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寧的地理環境
1. 安慶的地形氣候和人文環境
氣候環境
氣溫
全市各地年平均氣溫14.8~17.8℃,市區17.8℃,較歷史同期偏高0.3~1.1℃。其中2月氣溫較常年普遍偏低1.7~2.1℃,8月普遍偏低0.8~1.512;年極端最高氣溫36.4~37.9℃,望江出現在7月17日,岳西出現在8月11日,其他出現於8月12日;年極端最低氣溫一6.1~一11.2℃,分別出現在2004年12月31日至2005年元旦,其中市區2004年12月31日達到一6.1℃;市區全年≥35.O*C的高溫日數多達27天,較常年多10.5天。
日照
全市各地年日照時數1580.7~1994.6小時,市區1711.8小時,太湖、望江、樅陽接近常年,其餘各地偏少,桐城偏少達3成。其中2月,宿松出現當月最少日照時數的歷史極值;3月,樅陽出現當月最多日照時數的歷史極值;桐城成為有記錄以來年日照時數最少的年份。
氣候特點
安慶屬於亞熱帶沿江季風性濕潤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4.5°C-16.6°C,年平均降水量1300mm-1500mm,無霜期約248天。
冬季(2004年12月至2005年2月):氣溫偏低、降水偏多、日照偏少。全市各地季平均氣溫2.7~4.9℃,比歷年同期偏低0.5~1.0℃,是多年來少有的冷冬;市區季平均氣溫4.9℃,比歷年同期偏低0.5℃。12月31日市區出現自1991年以來的最低氣溫一6.1℃。季降水量在127.3~258.9毫米之間,較歷年同期偏多約2~6成,宿松降水最多,市區210.3毫米,比歷年同期偏多近4成。市區雪日14天,元月22日暴雪,2月3~19日出現長達17天的連陰雨,平1958年4月29日至5月15日的歷史記錄;由於雨雪日多,季日照時數245.5~361.7小時,普遍較歷年同期明顯偏少。
春季(3~5月):氣溫偏高,降水大部地區偏少,日照偏多。季平均氣溫14.8~17.9℃,較歷年同期偏高0.8~1.8℃,市區17.912,比常年偏高1.8℃;4月28日市區氣溫達到32.2℃,僅次於當月歷史同期極值(2004年4月20日33*(2)。季降水量全市238.9~380.4毫米,僅桐城略多於歷年同期,其他均少於常年。全市季日照時數481.6~607.2小時,較歷年同期普遍偏多,日照充足。市區季日照時數501.1小時,比常年偏多2成。
夏季(6~8月):氣溫偏高,大部地區降水偏少,日照偏少。梅雨期短、梅雨量偏少。季平均氣溫25.1~28.6℃,較歷年同期偏高0.3~1.1℃;市區6月上旬(4日)氣溫37.2℃以及6月份平均氣溫28.3℃均屬歷史極值,季內≥35.0℃的高溫日數市區23天。季降水量343.7~652.4毫米,市區、樅陽比常年偏多,岳西6月份降水不及常年的一半,宿松7、8月份降水只有常年的一半。全區梅雨期極短,6月26日入梅,6月29日出梅,市區梅雨量217.6毫米,較歷年偏少39%。6月26日至6月27日,全區大部分地區出現一次大暴雨天氣過程。其中,望江6月27日出現240.5毫米的特大暴雨,為建站以來最大的一日降水量。季日照時數437.8~637.7小時,除望江、樅陽較歷年同期偏多外,其餘略偏少或接近常年;市區6月較同期偏多27%,7月份持平,8月較同期偏少36%。市區7月出現3次大風,其中19日受台風「海棠」外圍影響,最大風速達25.4米/秒。
秋季(9~11月):氣溫偏高,降水大部地區偏多,日照偏少。季平均氣溫16.6~19.9℃,較歷年同期偏高1.1~2℃;市區季平均氣溫19.9℃,偏高1.912。季降水量173.8~1171.8毫米,市區季降水量277.2毫米,偏多2成,懷寧較歷年同期偏少3成,岳西受13號台風「泰利」影響,為常年的4.7倍。季日照時數345.4~456.3小時,普遍較歷年同期偏少,市區401.4小時,偏少15%;其中11月日照偏少較多,大部地區比常年偏少3成以上。
安慶人文
安慶,歷史悠久,人文薈萃。2000多年前,這里就建立了古皖國,創造了燦爛的古皖文化。建於南宋時期的安慶城,至今已有800年的歷史。從清朝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至1938年,其間170多年,安慶一直是安徽省府所在地,為全省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太平天國安慶保衛戰,辛亥革命時期徐錫麟起議、安慶馬炮營起義等重大歷史事件就發生在這里。
