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地理位置特點
Ⅰ 埃及地理位置
埃及地跨亞、非兩洲,大部分位於非洲東北部。蘇伊士運河東的西奈半島位於亞洲西南角。西連利比亞,南接蘇丹,東臨紅海並與巴勒斯坦接壤,北瀕地中海,東南與約旦、沙烏地阿拉伯相望海岸線長2700多千米。全境96%為沙漠。最高峰為凱瑟琳山,海拔2642米。尼羅河縱貫南北,注入地中海,境內長1530千米,兩岸形成寬約3~16千米的狹長河谷;入海處形成2.4萬平方千米的三角洲,99%的人口聚居在僅為國土面積4%的河谷和三角洲地帶。蘇伊士運河是連接歐、亞、非三洲的交通要道。主要湖泊有大苦湖、提姆薩赫湖以及阿斯旺高壩形成的非洲最大人工湖——納賽爾水庫(5000平方千米)。全境乾燥少雨,尼羅河三角洲和北部沿海地區屬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1月平均氣溫12℃,7月26℃;年均降水量50~200毫米。其餘大部地區屬熱帶沙漠氣候,炎熱乾燥,氣溫可達40℃。年平均降水量不足50毫米。每年4~5月間常有「五旬風」,夾帶沙石,損壞農作物。全境大部屬海拔100-700米的低高原。紅海沿岸和西奈半島有丘陵山地,最高峰凱瑟琳山海拔2,637米。氣候乾熱,除地中海沿岸年雨量可達100多毫米外,大部地區終年很少降雨。沙漠與半沙漠廣布。西部利比亞沙漠,佔全國面積三分之二,大部為流沙,間有哈里傑、錫瓦等綠洲;東部阿拉伯沙漠,多礫漠和裸露岩丘。尼羅河縱貫南北,兩岸谷地和三角洲面積達4萬多平方公里,構成肥沃綠洲帶。礦藏有石油、天然氣、磷灰石、鐵、錳等。埃及地跨亞非兩洲,大部分領土在非洲,只有西奈半島這一小部分領土在亞洲。在行政上,劃分為8個經濟區,每區包括一個或幾個省,全國共有26個省。埃及地處歐亞非之洲的交通要沖,北部經地中海與歐洲相通,東部經阿里什直通巴勒斯坦。蘇伊士運河溝通了大西洋、地中海與印度洋,戰略位置和經濟意義都十分重要。 埃及的疆土略呈不規則的四方形。東西寬1240千米,南北長1024千米,地形平緩,無甚大山,沙漠面積佔全國總面積的96%。
Ⅱ 埃及的地理位置的特徵
(1)埃及位於非洲東北部,是個地跨亞非兩大洲的國家.北回歸線穿版過其領土南部,大部分領權土位於北半球低緯度;北臨地中海,東臨紅海,是個北、東兩面臨海的國家;西與利比亞為鄰,南與蘇丹接壤,東與巴勒斯坦相鄰,並與沙烏地阿拉伯隔海相望.
