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地理信息
㈠ 哪裡可以找到最精密的世界地圖表
世界情報句 ,,
㈡ 荷蘭地理信息科學和對地觀測國際學院這個學校怎麼樣
荷蘭(Holland),本稱尼德蘭王國,因其荷蘭省最為出名,故尼德蘭(尼德蘭文:Nederland,英文:Netherland)多被世界稱為荷蘭。位於歐洲西偏北部,是著名的亞歐大陸橋的歐洲始發點。荷蘭是世界有名的低地之國。國土總面積41864平方千米,與德國、比利時接壤。歐盟和北約創始國之一,也是申根公約、聯合國、世界貿易組織等國際組織的成員。
在17世紀,荷蘭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海上霸主,曾被譽為海上馬車夫。2014年荷蘭本土設12個省,下設443個市鎮。2013年人口數量16803700,人口密度407.5人/平方千米。荷蘭首都設在阿姆斯特丹,但是其中央政府、國王居住辦公地、所有的政府機關與外國使館、最高法院和許多組織都在海牙。
荷蘭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以海堤、風車、鬱金香和寬容的社會風氣而聞名,在對待毒品、性交易和墮胎的法律是全世界是最為自由化的。荷蘭是全球第一個同性婚姻與安樂死合法化的國家。
㈢ 聯合國地理信息國際論壇永久會址的具體位置在哪
中國-聯合國地理信息國際論壇的永久會址在浙江省德清縣奠基開工。這意回味著,德清將成為全球地答理信息管理界的一個重要交流場所。浙江省副省長黃旭明說,我們有一個夢想,就是努力把永久會址打造成為全球地理信息界的「博鰲論壇」。
㈣ 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會的目標組織
空間應用促進可持續發展區域方案旨在援助亞太經社會的發展中成員和聯系成員通過綜合利用空間技術促進可持續發展來解決迫切的環境和發展問題。該方案的主要目標是,通過援助各國執行《21世紀議程》推動本區域的空間應用促進環境和可持續發展;通過安排長期研究金和舉辦培訓班和講習班促進國家能力建設和人力資源開發;通過舉辦講習班和各種其他會議促進知識轉讓。協調並在有冀南情況下執行區域試辦項目;開展區域信息服務活動;提供技術咨詢服務;通過政策研究加強區域和分區域空間應用合作。
亞太經社會由於執行區域遙感方案11年多的經驗和在區域與遙感方案框架下建立的現有網路,已通過其空間技術應用科被公認為是實現該方案目標的一個理想機構。由區域遙感方案政府間協商委員會改組重建的政府間協商委員會繼續發揮其政策咨詢作用就以空間應用促進可持續發展區域方案有關的問題對亞太經社會秘書處提供咨詢;審查年度計劃並就該區域方案總體工作計劃提出建議;審查並促進對其在空間應用促進可持續發展方案下建議的項目提供資金。組織建立了四個附屬區域工作組,這四個工作組函蓋了體現成員國共同利益的空間技術應用的一些主要領域。這四個工作組即遙感問題、地理信息系統和衛星定位區域工作組,衛星通信應用區域工作組,氣象衛星應用和自然災害監測區域工作組以及空間科學和技術發展區域工作組。目前亞太經社會的40個成員和聯系成員加入了本網路。
制定亞洲和太平洋空間應用促進可持續發展行動計劃的目的是,為執行空間應用促進可持續發展區域方案提供一個框架。加強亞洲和太平洋國家的能力建設,應用空間技術解決緊迫的環境和發展問題,特別是《21世紀議程》明確的那些問題,根據區域做法把空間技術同可持續發展國家規劃結合起來。
通過空間應用可解決的區域性問題包括環境退化、特別是由不可持續發展和日益增加的人口壓力所造成的環境退化、資源災害、缺乏穩定可靠的先期預警和減災服務、自然資源統計資料不足、人口教育水平低下、衛星保健狀況差和就業機會少、生物多樣性減少、導航、搜尋和救援。需要從區域角度尋找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因為這些類似的問題不只一個國家存在,這些問題可通過調集本區域的資源共同努力加以解決,從而可避免重復,提高成本效益並促進本區域可持續發展。
該行動計劃在考慮到有關空間應用的主要問題的基礎上,確定了在亞洲和太平洋促進空間技術應用的國家和區域活動。在國家一級的關鍵問題是,用戶組織之間的合作和協調,私營部門參與,科學和技術基礎設施,採用和便通使用迅速發展的技術,人力資源開發,數據和信息服務等。
