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的地理環境
『壹』 廈門的地理環境特點 地理環境為廈門經濟發展提供了哪些條件
環境特點:沿海城市,優良海港眾多.亞熱帶季風氣候,降水豐富.山地地形較多.是著名版的僑鄉之一
條件:海運便利權,便於發展外向型經濟.淡水資源豐富.亞熱帶氣候和多山的地形使農作物品種豐富,農業基礎雄厚.僑鄉優勢有利於吸引外資.
『貳』 廈門自然地理環境特徵(小論文)
你是雙十的吧 我是老師 別指望網上抄 自己寫
『叄』 廈門地理的環境變化
第一次回答可獲2分,答案被採納可獲得懸賞分和額外20分獎勵。全球氣候變暖回
你沒發現今天還穿短袖嗎答
今天都霜降了!
這個緯度的地區沿海城市基本不會達到5°以下
因為沒有這個條件
我是廈門人。從理論來說廈門是不會下雪的
。不過我記得有一年
9幾年忘了
那年有天很冷
。然後山上有雪。這是真的
。
答案補充
因為廈門是屬於亞熱帶地區
。廈門的氣溫還未達到0°以下
。所以現在廈門是不會有雪的。(除了些高山
山上氣溫會相對低。)
『肆』 介紹廈門的地理條件應包括幾個方面
、北緯24°26′46″,背靠漳州、泉州大陸、面對金門、與台灣、澎湖列島隔海相望。廈門市由廈門本島、鼓浪嶼島、內陸九龍江北岸沿海地區及附近小島、海域和同安縣組成,陸地面積1565平方公里,海域面積344平方公里。(廈門本島略顯五邊形,東西寬12.5公里,南北長約13.7公里,面積128.18平方公里。1955年10月,高集海峽長堤築成,使廈門本島與大陸相連,成為半島)。 全市由廈門島,鼓浪嶼及內陸九龍江北岸沿海部分地區和同安組成,屬海港風景城市。其主體--廈門島面積約132.5平方公里,是福建省第四大島嶼,整個海岸線蜿蜒曲折,全長234公里,港區外島嶼星羅棋布,港區內群山四周環抱,港闊水深,終年不凍,是條件優越海峽性的天然良港,有史以來就是我國東南沿海對外貿易的重要口岸。九龍江北岸的沿海部分,由杏林灣和馬鑾灣分隔而成集美、杏林、海滄三個小半島。地屬亞熱帶氣候,夏無酷暑,
『伍』 廈門島的地理環境
提起廈 門,相傳很久以前,這里有著許多白鷺棲息,這個海島亦形似一隻美麗的白鷺,盪漾在閩南的碧波之上,於是就有了「鷺島」、「鷺嶼」、「鷺門」等名稱;又因為北宋太平興國年間,島上曾生長過一莖數穗的水稻,當地人以為這是一種祥瑞之兆,於是就叫這里為「嘉禾嶼」;又因為這海島之上「山無高下皆流水,樹不秋冬盡放花」,萬年無飛雪,四季花常開,故被遊人稱為「海上花園」。
1955年以前為一海島,後來修建高崎—集美海堤和集美—杏林海堤後,乃與大陸相連。為改善廈門海域海水水質、修復海洋生態環境,廈門市政府於2010年啟動拆堤建橋工程,集美—杏林海堤於2012年改為橋梁取代,高崎—集美海堤的拆除工程2011年啟動,2014年大橋建成通車,海堤在廈門退出歷史舞台,廈門恢復海島。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島陸之間公路交通靠船隻駁運,深感不便,因此,把鷺島與大陸相聯,一直是全市及全省人民和旅外華僑的願望。終於在1955年和1956年先後建成高集海堤和集杏海堤,令廈門成為半島,鷹廈鐵路和324國道福建段(福州、經過莆田、泉 州至廈門段等)得以連入廈門 ,對廈門的國防和經濟都有巨大貢獻。在1990年以前,海堤是廈門對外聯系的唯一通道。
其海岸線蜿蜒曲折,全長234公里,是我國東南沿海的重要港口之一,歷史上就是我國東南沿海對外貿易的重要口岸。
『陸』 廈門地理位置
廈門市位於東經118o04′04〃、北緯24o26′46〃,地處我國東南沿海——福建省東南部、九龍江內入容海處,背靠漳州、泉州平原,瀕臨台灣海峽,面對金門諸島,與台灣寶島和澎湖列島隔遠古時為白鷺棲息之地而稱「鷺島」。宋太平興國年間,因島上產稻「一莖數穗」又名「嘉禾嶼」。 地處我國東南沿海——福建省東南部、九龍江入海處,背靠漳州、泉州平原,瀕臨台灣海峽,面對金門諸島,與台灣寶島和澎湖列島隔海相望。廈門由廈門島、鼓浪嶼、內陸九龍江北岸的沿海部分地區以及同安等組成,陸地面積1565.09多平方公里,海域面積300多平方公里。是一個國際性海港風景城市。
