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的地理環境
㈠ 石林彝族自治縣的地理環境
石林縣地處滇東高原腹地,距昆明78公里,東部和南部與瀘西縣、彌勒市接壤,北與專陸良縣接界,西與宜良縣毗連屬,是三州市十八縣進入昆明的門戶。國土面積1717平方公里。 石林縣礦產資源主要有煤、地熱、銅、鐵、鉛、鋅、大理岩、磷礦等23種。其中,鉛礦儲量278噸,鋅礦儲量2800噸,磷礦儲量249.8萬噸,粘土礦儲量114萬噸,石英岩礦儲量2116.4萬噸。 磷礦分布在縣城西部,銅、鐵、鉛、鋅礦集中分布在中北部,煤礦集中分布在東南部,大理岩、石灰岩礦集中分布在中北部,石英砂、建築用砂集中分布在北部。
(以上資料,截至於2013年)
㈡ 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地理環境
2011年實現工業增加值171.4億元,增長16.5%,占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0.8個百分點。重點企業培育成效明顯,產值超億元的企業達49戶,新增13戶。認真落實「工業上山」要求,抓好規劃調整,工業園區規劃總面積343平方公里,新增保護壩區基本農田和林地117平方公里,調增荒山荒坡222平方公里。投入5億元資金加快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園區產值達239億元,增長45%。品牌創建取得成效,「老撥雲堂」商標被公告為「中國馳名商標」,實現了我州「中國馳名商標」零的突破。三是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
2011年累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104億元。完成水利固定資產投資57.6億元,青山嘴水庫等骨幹水源工程如期建成。完成交通投資108.9億元,永武等一批高等級公路建成通車,新增電力裝機容量26.7萬千瓦,農村電網改造達95%以上。 2011年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65.8億元,增長11.2%。文化旅遊業實現增加值30.4億元,增長9%。
2013年第三產業增加值達223億元,對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提高2.7個百分點。民營經濟比重達45.9%,提高0.7個百分點。
2013年新增各類融資118億元,創歷史新高,其中銀行信貸新增77億元,貸款增幅超存款2個百分點;成功發行20億元企業債券,新設立小貸公司15戶;實際引進州外到位資金339億元,增長50%,其中省外到位資金220億元,增長39%。
㈢ 中建苗族彝族鄉的地理環境
中建苗族彝族鄉為來貴州省畢節源市黔西縣下轄的一個民族鄉,位於黔西縣東北部,東、北與金沙縣毗鄰,南、西分別與本縣花溪苗族彝族鄉、中坪鎮、重新鎮接壤,鄉政府駐地距縣城62.5公里。中建鄉地理位置為東經106°14'—106°21'、北緯27°14'—27°19'之間,總面積62.3平方公里,佔全縣總面積的2.47%;有耕地面積11980畝,其中田3029畝,土8951畝;轄民主、中廣、營盤、普蓋、龍鳳、紅板6個村,57個村民組。中建鄉屬丘陵地形,自然條相對較好。海拔高低偏差較大,最高峰龍鳳村的破岩大坡海拔高度是1659米,最低谷普蓋村的碾房的海拔高度為784米。年平均氣溫在13.5℃左右。無霜期280天左右,平均降水量為1000毫米,降雨月在4至6月期間,全鄉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日照時間長,自然資源豐富,適宜農業生產的發展。
