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地理對環境污染的措施

地理對環境污染的措施

發布時間: 2021-02-11 02:30:49

『壹』 地理環境的保護

地理環境日趨惡化、自然資源急劇減少的嚴峻事實,引起了世界各國的憂慮和關注。人們逐漸認識到,雖然現代化的生產可以給人類帶來巨大財富,但是如果只顧眼前利益而不注意對環境的研究和保護,就會破壞生態平衡,造成資源枯竭、環境惡化,對人類的生活、生產造成不利影響,甚至危及人類自身的生存。因此,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許多國家開始重視和研究環境問題,展開了大量的治理工作。概括起來有三個方面:

首先,不少國家在20世紀60年代後期至70年代初期相繼建立了環境保護機構,負責環保的行政管理工作;頒布了一系列保護環境的政策、法令和法規,制定「三廢」的排放標准。世界上第一個設立環保機構的國家是瑞典,它在1967年設立了全國自然環境保護局。我國於1972年設立了國務院環境保護領導小組,1984年正式成立國家環境保護局。

其次,建立環境監測機構或監測網。環境監測是國家對環境進行管理的基礎和依據。通過監測,可以及時了解和掌握環境質量及其變化趨勢,以便採取適當的對策和措施。我國自20世紀70年代中期在北京等重點城市建立了環境監測網路以來,監測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儀器和裝備不斷改進,目前已建立了中央、省市區、地市縣和大廠礦四級監測網。

第三,開展環境治理工作。從上世紀60年代中期到末期,許多國家對環境污染進行了大量的治理工作,但是由於多數只是應急措施,因此成效不很明顯。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很多國家就環境問題進行了較深入的研究,不僅針對污染採取了一系列的治理措施,而且還提出了防治結合、以防為主的戰略,著重消除環境污染和破壞的原因。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後,許多國家進一步強調環境的整體性和綜合性,強調人類與環境的協調發展,加強環境教育,合理利用資源,以謀求創造更好的環境。經過幾十年的努力,環境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進展,有些國家的面貌有了明顯的轉變,如倫敦的煙塵排放量減少了65%,水生生物絕跡了100多年的泰晤士河又出現了魚蝦。

盡管近幾十年來環保工作已經取得一定的進展,但是目前的環境問題遠不只是「三廢」處理的問題。「生態危機」與土地的破壞和損失仍然相當嚴重,大氣圈污染還在加劇,引起生態平衡的破壞和惡化,影響人體健康與人類的生活和生產。因此,必須高度重視環境問題,多部門、多學科攜手合作,全面規劃,以求在較短的時間里,使環境質量得到明顯的提高。為了改善和保護地理環境,目前應該著重抓好保持生態平衡與合理開發利用資源兩個方面。

『貳』 地理生態環境問題有哪些,應怎樣治理

1 荒漠化。
堅持維護生態平衡與提高經濟效益相結合,治山、治水、治鹼(鹽鹼)回、治沙相結合的答原則來治理。
2 水土流失。
通過「工程措施、生物措施、農業技術措施」,實行「保塬、護坡、固溝」方針,進行綜合治理。

『叄』 高中地理的各類環境問題的解決措施(要最全的)

一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提高全民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意識。把環境保護作為幹部考核的重要內容。探索建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方法。公開環境信息,推進公眾參與。

二是統籌規劃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打破行政區劃的分割,進行全國一盤棋的戰略規劃。根據各地的人口規模、資源稟賦、環境容量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確定區域發展方向、發展重點和增長方式,優化區域生產力布局。

三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在全社會大力提倡節約意識和環境意識,宣傳循環經濟理念。按照「減量化、再使用、資源化」的原則,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保護環境為核心,努力實現產業生態化,治理污染產業化。

四是強化環境管理。實施污染物總量控制制度,根據環境容量或控制目標的要求,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嚴格控制污染物排放總量,對排污單位實行排污許可制度;強化環境准入,嚴格執行重大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建設項目必須嚴格執行環評和「三同時」制度;建立嚴格的產業淘汰制度,將保護環境作為重要依據來制定產業政策,公布技術落後、污染嚴重的生產工藝和設備淘汰名錄。

五是健全環境監管體制。堅持和完善環保部門統一監督管理,有關部門分工負責的環境管理體制。建立健全「國家監察、地方監管、單位負責」的環境執法監管體制。

六是完善環境法治。進一步加強環境立法,加快配套的環境法規的制定進程,加重對環境違法行為的處罰,有效解決「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問題。

七是推進污染治理市場化。堅持「污染者負擔、治理者受益」的原則,合理確定城市污水、垃圾處理收費標准,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污水、垃圾治理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和運營;鼓勵污染治理產業化,促進專業化集中治污,培育市場化運作機制;推進環境咨詢服務業市場化進程。