廈門的主體——廈門島南北長13.7公里,東西寬12.5公里,面積約128.14平方公里,是福建省第四大島嶼。廈門港是一個條件優越的海峽性天然良港,其海岸線蜿蜒曲折,全長234公里,港區外島嶼星羅棋布,港區內群山四周環抱,港闊水深,終年不凍,是條件優越的海峽性天然良港,歷史上就是我國東南沿海對外貿易的重要口岸。
『柒』 廈門的地理位置及區位分析
自然地理
廈門市位於東經118o04′04〃、北緯24o26′46〃,地處我國東南沿海——福建省東南部、九龍江入海處,背靠漳州、泉州平原,瀕臨台灣海峽,面對金門諸島,與台灣寶島和澎湖列島隔遠古時為白鷺棲息之地而稱「鷺島」。宋太平興國年間,因島上產稻「一莖數穗」又名「嘉禾嶼」。 地處我國東南沿海——福建省東南部、九龍江入海處,背靠漳州、泉州平原,瀕臨台灣海峽,面對金門諸島,與台灣寶島和澎湖列島隔海相望。廈門由廈門島、鼓浪嶼、內陸九龍江北岸的沿海部分地區以及同安等組成,陸地面積1565.09多平方公里,海域面積300多平方公里。是一個國際性海港風景城市。
廈門的主體——廈門島南北長13.7公里,東西寬12.5公里,面積約128.14平方公里,是福建省第四大島嶼。廈門港是一個條件優越的海峽性天然良港,其海岸線蜿蜒曲折,全長234公里,港區外島嶼星羅棋布,港區內群山四周環抱,港闊水深,終年不凍,是條件優越的海峽性天然良港,歷史上就是我國東南沿海對外貿易的重要口岸。
廈門屬亞熱帶氣候,溫和多雨,年平均氣溫在21℃左右,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年平均降雨量在1200毫米左右,每年5至8月份雨量最多,風力一般3至4級,常向主導風力為東北風。由於太平洋溫差氣流的關系,每年平均受4至5次台風的影響,且多集中在7至9月份。
全市人口中以漢族居多,另有回、滿、壯、畲、苗、及高山等20多個少數民族。由於地理環境和歷史背景的因素,擁有眾多的歸僑、僑眷及廈門籍僑胞和港、澳、台同胞。
http://ke..com/view/7614.html?wtp=tt#3
『捌』 廈門的地理位置及風土人情與飲食習慣
廈門的地理位置:
廈門在中國東南沿海,福建省南部,與漳州、泉州相連,地處閩南金三角中部。
廈門的風土人情:
廈門地形以濱海平原、台地和丘陵為主。廈門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地勢地貌構成類型多樣,有中山、低山、高丘、低丘、台地、平原、灘塗等。
西北部多中低山,其中位於同安與安溪交界處的雲頂山海拔1175.2米,為全市最高的山峰。
人口主要以漢族為主,但另有滿族、壯族、畲族、苗族、高山族等20多個少數民族,由於地理環境和歷史背景的因素,擁有眾多的歸僑、僑眷及廈門籍僑胞和港、澳、台同胞。
廈門的通行語言是閩南方言之廈門話,閩南方言是全國八大方言之一,是一種超地區、超省界的漢語方言。
正月初三忌拜年,廈門傳統習俗正月初三不能登門拜年,要在家裡祭祀亡靈。有諺語曰「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甲飽」,意思是初三日無客登門,晚起無妨。
廈門的宗教有佛教、基督教、天主教和伊斯蘭教,以佛教為主。
廈門的飲食習慣:
廈門菜餚具有清、鮮、淡、脆、略帶微辣的獨特風味,尤以生猛海鮮、仿古葯膳、普陀素菜、風味小吃著稱。以廈門菜為代表之一的閩菜位列中國八大菜系,兼帶台灣、潮汕風味。
廈門全年盛產海鮮,種類繁多,有龍蝦、鮑魚、螃蟹,還是蝦、螺、貝類等。
特色小吃有:面線糊、沙茶麵、土筍凍、海蠣煎、炸五香、花生湯、燒肉粽等。
(8)廈門的地理環境擴展閱讀:
中國政府把澳門回歸祖國的日期定在1999年12月20日,是有一定原因的。
眾所周知,中國政府收回香港的日期是1997年7月1日,確定香港回歸的這個日期,主要是考慮到英國根據不平等條約租借香港「新界」99年,其租期將於1997年6月30日屆滿。
