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地理環境
『壹』 福建的地理環境
福建境內峰嶺聳峙,丘陵連綿,河谷、盆地穿插其間,山地、丘陵佔全省總面積的80%以上,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地勢總體上西北高東南低,橫斷面略呈馬鞍形。因受新華夏構造的控制,在西部和中部形成北(北)東向斜貫全省的閩西大山帶和閩中大山帶。兩大山帶之間為互不貫通的河谷、盆地,東部沿海為丘陵、台地和濱海平原。
陸地海岸線長達3752千米,以侵蝕海岸為主,堆積海岸為次,岸線十分曲折。潮間帶灘塗面積約20萬公頃,底質以泥、泥沙或沙泥為主。港灣眾多,自北向南有沙埕港、三都澳、羅源灣、湄洲灣、廈門港和東山灣等6大深水港灣。島嶼星羅棋布,共有島嶼1500多個,平潭島現為全省第一大島,原有的廈門島、東山島等島嶼已築有海堤與陸地相連而形成半島。 1950年代起,由於地形多山並長期處於戰備狀態,福建鐵路發展步履艱難。21世紀以來,按照「構築高速鐵路,加強出海通道,貫通區域線路,完善海西路網」的總體思路,海峽西岸經濟區將著力構建「三縱六橫九環」的海峽鐵路網。按照規劃福建省鐵路運營里程將達6000公里,進出省通道在10個以上,將形成九個設區市的快速鐵路環線,相鄰設區市之間1小時交通圈,福建省所有縣(市、區)一小時內上快速鐵路。一個系統、完善、先進的海峽西岸鐵路網將為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提供強有力的交通保障。到2015年福建福建省鐵路網規模爭取達到4800公里,屆時,福建的交通將更加方便快捷。
截止2013年12月,福建省已建與在建鐵路有:峰福鐵路、鷹廈鐵路、贛龍鐵路、梅坎鐵路、漳泉鐵路、溫福高速鐵路、福廈鐵路、龍廈鐵路、向莆鐵路、廈深鐵路等已經建成,基本形成鐵路網。
2015年6月28日,省內首條設計時速350km的高速鐵路——合福高鐵正式開通運營。
其中在建鐵路有:福平鐵路(在建)、南三龍快速鐵路(在建)、浦建梅高速鐵路(在建)、贛龍鐵路復線(在建)、衢寧鐵路(在建)等。
古時候,福建與中原交通閉塞,開發較晚。見諸記載的,在秦漢以後才有與鄰省的通道。三國孫吳五次進攻福建,促進福建道路的開辟。唐乾符五年(878年),黃巢率部入閩「刊山七百里」,為閩浙開辟一條新通道。唐宋時期,福建驛道發展,郵驛制度漸趨完備;到了清代,形成較完善的陸路交通網。但由於境內高山連綿,河谷遍布,始終未能發展為車馬大道。
辛亥革命後不久,許世英任福建巡按使,開始籌建福州城區馬路,於民國5年(1916年)修成由水部門經王莊至台江福新街的福州第一條馬路;並組織官商合辦的延福泉汽車公司,計劃修建南平經福州至泉州的汽車路,於翌年修成福州西門至洪山橋的5公里,為福建省修築公路的先聲。當時閩南沿海一帶,愛國華僑熱心桑梓建設,多由海外僑胞及當地紳商,發起修築公路。民國8年,開始興築漳浮公路,為全省第一條公路。然而因軍閥割據,連年戰亂,公路建設深受影響,終北洋政府時期,全省僅修公路412公里,且多限於閩東南一帶。30年代,福建公路開始有了發展,國民黨政府為了軍事需要,修築了閩粵、閩贛、閩浙等省際公路干線。抗日戰爭爆發後,福建內地雖仍有新建公路,但通海乾線及沿海公路多被破壞。解放戰爭後期,又因國民黨軍隊敗退時沿途破壞嚴重,且又長期失修失養,到1949年解放前夕,全省僅存破爛不堪的公路3384公里,能通車的僅有945公里,而且標准低,路況很差。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社會生產力得到解放,工農業生產迅速發展,為公路交通事業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前景。1950年,開始進行大規模的公路建設。一方面,要完成華東支前公路修建任務,以支援解放大業,鞏固海防;另一方面,又要全面恢復被破壞的公路,以支援工農業生產的恢復與發展。至1952年底,勝利完成了支前、恢復時期公路重點建設任務。1954年底,已全面完成原有公路的恢復改造任務,公路技術狀況明顯提高,公路面貌煥然一新。1955年,開始進入大規模的新線公路建設時期,至1957年底,全省通車里程已達6034公里,不通公路的縣份只剩下5個。這是福建公路發展的高峰年代,它奠定了福建公路的基本骨架。1958年,在貫徹執行「全黨全民辦交通」和「地群普」(即依靠地方、依靠群眾,普及為主)修路方針中,縣鄉公路迅速發展,年底便實現了縣縣通公路。1960年底,全省公路總里程達13269公里,使80%的人民公社(鄉鎮)和55%的生產大隊(村)有了公路。1966年至1976年,公路建設受到「文化大革命」干擾,處於曲折發展狀態。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全黨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公路交通事業隨著改革開放方針的貫徹執行,進入開創新局面的時期。公路工作從過去單純抓專業養護管理轉變為抓整個公路行業管理;從封閉式的靠養路費投資轉變為開拓式的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的集資修築公路;從過去比較單一發展公路網轉變為重視向外輻射發展與鐵路、水運、航空等綜合運輸聯網。逐步形成以廈門經濟特區、福州—馬尾經濟開發區、閩南廈、漳、泉三角地區為中心,向沿海和內地輻射的新公路網。據統計,改革開放11年來,全省新增公路10921公里,新建橋梁2553座,74273米。截至1989年底,全省通車里程已達40030公里,比1949年解放時的945公里增長42倍多。全省平均公路密度達到每百平方公里有公路32.43公里,名列全國第五位,使福建由一個陸上交通十分閉塞、落後的省份,建成一個以省會為中心,連接全省各地市縣、工礦基地、主要港口、旅遊勝地的四通八達的公路網。