安慶人文薈萃。千百年來,在這塊人傑地靈的土地上名人輩出,其代表人物有方苞、劉大魁、姚鼐、方東樹、姚瑩、吳汝綸等。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陳獨秀,京劇鼻祖程長庚,書法篆刻家鄧石如,章回小說家張恨水,黃梅戲表演藝術家嚴鳳英,兩彈元勛鄧稼先,將軍外交家黃鎮和佛教領袖趙朴初等都生長在這片熱土上。安慶市早在1992年和1995年曾成功舉辦過兩屆黃梅戲藝術節,推出了一批在全國范圍內比較有影響力的作品,有效地擴大了安慶在海內外的知名度,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展。於是藝術節成為了安慶市對外開放的窗口,招商引資的平台。如今,安慶市政府決定將黃梅戲藝術節繼續地更好地辦下去,成為該市進一步發展的契機。
安慶是中華禪宗聖地。東漢初年,佛教傳入中國。至唐宋年間,禪宗成為中國佛教的主流,中華禪宗開山鼻祖二祖慧可受達摩心法隻身南下司空山,開宗立派,三祖僧璨完成了禪宗的理論體系。至今安慶境內仍留有二祖禪堂、三祖寺和迎江寺等諸多的佛教活動場所。
安慶是中國較早接受現代文明的城市之一。1861年,曾國藩在安慶創辦的安慶內軍械所,雲集了諸如徐壽、華衡芳、李善蘭等中國一流的科學家,製造了中國第一台蒸汽機和第一艘機動船。安徽的第一座發電廠、第一座自來水廠、第一家電報局、第一個圖書館、第一所大學、第一張報紙都誕生在這里。
安慶自然景觀秀麗。有雄奇靈秀的古南嶽——天柱山,長江絕島——小孤山,海上蓬萊——浮山,南國古長城——白崖寨,蜿蜒似龍——大龍山,高山平湖——花亭湖,避暑勝地——妙道山和城中翡翠——大湖等旅遊區。全市現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處,國家森林公園5處,國家地質公園1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l處,省級風景名勝區6處以及省級以上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1處,是八百里皖江北岸唯一的一座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安慶地區地貌大致來分為中山、自低山、丘陵、台地(崗地)、平原幾個部分。
中山主要分布於岳西、潛山、太湖、宿松境內,均屬大別山系。低山是區內分布最廣的一種山地類型,成因也十分復雜。分布於桐城——潛山——太湖深斷裂西北側的多為斷塊山;懷寧、宿松境內的低山,多為侵蝕低山;少部分為溶蝕低山,它們都屬大別山支脈。
安慶地區屬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具有季風明顯、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無霜期長等氣候特點,適宜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但由於地處中低緯度,冷暖氣團活動和交鋒頻繁,降水的年際年內變化大。加之地形復雜多樣,常有旱、澇、風、雹等氣象災害出現,給農業生產帶來一定的影響。
安慶地區處於長江下游平原,支流甚為發育。北岸計有二郎河等12條支流,大多與湖泊相串通,
3. 安慶的地理位置
安慶市位於北緯29°47』-31°17』、東經115°46』-117°44』,東與安徽省池州市、銅陵市隔江相望;南靠長江內,與江西省容九江市相連;西接湖北省黃梅、蘄春、英山三縣;北接安徽省六安市、巢湖市、合肥市。安慶位於寧漢長江黃金水道之要津,是連接武漢和南京兩大經濟圈的區域紐帶城市之一。安徽省安慶市,舊稱懷寧,其地襟帶吳楚,北界清淮,南臨江表,處於淮服之屏蔽,江介之要衢,「分疆則鎖鑰南北,坐鎮則呼吸東西」。向為四塞之國而兼五達之衢,上控洞庭、彭蠡,下扼石城、京口,古稱重鎮,為防禦金陵(今南京)軍事安全之西方門戶。歷來是長江中下游極其重要的軍事戰略要地。有「萬里長江此封喉,吳楚分疆第一州」之美譽及「八省通津」的美稱。
4. 懷寧洪鎮怎麼樣給我介紹介紹啊~
不錯的地方講過去有
懷寧屬長江流域多樣型自然生態環境和丘陵地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擁有3.57萬公頃耕地、3.87萬公頃山場、1.42萬公頃水面。"八五"以來,先後建立了優質米等十大農業商品生產基地,其中商品糧、商品豬基地進入"國家級"行列。山場灘塗宜林面積大,長江皖河流域萬畝意楊帶被聯合國列為綜合開發試驗項目,世界八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一百多個樹種在這里生根。1992年全縣消滅荒山,達到平原綠化標准。境內江河湖泊相通,水域遼闊,水質優良,魚類有100多種,有鱖、鰣、鱭等名貴魚種和蝦、蟹、鱉、鱔等特種水產品。
