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張家港地理位置

張家港地理位置

發布時間: 2021-02-10 23:41:01

『壹』 張家港在江蘇的什麼位置

張家港市位於中國「黃金水道」——長江下游南岸江蘇省境內, 處於中國沿江及沿回海兩大經答濟帶的交匯處,上海、南京、蘇州、 無錫等大中城市環列四周,距上海98公里、蘇州58公里、無錫 40公里、常州70公里、南通30公里、南京200...

『貳』 能否告訴我張家港在江蘇省內的哪個位置,我地理不行,最好簡單明了

張家港地理位置

張家港位於中國大陸東部,長江下游南岸,是蘇州市所管轄的縣級回市答。東南與常熟相連,南與蘇州、無錫相鄰,西與江陰接壤,北濱長江,與如皋、靖江隔江相望。

張家港地理位置示意圖(點擊圖片可放大):

:完全沒有問題!請及時採納!

『叄』 張家港的地理位置,環境,以及城市建設!人文環境!越詳細越好!麻煩大家了

張家港市地處北緯31°43′12″~32°02′,東經120°21′57″~120°52′,位於長江下游南岸,江蘇省東南部,北濱長江,與南通、如皋、靖江相望;南近太湖,與無錫、蘇州相鄰;東連常熟、太倉,距上海98公里;西接江陰、常州,距南京200公里,是沿海和長江兩大經濟開發帶交匯處的新興港口工業城市。 市樹:香樟市花:菊花張家港市歷史久遠,擁有10處新石器時代遺址,時間分布在距今2500年至8000年之間,其中南沙東山村遺址的出土文物是長江下游最早的古文化遺址。商末屬勾吳之地,晉代設暨陽縣,縣治即今楊舍鎮。1962年,從常熟和江陰各劃出數個公社,建立沙洲縣,1986年9月,國務院批准撤銷沙洲縣,設立張家港市,現下轄8個鎮和常陰沙管理區。全市總面積998.48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785.55平方公里。西北部有江中小島雙山沙,面積18平方公里。境內有沿江岸線71.78公里,其中不凍不淤的深水岸線有33.7公里;大小河道8073條,總長4074.3公里。依託優越的沿江岸線,建有國際貿易商港張家港港、全國惟一的內河港型保稅區江蘇省張家港保稅區和佔地1.53平方公里的張家港保稅物流園區。至2005年末,張家港市總戶籍人口87.9萬人,外來暫住人口46萬人。全市有農用地4.64萬公頃,其中,耕地3.85萬公頃。地方特產有並譽為「長江三鮮」的鰣魚、刀魚、河豚;始於清咸豐年間鳳凰高庄豆腐乾;曾被列為貢品、馳名大江南北的鹿苑雞以及鳳凰水蜜桃、高峰鹿液茶、弄里芹菜、拖爐餅等。改革開放以來,張家港人民弘揚「團結拚搏、負重奮、自加壓力、敢於爭先」的張家港精神,開拓創新,奮發進取,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
攜著江南人家的靈氣,傍著長江號子的強悍,勤勞、聰慧的張家港人,用堅定的意志、執著的信念,在這塊999平方公里的沃土上共同唱響「團結拼搏、負重奮進、自加壓力、敢於爭先」的華彩樂章:首批「全國文明城市」、首家「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 「國家衛生城市」、「全國綠化模範城市」、「國際花園城市」、「全國生態示範區」、「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中國縣域社會經濟綜合發展指數百強縣(市)……一個個閃光的榮譽稱號,映現著港城的卓越風姿。 張家港市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文化底蘊比較深厚。至2005年末,先後公布有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25處,其中省級文保單位1處。對這些文物古跡,均按法律規定,劃定了保護范圍,豎立了保護標志說明牌,建立了記錄檔案並安排有專人負責管理,從未發生過人為損毀現象,其完好率達到80%以上。境內從西部到東南部,沿古海岸線一帶先後發現和發掘了近十處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南沙的東山村遺址被認定是長江下游地區已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最早的遺址,距今約8000年。從1992年起,張家港市文物部門每年開展文物保護法律、法規宣傳周活動,定期組織文物專題調查和搶救性發掘。2002年,配合沿江高速公里建設,市文物部門聯合蘇州博物館,搶救性發掘古墓葬4座、古井12口,出土以宋代為主的文物314件,接近前十年出土文物數量的總和。2001年,市博物館向社會徵集民俗文物,到2005年底共徵集民俗文物310件。張家港十分注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河陽山歌作為「蘇州吳歌」的一部分,已被收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香山旅遊風景區位於張家港市西陲南沙鎮境內,西接錫澄高速公路、江陰長江大橋和江陰市區,北靠國際貿易商港張家港港和全國唯一的內河港型保稅區張家港保稅區的張楊路,與長江邊的長山、巫山相對,南傍東橫河,與稷山相望。東距張家港市區15公里,交通便捷,全山佔地面積4.37平方公里,海拔高度為1 36.6米。山體呈菱形狀,由大、小香山組成,為全市之冠。北坡險峻,南坡平緩,頂部開闊,素有江南名山之譽。清康熙《江陰縣志》中贊:「香山突出平壤,高峻磅礴,甲於他山。」 張家港作為一個新興的工業城市,中、西式餐館隨便可見,尤其在步行街一帶,牛排館、咖啡廳、韓國料理、甜品店應有盡有。 當地品味以蘇菜系為主,口味偏甜。氣鍋鮠魚、酒釀鰣魚、面魚攤蛋、刀魚餛飩、高庄豆腐乾、拖爐餅等都是不可不嘗的當地風味的傳統名吃。 除了在步行街一帶的黃金商業圈可以大快朵頤,遍布各大街小巷的酒店、排檔里都能吃到你想吃的當地特色美味佳餚,其中,吃海鮮推薦可去金海華酒店;吃家常菜就去佳福酒家(南環路210號),人均約35元。有名的張家港怪味樓特色火鍋城,地址: 楊舍鎮東環路75號。

