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記地理環境
❶ 《小石潭記》的寫作背景。
背景如下:
柳宗元於唐順宗永貞元年(805年)因擁護王叔文的改革版,被貶為永州司馬,王叔文被害。
政治上的失權意,使他寄情於山水,柳宗元貶官之後,為排解內心的憤懣之情,常常不避幽遠,伐竹取道,探山訪水,並通過對景物的具體描寫,抒發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間共寫了八篇山水游記,後稱《永州八記》。
在第一篇《始得西山宴遊記》中作者這樣記述當時的心情:「自余為僇人,居是州,恆惴慄。」文章即在此背景下寫成。
拓展內容: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漢族,河東(現山西運城永濟一帶)人, 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稱「柳河東」,「河東先生」,因官終柳州刺史,又稱「柳柳州」。
柳宗元與韓愈並稱為「韓柳」,與劉禹錫並稱「劉柳」,與王維、孟浩然、韋應物並稱「王孟韋柳」。
柳宗元一生留詩文作品達600餘篇,其文的成就大於詩。駢文有近百篇,散文論說性強,筆鋒犀利,諷刺辛辣。游記寫景狀物,多所寄託,有《河東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漁翁》。
❷ 小石潭記中描寫了哪些自然環境並生動形象的加以描繪這些環境這些環境給作者帶
文中描寫小石潭的(水、石、樹、魚、岸)等景物,突出了小石潭水清、石怪、樹綠、魚多的特點,全文寓情於景,抒發了作者在寂寞處境中(凄涼 悲傷)的情感
❸ 小石潭記表現地理環境是作者內心憂傷凄涼的句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坐在小石潭上,四周環抱著密密的竹子和樹木,非常寂靜,見不到人,令人神色凄涼,骨徹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愴幽涼。
❹ 小石潭記表現地理環境使作者內心憂傷凄涼的句子是哪句
1: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
2: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3: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
4: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
❺ 小石潭記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200字
小石潭記》導游詞
旅客朋友們,我們現在身處永州小石潭。
大家有沒有聽到那清脆的水聲,這種聲音就好像人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環相碰發出的聲音---清脆、悅耳,你們感受到了嗎?讓我們繼續向里走,我們可以看到,我們身旁有著成林的竹子,你們是否感受到環境的幽深冷寂?
在這里,唐代詩人柳宗元曾經留下足跡,並寫了一篇佳作------《小石潭記》。
讓我們隨著這清脆的水聲,追隨著柳宗元老先生的腳步砍伐竹子進入。
朋友們,快看,下面有一個小水潭。看!它是多麼的清澈、透明。它以整塊石頭為底,石底有些部分還翻卷過來,露出水面。大家看到這些石頭的形狀,有沒有聯想到小石礁、小島嶼、小石壘、小石岩等各種不同的形狀。
朋友們啊,這里是勝地啊!連魚都和別處不一樣,看它們,像不像在和我們逗樂,我想其它地方的魚就不能了吧······這一景觀可真獨特。這么活潑的魚卻生活在這么幽靜的環境中,大家覺不覺得這是一個佳境啊!
讓我們向西南方向望去,我們可以看到溪身就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折,溪水就像蛇爬行那樣彎曲,這景不愧雄奇壯美!
讓我們一同坐在石潭,感受一下這寂靜、幽深的氣氛。
讓我們記住這番美景,讓我們深吸一口這清新的空氣,讓我們帶著這些記憶,帶著這口新鮮的空氣離開這里,進入下一站。
❻ 小石潭記第4自然段寫小石潭的周圍環境,突出小譚什麼特點
文中描寫小石潭的(水、石、樹、魚、岸)等景物,突出了小石潭(水清、石怪、樹綠、魚多)的特點,全文寓情於景,抒發了作者在寂寞處境中(凄涼 悲傷)的情感。
❼ 小石潭記中表現地理環境使作者內心憂傷凄涼的句子
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
❽ 小石潭記講的地方在現在的什麼地方是旅遊景點嗎
三點水的表示水的清
兩點水的表示冷的意思
❾ 小石潭的地理位置,人文景觀等
《小石潭記》是唐來朝詩源人柳宗元的作品。全名《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記敘了作者遊玩的整個過程,以優美的語言描寫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發了作者被貶後無法排遣的憂傷凄苦的感情。全文對小石潭的整體感覺是:幽深冷寂,孤凄悲涼。
❿ 小石潭記的具體背景資料
寫作背景
柳宗元於唐順宗永貞元年(公元850年)因擁護王叔文的改革,被貶為永州司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於山水,並通過對景物的具體描寫,抒發自己的不幸遭遇,成為後世寫作山水游記的楷模。 此間共寫了8篇知名的山水游記,後稱《永州八記》。在第一篇《始得西山宴遊記》中作者這樣記述當時的心情:「自余為僇人,居是州,恆惴慄。」 《小石潭記》中景語即情語,「悄愴幽邃,凄神寒骨」處的描寫,情景交融,很好地說明了這一問題 。
