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最難知識
Ⅰ 自然地理最難學的是什麼內容,為什麼
任何一門學科都有自身的特點。從地理學科的內容來看,地理主要是闡述地面各種地理事象的分布,並探究其原因,地理學科具有明顯的綜合性、空間性、實踐性、推理性、文理知識的交叉性等特點,故而難學。
自然地理可能更棘手,尤其是「太陽光照圖」「熱力環流」「氣壓和氣流」等,需要有一定的領悟和理解能力,有些題也是比較難的。但是還是要以書本為主,理清概念,一些示意圖更是要好好看看,因為考試中的圖表題大多是經其改動而來。當然也要做定量的習題(最好是附加答案和解題思路的),多做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掌握自然地理基本原理與規律。首先要理解運動規律,其次要掌握分布規律。對知識要進行整理加工,在頭腦中構建起知識的聯系線索和網路系統是深刻理解地理原理和規律的關鍵。突出基本原理、規律的實際運用。把學到的基本原理、規律等應用於實踐中,以此來解釋自然現象,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能從多角度、多層面、運用多種知識和方法去分析和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
遇到難題可以放一放,有些題只是訓練你的思維,真正的考試中不一定會出現。
在做題過程中,一定要善於思考,遇到疑難問題時隨時記錄,認真歸納、總結,自己探索出做題規律,堅持一段時間,就一定會有所收獲。李老師說:「現在同學們思考的時間太少,如果總是被動地去接受老師所傳授的知識,而不是主動去探究,那是達不到好的學習效果的。」而對地球運動和大氣運動的學習,就要求同學們去摸透基本原理,原理都弄清楚了,各類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自然地理有很強的理科性,需要用學習理科的方法來學習——先聽懂,再自己理解,然後通過做一定的典型題目來強化鞏固!!自然地理原理與規律性的知識較多,適當精選精練試題會理解得更加透徹。做到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結合,自然地理和區域地理、熱點問題的結合。
Ⅱ 初中地理什麼知識點比較難
地理呢是非常重要的一項科目,就算你不喜歡他的話,你學會了還是可以會看地圖的,作為一個中國人.你想去哪裡與旅遊呢,都是可以看地圖的,看看還有多遠等等.其次呢,地里實際上是最好學的一項科目,因為人腦對圖像的記憶要比文字好的多了.那麼怎麼學好初中地理呢?
有的時候呢,記住一個地理的位置,不要想他和哪些地理區域之間有什麼樣的關系,只需要看圖,你只要知道他大概長什麼樣子,在圖上的哪個位置上就可以了.
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
第二點呢,就是需要學會用地圖,因為地圖又是地理學科當中的工具,又是在生活當中能夠用到的,所以通過分析圖的話就可以看出來它的地理特徵,原理還有成型的原因.要學會讀各種的地圖,而且首先要記住基本的地圖長什麼樣子,對於世界地理而言,首先要記住的就是七大洲和四大洋的重要分布.
上面所介紹的這兩點都是怎麼學好初中地理最基礎的內容.希望同學們把最基礎的內容都學會了,那麼後邊兒的提分兒也就上去了.