但是,澳門問題卻與香港問題不盡相同,在過去的400多年內,葡萄牙是通過各種非法手段逐步佔領澳門的,中葡兩國在歷史上從來沒有任何租約。
因此,收回澳門是中國人民長期以來的強烈願望,中國人民和中國政府有權在任何時候以任何方式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
197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葡萄牙共和國正式建立了外交關系,葡萄牙方面已經宣布承認澳門屬於中國的領土,承認中國對澳門擁有主權。
因此,中葡兩國政府實際上對澳門問題已經達成了諒解,雙方都同意通過和平的方式來解決澳門問題。
至於澳門回歸的日期,中國方面明確表示要定在本世紀之前,雙方通過反復的談判和磋商,終於決定將澳門回歸中國的日期定在1999年12月20日。
『玖』 廈門的具體地理位置,是什麼氣候區
廈門是我國抄東南部的一座海港風景城市,位於東徑118°04′04″、北緯24°26′46″,背靠漳州、泉州大陸、面對金門、與台灣、澎湖列島隔海相望。廈門市由廈門本島、鼓浪嶼島、九龍江北岸沿海地區及附近小島、海域和同安縣組成,總面積1516平方公里。(廈門本島略顯五邊形,東西寬12.5公里,南北長約13.7公里,面積128.18平方公里。1955年10月,亦集海峽長堤築成,使廈門本島與大陸相連,成為半島)。 廈門地處亞熱帶,屬南亞熱帶季風性氣候,溫和多雨,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具有海洋性氣候特徵。年平均氣溫為21℃,(最冷的二月份,平均氣溫12℃左右,極端最低溫度2℃左右;最熱的八月份,平均氣溫28℃左右,極端最高溫度38℃左右)。由於太平洋溫差氣流關系,廈門每年平均受台風影響5-6次,且多集中在7-9月
『拾』 廈門自然地理
廈門市位於東經118o04′04〃、北緯′46〃,地處我國東南沿海——福建省東南部 、九龍江入海處,背靠漳州、泉州平原,瀕臨台灣海峽,面對金門諸島,與台灣寶島和澎湖列島隔遠古時為白鷺棲息之地而稱「鷺島」。宋太平興國年間,因島上產稻「一莖數穗」又名「嘉禾嶼」。元朝時,曾設立「嘉禾千戶所」。明洪武20年(公元1387年),為防禦倭海相望。行政建制始於宋朝,隸屬泉州府同安縣轄下,因傳說寇築城,號「廈門城」——意寓國家大廈之門,「廈門」之名自此列入史冊。清順治7年(公元1650年),民族英雄鄭成功為抗清駐兵島上,稱「思明洲」。康熙年間又改稱「廈門」,設廳,直至鴉片戰爭後,被辟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辛亥革命後1912年再稱思明,設縣;1913年復稱廈門,立市。新中國成立後,廈門列為福建省省轄市,至1980年設立廈門經濟特區、1994年被定級為副省級市。
全市由廈門島,鼓浪嶼及內陸九龍江北岸沿海部分地區和同安組成,屬海港風景城市。其主體--廈門島面積約132.5平方公里,是福建省第四大島嶼,整個海岸線蜿蜒曲折,全長234公里,港區外島嶼星羅棋布,港區內群山四周環抱,港闊水深,終年不凍,是條件優越海峽性的天然良港,有史以來就是我國東南沿海對外貿易的重要口岸。九龍江北岸的沿海部分,由杏林灣和馬鑾灣分隔而成集美、杏林、海滄三個小半島。地屬亞熱帶氣候,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溫和多雨,年均氣溫在21o左右。
2003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同意廈門市調整部分行政區劃。調整的主要內容包括:一、思明區、鼓浪嶼區和開元區合並為思明區,原三區的行政區域劃歸思明區管轄。二、將杏林區的杏林街道辦事處和杏林鎮劃歸集美區管轄。杏林區更名為海滄區。三、設立翔安區,將同安區所轄新店、新圩、馬巷、內厝、大嶝5個鎮劃歸翔安區管轄。行政區劃調整後,廈門市轄思明、湖裡、集美、海滄、同安和翔安6個區 。
