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新西伯利亞地理位置

新西伯利亞地理位置

發布時間: 2021-02-11 08:36:28

① 俄羅斯的地理位置和基本狀況簡介

俄羅斯位於30°~180°E,50°~80°N,位於歐洲東部和亞洲大陸的北部,其歐洲領土的大部分是東歐平原。北鄰北冰洋,東瀕太平洋,西接大西洋,西北臨波羅的海、芬蘭灣。

陸地鄰國西北面有挪威、芬蘭,西面有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白俄羅斯,西南面是烏克蘭,南面有喬治亞、亞塞拜然、哈薩克,東南面有中國的黑龍江省、蒙古和朝鮮(其中立陶宛和波蘭僅與俄羅斯外飛地的加里寧格勒州接壤)。

俄羅斯聯邦,又稱俄羅斯,簡稱俄聯邦、俄國。是由22個自治共和國、46個州、9個邊疆區、4個自治區、1個自治州、3個聯邦直轄市組成的聯邦共和立憲制國家。國旗為白、藍、紅三色旗。國徽主體為雙頭鷹圖案。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也是一個由194個民族構成的統一多民族國家,主體民族為俄羅斯人,約佔全國總人口的77.7%。

(1)新西伯利亞地理位置擴展閱讀:

俄羅斯的地理環境

1、地形地貌

以平原和高原為主的地形。地勢南高北低,西低東高。西部幾乎全屬東歐平原,向東為烏拉爾山脈、西西伯利亞平原、中西伯利亞高原、北西伯利亞低地和東西伯利亞山地、太平洋沿岸山地等。西南聳立著大高加索山脈,最高峰厄爾布魯士山海拔5642米。

2、氣候特徵

大部分地區處於北溫帶,氣候多樣,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但北極圈以北屬於寒帶氣候。溫差普遍較大,1月平均溫度為-18℃~-10℃,7月平均溫度為11-27℃。年降水量平均為150~1000毫米。西伯利亞地區緯度較高,冬季嚴寒而漫長,但夏季日照時間長,氣溫和濕度適宜,利於針葉林生長。

3、水系分布

俄羅斯臨大西洋、北冰洋和太平洋,瀕臨海域順時針依次為裏海、黑海、波羅的海、芬蘭灣、巴倫支海、喀拉海、拉普捷夫海、東西伯利亞海、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俄羅斯

② 西伯利亞大鐵路地理位置

又稱西伯利亞大鐵路,是世上最長的鐵路,起自俄羅斯首都莫斯科(專通常為雅羅斯拉夫爾屬站),經梁贊、薩馬拉、車里雅賓斯克、鄂木斯克、新西伯利亞、伊爾庫茨克、赤塔、哈巴羅夫斯克(伯力),終到日本海海岸的海參崴(符拉迪沃斯托克),全長9288公里(若把莫斯科至沙俄首都聖彼得堡的路程計算在內,總長為9937.7公里)。共穿越8個時區,全程需時7天。

③ 俄羅斯的地理位置及風俗

一、地理位置

俄羅斯位於歐亞大陸北部,地跨歐亞兩大洲,國土面積為1707.54萬平方公里,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從地圖上來看,俄羅斯所在的緯度跨度是比較大的,南北跨越了30個緯度,而東西方向的經度上更是跨越了150度。在南邊,俄羅斯與中國、蒙古、哈薩克等國家相鄰,在西邊又同芬蘭、烏克蘭等國家相鄰。從地形上來說,俄羅斯國內平原、高原各種地形比較多。

俄羅斯國家地跨歐亞兩個大洲,位於歐洲東部和亞洲大陸的北部,其歐洲領土的大部分是東歐平原。北鄰北冰洋,東瀕太平洋,西接大西洋,西北臨波羅的海、芬蘭灣。俄羅斯的經緯度位置是位於30°~180°E,50°~80°N。

二、風俗

1、社交禮儀在人際交往中,俄羅斯人素來以熱情、豪放、勇敢、耿直而著稱於世。在交際場合,俄羅斯人慣於和初次會面的人行握手禮。但對於熟悉的人,尤其是在久別重逢時,他們則大多要與對方熱情擁抱。

在迎接貴賓之時,俄羅斯人通常會向對方獻上「麵包和鹽」。這是給予對方的一種極高的禮遇,來賓必須對其欣然笑納。 在稱呼方面,在正式場合,他們也採用「先生」、「小姐」、「夫人」之類的稱呼。在俄羅斯,人們非常看重人的社會地位。因此對有職務、學銜、軍銜的人,最好以其職務、學銜、軍銜相稱。