2012年,公路通車里程94660.86公里,比上年增長2.5%。其中海西高速公路網3500公里,增長29.2%。
2012年完成貨物運輸量情況:完成貨運量59430.78萬噸,比上年增長13.1%;完成貨物周轉量771.09億噸公里,比上年增長16.9%。
2012年完成旅客運輸量情況:完成旅客發送量75044.16萬人,比上年增長2.4%;完成旅客周轉量368.52億人公里,比上年增長2.3%。 根據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數據,2010年全省土地總面積1239.34萬公頃,其中:農用地面積1095.55萬公頃,建設用地面積72.92萬公頃,未利用地面積70.87萬公頃。農用地中,耕地面積133.85萬公頃。
耕地主要集中在沿海平原、沿河流域、山間谷地與低丘陵梯田等地。紅壤、黃壤為福建省主要土壤類型,磚紅壤性土與磚紅壤化紅壤也有分布。 常住人口
根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福建省常住人口為36894216人,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時的34714835人相比,十年共增加2179381人,增長6.28%,年平均增長率為0.61%。
2015年末全省常住人口3839萬人,比上年末增加33萬人。全年出生人口53.13萬人,死亡人口23.32萬人。從性別結構看,男性人口1949萬人,女性人口1890萬人,總人口性別比為103.12(以女性為100)。從年齡構成看,15周歲以上至65周歲以下(不含65周歲)的人口2892萬人。65周歲及以上人口324萬。從城鄉結構看,城鎮常住人口2403萬人,鄉村常住人口1436萬人。
家庭戶人口
2010年福建省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戶11206844戶,家庭戶人口為33397662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2.98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3.53人減少0.55人。
年齡構成
2014年福建省常住人口中,0-14歲人口為5705674人,佔15.46%;15-59歲人口為26976145人,佔73.12%;60歲及以上人口為4212397人,佔11.42%,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2912140人,佔7.89%。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0-14歲人口的比重下降7.55個百分點,15-59歲人口的比重上升5.68個百分點,60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87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35個百分點。
城鄉人口
2014年福建省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21064429人,佔57.09%;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15829787人,佔42.91%。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城鎮人口增加6632419人,鄉村人口減少4453038人,城鎮人口比重上升15.52個百分點。
流動人口
2014年福建省常住人口中,居住地與戶口登記地所在的鄉鎮街道不一致而且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的人口11074527人,其中市轄區內人戶分離的人口為830446人。具有外省戶籍的遷入人口為4313602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居住地與戶口登記地所在的鄉鎮街道不一致且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增加5163304人,增長87.35%,具有外省戶籍的遷入人口增加2168334人,增長101.08%。 福建省人口常住地區分布情況地區 人口數 比重(%) 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 福建省 36894216 100 298 福州市 7115370 19.29 581 廈門市 3531347 9.57 2078 漳州市480998313.04373龍岩市25595456.94135莆田市 2778508 7.53 673 三明市 2503388 6.78 109 泉州市 8128530 22.03 720 南平市 2645549 7.17 101 寧德市 2821996 7.65 210 以上數據來自六普常駐
受教育程度
