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地理環境
Ⅰ 山西臨汾地處大山嗎地理位置
1、山西省臨汾來市地處自臨汾盆地當中,地勢平坦,不在大山裡。
2、臨汾市的地理位置:36.0884297634 ,111.5133688082,即北緯N36°05′18.35″ ,東經E111°30′48.13″。海拔:451.20 米。
Ⅱ 山西的地理環境
2014年,山西省常住人口為3647.96萬人。人口出生率為10.92‰;人口死亡率為5.93‰;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99‰。共有家庭戶1166.40萬戶,家庭戶人口為3580.84萬人,占常住人口的98.16%,平均每個家庭戶人口為3.07人。
常住人口中,男性為1872.97萬人,占常住人口的51.34%;女性為1774.99萬人,占常住人口的48.66%,性別比為105.52。
常住人口中,0—14歲人口為571.50萬人,占常住人口的15.67%;15—64歲人口為2759.95萬人,占常住人口的75.65%,其中:15-59歲人口為2573.11萬人,占常住人口的70.53%;60歲及以上人口為503.35萬人,占常住人口的13.80%,其中:65歲及65歲以上人口為316.51萬人,占常住人口的8.68%。
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1962.32萬人,占常住人口的53.79%;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1685.64萬人,占常住人口的46.21%。 截至2016年3月底,山西省共有太原武宿國際機場(飛行區等級4E)、運城關公機場(飛行區等級4D)、長治王村機場(飛行區等級4C)、大同雲岡機場(飛行區等級4C)、呂梁大武機場(飛行區等級4C)、忻州五台山機場(飛行區等級4C)、臨汾喬李機場(飛行區等級4C)等7個民用機場。
2013年山西省民用機場共保障運輸起降9.64萬架次,完成旅客吞吐量973.3萬人次,貨郵吞吐量4.97萬噸,分別同比增長10.7%、14.2%、2.5%,旅客吞吐量增幅高出全國平均水平3.1個百分點。其中,太原機場完成運輸起降7.5萬架次,旅客吞吐量780萬人次,貨郵吞吐量4.4萬噸,分別增長12.4%、14.5%、4.1%;運城機場完成運輸起降12069架次,旅客吞吐量101萬人次,貨郵吞吐量2818噸,分別增長25.18%、9.34%、15.68%;長治機場完成運輸起降7230架次,旅客吞吐量57.4萬人次,貨郵吞吐量919.5噸,分別增長11.94%、14.38%、-43.14%;大同機場完成運輸起降架次4736架次,旅客吞吐量35.9萬人次,貨郵吞吐量1965.1噸,分別增長10.29%、27.07%、-7.89%。
Ⅲ 山西臨汾地區的地理環境,歷史文化,風土人情有何特色
山西臨汾介紹
稱為華夏第一都堯都,位於山西省西南部汾河谷地,東倚太行山與長治、晉城兩市相連,西北沿呂梁山與呂梁地區毗鄰,西隔黃河與陝西相望,北以韓信嶺為界與晉中地區相隔,南與運城地區接壤。汾河自北向南貫穿全境,沿河形成了臨汾盆地。呂梁山延伸臨汾的部分叫姑射山,而屹立在臨汾西面的山峰叫平水,又叫晉水。古代的臨汾城位於現在的金殿鎮一帶,因城池建築於平水之陽而得名平陽,有「堯都平陽」之說,又因城如卧牛,亦稱卧牛城。臨汾市歷史悠久,古代,曾在這里先後設置平陽郡、平陽縣、平河縣。隋代開皇三年(公元583年)改名為臨汾縣,現在為臨汾市。地理座標為北緯35°23′——36°57′、東經110°22′——112°34′,全地區轄3市14個縣。總面積20280平方公里,管轄3市14縣,人口358萬,城市人口20多萬。
