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與地理知識
⑴ 關於二十四節氣的相關知識
古人根據天地運行規律來確定四季循環的起點與終點並劃分出二十四節氣。將太陽周年運動軌跡劃分為24等份,每一等份為一個「節氣」,統稱「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它代表著地球在公轉軌道上,二十四個不同的位置。由於地球繞太陽一圈需要365天,所以每隔十五天,才有一個節氣,而每個節氣,都表示著氣候、物候、時候,這「三候」的不同變化。
一、二十四節氣的分類
二十四節氣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它分為以下24種:
立春、 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這首中國人熟知的「節氣歌」,暗含了二十四節氣的先後順序。
二、有關二十四節氣的小常識
1.「立春」和「大寒」
分別為二十四節氣中的
第一個氣和最後一個節氣。
2.每一個月份都有兩個節氣,
每隔十五天一個節氣
3.春分和秋分
太陽直射赤道,
當天晝夜平分,
即當天有
12小時白晝12小時黑夜
夏至,太陽直射北回歸線,
當天北半球達到一年中
白晝最長一天,
南半球達到
黑夜最長一天;
冬至這天則正好相反,
冬至,太陽直射南回歸線,
當天北半球達到一年中
黑夜最長一天,
南半球達到
白晝最長一天
4.24節氣說法始於東周春秋戰國時期,
確立於秦漢。
5.最熱的節氣是大暑;
最冷的節氣是大寒。
⑵ 二十四節氣的來歷和意義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歷法獨到之處,最早出現於漢代。它表示了地球在軌道上運行的24個不同的位置,刻劃出一年中氣候變化的規律。地球繞太陽旋轉視運動一周為360度,分成24等份,每份15度(大約半月時間)就有一個節氣。一年四季共有二十四節氣,依次稱為: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二十四節氣的劃定是我國古代天文和氣候科學的偉大成就,他是歷代科學家智慧的結晶。兩千多年來,它在安排和指導農業生產過程中,發揮了重大的作用。
第四,易經易傳易經告訴了我們答案,二十四節氣的形成。那就是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遠古人們只需要知道白天黑夜就行了,也就是兩儀。或者說知道上半年,下半年就行,這也是兩儀。再後來,又確定了春夏秋冬,也就是四象。或者確定了一天的上午 下午 前半夜 後半夜。這也是四象。再後來四象也不夠精細,就又發明了八卦。八卦不夠精細就發明了十天干,然後是十二地支 然後是二十四節氣,然後是六十花甲,六十四卦,七十二候。
第五,從數字的演變可以看出二十四節氣的形成當是天乾地支出現了,再進一步精細化的結果。這些都是聖人的智慧,絕非是長期的經驗的樸素的總結。
⑶ 地理常識
詩句中的地理知識
古代文人給我們留下了大量的優美的詩篇,在這些詩篇中,不乏有描述地理現象,揭示地理規律的詩句。這些詩句對增強我們的地理審美觀、正確地理解地理規律、激發我們學習地理知識的興趣、提高我們的綜合素質等方面都大有幫助。現本人從浩瀚的詩名中摘選其冰山一角作以分類說明如下:
一、描述名山的: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說明泰山是齊魯大地上最高的山。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是說廬山瀑布之壯美。
二、描述河流的: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是說黃河的發源地地勢十分高。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是說長江的天門山一段水流湍急。
「湘江北去,橘子洲頭。」:說明湘江的流向是從南自北流的。
「浙江八月何如此?濤似連山噴雪來。」:浙江即錢塘江,八月是是錢塘潮最壯觀的時節。
「清溪清我心,水色異諸水,借問新安江,見底何如此?」:是說當時新安江江水十分清澈,含沙量極小。
三、描述湖泊的:
「湖光秋月兩相和, 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 白銀盤里一青螺。」:是說洞庭湖及其周圍的地區山清水秀。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四、描述交通的: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是說四川一帶交通不便。同外界很難有聯系。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是說當時的帆船是十分重要的交通運輸工具。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是說白帝城在江陵的上游,兩者之間可以通航。
五、描述節氣的:
「露從今日白,月是故鄉明。」:這里的「露從今日白」:,是指二十四節氣中的白露。
六、描述天氣、氣候的:
「二月江南花滿枝,他鄉寒食遠堪悲。」:是說我國南方和北方氣候差異大,二月時,江南已經鮮花滿枝,而其它地方卻十分寒冷。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是說我國春季普遍存在著氣溫回升快,降水少的情況。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是說四川巴山地區因受地形的影響,常常形成夜雨的天氣。
「人間四月菲芳盡,山寺桃花如盛開。」:說明了地勢越高氣溫越低這一氣溫分布的規律。
「惟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說明地勢越高氣溫越低。
「五月天山雪,開花只有寒。」:一是說明地勢越高氣溫越低的道理,二是說明天山海拔高。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說明在同一時刻,不同的地方天氣是不相同的
「乍暖還輕冷,風雨晚來方定。」:說明我國春季氣溫多變、不穩定的特點。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是說玉門關位於我國的非季風區,溫暖濕潤的夏季風很難到達這里。