依照俄羅斯民俗,在用姓名稱呼俄羅斯人時,可按彼此之間的不同關系,具體採用不同的方法。只有與初次見面之人打交道時,或是在極為正規的場合,才有必要將俄羅斯人的姓名的三個部分連在一道稱呼。

2、服飾禮儀俄羅斯大都講究儀表,注重服飾。在俄羅斯民間,已婚婦女必須戴頭巾,並以白色的為主;未婚姑娘則不戴頭巾,但常戴帽子。 在城市裡,俄羅斯目前多穿西裝或套裙,俄羅斯婦女往往還要穿一條連衣裙。 前去拜訪俄羅斯人時,進門之後務請立即自覺地脫下外套、手套和帽子,並且摘下墨鏡。這是一種禮貌。

3、餐飲禮儀在飲食習慣上,俄羅斯人講究量大實惠,油大味厚。他們喜歡酸、辣、鹹味,偏愛炸、煎、烤、炒的食物,尤其愛吃冷盤。總的講起來,他們的食物在製作上較為粗糙一些。 一般而論,俄羅斯以麵食為主,他們很愛吃用黑麥烤制的黑麵包。除黑麵包之外,俄羅斯人大名遠揚的特色食品還有魚子醬、酸黃瓜、酸牛奶,等等。

吃水果時,他們多不削皮。 在飲料方面,俄羅斯人很能喝冷飲。具有該國特色的烈酒伏特加,是他們最愛喝的酒。 此外,他們還喜歡喝一種叫「格瓦斯」的飲料。 用餐之時,俄羅斯人多用刀叉。他們忌諱用餐發出聲響,並且不能用匙直接飲茶,或讓其直立於杯中。通常,他們吃飯時只用盤子,而不用碗。 參加俄羅斯人的宴請時,宜對其菜餚加以稱道,並且盡量多吃一些,俄羅斯人將手放在喉部,一般表示已經吃飽。

(3)新西伯利亞地理位置擴展閱讀:

俄羅斯的氣候特點

大部分地區處於北溫帶,氣候多樣,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但北極圈以北屬於寒帶氣候。溫差普遍較大,1月平均溫度為-18℃~-10℃ ,7月平均溫度為11-27℃。年降水量平均為150~1000毫米。西伯利亞地區緯度較高,冬季嚴寒而漫長,但夏季日照時間長,氣溫和濕度適宜,利於針葉林生長。

位於俄東北部的奧伊米亞康村,是世界上最冷的定居點之一,1月平均溫度-50℃,歷史最低值-71.2℃。

從西到東大陸性氣候逐漸加強;北冰洋沿岸屬苔原氣候(寒帶氣候)或稱(極地氣候),太平洋沿岸屬溫帶季風氣候。從北到南依次為極地荒漠、苔原、森林苔原、森林、森林草原、草原帶和半荒漠帶。

④ 新西伯利亞州的地理位置

新西伯利亞州位於西西伯利亞平原東南部,大部分土地位於鄂畢河和額爾齊斯河之間,東部與薩萊爾嶺相連。該州北部與托木斯克州接界,東部與克麥羅沃州相鄰,西部與鄂木斯克州毗連,南部和西南部分別與阿爾泰邊疆區和哈薩克接壤,距莫斯科3200公里。
新西伯利亞州東西長642公里,南北長444公里,總面積為17.82萬平方公里,佔俄羅斯聯邦領土總面積(1707.55萬平方公里)的1%。 新西伯利亞州多灰化土壤和黑土。僅有五分之一的面積為森林覆蓋。北部常見植被為針葉林(冷杉、雲杉、松樹、雪松),南部為森林草原。
新西伯利亞州約有1200多種野生植物,最常見的樹種是白樺、花楸、松樹、山楊。此外,還有冷杉、雲杉、山楂等。該州還人工栽種了中歐森林中常見的樹木如橡樹、榆樹、椴樹、白蠟樹等。 新西伯利亞州動物資源與中歐、北歐地區的動物資源大體一致,略有不同。該州約有80多種哺乳動物,主要有:北極鹿、紫貂、狐狸、海狸、狼、熊、猞猁、狍子、兔、旱獺等。
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並不多,其中蛙類3種、蜥蜴2種、蛇類2種。該州的河湖中生活著30多種魚。
最常見的魚有:鯽魚、歐鯿、鯉魚等。鄂畢河中最大的魚是西伯利亞鱘魚,體長可達2米。此外,體積較大的魚還有江鱈、狗魚、鱸魚、白北鮭等。
由於湖泊、沼澤眾多,該州鳥的種類豐富,已發現的鳥類約有300種,主要的水鳥有:金雕、天鵝、野鴨、鷸、灰鷺、潛鳥等;有22種鳥類屬珍稀保護品種,如海鷹、金雕、鵜鴣。這里的鳥絕大部分是候鳥,每年許多候鳥都經巴拉賓低地的湖泊定期遷徙,恰內湖因而成為世界上有名的水鳥棲息地。

