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東北地理位置

東北地理位置

發布時間: 2021-02-10 22:07:19

A. 我想知道東北三省的地理位置 氣候 變化 歷史 政治 經濟 科教

東北,古稱遼東、關東、關外、滿洲,是中國東北方向國土的統稱,以山海關和烏蘭察布盟市為分界,包括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和內蒙古東部(即「東四盟市」,呼倫貝爾市、興安盟、通遼市、赤峰市)。土地面積為145萬平方公里,佔全國國土面積的13%,2004年GDP總量1.6萬億元,佔全國的11.76%,人口1.2億,佔全國總人口的9.18%,是我國東北邊疆地區自然地理單元完整、自然資源豐富、多民族深度融合、開發歷史近似、經濟聯系密切、經濟實力雄厚的大經濟區域,在全國經濟發展中佔有重要地位。
中國東北一詞源於近代。辛亥革命後,特別是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後,中華民國開始用東北來取代清朝發祥地的原有名稱。由於歷史和政治的原因,在中國一般用東北或者東三省、東北三省來稱呼滿洲地區的遼寧、吉林和黑龍江這三個省份。後來東三省的西部劃入內蒙古自治區,因此內蒙古東部(東四盟市)也屬於東北地區。
東北和遼東、關東、關外、滿洲具有前後相繼的承接關系,只不過具體所指的地域范圍有很大差別。春秋時期燕國在東北建有遼東郡、遼西郡,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燕國故土建立遼東郡,大體范圍即今天遼寧省和吉林東南部,秦代長城東起點即為遼東。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大將徐達修建山海關,從此東北方向領土即以關東、關外來指代。天聰九年(1635年)十月十三日,皇太極發布改族名為滿洲的命令,滿洲既是族稱,也是地理概念,從此東北方向領土即以滿洲稱謂。站在歷史學角度來看,東北具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東北指代1689年《中俄尼布楚條約》之前大清朝在東北方向上的全部領土。大致上西迄貝加爾湖、葉尼賽河、勒拿河一線,南至山海關,東臨太平洋,北抵北冰洋沿岸,囊括整個亞洲東北部海岸線,包括楚克奇半島、堪察加半島、庫頁島、千島群島。遼東是東北南部的地理概念,一度用來指代廣闊的東北地區。歷史上的遼東一度包括漢四郡(朝鮮半島漢江流域以北大部地區)。狹義的東北指代東北三省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或說東北四省區(包括內蒙古東部)。
地理及氣候
東北地域廣闊,氣候類型多樣。冬季長達半年以上,雨量集中於夏季。森林的覆蓋率大,可拉長冰雪消融時間,且森林貯雪有助於發展農業及林業。
東北資源
煤礦、石油、金剛石、金礦
森林資源、草原資源、淡水及海水魚類
水繞山環、沃野千里是東北區地面結構的基本特徵,土質以黑土為主,是形成大經濟區的自然基礎。南面是黃、渤二海,東和北面有鴨綠江、圖們江、烏蘇里江和黑龍江環繞,僅西面為陸界。內側是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系的高山、中山、低山和丘陵,中心部分是遼闊的松遼大平原和渤海凹陷。東北區平原面積高於全國平原面積的比重,松遼平原、三江平原、呼倫貝爾高平原以及山間平地面積合計,和山地面積幾乎相等;東北擁有宜墾荒地約1億畝,潛力之大國內少有。廣大的山區,蘊育著豐富的森林,總蓄積量約佔全國的1/3,目前仍是全國最主要的採伐基地,1995年木材產量佔全國38.4%。 受緯度、海陸位置、地勢等因素的影響,東北區屬大陸性季風型氣候。自南而北跨暖溫帶、中溫帶與寒溫帶,熱量顯著不同,大於等於10℃的積溫,南部可達3600℃,北部則僅有1000℃。冬小麥、棉花、暖溫帶水果在遼南各地可正常生長;中部可以生長春小麥、大豆、玉米、高粱、穀子、水稻、甜菜、向日葵、亞麻等春播作物;北部則以春小麥、馬鈴薯、大豆為主。自東而西,降水量自 1000毫米降至300毫米以下,氣候上從濕潤區、半濕潤區過渡到半乾旱區,農業上從農林區、農耕區、半農半牧區過渡到純牧區。