該區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氣候,四季分明,氣候特徵比較顯著,春季多風少雨,夏季溫度偏高,秋季陰雨較多,科季空氣乾燥。
解放後經過每年的建設發展,社會經濟各方面都有了長足的進步,現已初步形成一個以原煤、焦機、鋼鐵、電力為主,化工、建材、輕工、農材組成的門類就齊全的國民經濟體系。臨汾以花果城聞名全國,全城綠化覆蓋率占城市建設面積的20%以上,市內各主要大街都已初步綠化,市內有梨樹街、柿樹街、紅果街、櫻花街,沿街種植果木樹達1500餘株,建花壇500多處,各種綠蔭樹100多萬株,行道樹1萬多株。春、夏、秋三季,市內百花齊放,色彩繽紛,果實噴香。
臨汾地區自然條件復雜多樣,文化歷史源遠流長,形成豐富多彩的自然旅遊資源和人文旅遊資源。該區境內多山,有雄偉高峻的山峰,標灌眾生的山地,清澈奔涌的泉水,稀有珍貴的動植物。「仙洞溝」以其雄偉險秀、寂靜隱蔽而著稱。「壺口瀑布」是世界第一大「黃瀑」。聽之若雷庭之鳴,望之如虹霓之射,現已被稱為國家級旅遊風景名勝之一。「龍」子祠泉和霍泉「因群泉匯集,由青石雕刻的龍口吐出而得名。該區古遺址、古建築、雕塑、民居多,觀賞價值高。廣勝寺、候馬晉國遺址、丁樹遺址作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享譽華夏。千佛庵、東岳廟、堯廟宮、洪洞古大槐樹、丁村明清民居、明代監獄(蘇三監獄)等十餘處景點建築精美,景色宜人風格獨特。「花果城」作為臨汾市(地區行署所在地)的象徵,越來越受到中外遊人的青睞。
臨汾歷史悠久,人才輩出,漢朝大將衛青、霍去病都是臨汾人,為抗擊匈奴的入侵留下了英名,是中國古代有影響的著名將領。
Ⅳ 堯都文化與地理環境的論述
堯都區傳為五帝之一的文明始祖商堯陶唐氏誕生、建都之地。
自然特徵
境內東為太岳山脈,西為呂梁山余脈,中部為斷陷盆地,汾河縱貫南北,將全區分為汾西、河東兩個基本對等的部分,形成東西兩山夾平原的地貌。全區山地面積627平方公里,丘陵面積138平方公里,台地134平方公里,平原417平方公里。2003年末耕地面積43423公頃。屬暖溫帶亞乾旱第一氣候區,暖溫帶大陸半乾旱季風氣候,多年平均氣溫 9-13 ℃,無霜期197天 ,多年平均降水494.19毫米。
資源特點
農副土特產豐富,糧食主產小麥,經濟作物蔬菜為主,水果以蘋果為主,生產臨汾團棗為山西十大名棗之一,畜牧業發達。
交通建設
堯都交通發達,通訊便捷。同蒲鐵路復線貫通南北,大(同)運(城)高速公路橫跨全境。發達的公路網不僅直通臨汾市17個縣市,而且連通陝、豫、冀等臨省。區內公路四通八達、公共汽車16條線路通車旅程400餘公里。
Ⅳ 山西省臨汾市怎麼樣
我就是正宗臨汾的,臨汾就一個師大好。趕上今年50校慶,可喜可賀!!內!有一些慶祝容活動,比如一些名師講壇,有請了於丹等一些名人來演講。臨汾現在正處於一個改革發展的時期,目前全市正在大面積的修路和進行一些東西方向的擴城項目。師大位於臨汾市鼓樓的西南方向,地理位置也不錯。最後一句,不管去哪也好,學習努力在個人,從北大清華出來的照樣有找不下工作的;從師大出去的也有考上了名校的研究生的。就看你努力不努力了。我不同意前面這位的說法,我也去過大同,大同有什麼好的??產煤基地。污染的比臨汾重多了。而且也是街道臟兮兮的,知道以前的大同叫什麼嗎??匪城!! 現在可能要好點了。而且大同也沒啥好學校,以前有個燕北師專還湊合,後來合並成大同大學了。現在如何就不清楚了。
Ⅵ 山西臨汾怎麼樣
臨汾
臨汾地區位於山西省境西南,
東與長治、晉城兩市相接,西隔黃河與陝西為鄰,南和運城地區接壤,北與呂梁、晉中兩地區毗連。現轄3市14縣,計71鎮170鄉12個街道辦事處。
行政公署駐臨汾市。
【歷史】
臨汾地區歷史悠久,早在15萬年以前的「丁村人」就已在此勞動、生息。臨汾古稱平陽,相傳為唐堯古都。春秋屬韓,秦、漢為河東郡地。晉永嘉三年劉淵建都於此。隋為臨
汾郡,唐置晉州,宋、元、明、清為平陽府。民國初屬河東道。解放後設晉南區,屬陝甘寧邊區。1950年為山西省臨汾專區。1954年與運城專區並為副晉南專區。一九七一年兩區分置,稱為地區。