⑤ 西伯利亞的概況

西伯利亞(俄語:Сиби

⑥ 俄羅斯緯度位置和地理位置分別是什麼

俄羅斯位於30°~°E,50°~80°N,地跨歐亞兩洲,位於歐洲東部和亞洲大陸的北部,其歐洲領土的大部分是東歐平原。北鄰北冰洋,東瀕太平洋,西接大西洋,西北臨波羅的海、芬蘭灣。

陸地鄰國西北面有挪威、芬蘭,西面有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白俄羅斯,西南面是烏克蘭,南面有喬治亞、亞塞拜然、哈薩克,東南面有中國的黑龍江省、蒙古和朝鮮(其中立陶宛和波蘭僅與俄羅斯外飛地的加里寧格勒州接壤)。海岸線長37653公里。

同時,俄還與日本、加拿大、格陵蘭、冰島、瑞典和美國隔海相望。

面積1709.82萬平方公里(占原蘇聯領土面積的76.3%,佔地球陸地面積的11.4%),水域面積佔13%,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東西長為9000公里,橫跨11個時區;南北寬為4000公里,跨越4個氣候帶。隨著克里米亞共和國和塞瓦斯托波爾市加入俄羅斯,俄羅斯版圖新增加2.55萬平方公里。

(6)新西伯利亞地理位置擴展閱讀:

俄羅斯臨大西洋、北冰洋和太平洋,瀕臨海域順時針依次為裏海、黑海、波羅的海、芬蘭灣、巴倫支海、喀拉海、拉普捷夫海、東西伯利亞海、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

俄羅斯以平原和高原為主的地形。地勢南高北低,西低東高。

西部幾乎全屬東歐平原,向東為烏拉爾山脈、西西伯利亞平原、中西伯利亞高原、北西伯利亞低地和東西伯利亞山地、太平洋沿岸山地等。西南聳立著大高加索山脈,最高峰厄爾布魯士山海拔5642米。

