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丁堡地理位置
『壹』 七海愛丁堡的地理環境
七海愛丁堡是一座火山島,小島面積約100平方公里,島上有許多火山群,風景優美。優越的自然環境也讓這里成為了野生動物的聚集地,人們經常在山中發現它們的身影。
『貳』 英國的著名地區有哪些
1、倫敦
倫敦是英國種族和文化最多元倫敦是英國種族和文化最多元化的城市,世界各地美食遍地是。
倫敦把古老的建築和新穎的設計理念融合得很巧妙,不受過去的約束又矜持地迎接未來,你可以享用著安靜的下午茶,看著倫敦眼、大本鍾及各種色彩鮮明的建築緩緩而過,到達格林威治一睹標准時間的測量。
2、劍橋
英國劍橋郡下轄市,劍橋大學所在地,早在兩千年前,羅馬人就曾在這個距倫敦約90公里的地方安營紮寨,直到劍橋大學成立後,這個城鎮的名字才漸為人所知。
3、都柏林
橫跨利費伊河的都柏林是一座文化之都,這里的大學、科學院、美術館為數眾多,有上百年歷史的老房子隨處可見,各種美麗的門窗種滿花草,城市裡洋溢著一種濃濃的田園氣息。
都柏林(Dublin)是愛爾蘭共和國的首都及最大城市,也是愛爾蘭的政治、經濟、文化、旅遊和交通中心。其地理位置極其靠近愛爾蘭島東岸的中心點,地處都柏林郡的利菲河河口、都柏林地區中心。
橫跨利菲河的都柏林是一座文化之都。這里的大學、科學院、美術館為數眾多,這里出生並成就了許多著名的文學家,如葉芝、王爾德、蕭伯納等。都柏林有歐洲最古老的圖書館,市西南的健力士黑啤酒廠以釀造黑啤聞名。
4、牛津
這里是學霸的發祥地,也是名勝古跡的聚焦點。遠離學術,看向藍天襯托著的哥特式塔尖,一簇簇進入你的瞳孔,你好像看到哈利波特騎著掃把向你飛來。
牛津因它是世界一流學府的地位和遍布各地的古跡而聞名,使它成為人們極度夢想的城市。牛津從7世紀起便有人居住。9世紀建立的,距今有1100多年歷史的牛津城是英國皇族和學者的搖籃。
今遍布城市各個角落的商業企業,特別是高科技企業,又使牛津這座古老的城市煥發了青春的活力。
5、愛丁堡
愛丁堡被王子街分成新舊兩城,一側是瑰麗的卡爾頓山,象徵蘇格蘭精神的城堡及城堡下據說是世界香水之都的格拉斯廣場,一側是摩登的購物與休閑之聖地,還有緬懷歐洲「歷史小說之父」司各特的紀念碑。
古樸還是繁華,安然還是奔波,愛丁堡的暗流隨你心情而動。愛丁堡有著悠久的歷史,許多歷史建築亦完好保存下來。愛丁堡城堡、荷里路德宮、聖吉爾斯大教堂等名勝都位於此地。
愛丁堡的舊城和新城一起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加上愛丁堡國際藝術節等文化活動,愛丁堡成為了僅次於倫敦的第二大旅遊城市。
6、約克
英王喬治六世曾經驕傲地說過,「約克的歷史,就是英格蘭的歷史」。坐落於烏斯河畔,傑出的建築與兩千年的悠久歷史以及繁榮的商業街融為一體。
建於羅馬時期的中世紀城牆,世界著名的約克大教堂,全英最大的火車博物館,著名的茶餐廳,哈利波特電影中的對角巷,這座古老的城鎮以其古樸優雅的英倫氣質,吸引了眾多遊人到此觀光。
7、愛丁堡
蘇格蘭首府,愛丁堡有著悠久的歷史,愛丁堡城堡、荷里路德宮、聖吉爾斯大教堂等名勝,愛丁堡的舊城和新城一起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
『叄』 愛丁堡是英國第幾大城市
愛丁堡是英國著名的文化古城、蘇格蘭首府,位於蘇格蘭中部低地的福斯灣的南岸。面積260km²。1329年建市,1437-1707年為蘇格蘭王國首都。造紙和印刷出版業歷史悠久,造船、化工、核能、電子、電纜、玻璃和食品等工業也重要。隨著北海油田的開發,又建立一系列相關工業與服務業。重要的運輸樞紐,航空港。
自15世紀以來愛丁堡就被當做蘇格蘭首府,但在1603年和1707年政治力量多次南移到倫敦。1999年蘇格蘭議會的自治權利才得以確立。蘇格蘭國家博物館、蘇格蘭國家圖書館和蘇格蘭國家畫廊等重要文化機構也位於愛丁堡。在經濟上,現在的愛丁堡主要依靠金融業,是倫敦以外英國最大的金融中心。