懷寧地處郯-廬大斷裂和沿江擠壓破碎帶之間,屬長江中下游銅鐵沉礦帶,礦藏豐富,金屬礦有銅、鐵、金、銀、鉬、鈷、鉛、鋅等,非金屬礦有水泥石灰岩、白水泥石灰岩、大理石、白雲石、硅灰石、玻璃石英岩、電石石灰岩、溫石棉、磨石、含鉀岩石、石墨、重晶石、玻璃硅質原料等,能源礦產有煙煤、無煙煤、石煤等,化工原料礦有硫鐵礦等。礦泉已發現70多處,多為低鈉含鍶或含可溶性硅酸礦泉水。不少礦種藏量大、品位高,具有很高的開采價值。依託資源興辦的工業有建材、建築、采礦、化工、機械等。
懷寧名優特產蜚聲中外。龍鳳牌貢面、頂雪牌貢糕古為朝廷貢品,多次蟬聯部優、省優產品稱號;稼仙系列大米以其米質色白油潤、香軟可口、營養豐富聞名遐邇,獲"國家免檢產品"、省"名牌農產品"稱號;"皖山"牌栝樓籽獲中國楊陵農業高新技術成果博覽會"後稷"金像獎;"天工"牌三合板、"獨秀"牌板鴨、"獨秀"牌皮棉暢銷國內外;名貴葯材海螺望春花,遠銷東南亞。
懷寧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才華出眾的文狀元劉若宰,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武狀元王來聘,被譽為懷寧歷史上的"文武雙雄"。懷寧是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陳獨秀的故鄉。清代書法大師鄧石如和他的六世孫、"兩彈元勛"鄧稼先出生於懷寧,鄧石如故居"鐵硯山房"和墓地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東漢古詩《孔雀東南飛》故事發生地懷寧小市鎮的小吏港,現保留有主人翁劉蘭芝、焦仲卿合葬墓及其紀念建築孔雀台和蘭芝橋。老縣城石牌素有戲曲之鄉之稱,是徽劇和黃梅戲的發祥地。明末清初以來名伶輩出,素有"無石(石牌)不成班"之說,郝天秀、程長庚、郝蘭田、楊月樓、王鴻壽等乃石牌一帶人氏。出生於高河查灣的海子,原名查海生,被公認為朦朧詩人以後中國當代最傑出的詩人之一。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在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影響下創辦的車形小學、徹行農職和世則小學,在安徽教育史上有一定地位。現在,全縣適齡兒童升學率達99%以上,高考錄取人數連續多年名列省市前茅。自77年恢復高考以來,全縣共向國家輸送高校新生2.8萬人。"兩基"成果得以鞏固,懷寧中學順利通過省示範高中評估驗收。幼兒教育、成人教育、職業教育、特殊教育協同進步。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成果得以鞏固,省級星火技術密集區晉升為全國100 家國家級星火技術密集區之一。科普工作進入全國先進縣行列,海口鎮被省科協批准為全省科普示範鎮。擁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8200多人,其中,高級技術職稱300多人。
現在還有一個核電站
5. 懷寧縣的地理環境
懷寧縣屬於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具有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霜雪期短的特點。
春季始、終日分別為每年3月16日和5月20日,歷時66天。回暖較快,但冷暖氣流交替頻繁,常有倒春寒天氣出現。季平均氣溫為15.9℃,極端最高氣溫為34.3℃(1980年5月20日),極端最低氣溫為—0.4℃(1976年3月20日),變幅35℃左右。本季內風向多變,但常以東北風為主。全年月平均雨日11天,本季月平均15天。
夏季始、終日分別為每年5月21日和9月25日,歷時128天。5月下旬至6月下旬,為孟夏梅雨期。一般在6月中旬入梅,7月中旬出梅。這一時期,雨量集中,大雨、暴雨多,時有洪澇發生。濕度大,衣服、食品易於上「霉」。7月上旬至8月上旬為仲夏期,常受副熱帶高氣壓控制,多晴熱天氣,局部有雷陣雨,溫度高,日照強,蒸發量大,是一年中的最乾熱期。8月中旬至9月下旬,為季夏末期,時受台風影響,伴有強度不等降雨過程及大風。
秋季始、終日分別為每年9月26口和11月20日,歷時56天。秋高氣爽,晝夜溫差大,少雨、始霧,是本季的主要特徵。由於北方冷空氣影響逐漸明顯,氣溫緩慢下降,至季末漸冷,偶有霜雪出現。
冬季始、終日分別為每年11月21日和次年的3月15日,歷時115天。小雪之後,即進入冬季,盛行北至東北風。季平均風速3.3米/秒,最大風速20米/秒,由於北方強盛冷空氣頻繁南下,氣溫急劇下降,多晴冷天氣。季平均氣溫4.6℃,極端最低氣溫-15℃,多年日最低氣溫≤0℃的平均天數約41天。
6. 安徽的地理位置
安徽是個好地方,中國東部,長江下游,淮河中游
7. 安徽哪最好 安徽懷寧怎麼樣 能有省內的排名最好了!謝謝!