Ⅲ 高中地理主要學習什麼知識,難嗎
高中地理學習,一定要學會聽課:
1、有準備的去聽,也就是說聽課前要先預習,找出不懂的知識、發現問題,帶著知識點和問題去聽課會有解惑的快樂,也更聽得進去,容易掌握;
2、參與交流和互動,不要只是把自己擺在「聽」的旁觀者,而是「聽」的參與者,積極思考老師講的或提出的問題,能回答的時候積極回答(回答問題的好處不僅僅是表現,更多的是可以讓你注意力更集中)。
3、聽要結合寫和思考。純粹的聽很容易懈怠,能記住的點也很少,所以一定要學會快速的整理記憶。
4、如果你因為種種原因,出現了那些似懂非懂、不懂的知識,課上或者課後一定要花時間去弄懂。不然問題只會越積越多,最後就只能等著擁抱那「不三不四」的考試分數了。
其次,要學會記憶:
1、要學會整合知識點。把需要學習的信息、掌握的知識分類,做成思維導圖或知識點卡片,會讓你的大腦、思維條理清醒,方便記憶、溫習、掌握。同時,要學會把新知識和已學知識聯系起來,不斷糅合、完善你的知識體系。這樣能夠促進理解,加深記憶。
2、合理用腦。所謂合理,一是要交替復習不同性質的課程,如文理交叉,歷史與地理交叉,這可使大腦皮層的不同部位輪流興奮與抑制,有利於記憶能力的增強與開發;二是在最佳時間識記,一般應安排在早晨、晚上臨睡前,具體根據自己的記憶高峰期來選擇。
3、藉助高效工具。速讀記憶是一種高效的閱讀學習方法,其訓練原理就在於激活「腦、眼」潛能,培養形成眼腦直映式的閱讀學習方式,主要練習提升閱讀速度、注意力、記憶力、理解力、思維力等方面。掌握之後,在閱讀文章、材料的時候可以快速的提取重點,促進整理歸納分析,提高理解和記憶效率;同時很快的閱讀速度,還可以節約大量的時間,游刃有餘的做其它事情。具體學習可以參考《精英特全腦速讀記憶訓練軟體》。
學習思維導圖,思維導圖是一種將放射性思考具體化的方法,也是高效整理,促進理解和記憶的方法。不僅在記憶上可以讓你大腦里的資料系統化、圖像化,還可以幫助你思維分析問題,統籌規劃。不過,要學好思維導圖,做到靈活運用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需要花費很多時間的。前面說的「精英特全腦速讀記憶訓練軟體」中也有關於思維導圖的練習和方法講解,可以參考。
最後,要學會總結:
一是要總結考試成績,通過總結學會正確地看待分數。只有正確看待分數,才不會被分數蒙住你的雙眼,而專注於學習的過程,專注於蘊藏在分數背後的秘密。二是要總結考試得失,從中找出成敗原因,這是考後總結的中心任務。學習當然貴在努力過程,但分數畢竟是知識和技能水平的象徵之一,努力過程是否合理也常常會在分數上體現出來。三是要總結、整理錯題,收集錯題,做出對應的一些解題思路(不解要知道這題怎麼解,還有知道這一類型的題要怎麼解)。四是要通過總結,確定下階段的努力方向。
Ⅳ 高中地理最難的是專題幾
自然地理的計算,人文地理考慮的問題較多,其實只要基礎打好了,就不需要擔心的
Ⅳ 為什麼地理難學
地理難學是沒有掌握學習的基本方法,你只要掌握以下3點基本方法就可以學好地理回:
1、要學會看地圖—答—立體的地球儀,可以讓自己建立立體的思維方法,地理的知識是立體的;平面的行政區圖、地形圖、氣候帶分布圖、自然資源分布圖、交通圖……;會看地圖就已經學會30-50%的地理知識。
2、多看地圖——書面知識與地圖結合可以強化記憶,反復可以增強記憶,當形成習慣後,知識也就立體化了;
3、掌握地理要素及其要素之間的關系——如氣候的要素是:位置、溫度、降水;位置的要素是: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交通位置、資源、經濟水平(工業、農業、服務業……)等。「位置」是地理要素當中最為主要,是核心。
地理要素在不同的地方,其中一個要素會起主導作用,位置則是永遠不可以忽視的因素。
地理要素之間會相互影響:位置影響氣候、自然資源,位置與資源影響交通、經濟水平與地位……
會看地圖,掌握了地理要素及其關系,也就是掌握了地理的核心知識。
Ⅵ 地理超難問題
用已知可以知道當天太陽直射南緯7度。可推出這天約10月20日或者2月22日左右,用內處不大。