愛丁堡有著悠久的歷史,許多歷史建築亦完好保存下來。愛丁堡城堡、荷里路德宮、聖吉爾斯大教堂等名勝都位於此地。愛丁堡的舊城和新城一起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2004年愛丁堡成為世界第一座文學之城。愛丁堡的教育也很發達,英國最古老的大學之一愛丁堡大學就坐落於此,現在還是世界頂尖名校。全球權威世界大學排名QS2015年把愛丁堡大學排名世界17位,位列蘇格蘭地區第一名。加上愛丁堡國際藝術節等文化活動,愛丁堡成為了[1]
僅次於倫敦的第二大旅遊城市。有文都國際教育整理回答,希望能夠幫助到您,望採納。
『肆』 英國地理概況
英國地理概況與英國文化
一、英國自然地理概況
(一)英國的國土資源
英國是大不列顛島和愛爾蘭島東北部及附近許多島嶼組成的島國。東瀕北海,面對比利時、荷蘭、德國、丹麥和挪威等國;西鄰愛爾蘭,橫隔大西洋與美國、加拿大遙遙相對;北過大西洋可達冰島;南穿英吉利海峽行33公里就到法國。
英格蘭全境面積為13萬平方公里,佔大不列顛島的大部分。這一地區自西向東分為4部分:以塞文河流域為中心的米德蘭平原;海拔200米左右的高地;倫敦盆地;威爾德丘陵。
威爾士面積有2萬余平方公里,境內多山、地勢崎嶇。威爾士境內有1/4的土地被列為國家公園及天然保護區。
蘇格蘭和其周圍的許多小島,面積共為7.8萬平方公里。全境均屬山嶽地帶,只有中部較為低平。
北愛爾蘭面積1.4萬平方公里,隔愛爾蘭海與大不列顛島遙遙相望。北愛爾蘭地區湖泊較多,英國的第一大湖--訥湖卧波其間。沿湖為平原。
氣候屬海洋性溫帶闊葉林氣候。最熱天(7月)平均氣溫為19~25℃,最冷天(1月)平均氣溫為4~7℃。英格蘭地勢較低,年平均降水量830毫米,西部、北部山區雨量較大,最高可達4,000毫米。
英國主要的礦產資源有煤、鐵、石油和天然氣。硬煤總儲量1,700億噸。鐵的蘊藏量約為38億噸。西南部康沃爾半島有錫礦。在柴郡和達臘姆蘊藏著大量石鹽。斯塔福德郡有優質粘土。康沃爾半島出產白粘土。奔寧山脈東坡可開采白雲石。蘭開夏西南部施爾德利丘陵附近蘊藏著石英礦。在英國北海大陸架石油蘊藏量約在10~40億噸之間。天然氣蘊藏量約在8,600~25,850億立方米左右。
(二)英國的氣候
英國位於北緯50度至60度之間,但氣候溫和,冬無嚴寒,夏無酷署,屬溫和濕潤的海洋性氣候。
英國全國一月份的平均氣溫約為4至7度,七月份13至17度。年降雨量西北部山區超過1000毫米,而東南部在六七百毫米之間。英國霧氣較重,主要是島國的潮氣所致。首都倫敦冬季河湖極少結冰,一月平均氣溫在4度(攝氏)以上;夏天則相當涼爽,七月的平均氣溫17度,早晚外出需加外衣。年降雨量約600毫米,雨量分布較均勻。至於倫敦過去常見的濃霧,並不完全是自然現象。由於重視環境保護,倫敦目前出現濃霧的次數已大大減少。
英國雖然氣候溫和,但天氣多變。一日之內,時晴時雨。多變的天氣也為人們提供了經常的話題,在英國甚至最沉默寡言的人也喜歡談論天氣。
受高緯度的影響,英國晝夜長短的變化特別明顯。冬季日短夜長,夏季則日長夜短。夏季是到英國旅遊的最佳季節。夏季日間長,活動時間多,而且溫度適中,天氣清爽,人的精神也倍感充沛。這個季節盡管也有雨,但一般不會連綿不斷,影響行程。
(三)英國的人口與民族
1.英國的人口
據2001年統計顯示,英國人口繼德國(8240萬)和法國(5920萬)後在歐盟國家中居第三位。
根據1995年統計,英國總人口為5860萬,人口出生卒為13‰,人口自然增長率為2‰,總和生育率為1.8。
1991年至2002年間,人口增長率為3.1%,其主要原因是人口出生率大於死亡率。2003年出版的《英國2004》(UK 2004)一書稱英國2002年年中的人口統計數字為5920萬,官方估計到2026年英國人口可達6320萬。
2.英國的民族
從公元前一直到公元1066年法國的諾曼人征服英格蘭,英國歷史上曾先後有幾個民族到該島上定居。
伊伯利亞人:屬地中海種族。
凱爾特族: 第一批為蓋爾人,是蘇格蘭.愛爾蘭人的祖先,使用蓋爾語。第二批為屬凱爾特人的不列顛人,是威爾士人的祖先。不列顛遂
成為聯合王國國名的主體部分。
羅馬人:公元前一世紀來島。帶來了拉丁字母。