七、描述月相的: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農歷的初三時,月亮的形狀是弓形的,屬於上弦月。
八:描述植物分布: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是說紅豆這種植物只生長在南方,北方沒有。從而說明了植物的分布是有區域性的。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是說荔枝這種水果只生長在南方熱帶、亞熱帶地區,而且,它的保鮮期短,不便於儲運。
⑷ 有關「冬至」日的地理知識,越獨特越好。(要正確的)
二十四節來氣中,冬至是北自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
冬至這天,太陽雖低、白晝雖短,但是在氣象上,冬至的溫度並不是最低。實際上,由於地表尚有「積熱」,冬至之前通常不會很冷,真正的嚴寒在冬至之後。由於我國各地的氣候相差懸殊,這種氣候意義的冬季對於我國多數地區來說,顯然偏遲。時至冬至,標志著即將進入寒冷時節,民間由此開始「數九」計算寒天(民諺:「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數九)。
(4)二十四節氣與地理知識擴展閱讀
冬至是時年八節之一,先民們自古以來就有在冬至祭祀祖先的傳統,以示孝敬、不忘本。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祭祖的同時,也祭祀天地神靈,供品主要有三牲飯菜、三茶五酒等。
在我國北方許多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相傳醫聖張仲景告老還鄉時看到受凍的百姓,便用羊肉和一些驅寒葯材以及麵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葯物,施捨給百姓吃。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形成了習俗。
⑸ 二十四節氣的地理意義
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 雨水:降雨開始,雨量漸增。
驚蟄內:蟄是藏容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
的動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晝夜平分。 清明:天氣晴朗,草木繁茂。
穀雨:雨生百穀。雨量充足而及時,谷類作物能茁壯成長。
立夏:夏季的開始。
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熱的夏天來臨。
小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
⑹ 二十四節氣適用於哪個地區從地理角度分
由於2000年來,我國的主要政治活動中心多集中在黃河流域,二十四節氣也就是以這一帶的氣候、物候為依據建立起來的。
⑺ 二十四節氣常考的高中地理題目
二十四個節氣是:復春雨驚春清谷天,制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這二十四個節氣中,高中地理題目中經常出現的就是春分日、秋分日、夏至日、冬至日。
這四個特殊的日期太陽直射點的位置、正午太陽高度的分布及其變化、晝夜長短的分布及其變化。其他的節氣一般很少涉及。
⑻ 二十四節氣的常識
1、立春
亦稱「打春」、「咬春」,又叫「報春」。這個節令有迎春行春的慶賀祭典與活動,有打春的「打牛」和咬春的吃春餅、春盤、咬蘿卜之習俗等。
2、驚蟄
這一天民間有「打小人」驅趕霉運的習俗,驚蟄象徵農歷二月份的開始,會平地一聲雷,喚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蟲鼠蟻,家中的爬蟲走蟻又會應聲而起,四處覓食。
所以古時驚蟄當日,人們會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驅趕蛇、蟲、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漸漸演變成不順心者拍打對頭人和驅趕霉運的習慣,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3、清明
清明節這一天,除了有掃墓祭祖、踏青賞春、植樹種草等傳統習俗,據說還是為了紀念一個叫「介子推」的人。
介子推在晉獻公的兒子重耳流亡時幫過他,後來重耳想要報恩,但是介子推不應,還背了母親上山。重耳下令燒山逼近,結果母子死在了山上。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屍體,十分後悔,厚葬遺體。次年拜祭時看到燒焦的老柳樹竟然復活,祭掃後,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4、小滿
小滿這一天,有「搶水」與「祭車神」的習俗。「祭車神」是農村古俗,傳說「車神」為白龍,農家在車水前,於車基上置魚肉、香燭等祭拜之物,特殊之處為祭品中有白水一杯,祭時潑入田中,有祝水源涌旺之意。這些習俗表明了農民對水利排灌的重視。
5、夏至
古時夏至這天,人們紛紛祭神,以祈求災消年豐。至清代,夏至祭神更為盛行,是日民間須吃麵食,以示敬神。由此可見,夏至這天,北方人吃面條也好,無錫人吃餛飩也好,都是虔誠祭神之舉。
6、立秋
在立秋時節,尤其是在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天,在商洛竹林關一帶,就流傳著「摸秋」的習俗。這天夜裡婚後尚未生育的婦女,在小姑或其他女伴的陪伴下,到田野瓜架、豆棚下,暗中摸索摘取瓜豆,故名「摸秋」。
按照傳統風俗,這個夜裡,瓜豆任人採摘,田園主人不得責怪。姑嫂歸家再遲,家長也不許非難。中秋節夜裡,孩子們在月亮還未出來時,照例鑽進附近的秋田裡,摸一樣東西回家。如果摸到蔥,父母就認為這孩子長大後很聰明;如果摸到瓜果,父母就認為孩子將來不愁吃喝,事事順利。
⑼ 二十四節氣與地理
C
「從春分地皮干」和來「清明忙源種麥」可知為東北平原。春分時期,只有東北、華北和西北廣大地區「春雨貴如油」,降水很少。而清明時期種麥顯然為春小麥,可以推斷為東北平原。因為華北平原種的是冬小麥,而西北地區很少種麥。
其次「小數不算熱」也可推斷出,東北平原緯度位置較高,小暑時,東北平原還比較涼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