2010年福建省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學(指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為3084679人,具有高中(含中專)文化程度的人口為5119376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為13977607人,具有小學文化程度的人口為10994776人(以上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類學校的畢業生、肄業生和在校生)。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每10萬人中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由2967人上升為8361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0602人上升為13876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3708人上升為37886人,具有小學文化程度的由38317人下降為29801人。福建省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歲及以上不識字的人)為899845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減少1600503人,文盲率由7.20%下降為2.44%,下降4.76個百分點。 福建省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36097361人,佔97.84%;各少數民族人口為796855人,佔2.16%。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增加1962607人,增長5.75%;各少數民族人口增加216774人,增長37.37%。
福建是少數民族散雜居地區,有54個少數民族成分,少數民族人口58.38萬人,占福建省總人口的1.7%。其中:畲族人口37.51萬人,占福建省少數民族人口的64.3%,佔全國畲族人口的52.9%,是全國畲族人口最多的省份;回族人口10.98萬人,占福建省少數民族人口的18.8%;高山族人口477人,約為大陸高山族人口的10%,是祖國大陸高山族人口較多的省份。福建省少數民族人口萬人以上的縣(市、區)19個,千人以上的鄉(鎮、街道)150個,有18個民族鄉(其中:畲族鄉17個,回族鄉1個)和一個省級民族經濟開發區(福安畲族經濟開發區),555個少數民族村。
『貳』 福建的地理位置和氣候
福建地理位置
福建地處祖國東南部、東海之濱,陸域介於北緯23度30分至28度22分,東經115度50分至120度40分之間,東隔台灣海峽,與台灣省相望,東北與浙江省毗鄰,西北橫貫武夷山脈與江西省交界,西南與廣東省相連,連接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與台灣隔海相望,是中國大陸重要的出海口,也是中國與世界交往的重要窗口和基地。全省陸域面積12.14萬平方公里,海域面積13.63萬平方公里,人口3488萬,現有9個設區市,下設14個縣級市,45個縣和26個市轄區。。福建居於中國東海與南海的交通要沖,是中國距東南亞、西亞、東非和大洋洲最近的省份之一。特殊的地理位置,使福建成為歷史上我國對外通商最早的省份之一,為「海上絲綢之路」 的開闢作出了重要貢獻。宋元時期,泉州已取代杭州、四明(今寧波)、廣州成為全國最繁榮的對外貿易中心,是當時世界重要的商貿集散地和中國伊斯蘭教等文化勝地。明萬曆年間,鄭和七下西洋多由福建出海。鴉片戰爭後,福州、廈門被辟為五大通商口岸之一。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福建與廣東一道作為中央賦予的「特殊政策、靈活措施」以及對外開放和進行綜合改革實驗的地區,成為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隨著中國綜合實力的增強、對外開放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福建深水海港、國際航空港和陸上鐵路、公路等綜合運輸網路的逐步完善,未來福建仍將作為中國與世界交往的重要門戶發揮重要作用。
福建氣候
福建省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西北有山脈阻擋寒風,東南又有海風調節,溫暖濕潤為氣候的顯著特色。年平均氣溫15℃-22℃,從西北向東南遞升。一月5℃-13℃,七月25℃-30℃。極端最低氣溫-9.5℃(1961年1月18日,泰寧;1967年1月16日,屏南);極端最高氣溫為43.2℃(1967年7月17日,福安)。無霜期240-330天,木蘭溪以南幾乎全年無霜。年平均降水量800-1900毫米,沿海和島嶼偏少,西北山地較多1963年9月13日馬祖降水380毫米,為本省日降水量最高記錄。每年5-6月降水最多夏秋之交多台風,常有暴雨。春旱、暴雨後的洪水及台風造成的災害需注意預防。
『叄』 福州地理環境,人文環境怎麼樣
福州,別稱榕城,簡稱「榕」,為福建省省會,位於閩江下游,系我國東南沿海重要都市,東瀕東海,與台灣省隔海相望,北、西、南三面分別與寧德市、南平市、三明市、泉州市、莆田市接壤。福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歷史上長期作為福建的政治中心,既是中國東南沿海重要的貿易港口和海上絲綢之路的門戶,同時也是重要文化中心,自宋代起文化教育非常發達,是產生進士(4100多人)、狀元(31人)和兩院院士(67人)最多的中國城市之一。在近現代史上,是中國最早開放通商的五個城市之一,也是中國近代海軍的搖籃和工業、科技發源地之一。