而區域一級的關鍵問題是,亞太經社會成員國之間的合作與協調,資源不足,人力資源開發,不斷變化的政策,數據和社會標准化,技術轉讓的限制和與執行《21世紀議程》有關的其他問題。此外,行動計劃還謀求減少努力的重復,加強區域合作和協調,提出協調統一建議,促進「應用吸引力」而不是「技術推動力」的概念,安排利用空間技術和空間應用的合作項目。
行動計劃還號召經社理事會的各參加成員和聯系成員通過各自的國家空間機構或空間應用中心,解決在國家一級確定的有關空間技術及其應用的關鍵問題。此外,行動計劃還界定了政府間協商委員會的作用。
行動計劃提出了關於下列一些方面的區域活動建議:衛星遙感、地理信息系統、衛星氣象學、空間技術發展、開發和發射小型衛星、衛星導航和定位、衛星數據收集、開發科學衛星、空間科學發展和執行「21世界議程」。亞太經社會秘書處將根據其中期工作計劃制定每個方案領域下的項目,為滿足已確定項目的需要而採取必要的行動以確保成功的執行。行動計劃的時間期限定為自1995年至2000年。行動計劃將定期在亞太經社會年度會議上加以審查,1999年將召開第二次部長級會議作為最後一次審查。
㈤ 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會的活動
亞太經社會自70年代未以來一直參加促進空間應用方面的活動。區域遙感計劃於1983年3月開始實施,第一階段已於1987年3月結束,第二階段始於1987年4月,於1991年12月結束。
亞太經社會在其第四十七屆會議上通過了題為「遙感和地理信息系統區域合作與協調」的第47/8號決議,呼籲其成員和准成員繼續支持在區域遙感方案下建立的區域合作與協調機制網路,請執行秘書把遙感和地理信息應用納入亞太經社會的經常方案活動。亞太經社會第四十八屆會議的建議中重申把遙感和地理信息系統放在高度優先地位,並一致同意,為了確保在該區域協調地發展空間遙感應用並使此種活動持續下去,該區域各國應在亞太經社會的主持下實施一項空間應用方案。
亞太經社會第四十九屆會議通過了題為「空間應用促進發展區域方案」的第49/5號決議,決定在1994年召開一次空間應用促進發展部長級會議以發起空間應用促進發展區域方案,並在同一會議期間召開一次高級官員會議以最後確定關於空間應用促進發展區域方案的建議並將之提交部長級會議審議。
亞太經社會第一次空間應用促進亞洲和太平洋發展的部長級會議於1994年9月19日至24日在北京召開。出席會議的有來自亞太經社會32個成員國和准成員國的 36名部長為首的近300名代表以及來自24個國際和區域組織的代表。在該次會議上發起了空間應用促進亞洲和太平洋可持續發展的區域方案。
會議期間起草了贊同空間應用促進亞洲和太平洋可持續發展區域方案的空間技術應用促進亞洲和太平洋可持續發展北京宣言、為執行上述區域方案提供政策指導的空間應用促進可持續發展區域合作戰略、為通過區域做法執行上述區域方案提供一個框架的空間應用促進亞洲和太平洋可持續發展行動計劃。
在亞太經社會秘書處,1995年將空間技術應用股改建為空間技術應用科以作為執行上述區域方案的聯絡點。區域遙感方案的重大成就之一是建立了一個空間技術應用區域網路,該網路由參加國的空間技術應用國家聯絡點和信息及教育服務國家聯絡點構成。該區域網路在空間應用促進可持續發展區域方案下得到了進一步加強,為4個區域工作組都增設了國家聯絡點。目前,每個區域工作組都依照自己的職權范圍,在發展中國家間技術合作安排下執行合作項目。 亞太經社會是由空間應用區域合作戰略和空間應用行動計劃確定的。亞太經社會通過空間技術應用科正在開展或通過空間應用促進可持續發展區域方案曾經開展的一些值得提出的方案、項目和能力建設活動詳見以下各段。
名為「地理信息系統和遙感綜合應用促進可持續自然資源和環境管理」的四年期開發署資助的項目旨在援助該區域各國建立國家能力,從用戶一級到政府的規劃和決策一級,應用地理信息系統和遙感促進綜合自然資源和環境管理,確保在區域遙感方案下建立的區域網路可以長期維持下去。在該項目下,亞太經社會每年舉辦召開8至10次會議、研討會和講習班。還籌辦了若干發展中國家之間技術合作試辦項目以開發適用於發展中國家的方法。
