大降水量616.3mm,最小降水量224.0mm,且多集中於7~8月份。區內總的氣候特點是春季乾旱、夏季溫和、秋季涼爽、冬季寒冷;降水量少、乾燥度大、乾旱嚴重;年降水變率在24%左右;作物生長期適中。
永定河的一級支流———桑乾河是區內最大的河流,與其主幹支流渾河、黃水河、源子河、御河、壺流河等構成桑乾河水系。桑乾河發源於山西蘆芽山北端主峰之一的官涔山,向北東方向流經大同盆地,至冊田水庫以東進入陽原盆地,經石匣里東部峽谷流出盆地。據石匣里水文站資料,桑乾河多年平均徑流量16.78m3/s,最大流量1160m3/s(1967.8.11),最小流量0.024m3/s(1978.7.7)。
流經蔚縣盆地的壺流河發源於山西廣靈縣黑驢溝梁附近,經蔚縣盆地,自北水泉鎮附近進入陽原盆地,流經十餘公里,於陽原小渡口匯入桑乾河。多年平均流量4.92m3/s,最大流量347.0m3/s(1958.7.11),最小流量為零(1971.6.16)。
圖1-1 泥河灣盆地地理交通位置圖
桑乾河水系具有我國北方河流的共有特點,即由於夏季多雨,降水集中,往往形成含沙量較高的短期洪流,易形成河水泛濫;冬春季節乾旱,流量大為降低,甚至形成枯期斷流。因此,塑造出寬闊的漫灘與窄淺的河床地貌,發育有曲流河床。
(三)前第四紀地質與地貌概況
泥河灣盆地地處汾渭斷陷構造盆地之北部,周圍山巒起伏。北部為陰山余脈,除個別山峰外,分水嶺海拔大多在2000m以下。南部為太行山北端的恆山山脈(包括小五台山),山峰多在2000m以上,其中小五台山最高峰海拔為2882m(東台)。中部河谷地區海拔多在800m以上,最低為780m。河谷與周圍山地之間高差多在500~1000m之間,極端高差近2100m。盆地中第四紀地層分布高度在北部山前可達海拔標高1200m左右,其餘地區大多在1100~1000m以下。
盆地周圍基岩山地出露前第四紀的地層與岩石,自老而新主要有:①太古宇黑雲斜長片麻岩、斜長角閃片麻岩、花崗片麻岩、斜長角閃岩、角閃岩、混合岩及大理岩等;②元古宇長城系、薊縣系的頁岩、海綠石頁岩、石英砂岩、燧石結核(或條帶)白雲岩、白雲質灰岩、硅質灰岩、細晶灰岩、燧石條帶灰岩、泥質白雲岩等;③古生界寒武系、奧陶系、石炭系、二疊系的角礫岩、礫岩、砂岩、頁岩、黏土岩、含煤岩系、竹葉狀灰岩、鮞狀灰岩、白雲質灰岩、結晶灰岩、含燧石白雲質灰岩等;④中生界侏羅系、白堊系的礫岩、砂岩、角礫岩、黏土岩、含煤岩系、安山岩、凝灰岩、安山集塊岩、流紋岩、粗面岩等;⑤零星分布的不同時期侵入的花崗岩、閃長岩、正長岩、輝綠岩、輝長岩、正長斑岩、石英斑岩等侵入岩體和新生界古近系玄武岩等。
二、現代生態環境概況
(一)水資源與水化學環境特徵
由於地處半乾旱氣候帶,盆地內水資源總體比較短缺,且分布不均。桑乾河及其主幹支流是匯聚區內地表水的主要河流,這些河谷地區地表水資源較為豐富,其他地區則比較貧乏。經測算表明,盆地多年平均接受大氣降水水資源量在3.24×109~3.78×109m3/a之間。其中陽原盆地多年平均降水水資源量為7.54×108m3/a,自產徑流量0.655×108m3/a,外來入境水量1.07×109m3/a,出境水資源量1.09×109m3/a,地下水可開采量約0.32×108m3/a。
陽原盆地東部至蔚縣盆地東窯子頭以北地區的水化學特徵,基本代表了泥河灣盆地東部的現代水環境特徵。據作者2005~2006年對這一地區的調查,錢家沙窪和石匣里水文站多年監測資料反映,地表水化學類型為HCO3-Ca和HCO3-Na型。據18處取樣點資料顯示,區內地下水化學類型比較復雜,依據舒卡列夫分類,盆地東部地下水水化學類型以HCO3-Na+Mg型為主,其次為HCO3+SO4-Na+Mg型和HCO3-Na型水。依據庫爾洛夫表達式所反映的地下水水化學陰離子組合類型以HCO3-SO4-Cl型和HCO3-Cl-SO4型為主;陽離子組合類型以Na-Mg-Ca型為主,其次為Mg-Na-Ca型。2005年測得的盆地東部地下水各化學組分平均含量見表1-1和表1-2。
表1-1 泥河灣盆地東部地下水各化學組分平均含量統計表(2005. 7)
表1-2 泥河灣盆地東部地下水各化學組分平均含量統計表(2005. 10)
(二)土壤
泥河灣盆地的土壤具有多成因成土母質,其中主要有分布於基岩出露地帶的殘坡積物,坡麓及山前地帶的坡洪積、洪沖積物,河川穀地的沖積物,黃土台地及盆地邊緣的黃土,桑乾河與壺流河兩岸岸坡地帶出露的湖河相堆積物等。
依據土壤發生學理論,綜合成土條件、成土特徵和土壤屬性,參照 「全國第二次土壤普查」劃分方法,經實地調查統計,泥河灣盆地東部的土壤具有淋溶土、半淋溶土、鈣層土、半水成土、初育土、鹽鹼土、人為土 7 個土綱。濕暖溫淋溶土、半濕暖溫半淋溶土、半乾旱溫鈣層土、淡半水成土、暗半水成土、土質初育土、石質初育土、鹽土、灌耕土、水稻土等 10 個亞綱,12 個土類、23 個亞類、41 個土屬、61 個土種 (見表1-3)。經測定,其中一些主要土種、土屬中養分含量和微量元素的平均含量見表1-4 和表1-5。
表1-3 泥河灣盆地及其周邊山地土壤類型統計表
續表
表1-4 泥河灣盆地東部一些主要土種各層位中養分平均含量統計表
(據牛平山等,2007)
表1-5 泥河灣盆地東部不同土屬中微量元素平均含量統計表
(三)植被與植物資源
1. 植被分布
泥河灣盆地植被具有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向溫帶半乾旱、乾旱草原過渡的特點。周邊山地以森林植被景觀為主,海拔 1200 ~1800 m 分布著以櫟、山地樺、楊、雜木林為主的落葉闊葉林 (間有溫性針葉油松林)。1600 ~2300 m 以白杄、青杄、臭冷杉、華北落葉松、白樺、棘皮樺等針闊葉混交林為主。2100 ~ 2500 m 為華北落葉松、白杄、青杄、臭冷杉等針葉林分布帶。2400 m 以上 (局部 2000 m 以上)分布有亞高山草甸。
在低山、黃土丘陵、溝梁台地、山麓地帶則廣泛分布著半乾旱、乾旱灌叢草原,其植被組成特點是: ①喜暖的亞洲中部草原成分在植被組成中起主導作用,如大針茅、長芒草、戈壁針茅等。②東亞區系中的一些耐旱成分佔較大的比重,如白羊草、中華委陵菜、達烏里胡枝子、多花胡枝子、鐵桿蒿等。③含有低山丘陵上的灌木種類: 如酸棗、綉線菊、小葉錦雞兒等。④常見草本植物較多,如羊茅、糙隱子草、羊草、百里香、花苜蓿、黃芩、乳漿大戟、茭蒿、線葉菊及農田雜草等。山前及河川穀地為廣闊的農業耕作區,自然植被較少。
2. 植物資源