㈣ 峨山彝族自治縣的地理環境
峨山縣水能蘊藏量為2.817萬千瓦,可以開發利用量達1.69萬千瓦。
(以上資料,截至於2010年)
㈤ 彝族人是住在什麼地方的
彝族具有悠久歷史和古老文化,在我國少數民族中人口少於壯、滿、回、維吾爾族居第五,1990年人口普查有6572173人。主要分布在雲南、四川、貴州三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的西北部。
彝族人世代在雲貴高原和康藏高原的東南部邊緣地帶的高山河谷間生產勞作,繁衍生息。神奇秀美而廣袤豐饒的土地江川養育了一代代的彝族人,也孕育出彝族人悠遠的歷史和樸素而多彩的民族文化。
彝族支系繁多,多數自稱「諾蘇」、「納蘇」、「 聶蘇」等。新中國成立後,正式定名為彝族,彝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有6 種方言;彝族還有自己的歷法;彝族音樂富有特色,舞蹈多與歌唱相伴。傳統工藝美術有漆繪、刺綉、銀飾、雕刻、繪畫等 ,頗富民族特色。彝族喜歡飲酒,席地而坐,圍成一圈,遞傳酒杯,依次飲用,彝家歷來好客,勸酒一片真誠。
火是彝族追求光明的象徵。在彝族地區,最隆重的節日是火把節,火把節多在農歷六月二 十四或二十五日舉行,到夜晚,人們點上火把,火把行列從村頭照到田野,人們圍著熊熊燃燒的 火堆,盡情歌舞,雲南巍山的「打歌」,彌勒、宜良的「阿 細跳月」,楚雄的「打跳」,石林的「大三弦」,紅河 的「羅作舞」,涼山的「朵洛荷」等歡快的集體舞在這 天都會大展風采。
彝族的節日很多,楚雄州大姚縣曇華山一帶的「插 花節」別具一格。人們把絢麗的馬櫻花戴在頭上,插在門前, 表達對抗暴除惡英雄咪依魯的贊美。在馬櫻花盛開的時節,當地彝族人民唱歌踏腳,盡情歡樂,慶祝幸福的新生活。
彝族地區地形氣候復雜多樣。經過社會生產的長期發展,彝族地區現有三種經濟文化類型:四川、雲南大小涼山地區屬雜谷栽培農耕經濟文化類型;雲南中心壩區及南部彝區屬稻作農耕經 濟文化類型;貴州部分彝區及涼山部分彝區具有豐富的水草資源,他們除從事一定的農作物栽培外,還從事畜牧業生產,屬畜混合農業經濟文化類型。
隨著經濟的發展,彝族人的物質生活條件日新月異。經濟較發達地區,彝族人正在改革大潮中勤勞致富,奔小康。逐漸告別往日落後的耕作方式,科技化搞生產,開拓其他經濟產業。在許多地方,彩電,農用汽車拖拉機已經走入彝家。 彝族人的生活富裕起來,彝鄉變了,但只要你到彝族村寨走一走,你還會發現,彝族人特有的樸素和熱情還在,在彝族人看來,作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中一根龍脈,彝族人樸素的倫理道德和多姿多彩的文化也是中華文化的一朵奇葩。
㈥ 彝族主要分布在哪裡
彝族主要分布在滇、川、黔、桂四省(區)的高原與沿海丘陵之間,主要聚集在楚雄、紅河、涼山、畢節、六盤水和安順等地,涼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
彝族的來源眾說紛紜,主要有北來說、南來說、東來說和雲南土著說等,學術界比較一致的看法是北來說。據漢文和彝文歷史資料記載,彝族先民與分布於西部的古羌人有著密切的關系,彝族主要源自古羌人。
在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初期,彝族先民活動的中心大約在滇池、邛都(今四川西昌東南)兩個區域。在這些地區居住著稱為「邛都」、「昆明」、「勞浸」「靡莫」和「滇」等從事農業或游牧的部落。根據彝族的歷史傳說,其祖先在遠古時代居住在「邛之鹵」,後來才南下到「諾以」、「曲以」兩水沿岸。