『肆』 張家港處於什麼地理位置

張家港市位復於中國「制黃金水道」——長江下游南岸江蘇省境內,
處於中國沿江及沿海兩大經濟帶的交匯處,上海、南京、蘇州、無錫等大中城市環列四周,距上海98公里、蘇州58公里、無錫40公里、常州70公里、南通30公里、南京200公里,距虹橋機場98公里,浦東機場150公里,南京祿口機場200公里。
全市總面積999平方公里,人口85萬。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年平均氣溫15.5度,土地肥沃、環境優美、物產豐富,是典型的江南水鄉。改革開放以來,張家港市不斷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兩個文明建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長足發展,已成為長江黃金水道上一個新興的港口工業城市。

『伍』 江蘇張家港

張家港市位於中國「黃金水道」——長江下游南岸江蘇省境內, 處於中國沿江及沿海兩大經濟帶的交匯處,上海、南京、蘇州、無錫等大中城市環列四周,距上海98公里、蘇州58公里、無錫40公里、常州70公里、南通30公里、南京200公里,距虹橋機場98公里,浦東機場150公里,南京祿口機場200公里。
全市總面積999平方公里,人口85萬。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年平均氣溫15.5度,土地肥沃、環境優美、物產豐富,是典型的江南水鄉。改革開放以來,張家港市不斷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兩個文明建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長足發展,已成為長江黃金水道上一個新興的港口工業城市。
張家港市境內有長江沿線得天獨厚的天然國際商港--張家港港,長江岸線達60多公里,其中可建萬噸級以上泊位的深水岸線達33公里。
張家港港深水貼岸、不凍不淤、安全避風、常年作業。現有萬噸級以上泊位33個, 2004年完成貨物吞吐量6397.8萬噸,其中集裝箱運量32.8萬標箱,分別增長41.8%和32.6%。目前已開通了至日本、香港、韓國、東南亞、波斯灣、澳新、中東、美加、歐洲等19條航線,每月40多個國際航班,同世界上14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貨運往來,是目前國內最大的木材、大豆、羊毛、棉花、化工品、再生品進口港和大米、中巴車、五金工具出口港之一。
改革開放以來,張家港市委、市政府從改善投資環境、促進社會全面進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高度出發,加快了城市建設步伐,並按照「城市現代化、港口國際化」的發展思路,高起點規劃,高標准建設,高效能管理,使城鄉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
張家港市先後榮獲「國家衛生城市」、「全國環保模範城市」、「全國文化先進縣(市)」、「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示範市」和「全國雙擁模範城」,全市各鎮全部建成「國家衛生鎮」。整體推進全國生態市、全國消費放心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等各項創建。
2004年,新增各類林地綠地2.05萬畝,全市森林覆蓋率14.46%。港城大道、沙洲路、國泰路、步行街等道路均穿繞在綠色之中。世紀廣場、暨陽湖公園、張家港公園、沙洲公園等游樂場所吸引著一批又一批中外遊客,雙山島旅遊度假區開發快速推進,建成了全國首家江島型水上高爾夫球場。全市有五星級賓館2家,四星級賓館3家,三星級賓館6家。全市商貿服務業繁榮,2004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4.2億元,比上年16.7增長%。
2004年,金融保險、郵電通信業繼續增長。全市本外幣存、貸款余額分別達到518.6億元和458.1億元,比年初增加78.5億元和61.2億元,全市銀行機構不良貸款率下降到3.23%;實現保費收入9.7億元,19增長%;完成郵電通信業務總收入4.4億元,增長16.2%,城鄉電話主線普及率達到38.7號線/百人,全市行動電話用戶超過60萬戶,小靈通用戶達到16.5萬戶。住房、汽車、旅遊成為新的消費熱點。銷售商品房117.8萬平方米計25.5億元,分別增長17.2%和40%。新增私家車8012輛,全市私家車保有量達到3.2萬輛,平均每百戶10輛。

張家港特產:

鰣魚:為南方水產中的珍品,每年春末夏初入江產卵,在「小滿」至「芒種」期間為旺季。《本草綱目》載,鰣魚「夏初時有,余月則無,故名」。鰣魚體扁闊而長,色白如銀,鱗下多脂肪,一般重1公斤左右,鱗可食,肥嫩清鮮。古時曾列為皇帝的「御膳」珍餚,現已蜚聲海外,遠銷香港、新加坡、日本、美國等地。鰣魚在近海入江,靠潮水自然推力前進。張家港境內長江水域屬河口段,鰣魚至此,體內脂肪消耗很少,正豐腴肥碩,肉味最鮮,營養豐富。據測定每百克肉內含蛋白質16.9克,脂肪16.9 克,碳水化合物 0.2克,鈣33毫克,磷216毫克,鐵2.1毫克,核黃素0.14毫克,尼克酸4毫克,熱量22千卡。張家港所捕的鰣魚質量名列前茅,是江蘇省重點產區,也是外貿出口的主要基地。1974年、1977年產量最高,都在10萬公斤以上。酒釀鰣魚是張家港地方風味名吃,深受群眾喜愛。做法是將鮮鰣魚去內臟(不去鱗),洗凈放入適量酒釀和熟豬油,加蔥、姜、火腿片及調料,上籠蒸15分鍾左右而成。出籠後的鰣魚酒香四溢,色澤潔白,鮮嫩味美。1975年4月12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金日成主席訪問南京期間,張家港(沙洲)鰣魚專送南京招待國賓。

刀魚:學名「刀鱭」,屬洄遊魚類。每當春季,刀魚成群溯江而上,形成魚汛。農諺有「春潮迷霧出刀魚」,是春季最早的時鮮魚。刀魚體形狹長側薄,頗似尖刀,銀白色,肉質細嫩,但多細毛狀骨刺。肉味鮮美,肥而不膩,兼有微香。宋代名士劉宰曾有詩稱贊:「肩聳乍驚雷,鰓紅新出水,芼以薑桂椒,未熟香浮鼻。」刀魚面、刀魚餛飩,別具風味,膾炙人口。刀魚是張家港主要水產品之一,境內長江水域均可捕獲。前期刀魚雄性多,體大,脂肪多;後期雌性居多,體小,脂肪少。「清明」後,刀魚肉質變老,俗稱「老刀」。刀魚餛飩是張家港民間傳統特色點心。其製作方法:將刀魚從尾部向上劈成兩半,去除頭、皮、大骨,用刀背將其搗碎,剔除魚刺,加入佐料,與韭黃或瘦豬肉等拌和做成陷;再選用精白麵粉加適量鹽和水揉成面,擀壓成極薄的皮子,將刀魚肉陷包成餛飩。餛飩在沸水中煮至漂浮即可食用。入口清香誘人,口感細膩滑嫩,鮮美無比,別具風味。

河豚:古稱「鮐」,與鰣魚、刀魚並譽為「長江三鮮」。河豚體呈橢圓形,頭圓口小,背部一般呈黑褐色,有花紋,腹部白色有肉刺,無鱗、無膽,有氣囊,能吸氣膨脹。產於鹹水和淡水相交處的水域里,每年春季沿江上溯產卵。張家港捕捉河豚早,產量也較高。河豚魚營養豐富,腴肥鮮美且帶野味,與眾不同。宋《明道雜志》曾稱頌它為「水族中之奇味也」。河豚還有補虛去濕、舒胃、卻痔疾等效用。但血液、肝臟、卵巢都有劇毒,烹煮不慎,食後易中毒致死。解放後,人民政府禁止私自買賣,統由國家購銷。河豚魚經處理後,可製成凍魚片或罐頭食品,還可從肝臟、卵巢中提煉出河豚素、河豚酸等名貴葯品。

銀魚:又名「面魚」「面丈魚」,體細長,銀白色,透明光滑。一般長8~15厘米,形如玉簪,是張家港長江中的又一特產,活動范圍主要在長江下游,每年「驚蟄」至「立夏」在長江口區產卵,「清明」左右為旺汛期。銀魚一身嫩肉,骨軟可食,味道鮮美,高蛋白、低脂肪,食用價值高,當地用銀魚和蛋煎煮的時令菜「面魚攤蛋」,黃白相間,色香味全,獨具特色。

子鱭魚:又名「烤子魚」,是鳳尾魚中的雌魚,長江口名貴的經濟魚類。子鱭魚體側扁,尾部延長,銀白色。一般長14~16厘米,體重15~20克,腹內有大量魚卵,含有較多的油脂、磷酸鹽和鈣質。味鮮,有肥感,為人腦及骨隋良好滋補品。子鱭魚在「立夏」前後集群入江作生殖回遊。一般只上溯到張家港七干河、四干河外水域。雙山以上多為雄性,稱毛鱭。

鮠魚:(鮰魚)亦稱「江團」、「白吉」,是長江中一種淡水底層魚類。魚體前部扁平,後部側扁,一般長60厘米左右,光滑無鱗,呈灰褐色,幼魚淡白色。張家港江段,一年四季均有捕獲,以春、夏季產量為高。鮠魚肉嫩無刺,味鮮美,尤以菜花盛開時為最,稱「菜花白吉」,是張家港的時令佳餚。鮠魚鰾,膠質,特別肥厚,為魚肚中之上品。「氣鍋鮠魚」是境內的民間特色菜餚。做法是:將洗凈的鮮鮠魚切成塊狀,放入沸水中氽一下撈出,加雞(一般選用本地產「三黃」雞)湯,配以蔥、姜、黃酒等佐料,置於汽鍋中蒸20分鍾即成。魚肉肥嫩,清香鮮美。

鳳凰稻:是張家港鳳凰山附近長期培育成的優良粳稻,穀粒基部有雙翼(護穎),似鳳凰展翅,故名鳳凰稻。清代《常昭合志》中列為著名物產。鳳凰稻碾成的米,色潔白如珍珠,煮飯燒粥,性粘膩,香軟適口,為粳米中的上品,載譽江南。