泥河灣盆地植物種類較多,根據小五台山自然保護區、蔚縣和陽原縣植物資源初步調查資料統計,共發現野生高等植物 106 科,486 屬,1350 種。其中野生高等植物以草本植物為主 (草本 1109 種; 木本 241 種,占 17. 9% ),且多分布在近 20 科中 (占總數的71. 8% ~ 74. 4% )。其中菊、禾本、薔薇、豆、毛茛 5 科具有優勢地位,所含種數占總種數 40. 3% ~45. 6% (表1-6)。
表1-6 泥河灣盆地及其南部山地主要植物 20 科統計表
三、社會經濟概況
廣義的泥河灣盆地隸屬山西省大同、朔州與河北省張家口 3 市所轄,其中主要包括大同和朔州市區,山陰、懷仁、大同、陽原縣的全部和應縣、渾源、左雲、陽高、蔚縣的大部或一部分。
(一)礦產資源概況
盆地及其周邊山地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 (僅陽原的不完全統計,已探明的礦種就達 55 種以上)。在已探明的礦產中煤炭資源最為豐富,其中的大同煤炭聞名於世,蔚縣煤炭全國知名。此外,鐵、錳、銅、鋅、鉬、磷、石墨、高嶺土、膨潤土、石灰石、大理石等礦產均比較豐富。
(二)工農業生產概況
區內以煤炭工業為支柱性產業,圍繞煤炭工業的運輸業、化工、電力等工業企業均占
有重要地位。此外,建材、機械製造、建築、食品加工、醫葯、釀造、造紙、陶瓷、地毯、皮毛加工等工業產業和工藝加工業也比較發達,有關鄉鎮、村辦和個體企業發展迅速。
除大同與朔州市區外,各縣土地資源豐富,以農為主,人均佔有可耕地面積較大。如陽原盆地,農業人口密度較小 (平均不足 140 人/km2),人均佔有耕地面積約 0. 26 hm2(3. 9 畝)。
區內主要糧食作物有玉米、穀子、黍子、高粱、豆類、馬鈴薯,少量小麥、水稻等。主要經濟作物為油料、向日葵、蔬菜、瓜類等。隨著農業現代化技術的發展,城鎮郊區和河川穀地的蔬菜基地正在不斷擴展,良種和各地土特產生產基地正在形成。如近年桑乾河河谷的化稍營至石匣里河段形成的蔬菜生產基地,以西芹為主的一些優種蔬菜正在成為該區的名優特產,銷往各地。在壺流河河谷地帶,培養玉米良種為當地農民的特長,使該區成為定點玉米良種培養基地。盆地東部黃土台地及黃土溝梁地帶,採取引進和當地培養的方式培育的杏樹林地,正在形成杏扁基地。此外,林業中蘋果、桃、李、梨等鮮果經濟林發展較快,防護林和水保灌木林及畜牧業等均有一定的發展。
(三)文化與旅遊
泥河灣盆地既蘊藏著歷史久遠而豐富的史前人類文化,又保存著豐富多彩的古代與現代文明,使自然與人文景觀融為一體,已經形成和潛在的旅遊資源無可估量。其中聞名於世的雲岡石窟就坐落於盆地的西北側,我國 「五嶽」中之北嶽恆山名勝區位於盆地南側渾源縣境內。此外,區內著名的人文與自然旅遊景區、景點還有大同市的華嚴寺、普化寺、九龍壁、觀音堂,渾源的懸空寺、永安寺、千佛嶺,大同縣的第四紀火山地質遺跡,朔州市朔城區的梵王寺墓群、凈土寺、平朔漢墓群,山陰的舊廣武古城、廣武漢墓群,懷仁的金沙灘墓群、華嚴寺磚塔、丹陽王墓,應縣的木塔、文殊寺、永鎮寺,蔚縣空中草原、小五台山、飛狐峪、蔚州古城、西古堡、華嚴寺、代王城、重台寺、民間社火及剪紙藝術,盆地中眾多的史前人類文化遺跡等。這些景區、景點是泥河灣盆地及其周邊重要的旅遊資源。
④ 人類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人類與自然地理環境息息相關。人類的產生和發展依賴於自然地理環境,而人類的出現又意味著自然地理環境進入了一個質變的階段,人類成為環境演化的能動因素。
(一)自然環境對人類發展的影響
1.人類是自然地理環境的產物
人類的進化與自然環境密切相關。第三紀晚期是古猿的繁盛時期,同時草原植物開始向森林進逼,奪得了廣大空間。自然條件的變化迫使古猿開始適應新的、較為不利的生活環境。於是,森林古猿中衍生出一支地棲性的草原古猿,當地面生活的古猿不僅學會使用工具,而且學會製造工具時,人類就誕生了。原始的人類一方面改造著自己的形體和大腦,以適應變化的環境;另一方面又不斷地擴展到世界各地,以尋求各種適於生存的環境。
2.人種形成的自然地理因素
地球上的人類劃分為3個基本的種族,即尼格羅人種,歐羅巴人種,蒙古人種。
尼格羅人種形成於熱帶炎熱的草原曠野上,那裡日照強烈,而色素較深的黑色皮膚和濃密的卷發能對身體和頭部起保護作用,寬闊的口裂與外黏膜發達的厚唇以及寬大的鼻腔也有助於冷卻吸入的空氣。
歐羅巴人種主要形成於歐洲的中部和北部,那裡的氣候寒冷、雲量多而日照弱,因此人體的膚色、發色和眼睛色都較為淺淡,人的鼻子高聳、鼻道狹長使鼻腔黏膜面積增大,這有利於寒冷空氣被吸入肺部時變得溫暖。
蒙古人種形成的環境沒有非洲的炎熱和歐洲的寒冷,故形成較為適中的體質形態特徵,典型的蒙古人種具有內眥褶,可能與草原和半沙漠的環境有關,這樣的結構能保護眼睛免受沙塵土的侵襲,並能防止冬雪反光對眼睛的損害。
自然地理環境對人種形成的作用隨著社會生產力發展而減弱,人類的種族特徵愈來愈失去其適應生存環境的意義,只是在現代人類中還以其殘余形式繁衍著。
3.人口質量的自然地理因素
自然地理環境對人口質量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對人口健康的影響方面。一方面,人類由自然地理環境中攝取空氣、水、食物等生命必需物質,以維持機體的正常生長和發育;另一方面,人類在代謝過程中,將各種不需要的代謝產物排入環境中。因此,環境中的某些化學元素的含量的多少必然會影響到人體的生理功能,甚至可能對健康造成影響而引起疾病。如環境缺碘或碘超量,均可導致地方性甲狀腺病;環境中氟含量過多,可引起氟骨症。
4.人類社會發展的自然地理因素
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早期階段,生產力還十分原始的時候,自然地理環境對社會發展的影響表現得特別強烈。人類早期的社會大分工,便是以自然為基礎的。在那些水草豐足適於放牧的地區,逐漸出現了專門從事畜牧業的部落;而在那些土地肥沃宜於墾殖的地區,逐漸出現了專門從事農業的部落。
另外,自然資源分布的不平衡,造成了生產條件的差別。一般說來,優越的自然環境有助於加快社會發展的進程,惡劣的自然環境則會阻礙社會的發展。亞非的一些大河流域氣候溫和、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有利於人類定居和耕作,往往形成古代文明的中心,如北非有尼羅河流域的埃及,西亞有兩河流域的巴比倫,南亞印度河流域的印度,東亞黃河流域的中國。
