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亞述地理環境

亞述地理環境

發布時間: 2021-02-11 06:20:15

A. 地理環境與文明的關系

古代的生產力是十分落後的,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也是十分有限的,因此選擇在哪個地方生存、繁衍是十分重要的,一種文明一方面可能因為選擇了自然條件比較好的繁衍地就可以興盛起來,另一方面也可能自然條件的變化使文明毀掉。作者雖不是地理環境決定論者,但認為地理環境對古代文明確實有非常大的影響,本文僅從幾大古文明的興衰來談一下地理環境對古文明的影響。
一、 地理環境對古代兩河流域文明的影響
所謂兩河流域,指的是發源於西亞塔失魯山和扎格羅斯山的兩條河—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及其支流流過的地區。這兩條河流在巴格達附近幾乎相匯有分開,到距離波斯灣大約八十公里的地方才相匯。從巴格達以下,兩河流域所造成的肥沃沖積平原,就是兩河流域古文明孕育和成長的地方。這塊沖積平原的南半部古時成為蘇美爾,北半部稱為阿卡德,又可以成為巴比倫,巴比倫的北面成為亞述。
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是在乾燥環境中的水分充足的沖積地。兩河的水源是土耳其東部的積雪,它們每年泛濫程度的大小取決於積雪融化的快慢,泛濫的時間一般在四月到六月。從水源頭到三角洲的距離很短,所以沖積的比較劇烈。兩河流經大片的沼澤地時,河水大量蒸發,在到達三角洲入海口時沉澱了大量的鹽分,所以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一直存在鹽鹼化的問題。幼發拉底河河床的中間部分比周圍高,泛濫的河水就會在幾個星期中停留在臨近的泛濫盆地中,盆地因此沉積了大量的鹽分。要保持土壤的肥力,兩河流域的人們需要修建灌溉網路來控制河水的泛濫。如果不做維護,任河水泛濫,兩河流域的平原將不能夠耕作。在歷史上,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不斷有棄耕的土地,古代文明中心不斷北移,從蘇美爾到阿卡德再到亞述,於土地棄耕有一定的關系。在美索不達米亞的北部,河流比較婉轉曲折,因為北部多山。隨著時間的推移,河道有所改變。從烏魯克晚期到烏爾第三王朝,居民主要集中在三角洲地區,但是隨著南部鹽鹼化的不斷加劇,居民逐漸北移。
在沒有先進的水利技術的條件下,北部河谷地區很難維持灌溉網路,隨著水利技術的不斷提高,帝國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興修水利工程,北部逐漸成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南部的鹽鹼化問題變得越來越重。在一個時期,農作物的產量下降了一半,但是需要種子的數量卻增加了一倍多。長期連續的耕作,不做設當的休耕,加速了鹽鹼化的進程;常年的灌溉使得地下水位保持在很高的位置,鹽分不能被沖刷掉,停留在地表上層。鹽鹼化的一個重要後果就是人們不斷地北移,從蘇美爾到阿卡德再到亞述,三角洲地區再也沒能恢復往日的輝煌。
二、 地理環境對古埃及文明的影響
古埃及文明發源於非洲北部一片廣袤的沙漠地區。尼羅河自南向北從這里流過,留下了一條狹長的河谷,與河谷相對應的是兩邊的沙漠地帶,河谷和沙漠構成了古埃及人生活環境的組成部分 。埃及的東西兩邊都是沙漠,北面是地中海,地理位置上比較孤立,這種孤立性是古埃及人對外交流比較困難,但另一方面這種孤立性使埃及不容易遭到外敵的入侵,有利於保持文明的延續性。希羅多德說過:「埃及是尼羅河的贈禮。」這句話高度概括了尼羅河對古埃及文明的重要意義。可以說,在乾燥的北非沙漠中,如果沒有尼羅,也就不會有埃及的文明。尼羅河發源於非洲中部的維多利亞湖,主要有兩條支流:白尼羅河和青尼羅河,白尼羅河的水量比較穩定。尼羅河全長六千多公里,在埃及境內有一千多公里,流經開羅時分為五條支流呈放射狀流入地中海。古埃及人把尼羅河三角洲稱為「下埃及」,把開羅以南比較狹長的地帶稱為「上埃及」,古埃及的國王自稱「上下埃及之王」,這個稱號反映了河谷與三角洲在地理上差別。
尼羅河的定期泛濫為河谷帶來了大量的沃土,使之成為古代埃及人的樂園。每年的七月,尼羅河的水位逐漸上漲,並溢出河床流向河谷,每年的九月份達到高潮,整個河谷都淹沒在河水中,河水退後,留下了一層淤泥,這些淤泥富含磷酸鹽和腐殖質,是農作物生長的沃土。由於河水在大多數的時候都定期泛濫,及時帶來天然化肥,使得這個地區的農業發展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尼羅河不僅為農業提供了有利的條件,而且還避免了兩河流域的鹽鹼化問題。在收獲之後,隨之而來的是幾個月的乾旱,使水澇和鹽鹼化問題得以避免。此外,由於淤泥的沉澱,河兩岸地面升高,河水泛濫不是沖破堤岸,而是順著河渠慢慢地流出去,在這個過程中形成了許多的小池塘。在盛水期,這些小池塘可以儲存許多水,在枯水期的時候在倒流出來。這一方面可以使土壤充分地吸收水分,避免了鹽鹼化的問題,另一方面又可以補充灌溉。
沙漠雖然不能讓古埃及人居住,但是沙漠中的資源對古埃及人有著較大的吸引力。西部沙漠地勢相對平坦,分布著幾個綠洲,綠洲中產一些寶石,西部沙漠對古埃及人的影響僅限於此。東部沙漠對古埃及人的生活較為密切。這里的山比較多,石料豐富,古埃及人建金字塔所用的石料大都是從這里弄得;東部沙漠和南部沙漠中還有儲量較豐富的金礦,這是最吸引古埃及人的地方。對沙漠中各種礦產資源的開采,是埃及人經濟生活的重要環節。沒有積極開發沙漠的願望和勇氣,就不會有金字塔和卡納克神廟的奇跡,和令後世贊嘆不已的其它成就。
三、 地理環境對古希臘文明的影響
古代希臘人的故鄉既包括被愛琴海環繞的巴爾干半島,也包括海洋周圍的其它地區,愛琴海上有許許多多的島嶼,這些島嶼就成為古代希臘人向外拓展的墊腳石。希臘半島的東部比西部發達,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東部的海岸線比較曲折,航海條件較好,而且面朝東方的古代文明發達地區,有條件汲取埃及、西亞文明的成果並與之進行各種交流。位於半島的科林斯地峽延長了動不得海岸線,形成幾個獨立的島嶼,並將它們推向大海的懷抱,使得古代歷史上重要的商貿中心都集中在東部。
希臘半島上多山,一系列崎嶇的山地將希臘與巴爾干半島的北部分割開來,北部成為馬其頓。希臘半島上的山不高,最高的不過一萬英尺,但是這些比較陡峭,不易翻越,這就使希臘南部免遭北部民族的入侵,這也是古希臘能形成城邦政治的一個原因。希臘半島上沒有大平原,也沒有利於農業灌溉和交通的大河,農業不是很發達。希臘的海岸線比較曲折,幾乎所有的城邦離海岸線都不超過四十公里。對當時的希臘人來說,半島上唯一的交通途徑就是崎嶇的泥路,陸路交通既緩慢有昂貴;海上經常有風,而且海盜很多,走海路很不安全,所以當時的希臘大都不願意出門,這可能是希臘形成城邦政治的部分原因。希臘半島的礦產資源較豐富,礦產資源的開采較早。希臘屬於地中海氣候,冬季潮濕多雨,夏季乾燥少雨。冬季只有高山地區有雪,其餘的地方基本不下雪,但是也會有大風和寒冷的天氣。每年的降雨量很不一樣,農業收成不穩定,時好時壞。希臘人自己認為除了偶爾的自然災害外,當地的氣候是全世界最理想的。亞里士多德相信氣候決定著人們的政治命運,希臘的天氣不冷也不熱,對希臘人的體力和智力發展都有好處。他們能保持自由,並創造出最好的政治制度,如果他們能在自己的心中保持政治上的統一,他們就能征服整個世界。
綜上所述,地理環境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古文明的產生、發展。西亞之所以有這樣的文明,埃及之所以有那樣的文明,希臘之所以有不同於它們的文明,跟地理環境是有很大的關系的,為什麼金字塔出現在埃及而不是出現在希臘,為什麼城邦政治盛行於希臘而不是西亞,這跟地理環境是有一定的關系的。