然後就容可以有這樣幾種方法算:一是估算。。第二種是作圖,需要基本做到絕對精確,需要兩個圖,做出晨昏線,然後精確測量北緯35度的晝弧和夜弧的比值就能算,但弄不好誤差會比較大。要不就只有自己去測量,這個題可能條件不太完整,就這樣應該求不出來,或者說我見識不足,但畢竟我教過地理,老師不會出這樣的題目啊,同學好好再看看。
Ⅶ 高中地理最難的部分 如何學習高中地理
地理其實是偏理科的,但是文科生學好也不難。我是文科生,地理是我最好的一門課。我學習得力的方法很簡單,就是多看地圖,我可以閉著眼睛不世界地圖畫出來,還有要了解重要經緯線穿過的地方,了解各地的氣候,地形,但是要注意的是,記住原理。高一的地理是最難學的,給你一點資料把。地球運動和日照圖專題一、知識結構:二、考點梳理(一)自轉運動:1、方向、周期、速度:(1)方向:三種方向(在北極俯視地球,逆時針自西向東;在南極俯視地球,順時針自西向東;側視地球,繞地軸自西向東。)(2)周期:兩個周期(恆星日和太陽日)擴展思維:用圓盤演示另三種情況時恆星日和太陽日的關系。A、當自轉方向為自東向西,公轉為自西向東時:恆星日>太陽日(23小時52分8秒)B、當自轉方向為自西向東,公轉為自東向西時:恆星日>太陽日C、當自轉方向為自東向西,公轉為自東向西時:恆星日太陽日(3)速度:角速度:每小時轉過的角度。ω=3600/24小時即150/小時或4分鍾/10,南北極點除外處處都相等。線速度:每小時轉過的弧長。由赤道向兩極遞減。V=2πcosΦR(周長)/24小時(時間)結論:南北兩極,既無角速度,又無線速度。2、自轉產生的地理意義:(1)晝夜更替作圖判斷:側視、俯視、立體圖、各種變式圖等。判斷晨線和昏線。(圖略)(2)產生地方時差地方時:經度不同,地方時也不同。每隔經度15度,時間相差1小時。東邊的時間比西邊的時間早。時區:國際上劃分時區的方法。規律:A、全球共有24個時區,東西各12時區,東西十二時區合為一個時區。B、每個時區都跨經度15度。C、每個時區的中央經線度數=時區數×15度D、東邊的時區比西邊的時區時間早E、算時區:經度數/150(四捨五入)區時:每個時區共同使用的時間稱為區時。區時都以中央經線的地方時作為全區共同使用的時間。北京時間:北京所在的東八區的區時。烏魯木齊時間:新疆採用的東六區的區時。世界時:0度經線上的地方時。日界線:原則上規定1800經線為日界線,但實際的日界線是曲折的★向東越過日界線日期減一天;向西越過日界線日期加一天。★把全球分為兩個日期的分界線是1800和零時經線中國跨五個時區:(東五——東九)(730E——1350E)(3)產生偏向作圖分析:北半球、南半球、赤道地區水平運動物體的偏向情況。(圖略)*分析偏向對地理事物產生的影響:影響大氣環流和大氣運動(舉例說明:氣旋與反氣旋、大氣環流);影響大洋環流(舉例:太平洋);影響河流的沖刷、堆積(4)影響地球形狀:三軸橢球體(二)地球公轉1、公轉的方向、軌道、周期、速度(1)方向:自西向東周期:一個回歸年365天5時48分46秒一個恆星年365天6時9分10秒(2)公轉軌道與速度特點:每年1月初過近日點,公轉速度快,太陽照射南半球。每年7月初過遠日點,公轉速度慢,太陽照射北半球。影響:北半球夏半年的時間長於冬半年的時間。北極點的極晝天數(186天)比南極點的極晝天數(179天)長7天。2、黃赤交角及其影響黃赤交角產生的原因:(1)地球傾斜著圍繞太陽公轉,傾斜角度為66034′。(2)地軸在宇宙空間的方向不因季節而變化。(3)黃赤交角和極晝極夜出現的最低緯度的關系為互余。影響: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間往返移動(以一年為周期)在各種圖上會畫出黃道、赤道,標出黃赤交角和太陽直射點移動路線。(圖略)3、公轉產生的地理意義:(1)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間往返移動(2)引起正午太陽高度的周年變化了解太陽高度、正午太陽高度的概念正午太陽高度:在太陽直射點為900;在晨昏線上為00規律:隨緯度變化規律:夏至日------H由北回歸線向南北逐級遞減。冬至日------H由南回歸線向南北逐級遞減。春秋分日------H由赤道向南北逐級遞減。隨季節變化規律:每年夏至日,北回歸線以北的緯度帶H達最大。