目前還在進行一項研究,以協調統一各項活動以促進亞洲和太平洋空間技術應用促進可持續發展的區域合作。為此組織進行了三次高級別對話。參加國政府已決定建立一個區域對話論壇以便把協調統一工作繼續進行下去,並在一段時期內研擬建立一個空間機構的計劃。亞太經社會/日本宇宙開發事業團名為通過對利用日本高級地理探測衛星數據進行研究增強國家能力建設促進可持續環境和自然資源管理的聯合項目旨在通過加強國家利用先進衛星遙感技術的能力促進亞太經社會區域的可持續環境和自然資源管理,發展一個利用日本高級地球探測衛星數據的專家網路。該項目正在由來自亞太經社會15個發展中成員國的20個專家組執行。
法國政府正在資助名為促進特別側重於衛星教育促進亞太區域人的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空間技術應用合作的項目。此外,還向潛在的捐助者提出了兩個項目建議,這兩個項目建議名為通過發展和應用社區衛星遠程服務中心概念加強綜合鄉村能力建設和促進利用衛星多媒體工具對小學教師進行遠距離培訓的區域合作。法國政府還在資助一個由四個國家參與執行的名為側重紅樹生態系統的沿海地區環境管理研究的項目。該項目旨在將多種關於沿海地區特別是關於紅樹生態系統的資料納入地球信息系統,以便可加強對沿海資源的保護和利用,援助參與國家進一步加強對沿海地區資料分析的能力建設。
空間技術應用科通過遙感技術中心在日本宇宙開發事業團的支助下,進行了亞洲和太平洋地球空間信息網路規模可行性試點研究。該項研究旨在通過對潛在網路參加者的現場考察和從其他資料來源來確定在本區域建立一個實用的地球空間信息網路的可行性,以幫助存取和傳播供規劃和實施可持續發展所需的數據和信息。該項研究包括確定所需數據和信息、網路設計概念、配置和成本以及與政策和機構事項有關的問題。目前正在研究該項研究提出的重大建議,以便在由日本和美國政府聯合實施的GOIN項目下執行。空間技術應用科在大韓民國政府的資助下進行了一項名為促進亞洲和太平洋小型衛星數據應用的研究。通過該項研究出版了一個名為「小好:可勝負擔的亞洲和太平洋促進可持續發展空間飛行任務」的一個小冊子。
空間技術應用科定期編寫出版物、招貼畫和其他宣傳資料,如研究成果促銷目錄、區域空間技術重大新聞和活動以及有關各種空間技術主題的會議、研討會、講習班和對話記錄。空間技術應用科除了舉辦有關各種空間技術應用問題的區域研究會和講習班以外,還為空間技術促進科持續發展區域方案問題政府間協商委員會和四個附屬區域工作組的年度會議提供方便並出版這些會議、研討會和講習班的記錄。空間技術應用科積極爭取中期和長期研究金以便對成員國的一些人員進行空間技術應用培訓。
目前,空間技術應用科正在籌備空間應用促進亞洲和太平洋發展問題第二次部長級會議,該會議作為聯合國第三次外空會議的一個後續行動將於1999年底舉行。空間技術應用科已舉辦了有關這一問題的若干次會議。 空間技術應用科計劃在空間技術應用促進可持續發展區域方案的框架下繼續執行空間應用區域合作戰略和空間技術應用促進亞洲和太平洋可持續發展問題行動計劃。預計,第二次部長級會議將發起實施第二個空間應用促進可持續發展區域方案。
㈥ 聯合國維和部隊總司令是誰
趙京民——聯合國維和部隊的首位中國司令
來自中國的趙京民少將在西撒哈拉首府拉尤恩正式就任聯合國西撒哈拉全民投票特派團(簡稱「聯合國西撒特派團」)軍事部隊指揮官,成為聯合國維和部隊中的首位中國司令。日前,因公出差的趙京民少將在摩洛哥首都拉巴特接受了新華社記者的專訪,暢談維和人員的苦與樂。
趙京民說:「聯合國秘書長任命我接任聯合國西撒特派團軍事部隊指揮官的職務,主要是聯合國對中國17年來積極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的充分肯定,也是對中國軍人素質能力的充分認可。」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自1990年首次派遣5名軍事觀察員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以來,中國先後參加了聯合國17項維和行動,累計派出維和軍事人員8880多人次。現有1648名官兵在聯合國10個任務區和聯合國維和部隊執行維和任務。
曾作為首批軍事觀察員常駐西撒哈拉的趙京民說,事隔16年再次回到西撒哈拉,任務區的自然環境依然極其惡劣,但維和部隊的生活環境有了改善,比如住上了帶空調的帳篷,洗上了熱水澡,這些在我們當年維和的時候是不敢奢望的。