鳳凰水蜜桃:風景秀麗的張家港市鳳凰山和鷙山山麓,是著名的鳳凰水蜜桃主要產地。鳳凰水蜜桃是在1952年引進無錫水蜜桃的基礎上,經長期選育而成的優良品種。皮色有淡黃,有乳白,有微紅,具有果大、肉嫩、鮮甜、多汁、果皮易剝等特點。鳳凰水蜜桃有白鳳、白花、黃皮、小青等主栽品種,遠銷蘇州、南京、上海等地。

高庄豆腐乾:張家港市鳳凰高庄豆腐乾始於清咸豐年間,已有100多年的歷史。製作精細獨特,價廉物美。清末民初,已暢銷常熟、江陰、無錫等地。高庄豆腐乾有厚型、薄型兩種,呈絳色,質地細實,五香佐料滲透入味,閑吃或作下酒菜,均屬佳品。

拖爐餅:是張家港市楊舍、塘橋兩地的著名傳統風味小吃。該餅歷史悠久,據今已有150多年。製作工藝獨特,烘烤時需用兩只爐,下面一隻為底爐(平底),上面一隻為頂爐(尖頂,呈錐狀),烘烤時二隻爐同時加熱吻合,並以頂爐的熱量將餅吊熟,大有頂爐拖底爐之勢,故稱拖爐餅。拖爐餅採用上等白麵粉、白糖、凈板油(加工過的生豬油)、薺菜、芝麻、桂花等為原輔料。口味油而不膩,甜而不粘,清香可口。集酥、甜、松、脆、香於一體,外形飽滿,色澤金黃,酥層清晰。

鹿苑雞:因產於張家港市鹿苑鄉而得名,相傳已有兩百年的飼養歷史。鹿苑雞的毛、皮、嘴、腳均為黃色,頸羽、尾羽和翅羽間有蔬落黑毛。公雞腳桿高壯,傲然挺立,大的體重可達4公斤以上,有「九斤王」之稱。母雞腳桿粗矮,渾重壯實,重2公斤以上,年產蛋在140~200個之間,平均蛋重54克。該雞肉質細膩、肥美、香鮮、味濃。民間傳說,清代同治、光緒兩帝之師翁同酥常把鹿苑雞作為特產,帶至京城贈送親友和同僚,曾被列為貢品,馳名大江南北。

高峰鹿液茶:產於張家港市金港鎮高峰村長山一帶。長山位於長江邊,江霧迷漫,空氣清新,氣候濕潤,是金港鎮高峰村茶場所在地。所產茶葉具有氣香色清的天然品質。高峰茶分春秋兩季採摘,以穀雨前為最好。村裡辦有茶廠,自己焙炒。製成的高峰鹿液茶,條索緊結,色澤嫩綠,帶有清香,用水沖泡,碧色誘人,味感鮮醇,有生津止渇、解乏提神的作用。曾在江蘇省品茶會上獲第一名。

錦豐小辣椒:為省無公害農產品。錦豐鎮從1998年開始,大面積種植,面積達200公頃。主要品種有「寧優九號」「辣優九號」「湘辣二號」以及地方特色品種「金椒」(朝天椒)等。其中,從湖南引進「湘辣二號」羊角椒,鮮食、加工兩用,紅椒鮮艷,適宜深加工;青椒微辣,無淡味,風味好,水分低,空腔小,果型直,整齊標准,作蔬菜用,市場供不應求。產品大量銷往蘇、錫、常及上海、浙江等地。2002年建成全市重要的辣椒標准化生產無公害生產基地,並被列入國家綜合開發項目。2003年,全鎮辣椒種植面積433公頃。

針結花邊:是新型的手工藝品。1972年常陰沙農場插隊知識青年夏小斌小組首創。它採用針織工藝,將花線勾結成各種圖案,有整潔、雅靜、纖巧、柔和的感覺。是客廳、卧室門窗、傢具上的實用裝飾品,也是張家港主要的手工業品。曾多次參加廣州出口商品交易會,受到外商好評。產品遠銷海外

旅遊景點:

香山旅遊風景區位於張家港市西陲南沙鎮境內,西接錫澄高速公路、江陰長江大橋和江陰市區,北靠國際貿易商港張家港港和全國唯一的內河港型保稅區張家港保稅區的張楊路,與長江邊的長山、巫山相對,南傍東橫河,與稷山相望。東距張家港市區15公里,交通便捷,全山佔地面積4.37平方公里,海拔高度為1 36.6米。山體呈菱形狀,由大、小香山組成,為全市之冠。北坡險峻,南坡平緩,頂部開闊,素有江南名山之譽。清康熙《江陰縣志》中贊:「香山突出平壤,高峻磅礴,甲於他山。」山上長有成片的馬尾松、水杉、毛竹,山坡栽有桃、梨果園,品種多樣的野生葯材遍及全山。樹木覆蓋率達87%,山草覆蓋率為100%。 香山,因傳說春秋時吳王夫差遣美人上山采香而得名。自然風光秀麗,人文資源豐富,加上朴朔迷離的傳奇故事,歷來吸引文人墨客來此觀光賞游,宋代詩人蘇東坡游香山時曾為梅花堂題匾額;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多次登上香山,為這里的山、水風光留下了詩詞、賦文,他在《游小香山梅花堂序》中贊嘆曰:「千年跡冷荒丘,一旦香生群玉,不特花香、境香、夢亦香,可謂不負此山矣!」香山有廣為人知的「十八景」:釣魚台、采香徑、梅花堂、洗硯池、石虎門、聖過潭、觀音殿、荷花茶廳、圓寂塔、聽松吟、桃花澗、聖清池、毗陵井、巫山夜雨、天台石、歸雲洞、烽火墩、藏軍洞。然歲月流逝,滄桑巨變,傳說中的大部分景點已盪然無存。1993年開始經市鎮兩級政府的努力,已有一大批景點建成並對外開放,其中有傲立孤峰,縱覽長江、碼頭、保稅區的望江亭;有怪石叢生、山勢險峻的老虎嘴;有繁花似錦、香草滿坡、相傳吳王夫差偕美人步行上山的采香徑;有徐霞客稱為「九天風雨、三峽波濤、觀斯盡矣」的桃花澗,還有聖過潭、滴血岩、仙牛背、聽松吟等一批天然景區。著名書法家沈鵬、沙曼等20多人為景點題名或書寫詩文。1995年,投資6000萬元、建築面積6700平方米的大型寺廟——香山寺建成。該寺坐落在香山主峰,由古樸、典雅、富有氣派的廟宇群組成。寺內塑一尊高1.5米、凈重1.5噸的玉佛及由台北佛佗教育基金會會長徐業鴻贈送的《大藏經》一部計1718卷。1999年10月,香山寺素齋館落成開業,成為全市首家素齋館。自古以來,香山就是有名的風景旅遊勝地,「香山十八景」 名聞遐邇,有大禹王、姜尚;吳王夫差、西施、宋代大詩人蘇東坡、元代張士誠、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清代皇帝乾隆等一批極具價值的人文資源,有藏軍洞、烽火台等軍事文化遺址,有佛教、道教、天主教等宗教活動場所。它以悠久的歷史文化、優美的自然風光和獨特的人文景觀,在蘇南眾山中獨領風騷。尤其登高遠眺,長江美景和張家港全景盡攬眼底,極目天舒,令人進入一番別有風味的意境。南沙還擁有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一具有八千年歷史的東山村古遺址,是著名的文學、音樂、教育家劉半農、劉天華、劉北茂的誕生地。近年來,隨著不斷加大對香山旅遊風景區基礎建設的投入,交通衛生、通訊、電力等設施配套齊全,逐步形成了以香山旅遊風景區為品牌,商貿、旅遊、服務、房地產聯動發展的新格局。隨著全市工業經濟的迅猛發展,加快旅遊景點建設開發已成為全市三產經濟協調發展的迫切需要。目前香山旅遊風景區開發已列入全市旅遊整體規劃重點項目之一。