2007年度安徽省縣域經濟運行評價考核結果:寧國市、繁昌縣、鳳台縣、肥西縣、當塗縣、蕪湖縣、肥東縣、無為縣、天長市、廣德縣依次位居綜合指數前十位。
安徽省懷寧縣位於皖西南交通要塞,東臨安慶,南枕長江,境內獨秀山與大龍山遙相競奇.國土面積1276KM2,轄20個鄉鎮,人口69萬.早在七十萬年前的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東晉義熙年間(公元405-418年),晉安帝復位,取「永懷安寧」之意,立縣曰「懷寧」。南宋景定元年(1260年)懷寧縣城隨安慶府遷至宜城(今安慶市),府縣同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安徽布政使司自江寧移至安慶府,省、府、縣同城而治,史稱「首府首縣」。1950年,縣城遷至石牌鎮。2002年1月,由石牌鎮遷至高河鎮。
懷寧人傑地靈,俊才輩出,四海聞名。在這片土地上,曾孕育了「千年一人」清代書法大師鄧石如、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陳獨秀、我國「兩彈元勛」鄧稼先和現代著名詩人海子等蓋世英才。東漢古詩《孔雀東南飛》故事發生地—小吏港(今小市鎮),至今仍保存著焦仲卿、劉蘭芝合葬墓等遺跡。懷寧素稱「戲曲之鄉」,是被譽為京劇之父的徽劇和全國地方劇種之首的黃梅戲的發祥地,歷史上名伶輩出,有「梨園佳弟子,無石(石牌)不成班」之譽。
懷寧2007年經濟數據:
2007年,全縣人民在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三個「一二三四」發展方略,扎實工作,開拓進取,國民經濟呈現增長加快、質量提高、活力增強、民生改善的良好態勢,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和諧懷寧建設加快推進。
一、綜 合
初步核算,並經省統計局最後認定,全年生產總值(GDP)62.3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4.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3.57億元,增長4.0%;第二產業增加值28.65億元,增長22.3%;第三產業增加值20.11億元,增長11.9%。第二、第三產業對縣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67.7%和26.3%,分別比上年提高22.8和15.3個百分點。縣內生產總值中三次產業比例為21.8:45.9:32.3。按戶籍和常住人口計算,人均GDP9091元,比上年增加1383元。
2007年全縣生產總值(GDP)
單位:萬元
指標 絕對數 比上年
增長(%)
全縣生產總值 623445 14.8
第一產業 135737 4.0
第二產業 286559 22.3
工業 239089 26.6
建築業 47470 3.1
第三產業 201149 11.9
運輸、倉儲及郵政業 28978 10.1
批發和零售業 7 9.4
住宿和餐飲業 11325 8.2
金融保險業 9150 9.8
房地產業 28876 6.5
其他服務業 81794 16.6
全年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6.35%,漲幅高於上年4.32個百分點。其中,食品類價格上漲13.82%;居住類價格上漲4.87%;服務價格上漲2.0%。全年商品零售價格上漲4.65%。
年末全縣從業人員51萬人,比上年增加1.8萬人。其中,第一產業23.3萬人,增加1.5萬人;第二產業7.6萬人,第三產業20.1萬人,共增加0.3萬人。城鎮在崗職工1.65萬人,城鄉私營、個體及鄉鎮企業從業人員13.6萬人。
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問題是:經濟結構不夠合理,農業產業化、工業化、城鎮化水平偏低;經濟外向度還不夠高;產業集群規模不足,科技創新能力不強;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比較薄弱,物價水平上漲較快,社會事業發展還不平衡,社會保障體系亟待進一步完善,城鄉居民收入有待進一步提高等。
二、農 業
全年糧食種植面積61081公頃,油料種植面積12162公頃,棉花種植面積5837公頃,分別比上年減少243公頃、165公頃和1049公頃。蔬菜種植面積14738公頃。
全年糧食產量37.7萬噸,比上年增產14.6%;油料產量2.53萬噸,增產1.6%;棉花產量6164噸,減產20.9%;蔬菜產量32.02萬噸,減產5.5%;水果在品種優化的基礎上穩定發展。
2007年主要農產品產量
單位:噸
產品名稱 絕對數 比上年增長(%)
糧食 376984 14.6
油料 25270 1.6
棉花 6164 -20.9
糖料 1020 -1.5
麻類 25 4.2
茶葉 185 1.1
瓜果 17968 0.1
蔬菜 320233 -5.5
全年肉類總產量25397噸,比上年增長0.3%。禽蛋產量12656噸,增長0.7%。水產品產量25800噸,增長3.5%。
年末全縣農業機械總動力28.46萬千瓦,比上年增長9.6%。農用拖拉機4548台,聯合收獲機140台,農用運輸車1337台。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純)13905噸,增長0.1%。農村用電量7663萬千瓦時;有效灌溉面積30230公頃,新增55公頃。
三、工業和建築業
全年工業增加值23.91億元,比上年增長26.6%。其中,國有及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15.8億元,增長34.8%。股份制、外商港澳台投資企業以及私營企業均保持快速增長。