(6)彝族的地理環境擴展閱讀:
彝族飲食風俗:
彝族的主食為土豆、玉米、蕎麥、大米等。副食型食物有肉食類、豆類、蔬菜類、調料類、飲料類。肉食類以牛、羊、豬、雞為主,待客需殺牲,以殺牛為貴,羊、豬次之。豆類多為黃豆、胡豆、碗豆等,黃豆的一種食法彝族稱為「都拉巴」,即將黃豆磨成漿,連糟加酸菜煮吃。
調料類主要採集三種野生植物,一為「哈拉古」樹葉,一為喬木「穆庫」的根和花,一為草本植物「切批切克」的根。這三種植物均有奇特的香味。
飲料類主要為酒,彝族待客以酒為主,彝族諺語說「漢人貴在茶,彝人貴在酒」、「有酒便是宴,無酒殺豬宰羊不成席」,說明對酒的重視。彝族的酒主要有壇壇酒(又稱咂酒)、桶酒、水酒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彝族
㈦ 四川彝族自治區地理條件
地貌復雜多樣,地勢西北高,東南低。高山、深谷、平原、盆地、丘陵相互交錯,有海拔最高為5958米的木里縣恰朗多吉峰,最低的雷波縣大岩洞金沙江谷底305米,相對高差為5653米。
㈧ 峨邊彝族自治縣的地理環境
峨邊彝族自治縣境內各類土地面積24萬公頃,其中林業用地面積20.4萬公頃,占總面版積85%,活立木蓄積1531.5萬立方米權,森林覆蓋率為67%。(一)林木:以原生種為主,約佔90%以上,樹種有36科、100餘種和變種,有珙桐、香樟、水青杠、連香樹、紅豆杉油、麥吊雲杉。
(二)竹類:竹林面積達17.264萬畝(其中純竹林面積3.49萬畝,林竹混交面積13.774萬畝)。 2011年,峨邊彝族自治縣基本養老保險參保16968人,新增新農保參保57787人。城鎮低保每人每月280元,農村低保每人每年1500元,較2006年分別增長86.67%和114.29%;改擴建敬老院5所,新增床位261張,農村五保戶集中供養率由2006年的2%提高到83%。開展就業技能培訓123期7599人次,就業安置4215人,新增城鎮就業3266人,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達80%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2%以內。
㈨ 了解一下彝族的地形地貌、衣食住行、風俗習慣有哪些
彝族先民在長期形成與發展中,活動范圍曾遍及今雲南、四川、貴州三省腹心地帶及廣西的一部分,其核心地區應是三省毗連的廣大地區。
彝族服飾,各地不盡相同。涼山、黔西一帶,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寬褲腳長褲,有的地區穿小褲腳長褲,並在頭前部正中蓄小綹長發頭帕,右方扎一鉗形結。婦女較多地保留民族特點,通常頭上纏包頭,有圍腰和腰帶;一些地方的婦女有穿長裙的習慣。男女外出時身披擦爾瓦。首飾有耳墜、手鐲、戒指、領排花等,多用金銀及玉石做成。
"爬花房"--彝族男女的婚戀:"爬花房"是楚據彝族特有的風俗。姑娘年滿16歲,父母就為她另蓋一間小草樓,讓其單獨在其中過夜,而年滿20歲的男青年,可以在夜晚爬上心愛姑娘的草樓談情說愛。他們在一起吹響蔑,對調子,互訴愛戀之情。即使同時有幾對青年男女也是如此,大家並無拘束。一旦愛情成熟,男女雙方只要徵得父母同意就可以結婚,雙方父母一般不會干涉兒女們的選擇。
雲南小涼山彝族的婚禮相當別致。結婚時,男方要備馬,攜帶酒、布、肉、養面等禮物去迎新娘。女方村裡的姑娘,可使出渾身本事向迎親的客人潑水,捉住拚命戲樂。送親的人全要男子,新娘至男方門前,要到太陽落山方可進門。進門前,由一人托著裝有羊肉、養把把和酒的木碗,在新娘頭上繞一圈,以示婚後生活富裕。然後,新娘由表兄弟背進屋去。