南回歸線以南的緯度帶H達最小值。每年冬至日,北回歸線以北的緯度帶H達最小。南回歸線以南的緯度帶H達最大值。計算公式推導略:結論:正午太陽高度的計算:H=90°-|δ-θ|,δ表示所求點緯度,θ表示太陽直射點緯度。|δ-θ|可以看作所求點與太陽直射點之間的「距離」(緯度差),這個「距離」越小,則正午太陽高度越大(3)引起晝夜長短的周年變化分時段分析:北半球日期太陽直射點北半球晝夜長短情況春分日~秋分日北半球晝長夜短,緯度越高,晝越長。春分日~夏至日北半球晝長夜短,且晝漸長,極晝范圍擴大。夏至日北回歸線晝最長夜最短,北極圈內出現極晝現象。夏至日~秋分日北半球晝長夜短,且晝漸短。秋分日~春分日南半球晝短夜長,緯度越高,晝越短秋分日~冬至日南半球晝短夜長,且晝漸短,極夜范圍擴大冬至日南回歸線晝最短夜最長,北極圈內出現極夜現象。冬至日~春分日南半球晝短夜長,且晝漸長。二分日赤道全球晝夜平分*晨昏線上除春秋分日,日出時刻處處不等。(4)引起四季更替天文四季:夏季------白晝最長,太陽最高的三個月(5、6、7三月)冬季------白晝最短,太陽最低的三個月(11、12、1三月)傳統四季:四立劃分(5)形成地球五帶:回歸線與極圈劃分五帶。4.*補充(1)根據經度數值判斷兩點的東西方向。①兩點如在同一經度區內有兩種可能:一是同在東經度地區,那麼經度數大的點在東方,另一點在西方;二是同在西經度區內,那麼經度數小的點在東方,另一點在西方。②兩點若處不同經度區內:兩地經度數之和,若小於180°,則處東經度區的點在東方,西經度區的點在西方;若大於180°,處西經度區的點在東方,東經度的點在西方;若等於180°,既可說是東方也可說是西方。(2)物體的影子規律:北回歸線以北地區,正午物體的影子永遠朝北(除北極點朝南)南回歸線以南地區,正午物體的影子永遠朝南(除南極點朝北)影子朝向與太陽入射方向相反。正午太陽高度越小,影子越長。北半球冬至日正午日影最長,南半球夏至日正午日影最長請說說下圖中各點此時日影的朝向和正午日影的朝向:(3)利用經緯網計算距離在經緯網圖上可以根據經緯度量算兩點之間的距離。同一條經線上緯度1°的間隔長度都相等(因為所有經線的長度都相等),大約是111km/1°。赤道上經度1°的間隔長度最大,約為111千米,由於各緯線從赤道向兩極遞減,南北緯60°緯線上的長度為赤道上的一半,所以在各緯線上經度差1°的弧長就不相等。在同一條緯線上(假設此緯線的緯度為α)經度1°對應的實際弧長大約為111cosαkm。因此,兩地若在同一條緯線上,只要知道兩點經度差就可以計算出兩點間的弧長。(4)太陽升落方向:一年中只有二分日全球太陽(正)東升,(正)西落;北半球夏半年,全球太陽東北升,西北落;南半球夏半年,全球太陽東南升,西南落。(5)太陽的周日視運動①對任一地而言:太陽軌跡是平行的;當地地理緯度:北回歸線以北(原因)讀下左圖判斷:正午太陽高度、日出日落方向、白晝長短、太陽直射點的緯度位置②讀右上圖描述太陽周日視運動圖的作法③下圖為四個地點二至日太陽周日視運動圖,讀圖思考四地可能所在半球和節氣。三、重難點剖析在高中地理的學習中,我們遇到的日照圖有兩種,一種是球面日照圖,另一種是平面日照圖。球面日照圖又可分為側視日照圖和極視日照圖。日照圖看似簡單,卻包含著豐富而復雜的地理知識,成為考試中必選的題目,因而很有必要對日照圖中涉及的考點進行分析、總結,尋求解題竅門,掌握答題規律,提高答對率。教學中通過反復嘗試,主要有以下幾點認識。一、考點范圍(常考查的知識點)1.判斷半球及地球自轉的方向。2.畫晨昏線或太陽光線。3.確定太陽直射點的位置。4.判斷日期、節氣(季節)。5.太陽高度角的分布規律。6.晝夜長短的分布、變化規律。7.判斷晨線和昏線。8.考查日出和日落的時間。9.判斷相對方向。10.地球自轉、公轉的速度。11.計算區時(地方時)。12.計算晝夜長短。13.氣壓帶的移動及氣候類型的特點。14.海陸氣壓類型的分布及季風、洋流的方向。二、考點解析1.判斷半球及地球自轉的方向(1)東西半球:明確20°W和160°E兩條經線把地球分為東西兩半球。(2)南北半球:北極上空看地球逆時針方向自轉,南極上空看地球順時針方向自轉。2.畫晨昏線或太陽光線:晨昏線與太陽光線相互垂直。