福州市的常住人口為7115370人。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學(指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為886514人,具有高中(含中專)文化程度的人口為1206679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為2596485人,具有小學文化程度的人口為1810326人(以上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類學校的畢業生、肄業生和在校生)。文盲人口(15歲及以上不識字的人)為129904人。
全市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4408076人,佔61.95%;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2707294人,佔38.05%。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為3630096人,佔51.02%;女性人口為3485274人,佔48.98%。
全市常住人口中,0-14歲人口為1031136人,佔14.49%;15-59歲人口為5224094人,佔73.42%;60歲及以上人口為860140人,佔12.09%,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584126人,佔8.21%。
福州是歷史名城,198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中國首批14個沿海港口開放城市之一。
秦置閩中郡。福州歷為漢閩越國都,三國建晉安郡,南朝晉平郡、閩州、豐州,隋泉州、建安郡,唐泉州、閩州、福州、長樂郡,五代閩國都長樂府,宋福州、福建路、福安府,元福建行中書省、福州路,明、
中洲島
清福州府的治所。1913年為東路道(1914年改閩海道)駐地、福建省省會、閩侯縣治。1933年「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及所屬「閩海省」省會設此,為特別市,旋廢。1946年正式設福州市。1949年8月17日解放,為福建省省會、省轄市。
福州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具有悠久的歷史。早在7000年前,福州就同黃河、長江流域一樣進入新石器時代。先民們用簡單的生產工具從事原始漁獵活動,並開始飼養畜類和從事簡單的農業勞動,創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福州原始文化。
20世紀50年代以來,經過歷次考古調查和發掘,福建省境內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數以百計,出土了大批遺物,其中以平潭殼丘頭、閩侯曇石山等遺存最為豐富,並具有代表性的意義。
考古發掘證明,距今5000~7000年前原始社會的新石器時代早期,福州地區就有氏族部落長期定居。「閩人」就是當時的土著居民。距今約4000年前,即公元前21世紀末至公元前16世紀初的夏朝時期,這里的閩族居民已和中原地區的華夏族有了聯系。至周代,這里與中原的關系更加密切。它不僅向周朝進行朝貢,而且也進入了奴隸社會。戰國中期(公元前334年),越王勾踐六世孫無疆為楚威王擊敗殺死,越國開始瓦解,王族南奔,部份越人入閩,與閩族融合成為閩越族。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向福建進軍。公元前220年,秦始皇廢閩越王無諸為君長,在福建地區設閩中郡。秦末,群雄並起,逐鹿中原,無諸率閩越族人先是反秦,繼而佐劉邦攻項羽。漢高祖五年(前202年),漢復封無諸為閩越王,「王閩中故地,都東冶」,福州成為閩越國的都城。無諸依冶山建城,人稱「冶城」。晉武帝太康三年(282年),析建安郡(今建甌市)侯官、東安二縣設晉安郡,福州為晉安郡的郡城,第一任郡守嚴高改建郡城,時稱「子城」。南朝、隋唐時,福州曾作為豐州、泉州、閩州的州城。唐武德六年(623),析建州閩縣等地復設泉州(即今福州市)。 唐開元十三年(725年),改設福州都督府,從此,福州就定了名。唐末,河南光州固始人王審知隨其兄王潮率兵南下,佔領福建全境,創立閩國,定都福州。王審知安置中原移民,選用賢能,興文重教,浚湖拓城,減稅
福州市區鳥瞰
撤卡,發展海外貿易。唐天復元年(901年),王審知在子城外環建大城,設八城門、九便門、三水門,稱「羅城」,全部用印有「錢紋」圖案的城磚砌城。羅城內除官吏居住外,還讓百姓按規定地段修建住宅,分段圍以高牆,稱之為坊,這便是「三坊七巷」的雛型。開平元年(907年),在大城南北增築月城,大城夾在其中,人稱「夾城」。因南門外一帶地勢低窪,又建城牆以防洪。是時全城略呈圓形,越王山(屏山)、九仙山(於山)、烏山均被圈入城中,福州因而別稱三山。後來,王審知的兒子王延鈞立國號「大閩」,避亂者漸次而來,典章人物,極一時之盛。南宋末,益王趙昰登基於福州,升福州為福安府,作為行都。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設福建行中書省於泉州,三年後遷返福州。明代,統治者輕徭薄賦,獎廉肅貪,鼓勵墾荒,發展生產,福州經濟恢復,紡織業、商業、航海業復甦。明洪武四年(1371年),在唐代的夾城與宋代的外城基礎上砌石城以防倭,此為府城。此城沿用至辛亥革命後才陸續被拆除。明末,清兵入關,唐王朱聿鍵在福州即位,稱福州為天興府,又稱「福京」,作為行都。明清時,福州為福州府府治。清代時,福州為閩浙總督(總督福建,浙江二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饟、管理河道兼巡撫事)的駐地。鴉片戰爭後,福州被辟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城市日益擴大。城內、南台和倉山連成一片,上杭、下杭、中亭、台江成為商賈雲集的街市,倉山成為外國領事館區。在近代史上,福州曾經是我國海軍、造船業的發祥地,為我國培養出一代早期著名的海軍將領英才。