(二)人類發展對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
人類具有主觀能動性,能夠積極作用於自然界,從而成為自然界發展變化的重要因子。隨著科學技術不斷地發展、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人類活動對自然界的作用越來越廣泛,也越來越深刻。地質學已將人類對地球的作用稱為第三地質營力。人類對自然地理環境施加的種種作用及其影響,既有建設性的一面,也有破壞性的一面。
1.人類活動對自然地理的影響
(1)改變地表狀態
今天,人類已開拓陸地的表面約56%,其中強烈開拓區佔全球陸地表面的15%。人類的各項活動,可把相當數量的岩石、砂土、水、植物等地表物質從一個地方遷移到另一個地方。人類的這些活動大大改變了原有的地表狀態,並造成一系列的人為景觀。如城市建造、水庫修築、礦山開采、森林砍伐等。
(2)改變物質循環
人類改變物質循環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對水的控制是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很久以來,人類為了改變地表水分布不均勻的狀況,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一是用儲水排灌的方法來改變一個流域內的水平衡;二是採取大型調水工程來改變一個或一個以上的水文網的水平衡。地表水的人為匯集,引起水分蒸發加強和降水量增加,從而改變了局部的水循環。此外,人類不斷向自然環境中排放污水和廢氣,也是改變物質循環的一種形式。
(3)改變熱量平衡
人類活動改變了地表形態,即改變了地表面的反射率和其他熱力特性,從而改變了區域的熱量平衡。森林是一種特殊的下墊面,其氣溫日(年)較差比林外曠地小,從而降低了氣候的大陸度,而砍伐森林則起了一種相反的作用。城市對熱量平衡的影響非常顯著,城市的熱島效應使其中心區氣溫要比周圍郊區高好幾度。水庫對熱量平衡的影響與湖泊相似,由於水的熱容量大,使水庫及其附近地區氣溫的日(年)較差變小,年均氣溫也有所提高。據研究,一個水面為32km2的水庫,庫區的平均氣溫可比外圍地區高出0.7℃。
此外,人類規模生產活動又會向周圍大氣發散各種化學物質和微粒,尤其是二氧化碳氣體的不斷增加,可造成顯著的「溫室效應」。有人進行過計算,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達到今天的兩倍時,氣溫將平均上升3℃。
(4)改變生態平衡
自然生態系統由於人類活動而處於變化狀態,有人類集居的地方就會有人類活動的干擾。在中緯度大陸表面的許多地段,精耕細作的農業、牧業或都市化,幾乎完全處於人類的支配之下。人類改變原有的生態平衡,代之以新的平衡。人類生態系統並不總是帶來危害,如珠江三角洲特有的桑基魚塘生態系統構成了一個彼此有利、相互促進的生態循環。新加坡的城市化過程十分注意城市局面和環境綠化,因而創造出理想的城市生態系統。
(5)改變自然過程速率
人類大規模的經濟活動打破了原有的自然生態平衡,迫使自然地理過程朝著新的方向發展,同時,也促使自然地理過程的速率發生變化。有人曾作過計算,在土壤侵蝕過程中,由於人的作用,全球每年每平方千米土地上平均損失掉的土壤為1500~85000m3;而天然侵蝕的背景值僅為12~1500m3,前者是後者的125~170倍。也就是說,由於人類活動,使得土壤侵蝕過程加快了150倍左右。
2.人口增長對自然地理環境的壓力
20世紀以來,世界人口快速增長,至2006年2月25日,地球人口達65億,預計至2050年地球總人口將達90億。人口劇增對自然地理環境的壓力,首先表現為人類對自然資源消耗量的急增,其次是加劇了環境的惡化。
(三)自然地理環境與可持續發展
1)自然地理環境是人類社會生存的基礎,有3個主要功能:提供人類活動所必需的各種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消納和同化人類活動產生的廢物和廢能量;滿足人類生存的精神享受,提供優美舒適的環境。
2)自然地理環境質量的逐漸惡化,影響到人類的前途和生存。隨著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人類活動對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愈加激烈,引起各類環境問題,如全球氣候變暖、酸雨、臭氧層耗損、淡水資源耗竭、地質災害頻發、荒漠化、土地退化、生物多樣性銳減等,已構成對人類社會持續發展的嚴重威脅。
⑤ 孟德斯鳩是如何論述法律與自然地理環境的
孟德斯鳩 在《論法的精神》中認為法律應該和國家的自然狀態有關系;和專寒、熱、溫的氣屬候有關系;和土地的質量、形勢和面積有關系;和農、獵、牧各種人民的生活方式有關系。法律應該和政制所能容忍的自由程度有關系;和居民的宗教、性癖、財富、人口、貿易、風俗、習慣相適應。最後,法律和法律之間也有關系,法律和它們的淵源,和立法者的目的,以及和作為法律建立的基礎的事物的秩序也有關系。應該從所有這些觀點去考察法律。這些關系綜合起來就構成所謂「法的精神」。——摘自《論法的精神》讀後感
⑥ 如何論述法律與自然地理環境的關系的
法律上的環境與自然科學上的環境既有密不可分的聯系,又有所區別。法律上內的環境定義必然是以自然科學容上的環境定義為依據,尤其是環境立法必須遵循環境自然科學的原理和規律。因此,二者在質的規定性方面是一致的,也是將「環境」定義為影響人類生
⑦ 地理學在環境保護中的作用
地理學研究地球表層自然要素與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及其形成演化的特徵、結構、格局、過程、地域分異與人地關系等。是一門復雜學科體系的總稱。
明白各個要素對環境的作用,研究人地關系,全面的去把握環境問題,從原因入手,更好的進行保護環境
⑧ 4大文明古國與自然地理環境的關系
都在河海邊
四大文明古國一般用來指代古巴比倫、古埃及、古代中國、古印度等四個人類文明最早誕生的地區。但對由於古文明缺乏准確的文獻紀錄,其具體誕生時間學術界尚有爭論。人類今天所擁有的很多哲學、科學、文學、藝術等方面的知識,都可以追溯到這些古老文明的貢獻。
四大文明都是建立在容易生存的河川台地附近。在北半球的兩河流域、尼羅河、黃河、長江流域以及印度河、恆河流域相繼產生了世界四大文明.