全縣規模工業涉及的24個工業行業,有22個工業行業同比保持穩定增長。其中增速超過50%以上的有15個。
2007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要產品產量
產品名稱 單位 絕對數 比上年增長%
服裝 萬件 444.51 831.9
機制紙 噸 25659 43.3
大米 萬噸 27.26 62.6
配混飼料 萬噸 11.6 76.0
人造板 萬立方米 28.97 47.5
塑料製品 萬噸 1.58 42.4
水泥 萬噸 268.2 -2.3
全縣規模以上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189.77。企業主營業務收入49.22億元,增長53.8%;實現利稅5.47億元,增長33.1%;其中利潤總額3.64億元,增長35.8%。農副食品加工業、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製品業、紙及紙製品業、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及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等五大行業累計實現利潤佔全部規模以上工業的92.3%。
全年全縣建築業增加值47470萬元,比上年增長3.1%。三級及以上建築企業實現工程結算利潤3518萬元,利潤總額1121萬元;房屋建築施工面積115.7萬平方米,竣工面積105.8萬平方米。
四、固定資產投資
全年全縣固定資產投資33.17億元,按可比口徑,比上年增長63.6%。其中,城鎮投資28.03億元,增長110.8%。
從產業看,第一產業投資7418萬元,比上年增長28.4%;第二產業投資175744萬元,增長81.5%;第三產業投資148569萬元,增長88.3%。從行業看,工業中製造業投資14.75億元,同比增長92.4%,占總投資的44.5%。
全年房地產開發投資3.81億元,比上年增長79.3%。商品房銷售額29747萬元,增長213.7%。
全年列入固定資產投資統計的施工項目403個。其中,500萬元以上項目293個;本年新開工項目246個。
五、國內貿易、外貿和旅遊
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33億元,比上年增長16.6%。分城鄉看,城鎮消費品零售額實現5.95億元,增長17.9%;農村消費品零售額13.38億元,增長15.9%。 分行業看,批發業零售額2.63億元,增長21.9%;零售業零售額13.27億元,增長15.1%;住宿和餐飲業3.31億元,增長20.4%。
全縣10個限額以上批發零售業,全年商品購進總額27281萬元,銷售總額32766萬元。其中,農畜產品批發業21060萬元;文化、體育用品及器材批發業2824萬元,汽車、摩托車及零配件批發業6415萬元,分別占當年銷售總額的64.3%、8.6%和15.6%。
全年進出口總額1229萬美元,比上年增長47.9%。其中,出口938萬美元,增長58.7%;進口291萬美元,增長21.5%。
全年外商簽約項目2個。其中,外商直接投資項目2個,合同利用外資4134萬美元,實現利用外資511萬美元。
全年接待海外遊客230人次,比上年增長4.5%;接待國內遊客26.3萬人次。旅遊總收入39.17萬元,其中國際旅遊外匯收入2.3萬美元。年末全縣共有名勝風景區和文物保護區4個。
六、交通和郵電
全年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28978萬元,比上年增長10.1%。
2007年底,全縣公路通車里程(等級公路)111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2.5公里;境內鐵路營業里程50公里。全年各種運輸方式完成貨運周轉量28319萬噸/公里,比上年增長15.5%;完成旅客運輸周轉量16417萬人/公里,比上年增長19.2%。
年末全縣民用汽車(不含農用運輸車)保有量5985輛,其中個人汽車5155輛。
全年郵電業務總量13447萬元,比上年增長15.0%。其中,電信業務總量9645萬元,增長10.6%;
郵政業務總量3802萬元,增長27.8%。全年郵政特快專遞80433件,比上年增長131.6%。年末全縣固定電話用戶(含小靈通)17.79萬戶,行動電話14.51萬戶,國際互聯網用戶8914戶。
七、財政、金融和保險
全年財政一般預算收入60088萬元,比上年增長38.8%。其中,地方財政收入41033萬元,增長38.0%;工商稅收37162萬元,增長34.3%。與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的增值稅、營業稅等主體稅種增長較快,07年總量分別達到16568萬元、5714萬元,同比分別增長46.9%和23.4%。財政一般預算支出91142萬元,增長39.6%。其中,支農支出增長238.7%,科學支出增長818.5%;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增長128.7%。
年末全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人民幣口徑,下同)601588萬元,比上年末增加106871萬元,增長21.6%。其中,企業存款45846萬元,比年初增加2128萬元;農業存款14425萬元,比年初減少2486萬元;城鄉居民儲蓄存款496407萬元,比年初增加92733萬元。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310370萬元,比年初增加42445萬元,增長15.8%。其中,短期貸款259501萬元,增長20.8%;中長期貸款50869萬元,下降4.3%。在短期貸款中,農業貸款12.28億元,佔47.3%;工業貸款2.87億元,佔11.1%;商業貸款6.78億元,佔26.1%。