編輯本段自然地理
東街口天橋及附近景觀(10張)
福州位於福建省東部沿海,閩江下游,介於北緯25°15′--26°39′,東經118°08′--120°31′。東瀕東海,與台灣省隔海相望,西鄰三明市、南平市和泉州市,北接寧德市,南連莆田市。
地形 福州市區所在地屬於典型的河口盆地,盆地四周被群山峻嶺所環抱,其海拔多在600~1000米之間。東有鼓山,西有旗山,南有五虎山,北有蓮花峰。境內地勢自西向東傾斜。全市總面積12154平方公里,其中市區總面積1786平方公里。
礦產資源 福州市礦產資源豐富,葉臘石、花岡石、硅砂等非金屬礦,在全省乃至全國都佔有一定地位。
森林資源 福州市林地面積7792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65%,現有森林總面積947萬畝,林木總蓄積量1680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57.8%,綠化程度達88.6%。
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數據為准。
地熱 福州市市區地熱總儲量達9800立方米,是中國三大溫泉區之一。
海洋 福州市海域總面積11.09萬平方公里,海岸線總長1137公里,占福建省岸線總長的三分之一。沿海多天然良港,可興建1~20萬噸深水泊位的天然良港有100多個:福清灣、羅源灣、興化灣久負盛名,是全國少有的深水港灣。東部沿海的海壇島面積251.4平方公里,是全省第一大島,全國第五大島。島上的三十六腳湖,湖面積達2.1平方公里,是全省第一大天然淡水湖。其它較大的島嶼有江陰島、琅歧島、粗蘆島、川石島、大練島等。淡水養殖魚類有120種,海洋魚類500多種,陸生動物屬保護和禁僭的有20多種。
氣候 福州位於歐亞大陸東南邊緣,東臨太平洋,屬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福州氣候資源豐富,氣溫適宜,溫暖濕潤,四季常青,雨量充沛,霜少無雪,夏長冬短,無霜期達326天。年平均日照數為1700~1980小時;年平均降水量為900~2100毫米;年平均氣溫為16~20℃,最冷月1~2月,平均氣溫達6~10℃;最熱月7~8月,平均氣溫為24~29℃。極端氣溫最高42.3℃,最低-2.5℃。年相對濕度約77%。近年來常出現熱島效應,又福州為盆地地形,夏季中午氣溫高達36℃以上。福州主導風向為東北風,夏季以偏南風為主。7~9月天氣炎熱,是台風活動集中期,每年平均台風直接登陸市境有2次。最佳旅遊季節為每年4~11月。
春季:常陰雨綿綿,氣溫變化較大,是一年中陰雨天最多的季節。有春雨期(3~4月)和梅雨期(5月)之分,春雨期天氣冷熱多變,有的年份還會出現倒春寒天氣和冰雹等強對流天氣;梅雨期溫度顯著升高,濕度大,雨水多。
夏季(6~9月):以晴熱高溫天氣為主,是出現局地熱雷雨天氣和熱帶風暴、台風活動最集中的時期;
秋季(10~12月):天高雲淡,日照充足,濕度減小,溫度適宜;
冬季(1~2月):雨量一般較少,氣候溫和,極少有零下低溫出現。
『肆』 福州的地理環境
福州屬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氣溫適宜,溫暖濕潤,四季常青,陽光充足,雨量充沛,霜少無雪,夏長冬短,無霜期達326天。年平均日照數為1700~1980小時;年平均降水量為900~2100毫米;年平均氣溫為20~25℃,最冷月1~2月,平均氣溫達6~10℃;最熱月7~8月,平均氣溫為33~37℃。極端氣溫最高42.3℃,最低-2.5℃,2013年福州成為四大火爐之首。年相對濕度約77%。常出現熱島效應,又福州為盆地地形,夏季中午氣溫高達36℃以上。主導風向為東北風,夏季以偏南風為主。7~9月天氣炎熱,是台風活動集中期,每年平均台風直接登陸市境有2次。最佳旅遊季節為每年4~11月。
福州冬季一般無雪。有時在鼓山等海拔較高地區有零星降雪。不過冬季有雨,氣候相對較為濕潤。 福州四季氣候特徵季節 氣候特徵 春季(3~5月) 常陰雨綿綿,氣溫變化較大,是一年中陰雨天最多的季節。有春雨期(3~4月)和梅雨期(5月)之分,春雨期天氣冷熱多變,有的年份還會出現倒春寒天氣和冰雹等強對流天氣;梅雨期溫度顯著升高,濕度大,雨水多 夏季(6~9月) 以晴熱高溫天氣為主,是出現局地熱雷雨天氣和熱帶風暴、台風活動最集中的時期 秋季(10~12月) 天高雲淡,日照充足,濕度減小,溫度適宜 冬季(1~2月) 雨量一般較少,氣候溫和,極少有零下低溫出現 資料來源:
『伍』 福州 地理位置
福建省東部沿海
『陸』 福州的地理特徵
福州地處中國東南沿海、福建省東部的閩江口,東經118°08'~120°31',北緯25°15'~26°29'之間。與台灣省隔內海相望。是全省政容治、經濟、文化中心,是中國最早實行對外開放的沿海城市之一,也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建城至今已有2200多年,從漢代至今都是中國東南沿海貿易良港,素有"福海寶地"之譽。福州地貌屬典型的河口盆地,城區位於盆區中央。盆地四周被群山峻嶺所環抱,其海拔多在600~1000米之間,東有鼓山:西有旗山;南有五虎山;北有蓮花峰。境內地勢自西向東傾斜。全市總面積11,968平方公里,其中市區總面積1043平方公里;總人口660多萬,其中城區人口243萬。現轄鼓樓、台江、倉山、馬尾、晉安五個區和福清、閩侯、羅源、連江、長樂、平潭、閩清、永泰等二市六縣。居民以漢族為主,還有畲、滿、苗、回等二十多個少數民族。福州依山傍海,氣候宜人,綠樹長青,屬暖濕的亞熱帶季風氣候。