⑦ 新西伯利亞是最大的俄羅斯鐵路中樞嗎

目前他最大的是在俄羅斯的鐵路中水線上

⑧ 西伯利亞的區劃

俄羅斯西伯利亞西區的南部與中國及蒙古接壤。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包括烏拉爾行省區、西西伯利亞行省區和遠東行省區的薩哈(雅庫特)自治區三部分。歷史上,整個遠東行省區其實都算是西伯利亞的一部分。
現時西伯利亞地區包括以下各個部分:
阿爾泰共和國,首府— 戈爾諾-阿爾泰斯克
布里亞特共和國,首府— 烏蘭烏德
薩哈(雅庫特)共和國,首府— 雅庫茨克
圖瓦共和國,首府 —克孜勒
哈卡斯共和國,首府— 阿巴坎
阿爾泰邊疆區,首府 — 巴爾瑙爾
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邊疆區,行政首府— 克拉斯諾亞爾斯克
伊爾庫茨克州,行政首府— 伊爾庫茨克
克麥羅沃州,首府— 克麥羅沃
新西伯利亞州,行政首府 — 新西伯利亞
鄂木斯克州,行政首府 — 鄂木斯克
托木斯克州,行政首府 — 托木斯克
赤塔州,行政首府— 赤塔 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
伊爾庫次克
克拉斯諾亞爾斯克
新西伯利亞
鄂木斯克
托木斯克自然地理
依照自然條件,可分為3個主要的地區:
西部為西西伯利亞平原,介於烏拉爾山脈和葉尼塞河之間,地勢低平,沼澤寬廣,平均海拔120米,主要河流有鄂畢河和葉尼塞河;
中部為中西伯利亞高原,西起葉尼塞河西北角的普托拉納山,東達勒拿河流域,平均海拔300~500米,高原面破碎;
南部和東北部山地,包括切爾斯基山脈、上揚斯克山脈、貝加爾諸山、東西薩彥嶺、阿爾泰山(西北段)等。
植被有苔原、森林沼澤、泰加針葉林、森林草原和無樹草原等。自北向南有苔原、森林苔原、森林、森林草原和草原帶。河流多流入北冰洋,大河有鄂畢河、葉尼塞河及勒拿河等。
貝加爾湖是世界蓄水量最大和最深的淡水湖。永凍土和凍土廣布。針葉林佔全區山地面積60~70%。多皮毛獸。西伯利亞自然資源豐富,礦藏有石油、天然氣、煤、金、金剛石等,各類資源分布比較集中,而且大型礦床較多。 水力資源蘊藏量佔全俄一半以上。
氣候特徵
西伯利亞地處中高緯度,氣候寒冷,北半球的兩大「寒極」(上揚斯克和奧伊米亞康)均位於此。大陸性氣候顯著,自西向東逐漸增強,冬季寒冷漫長,夏季溫和短暫。年均氣溫低於0℃。東北部雅庫特地區的絕對低溫是-70℃。
降水時空差異明顯,北冰洋沿岸年降水量100~250毫米,針葉林地帶500~600毫米,阿爾泰山地達1000~2000毫米。75%~80%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
在廣闊的原始森林裡隱藏著神秘的普托蘭納高原——中西伯利亞高原最高的一部分。「普托蘭」在當地居民——埃文基人的語言里的意思是「峭岸湖王國」。深達1000米的谷地截斷高原形成了湖泊。站在最高點——卡緬山上,方圓幾百公里盡收眼底。水流沿著陡峭的谷壁傾瀉而下,形成了串串瀑布。
對於北方的土著居民來講,鹿永遠是最珍貴的財產。可以騎著鹿或者套在雪橇上行路,可以用鹿的皮毛縫制衣服和鞋,也可搭蓋帳篷——當地居民的房子,而鹿肉幾百年來一直是北方人的主要食物。綜述
這一廣闊的地區被稱為取之不盡的資源寶庫。俄羅斯科學家、作家羅蒙諾索夫曾經說過:「俄羅斯的強大在於西伯利亞的富饒。」根據勘查材料粗略地估算,西伯利亞地區蘊藏的資源接近原蘇聯全部資源的三分之二。 俄羅斯是世界上的能源大國,石油、天然氣、煤炭儲量極大,而西伯利亞地區的能源資源尤為豐富。在原蘇聯的石油潛在資源中,約有一半集中在西伯利亞,而秋明油田的遠景儲量可達400億噸,能開採的就有60億噸。原蘇聯的天然氣儲量為910萬億立方英尺,居世界首位,而以秋明地區為主的西西伯利亞油氣田,已發現的油田和氣田就達200多個,是世界上僅次於波斯灣的第二大油氣田。僅秋明一個州的油氣資源就已超過美國的全部儲量。
煤炭是原蘇聯主要燃料動力之一,共93%的煤炭資源在烏拉爾以東的西伯利亞地區,據推算,在已探明的儲量中,70%左右在西伯利亞地區。
由於西伯利亞地區的能源資源豐富,燃料、動力工業成為西伯利亞發展最為迅速的國民經濟部門。70年代初,西伯利亞提供的石油僅占原蘇聯總產量的20%左右,天然氣約佔30%左右,煤炭也不到一半。到80年代初,西伯利亞地區生產的石油已佔原蘇聯總產量的50%左右,天然氣約佔60%,煤炭佔50%。其中石油工業發展尤為迅速,1965年~1975年,西西伯利亞的石油年產量從9500萬噸迅速提高到1.48億噸;1976年~1980年,西西伯利亞的石油產量增長了16360萬噸。
西伯利亞地區電力工業的支柱是水電站。50年代以來,通過實施一系列區域經濟綜合開發計劃,在安加拉——葉尼塞河流域、勒拿河流域興建了一系列大型的水力發電站,為西伯利亞的資源開發和工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能源保證。 鐵路是西伯利亞地區主要的交通運輸方式,鐵路運輸佔西伯利亞貨運總量的80%以上。西伯利亞大鐵路、貝加爾湖——阿穆爾河鐵路橫貫東西是西伯利亞的運輸大動脈。