全年中資財產保險公司(人保)承保額29.2億元,保費收入1843萬元,賠付1367萬元;人壽保險保壽收入10293萬元,業務賠款和給付673萬元。
八、科學、教育、文化和衛生
年末全縣企事業單位共有各類技術人員7312人,比上年增長1.1%。全年全縣科學支出597萬元,比上年增長818.5%。72家民營科技企業共承擔國家級、省級和市縣科技計劃項目20項,4項科研成果獲得省級科技進步獎和重點新產品稱號。全年申請專利30件。
年末全縣共有各類學校269所,在校學生118111人,專任教師5406人;當年招生33058人,畢業生33938人。其中,普遍中學42所,專任教師2480人,在校學生57379人;職業中學1所,專任教師58人,在校學生6718人;小學215所(不含教學點20個),專任教師2800人,在校學生49347人。學齡兒童入學率99.97%;中學學齡兒童入學率98.38%;高中畢業生升學率57.38%。
2007年高考,全縣共錄取4779人。其中,文科1513人,理工科3164人,藝術類71人,體育類31人。應屆2169人,歷屆2176人。
年末全縣共有藝術表演團體、文化館、文物管理所、公共圖書館各1個,鄉鎮文化站20個。縣黃梅戲劇團全年外出演出90場,觀眾6萬人次。
年末全縣擁有縣級廣播電視台1座,鄉(鎮)廣播電視站20個,電視轉播發射台3座。全年製作電視節目時間200小時。有線廣播電視傳輸干線網路總長390公里。有線廣播電視用戶2.05萬戶。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90.9%,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96.87%。
年末全縣擁有室外全民健身公園、廣場4個,室內全民健射中心一個。設施較為齊全的縣體育活動中心建成並投入使用。
年末全縣共有衛生機構29個(不含診所等)。其中醫院、衛生院24個,婦幼保健所一個,血吸蟲病防治所一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一個,其他衛生機構2個。醫院、衛生院床位1272張;衛生技術人員1253人,其中醫生370人。
九、人口、人民生活和環境保護
2007年,據公安部門統計,全縣人口出生率10.69‰,死亡率4.08‰,自然增長率6.61‰。年末全縣總戶數188270戶,比上年增長1.9%。總人口687502人,增長0.5%。其中,男性人口354325人,女性人口333177人;農業人口612776人,非農業人口74726人。
2007年,全縣國有、城鎮集體及其他單位從業人員勞動報酬33949萬元,增長24.0%。其中,在崗職工工資總額33273萬元,增長27.9%;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20175元,增長27.9%。各鄉鎮三十戶抽樣調查統計,2007年全縣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4429元,比上年增加414元,增長10.3%;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993元,增長1.9%。
年末全縣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49.64億元,增長23.0%;人均儲蓄7220元,增長22.3%。
年末全縣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職工和參加農村養老保險的人員共達71751人。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的職工23340人。共有0.44萬城鎮居民得到最低生活保障。2007年底,全縣共有551741人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
年末全縣共有各種社會福利收養性單位29個,擁有床位479張,收養各類人員475人。各種不提供住宿的社區服務中心83個,開展活動項目20個。
年末全縣共有環境監察大隊和環境監測站各一個,煙塵控制區2個。全年全縣環境污染治理完成投資240萬元。
8. 安徽懷寧有哪些名勝古跡
普陀寺、金雞碑、獨秀公園、觀音洞、獨秀山風景區等。
1、普陀寺
雪山洞普陀寺,位於洪鋪鎮冶塘村女兒嶺西側,雪山洞為天然石灰岩溶洞,作為佛教勝地置佛像一尊,洞門面北,高4米,三層磚制斗拱,正中橫額楷書「岩脫金身」四字。普陀寺依洞而建,約三百平方米,為硬山式建築。
2、金雞碑
」金雞碑在全國僅存兩塊,除懷寧這塊保存完好外,福建省漳浦縣也立有一塊,但這塊還是懷寧藝人傳帶到閩南去的。由於金雞碑是研究我國戲曲史的活化石,故「金雞獎」即取名於此;1986年7月,省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獨秀公園
獨秀公園位於安徽省懷寧縣新縣城內,風景秀麗,內設有黃梅閣,陳獨秀史料館。
以中共黨史和懷寧地方文化為主題,內設新青年雕塑廣場、獨秀廣場、古樹廣場、黃梅戲廣場、陳獨秀故居廣場、景觀置石廣場、造型花架、木平台等景觀,集紀念、教育、研究、生態、旅遊、休閑等多種服務功能為一體。
4、觀音洞
觀音洞在雁盪山梅嶺西麓。洞似一大型石室,天然生成,洞內有一石柱懸垂至地,洞上及洞周石壁雕有觀音像。
這雁盪山算不得高,但是它勝在獨特的火山地質地貌,變幻多端的險峰奇嶂,更在於這獨一無二的觀音洞。觀音是中國老百姓熟知的佛教偶像,在佛門中,菩薩是僅次於佛的第二等級。
5、獨秀山風景區