B. 試述地理環境與文明的關系

中國和希臘文明和地理環境的關系。
就希臘文明而言,它所受到的地理環境的影響主要是:一、在整體地理環境內,希臘居民的活動范圍局限在了地中海的周邊,而沒有深入到陸地內部。內陸居民和沿海居民不存在頻繁的交流,形成了一個個分散的、與母邦相獨立的殖民點。二、在希臘的中心地理環境,愛琴低地帶則形成了以畜牧、園藝(橄欖、葡萄)來彌補種植業不足的農業特色,且以個體家庭生產為主,而地中海的整體地理環境特點(同一的氣候、便利的海上交通、碎化的土地)使這一特色在後續希臘殖民發展中得到延續。三、地中海及希臘半島並沒有為希臘人提供過多的適宜農業發展的土地。對土地需求比較大,爭奪比較的激烈。而地中海便利的航行條件有利於希臘人沿著海岸線尋找土地。地中海周邊同質的氣候也促進了此點的發生。四、希臘本島的中心地理環境與地中海以內的其他地區相比(埃及、小亞細亞等),無壓倒性的優勢。
就中國文明而言,它所受到的地理環境的影響主要是:一、整體地理環境內,中國文明曾存在沿海岸線(環渤海)發展、向內陸發展(黃河中下游)兩個大方向。內陸適宜農業發展的土地資源的豐富及海上航行條件的惡劣,使得中國文明最終選擇面向內陸發展。二、中國文明的中心地理區:黃河中下游地區的豐富土地資源使因農業發展而需求土地的文明交匯此處,並不斷碰撞、沖突、交流,最終融為一體,形成了以宗族為組織進行大規模協作的農業生產方式,而整體地理環境內大量可開發的土地又保證這種特色的延續。三、以中原為中心的核心區不但土地資源豐富、而且與其他文明區交通便利、交往頻繁,從而促進了多源文明相互之間的交融。四、中心地理環境以內發展農業的優越條件超越了整體地理環境以內的其他地區。
【網路貼吧 先秦中國和古代希臘文明起源的地理環境之比較】