桃花澗
位於香山北麓。清乾隆《江陰縣志》載:「香山左崗有澗數十丈,夾澗緋桃四植,名桃花澗。」澗從上至下,縱貫青龍崗,全長約800多米。澗水源頭出自山頂泉眼,常年不涸,現為中峰之巔的天然湖泊鹿女湖。從峰巔俯視桃花澗全景,整條山澗蜿蜒曲折,影影綽綽,掩映在濃綠覆蓋之中;澗左右兩側的幾道龍崗逶迤磅礴,向下匯聚到桃花澗山口交匯之處,山隨溪轉,宛如一朵盛開的桃花。當年徐霞客曾三次游覽桃花澗,兩次月下,一次雨中。春雨中的桃花澗,氣勢磅礴,猶如三峽波濤。從桃花澗山口東行數十步,有一山洞,名桃花澗。此洞原是人防工事,現已對遊人開放,洞高約2米,深200餘米,沿壁光滑濕潤,縫隙處有泉珠滴落,鏗然有聲。同桃花澗一崗之隔的香山南麓,也有一條長長的山澗,名叫南桃花澗。此澗緊靠聽松吟,與小香山梅花堂遙遙相對。此澗雖比不上北澗怪石林立、激流飛瀑的壯觀景象,但終年碧泉流淌,潔寒甘美,夾澗草深林密,鳥語松吟,景緻極為幽雅。
采香徑
位於香山東南麓,清乾隆《江陰縣志》載:「由麓而上,曲蹬盤行,攀蘿捫石,足底雲生,相傳吳王嘗遣美人采香其上(山有馬蹄香,杜衡是也),曰采香徑。」全徑沿山由東南向西北曲折蜿蜒長約五華里,幾乎橫貫了整個香山。徑寬一般為三尺左右,兩旁青松挺立,修篁夾道,奇花競艷麗,異草飄香,景色秀麗迷人,令人目不暇接。步行在采香徑上,小石林、聽松吟、香山寺、聖過潭等景點一一欣賞於目,難怪當年西施來到這里為眼前的美景所陶醉,以至流連忘返。采香徑自然就吸引了眾多遊客,並由此留下許多吟詠采香徑的詩文。諸如:「春隨香草千年艷,人與梅花一樣清」、「香徑寒花落,飛泉曲澗分」等。
聽松吟
位於香山南山坡上,放眼望去,百畝山地上滿坡松林,千株萬株,蔚然成海,氣勢極為壯觀。風來時,一枝動百枝搖,莽莽林海松濤涌動,巨浪翻卷,競搖成一個巨大的音樂場。民國年間,中國民族音樂家劉天華先生回故鄉省親,也專門游覽聽松吟,而後激發了創作靈感,其二胡獨奏曲《空山鳥語》情愫一脈,不知傾倒了多少聽眾,成為百世絕唱。聽松吟曾遭受歷史浩劫,解放後,人民政府倡導植樹造林,經過數十年努力,香山重披綠裝,聽松吟又煥發出勃勃生機。
聖過潭
又名舜過潭,傳說古時大禹治水東南途經香山少憩,取泉水解渴,覺泉水清澈味醇,遂解佩劍拓成潭,故名舜過潭。位於香山頂峰中部。潭大體呈圓形,直徑約2米,四周皆由山石圍成,看上去就彷彿是一口大井一般。此潭下有泉眼,所以水甚清澈,常年不涸。潭中長有無屁股螺螄,成為香山一奇。
藏軍洞
位於香山主峰老虎背之巔的東側,有一石板蓋頂的洞口,約80厘米見方,這就是香山著名古跡——藏軍洞。據史料記載,香山藏軍洞最早大約建於三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當時,吳王闔閭稱霸於諸候,攻越伐楚,大動干戈,出於攻防戰術需要,即在長江之濱的香山、長山一帶挖建了許多藏軍洞。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香山西北坡的藏軍洞發現大量具有春秋戰國時代特徵的幾何紋陶器和紅陶器,證實了這一歷史記載。據考證,藏軍洞為坑道式A字型結構,上窄下寬,兩壁皆用塊石壘徹而成,內高5—10米,底部南北之間寬4—5米,東西之向呈隧道形,進深25米。香山藏軍洞與眾不同之處在於,一是每3座藏軍洞編成一組,成品字形排列,較為規則,共有9組,且每組佔地面積約2500平方米,這是其它地方藏軍洞所沒有的;二是洞內隧道走向與山勢走向平行,士兵從左右進出,不從前後進出,而其它地方洞內隧道則大都與山勢走向呈垂直狀態;三是別的山上的藏軍洞一般都構築在半山腰,唯有香山藏軍洞高居山峰之巔,成居高臨下之勢;四是香山藏軍洞在「江南長城」中距離長江最近,這可能與香山歷來被視作江海門戶的重要戰略位置有關。香山藏軍洞經適當加工整理後,現已恢復當初建造時的模樣與擺設,並對外開放。
梅花堂
原坐落在小香山竹林深處,初建於宋代。相傳蘇東坡晚年仕途失意,因江陰友人葛氏邀請,曾數度來梅花堂怡情養生,並題書梅花堂匾額。堂後洗硯池,因東坡洗硯而得名。由於緊靠大小香山間的石虎門古戰場,梅花堂一度遭到戰火破壞。明朝末年,愛山成癖的徐應霞(徐霞客之兄)重建梅花堂,並在山上廣植梅竹。清風明月之夜,徐霞客兄弟觴詠為樂,共賞良辰美景。徐霞客沒有忘情於這段有意義的生活經歷,特寫下5首詩歌並1篇長序,以作紀念。隨著時光流逝,到五十年代後期,梅花堂和洗硯池均已湮沒,四周梅花亦漸漸稀少。近年來,市鎮兩級政府採取措施開發香山旅遊資源,梅花堂和洗硯池列入旅遊發展規劃中。新的梅花堂是5間仿古建築,正堂題額集東坡手筆,堂內展有坡翁和徐霞客的書畫詩文,讓旅遊人們從觀光中受到華夏文明的熏陶。
南沙十八景