Ⅲ 古代埃及的地理位置特點
古埃及位於非洲東北部(今中東地區),起初在尼羅河流域,直到國力強盛時候,才達到當今的埃及領土。它北臨地中海,東瀕紅海,南鄰努比亞(今衣索比亞和蘇丹)。從地理上看,埃及的東西兩面均為沙漠,南邊有幾個大險灘,同外界交往甚難,只有通過東北端的西奈半島與西亞來往較為方便。所以,古代埃及具有較大的孤立性。
縱貫埃及全境的尼羅河,由發源於非洲中部的白尼羅河和發源於蘇丹的青尼羅河匯合而成。流經森林和草原地帶的尼羅河,每年7月至11月定期泛濫,浸灌兩岸乾旱的土地;含有大量礦物質和腐植質的泥沙隨流而下,在兩岸逐漸沉積下來,成為肥沃的黑色土壤。
古代埃及人因而稱自己的國家為「凱麥特」(意為黑土地) 。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說「埃及是尼羅河的贈禮。」古代埃及人曾寫下這樣的詩篇:「啊,尼羅河,我贊美你,你從大地涌流出來,養活著埃及,一旦你的水流減少,人們就停止了呼吸。」
埃及的地理位置使得埃及雖有降水但不多。從古代埃及留下來的大量雕刻和繪畫可以看出,古代埃及人的特徵是:高身材,黑頭發,低額頭,密睫毛,黑眼珠,直鼻子,寬臉型,闊肩膀,古銅色皮膚,體魄健壯。他們的體形、外貌與古代的利比亞人和努比亞人不同,與古代的亞細亞人也不同,而具有自己獨特的特徵。
(3)埃及地理位置特點擴展閱讀:
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徵,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結晶。但是金字塔的修建加重了人民的負擔,耗費了國家的人力和財力,加劇了國內的階級矛盾,削弱了君主專制的實力。希羅多德和狄奧多拉都記載說,人民對修建金字塔滿懷憤怒,甚至可能爆發過人民起義。第5王朝就可能是在人民起義後建立起來的,無怪乎新王朝更加依賴神權勢力來維護其統治。
古王國的衰落和第一中間期 古王國末期,由於階級矛盾的激化,王權更加依賴神權勢力和地方貴族。國王們把越來越多的土地、勞動力和其他財富給予神廟和地方貴族,豁免神廟的賦稅,使神廟和地方貴族的勢力更加膨脹,而王權更加速了衰落。
第6王朝國王培比二世的長期統治(據說他六歲登基為王,活了一百多歲)後,古王國的統一局面終於不能維持,君主專制也不復存在。第7王朝時,埃及陷入分裂混亂局面。據曼涅托殘篇23所記,第7王朝的70個王只統治了70天(而且他們中的許多人可能是同時並立,而非互相承襲的);而據其殘篇24,則為5個國王統治了75天。殘篇記載的混亂和分歧反映了當時實際局面的混亂。
從第7王朝起,埃及實已小國林立,幾乎一個諾姆就成了一個小國家。每個諾馬爾赫都感到自己是不再受制於人的獨立王國的國王,是自己獨立城市的統治者。他們往往把地方神的名字放在自己的稱號之中。為了擴大自己統治的地盤,他們彼此爭戰不已,使局勢更為混亂。
Ⅳ 埃及的地理位置特點或者自然經濟的特點有那些(至少2點)
地理 埃及地跨亞、非兩洲,大部分位於非洲東北部,蘇伊士運河東的西奈半島位於亞洲西南角。西連利比亞,南接蘇丹,東臨紅海並與巴勒斯坦接壤,北瀕地中海,海岸線長2700多千米。全境96%為沙漠。最高峰為凱瑟琳山,海拔2642米。尼羅河縱貫南北,注入地中海,境內長1530千米,兩岸形成寬約3~16千米的狹長河谷;入海處形成2.4萬平方千米的三角洲,99%的人口聚居在僅為國土面積4%的河谷和三角洲地帶。蘇伊士運河是連接歐、亞、非三洲的交通要道。主要湖泊有大苦湖、提姆薩赫湖以及阿斯旺高壩形成的非洲最大人工湖——納賽爾水庫(5000平方千米)。全境乾燥少雨,尼羅河三角洲和北部沿海地區屬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1月平均氣溫12℃,7月26℃;年均降水量50~200毫米。其餘大部地區屬熱帶沙漠氣候,炎熱乾燥,氣溫可達40℃。年平均降水量不足50毫米。每年4~5月間常有「五旬風」,夾帶沙石,損壞農作物。