C. 亞洲主要地區的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概況

亞洲是亞細亞洲的簡稱:
亞細亞洲(字源古希臘語:Ασία;拉丁語:Asia),簡稱亞洲, 是七大洲中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一個洲。其覆蓋地球總面積的8.6%(或者總陸地面積的29.4%)。人口總數約為40億,佔世界總人口的60%。
亞洲絕大部分土地位於東半球和北半球。其傳統上被定義為非洲-亞歐大陸的一部分。非洲-歐亞大陸的西部則為歐洲。亞洲與非洲的分界線為蘇伊士運河。蘇伊士運河以東為亞洲。亞洲與歐洲的分界線為土耳其海峽、烏拉爾山脈、大高加索山脈、裏海和黑海。烏拉爾山脈以東及大高加索山脈,裏海和黑海以南為亞洲。大陸東至白令海峽的傑日尼奧夫角(西經169度40分,北緯60度5分),南至努沙登加拉群島(東經103度30分,南緯11度7分),西至巴巴角(東經26度3分,北緯39度27分),北至切柳斯金角(東經104度18分,北緯77度43分),最高峰為聖母峰。跨越經緯度十分廣,東西時差達11小時。西部與歐洲相連,形成地球上最大的陸塊亞歐大陸。
亞洲東面是太平洋、北面是北冰洋,南面則瀕臨印度洋,西面以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與歐洲分界,西南面隔亞丁灣、曼德海峽、紅海與非洲相鄰,東北面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
亞細亞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名稱,希臘人稱呼他們的東方(一說為太陽升起的地方)為亞細亞,可能是來源於亞述人的名稱,亞述一詞在亞述的語言中也代表東方,原來只指希臘東方的小亞細亞半島,後來擴展到包括所有東方地區。
洲名釋義: 古代腓尼基語,意為「東方日出之地」,與歐洲「西方日落之地」相反。
面 積: 4400萬平方千米,世界第一大洲。
人 口: 2000年人口達36.72億人,約佔世界總人口的60.5%。
種 族: 黃種人約佔全洲人口的3/5以上,其次是白種人,黑種人很少。
語 言: 分屬於漢語、漢藏語系、南亞語系、阿爾泰語系、朝鮮語系、日本語系、馬來-波利尼西亞語系、達羅毗荼語系、閃米特-含米特語系、印歐語系。
宗 教: 亞洲是佛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三大宗教發源地。
氣 候: 亞洲大陸地跨寒、溫、熱三個氣候帶。氣候的主要特徵是:氣候類型復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影響范圍廣,溫帶大陸性氣候分布廣。
自然資源: 礦產種類多,儲量大,石油、鐵、錫等儲量居各洲首位;森林總面積約佔世界可開發森林總面積的13%;可開發水力資源年可發電量達26000億千瓦時,佔世界可開發水力資源量的27%;沿海漁場面積約佔世界沿海漁場總面積的40%。
經 濟: 除日本、新加坡、韓國等國家外,亞洲大多數國家的經濟以農業、礦業為主。各國各地區工業發展水平和部門、地域結構差異顯著,絕大多數國家工業基礎薄弱,采礦業、農產品加工業及經紡工業佔主要地位。
位於東半球的東北部,東瀕太平洋,南臨印度洋,北瀕北冰洋,西達大西洋的屬海地中海和黑海。
大陸東至傑日尼奧夫角(西經169度40分,北緯60度5分),南至皮艾角(東經103度30分,北緯1度17分),西至巴巴角(東經26度3分,北緯39度27分),北至切柳斯金角(東經104度18分,北緯77度43分)。在各洲中所跨緯度最廣,具有從赤道帶到北極帶幾乎所有的氣候帶和自然帶。所跨經度為除南極洲外最廣的洲,東西距離最長的洲,東西時差達11小時。
西北部以土耳其海峽、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黑海、大高加索山脈、 博斯普魯斯海峽、達達尼爾海峽同歐洲分界;西南隔蘇伊士運河、紅海與非洲相鄰;東南面隔海與大洋洲相望 ;東北隔寬僅86千米的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對。
亞洲面積4400萬平方千米(包括島嶼),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9.4%,是世界上最大的一洲。亞洲大陸與歐洲大陸毗連,形成全球最大的陸塊——亞歐大陸, 總面積約5071萬平方千米,其中亞洲大陸約佔4/5。
亞洲名稱的由來
亞洲是世界七大洲中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一個洲。它的名字也最古老。全稱是亞細亞洲,意思是「太陽升起的地方」。其英文名為Asia。相傳亞細亞的名稱是由古代腓尼基人所起。頻繁的海上活動,要求腓尼基人必須確定方位。所以,他們把愛琴海以東的地區泛稱為「Asu」,意即「日出地」;而把愛琴海以西的地方則泛稱為「Ereb」,意為「日沒地」。Asia一詞是由腓尼基語Asu演化來的,其所指的地域是不很明確的,范圍是有限的。到公元前一世紀Asia已成為羅馬帝國的一個行政省的名稱,以後才逐漸擴大,包括現今整個亞洲地區,成為一個世界最大的洲名。
亞洲是「亞細亞洲」的簡稱。「亞細亞洲」該詞來源於古代西亞等地古人的閃米特語。亞細亞的意思是指東方日出的地方。亞洲是世界文明古國中國、印度、巴比倫的所在地,又是佛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的發詳地,對世界文化的發展有著重大的影響。
亞洲位於東半球的東北部,東瀕太平洋,南臨印度洋,北濱北冰洋,西達大西洋的屬海地中海和黑海。大陸東至傑日尼奧夫角(西經169度40分,北緯60度5分),南至皮艾角(東經103度30分,北緯1度17分),西至巴巴角(東經26度3分,北緯39度27分),北至切柳斯金角(東經104度18分,北緯77度43分)。在各洲中所跨經度第二廣,具有從赤道帶到北極帶幾乎所有的氣候帶和自然帶。所跨緯度亦最廣,東西時差達11小時。西北部以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博斯普魯斯海峽、達達尼爾海峽同歐洲分界;西南隔蘇伊士運河、紅海與非洲相鄰;東南面隔海與大洋洲相望;東北隔寬僅86千米的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對。亞洲面積4400萬平方千米(包括島嶼),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9.4%,是世界上最大的一洲。亞洲大陸與歐洲大陸毗連,形成全球最大的陸塊——亞歐大陸,總面積約5071萬平方千米,其中亞洲大陸約佔4/5。

亞洲地理集錦
喜馬拉雅山脈——世界最高大的山脈,海拔超過7000米的山峰有50多座。
珠穆朗瑪峰——喜馬拉雅山脈主峰,世界最高峰,海拔8844.3米
青藏高原——世界最高的大高原,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稱。
西西伯利亞平原——亞洲最大的平原,面積260萬平方千米。
裏海——世界最大的湖泊、或鹹水湖,面積約37萬平方千米。
貝加爾湖——世界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最深處達1620米,蓄水量2.3萬立方千米。
死海——湖面低於海平面400米,是世界陸地最低點。由於湖水含鹽量過大,湖水中除細菌外,其他生物不能生存。
阿拉伯半島——世界最大半島,面積約300萬平方千米。
馬來群島——世界最大的群島,散布在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廣闊海域,包括島嶼2萬多個,面積243萬平方千米。
[編輯本段]居民