臨近張家港港口的南沙鄉,由於山多景勝,早在明代前就有「香山八景」之說。清聖祖康熙、高宗乾隆以後,又相繼增補十景,稱「南沙十八景」。這里原有梅花堂一座。從香山灣翻山而上,便是「采香徑」。采香徑從香山西北坡起至東南麓止,長約5里,相傳是春秋吳王夫差偕西施及嬪妃玩樂的地方,建育「采香禪院」作行宮。目前,采香徑下段已被開山採石所截斷,上段路還在。山上雜樹叢生,烏鳴林蔭,峰迴路轉,景色宜人。香山,有大香山與小香山之分。在兩山銜接處,陡似峭壁,形成石門。因遠看似一猛虎張口守隘,故有「石虎門」之稱。這里四面環山,原來兩山接崗不分,後因軍事需要,官府命百姓鑿山開路長達50餘米,形成石門。這里形勢險要,呈一夫當關,萬夫莫敵之勢,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現經人工修築,已可通行汽車。在香山附近,有長山, 鳳凰山、鎮山等山,如眾星拱月,煞是中看,而且山山都育藏軍洞(又名將軍洞)。在這些山上,要數長山頂上藏軍洞最多。最大的藏軍洞可容兵千餘,洞內有灶間、會議室、貯藏室、兵器庫等,向來有「江甫長城」之稱!出江陰東門,可遠遠望見築在鳳凰山最高峰的烽火合。台周圍十丈見方,高百米,烽火台又名烽火墩,最初建於春秋期間。大香山原名桃花山。相傳春秋時期,山上桃樹漫山遍野,如雲霞燦爛。崗西有一大澗,澗頂有一泉口,終年噴水不斷。每當桃花盛開的季節,花瓣飄落溪中,隨水飄流,大有"落英繽紛」的詩情畫意。藏軍洞、烽火台、桃花澗等古跡尚存,被列為張家港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2月以後,甫沙眾多小山坡上,陸續發現4座古墓葬,其中漢墓一座,宋墓三匹。墓葬位於長山東麓,距地面約15米左右。出土漢墓中有神獸銅鏡、陶罐等文物。3座漢辜中有磁州窖彩釉陶壺,兩對雙耳環的越容瓷瓶獸足瓷香爐、瓷碗、雙紐帶柄銅鏡、小方銅鏡、八花形銘文銅鏡等文物。據記載:磁州窖出自河北,越窖出自浙江,銘文銅鏡出自廣東。以上文物的出士充分表明,在`2000多年前,南沙鄉長山一帶,北臨長江,交通方便,居民聚集,商品流通,是南北交通線上的重鎮!這些閃爍著古文化光彩的文物,被埋沒了千年,幾乎被人遺忘,近年來,因張家港對世界開放,南沙十八景又重放光彩,為新興的海港圍上了一串古色古香的「珍珠古項鏈」。
香山寺
坐落於香山東南之巔,約建於東漢末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是江南七十二大寺之一,歷史上有「佛門聖地」之稱。歷史的滄桑,原寺早已湮沒。1993年3月,經張家港市人民政府批准在原址重建。1995年9月正式登記,並開放佛教活動場所。第一期工程的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於1994年底建成,江南一流名剎已初具規模。山門建在香山老虎背中腰海拔125米的山坡上。山門上方的「香山寺」匾額由全國政協副主席趙仆初手書。從山門向上攀登,跨過45級花崗岩台階,就進入飛檐斗角、威嚴肅穆的天王殿。再向上拾級登攀,就是規模宏偉、氣勢非凡的大雄寶殿。這是一座雙層樓閣式的大型建築。殿東西長21米,南北寬13.8米,背高15.5米,建築面積282平方米。黃牆、紅窗、雕梁畫棟,造型格式依照蘇州市靈岩寺的大雄寶殿。大殿規模在江南一帶可稱首屈一指。香山寺總體規劃建築面積6700平方米,總投資6000萬元。第一期工程完成後,至2002年繼續建造七級寶塔1座及達摩殿、觀音殿、藏經殿、僧房等配殿。寺內設東、西兩花園,園內建有放生池、假山帶、功德亭等。為方便信徒、遊人和觀光者,還建有佛光山莊、素齋館、宿舍樓等。寺內干凈整潔,綠樹成蔭。天王殿、大雄寶殿前後左右種有各種樹木、草坪,四季鮮花怒放,環境宜人。各殿堂層層疊疊,從各方向看均煞是雄偉。該寺佔地約10畝,小巧玲瓏,燒香拜佛者及旅遊者逐年增加。現有出家僧人7名,負責人是法禪。香山寺以名山名剎之名屹立於祖國江南的寺廟之林,成為鑲嵌在香山之巔的一顆永放光華的明珠。
香山陵
坐落在香山東麓,佔地2.6公頃,1992年清明節前竣工落成。陵園面向正方,三面環山,翠竹抱碑。陵園的正面,豎立著高8.7米、寬15.4米的石碑坊,坊頂刻有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彭沖題寫的「香山陵」匾額。中有1座長20米、寬8米的拱形三孔橋,氣貫長虹,名「貫虹橋」,橋的兩側矗立著兩座群雕,一座是「沙洲農民暴動紀念標志」,一座是烈士群雕。在烈士群雕兩側建有260平方米的革命烈士紀念館,館內陳列著革命烈士名錄、事跡介紹、照片和部分實物。園陵正中是一座高19.28米,寬1.8米,頂呈矩形的烈士紀念碑,碑身正面刻有原中共江蘇省委書記江渭清題寫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8個鎦金大字。碑前有900平方米的弔唁台,由4000多塊金山石鋪築而成。碑後建有烈士墓和忠骨存放室。