"跳菜"--彝族的歌舞伴餐:"跳菜",即舞蹈著上菜。它是雲南無量山、哀牢山彝族民間一種獨特的上菜形式和宴賓時的最高禮儀,是舞蹈、音樂與雜技完美結合的歷史悠久的傳統飲食文化。
宴賓時,通常用方桌沿兩則一溜擺開,賓客圍坐三方,中間留出一條"跳菜"通道。三聲大鑼 拉開"跳菜"序幕:大鑼、蘆笙、三弦、悶笛、樹葉等民樂齊奏;在姑娘小伙"嗚哇哩--噻噻"的吆喝聲中,只見頂著托盤的彝家男子雙手拱揖,腳步忽高忽低,忽急忽緩,另一個人頭頂和雙臂各撐一菜盤(共24碗)緊隨其後入場。他們合著古樸純厚的民樂協奏曲,臉上作著滑稽州怪相,跳著歪來復去而又輕松、優美、流暢、連貫的舞步,一前一後登場。兩位手舞毛巾的搭檔,則怪態百出,形如彩蝶戲花般忽前、忽後、忽左、忽右地為其保駕護航。
一對托菜手要上菜四桌,搭檔把32碗菜擺成回宮八卦陣,每碗菜都像一粒"棋子"。自有定位,全按古已有之的規矩逐一落桌,絲毫不亂。
各地彝族盛行父系小家庭制,幼子往往和父母住在一起。婦女地位較低。遺產由諸子平分,絕業一般歸近親所有。彝族歷史上盛行父子連名,此俗在涼山彝族居民中一直繼續到建國前。一夫一妻是彝族婚姻的基本制度,娶媳需付較高的聘金,交錯從表婚比較流行,夫死實行轉房。建國前雲南部分彝族地區還保持著公房制度,涼山彝族保持著嚴格的等級內婚。歷史上彝族多實行火葬,建國前,涼山及雲南沿金沙江一帶居民仍行此葬俗。其他地區自明、清以來逐漸改為上葬。
服飾:
彝族服飾種類繁多,色彩紛呈,是彝族傳統文化和審美意識的具體體現。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生活在不同地區的彝族人民,創造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服飾習俗,在彝族物質民俗構成中佔有重要地位。 根據彝族服飾民俗的地域、支系表現,可將彝族服飾劃分為涼山、烏蒙山、紅河、滇東南、滇西、楚雄六種類型,各種類型又可分為若乾式樣。這里介紹其中幾種。 (1)涼山型 主要流行於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和毗鄰各縣,以及雲南省金沙江流域。由於大小涼山天塹壑障的隔絕所造成的特定自然地理環境以及特定歷史階段上的社會形態一一奴隸制,其服飾古樸、獨特,較完整地保持了傳統服飾的文化特徵。 涼山男女上衣均為右衽大襟衣。男女老幼皆披擦爾瓦,披氈,裹綁腿,套氈襪。男子發式為傳統的「天菩薩」,即蓄一綹長發椎髻於頭頂頭,大多頭上盤纏黑色或深藍色長巾,且常裹成一尖錐狀,斜插額前,稱為「英雄結」,左耳戴蜜臘珠、銀耳圈等飾物。下著長褲,並因語言,地域不同而有大、中、小褲腳之分,佩飾最富特色即為「圖塔」,是斜挎於身上的佩帶,用細牛筋編織成帶,帶面鑲以白色硨磲片。婦女著裙,戴頭帕,生育後戴帽或纏帕。雙耳佩銀、珊瑚、玉、貝等耳飾,重頸部修飾,戴銀領牌。下著百褶長裙,成年裙分為三節,上節為裙腰,中節成筒狀,下節多皺褶。多在腰際佩掛一三角形荷包,包面精飾各種紋樣,下端綴以五色飄帶,用於盛物。另在胸前佩戴口弦、針筒以及裝飾過的獐牙,信能以之辟邪。其衣飾的傳統衣料以自織自染的毛麻織品為主,喜用黑、紅、黃等色,其工藝可用挑、綉、鑲、滾等多種技法,火鐮、羊角、蕨芨草等圖案是其傳統紋樣,下分依諾、聖乍、所底三個樣式。 (2)烏蒙山型 本型服飾過去多以毛,麻織品為主,現多用布料,色尚黑,多為青、藍色。其基本款式為大襟右衽長衫、長誨。女服盤肩,領口、襟邊、裙沿有花飾。又可分為威寧式和盤龍式。 (3)紅河型 本型男裝各地基本一致,多為立領對襟短衣、寬襠褲;女裝則多姿多彩,其款式既有長衫,也有長衣和短裝,大多衣外套坎肩, 普通著長褲,系圍裙。頭飾琳琅滿目,尤喜以銀泡或絨線作裝飾。可分為元陽式、建水式及石屏式。 (4)滇東南型 本型服飾流行於滇東南彝區及廣西那坡等地。