截止2007年上半年,亞洲人口35.13億,世界人口65.67億。人口1億以上的有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日本、孟加拉國和巴基斯坦。城市人口約佔全洲人口的18%。人口分布以中國東部、日本太平洋沿岸、爪哇島、恆河流域、印度半島南部等地最密集,每平方千米達300人以上。
新加坡平均每平方千米可達4400多人,是亞洲人口密度最大的國家。人口密度最小的國家是蒙古,平均每平方千米僅1人多;沙烏地阿拉伯、阿曼等國家平均每平方千米5-7人。亞洲的種族、民族構成非常復雜,尤以南亞為甚。黃種人(又稱蒙古利亞人種)為主要人種。其餘為白種人、棕色人及人種的混合類型。
全洲大小民族、種族共有約1000個,約佔世界民族、種族總數的一半。其中有十幾億人口的漢族,也有人數僅幾百的民族或部族。根據語言近似的程度,亞洲的居民分屬漢藏語系、南亞語系、阿爾泰語系、朝鮮語和日本語(有人認為這兩種語系未定)、馬來—波利尼西亞語系、達羅毗茶語系、閃米特-含米特語系、印歐語系等。亞洲是佛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三大宗教的發源地。
亞洲人口最多的國家是中國,第二是印度。
[編輯本段]表:亞洲各國的面積、人口
了解一下亞洲的各國:(中國2007.1.1-131 425萬人 2007.4.3-131 719萬人 增加294萬人)7.2(131 908)
國家名稱 首都 人口(萬) 面積(平方公里)
中華人民共和國 北京 1,362,044,605 9,584,492
巴林 麥納麥 75.6397 665
韓國 首爾 4,832.4000 98,480
黎巴嫩 貝魯特 367.7700 10,452
東帝汶 帝力 106 14,874
尼泊爾 加德滿都 2,587.3917 140,800
泰國 曼谷 6,235.4402 514,000
巴基斯坦 伊斯蘭堡 14,766.3429 803,940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阿布扎比 230 83 600
不丹 廷布 80 46 000
阿曼 馬斯喀特 309 500 240
亞塞拜然 巴庫 86 600 770
朝鮮 平壤 122 762 2 280
菲律賓 馬尼拉 299 700 7 070
柬埔寨 金邊 181 035 1 050
卡達 多哈 11 43757
吉爾吉斯斯坦 比什凱克 195 500 466
馬爾地夫 馬累 298 27.3
馬來西亞 吉隆坡 329 733 2 117
蒙古 烏蘭巴托 1 566 500 260
沙烏地阿拉伯 利雅得 2 240 000 1 915
汶萊 斯里巴加灣市 5 765 30.7
寮國 萬象 236 800 520
日本 東京 12800 377800
土庫曼 阿什哈巴德 488 100 466
哈薩克 阿斯塔納 2 724 900 1 680
巴勒斯坦國 耶路撒冷 164,741,924
塔吉克 杜尚別 143 100 600
喬治亞 第比利斯 69 700 540
科威特 科威特城 17 818 170
敘利亞 大馬士革 185 180 1 500
印度 新德里 2 974 700 96 020
印度尼西亞 雅加達 1 904 443 20 350
亞美尼亞 埃里溫 29 800 378
阿富汗 喀布爾 652 300 2 210
烏茲別克 塔什干 447 400 2 370
斯里蘭卡 科倫坡 65 610 1 830
伊拉克 巴格達 441 839 2 120
越南 河內 329 556 7 650
伊朗 德黑蘭 1 645 000 7 100
葉門 薩納 531 869 1 610
約旦 安曼 96 188 458
緬甸 內比都4] 676 581 4 680
孟加拉國 達卡 143 998 12 200
新加坡 新加坡 647 340
以色列 特拉維夫 [2] 580
土耳其 安卡拉 769 360 6 280
塞普勒斯 尼科西亞 788,457 9 251
註:[1] 根據聯合國關於巴勒斯坦分治決議規定,在巴勒斯坦地區建立的阿拉伯國面積為1.15萬多平方千米,後誒以色列佔領,1988年11月,巴勒斯坦國宣告成立,但未確定疆界。
[2] 根據1947年聯合國關與巴勒斯坦分治決議的規定,以色列的面積為1.49萬平方千米。
[4] 緬甸於2005年底由仰光遷都至內比都
[編輯本段]自然環境

亞洲的大陸海岸線綿長而曲折,海岸線長69900千米。是世界上海岸線最長的一洲。海岸類型復雜。 多半島和島嶼,是半島面積最大的一洲。阿拉伯半島為世界上最大的半島(面積約300萬平方公里)。加里曼丹島為世界第三大島。亞洲地形總的特點是地表起伏很大,崇山峻嶺匯集中部,山地、高原和丘陵約佔全洲面積的3/4。全洲平均海拔950米,是世界上除南極洲外地勢最高的一洲。全洲大致以帕米爾高原為中心,向四方伸出一系列高大的山脈,最高大的是喜馬拉雅山脈。在各高大山脈之間有許多面積廣大的高原和盆地。在山地、高原的外側還分布著廣闊的平原。亞洲有許多著名的高峰,世界上海拔8 0 0 0 米以上的高峰,全分布在喀喇昆侖山脈和喜馬拉雅山脈地帶,其中有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海拔8 8 4 4.43米。亞洲有世界陸地上最低的窪地和湖泊--死海(湖面低於地中海海面3 9 2 米),還有被稱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亞洲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洲。東部邊緣海外圍的島群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地區。東部沿海島嶼、中亞和西亞北部地震頻繁。亞洲的許多大河發源於中部山地,分別注入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內流區主 要分布在亞洲中部和西部。亞洲最長的河流是長江,長6397千米;其次是黃河,長5464千米;湄公河長4500千米。最長的內流河是錫爾河(2991千米),其次是阿姆河和塔里木河(2179千米)。貝加爾湖是亞洲最大的淡水湖和世界最深的湖泊。
亞洲地跨寒、溫、熱三帶,其氣候基本特徵是大陸性氣候強烈,季風性氣候典型,氣候類型復雜。北部沿 海地區屬寒帶苔原氣候。西伯利亞大部分地區屬溫帶針葉林氣候。東部靠太平洋的中緯度地區屬亞洲地形圖季風氣候,向南過渡到亞熱帶森林氣候。東南亞和南亞屬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赤道附近多屬熱帶雨林氣候。中亞和西亞大部分地區屬沙漠和草原氣候。西亞地中海沿岸屬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西伯利亞東部的上揚斯克和奧伊米亞康極端最低氣溫曾達攝氏-71度,是北半球氣溫最低的地方。
亞洲氣候類型復雜多樣的原因
1、南北跨的緯度多,熱量條件相差大。
2、東西跨的經度多,降水條件差異大,
3、地形復雜,地形類形多樣,海拔高差大。
亞洲的島嶼主要集中在東南海面。約有幾萬個大小島嶼,總面積為320萬平方公里,其中面積超過10萬平方公里的大島有6個(加里曼丹島、蘇門答臘島、幾內亞島、蘇拉威西島、爪哇島和本州島)。
亞洲是世界上大江大河匯集最多的大陸,長度在100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8條之多,其中4000公里以上的有5條(長江、黃河、湄公河、和黑龍江)。
亞洲地跨寒、溫、熱三帶,是世界上氣候差別最大的一個洲。 亞洲礦產資源種類繁多,儲量大。主要有煤、鐵、石油、錫、銻、鎢、銅等,其中最著名的是西亞的石油和東南亞的錫。農產品在世界上佔有重要的地位,稻穀和天然橡膠佔世界總產量的90%以上,棉花、椰子、胡椒、木棉、柚木、黃麻、茶葉的產量也名列前茅。
亞洲是世界文明古國中國、印度和巴比倫的所在地,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佛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的發源地。亞洲人民為世界文化做出了偉大的貢獻。
[編輯本段]自然資源