文明古國在距今7000年-4000年前,相繼由新石器時代進入青銅時代,進而步入鐵器時代。社會制度大多採用奴隸制,國家政權則較晚誕生。古埃及的諾姆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明
四大文明古國都有自己的神話傳說。他們利用神話來加強自己的專制主義統治。古埃及的法老自稱是「太陽神的兒子」,古巴比倫的統治者漢謨拉比自稱「月神的後裔」,中國的君主自稱天子
四大文明古國都有自己的歷法,一年都分12個月並且有閏月。各個文明都創造了自己的文字。印度河、黃河、兩河流域的文明都使用陶輪制陶,埃及和兩河流域都計算了圓周率,巴比倫和中國都發現了勾股定理,印度則發明了阿拉伯數字
古巴比倫位於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大致在當今的伊拉克共和國版圖內,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這里的人們建立了國家,到公元前18世紀.這里出現了古巴比倫王國。「美索不達米亞」是古希臘語,意為「兩條河中間的地方」,故又稱為兩河流域。兩河指的是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
兩河流域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古文明距今已有6000多年。雖然巴比倫現巳消失,但其影響(尤其宗教方面)卻很多流存至今。成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實在當之無愧。
巴比倫文明大致以今天的巴格達城為界,分為南北兩部分。北部以古亞述城為中心,稱為西里西亞,或簡稱亞述;南部以巴比倫城為中心,稱為巴比倫尼亞,意思為「巴比倫的國土」。巴比倫尼亞又分為兩個地區,南部靠近波斯灣口的地區為蘇美爾,蘇美爾以北地區為阿卡德,兩地居民分別被稱為蘇美爾人和阿卡德人。美索不達米亞文明最初就是由蘇美爾人創造出來的。
古埃及是指從公元前4000多年開始直到公元前332年被亞歷山大大帝征服而結束,位於尼羅河流域的埃及文明。作為一個基於灌溉的文明,它是水力帝國的經典範例。
古埃及的居民是由北非的土著居民和來自西亞的塞姆人融合形成的。公元前4000年後半期,逐漸形成了國家,至亞歷山大大帝征服埃及為止,共經歷了前王朝、早王朝、古王國、第一中間期、中王國、第二中間期、新王國、後王朝8個時期31個王朝的統治。
印度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原來說印度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但根據最新的水下新發現推斷,印度的文明史可能會上推到八千到九千年前,這很可能超過埃及。歷史上的印度飽受外來勢力的侵擾,而且絕大多數侵略者往往是進去了就不想走,比如16世紀末,西方列強向東方擴張,荷蘭、葡萄牙、法國、英國都入侵過這個國家。最後是18世紀60年代英國人打敗了法國人,獨佔印度達190年之久。盡管印度遭受過無數次外族入侵,受到各種外來文化的沖擊,但印度的文化始終有一條綿綿不斷的主線--印度教文化。印度教包括吠陀教、婆羅門教、印度教。印度內部文化的不斷豐富和外來民族文化的不斷融入,促成了印度文化的多樣性。在世界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印度更表現出傳統與現代、貧窮與富有、宗教與世俗、落後與先進的巨大反差。
⑨ 簡述法律上的環境與自然科學上的環境的關系
法律上的環境與自然科學上的環境的關系如下:
(1)環境科學上環境的定義具有無限性。 即不受人類支配能力的限制,而法律上的環境定義受法律的目的和調整適用范圍的限制。
首先,環境科學是以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界和宇宙空間為研究對象,因此具有無限性。
而作為法律保護的客體則局限於人類的行為和活動所能夠影響和支配的范圍內, 對那些人力所不及的自然科學環境因素(如太陽、 自然力作用等,盡管它與人類生存有關,但人類不能對它產生影響),不能成為法律保護的對象, 因為法律是通過調整規范人的行為來達到保護某些客體的。
其次,作為國內法的環境定義,受一國法律的空間適用范圍的限制。
(2)自然科學上的環境定義具有抽象性且比較一致,而法律上環境的定義大都是具體的,且各國在立法上的表述並不一致。
這種差異的原因首先是由於各國的環境立法取決於各國不同的經濟制度、政治制度和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水平,其次,由於法律上環境定義是有限的,只有通過具體列舉的方法,才能准確地劃定法律調整和保護的范圍。
(3)法律上的環境的結構具有相關性。把人類環境作為法律保護的客體,其最根本的目的是在於,從整體上保護由各種環境要素之間相互聯系和制約形成的一個人類生命維持系統——生態系統,從而保護的改善人類生存的環境。
因此,人類是以自然物在維持生態平衡和維護環境功能中的作用,而決定對其取捨的,並不一定在任何情況下都無條件地、絕對地加以保護。
例如,當某些生物瀕臨滅絕時,就嚴加保護,當其數量過多影響其他生物的生存時,則可能人為地減少其數量;當某些自然物脫離自然界失去環境要素的功能時,就不再屬於環境法保護的客體了(如馬戲團里的馴獸、人工飼養的各種動物、人工莊稼果樹等)
(9)環境法與地理擴展閱讀:
法學與自然科學:自然科學是研究自然界的各種現象、性質及其發展規律,以及如何利用這些規律來指導人們改造自然的科學。
它包括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及技術兩大類。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法學與自然科學之間的關系越來越密切。一方面,自然科學技術的發展極大地影響法所調整的范圍和方法。