著名的西伯利亞大鐵路全長7416公里,跨越8個時區, 是世界上最長的一條電氣化鐵路。西伯利亞鐵路全線鋪設了復線,部分區段還實現了三線化。但各區段運輸能力不平衡,西線年貨物量可達1億噸以上,東線則只有2500~4000萬噸。
貝加爾湖——阿穆爾河鐵路全長4275公里,年貨運能力可達7000~7500萬噸,是聯接西伯利亞與遠東地區的鐵路干線。 西伯利亞地區河流眾多、水量充沛,鄂畢河、葉尼塞河、勒拿河等水系的運輸河道近10萬公里。許多河流還同鐵路、公路相連,構成水陸聯運網。
鄂畢河是西西伯利亞地區最大的河運干線,通航距離可達3650公里。鄂畢河及其主要支流額爾齊斯河連接著新西伯利亞、巴爾瑙爾、蘇爾古特、烏瓦爾托夫斯克、莫戈欽、克拉斯內亞爾、鄂木斯克以及秋明、庫爾乾等經濟中心城市和工業基地,並與西伯利亞大鐵路、土西鐵路、南西伯利亞鐵路、中西伯利亞鐵路等相聯結,運輸地位極其重要。
葉尼塞河長3487公里,是東西伯利亞地區的主要河運干線。連接著克拉斯諾亞爾斯克工業樞紐、列索西比爾斯克森林工業綜合體、伊爾庫茨克工業樞紐、諾里爾斯克礦山冶金聯合企業等工業基地。
勒拿河是東北水運區的河運干線,通航距離4125公里,主要運輸建築材料、石油、煤炭、木材等。 西伯利亞地區包括克麥羅沃州、阿爾泰邊疆區、秋明州、新西伯利亞州、鄂木斯克州、托木斯克州、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邊疆區、伊爾庫茨克州、赤塔州、布里亞特共和國和圖瓦共和國等11個行政區。
從經濟的角度來劃分,西伯利亞又可分為西西伯利亞經濟區和東西伯利亞經濟區。 西西伯利亞經濟區包括:克麥羅沃州、阿爾泰邊疆區、秋明州、新西伯利亞州、鄂木斯克和托木斯克州等6個行政區。面積約242.72萬平方公里,僅佔西伯利亞地區總面積的37%,而人口、工業總產值均佔西伯利亞地區的60%以上,農業總產值佔70%左右。
西西伯利亞經濟區是俄羅斯最大的石油工業基地、第二大煤炭基地、第三大黑色冶金工業中心,機械工業、化學工業也很發達,同時也是俄羅斯重要的糧食產地,養牛業也很發達。
總投資600多億盧布,以石油、天然氣、煤炭、木材開發為基礎的西西伯利亞區域性生產綜合體的建立,對西西伯利亞的經濟發展作用巨大。原蘇聯政府對該綜合體的組建非常重視,其建設費用比戰前幾個五年計劃期間對東西伯利亞和烏拉爾經濟建設的投資總額還高許多倍。
西伯利亞的石油和天然氣工業發展迅速,產量不斷增長。不僅向西伯利亞石油加工和石油化學工業提供原油,而且向其它地區供應石油和提供出口。
森林採伐和木材加工工業也是西西伯利亞區域性生產綜合體的重要經濟部門,主要集中在秋明州和托木斯克州。
農業在西西伯利亞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西西伯利亞區是俄羅斯主要的糧食產地和畜牧業基地之一。
根據經濟條件和自然條件,西西伯利亞又分為南部區和北部區。北部區的採掘、採伐工業發達,豐富的礦物資源和森林資源為其今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南部區則以燃料工業、黑色冶金、機器製造、電力、石油化學、輕工、食品工業和農業為主要經濟部門。 東西伯利亞地區包括: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邊疆區、伊爾庫茨克州、赤塔州、布里亞特共和國和圖瓦共和國等5個行政區。面積412.3萬平方公里,佔西伯利亞地區總面積的63%。
東西伯利亞經濟區自然資源十分豐富,煤炭儲量約占原蘇聯的50%,木材蓄積量佔30%以上,可利用的水能資源佔30%左右,銅、鎳和其它礦產資源也極為豐富。
工業是東西伯利亞地區經濟結構中的主導部門,形成了採掘工業和有色金屬、木材初加工工業等專業化生產部門。東西伯利亞的鎳、銅、鎢、鋁、鋅、錫、金等有色金屬的開采和冶煉業大規模發展,成為俄羅斯的重要有色金屬工業基地。
銅、鎳工業分布在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邊疆區,煉鉛工業在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邊疆區和伊爾庫茨克州,煉鎳和煉鉬工業在布里亞特共和國、赤塔州和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邊疆區,采錫工業集中在赤塔州,採金業則以赤塔州和伊爾庫茨克州較為發達。
煤炭開采和電力工業是東西伯利亞另一個專業化部門。東西伯利亞的煤炭主要集中在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邊疆區和伊爾庫茨克州,年產量為5000萬噸,其中一部分運往西西伯利亞、烏拉爾和遠東地區。東西伯利亞煤礦多數為露天礦,煤炭成本低廉,因而其電力工業也很發達,除滿足日益增多的生產部門的用電外,東西伯利亞的電力還向外地區輸送。