亞洲礦產資源豐富,種類繁多,富集區多。主要礦藏有煤、鐵、石油、錫、鎢、銻、銅、鉛、鋅、錳、菱鎂礦、金、石墨、鉻等。石油、錫、菱鎂礦、鐵等的儲量均居各洲首位,錫礦儲量約佔世界錫礦總儲量60%以上。亞洲的森林面積約佔世界森林總面積的13%。 可利用的水力資源也極豐富。亞洲沿海漁場面積約佔世界沿海漁場總面積的40%,著名的漁場主要分布在大陸東部沿海,有中國的舟山群島、台灣島和西沙群島漁場,以及鄂霍次克海、北海道、九州等漁場。
[編輯本段]經濟概況
在古代,亞洲人民就創造了燦爛的文化。有素稱發達的農業和手工業,有許多科學發明創造,對世界經濟 的發展作出了偉大的貢獻。16世紀以後,西方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相繼侵入,許多國家和地區先後淪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經濟遭到了嚴重摧殘,民族經濟發展緩慢。致使許多國家和地區長期處於貧困落後的狀態。目前,亞洲除日本外,大多數國家為發展中國家。農業在亞洲各國中占重要地位。稻穀、天然橡膠、金雞納霜、馬尼拉麻、柚木、胡椒、黃麻、椰干、茶葉等的產量分別佔世界總產量80%--90%以上,原油、魚、大豆 、棉花產量均佔世界總產量30%--40%,錫精礦產量約佔世界總產量60%左右,鎢精礦、花生、芝麻 、煙草、油菜籽的產量均佔世界總產量的45%,木棉 、蠶絲、椰棗等的產量和牲畜總頭數也居世界前列。絕大多數國家工業基礎薄弱,采礦業和農產品加工業較先進,重工業正在發展。中國東半部、日本、韓國、爪哇島、斯里蘭卡西部、印度中部、土耳其西部交通發達。 東南沿海海上運輸發達。廣大內陸地區和沙漠地區以畜力為主。
[編輯本段]地理區域
在地理上習慣分為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中亞和北亞。
東亞:指亞洲東部。包括中國、朝鮮、韓國、蒙古和日本。面積約1170萬平方千米。人口13億多。 地勢西高東低,分四個階梯。中國西南部稱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東南半部為季風區,屬溫帶闊葉林氣候和亞熱帶森林氣候;西北部屬大陸性溫帶草原、沙漠氣候;西南部屬山地高原氣候。5-10月東部沿海受台風影響。礦物資源以煤、鐵、石油、銅、銻、鎢、鉬、金、菱鎂礦、石墨等最豐富。東亞是稻、薯蕷、糜子、蕎麥、大豆、薴麻、茶、油桐、漆樹、柑橘、桂圓、荔枝、人參等栽培植物的原產地。所產稻穀佔世界稻穀總產量40%以上,茶葉佔世界總產量25%以上,大豆佔20%。棉花、花生、玉米、甘蔗、芝麻、油菜籽、蠶絲等的產量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
東南亞:指亞洲東南部地區。包括越南、寮國、柬埔寨、緬甸、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 菲律賓、汶萊、東帝汶等國家和地區。面積約448萬平方千米。人口45000多萬。地理上包括中南半島和南洋群島兩大部分。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地區之一。 群島區和半島的南部屬熱帶雨林氣候,半島北部山地屬亞熱帶森林氣候。礦物以錫、石油、天然氣、煤、鎳、鋁土礦、鎢、鉻、金等為重要。東南亞是檸檬、黃麻、丁香、豆蔻、胡椒、香蕉、檳榔、木菠蘿、馬尼拉麻等熱帶栽培植物的原產地,盛產稻米、橡膠、香料、柚木、木棉、金雞納霜及熱帶水果。
南亞:指亞洲南部地區。包括斯里蘭卡、馬爾地夫、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國、尼泊爾、不丹。面積約437萬平方千米。人口10億以上。本區北部為喜馬拉雅山脈南麓的山地區,南部印度半島為德干高原,北部山地與德干高原之間為印度河-恆河平原。北部和中部平原基本上屬亞熱帶森林氣候,德干高原及斯里蘭卡北部屬熱帶草原氣候,印度半島的西南端、斯里蘭卡南部和馬爾地夫屬熱帶雨林氣候,印度河平原屬亞熱帶草原、沙漠氣候。礦物資源以鐵、錳、煤最豐富。 南亞是芒果、蓖麻、茄子、香蕉、甘蔗,以及蓮藕等栽培植物的原產地。所產黃麻、茶葉約佔世界總產量1/2左右。稻米、花生、芝麻、油菜籽、甘蔗、棉花、橡膠、小麥和椰乾等的產量在世界上也占重要地位。
西亞:也叫西南亞,指亞洲西部。包括阿富汗、伊朗、土耳其、塞普勒斯、敘利亞、黎巴嫩、巴勒斯坦、 約旦、伊拉克、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葉門、阿曼、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卡達和巴林。面積約700多萬平方千米。人口20000多萬。高原廣布,北部多山脈。北部山地高原與南部阿拉伯半島之間為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所沖積而成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氣候乾燥。南部沙漠面積廣大。本區地中海、黑海沿岸地區和西部山地屬地中海式氣候,東部和內陸高原屬亞熱帶草原、沙漠氣候,阿拉伯半島的大部分地區屬熱帶沙漠氣候。石油的儲量和產量在世界上占重要的地位。西亞是胡蘿卜、甜瓜、洋蔥、菠菜、苜蓿、椰棗等栽培植物和阿拉伯駱駝、阿拉伯馬、安哥拉山羊、安哥拉兔等著名畜種的原產地。
中亞:指中亞細亞地區。狹義講只包括土庫曼、烏茲別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四國的全部和哈薩克的南部。本區東南部為山地,地震頻繁,屬山地氣候;其餘地區為平原和丘陵,沙漠廣布,氣 候乾旱,屬溫帶和亞熱帶沙漠、草原氣候。礦物以天然氣、石油、煤、銅、鉛、鋅、汞、硫黃和芒硝較重要。 中亞是豌豆、蠶豆、蘋果等栽培植物以及卡拉庫爾綿羊的原產地。出產棉花、煙草、稻米、蠶絲、羊毛和葡萄 、蘋果等。
北亞:指俄羅斯亞洲部分的西伯利亞地區。西部為西西伯利亞平原,中部為中西伯利亞高原和山地,東部為遠東山地。極圈以北屬寒帶苔原氣候,其餘地區屬溫帶針葉林氣候。河流結冰期六個月以上。礦物以石油、 煤、銅、金、金剛石較重要。出產麥類、馬鈴薯、亞麻和木材等。
[編輯本段]亞洲最中心的點
亞洲最中心的點,亞洲大陸地理中心,位於烏魯木齊市南郊烏魯木齊縣永豐鄉的包家槽子村境內。地理座標為北緯43°40『37",東經37°19『52"。
亞洲大陸地理中心是指亞洲大陸范圍內處於均衡位置的點,它距大陸周邊海岸線最遠,大陸性最強。經中國科學院新疆地理研究所兩年多的測算和實地考察,勘定為北緯43°40′37〃、東經37°19′52〃,實地在天山 北麓沖洪積扇上的永豐鄉包家槽子村境內,東北至烏魯木齊市中心約30公里,有公路可達。 一座高18米,代表性極強的具有典型亞洲區域特色的「亞心」標志塔巍巍聳立在「亞心」點上。
[編輯本段]宗教
亞洲是世界性宗教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的發禪地。此外還有猶太教、印度教及錫克教等亞洲宗教。
(1)佛教於公元前6世紀形成於亞洲的印度和尼泊爾毗鄰處。創立者為古印度喬達摩·悉達多(約公元前566~486年),屬釋迦族,後被稱為釋迦牟尼。
(2)伊斯蘭教起源於亞洲阿拉伯半島,於公元7世紀由麥加人穆罕默德(公元570~632年)創立,為一神教。麥地那和麥加是伊斯蘭教聖地,《古蘭經》為最高經典。
(3)基督教起源於西亞巴勒斯坦的伯利恆。創始人是猶太拿撒勒人耶穌基督(公元元年12月25日生於伯利恆)。耶路撒冷是基督教的聖地,《聖經》為最高經典。
[編輯本段]地勢
亞洲地面起伏很大,中部地勢高聳,四周地勢較為低下。發源於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呈放射狀流向周邊海洋,形成眾多較為長的外流河。
復制的,呵呵,給分呀