首先,科學技術的發展導致了交通法、太空法、核法、環保法等一些新的法律部門的出現,從而促進了法學研究范圍的不斷擴大;其次,在立法和司法實踐中,由於引進科學技術的物質成果和運用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因而改善了法律調整機制並提高了法律的調整效果。
再次,科學技術的發展對人們的法律意識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如隨醫學技術的發展,人們對傳統的死亡學說提出了異議。
另一方面,法調整自然科學技術的活動,並對其起促進或限制的作用:首先,法律可以用來組織科學技術活動,如設置科學技術的領導機構、編制科研計劃等;其次,法是鼓勵科學技術發明創造的重要手段,從而充分調動科學技術人員的積極性。
再次,法律可以把有關生產操作、環境保護等技術性規范納入自己的調整范圍,使之成為法律規范,為人們嚴格遵守這些規范提供了法律保障。
最後,法可以確認科學技術的發展方向,不同社會性質的國家和法把科學技術的成果用於不同的目的,為不同的階級服務。如原子能既可用來開發自然資源,造福於人類;又可用來製造進行侵略戰爭的殺人武器,威脅人類和平。
社會主義國家的法一般都把為人類造福作為發展科學技術的宗旨。當然,法學與自然科學的區別也很明顯,法屬於上層建築范疇,是以法律現象及其規律為研究對象的,而自然科學技術屬於生產力范疇,它主要研究自然現象及其發展規律以及如何利用規律來改造自然等。
⑩ 文學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文學與旅行成就世界文學史上的濃墨重彩.cn2009年04月08日16:00精品購物指南旅行的意義,對於我們來說最受用的是愉悅身心,而對於文字創作者來說,旅行更「實用」的功能便是游出了源源文思,成就了世界文學史上的濃墨重彩。2008諾貝爾文學獎由勒·克萊齊奧摘得,這位現年68歲的法國作家曾說「寫作就是旅行」,其足跡遍及世界各大洲,令他的作品充滿多元文化色彩。在旅途中「邊走邊寫」,文學家們似乎對此很鍾愛:海明威在巴哈馬群島海釣時產生靈感而寫就了不朽名作《老人與海》;彼得·梅爾逃遁都市生活隱居普羅旺斯,用他清淡優雅的文字揭開了普羅旺斯的神秘面紗;村上春樹遇上了愛琴海的雨季,改寫了他的名作《挪威的森林》的結尾……文學與旅行,大師們用自己的足跡講述著兩者的關系。文字是一種態度,旅行是一種生活方式,而我們得以在文字中行走,在行走中閱讀,每時每刻。在路上,每一刻都是嶄新的!文字烏托邦華麗之旅勒·克萊齊奧是本屆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評委會對這位68歲的法國作家這樣評價:「其作品有詩意的創新、感性的痴迷和對文明主宰下的人性上下求索。」讀勒·克萊齊奧的作品,我們可以隨他游歷的腳步遍嘗世界各地文明的千滋百味,開始一段繽紛的異域旅程。勒·克萊齊奧LeClezio(1940~?)勒·克萊齊奧是20世紀後半期法國新寓言派代表作家之一,代表作有《訴訟筆錄》《尋金者》《羅德里格島游記》。他的早期作品,諸如《訴訟筆錄》《可愛的土地》等,多尋找一種空靈與寂靜,人和物的界限模糊不清。後期作品《烏拉尼亞》則更關注心理空間,向著人與自然這兩個「宇宙」同時進行探索。大師筆跡代表作品:《烏拉尼亞》自1963年發表第一部小說《訴訟筆錄》以來,勒·克萊齊奧的30多部作品多反映出他對原始部落、消逝的古老文化的關注,漂泊的邊緣人常常是他作品的主角。而他本人足跡遍及世界各地,長年居住在尼斯、阿爾布凱克和模里西斯三地,這使得他的作品中充滿濃郁的異域風情。《烏拉尼亞》是勒·克萊齊奧中年時期的代表作品,靈感源於他在墨西哥的米卻肯洲居住的經歷以及對墨西哥土著文明的痴迷。在那裡他發現了一個1540年就建立的印第安人自治村莊,這個小村莊曾使用烏托邦模式建立他們的理想社會。這一點讓勒·克萊齊奧嚮往不已,因此他在小說中虛構了一個「現代版烏托邦」。故事主人公拉法埃爾逃離城市,穿越荒漠,如星星一般地自由流浪,終於在墨西哥的一處河谷中創造了一個理想的天堂。故事最後,這一過於理想的烏托邦還是在當今物質文明面前歸於失敗,但勒·克萊齊奧想告訴世人的是,人類不能沒有夢想,他所做的正是藝術地說出這一夢想。文學之旅旅遊目的地:墨西哥關鍵詞一瑪雅古文明今天的美洲可說是歐洲文明的天下,而在歐洲人登上美洲大陸前,美洲本土是有著自己的文明存在的,那就是印第安文明,中美洲的瑪雅文明是印第安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在美國探險家第一次發現瑪雅文明遺跡時,這個創造了燦爛文化的偉大民族早已集體消失,留下了眾多未解之謎,吸引著遊客從世界各地湧向瑪雅。這里歷來也是文學家、藝術家的駐足之地。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墨西哥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克塔維奧·帕斯的代表作《太陽石》都是在這里寫成的。墨西哥最知名的瑪雅遺址都在墨西哥南部的猶卡坦半島,它們是巴倫開、亞席蘭、圖倫和奇琴伊察。這里屬熱帶的加勒比海地區,島上到處是茂密的熱帶雨林,瑪雅人用石頭建造的各式巨型建築就散布在密林之中。其中,金字塔是瑪雅遺跡的標志,其規模之宏偉,建造之精巧,完全可與埃及金字塔媲美。登上位於奇琴伊察遺址中心的庫庫爾坎金字塔,可以俯瞰周圍的「千柱群」「恰克莫爾」巨型石像,還有很多奇琴伊察舊城的石砌建築,而這些只是古瑪雅城市建築的一角,令人更加驚嘆於瑪雅人高超的建築工藝。神秘的瑪雅文明,其偉大遠不止它所展現在遊客面前的殘牆斷柱,瑪雅人擁有高度精確的歷法、先進的象形文字、復雜的天文數學理論,還有「地球並非人類所有,人類卻是屬於地球所有」這一著名的瑪雅預言,諸多細節令眾多科學家至今仍無法完全破解,只有那曾經輝煌的廢墟遺跡向遊人眨著拷問般的眼睛……關鍵詞二墨西哥海灘墨西哥的海灘很有名,有人說墨西哥海灘是美國人的天堂。因為地理優勢,很多美國人都會去墨西哥的海濱城市度假。在最近大熱的《sexandthecity》電影版中,四個女主人公度假的美麗海灘就是墨西哥著名的海濱旅遊城市阿卡普爾科。