經濟
1952年納賽爾推翻法魯克王朝後,對原有較大的工商業、銀行、保險業、運輸業和進出口貿易實行國有化。1974年薩達特總統宣布實行「經濟開放」政策,積極爭取外援,大力引進外資,開發自由區和經濟特區,發展私營企業,促進國營企業。1974~1982年,經濟年增長率達8%。穆巴拉克執政後,繼續調整經濟政策,進行財政、經濟和管理改革,實行「生產性開放政策」。在發展國營企業的同時,繼續放寬對私營企業的限制。強調增產節約、提高效率、限制進口、鼓勵出口,以自力更生精神克服經濟困難,經濟有所發展。1991年,由於埃及在海灣戰爭中持反對伊拉克侵吞科威特的立場,受到美國等西方國家和海灣阿拉伯國家的贊賞,先後有20多個國家和國際金融機構向埃及提供貸款和緊急援助。另外,美國免去埃及所欠軍債,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阿聯酋和卡達也取消了埃及所欠債務。同年5月,巴黎俱樂部債權國免除埃及約110億美元的債務。埃及經濟困難得到了緩解。1999年國內生產總值832億美元。1998年匯率:3.39埃鎊兌1美元。
埃及資源豐富,初步探明儲量:石油60億桶,天然氣3284億立方米,磷酸鹽約12億噸,鐵礦1.82億噸;此外還有錳、煤、金、鋅、鉻、銀、鉬、銅、滑石等。埃及工業以紡織、食品加工等輕工業為主。石油、銅、鐵、電力、化肥、水泥、機械等重工業有較大發展,石油工業發展尤為迅速。
農業在埃及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的地位。農村人口佔全國人口的52%。1998年全國可耕地佔全國面積的3.5%。政府極為重視農業發展和擴大耕地面積。主要農作物有棉花、小麥、水稻、高粱、玉米、甘蔗、亞麻、花生、水果、蔬菜等。
埃及文化燦爛、歷史悠久,名勝古跡宏偉豐富,具有發展旅遊業的極為優越的條件。主要旅遊點有金字塔、獅身人面像、愛資哈爾清真寺、古城堡、希臘羅馬博物館、卡特巴城堡、蒙塔扎宮、盧克索神廟、卡納克神廟、王陵之谷、阿斯旺水壩等。旅遊收入是埃及外匯的主要來源之一。
埃及的交通運輸十分便利。海陸空運輸能力增長較快。鐵路全長7000千米。開羅第一條地鐵全長42.5千米,第一期工程已於1987年9月竣工通車。公路全長4.8萬千米。有海港7個,年吞吐量3050萬噸,主港口有亞歷山大、塞得港、蘇伊士等。有國際機場5個,開羅機場是連結亞、非、歐的重要國際航空港。財政來源除稅收外,主要靠石油、僑匯、運河和旅遊四大項收入。
埃及同12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著貿易往來,它的主要貿易對象是美、法、德、意、英、日等國。埃及還較多地接受外國援助。美國是埃及的主要援助國。向埃及提供援助和貸款的國家和組織還有德國、日本、英國、義大利、比利時、荷蘭等國及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1990年海灣戰爭後,西方和海灣國家減免了埃及的債務共255億美元。此外,埃及還從海灣國家、美國、西歐各國、日本、加拿大以及韓國獲得了10億多美元贈款或緊急援助。
在人民生活方面,埃及政府長期實行家庭補貼制度。另外還對大米、麵粉、食油、糖和能源等實行物價補貼。