D. 以尼羅河為例,談地理環境對人類文明發展的影響

增長復在古埃及文明中起了一個制關鍵作用,而尼羅河則是不停增長的源泉。每年的大水使得尼羅河沿岸非常富饒,而且這個富饒綿綿不絕。埃及人在尼羅河畔種植小麥、棉花、水稻、椰棗和穀物,為其居民提供食物。尼羅河畔還有許多野生動物,比如水牛。前7世紀亞述人引入了駱駝。這些動物提供了肉,也可以被馴服,用來耕地,駱駝則可以運輸貨物。尼羅河水對於人和畜一樣是生命的基礎。尼羅河本身也是一條方便和有效的水道。

埃及在歷史上有非常長的時間非常穩定。這個穩定的保障之一是尼羅河的富饒。埃及生產的小麥是經常爆發飢荒的中東的關鍵食品。除此之外亞麻也是埃及的重要貿易產品。這些貿易保障了埃及與其周邊國家的外交關系和埃及本身的經濟穩定。尼羅河畔的貿易可能很早就產生了,在今天的尼羅河源剛果民主共和國東方邊界的愛德華湖附近發現的伊珊郭骨可能是最早的埃及乘法的證明,其碳14定時獲得的結果為前兩萬年。

E. 古代希臘地理環境有什麼特點

一、 地理環境對古代兩河流域文明的影響
所謂兩河流域,指的是發源於西亞塔失魯山和扎格羅斯山的兩條河—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及其支流流過的地區。這兩條河流在巴格達附近幾乎相匯有分開,到距離波斯灣大約八十公里的地方才相匯。從巴格達以下,兩河流域所造成的肥沃沖積平原,就是兩河流域古文明孕育和成長的地方。這塊沖積平原的南半部古時成為蘇美爾,北半部稱為阿卡德,又可以成為巴比倫,巴比倫的北面成為亞述。
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是在乾燥環境中的水分充足的沖積地。兩河的水源是土耳其東部的積雪,它們每年泛濫程度的大小取決於積雪融化的快慢,泛濫的時間一般在四月到六月。從水源頭到三角洲的距離很短,所以沖積的比較劇烈。兩河流經大片的沼澤地時,河水大量蒸發,在到達三角洲入海口時沉澱了大量的鹽分,所以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一直存在鹽鹼化的問題。幼發拉底河河床的中間部分比周圍高,泛濫的河水就會在幾個星期中停留在臨近的泛濫盆地中,盆地因此沉積了大量的鹽分。要保持土壤的肥力,兩河流域的人們需要修建灌溉網路來控制河水的泛濫。如果不做維護,任河水泛濫,兩河流域的平原將不能夠耕作。在歷史上,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不斷有棄耕的土地,古代文明中心不斷北移,從蘇美爾到阿卡德再到亞述,於土地棄耕有一定的關系。在美索不達米亞的北部,河流比較婉轉曲折,因為北部多山。隨著時間的推移,河道有所改變。從烏魯克晚期到烏爾第三王朝,居民主要集中在三角洲地區,但是隨著南部鹽鹼化的不斷加劇,居民逐漸北移。
在沒有先進的水利技術的條件下,北部河谷地區很難維持灌溉網路,隨著水利技術的不斷提高,帝國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興修水利工程,北部逐漸成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南部的鹽鹼化問題變得越來越重。在一個時期,農作物的產量下降了一半,但是需要種子的數量卻增加了一倍多。長期連續的耕作,不做設當的休耕,加速了鹽鹼化的進程;常年的灌溉使得地下水位保持在很高的位置,鹽分不能被沖刷掉,停留在地表上層。鹽鹼化的一個重要後果就是人們不斷地北移,從蘇美爾到阿卡德再到亞述,三角洲地區再也沒能恢復往日的輝煌。
二、 地理環境對古埃及文明的影響
古埃及文明發源於非洲北部一片廣袤的沙漠地區。尼羅河自南向北從這里流過,留下了一條狹長的河谷,與河谷相對應的是兩邊的沙漠地帶,河谷和沙漠構成了古埃及人生活環境的組成部分 。埃及的東西兩邊都是沙漠,北面是地中海,地理位置上比較孤立,這種孤立性是古埃及人對外交流比較困難,但另一方面這種孤立性使埃及不容易遭到外敵的入侵,有利於保持文明的延續性。希羅多德說過:「埃及是尼羅河的贈禮。」這句話高度概括了尼羅河對古埃及文明的重要意義。可以說,在乾燥的北非沙漠中,如果沒有尼羅,也就不會有埃及的文明。尼羅河發源於非洲中部的維多利亞湖,主要有兩條支流:白尼羅河和青尼羅河,白尼羅河的水量比較穩定。尼羅河全長六千多公里,在埃及境內有一千多公里,流經開羅時分為五條支流呈放射狀流入地中海。古埃及人把尼羅河三角洲稱為「下埃及」,把開羅以南比較狹長的地帶稱為「上埃及」,古埃及的國王自稱「上下埃及之王」,這個稱號反映了河谷與三角洲在地理上差別。
尼羅河的定期泛濫為河谷帶來了大量的沃土,使之成為古代埃及人的樂園。每年的七月,尼羅河的水位逐漸上漲,並溢出河床流向河谷,每年的九月份達到高潮,整個河谷都淹沒在河水中,河水退後,留下了一層淤泥,這些淤泥富含磷酸鹽和腐殖質,是農作物生長的沃土。由於河水在大多數的時候都定期泛濫,及時帶來天然化肥,使得這個地區的農業發展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尼羅河不僅為農業提供了有利的條件,而且還避免了兩河流域的鹽鹼化問題。在收獲之後,隨之而來的是幾個月的乾旱,使水澇和鹽鹼化問題得以避免。此外,由於淤泥的沉澱,河兩岸地面升高,河水泛濫不是沖破堤岸,而是順著河渠慢慢地流出去,在這個過程中形成了許多的小池塘。在盛水期,這些小池塘可以儲存許多水,在枯水期的時候在倒流出來。這一方面可以使土壤充分地吸收水分,避免了鹽鹼化的問題,另一方面又可以補充灌溉。