女裝以右襟、對襟上衣及長褲為主要款式,個別地區著裙;男裝上為對襟,外套坎肩,下穿寬襠褲。廣西那坡、雲南麻栗坡部分彝族還保留著貫斗方袍的古老款式,這款服裝僅在節日或舉行儀式時婦女穿用。 本型衣裝多以白、藍、黑為底色,多飾動植物花紋和幾何圖案。工藝有刺綉、鑲補、蠟染等多種技法。分路南、彌勒、文西三式。 總體而言,彝族服飾具有以下4個特點:(1)反映了黑之尊、黃之美的審美觀;(2)反映了彝族「顧頭」的生活習慣和榮譽意識;(3)男子服飾多體現其英勇善戰的氣概;(4)服飾圖案紋樣體現了彝族對自然的理解和崇敬。
【飲食習慣】
彝族生活中的主要食物,大部分地區是玉米,次為蕎麥、大米、土豆、小麥和燕麥等。肉食主要有牛肉、豬肉、羊肉、雞肉等,喜歡切成大塊大塊(拳頭大小)煮食,漢族稱之為「砣砣肉」。大、小涼山及大部分彝族禁食狗肉,不食馬肉及蛙蛇之類的肉。彝族喜食酸、辣,嗜酒,有以酒待客的禮節。酒為解決各類糾紛,結交朋友、婚喪嫁娶等各種場合中必不可少之物。
㈩ 關於彝族的環境和習俗的介紹
彝族民族風俗
彝族民族風俗
建築習慣
彝族村寨,大多依山傍水,環境幽美。村民一般都依照水流和山勢的走向,選擇向陽、背風、汲水和交通方便的平緩山坡建造房屋。
平坦地區的彝族房屋,一般為土木結構的瓦房。住宅布局大多是三間正房,分別作為堂屋、卧室和倉庫,左右各有兩間耳房作為廚房和雜物間,俗稱「三間兩耳」。正房正中一間是堂屋,內設俗稱「鍋庄」的大塘,上面置一個支鍋的鐵三腳或三塊支鍋石。火塘是煮飯燒菜的地方,又是全家圍火吃飯、談天、休憩和待客的場所。
在彝族的傳統住宅中,最具特色的是「土掌房」。它以塊石作牆基,用坯砌牆或用當地又粘又韌的紅土夯牆,牆上架梁,染上鋪以竹木,樹枝以及茅草或稻草,上面抹一層稀泥,再鋪以細泥土,灑水捶實、拍平,做成平台屋頂。「土掌房」就地取材,簡便易建,冬暖夏涼,舒適宜人。生活在林區的彝民,他們的傳統住宅是「垛木房」。這是用破了口的原木,交叉堆垛為牆,屋頂蓋以劈開的木板為瓦,再壓上石塊,俗稱「瓦板房」。
飲食習俗
平壩彝區的老百性,平日以稻米、玉米小麥、洋芋等為主食,而高寒山區則以玉米、蕎麥、洋芋為主食。副食為蔬菜、豆類、瓜果和羊、豬、雞等肉類。
逢年過節,或貴客登門,主人要殺雞宰羊甚至殺豬待客。同時,他們殺牲不用刀,殺雞鴨用手捏死,殺羊、豬則用木棒等捶擊頭部,於是俗稱「打牲」,或曰「打羊」、「打豬」。有趣的是,宰殺之前,主人要請客人先驗看牲畜,以示主人的城意和對客人的尊敬。烹煮時,主人把剁成拳頭大小的肉塊下鍋燉煮。吃起來又鮮又香,十分可口。因肉塊似砣,又因用手托著吃,故曰「砣砣肉
彝民嗜酒,男女老少皆能飲酒,他們喝酒時,常先把酒倒進大碗里,你喝一口遞給我,我啜一口傳給他,大家依次輪流喝著這一碗酒。於是,人稱彝家這種喝酒方式為「轉轉酒」。
彝族熱情好客。他們宴客時,往往只有男主人陪客,或讓客人先吃,女主人等客人吃完了才吃。所以,作客彝家,切不可把酒菜都吃光了。同時,就餐後告辭時,客人要贈送一些禮物或留下一些錢,以示答謝。
服飾
彝族是個聰明、智慧的民族,他們用靈巧的手裝扮自己,加上彝族支系繁多,各地服飾均名具特色。因而,在中國各民族中,彝族服飾甚為多姿多彩。
在金沙江邊的小涼山地區,彝族男女服飾風格古樸。男子一般都在額頂留一塊三寸見方的頭發,彝民稱之為「子爾」,把它視為能主凶吉禍福的天神所在。它神聖不可侵犯,任何人也不得觸摸,否則,便是對他的最大侮辱,並將災禍臨頭。於是,漢族尊稱為「天菩薩」。他們還用三四米長的黑布纏頭,並將頭帕的一端捲成姆指粗細的長椎形,彝語呼之為「子帖」。因它高挑在額前左方,顯得英姿勃發,漢族稱之為「英雄髻」。男子還有左耳戴一串紅黃色的大耳珠,珠下再綴飾紅絲線。他們一般上身穿黑色窄袖、鑲有花邊的右衽短布褂,下身著寬大多褶、頗似裙子的長褲,外面再披一件下端飾有長穗流蘇的披氈。彝族稱披氈為「查爾瓦」,用黑以羊毛織成。它的用處甚多:防風擋沙,晴天遮日,雨天避水,夜間用它一裹身子又可當被褥,於是人人心備,一年到頭不可或缺。