【地理地貌】
臨汾地區地處黃河高原,汾河下游。東有太岳,西有呂梁,兩山之間為臨汾盆地。最高峰為太岳山系的霍山,海拔2346米,境內的呂梁山系以隰縣的紫荊山為最高,海拔2012米。河流有百餘條,主要為黃河、汾河、沁河、昕水河等。黃河及其支流汾河、沁河為常流河,其他多為季節河。
【氣候】
臨汾地區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大陸性氣候特點極為顯著,年均氣溫10.7℃,一月零下
4℃左右,七月26℃。年降雨量555毫米。無霜期為180天。
【氣候】
全區共有耕地
646萬畝,主要農作物有麥、棉、雜糧、煙草、麻皮、花生、葫麻等經濟作物跡有種植,林木覆蓋面積392萬畝,四旁植樹1.7億株。
臨汾地區礦藏豐富,主要有煤、鐵、鋁、銅、石膏、油頁岩等。煤的儲量達160億噸,以霍縣,鄉寧的煤最為馳名。
工業主要有機械、冶煉、煤炭、化工、建築、電力、造紙、紡織、食品等生產和加工部門。其中規模較大的企業有臨汾鋼鐵公司、臨汾動力機械廠、霍縣礦務局、候馬發電廠等。
【交通】
全區交通四通八達,南同蒲鐵路縱貫區境南北,大運公路、臨汾至平順河口、晉城至禹門口、大寧至臨猗、臨汾至大寧、臨汾至吉縣七郎窩等干線公路和隰縣石口至孝義桃紅坡、霍縣至石樓、襄汾至鄉寧、隰縣至永和、臨汾至浮山等支線公路和眾多的簡易公路,縱橫交借,創成了較完整的交通網。此外,太原至臨汾開辟有民用航空線。極為方便。
【名勝古跡】
臨汾地區是中華民族「古代文化搖籃」之一,名勝古跡與革命遺址頗多,較著名的有襄汾的「丁村遺址」、吉縣的「壺口瀑布」、臨汾市的堯廟、洪洞縣的廣勝寺、隰縣的小西天、蒲縣的東岳廟、候馬市的晉國遺址「新田舊址」、曲沃的景明瀑布、霍縣的霍州署衙、鄉寧縣的千佛洞、永和縣的趙家溝等。
【名優特產】
特產有臨汾、襄汾的麻紙、浮山的民間剪紙。候馬的皮影、鄉寧的紫砂工藝品、冀城的 都砂鍋,曲沃的煙葉,隰縣的金梨,永和的紅棗、古縣、安澤的核桃、紅果等,都享有盛名。
Ⅶ 臨汾歷史的地理環境
稱為華夏第一都堯都,位於山西省西南部汾河谷地,東倚太行山與長治、晉城兩市相連,西北沿呂梁山與呂梁地區毗鄰,西隔黃河與陝西相望,北以韓信嶺為界與晉中地區相隔,南與運城地區接壤。汾河自北向南貫穿全境,沿河形成了臨汾盆地。呂梁山延伸臨汾的部分叫姑射山,而屹立在臨汾西面的山峰叫平水,又叫晉水。古代的臨汾城位於現在的金殿鎮一帶,因城池建築於平水之陽而得名平陽,有「堯都平陽」之說,又因城如卧牛,亦稱卧牛城。臨汾市歷史悠久,古代,曾在這里先後設置平陽郡、平陽縣、平河縣。隋代開皇三年(公元583年)改名為臨汾縣,現在為臨汾市。地理座標為北緯35°23′——36°57′、東經110°22′——112°34′,全地區轄3市14個縣。總面積20280平方公里,管轄3市14縣,人口358萬,城市人口20多萬。
該區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氣候,四季分明,氣候特徵比較顯著,春季多風少雨,夏季溫度偏高,秋季陰雨較多,科季空氣乾燥。
解放後經過每年的建設發展,社會經濟各方面都有了長足的進步,現已初步形成一個以原煤、焦機、鋼鐵、電力為主,化工、建材、輕工、農材組成的門類就齊全的國民經濟體系。臨汾以花果城聞名全國,全城綠化覆蓋率占城市建設面積的20%以上,市內各主要大街都已初步綠化,市內有梨樹街、柿樹街、紅果街、櫻花街,沿街種植果木樹達1500餘株,建花壇500多處,各種綠蔭樹100多萬株,行道樹1萬多株。春、夏、秋三季,市內百花齊放,色彩繽紛,果實噴香。