沙漠雖然不能讓古埃及人居住,但是沙漠中的資源對古埃及人有著較大的吸引力。西部沙漠地勢相對平坦,分布著幾個綠洲,綠洲中產一些寶石,西部沙漠對古埃及人的影響僅限於此。東部沙漠對古埃及人的生活較為密切。這里的山比較多,石料豐富,古埃及人建金字塔所用的石料大都是從這里弄得;東部沙漠和南部沙漠中還有儲量較豐富的金礦,這是最吸引古埃及人的地方。對沙漠中各種礦產資源的開采,是埃及人經濟生活的重要環節。沒有積極開發沙漠的願望和勇氣,就不會有金字塔和卡納克神廟的奇跡,和令後世贊嘆不已的其它成就。
三、 地理環境對古希臘文明的影響
古代希臘人的故鄉既包括被愛琴海環繞的巴爾干半島,也包括海洋周圍的其它地區,愛琴海上有許許多多的島嶼,這些島嶼就成為古代希臘人向外拓展的墊腳石。希臘半島的東部比西部發達,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東部的海岸線比較曲折,航海條件較好,而且面朝東方的古代文明發達地區,有條件汲取埃及、西亞文明的成果並與之進行各種交流。位於半島的科林斯地峽延長了動不得海岸線,形成幾個獨立的島嶼,並將它們推向大海的懷抱,使得古代歷史上重要的商貿中心都集中在東部。
希臘半島上多山,一系列崎嶇的山地將希臘與巴爾干半島的北部分割開來,北部成為馬其頓。希臘半島上的山不高,最高的不過一萬英尺,但是這些比較陡峭,不易翻越,這就使希臘南部免遭北部民族的入侵,這也是古希臘能形成城邦政治的一個原因。希臘半島上沒有大平原,也沒有利於農業灌溉和交通的大河,農業不是很發達。希臘的海岸線比較曲折,幾乎所有的城邦離海岸線都不超過四十公里。對當時的希臘人來說,半島上唯一的交通途徑就是崎嶇的泥路,陸路交通既緩慢有昂貴;海上經常有風,而且海盜很多,走海路很不安全,所以當時的希臘大都不願意出門,這可能是希臘形成城邦政治的部分原因。希臘半島的礦產資源較豐富,礦產資源的開采較早。希臘屬於地中海氣候,冬季潮濕多雨,夏季乾燥少雨。冬季只有高山地區有雪,其餘的地方基本不下雪,但是也會有大風和寒冷的天氣。每年的降雨量很不一樣,農業收成不穩定,時好時壞。希臘人自己認為除了偶爾的自然災害外,當地的氣候是全世界最理想的。亞里士多德相信氣候決定著人們的政治命運,希臘的天氣不冷也不熱,對希臘人的體力和智力發展都有好處。他們能保持自由,並創造出最好的政治制度,如果他們能在自己的心中保持政治上的統一,他們就能征服整個世界。
綜上所述,地理環境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古文明的產生、發展。西亞之所以有這樣的文明,埃及之所以有那樣的文明,希臘之所以有不同於它們的文明,跟地理環境是有很大的關系的,為什麼金字塔出現在埃及而不是出現在希臘,為什麼城邦政治盛行於希臘而不是西亞,這跟地理環境是有一定的關系的。

F. 亞述海的地理位置

可以說是黑海的一部分,它位於東歐的南部。它在其南部與黑海由刻赤海峽相回連,最窄處大約4km。亞述海答西半部份鄰接烏克蘭,東半部份鄰接俄羅斯,其中西面有著名的克里米亞半島。頓河和庫班河是匯入其中的最主要的河流。亞述海是世界上最淺的海,其深度在0.9m(2 ft 11 in)---14m(46 ft)之間。而且亞述海中的水一直不停地流往黑海。

G. 亞述地理位置如何

古老的亞述,抄主要在今伊拉克境內襲的美索不達米亞地區,位於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流域北部,東北靠扎格羅斯山,東南以小扎布河為界,西臨敘利亞草原。整個亞述是以亞述城(底格里斯河西岸)為中心的,是古代西亞交通貿易中心。亞述最早的居民是胡里特人,後來有塞姆人移入,與胡里特人逐漸融合,成為亞述人。

H. 亞洲的地理位置有什麼地理意義

亞洲是世界抄第一大洲。全稱亞細亞洲,古代亞述語意為「日出之地」。位於亞歐大陸東部,東、南、北三面分別瀕臨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西北部與歐洲陸地及大西洋的邊緣海相連,西南部隔紅海和蘇伊士運河與非洲大陸相望,東北部以白令海峽和北美洲大陸遙對。亞歐兩洲間一般以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高加索山脈、黑海海峽為界。在各洲中亞洲所跨緯度最多,所跨經度也很大,從努沙登加拉群島的羅地島到北地群島,跨緯度91°45′;從小亞西亞半島到楚科奇半島、跨經度164°05′。東西、南北各相距約8000公里,面積約4400萬平方公里,島嶼面積約270萬平方公里。其中阿拉伯半島是世界最大的半島,馬來群島是世界最大的群島。亞洲大陸海岸線長約900公里,海岸類型復雜,但少深入內陸的內海和海灣。大陸輪廓比較完整,「軀干」部分略呈梯形。