那裡風景優美,氣候溫和,有20多處金色的海灘,依山傍水建有300餘家旅館、高爾夫球場、夜總會等,常年遊人如織。墨西哥北部城市坎昆是另一處著名的海濱度假勝地,城市三面環海,風光旖旎。坎昆發展成為世界級的旅遊勝地,有兩個主要的原因。首先,在坎昆的原始森林裡發現了舉世聞名的瑪雅文化古跡;其次,近瑪雅古跡的坎昆海灘是「零污染」的度假佳地。每年有120萬遊客來到這里,他們除了享受陽光海灘外,都會以坎昆為中心到附近的尤卡坦半島各瑪雅古跡參觀。迄今墨西哥保存最好的一座瑪雅和托爾特克人的古城——圖倫在距坎昆130公里處,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一處位於海邊的瑪雅古跡。湛藍的加勒比海水、高大的棕櫚樹和白色的瑪雅古建築共同織成了一幅美麗的畫卷,效果出眾。在逛完遺址公園後,可以換上泳裝在加勒比海的碧海細沙中嬉戲一會兒,動靜相宜,更加不虛此行。關鍵詞三辣椒文化據說辣椒是墨西哥古瑪雅人培育出來的,後來才由西班牙人傳到世界其他地方。墨西哥人愛吃辣椒世界聞名,在墨西哥,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無論是普通人家還是豪華酒店,餐桌上都少不了辣椒。墨西哥的辣椒品種繁多,大的、小的、紅的、黃的,墨西哥人吃辣椒的方法花樣百出。莫萊,是墨西哥另一種很有名的調味醬。它是用辣椒加巧克力、玉米、各種果仁等做成的,當地人烹制肉類菜餚都少不了它,莫萊火雞、莫萊牛肉都是最常見的墨西哥菜餚。薩爾薩是用辣椒做成的調味汁,墨西哥人一日三餐都離不開它。有一種用辣椒製成的調味菜叫「墨西哥薩爾薩」,它是用綠辣椒、番茄、當地的一種小蔥、香菜等切碎涼拌而成,鮮辣無比適合佐餐。如果你問墨西哥人「墨西哥薩爾薩」名字的由來,他們都會自豪地告訴你,因為這種涼拌菜是綠、白、紅3種顏色,跟墨西哥國旗的顏色一樣。可見熱情的墨西哥人對於國家也有著熾熱的情感。百年守望絕世風光一部流傳了半個多世紀的經典作品和一個最擅長刻畫硬漢形象的文學大師,這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了。而在故事背後隱藏的絕世風景,恐怕了解的人就不多了。勇敢多情的加勒比海盜比我們先行了一步,風流倜儻的007也比我們先行了一步。還等什麼?讓我們沿著文字大師的足跡、好萊塢大片中的難忘定格走進美麗的加勒比島國——巴哈馬。海明威Hemingway(1899~1961)美國小說家。1954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曾作為紅十字會車隊司機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並曾以記者身份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和西班牙內戰。晚年患多種疾病,經多次醫療無效,終用獵槍自殺。主要作品:長篇小說《太陽照樣升起》《永別了,武器》《喪鍾為誰而鳴》。最成功的作品為中篇小說《老人與海》。大師筆跡代表作品:《老人與海》據說《老人與海》是中國讀者閱讀最多的諾貝爾獲獎作品,其作者海明威的名字也早為我們所熟悉。《老人與海》講述的是一個很簡單的故事,一個名叫桑地亞哥的古巴老漁夫在海上為釣一條大魚而拚鬥了兩天兩夜,最後只拖回家一副光禿禿的魚骨。人可以失敗,但不可以被擊敗是這部作品所表達的論點,在重壓之下依然保持優雅的風度,精神上永遠不可戰勝,同樣這也是海明威一生的自白。海明威酷愛打獵、釣魚,他到過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場,曾在非洲兩度遭遇飛機失事,身上傷痕累累,這就是海明威,他的經歷孕育出他硬漢的性格,《老人與海》是以他的生命歷練出的題材。上世紀30年代,海明威曾在東加勒比海的巴哈馬群島生活了3年,並常從島上出發去附近的海域搜尋馬林魚、刺鮁和旗魚,據說《老人與海》的寫作靈感就來自於他某次釣魚的經歷。半個世紀過去了,海明威的傳奇故事依然在島上流傳著,在比米尼島上還保留著海明威的故居,他就是在那裡完成了《老人與海》,來島上旅遊的人必到海明威故居參觀,這里已成為著名的旅遊勝地。關鍵詞一加勒比海盜、007的「樂土」還記得去年紅遍全球的好萊塢大片《加勒比海盜3》中美艷絕倫的熱帶海島風光嗎?在加勒比島國巴哈馬你可能就會找到電影中的某一處場景,在那裡踏一踏大帥哥約翰尼·德普走過的細沙,很酷吧!巴哈馬群島是西印度群島的三個群島之一,由700多個島嶼組成,其中有人居住的約有30個島。1492年10月12日,哥倫布第一次到達巴哈馬群島的聖薩爾瓦多島,在日記中,他把這里描繪為「人間的伊甸園」。巴哈馬群島是美國和歐洲人熱愛的度假地,這里最熱門的旅遊點是位於新普羅維登斯島上的首都拿騷、毗鄰拿騷的天堂島、因海明威而出名的比米尼島、擁有粉紅色沙灘的海灣島和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水下樂園的大巴哈馬島。頂級風景搭配頂級大片是雙贏的美事,而更美妙的事情就是我們親臨其境,享大明星所享。那部著名的007電影《日落之後》中,皮爾斯·布魯斯南在完成最後一宗大買賣之後准備金盆洗手,前往一處人間樂土享受浪漫假期,而他所來到的「樂土」,不是別的地方,就是巴哈馬群島中的天堂島。關鍵詞二粉紅色沙灘見過黃色沙灘、白色沙灘,粉紅色沙灘你恐怕沒有見識過吧!位於海灣島南側綿延數里的粉紅色沙灘曾被評為世界上「最性感」的沙灘。在這里,原本閃耀著白色光芒的細沙經海水浸泡後,神奇地泛著淡淡的粉紅色。島上的居民這樣解釋:這里的細沙中含有特殊的礦物質,溶解在海水中就會變成淡粉色,這是別的地方很難看到的。擁有大自然所賜的象徵著浪漫的粉色細沙,令海灣島成為了眾多情侶首選的度假地,在這里常常可以看到情侶們手牽手在粉紅色沙灘上漫步,如夢如幻。這里還是新人舉行婚禮的地點,在粉色沙灘邊建有一座「粉紅沙灘酒店」,這家袖珍酒店只設立了28套房間,卻是新婚夫婦入住的首選——他們在附近的小教堂庄嚴宣誓後,就會甜蜜地攜手回到這里,面對著粉色沙灘再次說出愛的誓言,此情此景必定永生難忘。關鍵詞三海釣有很多歐美遊客來到巴哈馬群島的目標很明確,那就是——去比米尼島釣魚。