『柒』 福州的地理環境是怎樣的
福州位於歐亞大陸東南邊緣,地處中國東南沿海、福建省中東部的閩江口,與台灣省隔海相望。位於北緯25°15′~26°39′,東經118°08′~120°31′,西鄰南平、三明,北接寧德市,南接莆田市,東瀕東海,居於亞太經濟圈中國東南的黃金海岸。全市陸地總面積11968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1786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260平方公里。全市海域總面積11.09萬平方公里,海岸線長1137公里。
福州屬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氣溫適宜,溫暖濕潤,四季常青,陽光充足,雨量充沛,霜少無雪,夏長冬短,無霜期達326天。年平均日照數為1700~1980小時;年平均降水量為900~2100毫米;年平均氣溫為20~25℃,最冷月1~2月,平均氣溫達6~10℃;最熱月7~8月,平均氣溫為33~37℃。極端氣溫最高42.3℃,最低-2.5℃,2013年福州成為四大火爐之首。年相對濕度約77%。常出現熱島效應,又福州為盆地地形,夏季中午氣溫高達36℃以上。主導風向為東北風,夏季以偏南風為主。7~9月天氣炎熱,是台風活動集中期,每年平均台風直接登陸市境有2次。最佳旅遊季節為每年4~11月。
福州冬季一般無雪。有時在鼓山等海拔較高地區有零星降雪。不過冬季有雨,氣候相對較為濕潤。
『捌』 福建的地理位置有什麼優勢
福建具有相對獨立的地理單元和優越的氣候條件。地貌和水系自成體系,氣候溫暖濕潤,生態內系統具有較高的容生產力。二是水資源總量比較豐富。水資源總量1168.7億立方為,人均水資源3471立方米,均居全國第8位;可開發的水力資源居華東地區首位。三是森林資源優勢突出。福建是我國重點集體林區,有林地面積達764.94萬公頃,森林覆蓋率62.96%,居全國首位;活立木總蓄積量4.967億立方米。四是海洋資源得天獨厚。海域面積13.6萬平方公里,大陸海岸線長3324公里,居全國第二位;港灣資源優勢突出,擁有大小港灣125個;可開發的風能、潮汐能源居全國前列。五是非金屬礦在全國具有優勢。一些非金屬礦產保有儲量居全國前列,開采條件好,開發利用潛力大。六是生物物種豐富,全省生物物種多樣性居全國第三位。
『玖』 福州地理
福州資源地理
福州地理
福州地處中國東南沿海、福建省東部的閩江口,東經118°'~120°31',北緯25°15'~26°29'之間。與台灣省隔海相望。是全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中國最早實行對外開放的沿海城市之一,也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建城至今已有2200多年,從漢代至今都是中國東南沿海貿易良港,素有"福海寶地"之譽。福州地貌屬典型的河口盆地,城區位於盆區中央。盆地四周被群山峻嶺所環抱,其海拔多在600~1000米之間,東有鼓山:西有旗山;南有五虎山;北有蓮花峰。境內地勢自西向東傾斜。全市總面積11,968平方公里,其中市區總面積1043平方公里;總人口660多萬,其中城區人口243萬。現轄鼓樓、台江、倉山、馬尾、晉安五個區和福清、閩侯、羅源、連江、長樂、平潭、閩清、永泰等二市六縣。居民以漢族為主,還有畲、滿、苗、回等二十多個少數民族。福州依山傍海,氣候宜人,綠樹長青,屬暖濕的亞熱帶季風氣候。無霜期長達326天,氣候溫和,年均氣溫在16~20℃左右,年均日照數為1700~1980小時,年均降水量為900~2100毫米,年相對濕度約77%。最佳旅遊季節為每年4-11月.
發源於武夷山脈的閩江,在水口鎮流入福州境內,自西向東流經閩清、閩侯、市區、長樂,分別從長門水道和梅花水道注入東海。閩江流經福州境內長達150公里,流域達6.09萬平方公里。其餘支流有大目溪、梅溪、新店溪、營前溪等。除了閩江是福州境內最大的主河流外,還有龍江、鰲江和大漳溪分別是福清市、連江縣和永泰縣的主要水系。福州市區水道密布,有晉安河、白馬河、光明港、安泰河等30多條。市區內的港汊都與閩江溝通,水質良好。.
福州環境優美,全區共有山林1000多萬畝,是發展林、牧、副業的理想地方,同時也為發展林產加工業提供了充足的材料;福州自然資源豐富,葉臘石、花岡石、硅砂等非金屬礦,在全省乃至全國都佔有一定地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全球水資源日益緊張的今天,福州由於位於福建省第一大河流閩江的下游,在福州興業,用水方面可以絕對保障。
海域總面積11.09萬平方公里,海岸線總長1137公里,占福建省岸線總長的三分之一,沿海多天然良港,可興建1—20萬噸深水泊位的天然良港有100多個,福清灣、羅源灣、興化灣久負盛名,是全國少有的深水港灣,東部沿海的海壇島面積251.4平方公里,是全省第一大島,全國第五大島,島上的三十六腳湖,湖面積達2.1平方公里。是全省第一大淡水湖。其它較大的島嶼有江陰島、琅歧島、粗蘆島、川石島、大練島等。沿岸淺海區水質良好,水產資源豐富,海洋礦藏、潮汐能、風能等資源開發利用前景廣闊。農作物一侮三熟,盛產稻、麥、油菜、甘薯。淡水養殖魚類有120種,海洋魚類500多種,陸生動物屬保護和禁僭的有20多種。全市現有林地面積63.40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45%左右,是中國三大林業基地之一。地層礦藏資源52種,主要有葉臘石、石英砂、花崗石等,是聞名中外的壽山石雕原產地。市區地熱總儲量達9800立方米,是中國三大溫泉區之一。