日爾曼人:公元5世紀中葉,日爾曼系的盎格魯撒克遜人等侵入英倫。其中盎格魯人較為強大,稱該島為「盎格魯的土地(Angle-land),
英格蘭(England)一詞便源於此。盎格魯?撒克遜語言也是現代英語的祖先。原有的不列顛人則被趕到威爾士及英格蘭南部。現在的威爾士語便是不列顛的語言。
丹麥人:公元9世紀來自斯堪的納維亞地區。他們並非全是維金人。1016年丹麥人克努特徵服英格蘭。
諾曼人:諾曼底公爵威廉頗有名氣。他於1066年即位英格蘭王,確立了貴族制開始了諾曼底王朝。
二、英國人的風俗習慣
現在英國人更加註重生活質量,追求精神享受。重要場合穿著很正規,平時追求簡單、舒適的服飾。飲食式樣簡單,注重營養。英氣候溫和、濕潤,英國人喜愛陽光。平時喜歡自己動手做家務,酷愛運動,喜歡外出旅遊度假。另外英國人非常愛好文化活動,如閱讀書刊、寫文章、聽音樂會、看戲等,還喜歡養寵物。
(一)生活中的數字
在英國,成人平均每周22小時從事全日工作或全日教育,並以相同數量的時間用於家務勞動。而從事家務勞動的人的性別仍以婦女為最高。但婦女參加工作的越來越多。據國家統計局最新統計,婦女參加工作的比例45%。在非體力工作部門,婦女佔一半。而在服務行業,婦女則佔一半多,可謂"半邊天"!
英國家庭的消費額1990年至1997年間增長了75%(含通貨膨脹率)。而1998年二季度又比1997年上漲了2.8%。其消費格局也發生了很大變化。1997年,居民用於娛樂和教育支出耐用品的消費增加了10%。其支出內容為購買收音機、電視機、電話、電腦和其它耐用品。這部分消費還用於租錄像機和音樂磁帶,購買文體用品,以及教育投資。1997年一般商品成本價上漲了4.4%,但個別商品如食品、酒精、燃料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下降比例最高的當屬香煙。
由此可見,現在英國人的生活方式,更加註重生活質量,追求精神享受,並漸漸擺脫不良的生活習慣,如吸煙、酗酒。
(二)追求簡單、舒適的生活
西服仍稱得上是英國的國服,但是,雖然上班族西裝革履,甚至在重要場合,男士著燕尾服,女士著低胸晚禮服,但是,很多老百姓日常喜歡穿休閑服,式樣簡單、舒服合體。
英國人的飲食習慣亦式樣簡單,注重營養。早餐通常是麥片粥沖牛奶或一杯果汁,塗上黃油的烤麵包片,熏鹹肉或煎香腸、雞蛋。中午,孩子們在學校吃午餐,大人的午餐就在工作地點附近買上一份三明治,就一杯咖啡,打發了事。只有到周末,英國人的飯桌上才會豐盛一番。通常主菜是肉類,如烤雞肉、烤牛肉、烤魚等。蔬菜品種繁多,象捲心菜、新鮮豌豆、土豆、胡蘿卜等。蔬菜一般都不再加工,裝在盤里,澆上從超市買回的現成調料便食用。主菜之後總有一道易消化的甜食,如燒煮水果、果料布丁、乳酪、冰激凌等。
(三)公園與綠地
英國氣候溫和、濕潤。一年四季適合各種花草樹木的生長。政府在制定市區規劃時,幾乎在每一個生活小區都專門規劃出一大塊綠地或公園,供人們休息或散步,為孩子們嬉戲提供空間。
由於冬季陰雨多霧,使夏天的太陽對英國人來說變的特別寶貴。在陽光燦爛的周末,假日,公園里,沙灘上到處躺滿了享受太陽浴的人們。更有英國人以把自己的皮膚曬成棕色發亮為時髦。
(四)自己動手做
英國人喜歡在周末假日里自己動手修繕房屋,製作傢具,裝修房間,修整花園。甚至自己製作陶瓷工藝品,幾乎無所不能。這不僅僅出於經濟考慮,而是把此看作是培養個人技能,陶冶個人情操,也是休閑的生活方式之一。通過自己動手做,能使自己的居室更加舒適,更具個性化。
(五)酷愛運動
據英國國家統計局最新統計,在1996至1997年間,有占總人口72%的男公民和57%的女公民,在4周之內,至少參加一體育運動。青少年參加校外體育活動的比例更高。
在眾多的體育運動項目中,騎自行車、踢足球、打司諾克球、打網球、游泳和滑旱冰鞋,是眾多男女共同愛好的項目。而每天散步兩英里或更長的距離,一直是流行的運動。
三、英國的首都、主要城市和港口
(一)英國的首都
