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環境封閉
1. 中國的地理環境有利於開放還是有利於封閉
有利於開放。
東部臨海,交通便利,有利於出口和進口。西部深入亞歐大陸,有利於與各國交往。
2. 舉例分析論述地理環境對開放與封閉的影響與作用
以下分別以明清時期的閉關鎖國,以及古希臘的開放為例,來論證地理環境對開放與封閉的影響與作用。
封閉:
中國東臨大海,西北是戈壁和沙漠,西南有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青藏高原以及雲貴高原。這些都是地理上的阻礙, 給農業民族無法突破的限制。這種一面臨海,其它三面陸路交通極不方便的地理環境,封閉型的地理環境,農業型的經濟模式,如此的地理環境特點使得中國自成一個半封閉的、內向型的區域。使中國形成了一種與外部世界半開放半隔絕的狀態。
由於地理環境的封閉性,加上中國發達的農業文明,中國人一直以「天朝上國」自居,不願意與外界打交道。明清兩朝基本上是奉行閉關自守的對外政策,致使中國很少接受外來文化。中國傳統文化的相對封閉性,導致了中國近代的屈辱歷史。
開放:
西方文明的發源地——古希臘。希臘本土三面環海,它,只有北部與歐洲大陸相連。 古希臘土壤貧瘠,糧食不能自給,所以要與其他地區人進行交易,愛琴海參差的海岸線為船隻提供了大批港口,並且海岸線特別的長。因此,海洋成了古希臘人的生命線,他們靠駕船捕獲海生動植物和進行遠航貿易以維持生活。古希臘多山脈,河流,島嶼星羅棋布,將古希臘人分割在相對孤立的山谷里和海島上,促進了希臘城邦的出現與發展及其城邦制民主的發展。
正是古希臘如此的地理環境造就了它的開放外向,同時也造就了希臘文化的輝煌以及人類歷史上最早的民主政體。
3. 中國歷史地理環境對於開放或封閉的影響並舉兩個實例。
地理環境的開放與封閉是相對的,不能一概而論,不同生產力對環境有不同要求,也會產生不同結果。中國有較易於隔離的地理環境。東面臨海,西北橫亘漫漫沙漠,西南有世界上最大的青藏高原。
這些都是地理上的阻絕地帶,給予農業民族無法突破的限制。這種一面臨海,其它三面陸路交通極不便利,而內部迴旋餘地又相當開闊的環境,形成一種與外部世界半隔絕的狀態,使中國沒有向外部拓展的野心,養成了獨自經營,和平溫順的國民性格。
所以,中國文化大體上是在本土獨自醞釀成長,雖偶有外來文化成分由西域或海上傳入,皆能雍容消納,使中國文化的發展穩定而富於自信。
實例
1、明朝的海禁政策使其錯過的資本主義的萌芽,也就是從那時起漢民族開始走下坡路。間接導致明朝的滅亡。
2、清朝奉行閉關鎖國的政策,致使中國很少接受外來文化。中國傳統文化的相對封閉性,導致了中國近代的屈辱歷史。
(3)地理環境封閉擴展閱讀
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的作用與影響
1、地理環境,主要是指「生物,特別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地球表層」,分為自然環境、經濟環境和社會文化環境三個方面。(注意前面是先分自然和人文,再從人文中分出經濟和社會文化)
2、地理環境主要是自然環境,隨著人類生產力的發展,自然環境與經濟環境、社會文化環境的嚴格區分越來越難。
3、地理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也是人類的意識或精神的基礎。
4、地理環境對人類和人類社會所起的作用有四個方面:
一是為人類的生產、生存、發展、消亡或離開這個環境提供物質基礎;
二是決定這個環境中的一切生物及其活動,決定其產生、發展以至消亡的過程。
三是在這個環境中的一切物質和由物質產生的能量既不能增加,也不會減少,只能是以各種形式轉化或傳遞。
四是人類的一切活動必須順應這一環境的內在規律。(注意:這一條很可能考簡答題,簡記:為人類決定一切生物能量守恆一切活動)
5、盡管地理環境提供給人類的條件是有限度的,但只要人類的活動沒有超越這一限度,就能夠擁有相對無限的活動餘地。