福州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侯,全年冬短夏長,溫暖濕潤,無霜期達326天,年平均日照數為1700~1980小時;年平均降水量為900~2100毫米;年平均氣溫為16~20℃,最冷月1~2月,平均氣溫達6~10℃;最熱月7~8月,平均氣溫為24~29℃。近年來常出現熱島效應,夏季中午氣溫高達36℃以上。福州主導風向為東北風,夏季偏南風為主,7~9月是台風活動期,每年平均台風直接登陸市境有2次。
福州分屬南亞熱帶季雨林和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兩種植被地帶。受多種自然條件影響,植被類型復雜,植物種鑼繁多。由於近代遭受人為砍伐影響,原生植被多遭破壞,目前主要植被以次生植物為主,主要樹種有馬尾松、杉木、竹林、柳林、榕樹、相思樹-、樟木、木麻黃、灌木叢等,沿海地區有紅樹林、沙生草木等。人工植被以各種農作物為主。閩清雄江鄉黃褚林是現今唯一保存良好的較完整的常綠闊葉林,已列為省級自然保護區。地帶性土壤以紅壤、赤紅壤、黃壤為主,耕地以水稻土為主。
福州是中國著名的僑鄉之一,旅居世界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福州籍海外華僑、華人和港澳台胞達250萬人,其中不乏熱心家鄉建設的富商巨要、專家學者和社會名流,福州與台灣島僅一水之隔,是中國大陸離台灣最近的地方,榕台兩地空中直航時間僅25分峙中,平潭縣東澳至台灣新竹僅68海里,連江距馬祖最近處僅8000公尺,福州至基隆149海里,凡帆往來,朝發夕至,福州港區去年被國家確定為海峽兩岸船舶直航試點口岸。
福州市還是國家批准率先進一步對外開放的14個沿海港口城市之一,先後設立了福州經濟技術開發區、融僑經濟技術開發區、福州保稅區、台商投資區、高新科技園區、元洪投資區等國家級開發區、投資區,此外,還有一批省、市政府批准設立的投資區,並享受國家賦予的綜合改革、金融改革、土地批租試點城市等特殊政策,是中國開放層次最多、功能最齊全、優惠政策覆蓋面最廣的地區之一。
v概況
政策資源
福州是全國14個對外開放的沿海城市之一,經國家批准設有福州經濟技術開發區、融僑經濟技術開發區、保稅區、高新科技園區、軟體園、台商投資區、元洪投資區、海峽兩岸農業合作實驗區等國家級開發區,享有國家賦予的一系列優惠政策;福州還是國家確定的海峽兩岸直航試點口岸;福州還享受國家授予的綜合改革、金融改革、土地批租試點城市和優秀旅遊城市的優惠政策,是中國目前開放功能最齊全、優惠政策覆蓋面最廣的城市。
自然資源
海洋資源:福州是我國東南沿海的重要港口,沿海天然港灣眾多。淺海和灘塗面積廣闊,水質狀況好,海洋魚類500多種,淡水養殖魚類120多種;礦產資源50多種,具有綜合開發潛力。
水資源:淡水資源極為豐富,閩江水年徑流量達630億立方米,居全國各大江河第七位。福州是中國三大溫泉區之一,溫泉具有水量大、水溫高、水質好、分布面廣且處在市中心的特點。
森林資源:福州市林地面積7792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65%,現有森林總面積947萬畝,林木總蓄積量1680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57.8%,綠化程度達88.6%。
礦產資源:福州市礦產資源豐富,目前已探明的地下礦產資源有30多種,其中葉臘石、明礬石、花崗石、高嶺土、硅砂蘊藏量較大,部分非金屬礦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
人才資源
現有各種科研機構100多個,普通高校13所,中等專業學校46所,普通中學、職業中學417所,有各種專業技術人員10餘萬人。全市每年大專以上畢業生1萬餘人,勞動力資源豐富,且素質較高。
華僑資源
福州是中國著名僑鄉和台灣祖籍地,旅外華人、華僑和港澳同胞達300萬,在台灣地區有60多萬福州鄉親。
市場資源
福州作為省會中心城市,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幅連續3年居全國商業中心城市之首,具有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密集優勢,其市場有很強的集聚和輻射能力,3小時的車程幅射人口達2000萬人。目前福州已建成一批大型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批發市場,世界商業三大巨頭沃爾瑪、家樂福、麥德龍已在福州投資設立大型倉儲超市。
旅遊資源
福州有2200年建城歷史,素有"海濱鄒魯"、"福地寶地"的美譽。福州山青水秀、風光綺麗,獨具濱江濱海和山水園林旅遊城市風貌,名山、名寺、名園、名居繁多,是聞名遐邇的旅遊勝地,2001年被評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市擁有平潭海壇、鼓山、青雲山、十八重溪等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青芝山、石竹山等省級風景名勝區以及一大批旅遊區、度假區。