3.確定太陽直射點的位置要確定太陽直射點的位置,就要判斷出太陽直射點的緯度和經度。(1)緯度位置:根據現在的教學要求,有三種情況,即太陽直射在北回歸線、南回歸線和赤道上,判斷的依據是觀察極圈內的晝夜狀況。4.日期、節氣(季節)由日照圖確定日期和節氣(季節),日期主要有四種: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時,日期為6月22日前後;太陽直射赤道時,日期為9月23日或3月21日前後;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時,日期為12月22日前後。北半球對應的節氣依次是夏至、秋分或春分、冬至;季節是夏季、秋季或春季、冬季,此處應注意節氣和季節的區別。判斷推理的過程是:由極圈內的晝夜狀況到太陽直射點的緯度再到日期節氣(季節)。5.太陽高度的分布規律(1)太陽直射點上的太陽高度為90°,晨昏線上的太陽高度等於o,晝半球的太陽高度大於0,夜半球的太陽高度小於0。(2)正午太陽高度的分布規律。一是緯度分布規律:同一時刻,正午太陽高度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如夏至日太陽直射在北回歸線上,正午太陽高度由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二是季節分布規律:夏至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各緯度,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緯度,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冬至日南回歸線及其以南各緯度,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緯度,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小值。(3)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計算。首先要明確兩個緯度:太陽直射點的緯度和所求地的緯度,根據以下公式計算:某地正午太陽高度=90°—(太陽直射點和該地間的緯度差,可用線段法分析計算)。6.晝夜長短的分布、變化規律就教材的要求而言,主要考查三種情況。以北半球為例,夏至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北半球晝最長夜最短;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晝最短夜最長;春分日(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全球晝夜等長。同時還要分清回答晝夜狀況還是晝夜變化趨勢,這就要注意以下規律:太陽直射點在哪個半球(南、北半球),哪個半球晝長於夜;太陽直射點向哪方(南方、北方)移動,哪個半球晝變長夜變短。7.判斷晨線(黎明)或昏線(黃昏)首先明確圖中給出的地球自轉的方向和太陽光線的方向,如果地球自轉方向向著太陽光線,此半球的晨昏線部分為晨線;如果地球自轉方向背向太陽光線,此半球的晨昏線部分為昏線。8.日出、日落(1)晨線上的各地同時日出,昏線上的各地同時日落。(2)根據某地晝夜長短計算日出日落時刻,先計算出該地晝長的時間,然後以正午12時為起點,減去晝長時間的1/2就是日出時間,加上晝長時間的1/2就是日落時間。9.判斷相對方向經線指示南北,向著北極是北方,向著南極就是南方;緯線指示東西,即左西右東。10.地球自轉、公轉的速度(1)自轉:自轉的角速度各地相同,線速度由赤道向兩極遞減,兩極既無角速度也無線速度。(2)公轉:夏至日速度較慢且還在變慢,冬至日速度較快且還在加快,因為地球公轉,7月初經過遠日點時速度最慢,1月初經過近日點時速度最快。11.計算區時、地方時明確太陽直射點的地方時為12時,晨線與赤道交點的地方時為6時,昏線與赤道交點的地方時為18時,經度相差15°,地方時相差1小時,經度相差1°,地方時相差4分鍾。