英國首都倫敦位於英格蘭東南部,跨泰晤士河下游兩岸,距河口88公里,是英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由倫敦城 (亦稱金融城) 及周圍32個市組成,面積1650平方公里,人口700萬,倫敦始建於二千多年以前,公元四三年羅馬人佔領大不列顛島時已是重要的商業中心。十一世紀成為商業和政治中心,十八世紀為世界最大的港口和國際貿易中心。倫敦金融城是世界最大的金融中心之一,集中了全國最大的銀行、交易所和各種企業管理機構;西倫敦是王官、議會、政府各部門所在地,也是大商店、劇院和高級住宅區;東倫敦以下至河口為倫敦港區、船塢、碼頭、倉庫林立。希思羅機場是世界最大的航空港之一。一八六四年第一國際在倫敦成立,馬克恩和恩格斯曾在這里領導國際工人運動; 海格特墓地有馬克思墓。倫敦還有許多著名建築物,如倫敦塔、白金漢宮、西敏寺教堂、聖保羅大教堂、格林威治天文台原址等。格林威治天文台原址(天文台1948年遷至倫敦東南96公里處)為地球經度起算點。
1.議會大廈(Parliament)
英國議會亦稱西敏寺,曾為英王室居所西敏寺宮。薩克遜王(Edward The Confessor,一O四二至一O六六年)至亨利八世國王(Henry VIII,一五O九至一五四七年)都曾在此居住。一五一五年西敏寺宮被大火燒毀。修復後,愛德華六世國王於一五四七年把該宮的聖?斯蒂芬教堂撥給下院使用。一八三四年該宮再次被大火燒毀,只剩下西敏寺大廳、教堂地下室等建築物。一八四O年,重建新西敏寺宮,即現在的議會。一八五二年維多利亞女王正式主持議會開幕儀式。現議會大廈為查爾斯?巴里爵士所設計。整個建築為哥德式。包括護宮河在內,總面積為12.5英畝。西敏寺大廳建於一O九七年。一三九九年,經理查德二世國王重修後保留至今。一九四一年希特勒德國轟炸倫敦時,該廳倖免於難。十三世紀至一八八二年,西敏寺大廳為英國法庭所在地,歷史上有不少名人曾在此受到審判,其中有湯姆斯?摩爾爵士(SlR Thomas More,一五三O年,英國政治家)、查理士一世國王(一六四九年)等。一九六五年邱吉爾逝世後曾在此停放遺體。議會大鍾造於一八五六年,以建造工程的第一名監督官本傑明•霍爾爵士的名字命名,叫"BIGBEN"(大本鍾)。原鍾重16噸多,鍾塔高320英尺。一八五七年該鍾出現裂痕,於一八五九年重新鑄造。新鍾重3.5噸。議會分上下兩院,上院座椅為紅色,下院為綠色,以示區別。每年十月底或十一月初,女王在上院主持議會開幕,宣讀政府施政綱領。
2.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
大英博物館是英最大的綜合性博物館,亦是世界上著名博物館之一。一七五三年,英議會通過法案,決定把大批重要文物收藏集中在一起。一七五五年購置了大英博物館現址,一七五九年首次以大英博物館名義對外開放。以後不斷擴建,從而使其呈現出今日的宏偉面貌。
該館原由全國考古和人類學博物館、國家圖書館和英國出版物與繪畫收集博物館三部分組成。一九七三年,圖書館部分與英其它圖書館合並組成英國圖書館,在組織上與大英博物館脫離,但仍在大英博物館內保留四個圖書室和閱覽廳。馬克思曾在這里刻苦攻讀,為撰寫《資本論》搜集和抄錄了大量資料。馬克思讀書時使用的座位至今尚存。1897至1898年,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在倫敦蒙難獲救後,曾在大英博物館研究當時英國資本主義制度及經濟、政治、社會狀況,在此基礎上提出關於"民生主義"的理論。
博物館的主要展品是古代埃及、希臘、羅馬、西亞、東方和歐洲中世紀文物,以及各國鑄幣、紀念章、繪畫和人類學方面的文物等。東方館內藏有大批珍貴的中國文物,最著名的包括《女史箴圖》、宋羅漢三彩像、敦煌經卷和宋、明兩代名畫等。
3.白金漢宮(Bukingham Palace)
一七六二年英國王喬治三世購買了當時在現址上的一所房子作為私人住宅。一八二一年開始興建白金漢宮,從維多利亞女王登位(一八三七年)至今一直是英國國王或女王在倫敦的行官。如今女王的重要國事活動,如召見首相和大臣、接待和宴請來訪的外國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接受外國使節遞交國書等都在該宮舉行。此外,來英進行國事訪問的國家元首也在宮內下榻。