涼山區的彝族婦女服飾,頗為典雅。以中青年女子為例。她們頭蓋一塊綉花的方布帕,並將頭帕的前端疊成瓦式,遮於前額再用毛線和發辮纏壓住。雙耳一般都戴有銀質耳環、耳墜,領口飾以一塊銀排花。她們身穿綉花右襟上衣,既寬又短,僅及腹部。下身則用黑、黃、藍、白諸種色布環繞拼接成百褶裙,裙長及地,修長優美,走起路來更是左右搖曳,婀娜我姿。她們外出時,也常常身披一件黑以的「查爾瓦」。
楚雄其他地區的彝族男子服飾,與涼山彝民有所不同。他們一般多用黑布包頭,而不留「天菩薩」,不扎「英雄髻」,耳朵也不戴耳珠子。他們平日身穿藍色或黑色的對襟窄袖上衣,衣衙及腹,衣襟上的兩排布鈕扣,別致有趣。有的還在右袋邊鄉以花卉為飾。褲子又肥又短,以便利上山和下田幹活。他們的節日盛裝則豐富多彩。例如火把節期間,不少小夥子戴白帽,帽沿綴以紅綠絨球,帽頂插上毛色漂亮的野雞尾。據說,這是他們崇拜動物觀念在頭飾上的遺跡。
最美麗的還是姑娘和少婦的服飾。盡管她們不著五彩長裙而穿藍布長褲,但她們的右衽上衣,大都綉有各種花卉、雲圖或幾何圖案,腰圍也鑲滾美麗的花邊。她們對自己的頭飾尤為注重。有些村寨婦女戴的帽子,或狀似馬纓花,或形如的錦雞,還有戴魚形帽、雞冠帽的,可謂「百花齊放」。
婚俗
彝族的婚戀奇特而有趣,最有趣的是,舉行過「換裙禮」的少女,方可在「玩場」中與心上人結交戀愛,以及媒人說親和吃酒定親、讓新娘挨餓、親朋通宵哭嫁、向迎親者潑水、搶背新娘、洞房博斗等傳統婚俗。
(一)少女換裙帶禮:彝族姑娘進入成年時(一般多在15歲),依俗要舉行隆重的「換裙禮」。換裙禮儀式上,姑娘要讓姐妹們把她原來的單辮子改梳成雙辮子,盤於頭頂。還要把原先佩帶兩耳的白墜片或穿耳舊線扯下,換上紅瑪瑙似的珊瑚珠或銀光閃閃的耳墜,以示吉祥。最後,姑娘脫去原先的紅白兩色童裙,換上綉了花邊的上衣和黑、藍、黃、白等五彩相間的有褶拖地長裙。換上新裙後,姑娘便可到「玩場」跳舞唱歌,參加社交活動,開始尋找自己的心上人了。
(二)背新娘:按照彝家俗規,新娘出閣時,雙腳不得落地沾土,否則便有子嗣不蕃之虞,須由接親的小夥子來背新娘,並扶她上馬。迎娶歸途上還有種種規矩:倘山高路窄無法騎馬時,須由接親的小夥子輪流背負新娘而行;過河涉水,更得由人背過河,新娘的綉花鞋萬萬不能沾水。
(三)洞房裡的打鬥:「按照彝族習俗,洞房之夜,新娘如果不反抗搏鬥,將被人嘲笑:「這是不會反抗的女人!」據說,他們日後生下的孩子,祖先將不予承認,死後還進不了「陰間」呢!因此,待宴客散去,洞房裡的一對新人,還有一番打鬧搏鬥。他們摔摔打打,撕衣抓臉,從洞房裡傳出來的砰砰之聲,震得四鄰皆聞。
宗教信仰
①彝族是個崇火的民族,認為火給人類帶來了光明、溫暖、熟食、擺脫了野獸的攻擊等。彝族堂屋的火塘在人們生活中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正因為他們一生都離不開火塘,於是便產生了對火塘的崇拜。彝族把火視為驅邪消災和帶來吉祥幸福的神聖之物,在節日里,人們燒起篝火,圍火彈琴唱歌,踏歌起舞、盡情歡樂、對火的崇拜,還使他們離開人時,也要有火為伴。在火葬中讓魂歸祖宗發源地,而家人為死者設置的靈牌,則要安放在火塘旁邊的正面牆上。
②彝族還有崇拜黑虎的宗教信仰,並把黑虎視為本族的圖騰和祖先。彝民對黑虎的崇拜觀念還擴大為對黑色的崇尚之俗,認為祖先靈魂喜歡黑色,於是蓋好新房後,要把房子用煙火薰黑方可遷入居住。火葬俗:彝族葬法新異多樣,有樹葬、陶器葬、岩葬、火葬、棺木土葬等不同葬式。尤以火葬和棺木葬為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