因為第一它沒有規定人類從產生到消亡的具體過程、方式和時間;第二它沒有確定物質和能量的轉化和傳遞的具體過程、方式和時間;第三,人類只要不違背它的內在規定,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來利用這一環境,實現對自身有利的物質轉化和能量傳遞。
4. 中國地理形勢的封閉性與傳統文化的封閉性有何關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內向型氣質、和諧型風格和倫理型內核,這些特徵與中國地理環境關系密切。
中國人的哲學觀念中也滲透著「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等思想。 和諧的文化風格影響著中國人的社會心理和思維方式。在古代中國,哲學家大多把建立統一和諧的理想社會作為自己的責任,統治者希望「太平盛世」,被壓迫者希望「太平世界」。 過分強調和諧與統一,反對「過」與「不及」,這些文化風格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國落後而相對穩定的封建社會得以長期延續的原因之一。和諧的文化風格也使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存在一些固有的缺陷,由於習慣和滿足於從直觀上籠統地把握事物的性質,忽視了對事物本身的深入解剖。
5. 古代埃及的地理環境相當封閉的原因是什麼
古代埃及的來地理環境是相自當封閉的,它北臨地中海,東側的大部分為紅海所切斷,只留下狹窄的蘇伊士地峽與亞洲相通,利比亞沙漠和撒哈拉沙漠封鎖了它的西陲,南方尼羅河上游,是高原山地和熱帶雨林。在這片國土以外,自然條件惡劣,人口稀少,幾乎不存在可以與之抗衡的力量和國家。因而這也造成埃及美術的第二個特點:穩定的形式。除了公元前15世紀阿赫納頓的宗教改革期間,曾出現短暫的自由樣式以外,整個說來,埃及藝術在形式上是由一種嚴格的理想化的裝飾風格所左右的。埃及藝術家並不在自己的作品中致力於追求視感的真實性,而更重視形式的精神力量,並歸結為嚴格的形式規范。
6. 中國古代半封閉式地理環境給中國文化的影響主要有哪幾個方面
歷史悠久,獨立發展 (形成與延續)。 半封閉的大陸型地理環境,使中國人與外界處於一種隔版絕狀態權,限制 了中外文化交流的規模,中國文化始終獨立地發展,帶著鮮明的民族 色彩,並且連綿不絕,代有高峰,碩果累累。
2. 強烈的華夏中心意識和「大一統」的觀念 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中國有禮儀之大, 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強烈的中央觀 念和華夏中心意識,在文化上顯示出強大的同化 力。
3. 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感與鄉土意識
(1)愛國主義情感。半封閉的大陸性地理環境所造成的隔絕機制,培養了 中國人強烈的民族觀念和愛國主義情感,成為中華民族具有凝聚力的最 根本的原因。
(2)鄉土意識 。《白虎通· 社稷》:「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漢書·元帝紀》: 「安土重遷,黎民之性。」民間諺語:「人離鄉賤,物離鄉貴」,「寧 戀本鄉一捻土,莫愛他鄉萬兩金」,「花是故鄉好,月是故鄉圓,水是 故鄉甜,人是故鄉親」,「美不美,家鄉水;親不親,故鄉人」。
7. 中國地理環境對開放與封閉的影響和作用
以中國為例:
中國的西部為高山,高原,沙漠,北部為人煙稀少的草原,森林,東部靠海,西南又是回崇答山峻嶺,四向交通不便,外來交流及入侵稀少.這也是為什麼古代北方民族都想入主中原,因為往北往西是在是困難大而且沒意思.這種環境造成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一貫性和封閉性,也是「天朝上國」思想的地理因素.
而以希臘為首的西方則不一樣.希臘愛琴海地區雖然島嶼眾多,但是相隔不遠,各島自身物產有限,所以往往需要互通有無,商業興盛,順帶文化也就相對開放.