再結合圖中給出的經度信息,可計算區時。12.計算晝夜長短計算某地的晝夜長短,首先應明確過該點的緯線圈在晝夜半球上各跨了多少經度,按每隔15°為1小時可計算出晝夜長短13.氣壓帶的移動及氣候類型的特點氣壓帶的移動是隨著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而移動,因而氣壓帶在夏至日向北移,在冬至日向南移。以地中海氣候為例說明,夏至日日照圖可表明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地中海沿岸,氣候特點炎熱乾燥;冬至日日照圖可表明西風帶控制地中海沿岸,氣候特點溫暖濕潤。14.海陸氣壓類型的分布及季風、洋流的方向夏至日日照圖,亞洲大陸氣壓是亞洲低壓,北太平洋氣壓是夏威夷高壓,東亞盛行東南季風,南亞盛行西南季風,北印度洋洋流順時針方向流動;冬至日日照圖,亞洲大陸氣壓是亞洲高壓,北太平洋氣壓是阿留申低壓,東亞盛行西北季風,南亞盛行東北季風,北印度洋洋流逆時針方向流動。例1:讀「北極為中心的投影圖」(圖5),圖中虛線表示回歸線與極圈,ABC代表晨昏線,黑粗線OE和OF為日期分界線,完成下列要求:(1)此時太陽直射點的地理坐標是;(2)北京時間為月日時。解題思路:試題主要考查學生的地理邏輯思維和地理推理能力,解題時關鍵是要充分利用題乾和極視圖提供的信息:以北極為中心的投影圖——地球的自轉方向為逆時針方向、ABC為晨昏線——北極圈以北出現極晝或者極夜現象(這是解題最重要的隱性信息)。NE和NF為日期分界線——180°經線和地方時為0時的經線。由NF平分晨昏線可知:NF應該為地方時為0時的經線,另一條粗線NE就是180°經線。隱性信息被挖掘出來後,後面的解答就比較容易了:此時北極圈以北出現極晝,時間應該是6月22日(夏至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23°26′N),太陽直射的經線地方時為12時,正好與0時所在經線NF組成經線圈。因為NE為180°,根據地球自轉方向及經度分布規律可知太陽直射的經線應為135°W,也就是說太陽直射的地理坐標為:23°26′N和135°W。最後由135°W地方時為12時可推算出北京時間為6月23日5時。例2:圖6中的兩條虛線,一條是晨昏線,另一條兩側大部分地區日期不同;此時地球公轉速度較慢。讀圖6完成1~2題。1、若圖中的時間為7日和8日,甲地為A.7日4時B.8日8時C.7日8時D.8日4時2、此時可能出現的現象是A.安大略湖畔夕陽西下B.幾內亞灣沿岸烈日當空C.澳大利亞東海岸夜幕深沉D.泰晤士河畔曙光初現解題思路:解答此題的關鍵是根據日期分界線的基本特徵——通過南北極點的經線,首先確定出通過南北極點的那條虛線為日期分界線,再結合題干中「此時地球公轉速度較慢」(此時北極地區為極晝),推知該虛線應該是180°經線(晝半球不可能出現地方時為0時的經線)。再進一步推出另一條虛線為晨線。這些信息提取出來後,就可以按部就班地按常規思路解題:甲的經度為150°E,晨線與赤道在120°E處相交,則120°E的地方時為6時,甲地地方時應為8時。因為180°經線西側日期總是早一天,日期應該為8日,即8日8時。當北京時間為6時時,通過計算就可以推出可能出現的現象是安大略湖畔夕陽西下。例3.讀圖3回答1—4題1.2002年11月20日9時(北京時間)中國第19次南極科學考察隊乘「雪龍號」自上海出發,此時長城站所在地區的區時為A.19日19時B.20日5時C.19日21時D.20日21時2.中山站到南極點的直線距離約為A.2070千米B.2270千米C.2570千米D.2670千米3.與中山站相比,長城站所在地A.白晝時間長B.自轉速度慢C.自轉周期長D.正午太陽高度大4.中山站出現極晝期間,下列河流最有可能處於枯水期的是A.湄公河B.萊茵河C.亞馬孫河D.贊比西河解題思路:1題,根據經度的分布和變化規律,可以判斷長城站位於西四區,與北京相差12個時區,當北京時間為11月20日19時,長城站的區時為19日21時。2題,讀圖可知中山站的緯度比較接近700S,與南極點的緯度差為200,地球表面緯度相差10其實際距離約為111KM,通過計算並與備選項比較,可以得出正確的答案。