」中國共產黨主要創始人之一的陳獨秀因仰慕家鄉獨秀山,而取筆名「獨秀」。山下觀音洞水庫碧波盪漾、風景宜人,有神秘莫測的觀音洞、神仙洞、天洞、地洞等溶洞群。
景區依託優美的自然山水景觀和豐富的人文歷史資源,建設集水上觀光、生態林業、人文景觀、民俗文化體驗和休閑度假為一體的綜合性旅遊項目。
9. 太湖縣的地理環境
太湖縣位於安徽省西南部、大別山區南緣,介於北緯30°09'至30°46'和東經115°45'至116°30'之間。
東鄰潛山、懷寧,南連望江,西南接宿松,西界湖北蘄春、英山,北毗岳西。東西相距64公里,南北相距23公里,總面積2040平方公里。 太湖縣屬皖西南丘陵低山區,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縣城西北面為重巒迭嶂的大別山余脈,海拔在800米以上的山峰有將軍山、桐山、山尖寨、六省坡、天華尖、芙蓉寨等16座,其中以將軍山最高,海拔1109米,是皖鄂兩省的天然屏障;
東南部除香茗聳秀、泊湖蓄美之外,大都為丘陵平畈交錯之地。縣境內主要河流為長河,發源於岳西多枝山,在杏花村南入縣境,納羊角河、同義河、薜義河、白沙河、安樂河、南陽河、黑岩河、青石河、小湖河、大湖河、寺前河、羅溪河諸水,入花涼亭水庫,下龍山,傍縣城,穿新倉,進潛山,匯皖河,再入長江。
長河縱貫全縣,境內總長81公里。全縣山地1242.41平方公里,佔61.18%;丘陵490.27平方公里佔24.14%;平原77.37平方公里,佔3.83%;水面222.25平方公里,佔10.85%。 全縣氣候四季分明,具有北亞熱帶季風氣候特徵。
冬季受西北內陸氣流控制,氣溫較低;
夏季受東南海洋氣流影響,炎熱潮濕。
年平均氣溫16.4℃。1月份平均氣溫3.7℃,7月份平均氣溫28.4℃。
極端最高氣溫40℃(1967年8月28日),極端最低氣溫-12.7℃(1969年2月6日)。年平均日照1937.7小時,無霜期249天,年平均降雨量1368.4毫米。
10. 誰知道懷寧
懷寧縣地處安徽省西南部,長江下游北岸,大別山南麓前沿。東靠安慶市,西鄰天柱山,南連望江,北接桐城。縣域面積1276平方公里,轄20個鄉鎮241個村(社區),人口69萬。下轄15鎮,5個鄉:
鎮:高河鎮、石牌鎮、月山鎮、洪鋪鎮、茶嶺鎮、金拱鎮、三橋鎮、黃墩鎮、江鎮鎮、小市鎮、臘樹鎮、黃龍鎮、公嶺鎮、平山鎮、馬廟鎮。
鄉:涼亭鄉、秀山鄉、清河鄉、雷埠鄉、石鏡鄉
懷寧,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早在20—70萬年前,就有人類在這方熱土上居住勞作,繁衍生息,創造了獨具特色的原始文明。目前境內已發現舊石器文化遺存12處,各類各時代文化遺址130處。自東晉義熙年間(405-418)建縣以來,懷寧至今已有1600多年歷史。南宋景定元年(1260)懷寧縣城隨安慶府遷至宜城(今安慶市),府、縣同城而治長達690餘年;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安徽布政使司自江寧移至安慶府,省、府、縣同城達190年,史稱懷寧為安徽的「首府首縣」。1998年,國務院批准懷寧縣人民政府駐地由石牌鎮遷至高河鎮。2002年1月,懷寧縣政府領導機關遷址高河。
縣城變遷 懷寧山川秀美,地理位置顯赫,境內有由北向南的崇山峻嶺,兩側為平崗及水網交錯的復雜地形,能攻能守,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歷史上,懷寧縣城屢經變遷,自東晉建縣以來,縣城搬遷足有十餘次之多,成為安徽乃至中國歷史上奇特的「遷城現象」。
首址梅城東晉義熙年間(405-418)始置懷寧縣時,縣治梅城(今潛山縣梅城),為原漢皖縣地。在設懷寧縣的同時,又於漢廬江郡的南部另設晉熙郡,下轄懷寧、新冶、南樓煩和陰安4縣,晉熙郡治亦設於梅城,郡、縣同城而治。此後,盡管州、郡屢經變更,但州、郡治所均在懷寧縣城。直至南宋嘉定十年(1217)第一次搬遷之前,懷寧縣城(今潛山縣梅城)一直為州、郡、府治所在地。
移治皖口 懷寧縣城的第一次變遷,是南宋嘉定十年(1217)四月。當時,金軍南下破光州(今河南潢川),為防金軍入侵,安慶知府黃干奏請朝廷,在「盛唐灣宜城渡之陰」(今安慶市)建築新城,安慶府由梅城搬遷至此,以備戰守。同年,懷寧縣治亦同時移至皖口(今安慶市大觀區山口鄉)。
遷治宜城 懷寧縣城的第二次變遷,是南宋景定元年(1260)三月。為防禦蒙古軍,沿江制置大使馬光祖復築宜城,懷寧縣治隨安慶府從皖口遷宜城附郭,從此府、縣同城,地域全屬懷寧縣,一直延續到清末。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安徽布政使司自江寧移治安慶府,自此安慶為安徽省治,懷寧縣城亦省垣所在,省、府、縣同城而治。
定治石牌 懷寧縣城的第三次變遷,可謂反反復復。1938年,日軍入侵安慶,縣治由安慶先後遷至三橋、石牌,抗戰勝利後,又由石牌遷回安慶。1949年4月23日,安慶解放,以懷寧縣城及下屬4鎮再建安慶市,懷寧縣治又相繼遷駐洪鋪、石牌。1950年5月撤銷市建置,市區劃歸懷寧縣,成立懷寧縣城關區,縣政府又由石牌遷來安慶。10月7日恢復安慶市,懷寧縣城於12月11日遷出安慶,定治石牌。
新城高河獨秀公園一角[1]
遷駐高河 懷寧縣城的第四次變遷,是世紀之交。1998年經國務院批准同意,懷寧縣人民政府駐地由石牌鎮遷至高河鎮。2002年1月,懷寧縣城實現整體搬遷。
編輯本段懷寧名人懷寧,人傑地靈,俊才輩出。明代有被譽為「文武雙雄」的文狀元劉若宰、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武狀元王來聘;清代有被康有為譽為「千年一人」的書法篆刻大師鄧石如,近現代有中國共產黨主要創始人、「一大」到「五大」總書記陳獨秀、「一代完人」王星拱,當代有「兩彈元勛」鄧稼先、「麥地詩人」海子等。懷寧是戲曲之鄉、教育之鄉、文化之鄉,是「京劇之父」徽劇的發源地,京劇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全國地方劇種之首——黃梅戲的發源地,我國「長詩之聖」、千古愛情絕唱《孔雀東南飛》的故事也發生在這里。