2002年末,全市戶籍總人口為137.16萬,41.85萬戶,其中城鎮人口96.30萬人,占總人口的70.21%。全市家庭戶均規模3.28人,比上年縮小0.04人。男女性別比102.95∶100。年內出生人口1.24萬人,出生率為9.17‰,比上年上升0.12個千分點;死亡人口0.58萬人,死亡率為4.25‰,上升0.25個千分點;全年凈增人口2.80萬人,其中:自然增長0.67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93‰;機械增長2.13萬人,機械增長率15.68‰,下降了2.25個千分點。據抽樣調查,全市年末常住人口214萬人。 全市人口中以漢族居多,另有回、滿、壯、畲、苗、及高山等20多個少數民族。由於地理環境和歷史背景的因素,擁有眾多的歸僑、僑眷及廈門籍僑胞和港、澳、台同胞。
歷史沿革
廈門市位於福建省南部沿海,東經118°04′04〃,北緯24°26′46〃,陸地面積1565.09多平方公里,海域面積300多平方公里。轄思明、湖裡、集美、海滄、同安和翔安6個區。通行閩南方言。
晉太康三年(282年)置同安縣,屬晉安郡,後並入南安縣。唐貞元十九年(803年)析南安縣西南部置大同場,五代後唐長興四年(933年)升為同安縣,屬泉州。宋屬清源軍、平海軍、泉州。元屬泉州路。明屬泉州府。洪武二十年(1387年)始築廈門城,清順治七年(1650年)鄭成功駐兵廈門,十二年(1650 年)置 思明州;康熙十九年(1680年)廢;二十三年(1884年)設台廈兵備道,道尹駐台灣府治(雍正六年即1728年台灣府改為台灣道),二十五年(1686年)以泉州府同知分防設廳,雍正五年(1727年)興泉道(後為興泉永道)自泉州移駐廈門。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廈門鼓浪嶼淪為「公共租界」,民國元年(1912年)4月析同安縣嘉禾里(廈門)及金門、大小嶝置思明縣,9月升思明府,旋廢,1915年 分出金門、大小嶝設金門縣,同年置南路道(1914年改名廈門道,1925年廢)。
1933年「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設廈門特別市,旋廢。1934年同安、思明縣屬第五行政督察區(駐同安),1935年4月以廈門及鼓浪嶼等7個島嶼設廈門市,撤銷思有縣設禾山特種區,與同安縣同屬第四行政督察區(駐同安),1938年5月至1945年9月淪陷,10月恢復廈門市建制,設中心(後改思明)、開元、鼓浪嶼、禾山4區。1949年9月、10月同安縣、廈門市解放,同安縣屬第五專區(1950年改泉州專區、晉江專區),廈門為省轄市,1950年10月廈門市設開元、思明、鼓浪嶼、廈港(後廢)、禾山5區。1953年同安縣集美鎮歸廈門市轄,1958年1月撤 禾山區,改設郊區,8月同安縣由晉江專區劃屬廈門市。1966年8月開元、思明區更名東風、向陽區(1979年10月復原名),1970年2月同安縣劃屬晉江專區(地區),1973年6月再歸廈門市。1978年9月設杏林區。1987年增設湖裡區,郊區改名集美區。1997年同安撤縣設區。至此,廈門市轄鼓浪嶼、思明、開元、杏林、湖裡、集美、同安7區 。
2003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同意廈門市調整部分行政區劃。調整的主要內容包括:一、思明區、鼓浪嶼區和開元區合並為思明區,原三區的行政區域劃歸思明區管轄。二、將杏林區的杏林街道辦事處和杏林鎮劃歸集美區管轄。杏林區更名為海滄區。三、設立翔安區,將同安區所轄新店、新圩、馬巷、內厝、大嶝5個鎮劃歸翔安區管轄。行政區劃調整後,廈門市轄思明、湖裡、集美、海滄、同安和翔安6個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