《小石潭記》是柳宗元著名的山水游記《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原題是《至小丘西小石潭記》。
永州在今湖南省零陵縣境內,當時是一個荒僻的地區。但著名的九嶷山聳峙在它的南面,衡山余脈盤繞在它的北面,五嶺山脈中的越城嶺和都龐嶺綿亘在它的南面,澄碧的湘江和瀟水橫穿州境並在境內匯合,因此,全州山陵起伏,丘壑幽深,河川縱橫,風景非常雄奇美麗。柳宗元到這以後,經常上高山,入深林,探尋幽深的溪谷流泉和怪奇的山石。大自然的雄奇景象,開闊了他的胸懷,陶冶了他的性情,使他那因政治上的不幸際遇而帶來的愁緒得到了寬解;同時,也使他獲得了更為豐富的創作素材,從而寫下了包括《小石潭記》在內的,許多具有獨創性的山水游記,為中國文學史正式奠定了游記文學的基礎。
柳宗元的山水游記,語言清麗,手法巧妙,善於抓住不同山水的特點刻意描摹,個性突出,栩栩如生。更值得稱道的是,在精妙的景物描寫中,往往蘊藏著深厚的思想感情,透露著強烈的傾向性,情景相生,意趣無窮。《小石潭記》是歷代傳誦的優秀篇什之一。
柳宗元的山水游記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獨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貶謫到永州以後寫的《始得西山宴遊記》《鈷潭記》《鈷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這就是為人稱道的《永州八記》。這些作品,畫廊式地展現了湘桂之交一幅幅山水勝景,繼承了酈道元《水經注》的傳統而有所發展。《水經注》是地理書,對景物多客觀描寫,少主觀感情的流露。而柳宗元的山水游記則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於自然風景的描繪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遺棄於荒遠地區的美好風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傾注怨憤抑鬱的心情。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保持了《永州八記》一貫的行文風格,觀察入微,描摹細致。肖其貌,傳其神。文章先寫所見景物,然後以特寫鏡頭描繪游魚和潭水,再寫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寫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圍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此外,作者還在寫景中傳達出他貶居生活中孤凄悲涼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全文寂寞清幽,鬱郁落落,形似寫景,實則寫心。文章對潭中游魚的刻畫雖只寥寥幾句,卻極其准確地寫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魚的形神姿態。此外,文中寫潭中游魚的筆法極妙,無一筆涉及水,只說魚則「空游無所依」,則水的澄澈透明,魚的生動傳神,都各盡其妙,意境之深,令人拍案叫絕。《小石潭記》賞析(成曾)柳宗元的山水游記,是他散文創作中具有高度藝術技巧和最富於藝術獨創性的一個部分。而在他篇數不多的山水游記中,《小石潭記》可以說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小石潭記》是《永州八記》中的一篇。這篇散文生動地描寫出了小石潭環境景物的幽美和靜穆,抒發了作者貶官失意後的孤凄之情。語言簡練、生動,景物刻畫細膩、逼真,全篇充滿了詩情畫意,表現了作者傑出的寫作技巧。因之,成為被歷代所傳誦的散文名篇。這篇游記一共可以分為五段。第一段,作者採用的是「移步換形」的手法,在移動變換中引導我們去領略各種不同的景緻,具有極強的動態的畫面感。「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文章一開頭,便引導我們向小丘的西面步行一百二十步。來到一處竹林,隔著竹林,能聽到水流動的聲音。「篁竹」就是成林的竹子;「如鳴佩環」是形容流水的聲音的清脆悅耳,猶如玉佩玉環相互撞擊時發出的聲響。文章由景及情,寫來極為自然。「伐竹取道,下見小潭。」在濃密的竹林之中,砍伐出一條小道來,終於見到一個小小的池潭。至此,小石潭的全部面目才呈現在我們面前。這一番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聞水聲,再由水聲尋到小潭,既是講述了發現小潭的經過,同時也充滿了懸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漸地在人們眼前展開一幅美妙的圖畫。從此往下,作者便把筆力放在了對池潭的精心描寫上。「水尤清洌,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為岩。」小石潭的水格外清涼,而且整個小潭全部是由石頭構成的。整個潭底便是一塊大石頭,在靠近池岸的地方,水底的石頭翻卷地露出水面。這些石頭千姿百態,形狀各異。「坻」即為水中的高地;「嶼」是小島;「」「岩」都是岩石的各種形態。總之,這完全是一個由各種形態的石頭圍出的池潭,所以,作者為它起名曰小石潭。「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就是作者對於池潭上景物的描繪了。有青青的樹和翠綠的藤蔓,它們纏繞在一起,組成一個綠色的網,點綴在小潭的四周,參差不齊的枝條,隨風擺動。這潭上的描繪僅12個字,便將小石潭周圍的極幽極佳的景緻展現在我們面前,令我們愈加覺出小潭的美妙。