8. 為什麼說中國的地理環境使中國變成一個封閉的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內向型氣質、和諧型風格和倫理型內核,這些特徵與中國地理環境關系密切。 (一)內向型氣質與地理環境 「外部封閉,內部活躍」,大漠、海洋阻隔,內部資源豐饒,無求於它國,中國人創造了具有自己特色的農業文明和典型的內向型文化氣質。 這種內向型氣質表現在很多方面。如「中國者,天下之中也」充分反映了古時中國人的全球觀;在建築文化方面,中國圍牆特別發達,傳統民居也是高牆圍合,空間封閉,通透性差;國土開發上,注重開拓陸地、內地,從不向海外開拓;精神上注重開拓人的內心世界、世俗生活和現實世界,講究實際,既不像希臘文化那樣注重開拓自然世界,也不像中東——印度文化那樣注重開拓神靈世界,更不像西方文化那樣注重開拓自然世界、宗教生活和未來世界。 (二)和諧風格與地理環境 盡管中國背靠大漠,面對大海,但疆域內部特別是中東部,沃野千里,山川秀麗,炊煙繚繞,漁歌唱晚,彷彿一個特大型的「世外桃源」,優美、恬靜、和諧。和諧逐步形成中國文化的基本風格。 和諧的文化風格使中國人在處理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時,講究和諧統一、仁愛親善、和睦禮讓。中國人的哲學觀念中也滲透著「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等思想。 和諧的文化風格影響著中國人的社會心理和思維方式。在古代中國,哲學家大多把建立統一和諧的理想社會作為自己的責任,統治者希望「太平盛世」,被壓迫者希望「太平世界」。 過分強調和諧與統一,反對「過」與「不及」,這些文化風格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國落後而相對穩定的封建社會得以長期延續的原因之一。和諧的文化風格也使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存在一些固有的缺陷,由於習慣和滿足於從直觀上籠統地把握事物的性質,忽視了對事物本身的深入解剖。 (三)倫理型內核與地理環境 中國文化以人為本,注重社會的基本細胞——「家庭」,然後由家而國,構建家國一體的「宗法」社會。一方面,臣對君盡忠,子對父盡孝,婦對夫盡順,弟對兄盡悌;另一方面。君、父、夫、兄要對作為卑者、幼者的臣、子、婦、弟關懷備至。兩者的相互配合構成了相對和諧的以倫理道德為核心的中國式的人際關系。因此,倫理道德成為中國文化的內核,成為中國文化的最基本的特徵。相比較而言,有人稱希臘文化為「科學型文化」 ,羅馬文化為「法制型文化」 ,中國文化為「倫理型文化」 。 倫理型文化產生的思想基礎是農業社會條件下的封建宗法觀念。當我國歷史由氏族社會向奴隸社會過渡時,沒有像希臘、羅馬那樣發生奴隸主民主派推翻氏族貴族統治的過程,而是氏族首領直接轉變為奴隸主貴族。也就是說,當中國進入階級社會時,不是以奴隸制國家去取代由氏族血緣關系紐帶聯系起來的宗法社會,而是由家族走向國家,以血緣紐帶維系奴隸制度,形成一個「家國一體」的格局。這樣,我國氏族社會解體很不充分,而且氏族社會中宗法制度及其意識形態的殘余大量積淀下來。
9. 歷史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開放與封閉的影響
1、中國所處地理環境較優越。希臘大部分屬於地中海氣候,夏季炎熱乾燥,冬版季溫和多雨。不適宜糧食作權物的生成,比較適合葡萄的生長。故在此情形下,古希臘人不得不從外區域進口糧食。長此以往,古希臘商業氣氛濃厚。文化呈現明顯的冒險精神。中化文明的發源地黃河、長江流域土壤較肥沃,加之灌溉便利,故農業較發達。食物供給相對穩定,故文化相對保守。
2、中國位於歐亞大陸東部,東臨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北接氣候寒冷的西伯利亞地區。西南部與印度相隔喜馬拉雅山脈。西部多戈壁沙漠。就地理環境而言相對封閉。外來威脅主要是北方少數民族。中化文化一直得以傳承。其他文明發源地往往遭受異族入侵嚴重。印度遭到雅利安人進攻,形成今天的種姓制度
10. 中國的自然地理環境決定了中國文化的封閉性
這個理論很有意思從哪看到的,告訴我一聲,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