臨汾地區自然條件復雜多樣,文化歷史源遠流長,形成豐富多彩的自然旅遊資源和人文旅遊資源。該區境內多山,有雄偉高峻的山峰,標灌眾生的山地,清澈奔涌的泉水,稀有珍貴的動植物。「仙洞溝」以其雄偉險秀、寂靜隱蔽而著稱。「壺口瀑布」是世界第一大「黃瀑」。聽之若雷庭之鳴,望之如虹霓之射,現已被稱為國家級旅遊風景名勝之一。「龍」子祠泉和霍泉「因群泉匯集,由青石雕刻的龍口吐出而得名。該區古遺址、古建築、雕塑、民居多,觀賞價值高。廣勝寺、候馬晉國遺址、丁樹遺址作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享譽華夏。千佛庵、東岳廟、堯廟宮、洪洞古大槐樹、丁村明清民居、明代監獄(蘇三監獄)等十餘處景點建築精美,景色宜人風格獨特。「花果城」作為臨汾市(地區行署所在地)的象徵,越來越受到中外遊人的青睞。
臨汾歷史悠久,人才輩出,漢朝大將衛青、霍去病都是臨汾人,為抗擊匈奴的入侵留下了英名,是中國古代有影響的著名將領。
Ⅷ 臨汾在山西地理位置圖
大致如圖所示,大圈是山西省,小圈是臨汾市。
Ⅸ 山西臨汾風俗習慣
1、威風鑼鼓:
晉南威風鑼鼓是臨汾一帶由鑼、鼓、鐃、鑔四種樂器共同演奏的一種地方傳統打擊樂藝術形式。威風鑼鼓主要分布在山西晉南地區,尤其是在臨汾市的汾西縣、洪洞縣、霍州市等地流傳最廣。由於其鼓聲如雷,鈸音清脆,鑼鳴鏜鏜,威風凜凜,所以叫做威風鑼鼓。其中,汾西縣的下團柏村更是威風鑼鼓之村,下團柏村威風鑼鼓有著「華夏第一鼓」的美譽
2、晉南花鼓:
晉南花鼓起源於萬榮縣,後來流行於整個晉南地區。據說晉南花鼓是在明朝時期由安徽鳳陽逃荒的人們將它帶到了萬榮縣。萬榮花鼓表演有三種形式:高鼓(鼓置於胸前),低鼓(鼓置於腰間)和多鼓(身體攜帶多面鼓)。表演者邊敲邊舞,通常還伴有大鑼和鐃鈸。象木偶戲一樣,皮影戲也常常演出一段民間故事。戲中人物和道具由皮革製成,它們的輪廓被投影到屏幕上。表演者在幕後為戲中的人物配音和演唱。
3、炕畫
山西有在炕周圍牆上作畫的習俗。這些畫用來裝飾房間和保護粉刷的牆壁。 炕畫內容豐富,從風景,花鳥,野獸到歷史和傳說故事。在原平發掘的宋代古墓中發現了與現代炕畫相似的壁畫,證明了炕畫這種民間藝術至少已有800年的歷史了。
4、刺綉
山西農村的這種手工作品十分普及。各地的刺綉都有它們獨特的形式:有的華麗精美,有的庄嚴清晰,有的簡單精製。 刺綉作品有三種,衣服、日常用品和典禮裝飾。在傳統衣服上,刺綉通常用來裝飾領子、袖子和童鞋、圍兜和童帽。日常用品中,一種典型的刺綉作品是枕頭,有的設計成兩只虎頭、一隻人臉虎頭、一隻魚尾虎頭或一隻青蛙。現在,刺綉更廣泛地作在墊子、鞋墊、錢包和旅遊紀念品。用於典禮的刺綉作品主要有掛在廟宇上的垂簾和殉葬衣服。
5、平陽木板年畫
源於宋朝平陽(古臨汾)的木板年畫藝術在元、明、清時期得到廣泛發展。宋朝滅亡以後,元代統治者強迫許多印刷工人從南方遷到平陽,使這里成為印刷工業的中心,從而產生了平陽木板年畫。大部分平陽木板畫是由有此嗜好的農民在業余時間雕刻印製而成的。取材於當地的習俗和傳說故事,木板畫的內容主要是些花、鳥、魚和歷史人物。
採用誇張生動的描寫手法和鮮明的顏色,畫面充滿當地的風味,反映了當地人民健康、勇敢、浪漫的性格。平陽年畫根據不同的用途有不同的種類。有的懸掛在卧室,有的貼在門窗上,有的則用來裝飾廚房或桌子。
6、霍州麵塑
當地人稱之為羊羔兒饃,古時的「羊」同「祥」,取吉祥的寓意。春節來臨前,農家婦女會捏制小貓、小狗、小虎、玉兔、雞、鴨、魚蛙、葡萄、石榴、茄子、佛手、等形象的麵塑製品,以象徵吉祥如意、福壽榮華。在寒食節時,上墳祭祖用的麵塑造型是「蛇盤盤」。據說,吃掉「蛇頭」便能「減毒頭,免災禍」。
Ⅹ 臨汾位於中國的什麼部位
臨汾地處太原、鄭州、西安三個省會城市連接中點,地處我國7大地理分區中版的華北地區。臨汾市區位優勢權突出,交通通訊便捷。臨汾市位於山西省西南部,東倚太岳,與長治、晉城為鄰;西臨黃河,與陝西省隔河相望;北起韓信嶺,與晉中、呂梁毗連;南與運城市接壤。地理坐標為北緯35°23′~36°57′,東經110°22′~112°34′之間,南北最大縱距170多平方公里,東西最大橫距約200公里,總面積20275平方公里,佔全省面積的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