鄧石如鄧石如(1743—1805),清代篆刻家、書法家,鄧派創始人。初名琰,字石如,避嘉慶帝諱,遂以字行,後更字頑伯,因居皖公山下,又號完白山人、笈游道人、鳳水漁長、龍山樵長,安徽懷寧人。少好篆刻,客居金陵梅鏐家八年,盡摹所藏秦漢以來金石善本。遂工四體書,尤長於篆書,以秦李斯、唐李陽冰為宗,稍參隸意,稱為神品。性廉介,遍游名山水,以書刻自給。有《完白山人篆刻偶存》。
鄧稼先
鄧稼先
鄧稼先(1924—1986),安徽省懷寧縣人,書法大師鄧石如的六世孫,中國傑出的科學家、中國「兩彈」元勛,先後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和美國普渡大學,獲物理學博士學位,1950年回到祖國;他參加組織和領導我國核武器的研究、設計工作,是我國核武器理論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從原子彈、氫彈原理的突破和試驗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製試驗,均做出了重大貢獻;作為主要參加者,其成果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鄧稼先被稱為「中國原子彈之父」。
陳獨秀陳獨秀(1879-1942),原名慶同,官名乾生,字仲甫,號實庵。中國新文化運動的發起人和旗幟,中國文化啟蒙運動的先驅,五四運動的總司令,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先行者,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及首任總書記,中共一大至五大期間黨的最高領袖。
編輯本段人文景觀懷寧,鍾靈毓秀,物華天寶。境內「為眾山之祖」的獨秀山與天柱山遙相競奇,孤峰兀立,笑傲天穹,堪稱
孔雀東南飛影視基地[1]
一絕。國家級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孔雀東南飛」文化園也坐落於懷寧,園內有孔雀台、焦劉墓等大量歷史遺跡;懷寧還有乾隆牡丹、安徽龜化石遺址、王家山新石器遺址等諸多人文景觀;其中省級文物「金雞碑」,被譽為古代戲劇的活化石,中國電影界「金雞獎」由此得名;另外,境內還有鐵硯山房、陳獨秀墓、海子故居等豐富的旅遊資源。懷寧縣歷來被稱為「魚米之鄉」,擁有耕地48萬畝、山場50萬畝、水面18萬畝,是全國商品糧基地縣、全國商品豬基地縣、全國農業產業化試點縣、全省畜牧業十強縣。境內有銅、鐵、無煙煤、大理石、花崗石、石灰石等30多種礦產,其中石灰石的探明儲量達30億立方米。
編輯本段交通區位
懷寧縣區點陣圖
懷寧,區位優越,交通便捷。素有「瀕長江、襟江淮、控鄂贛」之稱,合九、合安鐵路,滬蓉、濟廣、合安高速公路,206、318國道,212、209省道穿境而過,安慶火車西站、石門湖碼頭坐落境內,安慶民航機場、長江貨運碼頭亦緊鄰縣境。懷寧距天柱山民航機場、長江貨運碼頭不到1個小時的車程,為皖西南重要的交通樞紐之一。
編輯本段名優特產懷寧貢糕:懷寧貢糕是安徽省懷寧縣傳統名特產品,相傳此糕在大
懷寧貢糕[2]
明永樂年間曾做為貢品上貢給皇帝朱棣品嘗,因此得名為"貢糕"。至今已有500多年生產歷史。該產品潔白柔軟,香甜味美,是老少皆宜的營養食品,在省內外享有盛名,暢銷全國各地。懷寧貢糕生產廠家眾多,其中品質最為上乘的是懷寧縣食品廠生產的頂雪貢糕,因其色如高山之巔白雪,故名「頂雪糕」。頂雪貢糕選料講究,做工精細,主要原料採用本地出產的優質糯米,佐以精細白糖、麻油、桔餅、核桃仁、紅綠絲,經過精炒、細磨、潤潮、清蒸、切片等多道工序精製成。該產品外觀潔白,質地柔軟,香甜適度,酥鬆可口,營養豐富。當地群眾將頂雪貢糕視為吉慶的象徵,每逢佳節喜慶,互相饋贈,以示糕(高)為糕(高)去之吉祥寓意。頂雪貢糕是「安徽省旅遊指定產品」。
編輯本段經濟發展懷寧,民風淳樸,環境優良。著眼於打造「平安懷寧」、「活力懷寧」、「魅力懷寧」,懷寧投資硬、軟體環境得到明顯優化。先後獲得「浙商(省外)投資潛力城市」、「安徽省平安縣」、「全國金融生態縣」、「全國綠化模範縣」、「全國平安建設先進縣」、「中國民間文化藝術(黃梅戲)之鄉」、「中國面點師之鄉」等多項殊榮。連續5年躋身「全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百強」,兩度躋身「安徽省投資環境十佳縣」,縣經濟開發區被評為「全省十佳開發區」,懷寧正日益成為國內外客商競相投資的熱土。
懷寧,生機勃發,魅力無限。近年來,懷寧縣緊扣「三年倍增、躋身十強、全面達小康」發展目標,圍繞「百億懷寧、十億財政」目標任務,積極搶抓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全面啟動建設重大機遇,以扎實開展創先爭優活動為動力,進一步解放思想、硬化舉措,經濟社會保持了平穩較快發展態勢。2011年實現縣內生產總值135億元,同比增長15.1%;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5.84億元,超全年目標16個百分點,增長39.8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92億元,增長26%;規模工業總產值190億元,增長40.7%。!
這是一個新的起點,這是一次新的跨越。懷著「十一五」豐收的喜悅,邁著「十二五」前行的腳步,「懷抱天下、寧靜致遠」的懷寧兒女正張開熱情的雙臂,竭誠歡迎四海賓朋、五湖客商前來觀光旅遊、投資興業、共謀發展!
懷寧的明天會更好!
講了這么多希望采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