第二段,作者描寫的是潭水和游魚。這一段,作者採用了與第一段不同的手法,變「移步換形」為「定點特寫」。這是全篇中極為精彩的一段。特別是對水中游魚的描寫,更是栩栩如生。「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徹,影布石上,然不動;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這是一幅極美的畫面。在水中游動的魚兒,不像是在水裡,而是像在空中游動。太陽光照下來,魚兒的影子落在了潭底的石頭上。從字面上看,作者是在寫魚,但透過字面,卻令我們不能不對那清澈的潭水留下極深的印象。這種游魚和潭水相互映襯的寫法,收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下面,作者進一步對魚兒進行描述。先是魚兒獃獃地一動不動,忽然,有的魚飛快地竄向遠處,一會兒游到這兒,一會兒又游到那兒,好像是在與遊人一同享受著快樂。讀到這里,我們又不能不從游魚聯想到作者的歡悅心情。這種由情入景,由景及情的寫法正是這篇散文的一個突出特色。第三段探究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景物。「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向西南望過去,一條小溪逶迤而來,形狀像是北斗七星那樣曲折,又像是一條蛇在游動,有的地方亮,有的地方暗。小溪兩岸高高低低,凸凹不平,犬牙相錯。這里,作者非常成功地使用了比喻的手法,用北斗七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來形容小溪的形狀,用狗的牙齒來形容小溪的兩岸,使我們倍感形象逼真。第四段寫出了作者對小石潭總的印象和感受。「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坐在小石潭上,四周環抱著密密的竹子和樹木,非常寂靜,見不到人,令人神色凄涼,骨徹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愴幽涼。因為它的境況太幽清了,不適宜讓人長久地呆下去,便題了字後離去。在這一段中,作者突出地寫了一個「靜」字,並把環境中的靜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寫出了一種凄苦孤寂的心境。這無疑是作者被貶後心情的曲折反映。最後一段,「同游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記下與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小石潭記》是一篇語言精美,含義豐富,形象逼真的優秀山水游記。它表現了作者對於事物的深刻觀察力和獨特體驗,同時也表現了作者深厚的藝術功力。文章中所使用的那些描繪景物細致入微的手法和巧妙、形象的比喻,都值得我們很好地借鑒。(選自《古代散文鑒賞辭典》,農村讀物出版社1987年版)《小石潭記》鑒賞(范培松)《至小丘西小石潭記》是「永州八記」中的第四則。這篇散文寫的是一個不見經傳的小石潭。這個小石潭稱不上是美景,更不是什麼勝景,只是一個無名小丘邊的小水潭。作者寫這小石潭的本身,就最好地證明了他沒有沾染上展覽美景的唯美主義的惡習。從這一選材的價值來看,對於我們當今游記寫作也頗有借鑒意義。小石潭雖然名不見經傳,但見到它還是費了一點小周折:先見竹叢,耳聞水聲,卻不見小石潭的身影。小石潭的顯現,雖稱不上千呼萬喚,也可稱有「猶抱琵琶半遮面」之妙。待到「伐竹取道」,才見到小石潭。真乃是曲徑通幽確實景象不凡。這「不凡」是以「怪」的面目出現的,怪就怪在潭是「全石以為底」,而且潭中露出的石頭又都是那麼姿態奇特,「為坻,為嶼,為,為岩」,再加上古樹翠蔓的覆蓋,使小石潭的全景富有清靜感,彷彿不是人間的一個小天地,而是傳說的佛國中的一塊凈土。接著,筆鋒隨轉,由靜寫動,寫潭中小魚。這是本文的最精彩之筆。這潭中魚也極為怪誕:一是魚居然可數,約有「百許頭」;二是「影布石上」,神態自若地「然不動」。這是繼續寫靜,既烘托出小石潭的幽寂,也勾勒出小石潭水的清澈。由此轉為寫動。其實在寫靜時已作伏筆,水中之魚不能不動。魚之靜止,正像電影中的定格只是某個剎那的顯示。這個定格過後,便見潭中之魚「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魚,多麼富有人情味,這倒觸動了作者情懷。在此,這一「樂」字值得注意。作者由於改革受挫,被貶遠方,精神負擔很重,處在極度煩惱和壓抑之中。為何能「樂」?乃是因為離開了紛陳煩惱的官場這一是非之地,在這里找到了這樣一塊清靜之地,看到游魚的怡然自得,靈魂得到了凈化和復歸。水之清,魚之樂,終於給這位破碎了心的散文家帶來了片刻的歡樂。清靜神樂是這篇散文前半部分的主旋律。現實是嚴峻的。在這「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的環境中,作者感到「其境過清不可久居」。樂畢竟是暫時的,而凄愴是永恆的。面對這種原始的悄愴之景,或許更感到難受,或許更激起作者凄涼的聯想,因此形成了感情從「樂」到「凄」的大幅度滑坡。這一滑坡的表現也是立竿見影,覺得此地不可久居而趕快離開,倍感凄寒逼人,毛骨悚然。這篇散文歷來被人們譽為精品。它所以能成為精品,歸納起來有這樣兩條:一是作者敢於選擇亂石堆中的無名小石潭作為游記的表現對象,可見作者有過人的藝術膽量;二是作者在寫小石潭的景物時能駕馭自如地融進自己的感情,景隨情遷,自然地形成一種凄情的藝術境界,這是作者高超的藝術智慧和藝術技能的表現。誠然,歸根結底還是一條,作者這樣一個人,巧遇這么一塊凈土,一拍即合,融為一體,真是天助之也,景助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