亞洲特殊的地理位置,完整的輪廓和龐大的面積,對其自然地理環境有巨大的影響,是亞洲地理環境結構特徵形成的前提和基礎。導致亞洲成為全球最大的洲際自然綜合體,使其具有完整的自然帶譜,極端而典型的組成要素,錯綜復雜的景觀結構和豐富多樣的自然資源

I. 古代亞述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

古老的亞述,主要在今伊拉克境內的美索不達米亞地區,位於底格里斯版河和幼發拉底河流域北權部,東北靠扎格羅斯山,東南以小扎布河為界,西臨敘利亞草原。整個亞述是以亞述城(底格里斯河西岸)為中心的,是古代西亞交通貿易中心。亞述最早的居民是胡里特人,後來有塞姆人移入,與胡里特人逐漸融合,成為亞述人。

由於亞述處於特殊的被異族包圍的地理環境,經常受到敵對民族進攻的威脅,加之國土、資源又非常有限,使亞述人養成了好戰的習性。他們對土地貪得無厭,並且,征服越多就越感到征服之必需,相信只有對外不斷地征服,才能保住其已經獲得的一切。每一次征服的成功都刺激著其野心,使黷武主義的鏈條拴得更牢。亞述那西爾帕二世(前883~前859年)曾攻佔敘利亞,擴張領土到卡爾赫米什附近,兵臨腓尼基海岸。其後繼者薩爾瑪那薩爾三世(前859~前824年)在位35年,發動了32次的遠征,兩河流域北部和敘利亞地區的許多小國大都被征服,公元前8世紀下半期,擴張的規模遠遠超過了以往,終於形成龐大的軍事帝國。

J. 誰能介紹一下亞述的具體方位,及地理環境。

亞述人在美索不達米亞歷史上活動時間約有一千餘年,大致可分為早期亞述、中期亞述和亞述帝國三個時期。亞述帝國是其歷史上最強盛的時期。稱雄的時間從公元前8世紀中葉到公元前621年,雄踞亞洲一個多世紀。首都尼尼微成為世界性大都市。

公元前9世紀到前8世紀是亞述人擴張的大好時機。在國際上,它四周已經沒有強敵:強大的埃及帝國已成昨日黃花,小亞細亞的赫梯已為「海上民族」所摧垮,南部的巴比倫尼亞已經四分五裂,東方的米底和波斯尚未興起。而在亞述國內,鐵器從赫梯引進後不僅給亞述的經濟生產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更重要的是給尚武的亞述人提供了更銳利的武器,增強了戰爭的威力。於是,從亞述那西爾帕二世統治時期(公元前883—前859年)起,亞述開始了它的對外征服事業。

亞述擴張史上聲名最顯赫也是功勞最卓著的君主有四位:

提革拉·毗列色,公元前745年—前727年在位。他統治時期,打敗了亞述的勁敵烏拉爾圖,征服了整個敘利亞地區,兼並了巴比倫。他的擴張奠定了亞述在西亞的霸主地位,因此,他實際上是亞述帝國的真正創立者。一塊石碑上以他的口吻這樣記載道:

我率勇士,遠征居姆赫。陷城池,獲珍寶,無可數計。敢反抗者,我必焚其城,使成灰燼。

薩爾貢二世,公元前722—前705年在位,薩爾貢二世原是一名因戰功顯赫而得到提升的下級軍官,他利用迅速攀升的權勢篡奪了王位,被後世稱為亞述的拿破崙。他統治時期打敗了以色列、埃及,鎮壓了埃及支持的敘利亞和腓尼基等地的起義。薩爾貢二世使亞述帝國進入了鼎盛時期,他還以善於治國聞名於世。

辛那赫裡布,公元前704年—前681年在位。辛那赫裡布是薩爾貢二世的長子,他在位時力圖擴大先父的戰果。據史載,他的輝煌戰果包括89座城鎮、820個鄉村,俘獲7200匹馬、11.1萬頭驢、8萬頭牛、80萬頭羊以及20.8萬個俘虜。而且,他痛恨也可能是嫉妒巴比倫城的繁華奢侈,在攻破巴比倫後,一怒之下將巴比倫城全部夷為平地,燒成灰燼。這一浩劫,也使辛那赫裡布永遠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伊薩爾哈東,公元前680—前669年在位,他在公元前671年遠征埃及,攻佔孟斐斯城,接受了上下埃及之王和衣索比亞之王的稱號。在他統治時期,建立了一個地跨西亞、北非,版圖幾乎囊括整個文明世界的亞述帝國。在他之後,亞述帝國極盛而衰。

公元前612年,新崛起的新巴比倫王國與伊郎高原的米底人聯合攻陷了亞述首都尼尼微。公元前605年,曾在美索不達米亞歷史上稱雄一時的亞述帝國滅亡,其遺產被新巴比倫王國和米底王國瓜分。這個時間,離亞述的極盛時期不過50來年。

人們常常困惑:為什麼那麼龐大的一個帝國如此不堪一擊,傾覆如此突然,又如此具有戲劇性?關於亞述衰落的原因,史學家提出了種種解釋。據說,在亞述最後一代國王亞述巴尼拔統治時,就已經顯示了凶兆。亞述巴尼拔得了一種怪病,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他每天向神祈禱:「神啊,求你憐憫我這個罪人,使我重見天日!」在他死後14年,亞述被滅。有人說,亞述巴尼拔的死,預示著亞述帝國的崩潰。

其實,亞述的崩潰有著深刻的歷史原因。亞述是靠武力和軍事征服建立起來的龐大帝國,註定其帝國大廈是不穩固的,很多地區鞭長莫及,無法行使有效統治;其次,亞述人的殘暴統治必然激起被壓迫民族的起義和反抗,而這種起義和反抗又必然危及帝國的統治;另外,王室內部的勾心鬥角、爭權奪利也是帝國衰微的一個重要因素。上述種種,說明了亞述帝國瓦解的歷史必然性。說穿了,這就是亞述黷武主義的悲劇。(陳曉紅 毛銳)(節選自《失落的文明:巴比倫》,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地圖鏈接如下
http://www.junling.net/civ01/map008.gif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