森林工業和木材加工業是東西伯利亞經濟區北部的支柱工業。東西伯利亞的木材採伐量僅次於遠東經濟區,佔全俄第二位,制材業、森林化學工業、木材水解工業、制漿造紙業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東西伯利亞的農業由於人口稀少、勞動力嚴重不足、氣候條件惡劣等原因不十分發達,但其飼料、土豆和蔬菜播種面積大於西西伯利亞。東西伯利亞的畜牧業比較發達,養羊業是其畜牧業主要部門,羊只數目在俄羅斯聯邦中居第三位。 經過幾十年的開發,西伯利亞逐步形成了以資源開發為主導的國民經濟體系。在大半個世紀的時間內,西伯利亞的面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隨著西伯利亞大鐵路的鋪設,這里的生產力開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1897~1917年的20年間,鐵路沿線地區的城市從40座增加到63座,各城市居民數增加了2倍、4倍甚至8倍不等。
30年代,原蘇聯第二個煤炭冶金基地在烏拉爾——庫茲巴斯地區建成。烏拉爾——庫茲涅茨克煤炭冶金聯合企業成了烏拉爾、西伯利亞地區實現工業化的基礎。組建綜合體的目的是為有計劃地將工業重心逐步向東部地區推移,並為消除新開發地區經濟上的落後狀態創造條件。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西伯利亞地區是原蘇聯的大後方,經濟發展的速度高其於其他地區。1941~1945年這里的基建投資額幾乎占蘇聯的1/4。1942年西伯利亞生產原蘇聯1/4以上的鋼和鋼材、1/3的生鐵和近一半的煤炭和焦炭。
50年代,開發東西伯利亞的安加拉——葉尼塞地區自然資源的計劃開始實施。這是生產力進一步向東推移的標志。這個項目比烏拉爾——庫茲涅克聯合企業建設規模更大、所用時間更長。安加拉——葉尼塞開發計劃的實施極大地推動了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邊疆區和伊爾庫茨克州生產力發展。西伯利亞經濟因此進入了一個高速的發展階段。這個階段的目標是更加廣泛地開發西伯利亞地區的自然資源,並且在此基礎上建立若干個生產結構復雜的大型區域性生產組織。
60年代,原蘇聯最大的石油天然氣基地——秋明油氣田的開發,使西西伯利亞變成了吸引資金和勞動力最多的地區。秋明油氣田的開發按其規模來說,大大超過了烏拉爾——庫茲巴斯煤炭冶金基地和安加拉——葉尼塞綜合體體系。開發秋明油田,使原蘇聯在不到20年的時間內,在原油生產方面趕上並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生產原油最多的國家。
70年代的重點工程項目之一是鋪設通向太平洋的第二條交通大動脈—貝阿鐵路。橫貫西伯利亞與遠東近北地區全長達3145公里的貝阿鐵路的建設,是原蘇聯加速西伯利亞與遠東經濟發展的又一重大步驟。隨著這條鐵路的建設,資源開發重點逐步推向近北的廣大地區。這里儲量豐富的煤、鐵、銅、鋅、鎳、石棉、雲母、磷灰石和森林資源等,有可能在內被大量開發。未來鐵路沿線地區的人口將不斷增加,並逐漸在這里建成若干個工業中心和新城市。
80年代,原蘇聯科學院西伯利亞分院的50個研究所和各主管部門的近200個科研單位,聯合制定了西伯利亞自然資源綜合開發規劃,簡稱西伯利亞規劃。西伯利亞規劃是從西伯利亞與遠東的特點出發,從原蘇聯的全局考慮,選擇對整個國民經濟有決定性影響的那些部門,作為主要的發展方向。這是一個更大規模的全面開發西伯利亞的長遠綜合規劃。 西伯利亞地域遼闊、資源豐富、地理位置比較優越,正在進入加速開發的階段,為此,俄羅斯發展了這一地區的對外經濟聯系。自「八·五」計劃以來,原蘇聯把擴大該地區的對外經濟聯系,作為各個五年計劃的重要任務,大力發展本地區的出口商品生產,將該地區建設成為出口商品生產基地。
西伯利亞出口商品的結構主要是由它的工業生產的專業化決定的。西伯利亞的黑色和有色金屬產品在出口商品中的比重最大,約佔38.6%。
同其它地區相比,西伯利亞木材出口基地顯然佔有優勢。木材在西伯利亞出口商品中的比重僅次於黑色和有色金屬產品,約為24%。西伯利亞木材出口基地的加工能力不高,出口商品主要是據材、原木、膠合板、刨花板、建築用材。出口的制漿造紙工業產品有新聞紙、波紋紙、照相紙。木材和制漿造紙工業產品的出口額約為生產總額的6.6%。
西伯利亞出口的燃料動力商品主要有庫茲巴斯的煉焦煤、伊爾庫茨克州的切列姆霍沃煤、秋明和托木斯克州的石油和天然氣。1976年在燃料動力資源出口額中,石油佔52%。在西伯利亞出口商品結構中,燃料動力資源的出口佔全部出口商品生產總額的12.8%。
機器製造業產品在西伯利亞出口額中的比重約為12.4%。西伯利亞化工產品生產發展很快,此類產品在西伯利亞出口商品中也佔有重要地位。大型企業向國際市場提供的化工產品有合成橡膠、汽車輪胎、輕型和重型板蓋、液態氧、人造纖維、葯品、松節油、冷杉油等。
農產品出口份額較低,僅佔西伯利亞出口總額的1.6%。主要出口產品有肉類、奶類產品、豆油、酒精、伏特加酒、白毫茶、麵粉和食用油脂。
主要的出口生產能力集中在伊爾庫茨克州、克麥羅沃州和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邊疆區。西伯利亞全部出口額的75.3%是由這3個地區的企業提供的。
俄羅斯政府把開發、建設西伯利亞提到了重要的議事日程,西伯利亞地區正處於大規模開發、建設時期。由於西伯利亞地區缺乏建設資金、勞動力以及必要的技術和設備,因而急切地期待著國內外的投資者的加入。同時,西伯利亞地區極為豐富的自然資源也吸引著國內外投資者前來投資、進行經貿合作,求得雙方的共同發展。