王宮由身著禮服的皇家衛隊守衛。富有特色的換崗儀式一般在每天上午11:30舉行。
王宮西側為宮內正房,其中最大的有"皇室舞廳",建於一八五0年,專為維多利亞女王修建。廳內懸掛有巨型水晶吊燈。藍色客廳被視為宮內最雅緻的房間,擺有為拿破崙一世製作的"指揮桌"。拿氏失敗後,法國路易十八將桌子贈送給當時英攝政王喬治四世。白色客廳是用白、金兩色裝飾而成,室內有精緻的傢俱和豪華的地毯,大多是英、法工匠的藝術品。御座室內掛有水晶吊燈,四周牆壁頂端繪有十五世紀玫瑰戰爭的情景。正中的御座是當今女王一九五三年加冕時和王夫愛丁堡公爵使用的,室內還保存了維多利亞女王的加冕御座和英王喬治四世加冕時使用的四張大座椅。宮內音樂室的房頂呈圓形,用象牙和黃金裝飾而成,維多利亞女王和王夫艾爾伯特親王曾常在此舉辦音樂晚會。
皇宮花園約佔地18公頃,為英王喬治四世所設計。園內有湖泊、草地、小徑,並有各種花草樹木。每年夏天,女王在園內舉行花園招待會,邀請全國各界代表、知名人士及各國駐倫敦的外交官參加。
皇宮南側為女王的美術館,館內收藏王室的藝術珍品,一九六二年起對公眾開放。
4.格林尼治天文台(Greenwich Observatory)
格林尼治位於倫敦東部泰晤士河畔,地勢險要。十五世紀三十年代英國攝政王羅斯特公爵在該處山巔建立了一個瞭望站。一六七五年,瞭望站被改建成皇家天文台。格林尼治天文台之所以舉世聞名,主要是因為院內有決定世界標准時間和時區的子午線標志(用銅條線標出),為東西半球的分界線。
一九五0年皇家天文台遷往新址後,該天文台劃歸國家海洋博物館,設有天文站、天文儀器館等,主要供展覽用。展出的天文歷史資料中有早期的天文望遠鏡、各國早期設計的時鍾、地球儀、渾天儀(其中不少是當時中國的製品,和很多天象發現的經過(如哈雷慧星等)。
5.倫敦塔橋(London Tower Bridge)
倫敦塔橋系泰晤士河上28座橋梁之一,位於倫敦塔附近。建於一八八六至一八九四年。因橋身由4座塔形建築聯接而得名。
倫敦搭橋的兩座主塔高140英尺,兩塔之間跨度為200英尺。橋分上下兩層,下層橋面可以開合,平時通車,橋椅開啟時可容萬噸船隻通過;上層為一條寬闊的懸空人行道,兩旁裝有玻璃窗,行人登橋可欣賞泰晤士河景色。
6.唐寧街10號(No 10Downing Street)
唐寧街10號建於1680年,18世紀以來為英國歷屆首相官邸和辦公處。唐寧街為17世紀後半葉由唐寧爵士開發建築的私人住宅街道,日前保留了四所住宅。1733年,英國王將10號辟為首相官邸。11號現為財政大臣官邸,12號是財政大臣的辦公室。
唐寧街10號樓內最有名的房間是內閣室,從室內可遠眺皇家禁衛軍的換崗儀式和聖?詹姆士公園。二戰期間,丘吉爾將地下室的一間房間用作餐廳。二樓有早餐廳、國宴廳、書房及第二會客廳.其中最大的為國宴廳。客廳內掛有名貴油畫,大部分借自博物館和畫廊。
唐寧街本來可自由出入。1989年後為防恐怖分子襲擊時,在街口設禁至今。
7.威斯敏斯特教堂(Westminster Abbey)
威斯敏斯特教堂是11世紀號稱「篤信者」的英王愛德華建立 的。教堂的主要特點是大門處有一對塔樓。教堂自建以來,一直是英國歷代國王或女王加冕禮典和王室成員結婚的場所。英國歷代國王死後,大部分葬在這里。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後,許多名人死後,在教堂也佔有一席之地。
『伍』 愛丁堡是哪個國家的啊
愛丁堡是英國蘇格蘭首府,也是繼格拉斯哥後蘇格蘭的第二大城市,位於蘇格蘭東海岸福斯灣南岸。截止到2013年,全市人口為487,500。
愛丁堡有著悠久的歷史,許多歷史建築亦完好保存下來。愛丁堡城堡、荷里路德宮、聖吉爾斯大教堂等名勝都位於此地。愛丁堡的舊城和新城一起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2004年愛丁堡成為世界第一座文學之城。
愛丁堡的教育也很發達,英國最古老的大學之一愛丁堡大學就坐落於此,為一所歷史超過四百年的世界頂尖名校。加上愛丁堡國際藝術節等文化活動,愛丁堡成為了英國僅次於倫敦的第二大旅遊城市。