著名的歷史古跡有150多處,其中林則徐墓、華林寺、烏塔、鼓山摩崖石刻、馬江海戰紀念館、馬尾船政學院遺址、福清彌勒岩、閩侯曇石山文化遺址、羅源陳太尉宮等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較具歷史、文化價值的古跡還有:被譽為「福州碑林」的鼓山摩崖石刻,江南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築華林寺,被譽為「天下四大名碑」之一的「恩賜琅琊王德政碑」,被稱為書法藝術瑰寶的李陽冰烏山摩崖石刻,記載明代鄭和航海史料的《天妃靈應之記碑》,被譽為中國金石史上的奇跡雪峰枯木庵內的「樹腹碑」。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福州名山古剎尤多。有號為「左旗右鼓、八閩二絕」的鼓山、旗山風景區,返樸歸真的青雲山,「九仙留跡」的於山,域中蓬萊的烏山,岩洞千姿百態盛產靈芝而得名的連江青芝山,具「雅勝石鼓」美名的福清石竹山,葛嶺仙居永泰方廣岩,「八閩岳祖」白岩,洞中有寺的羅源碧岩,怪石崢嶸的福清瑞岩等勝景。全國佛教重點保護寺廟、福州五大禪林之冠的怡山西禪寺,鼓山湧泉寺,閩江砥柱中流金山寺,北郊崇福寺,北峰林陽寺,閩侯雪峰寺,福清黃檗山萬福寺等古剎居於靈山秀水之間,熠熠生輝。
福州河汊縱橫,湖塘相連,閩江、烏龍江穿城而過,獨具山水園林城市風貌與江南水城的神韻。福州現有各類園林37座,市區內河42條,小橋、流水、人家,構成了一幅清秀迷人的畫卷。
近年來,福州市還新建了閩江公園、金山公園、船政文化主題公園、金牛山公園、烏龍江濕地公園、溫泉公園、光明港公園等10多個各具特色的生態休閑公園,為廣大群眾休閑度假提供了新的好去處。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福州擁有濱海城市的獨特風貌與宜人景色,平潭海壇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長樂閩江口旅遊走廊、琅岐旅遊度假區、連江黃岐海濱風光旅遊區、福清目嶼島度假區等一批濱海旅遊景區也為廣大海內外朋友提供了度假休閑的好去處。沿海外向的地域特色,也形成了福州開放博大、兼容並蓄的城市文化底蘊。
『拾』 關於福建的地理知識和介紹
1、位置境域
福建地處中國東南部、東海之濱,陸域介於北緯23°33′至28°20′、東經115°50′至120°40′之間,東隔台灣海峽,與台灣省相望,東北與浙江省毗鄰,西北橫貫武夷山脈與江西省交界,西南與廣東省相連,連接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與台灣隔海相望,是中國大陸重要的出海口,也是中國與世界交往的重要窗口和基地。
2、地形地貌
福建境內峰嶺聳峙,丘陵連綿,河谷、盆地穿插其間,山地、丘陵佔全省總面積的80%以上,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地勢總體上西北高東南低,橫斷面略呈馬鞍形。因受新華夏構造的控制,在西部和中部形成北(北)東向斜貫全省的閩西大山帶和閩中大山帶。
3、氣候
福建靠近北回歸線,受季風環流和地形的影響,形成暖熱濕潤的亞熱帶季風氣候,熱量豐富,全省70%的區域≥10℃的積溫在5000-7600℃之間,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年平均氣溫17-21℃,平均降雨量1400-2000毫米,是中國雨量最豐富的省份之一。
4、水系
福建水系密布,河流眾多,河網密度達0.1公里/平方公里。全省河流除交溪(賽江)發源於浙江,汀江流入廣東外,其餘都發源於境內,並在本省入海,流域面積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共有683條,其中流域面積在50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主要河流有閩江、九龍江、晉江、交溪、汀江5條。
福建,簡稱「閩」,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福州,福建省陸地總面積12.14萬平方千米。截至2017年底,福建省下轄9個省轄市,12個縣級市,44個縣,29個市轄區。
(10)福州地理環境擴展閱讀:
福建的自然資源:
1、土地
根據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數據,2010年全省土地總面積1239.34萬公頃,其中:農用地面積1095.55萬公頃,建設用地面積72.92萬公頃,未利用地面積70.87萬公頃。農用地中,耕地面積133.85萬公頃。
2、海洋
陸地海岸線長達3752千米,居全國第二;海岸線曲折率1:7.01,居全國第一位。曲折的海岸線形成大小港灣125個,其中深水港灣22處,可建5萬噸級以上深水泊位的天然良港東山灣、廈門灣、湄洲灣、興化灣、羅源灣、三沙灣、沙埕港等7個,重要的海港有福州港、廈門港、泉州港等。
3、森林
福建的森林覆蓋率為65.95%,居全國首位。擁有1.15億畝的森林面積,全國六大林區之一。有的已辟為自然保護區,如三明莘口格氏栲保護區、建甌萬木林保護區、福建武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及漳江口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福建林區可分為中西部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區和東部亞熱帶季風雨林區。
4、礦產
福建省屬於環太平洋成礦帶中的重要成礦區之一,礦產資源比較豐富。截至2001年底,福建省已發現礦種118種,主要礦產有鐵、錳、銅、鉛鋅、鎢、鉬、鈮鉭、金、銀、無煙煤、石灰岩、螢石、葉蠟石、石英砂、高嶺土、飾面用花崗岩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