這要歸功於海明威和他的不朽之作《老人與海》,當然更要歸功於巴哈馬浩瀚的海水孕育出的豐富的深海魚類。人們懷著對文學大師的崇敬,沿著他出海的路線深入比米尼島嶼周圍的美麗水域,這里是全世界知名的釣魚愛好者的天堂,體形碩大的槍魚、劍魚和梭魚隨處可見。一天的暢游結束後,遊客定會乘興而歸!據吉尼斯世界紀錄記載,很多「世界第一」的深海大魚就是從這里被人釣出海面的。很令人著迷的說法是,比米尼島上有一個神奇的池塘——「愈池」,據說池水有返老還童和治療疾病的魔力。另一處傳聞中具有魔力的地方是島上的「記憶礁石」,有人說,如果躺在那塊石頭上就會返回到從前的舊時光。這些傳說令美麗的比米尼島更加富有魅力,難怪無所畏懼的硬漢海明威也為它著了迷,甘願在這里捕魚、喝酒、看日出日落,自在自得,悠然老去。關鍵詞四活力首都一般的海島假期就意味著遠離都市、不食人間煙火,而在巴哈馬,你既可以「出世」,也可以「入世」,聽起來與眾不同吧!巴哈馬的首都拿騷位於新普羅維登斯島上,毗鄰天堂島,它將國際大都會的魅力和旖旎的熱帶風光完美地融合成一體,來此遊玩度假的遊客們,可以享受正宗的海島生活,盡情陶醉在美景中,也可以走進繁華的市中心,購物、打高爾夫球、泡吧、參觀博物館。這里一條最富有歷史感的街道——港灣街,英國喬治王時代的淺色建築和造型奇特的木製公樓及店鋪,錯落有致地分布在街道兩旁。你可以坐在游覽馬車上,一路欣賞到巴哈馬最古老的城堡、歷史遺址上精美絕倫的雕刻花紋。拿騷也是購物者的天堂,街頭林立的名牌店出售各種免稅商品,跳蚤市場能淘到最讓你心跳的古老商品,你還可以和賣家討價還價。夜幕降臨,拿騷街頭的酒吧開始搖曳生輝,海邊的海鮮餐廳里笑臉洋溢,路邊燈光亮起,讓人眼紅心跳——屬於你的,拿騷島夜生活開始了!風情萬種普羅旺斯普羅旺斯位於法國南部,從誕生之日起,就謹慎地保守著她的秘密,直到英國人彼得·梅爾的到來,普羅旺斯許久以來獨特生活風格的面紗才漸漸揭開。在梅爾的筆下「普羅旺斯」已不再是一個單純的地域名稱,更代表了一種簡單無憂、輕松慵懶的生活方式,一種「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卷雲舒」的閑適意境。如果旅行是為了擺脫生活的桎梏,普羅旺斯會讓你忘掉一切。彼得·梅爾PeterMayle(1951~?)英國廣告人彼得·梅爾的4本書給中國書市帶來一股清風。《有關品味》《一隻狗的生活意見》等,大多以法國普羅旺斯為背景,盡是一些「白雲深處有人家」的散淡故事。在絲絲入扣的緊張情節中,他時刻忘不了輕松愉快的歌頌感官的歡快,歌頌普羅旺斯的悠閑生活情調,更忘不了幽默風趣的插科打諢。簡直是多種激情、智慧和奇特經歷的怪誕結合。大師筆跡代表作品:《永遠的普羅旺斯》彼得·梅爾以其一貫詼諧細膩的筆鋒,用特具魅力的散文寫作方式,敘述普羅旺斯生活的喜樂與誘惑:「從一月里,咆哮的西北風凍裂他們的水管開始,他們與當地的泥水匠、水管匠打起交道。月復一月,他們受夠了工匠們的推拖遲延。他們想出的種種應付法則讓我們捧腹大笑。一年裡,他們和獵野豬的農夫、采松露的鄉人及其他鄉下鄰居們交上了朋友,知道了操縱山羊賽跑的秘密,避免毒蛇追蹤的妙法,對於打擾他們寧靜生活的觀光客,也愈來愈敬而遠之。」文學之旅旅遊目的地:法國普羅旺斯關鍵詞一薰衣草紫色花海一直是許多人夢想中普羅旺斯的代表景緻,而這樣的花海就是由成千上萬朵細小如米粒的薰衣草花織成的。普羅旺斯一年中最好的時光是夏天,漫山遍野的薰衣草令人狂喜不已。當地人把深紫淺藍的花束插在一切他們覺得美麗的地方:自行車把、牛頭、屋檐、少女的裙邊……整個山谷彌漫著熟透了的濃濃的草香,陽光和薰衣草——紫金色的完美結合。這個地區的活動之多,更是令人目不暇接,從年初2月的蒙頓檸檬節到7月的亞維農藝術節,從歐洪吉的歌劇節到8月普旺斯山區的薰衣草節,四時呼應著法南小鎮無拘無束的歲月。薰衣草節的內容是鎮上的男女老少穿著上個世紀的農夫、更夫、淑女、鄉紳的布衫綢服,騎坐著一百年前的腳踏車、馬車,牽著他們的牛羊雞鴨,帶上他們用薰衣草做的肥皂、香水,塞滿薰衣草花籽的葯枕頭和當地產的蜂蜜以及陶器泥塑到村外的樹林里擺攤子。青年男女和孩子們圍成圈跳普羅旺斯舞,女子多是鎮上的主婦,臉紅紅的,胸高臀重。幾個男的身形又高又厚,跳起舞來卻很輕快。關鍵詞二葡萄酒雖然秋天的普羅旺斯沒有薰衣草,但那一串串晶瑩剔透的葡萄卻長滿了山坡、海邊和林間,在地中海的陽光照射下,把整個普羅旺斯染成了薰衣草的顏色。艾克斯是普羅旺斯著名的葡萄酒產區,當年梵·高在這兒不僅留下了他的許多不朽作品,還留下了一句至今都被普羅旺斯人引為經典的話:「薰衣草是普羅旺斯美麗的衣衫,而葡萄酒才是普羅旺斯的血液。」「叮咣叮咣」的老式火車,在一大片本該是紫色的薰衣草田裡緩緩地行進著。從巴黎乘飛機到馬賽,然後就能轉乘這種從上個世紀30年代延續下來的老式火車,前往普羅旺斯葡萄酒產區和那些著名的酒庄。老式火車里播放著50年前的歌星埃維塔那首著名歌曲《我的家鄉在藍岸》。其中的兩句歌詞:「家鄉葡萄已成熟,趕快壓榨釀新酒。」——曾被當年戴高樂在就職演說中引用,意寓法蘭西開始了新時代。關鍵詞三美食也許是普羅旺斯充沛的陽光以及熱絡的人情,讓菜里有那麼多鮮艷多變的顏色,那麼地直接自然卻又滿藏著地方特色。普羅旺斯菜在世界眾多的美食潮流中越來越受喜愛絕非偶然,因為所謂的「普羅旺斯風味」傳遞的不僅僅是美味,而且是一種輕松愉快的氣氛與普羅旺斯大地的美麗風土,那麼容易地讓人自由自在地親近。地形與環境變化多端,美食傳統自然也跟著轉換「口音」。靠近山區的普羅旺斯以燉煮的菜色出名,普羅旺斯燉牛肉和煨悶羔羊是最典型的名菜,肉用紅酒與多種香草腌泡後和蔬菜一起燉,是冬季香濃夠味的主菜。平原區的美食就顯得多彩許多,大蒜、橄欖油、蔬菜是主力,烹煮的方式以簡單為主,保留了食物的原味,大多是有夏季感覺的清新菜色,味道十足,卻一點也不油膩。此外各式蔬菜填肉烤制也是本地最簡單家常的美味。關鍵詞四小鎮差不多每一座普羅旺斯小村每周都有一兩天的上午是傳統市集,鄰近鄉鎮的小販農家都會趕來吆喝買賣,規模大的,可以把整個城鎮的市中心全包佔起來,整座原本寂靜的小鎮一下子蘇醒過來,洋溢在某種說不出的節慶氣氛里。彼得·梅爾在書中說高爾德是普羅旺斯最美的小村。高爾德在法文中的原意是指「高懸的村子」。一棟棟紅瓦黃牆的石頭屋子重重疊疊地蓋在這座小丘上,遠看像是一座懸在空中的城堡。