『陸』 張家港在那裡

張家港市位於長江下游南岸,江蘇省東南部,屬蘇州地區,北濱長江,與南通、如皋、靖江相望;南近太湖,與無錫、蘇州相鄰;東連常熟、太倉,距上海98公里;西接江陰、常州,距南京200公里,是沿海和長江兩大經濟開發帶交匯處的新興港口工業城市。張家港人民弘揚「團結拼搏、負重奮進、自加壓力、敢於爭先」的張家港精神,開拓創新,奮發進取,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

中文名稱: 張家港市
外文名稱: zhangjiagang
別名: 沙洲
行政區類別: 縣級市
所屬地區: 江蘇省蘇州市
下轄地區: 楊舍等8鎮和1農業示範區
政府駐地: 楊舍鎮
電話區號: 0512
郵政區碼: 215600
地理位置: 江蘇省東南部
面積: 999平方公里 陸域777平方公里
人口: 90.5萬
方言: 吳語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雙山島,香山,鳳凰山,東渡苑,恬庄古鎮,暨陽湖
車牌代碼: 蘇EF、蘇EG、蘇EH等
名人: 劉半農,章申,沈冰

目錄

基本介紹
城市概況
經濟社會發展情況一、張家港市基本概況
二、近年來經濟社會發展情況
三、關於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
行政區劃
名字由來
歷屆領導
本地方言
歷史沿革
鄉鎮簡介
城市旅遊桃花澗
采香徑
聽松吟
聖過潭
藏軍洞
梅花堂
南沙十八景
東渡苑
教育發展
城市榮譽
張家港媒體
張家港港口地理位置
自然狀況
交通狀況
經濟腹地
港區分布及泊位情況
泊位情況
倉儲堆場及能力
裝卸機械及能力
助航信息
碼頭泊位
基本介紹
城市概況
經濟社會發展情況 一、張家港市基本概況
二、近年來經濟社會發展情況
三、關於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
行政區劃
名字由來
歷屆領導
本地方言
歷史沿革
鄉鎮簡介城市旅遊
桃花澗 采香徑 聽松吟 聖過潭 藏軍洞 梅花堂 南沙十八景東渡苑教育發展城市榮譽張家港媒體張家港港口
地理位置 自然狀況 交通狀況 經濟腹地 港區分布及泊位情況 泊位情況 倉儲堆場及能力 裝卸機械及能力 助航信息 碼頭泊位展開 編輯本段基本介紹
地理位置: 北緯31°43′12″~32°02′,東經120°21′57″~120°52′
友好城市: 波特蘭市,丸龜市
著名景點: 香山旅遊風景區,桃花澗
主要街道: 張家港步行街
地標: 暨陽湖
知名產業: 鋼鐵,服裝,港口
知名企業: 沙鋼集團,江蘇國泰,東海糧油,華芳集團,華盛化學,不二制油,沙洲優黃
電話區碼: 0512
郵編區碼: 215600
方言: 吳語太湖片方言
張家港市原來屬江陰縣管轄,現屬蘇州管轄,位於江蘇省東南部、長江下游南岸。北瀕長江,與南通、如皋、靖江相望;南近太湖,與無錫相鄰;東連常熟;西接江陰。陸地東西最大直線距離44.58千米,南北最大直線距離33.71千米。北寬南窄,呈三角形。市委書記徐美健,市長姚林榮。
編輯本段城市概況
張家港市
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數據為准。
張家港市地處北緯31°43′12″~32°02′,東經120°21′57″~120°52′,張家港市ID號:320582,位於長江下游南岸,江蘇省東南部,北濱長江,與如皋、靖江相望;南近太湖,與無錫、蘇州相鄰;東連南通、常熟、太倉,距上海98公里;
西接江陰、常州,距南京200公里,是沿海和長江兩大經濟開發帶交匯處的新興港口工業城市。 全國第一所縣級市辦大學「沙洲工學院」就誕生在張家港市。 車牌號碼:蘇EF、蘇EG和蘇EH 行政區劃代碼:320582 歷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為:2006年841.62億元,2009年1425億元,2010年GDP1610億元,2011年1850億元。 張家港市歷史久遠,擁有10處新石器時代遺址,時間分布在距今2500年至8000年之間,其中南沙東山村遺址的出土文物是長江下游最早的古文化遺址。商末屬勾吳之地,晉代設暨陽縣,縣治即今楊舍鎮。 1962年,從江陰縣和常熟縣各劃出數個公社,新建立沙洲縣,1986年9月,
國務院批准撤銷沙洲縣,設立張家港市,現下轄8個鎮和常陰沙管理區。 地方特產有並譽為「長江三鮮」的鰣魚、刀魚、河豚;始於清咸豐年間鳳凰高庄豆腐乾;曾被列為貢品、馳名大江南北的鹿苑雞以及鳳凰水蜜桃、高峰鹿液茶、弄里芹菜、拖爐餅等。改革開放以來,張家港人民弘揚「團結拼搏、負重奮進、自加壓力、敢於爭先」的張家港精神,開拓創新,奮發進取,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
http://ke..com/view/28793.htm

『柒』 張家港絕對,自然,政治,經濟地理位置

張家港是一座新興港口城市,從歷史來講,可以說是土地古老、專城市年輕。境內東山村遺址屬距今有8000年歷史,河陽山歌是吳文化中保存和傳承得最好的吳歌,古黃泗浦是鑒真大師成功東渡日本的啟航地。張家港的前身是沙洲縣,於1962年從常熟、江陰各劃出一塊合並成立,1986年撤縣建市。全市總面積999平方公里,其中陸域面積777平方公里,擁有2個國家級開發區,下轄8個鎮和1個現代農業示範園區、1個旅遊度假區,163個行政村。總人口150萬,其中戶籍人口91萬。

『捌』 張家港地理位置

屬於蘇州。東南方向是常熟,西南、西北是江陰。在長江邊。長江對面是靖江、如皋、南通等。

『玖』 張家港地理位置作文

張家港是一座新興港口城市,從歷史來講,可以說是土地古老、城市年輕。境內東山回村遺址答距今有8000年歷史,河陽山歌是吳文化中保存和傳承得最好的吳歌,古黃泗浦是鑒真大師成功東渡日本的啟航地。張家港的前身是沙洲縣,於1962年從常熟、江陰各劃出一塊合並成立,1986年撤縣建市。全市總面積999平方公里,其中陸域面積777平方公里,擁有2個國家級開發區,下轄8個鎮和1個現代農業示範園區、1個旅遊度假區,163個行政村。總人口150萬,其中戶籍人口91萬。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