Ⅳ 埃及的地理位置
埃及地處歐亞非三大洲的交通要沖,北部經地中海與歐洲相通,東部經阿里什直通巴勒斯坦。
西連利比亞,南接蘇丹,東臨紅海並與巴勒斯坦接壤,東南與約旦、沙烏地阿拉伯相望,海岸線長2700多千米。蘇伊士運河溝通了大西洋與印度洋,戰略位置和經濟意義都十分重要。
埃及面積為100.145萬平方公里,疆域橫跨亞、非兩洲,大部分位於非洲東北部,只有蘇伊士運河以東的西奈半島位於亞洲西南部。
國土略呈不規則的四方形。東西寬1240千米,南北長1024千米,地形平緩,沒有大山,最高峰凱瑟琳山海拔2642米。
(5)埃及地理位置特點擴展閱讀:
一、地形地貌
埃及全境大部分是海拔100-700米的低高原,紅海沿岸和西奈半島有丘陵山地。沙漠與半沙漠佔全國的95%。西部利比亞沙漠,佔全國面積三分之二,大部為流沙,間有哈里傑、錫瓦等綠洲;東部阿拉伯沙漠,多礫漠和裸露岩丘。
世界第一長河尼羅河從南到北流貫全境,埃及段長1350公里,兩岸形成寬約3—16公里的狹長河谷,並在首都開羅以北形成2.4萬平方公里的三角洲。在尼羅河的影響下,兩岸谷地形成了面積為1.6萬平方公里的綠洲帶。
主要湖泊有大苦湖和提姆薩赫湖,以及阿斯旺高壩形成的非洲最大的人工湖——納賽爾水庫(5000平方公里)。
二、氣候特徵
全國乾燥少雨,氣候乾熱。埃及南部屬熱帶沙漠氣候,夏季氣溫較高,晝夜溫差較大。尼羅河三角洲和北部沿海地區,屬亞熱帶地中海氣候,氣候相對溫和,其餘大部地區屬熱帶沙漠氣候。
白尼羅河發源於南半球的熱帶草原氣候區,青尼羅河發源於北半球的熱帶草原氣候區,兩河汛期不同。1月平均氣溫12℃,7月26℃。
全境乾燥少雨,年均降水量50~200毫米。余大部地區屬熱帶沙漠氣候,炎熱乾燥,氣溫可達40℃。每年4~5月間常有「五旬風」,夾帶沙石,損壞農作物。
Ⅵ 埃及的地理位置特點
埃及地跨亞、非兩大洲,大部分國土位於非洲東北部,蘇伊士運河以東的西奈半島位於亞洲西南部。北瀕地中海,南接蘇丹,東臨紅海並與巴勒斯坦、以色列接壤,西臨利比亞。
Ⅶ 埃及在地理位置上的特點主要表現在
埃及地跨亞、非兩洲,大部分位於非洲東北部,蘇伊士運河東的西奈半島專位於亞洲西南角。屬西連利比亞,南接蘇丹,東臨紅海並與巴勒斯坦接壤,北瀕地中海,海岸線長2700多千米。全境96%為沙漠。最高峰為凱瑟琳山,海拔2642米。尼羅河縱貫南北,注入地中海,境內長1530千米,兩岸形成寬約3~16千米的狹長河谷;入海處形成2.4萬平方千米的三角洲,99%的人口聚居在僅為國土面積4%的河谷和三角洲地帶。蘇伊士運河是連接歐、亞、非三洲的交通要道。主要湖泊有大苦湖、提姆薩赫湖以及阿斯旺高壩形成的非洲最大人工湖——納賽爾水庫(5000平方千米)。全境乾燥少雨,尼羅河三角洲和北部沿海地區屬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1月平均氣溫12℃,7月26℃;年均降水量50~200毫米。其餘大部地區屬熱帶沙漠氣候,炎熱乾燥,氣溫可達40℃。年平均降水量不足50毫米。每年4~5月間常有「五旬風」,夾帶沙石,損壞農作物。 希望我的答案能幫助你哈, - -,
Ⅷ 埃及的地理位置及地形是怎樣的
埃及地跨復亞、非兩洲,大部分位制於非洲東北部。
蘇伊士運河東的西奈半島位於亞洲西南角。西連利比亞,南接蘇丹,東臨紅海並與巴勒斯坦接壤,北瀕地中海,東南與約旦、沙烏地阿拉伯相望海岸線長2700多千米
境內大部屬海拔100-700米的低高原。
根據自然條件的差異,一般把埃及分為4個地區——尼羅河流域及尼羅河三角洲地區、西部沙漠地區、東部沙漠地區、西奈半島地區。
Ⅸ 埃及在地理位置上的特點表現在哪些方面同志們 麻煩啦!!