彼得·梅爾的建議是:放緩你的旅途節奏,漫無目的地在城內隨興遊走,靜心去欣賞一扇古老浮雕的木門、一盆窗口的天竺葵、一個戴著扁帽的普羅旺斯老先生,或是角落的一處小噴泉。你會明白為何這里是法國最美的村莊之一了。這城唯一的缺點是:讓人遺憾自己不是畫家。希臘的森林「你能到這里來?」「這里——指希臘?」「是的。爭分奪秒的。」「我當真就要坐上噴氣式飛機飛往希臘島不成?答案是YES,此外別無選擇。」——《斯普特尼克戀人》村上春樹MurakamiHaruki(1949~?)日本小說家。曾在早稻田大學文學部戲劇科就讀。1979年,他的第一部小說《且聽風吟》問世後,即被搬上了銀幕。隨後,他的優秀作品《尋羊冒險記》《挪威的森林》等相繼發表。他的創作不受傳統拘束,為生活在城市裡的人們提供了一種生活模式或生命的體驗。大師筆跡代表作品:《挪威的森林》《奇鳥行狀錄》《雨天炎天》1987年春天,一個叫村上春樹的日本人來到希臘的米克諾斯島。他在島上住了一年,寫出了《挪威的森林》。這本書從1986年12月11日希臘開始動筆,直到1987年2月27日在羅馬郊外的公寓酒店完成。當他回到日本的時候,他絕對沒有想到這本原打算寫成中篇的書賣瘋了。他紅得徹底,這本書在日本銷出760萬冊(1996年統計),這在只有1億多人口的日本是一個奇跡。希臘給予村上春樹的絕不僅僅是一本小說,事實上,這里是他人生的重要轉折點。從1983年開始,村上初次赴海外旅行,到了希臘之後,他進入一個全新的時期,一個完全有別於他的青春三步曲的新時期。在希臘旅行期間,他的所見所聞和思考除了寫入游記中之外,他更開始了關乎人的精神本源的探討,並將其融入了他後來的長篇巨著《奇鳥行狀錄》中。可以說,旅行不僅產生了游記,也間接催生了他的小說。小說中的村上是「門內」影影綽綽的村上,旅途中的村上更是「門外」真真切切的村上。回國後的村上在旅行和寫作之間找到了奇妙的聯系,每有作品問世,便總會要繼續上路,甚至他在等待領取駕駛執照的期間,還又跑到希臘參加雅典馬拉松賽,順便寫了《octoberlight所放之光》和《羅馬喲羅馬,我們必須准備越冬》。從此,他的許多作品中,都深深帶上了旅行的烙印,這一點從名字就可以看出,《科西嘉島冒險記》《日出國的工廠》《反正去過希臘》……文學之旅旅遊目的地:希臘關鍵詞一愛琴海小島那年春天將盡的時候,村上春樹來到米克諾斯和桑托里尼,本想散心,卻趕上了愛琴海的雨季,他只好獃在旅館里寫作——「雨天早晨寫起文章來,不管事後怎麼試著修改,都無法從那文章里把晨雨的氣味拿掉……」應該說,村上春樹是個憂郁的作家,極易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桑托里尼那場清晨的小雨在他心中降了很久,他甚至修改了《挪威的森林》的結尾:「綠子在電話那頭長久地沉默,簡直像全世界的細雨降落在全世界的草地上一般,那樣沉默地繼續著。」米克諾斯島——希臘眾多島嶼中最負盛名的小島之一,被稱為「最接近天堂的島」。這里有美麗的白色石頭小路、迷人而充滿異國情調的風車、充滿裝飾意味的窗欞大門、獨具特色的寧靜店鋪,還有崇尚自然、寬容大度的居民。米克諾斯之所以被認為「接近天堂」,或許正因為它的自然坦率。「小威尼斯」則是最適合發呆的地方,這里餐館和酒吧林立,有不少富有威尼斯情調的餐館、酒廊建在海岸旁,景色宜人。村上春樹就曾在這里長久地凝視日落,寫下他的名作《挪威的森林》。桑托里尼島——乘著快船前往桑托里尼,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片焦褐色的山岩,這里一度是座海中火山,公元前1500年的一場火山噴發埋葬了曾高度發達的米諾斯文明。如今的桑托里尼島,群山中散落著耀眼的白色房屋,藍色的屋頂與門窗如愛琴海般純凈。每一個露台都靜靜地面對著海灣,這里有著整個愛琴海最美的日落。關鍵詞二旅行與馬拉松1988年,39歲的村上春樹同攝影師松村遇三結伴赴希臘、土耳其采訪旅行。先去希臘東北部阿索斯半島上建有希臘正教修道院的阿索斯山,之後驅車由伊斯坦布爾進入土耳其,用21天沿國境線繞土耳其周遊,途經黑海、蘇聯、伊朗、伊拉克國境、地中海、愛琴海,最後折回羅馬。此次游記後來經修訂成為了著名的《雨天炎天》一書。這場馬拉松式的旅行不僅僅滿足了村上春樹對於旅行的熱誠,同時也把馬拉松這項運動牢牢地與他的後半生聯系在一起,他一次又一次地來到希臘,參加最著名的「雅典馬拉松賽」。雅典馬拉松賽——雅典馬拉松賽又稱「雅典經典馬拉松賽」,比賽沿著1896年首屆奧運會馬拉松賽的線路進行,這也是昔日古希臘英雄菲迪皮得斯所跑過的路線,在馬拉松至雅典之間,全程40公里。每年的雅典馬拉松賽都會吸引來自世界各國的運動員及普通民眾,村上春樹作為馬拉松愛好者,曾多次參加這一賽事,體驗「回歸經典本源」的感受。阿索斯山——阿索斯山位於阿索斯半島,這里位置偏遠,山路崎嶇,因而至今還保存著希臘境內最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山上修道院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拜占庭帝國時期。半島上有修士開設的商店和客棧,免費提供膳宿,但遊人照例要做適當的饋贈。每個村口均有警察設崗,驗證放行,女人是不準入村的。這里還盛產希臘著名的「聖山版葡萄酒」,味道濃郁醇香,十分可口。關鍵詞三遠去的希臘這個決心遠離日本的作家對希臘的迷戀一直持續到1991年他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任教為止。在這之前,村上春樹已經以希臘為中心游遍了周圍的歐洲國家,這一切都收錄進以敘寫作為希臘、義大利「常駐旅行者」的體驗並收有同陽子夫人照片的《遠方的鼓》中,作為對這片土地的最好禮物。村上春樹是典型的「無國界」作家,不斷變換姿勢在世界各地尋找自己的位置。在隨筆《終究悲哀的外國語》中,他說:「無論置身何處,我們的某一部分都是異鄉人」。村上春樹人生的第一次轉折是在神宮球場,回顧了自己的青春之後開始決定寫小說。第二次轉折則是在希臘,他希望「世上也應該在某個地方保留一兩處這種游離於俗世之外的天地」。幸運的人才能遇到這樣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