⑨ 西伯利亞的地理位置

西伯利亞的地理位置為:西起烏拉爾山脈,東至傑日尼奧夫角,北臨北冰洋,西南抵哈薩版克斯坦中北權部山地,南至蒙古、外興安嶺;

西伯利亞,是北亞地區的一片廣闊地帶,西起烏拉爾山脈,東至傑日尼奧夫角,北臨北冰洋,西南抵哈薩克中北部山地,南至蒙古、外興安嶺,面積約1322萬平方千米,方言俄語/阿爾泰語系語言/葉尼塞語系語言;

西伯利亞絕大多數被俄羅斯控制,但是西南有一小塊在哈薩克。西伯利亞依據地形可分為三部分:西西伯利亞平原、中西伯利亞高原、東西伯利亞山地;

(9)新西伯利亞地理位置擴展閱讀:

早在石器時代以前,西伯利亞已經有人居住。末次冰期時代氣候寒冷,所以當時的水位比較低。現時的白令海峽,當年有一條陸橋連接西伯利亞和阿拉斯加。現時美洲原住民的大多數人口都是透過這條陸橋從西伯利亞來到美洲的;

西伯利亞亦是古代不少強悍民族的搖籃。匈奴、鮮卑、突厥、韃靼、蒙古及女真等等各種民族都是從西伯利亞崛起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西伯利亞

⑩ 俄羅斯的地理位置

俄羅斯
地理位置:位於30°~180°E,50°~80°N,地跨歐亞兩洲,位於歐洲東部和亞洲大陸的北部,其歐洲領土的大部分是東歐平原。北鄰北冰洋,東瀕太平洋,西接大西洋,西北臨波羅的海、芬蘭灣。陸地鄰國西北面有挪威、芬蘭,西面有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白俄羅斯,西南面是烏克蘭,南面有喬治亞、亞塞拜然、哈薩克,東南面有中國、蒙古和朝鮮(其中立陶宛和波蘭僅與俄羅斯外飛地的加里寧格勒州接壤)。海岸線長37653公里。

地形:俄羅斯以平原和高原為主的地形。地勢南高北低,西低東高。

氣候:俄羅斯大部分地區處於北溫帶,氣候多樣,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但北極圈以北屬於寒帶氣候。溫差普遍較大,1月平均溫度為1-35℃,7月平均溫度為11-27℃。年降水量平均為150~1000毫米。西伯利亞地區緯度較高,氣候寒冷,冬季漫長,但夏季日照時間長,氣溫和濕度適宜,利於針葉林生長。俄羅斯從西到東大陸性氣候逐漸加強,冬季嚴寒漫長;北冰洋沿岸屬苔原氣候(寒帶氣候)或稱(極地氣候),太平洋沿岸屬溫帶季風氣候。從北到南依次為極地荒漠、苔原、森林苔原、森林、森林草原、草原帶和半荒漠帶。

工業:俄羅斯工業發達,核工業和航空航天業佔世界重要地位。工業從業人口2055.4萬人,占總就業人口(6732.2萬)的30.5%。俄羅斯工業基礎雄厚,部門全,以機械、鋼鐵、冶金、石油、天然氣、煤炭、森林工業及化工等為主,木材和木材加工業也較發達。俄工業結構不合理,重工業發達,輕工業發展緩慢,民用工業落後狀況尚未根本改變。俄重工業發達。