埃及地跨亞、非兩洲,大部分位於非洲東北部。蘇伊士運河東的西奈半島位於亞洲西南角。西連利比亞,南接蘇丹,東臨紅海並與巴勒斯坦接壤,北瀕地中海,東南與約旦、沙烏地阿拉伯相望海岸線長2700多千米。全境96%為沙漠。最高峰為凱瑟琳山,海拔2642米。尼羅河縱貫南北,注入地中海,境內長1530千米,兩岸形成寬約3~16千米的狹長河谷;入海處形成2.4萬平方千米的三角洲,99%的人口聚居在僅為國土面積4%的河谷和三角洲地帶。蘇伊士運河是連接歐、亞、非三洲的交通要道。主要湖泊有大苦湖、提姆薩赫湖以及阿斯旺高壩形成的非洲最大人工湖——納賽爾水庫(5000平方千米)。全境乾燥少雨,尼羅河三角洲和北部沿海地區屬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1月平均氣溫12℃,7月26℃;年均降水量50~200毫米。其餘大部地區屬熱帶沙漠氣候,炎熱乾燥,氣溫可達40℃。年平均降水量不足50毫米。每年4~5月間常有「五旬風」,夾帶沙石,損壞農作物。全境大部屬海拔100-700米的低高原。紅海沿岸和西奈半島有丘陵山地,最高峰凱瑟琳山海拔2,637米。氣候乾熱,除地中海沿岸年雨量可達100多毫米外,大部地區終年很少降雨。沙漠與半沙漠廣布。西部利比亞沙漠,佔全國面積三分之二,大部為流沙,間有哈里傑、錫瓦等綠洲;東部阿拉伯沙漠,多礫漠和裸露岩丘。尼羅河縱貫南北,兩岸谷地和三角洲面積達4萬多平方公里,構成肥沃綠洲帶。礦藏有石油、天然氣、磷灰石、鐵、錳等。埃及地跨亞非兩洲,大部分領土在非洲,只有西奈半島這一小部分領土在亞洲。在行政上,劃分為8個經濟區,每區包括一個或幾個省,全國共有26個省。埃及地處歐亞非之洲的交通要沖,北部經地中海與歐洲相通,東部經阿里什直通巴勒斯坦。蘇伊士運河溝通了大西洋、地中海與印度洋,戰略位置和經濟意義都十分重要。
埃及的疆土略呈不規則的四方形。東西寬1240千米,南北長1024千米,地形平緩,無甚大山,沙漠面積佔全國總面積的96%。
尼羅河是埃及的生命線,是「埃及的母親」。它是非洲第一長河,也是世界上最長的河流之一,全長6670餘千米。它由發源於烏干達的白尼羅河、發源於衣索比亞高原的青尼羅河,在蘇丹首都喀土穆匯合之後流入埃及。從南到北縱貫埃及東部,在埃及境內一段長達1530千米,確是具有舟楫、灌溉之利的重要的水利資源。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埃及,就是在尼羅河的哺育下,發展了其光輝燦爛的古文化。
根據自然條件的差異,一般把埃及分為4個地區——尼羅河流域及尼羅河三角洲地區、西部沙漠地區、東部沙漠地區、西奈半島地區。開羅以南是寬約3~16千米的尼羅河綠色長廊,一般稱為上埃及。開羅以北稱為下埃及。亞歷山大和塞得港之間是尼羅河三角洲的沖積平原,面積約2萬~4萬平方千米。過去,尼羅河每年定期泛濫,給三角洲帶來肥沃的沖積物。這里是埃及古文化的發祥地,是全國最重要的經濟活動地區,埃及絕大部分人口集中於此,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的地區之一。
尼羅河以西的西部沙漠又叫利比亞沙漠。它是世界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的一部分,約占埃及面積的2/3。它的南部海拔350~500米,大吉勒夫高原海拔1000米左右,中部和北部多窪地,以蓋塔拉窪地面積最大。有地下水的窪地形成綠洲。
尼羅河以東的東部沙漠,亦稱阿拉伯沙漠。它直逼紅海之濱,地勢由東向西傾斜,紅海沿岸多山,海拔1500米左右。
蘇伊士運河以東的西奈半島,位於亞洲的西南部,面積約6.4萬平方千米,占埃及面積的6.38%。地中海沿岸多沙丘,北部低地是蒂赫沙漠,多間歇性河流和乾涸的河床。東部為高原,聖卡特琳山海拔2637米,是埃及的最高山峰,相傳是摩西受「十誡」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