(5)愛丁堡地理位置擴展閱讀
愛丁堡的市區被「王子街公園」綠地分隔為兩部分,南部是老城,建於1329年,城堡山上的愛丁堡城堡最早建於6世紀,但目前存在的最早建築是城堡內11世紀建造的小教堂;北部是1767年市議會批准開始建造的新城。王子街公園是1816年由沼澤地改造的,此地最早原是湖Nor Loch。
前寒武紀時,火山噴發,造成玄武岩地殼,第四紀時的冰川將表面沉積層掃盪一空,裸露出堅硬的玄武岩石,城堡山因此成為一個天然的屏障,從古以來,這里就是要塞,公元6世紀時曾有一首古詩描述勇士們在「愛丁的大廳」中歡宴的情景。
1700年時老城有8萬人口,但現在只有4千人居住在老城,1436年愛丁堡成為蘇格蘭的首都,老城城牆是1513年建成的,1824年愛丁堡發生大火災,許多老建築被燒毀。2002年12月7日老城的「牛門俱樂部」又發生一起大火,大火燒毀了鄰近的愛丁堡大學信息學系和圖書館。
愛丁堡新城始建於18世紀,以便緩和當時日漸擁擠的舊城。新城在1765年到約1850年間分幾個階段來承建,城內還保留著許多18世紀帶有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建築和城市布局。
『陸』 愛丁堡藝術學院的地理位置
愛丁堡藝術學院座落於愛丁堡舊城中心,設有圖畫、繪畫和建築設計工作室。版學生們從這些工作權室可瞭望到全市建築的空中輪廓;聳立山頂的城堡主導著愛市的高空風景線。學院有三處不同的校園。Lauriston Place和Grassmarket校園位於愛市中心,離愛市的主要通衢Princes大街只有幾步之遙。Inverleith校園距離市中心,也只有幾站地遠。市中心的火車站是位於Princes大街東側的愛丁堡Waverley站。從愛市向西開出的火車,第一站是Haymarket車站,它離學院也很近。一般而言,學院泊車位置有限,優先提供給有特殊要求的學生。愛市的公共汽車交通十分方便,城內城外行駛路線四通八達。主要市際公共汽車站位於聖?安德魯廣場(St Andrew's Square)。從愛市乘火車去倫敦要五小時;去格拉斯哥(Glasgow)市開車不到一小時,去蘇格蘭高地開車一到兩小時。每天都有航班來往於英國其它城市和愛丁堡國際機場,從市中心開車去飛機場只需半小時。有定期航班來往於愛丁堡和大部分歐洲主要城市,交通便利的格拉斯哥機場有國際航班。
『柒』 英國愛丁堡大學地理位置好嗎
愛丁堡大學(TheUniversityofEdinburgh)是來坐落於蘇格蘭源首都城市愛丁堡的一所古老學府,是英國第六古老的大學,也是英國乃至世界上享有美譽的學校。由於學校有一套嚴格的選拔體制,得到愛丁堡大學的錄取通知書並非易事。學校大
『捌』 蘇格蘭的行政區劃
蘇格蘭全境含周遭離島共被分為32個統一管理區(Unitary Authority Region),是根據1994年蘇格蘭地方政府法案,於1996年4月1日起開始使用。但是,有不少蘇格蘭人還是習慣原本分為33個區(Region)的舊分法,蘇格蘭的「區」在性質上因為與英格蘭及威爾士的「郡」(Kounty)性質接近,因此常常被誤稱為郡。「區」的底下還有第二級的次區劃「次區」(District),這套分法是自1975年5月16日起啟用。1996年的行政區重劃除了在分區數量上有小小的不同外,最關鍵的一點在於將原本的「區」「次區」兩級制簡化為一級制。
在此之前,蘇格蘭的次區劃的確稱為郡(Administrative Kounty,行政郡,自1889年時啟用),而在1889年之前,原本都是使用起源於中古時代的市(City),自治市(Burgh,相當於英格蘭的Borough),與教區(Parish)這類舊行政區劃。 32個統一管理區包括:
1.Inverclyde(印弗克萊德)
2.Lenflewshire(倫弗魯郡)
3.West Dunbartonshire(西丹巴頓郡)
4.East Dunbartonshire(東丹巴頓郡)
5.Glasgow(格拉斯哥市)
6.East Lenflewshire(東倫弗魯郡)
7.North Lanarkshire(北拉納克郡)
8.Falkirk(弗爾柯克)