農業:俄羅斯農業人口668.4萬人,占總就業人口的9.9%。農牧業並重,主要農作物有小麥、大麥、燕麥、玉米、水稻和豆類。經濟作物以亞麻、向日葵和甜菜為主。畜牧業主要為養牛、養羊、養豬業、規范化。

主要山脈:烏拉爾山脈、大高加索山脈等。
主要河流:頓河、伏爾加河、烏拉爾河、勒拿河、鄂畢河、葉尼塞河、阿穆爾河(中俄界河黑龍江)、烏蘇里江等。

歷史文化:
俄羅斯歷史起源於東歐草原上的東斯拉夫人,亦是後來的俄羅斯人、烏克蘭人和白俄羅斯人的共同祖先。基輔羅斯是東斯拉夫人建立的第一個國家。988年開始,東正教(基督教的東部分支)從拜占庭帝國傳入基輔羅斯,由此拉開了拜占庭和斯拉夫文化的融合,並最終形成了占據未來700年時間的俄羅斯文化。13世紀初,基輔羅斯被蒙古人佔領後,最終分裂成多個國家,這些國家都自稱為是俄羅斯文化和地位的正統繼承人。

6世紀時,東斯拉夫人逐漸向東歐草原地區遷徙。862年,以留里克為首的瓦朗幾亞人征服東斯拉夫人,建立留里克王朝,882年,建立了基輔羅斯,12世紀分裂為若干獨立公國。1237年被來自於亞洲東部的蒙古軍隊佔領,建立欽察汗國。

莫斯科市建於1147年,弗拉基米爾大公尤里·多爾戈魯基是其奠基人。他頭戴戰盔、身披鐵甲、左手持盾、雙腿跨馬的紀念像一直矗立在莫斯科市中心特維爾大街中段莫斯科市政府前面的廣場上。1283年莫斯科公國正式建立。

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加冕稱沙皇,建造克里姆林宮,莫斯科大公國逐漸發展為東北羅斯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宗教中心,領導其他公國擺脫了蒙古韃靼的統治,使俄羅斯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

1605年,戈杜諾夫猝死,俄羅斯進入一個「混亂時代」。直到下諾夫哥羅德的米寧和波扎爾斯基率領民兵把波蘭侵略軍趕出莫斯科以後,這一動盪時期才終於結束。
1613年1月,米哈伊爾·費多羅維奇·羅曼諾夫被推舉為沙皇,開始了羅曼諾夫王朝在俄國的統治。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在1917年發生的俄國二月革命中被推翻。

17世紀時,歐洲許多國家發展迅速,而俄國農奴制度還在盛行。為了效法西方,彼得一世在1697年派遣使團赴西歐考察,自己也化名隨團出訪,回國後實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稱彼得一世改革,在政治、軍事、經濟、科學文化各方面提高了俄羅斯的實力。1721年,彼得一世宣布俄羅斯為帝國。葉卡捷琳娜二世時期,領土空前膨脹,被稱為「帝國的黃金時期」。

17世紀中期烏克蘭和俄羅斯合並為統一的國家。1689年8月彼得一世正式親政。17世紀它擊潰了波蘭和瑞典封建主的入侵。1721年,彼得一世改國號為俄羅斯帝國。同年,沙皇俄國與瑞典王國進行北方戰爭勝利,躋身帝國主義列強,對外逐步走上侵略擴張的道路,曾通過不平等條約割佔中國庫頁島、海參崴、外興安嶺、新疆北部等150多萬平方公里領土。1812年俄羅斯消滅了入侵的拿破崙軍隊。1861年沙皇亞歷山大二世推行改革,同年2月俄國廢除農奴制。

1917年2月推翻羅曼諾夫王朝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即二月革命)、1917年11月7日(俄歷十月)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正權-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1922年12月30日,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正式成立。

1991年12月26日,蘇聯最高蘇維埃共和國院舉行最後一次會議,宣布蘇聯停止存在。至此,蘇聯解體,俄羅斯聯邦成為完全獨立的國家。

1992年4月16日,俄羅斯第6次人代會決定將國名改為「俄羅斯」,從而恢復了歷史上的名稱;17日,最後決定使用兩個同等地位的正式國名「俄羅斯聯邦」和「俄羅斯」。1993年12月12日,經過全民投票通過了俄羅斯獨立後的第一部憲法,規定國家名稱為「俄羅斯聯邦」,和「俄羅斯」意義相同。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