八是健全環境經濟政策。研究探索和運用有效的經濟手段加強環境保護。

九是加強環境科研和能力建設。開展環境政策法規、重點地區和重點環境問題、環保產業等方面的研究及技術示範;加大環境監測、應急體系、宣教能力建設的投入;建立健全國家環境監測網路。

十是加強國際環境合作。認真履行國際環境公約,承擔我國保護全球環境的責任,樹立負責任的國家和政府形象。通過履約和國際合作,促進我國發展方式的轉變,完善有關產品和生產工藝的環境標准。

『肆』 地理環境污染的介紹

工業污染地理環境污染geographical environment,pollution of由於人為原因,向地理環境釋放物質和能量,影響人類和其他生物的版正常生存與發權展,或造成某些地理要素的使用價值下降等現象。地理環境污染的范圍,小可以是一座城市、一條河流,大可擴展到全球。地理環境污染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它可直接影響人體健康,危害生態平衡,破壞自然資源。

『伍』 選修地理上的治理水污染的措施

) 工業水污染防治對策 1. 優化產業結構與工業結構 2. 積極推行清潔生產,提高工回業用水重復利用率,實行答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 3. 完善法律法規,加大執法力度,健全環境監測網路 (2) 城市水污染防治對策 1. 將水污染防治納入城市的總體規劃 2.加強城市地表和地下水源的保護
3.大力開發低耗高效廢水處理與回用技術 (3)農村水污染防治對策 1.發展節水型農業
2.合理利用化肥和農葯
3.加強對畜禽排泄物,鄉鎮企業廢水及村鎮生活污水的有效處理

『陸』 地理 介紹某一方面或某一地點的環境污染及治理措施

日趨嚴重的黃河水污染,破壞了黃河的生態系統,使黃河河道中近1/3的水生物絕專跡。屬

治理措施:
加強污水的凈化處理工作,提高水資源的重復利用率 提高水資源的重復利用率是工業節水的重要手段,努力搞好污染水體的凈化處理工作,盡可能地提高工業用水的重復利用率,節約用水。
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嚴格執行水污染防治法,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加大監督力度.植林種草,綠化大地,改善局部氣候 植林種草,擴大植被覆蓋率.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 黃河流域應重視對人口增長的有效控制,同時促使公民自覺地保護環境與水資源,合理用水,節約用水.

『柒』 對環境污染的看法以及保護環境的措施

環境的污染已對人們的生活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首先得內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使人們容能自覺地保持環境的清潔。再者,政府要嚴厲淘汰那些污染嚴重的企業,同時加大治理污染的力度。寧可犧牲一點經濟發展速度,也得留下一個清潔的生活環境。

『捌』 高中地理各種環境問題及其成因和措施

主要環境問題的成因、後果及防治措施
環境問題 主要分布區域 成因 後果 防治措施
1.溫室效應 全球 大量燃燒礦物性燃料(煤炭、石油)排放出大量的CO2氣體;大量毀林,尤其是熱帶森林;另外氟氯烴、甲烷等氣體也能加劇溫室效應 海平面上升,淹沒沿海低地;全球蒸發更加旺盛,乾旱氣候區面積擴大,溫帶、亞寒帶、寒帶將升溫等,影響農業生產 使用清潔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進行清潔生產;植樹造林,綠化大地
2.酸雨 幾乎全球 燃燒煤、石油等礦物燃料及冶金過程中放出的SO2、NO、NO2等酸性氣體,形成PH<5.6的酸性的雨、雪、雹、霧等 酸化土壤、酸化江、河、湖、沼,破壞植物體、腐蝕建築和文物古跡等 回收SO2,NOX,開發清潔能源,倡導清潔生產
3.臭氧層空洞 兩極的上空,青藏高原上空等地,有向全球性發展的趨勢 製冷劑等釋放含氟氯烴的氣體 危害人體健康,對色還環境和農林牧漁造成破壞 減少並逐步禁止氟氯烴等消耗臭氧層的物質的發放;積極研製新型的製冷系統。
4.光化學煙霧 洛杉磯等 汽車尾氣(碳氫化合物、氮氧化合物)在紫外線的作用下產生光化學反應,生成的混合氣體,在逆溫的大氣條件及不易擴散的盆地等地形 明顯降低大氣的能見度,刺激人們的眼睛、喉、鼻,使人頭痛嘔吐,並使植物受到損害 控制運行的汽車數量,保持道路通暢,使用清潔能源等
5.沙塵暴 乾旱、半乾旱地區明顯 自然原因:氣候乾旱,地表分布大面積的沙漠;多大風,蒸發旺盛。
人為原因:濫伐森林、濫墾草原、超載放牧,使生態環境惡化,導致土地沙化嚴重。 明顯地降低大氣能見度,影響交通和人體健康等 保護森林草地,退耕還林、還草、還牧,嚴禁亂墾、濫伐、過度放牧,植樹造林,恢復植被
6.赤潮 較封閉平靜的海區,在海洋中較多見 生活污水、工業廢水等排放大量含氮、磷的物質,是水中營養物質增多。在陽光強烈、水溫升高、海水停滯等條件下赤潮生物集結 世界性海洋災害,赤潮中的水生生物含有毒素或因水藻大量繁殖而缺氧,造成海洋生物大量死亡 控制污水排放量,實施污水處理,使用無磷洗滌用品