9.West Lothian(西洛錫安)
10.Edinburgh(愛丁堡)
11.Midlothian(中洛錫安)
12.East Lothian(東洛錫安)
13.Klackmannanshire(克拉克曼南郡)
14.Fife(法夫)
15.Dundee(鄧迪)
16.Angus(安格斯)
17.Aberdeenshire(阿伯丁郡/鴨巴甸郡)
18.Aberdeen(阿伯丁/ 鴨巴甸)
19.Moray(莫瑞)
20.Highland(高地)
21.h-Eileanan Siar(Western Isles,埃利安錫爾)
22.Argyll and Bute(阿蓋爾-比特)
23.Perth and Kinloss(珀斯-金羅斯)
24.Stirling(史特靈)
25.North Ayrshire(北艾爾郡)
26.East Ayrshire(東艾爾郡)
27.South Ayrshire(南艾爾郡)
28.Dumfries and Galloway(丹弗里斯-加洛韋)
29.South Lanarkshire(南拉納克郡)
30.Skottish Borders(蘇格蘭邊區)
31.Orkney Islands(奧克尼群島,北方離島)
32.Shetland Islands(設德蘭群島,北方離島)
註:1975年實行的9個行政區(相當於「郡」)及3個島區分別為:高地區、格蘭扁區、泰賽德區、法夫/快富區、中央區、斯特拉斯克萊德區、洛錫安區、博德斯區、鄧弗里斯-加洛韋區、奧克尼(島區)、設德蘭(島區)和西部群島(島區)。 愛丁堡
愛丁堡是是歐洲最受歡迎的旅遊城市之一和最美麗的英國城市之一,素有「北方雅典」之稱。毫無疑問,愛丁堡是蘇格蘭文化的展示中心。其完備的市政設施,國際化的氛圍以及濃烈的蘇格蘭地方特色和中世紀風情使她一直名列英國最佳居住區榜首。愛丁堡的城堡、大教堂、香醇的威士忌、穿著蘇格蘭格呢裙的風笛手,都是最佳的蘇格蘭風情縮影。
愛丁堡不僅是蘇格蘭的政治中心,也是其文化中心。這是一個充滿文化氛圍的大都市,在綠蔭掩映的市內.蜿蜒的中世紀古城和平整石砌的17世紀新城交相輝映,到處充滿文化氣息和歷史遺留的痕跡。值得一提的是,這座美麗的城市還和中國古城西安互為姐妹城市。愛丁堡市是歷史名城,有許多名勝古跡,如藝術長廊和音樂廳、蘇格蘭皇家博物館、皇家植物園、蘇格蘭國家圖書館、Holyrood 皇宮、議會大廈、St.Gile大教堂、愛丁堡古城堡、皇家一英里、老城、新城等等。這里到處是中世紀的風格建築- 用黑灰色火山石修建的帶有尖塔的宮殿、教堂和城堡,點綴著王子公園的成蔭的綠樹,濃密的芳草,盛開的鮮花。愛丁堡城堡威嚴的矗立在城市的中心。新城和老城渾然一體,典雅的王子街上名牌店眾多。皇家一英里是英國最著名的老街,古老的小巷記載著動人的故事。如果您有更多時間,您還能參觀 Karlton小山和Britannia皇家遊艇。從Karlton小山上,享受城市的全景。在Britannia皇家遊艇上,領略到黛安娜公主的蜜月生活。
愛丁堡以王子大街為界,一邊是18世紀後拔地而起的新城,新城的建築保持了18世紀的風格。另一邊是老城,至今還保持著鮮明的中世紀風貌,古跡包括建於12世紀的聖吉爾教堂、建於1583年的愛丁堡大學,還有蘇格蘭國立美術館以及古城堡等。古城堡里的藏品和展品則是蘇格蘭歷史的縮影,從它們身上可以追溯到愛丁堡千年的風情和血脈。市中心王子大街也是一個繁華的商業購物街。如果您想要買蘇格蘭地方禮物,最好您去皇家一英里(Royal Mile),那裡有許多禮品店。
愛丁堡地理位置優越,從愛丁堡飛往倫敦僅需1小時,乘火車大約4小時,而且可以很方便地抵達歐洲的其它重要城市。愛丁堡市安全且交通便利,火車站在市中心,機場從市中心乘公共汽車僅需半小時。愛丁堡市區整潔、氣候溫和,夏季最高氣溫一般不超過25C,冬季最低氣溫很少低於0℃。是一處理想的休閑度假的地方。
愛丁堡國際藝術節