3題,長城站的緯度比中山站低,其正午太陽高度總是比中山站大,中山站位於南極圈以內,夏半年其白晝時間總比長城站長。4題,中山站出現極晝期間,南半球是夏半年,北半球是冬半年,贊比西為汛期,湄公河為枯水期,萊茵河與亞馬孫河分別流經溫帶海洋氣候和熱帶雨林氣候,沒有明顯的汛期與枯水期。【答案】1.C2.B3.D4.A四、命題意向1、近年高考文綜試題中本專題考情分析年份及試題考察內容題型分值2006北京文綜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分布選擇題4天津文綜日出日落方位8全國卷(2)晝夜長短12重慶文綜正午影長的季節變化42005北京文綜自轉速度與晝夜長短選擇題4天津文綜晝夜長短、正午太陽高度、方向122004全國文綜晝夜長短及變化選擇題4北京春季文綜地球公轉速度4天津文綜晝夜長短及變化122、規律總結:(1)從考核內容上看,重點考察晨昏線、太陽高度、晝夜長短等學科基礎知識。2006年新增加考查了日出日落方位的確定,如天津文綜第1、2題。從命題趨勢來看,對本部分知識的考核有強化趨勢。(2)從考查形式上看,第一,多以選擇題方式出現,文綜卷中尤其如此;第二,試題多以圖文結合、圖表結合的方式呈現,且與現實生活聯系緊密。(3)能力上,注重考查讀圖能力、計算能力、空間思維能力。試題具有綜合性、分析性和實用性。你們現在應該用的上的
Ⅷ 高中地理哪裡最難 如何學好高中地理
我認為,高中地理最難的應該是工農業的綜合題,對各個知識點的要求很高,回需要學生細答致讀題,通過題干中的各個細節找到需要回答的知識點並用規范的地理語言進行回答。
但,高中地理只要非常熟悉課本,並有足夠的仔細不漏讀題乾的細節、能看明白題目里的隱藏條件,其實也差不多夠了。高中地理其實是很偏向於文科的一門學科,雖然帶有部分理科知識,但大多不難,甚至可以說是簡單,難是難在對地理現象及其原因的描述。會的問題時,一是要有邏輯,成因與現象間的邏輯關系要清晰,二還是我說的語言規范,可以通過模仿題目答案中的描述來達成,自己寫著心裡有底,批卷老師看的舒服。
如何學好?我認為萬變不離其宗。一,非常熟悉課本,做到不放過一個小的知識點,能使你不會對未見過的題目發怵。二,多做題,並且是有效的做題,多看不同類型的題目,有空多刷刷,不僅能鞏固知識,也可提高做題效率,還能拓寬知識面,也就是說從多樣的題目中汲取新的知識,這一點在選擇題上最明顯。三,我覺得要有自信吧,心理因素其實挺重要的,高中地理不算是特別變態的學科,放輕松心態學一定沒問題!
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Ⅸ 高中哪一本地理最難
其實沒有最難之說。
必修一:自然地理
必修二:人文地理
必修三:區域地理(也就是必修一二內容在區域內的綜合應用)
必修一(自然地理)大部分同學會覺得比較難,涉及天體的運行及其影響,還有各種自然環境的形成過程。學習這一部分內容,初中的地理基礎挺重要的。不過只要正確理解了就很簡單了。
(建議:學習時可以自己深入拓展一點,但是要知道地理方面很多事情都還是尚有爭論的,每個人理解不同,不必深鑽,畢竟考試時不需要考慮這么多)
必修二(人文地理)內容比較散,很多小的知識點,這里想建議的是識記地理知識(無論是哪方面的)一定要多結合圖,不管是地圖、過程圖、狀態圖、聯系圖等等,要在頭腦里形成畫面。因為地理研究對象——地球 就是一副很大的美麗圖畫哈~~
(建議:平時多拓展,多了解一些國家,知道各個大洲比較主要的國家,某種資源哪個國家最豐富等等,會覺得很有趣的哦)
必修三(區域地理)是學習對前兩冊知識的應用,會以某個區域形成過程的分析為例,介紹不同區域的分析方法(河流、濕地、城市、商品糧基地等等),並根據區域特點分析區域發展方式。一定要總結方法。
(建議:培養區域意識,同類區域之間多比較,因為即使是同類還是存在區別的,及時總結區域特點分析方法、區域發展方式或發展方向、區域發展問題的對策等等)
Ⅹ 高中地理里哪些知識點比較難懂
地球運動、大氣運動比較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