趙京民介紹說,西撒特派團維和部隊共有230多位軍事觀察員,他們分別來自27個國家。除司令部以外,任務區分設9個隊和1個聯絡處。西撒哈拉麵積26萬多平方公里,維和人員主要沿著漫長的沙牆東西兩側設點,對沖突雙方進行停火監督,並協調有關事務。
「我上任以後,首先走遍了全部所屬支隊,通過下點巡查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這兩個月來,我走訪了沖突雙方的高層,拜訪了有關國家的使館,」他說
趙京民認為,維和人員需要正確理解維和行動的精神,嚴守聯合國紀律,恪守中立,與沖突雙方及時溝通,不斷增進互信。為此,他要求司令部及其所有下屬人員認真學習和研究聯合國有關西撒哈拉問題的多個決議,以及聯合國秘書長的相關報告和聯合國與有關各方簽署的協議。他說,只有深刻領會這些文件精神,維和人員才能把握好政策,更好地監督停火。
趙京民說,在西撒哈拉執行維和非常艱苦。每個觀察員每天都要外出巡邏三次,一次巡邏最遠達數百公里。部隊地面巡邏總距離平均每月超過10萬公里。他說:「為了有效監督停火和觀察情況,我們實行24小時巡邏制,經常在戈壁灘上露營。過去我執勤時,在岩石下搭張行軍床,鑽進睡袋就是一覺;現在他們執勤配發了野營帳篷,有時也睡在車上。」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趙京民說,在戈壁和沙漠上值勤和宿營,會遭遇劇毒的沙漠蝰蛇與毒蠍。然而更危險的則是散布在任務區的上百萬顆地雷和未爆炸物。17年來,共有16名維和人員在任務區以身殉職。
「我們觀察員外出巡邏乘坐的都是民用吉普,沒有任何裝甲保護。為了安全起見,不少觀察員搞起了『發明創造』,把防彈背心當椅墊,坐在身下。因為流彈不用防,如果真的碰上了地雷,坐墊上的防彈背心多少能抵擋一點彈片,」他說。
趙京民介紹說:「當地的水質非常惡劣,重金屬含量嚴重超標。任務區駐點洗漱用的都是井水,用這種水洗頭,抹上香皂以後,一搓感覺就像頭發上了蠟,滿頭頭發直立起來,抹不下去,而且長期使用這種水容易造成大量脫發。」
在談到中國軍事觀察員時,趙京民說,現在中國軍事觀察員共有13名。他們普遍素質高,紀律嚴明,工作成績優異,在整個任務區受到一致好評。所有中國軍事觀察員在服務3個月後,都獲得了聯合國頒發的「聯合國維和勛章」。
在13名中國觀察員中,有4人在司令部工作,其中1人擔任司令軍事助理、1人擔任後勤處處長、1人擔任人事處副處長、1人擔任地理信息處的參謀。除了在司令部工作的以外,9名中國觀察員分布在6個駐點,有些點只有1名中國觀察員。
趙京民說,作為一個團隊,中國軍事觀察員之間非常團結。雖然來自國內不同單位,但他們真正做到了互相關心,互相幫助。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㈦ 世界地理信息大會什麼時候開始
首屆聯合國世界地理信息大會將於2018年11月19日至21日在浙江省德清縣舉行
㈧ 聯合國在中國有哪些機構各有多少工作人員
「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國際研究中心」以及「聯合國全球地理信息知識與創新中心」。兩個國際機構都設立在浙江,前者在杭州、後者在浙江德清縣,人道主義救援中心設在中國廣州
㈨ 論述地理信息系統在國內外應用的現狀
測量數來據可以從測量器械上的數字自數據收集系統中被直接輸入到GIS中。從全球定位系統(GPS)——另一種測量工具中得到的位置,也可以被直接輸入到GIS中。遙感數據同樣在數據收集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並由附在平台上的多個感測器組成。感測器包括攝像機、數字掃描儀和激光雷達,而平台則通常由航空器和衛星構成。 大部分數字數據來源於圖片判讀和航空照片。軟拷貝工作站用來數字化直接從數字圖像的立體象對中得到的特徵。這些系統允許數據以二維或三維捕捉,它們的海拔直接從用照相測量法原理的立體象對中測量得到。現今,模擬航空照片先被掃描然後再輸入到軟拷貝系統,但隨著高質量的數字攝像機越來越便宜,這一步也就可被省略了。 衛星遙感提供了空間數據的另一個重要來源。這里衛星使用不同的感測器包來被動地測量從主動感測器如雷達發射出去的電磁波頻譜或無線電波的部分的反射系數。遙感收集可以進一步處理來標識感興趣的對象和類例如土地覆蓋的光柵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