愛丁堡是世界著名的旅遊城市。每年吸引著超過200萬遊客來此游覽。始創於1947年,每年八月舉行的愛丁堡藝術節是全世界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國際性藝術節之一。每年夏季藝術節期間,愛丁堡的街道成為藝術家的舞台,盛裝遊行與軍樂表演是藝術節的主題。藝術節常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一流文藝團體在此舉行精彩的演出以及舉辦各種聞名世界的電影節、爵士樂節、遊行、煙火等活動。其中最著名的還是愛丁堡軍樂表演(Edinburgh Military Tatoo)。愛丁堡軍樂表演是世界上最壯觀的表演,每年有國際電視觀眾1億觀看。八月的4個星期的季節,在愛丁堡城堡的前門外廣場,共有217000觀眾觀看演出。除此之外,在愛丁堡著名的王子大街和皇家一英里(Royal Mile)上,到處是街頭藝人耍寶演戲,唱歌演奏。特別是街頭的穿著傳統蘇格蘭男格呢裙的蘇格蘭風笛手和他們演奏的傳統音樂,讓您領略到蘇格蘭的浪漫風情。一年一度的愛丁堡國際藝術節和各種各樣的社會和文體活動為愛丁堡市帶來了許許多多的觀光遊客。
高爾夫球之鄉和聖安德魯斯
蘇格蘭是高雅的休閑運動——高爾夫球的發源地。在聖安德魯斯有距今600年的最古老的高爾夫球場, 今天,它已經成為高爾夫愛好者的朝聖之地。在蘇格蘭還遍布著高規格的高爾夫球場,從2005年的八國高峰會地點Gleneagles到Muirfield, 這里從來不缺乏美景,激情和精彩。
格拉斯哥
格拉斯哥(Glasgow)是英國第三大城市,蘇格蘭最大的工商業城市和港口。位於蘇格蘭中部低地,跨克萊德河,西距河口32公里。面積198平方公里。人口75.1萬(1983)。地勢低平,地面海拔55米。
屬溫帶海洋性氣候,年平均氣溫7.7℃,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3.2℃,最熱月(7月)14.5℃。年降水量973毫米。公元550年建立主教轄區。12世紀由蘇格蘭國王特許辟為市場。1450年成為皇家自治市。1603年蘇格蘭與英格蘭合並後,促進了經濟發展,成為重要的外貿口岸(出口煤炭、毛織品、魚類、進口煙草、糖等)。產業革命開始後,發展更加迅速,人口從1801年的7.7萬猛增到1901年的76.2萬,躍居全國第二位,並成為世界最大的造船工業中心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建立了電子、雷達、煉油等工業。進入20世紀以來,經濟發展比較緩慢,人口沒有增長,但工商業在國內仍占重要地位。英國造船業中心,沿克萊德河兩岸,建有數十個造船廠。主要的工業部門有造船、機器製造、電氣設備、精密儀器等,其中造船工業居全國首位,造船廠多達數十家。此外,紡織、食品、卷煙、縫紉、印刷等工業部門也有相當規模。英國最重要的交通樞紐之一。格拉斯哥港沿河分布,有水域125公頃,碼頭岸線10公里,吃水8米左右的海輪可到達。市內辟有兩個航空港:普雷斯蒂克為洲際航空港,阿伯欽什機場則供歐洲和國內航線使用。兩岸有橋相連,並有長96公里的城市高速公路。蘇格蘭主要文化中心。著名的格拉斯哥大學創建於1451年,還有斯特拉斯克萊德大學、蘇格蘭商學院、皇家蘇格蘭音樂學院、蘇格蘭西部農學院等多所高等院校。設於凱爾溫格羅夫公園的美術陳列館和博物館,收藏文藝復興時期以來歐洲著名的藝術品。格拉斯哥大學附屬的亨特里恩博物館,以收藏各種硬幣和美術珍品馳名。市內名勝古跡中以建於12世紀的聖蒙戈大教堂最負盛名。市內有公園和綠地2000餘公頃,漢普登公園還建有英國最大的足球場,可容納15萬人。喬治廣場有蒸汽機發明者詹姆斯·瓦特的銅像。
格拉斯哥(Glasgow)是最典型的蘇格蘭城市,也是蘇格蘭地區的最大城市。市中心就在以造船廠聞名的克萊德河(River Klyde)北岸。喧鬧的城市、黑色幽默的文化,到處都洋溢著一片生機,風景如詩如畫。
今天,格拉斯哥是英國除倫敦以外的第三大製造業城市,僅次於伯明翰和利茲。主要工業門類有工程建設、出版業、食品飲料業和服裝業。此外,格拉斯哥是除倫敦以外英國第二大商品零售中心,歐洲前20個金融中心之一。2012年被QS評為世界最適宜求學城市英國第4,世界第5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