7.水荒 全球性乾旱、半乾旱,人口稠密區的半乾旱區較嚴重 淡水資源的補給少,造成徑流量少,以及季節分配不均,旱季更少;人口稠密、工農業發達的地區用水量大;水污染嚴重等 影響人們正常的生產、生活。還可能引發其他環境問題,如土地沙化、沙塵暴、生物種類、生態種類、生態系統的變化 節約用水;修建水庫,調節徑流的季節變化,開發節水農業,改進灌溉方式,研發抗旱作物品種,保護水資源,防止水污染
8.海洋石油污染 沿海水域及主要航線的交通要道上 石油運輸,海上石油鑽井平台和油輪事故,引起石油滲漏和溢出 油膜覆蓋海水,是水中缺氧,石油也有毒性,造成海洋動物、植物死亡 噴灑強效洗滌劑,使石油迅速分解;播撒粉狀石灰,使其沉降;利用麥稈、泥炭聚苯乙烯等物質吸收石油,然後集中處理;小面積油污可用圍欄圈住回收;可用燃燒法清除
9.物種消退,森林草地萎縮,生態平衡失調 全球性問題 人類濫采濫用生物資源,毀林開荒,人口急劇增長,工農業的迅速發展,污染加劇等 物種消退、基因庫存大減、生態惡化、人類的生存空間和選擇餘地縮小,威脅人類自身的生存 嚴禁濫采濫用生物資源,建立自然保護區,保護一切生物及其生存環境,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實現可持續發展

『玖』 保護環境有哪些措施

垃圾減量,特別是少製造一次性垃圾,應該是普通人最容易做到的環保小舉措。

要說起「一次性」,真的是讓人又愛又恨,我們常常對這些東西帶來的污染心生愧疚,但又無法完全拒絕掉這些便利。又有人說,誰不想環保?現在處處是一次性用品,用這些也是迫不得已。

我發現相比前兩年,越來越多人對製造垃圾產生了「罪惡感」,並且自發地在尋找那些可以減少使用一次性用品的方法。

△ @小栗子愛宅愛旅遊:宜家PRUTA系列,一組有大大小小很多個盒子的那種。大盒子可以用來買包子燒麥燒餅,不用店家提供的塑料袋。

除了拒絕「一次性」,我們還能做出哪些改變?

#1. 減緩紙巾的消耗速度

總免不了要用紙巾,但我會用干凈的收納袋裝一些卷紙,帶在身上代替小包裝的面巾紙,同時購買卷紙也會選擇無紙芯、無獨立包裝的。

#2. 一次性塑料,未必只能用一次

塑料是原罪嗎?我想塑料不該背環境的鍋,更多時候是人類使用它的方式出了問題。塑料很難降解,正是因為它堅固耐用的特性。僅僅賦予它短暫的使用壽命,對塑料來說是大材小用,對地球來說也是負擔。

#3. 精簡消費:如無必要,勿增實物

如今很多產品功能真的過於細分了,以清潔用品為例。可能你囤了 N 瓶不同功效的清潔劑,都不常用,大部分都是用一兩次就放到過期。倒不如用買清潔劑的錢定期請一次保潔,還省得自己動手了……

#4. 負責任地「斷舍離」

即使是自己不再喜愛的閑置物品,也盡可能為它們找到更好的歸宿吧。直接扔掉當然省事,但也意味著終結了它的使用壽命。

♻️ 服飾、床品、玩具:閑魚、飛螞蟻捐贈♻️ 書籍:多抓魚、漁書回收♻️ 電器:京東拍拍、蘇寧以舊換新♻️ 電子產品:愛回收、淘寶回收

#5. 減少浪費,物盡其用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物盡其用。不浪費就是最大的「環保」。

包括以上這些環境友好產品,也請慎重思考,自己能做到哪些?是否真的能夠為環保犧牲掉這一點便利。

可循環使用的產品,在製造的過程中也存在環境的成本,使用的次數越多,越能攤薄這個成本,才真正意義上有可持續的價值。

如果只是一時興起,買回家用了一次就閑置,真的沒有任何必要。

在大環境下,我們的確都很渺小,但也是這一個個渺小的個體,在一次次選擇中,促成了最後的結果。不必被動地等待更完善的回收機制、更先進的可降解材料,等待他人或者大環境先做出改變,然後我們再被動地接受。


每一點積極的行動都有力量。面對日益嚴峻的環境問題,無論我們改變與否,至少不必說:敗局已定,我別無選擇。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