水熱條件的縱橫交叉,形成東北區農業體系和農業地域分異的基本格局,是綜合性大農業基地的自然基礎。 東北區礦產資源豐富,主要礦種比較齊全。主要金屬礦產有鐵、錳、銅、鉬、鉛、鋅、金以及稀有元素等,非金屬礦產有煤、石油、油頁岩、石墨、菱鎂礦、白雲石、滑石、石棉等。這些資源在全國有重要的地位。分布在鞍山、本溪一帶的鐵礦,儲量約佔全國的1/4,目前仍是全國最大的探明礦區之一。松遼平原地下埋藏著豐富的石油資源,探明儲量佔全國50%左右。大慶油田是目前中國的最大油田,遼河油田為中國第四大油田,此外還有吉林油田,是東北區能源工業、化學工業、輕紡工業的重要基礎。東北區煤炭資源的保有儲量約723億噸,煤種雖比較齊全,但總量不足,而且分布不均勻,60%在內蒙古東部,27%在黑龍江,13%在遼吉兩省,產銷地結合不理想。東北油頁岩儲量佔全國第一位,3省都有分布,具有開發潛力。南部沿海的海鹽,東部山地的石灰石也極其豐富,發展化學工業和水泥工業條件有利。東北區的資源對建立冶金、燃料動力、化學、建材等基礎工業有比較充分的保證。 東北區水資源比較豐富,地表徑流總量約為1500億立方米,但分布不理想,東部多於西部,北部多於南部,需進行區域性調水,才能根本保證本區發展的需要。本區可供開發利用的水能資源約有1200萬千瓦,充分利用後不僅可以節約煤炭和石油資源,而且對東北電網的調峰、調頻將起重大作用。 東北區南部瀕臨黃海與渤海,沿海漁場面積為5.6萬平方海里。另外,還有水庫、湖泊淡水面積1358萬畝,為發展海運和水產業提供了有利條件。 總之,東北區除礦產與工業外,其土地、熱量、水分、海洋、植物資源等條件,對建成為全國性的大型農業(糧豆、甜菜等)基地、林業基地、牧業基地以及漁業基地、特產基地提供了可能。
東北主要姓氏
漢族
殷、劉、張、王、李、趙、周、吳、鄭、矯、肇、金、羅、 佟 德、洪、依、沈、楊、海、關、白、汪、鮑 徐、舒、萬、宋、那、南、姚、董、何、郝、叢、葆、范、蘇、陶、龍、郭、白、葉、謝、陳、辛、門、曾、益、常、千、梁、閻、倪、韓、孟、恆、秀、黃、鄂、朱、葛、盧、胡(依蘭舊名「三姓」,就是葛盧胡三個姓氏)、林、耿、申、熊、喬、尹、尚、夏、哈、曹、曲、皇、於、時、項、代、蔡、卜、梅、錢、冮、魏、敖、安、聶、賈、仲、袁、邰、信、巴、邢、杜、艾、孫、龔、單、石、羅、費、奚、毛、馮、俞 、包、顧、穆、呂、程、祥、榮、廣、章、聞、任、塔、丁、鄧、房、產、彥、兆、譚、祁、賀、禮、英、公、崔、年、翁、業、商、車、韻、竇、庄、果、邊、史、廉、邱、查、佘、宛、姜、冠、沈、尤、解、蘭、蒼、鍾、滿、井、刑、孔、湯、柳、向、詹、霍、許、蔣、武、溫、鞠、龐、阿、岳、官、毋、雙、黨、潘、興、里、巴、衡、明、秦、西、樊、鄔、侯、供、苑、敦、鄒、鮑、柏、戚、喜、老、管
少數民族
完顏、愛新覺羅、葉赫那拉、赫舍里、耶律、愛新覺羅(肇、金、羅、德、洪、依、海、艾、鐵)、依爾根覺羅(趙)、佟佳(佟)、瓜爾嘉(關、白、汪、鮑)、馬佳(麻、馬)、盛佳(沈)、兀扎喇(吳、烏)、委赫(石)、富察(富、傅)、索卓羅(索)、納喇(那、南)、寧古塔(寧、劉)、赫葉勒(何、赫)、尼瑪察(楊)、良嘉(粱)、果爾勒斯(高)、舒穆祿(舒、宿)、鈕咕嚕(紐、郎)、齊佳(齊)、喜塔拉(祖、圖、希)、他塔喇(唐)、完顏(汪、王、完)、西林覺羅(鄂)、鄂佳(鄂)、扎庫塔(張)、庫雅喇(胡)、阿克占(雷)、扎思乎里(賈)、薩科達(倉)、徒薩(徒)、宏佳(宏)、鎖吉(鎖)、鄂托(曹)、沙垃(沙)、庫奔(庫)、惠何(惠)、英佳(英)、洪額奇(洪)、伊喇厘(李)、墨爾迪勒(孟)、白額吉吉特(白)、文扎(文)、巴約特(高、巴)、萬琉哈(萬)、朱舍狸(朱)、郭洛奔(郭)、烏蘇里(武)、伊圖瑪(伊)、余乎魯(余)、尼瑪哈(於、俞)

B. 東北地區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自然資源豐富(礦產資源、森林資源、生物資源等)
國防戰略的角度來看,專東北是華北的門戶,屬向外可以輻射朝鮮半島和俄羅斯遠東地區,向內可以作為防禦華北的屏障, 戰略位置十分顯要
土地肥沃,地勢平坦,農業發達,是國家重要的糧食基地
工業發達,擁有遼中南等工業基地

C. 東北地區地理概況

東北地區的范圍相當於我國的寒溫帶和溫帶濕潤、半濕潤地區,以冷濕的森林和草甸草原景觀為主。東北地區的界線,北面與東面以國界為界;西界大致從大興安嶺西側的根河口開始,沿大興安嶺西麓的丘陵台地邊緣,向南延伸至阿爾山附近,然後向東沿洮兒河谷地跨越大興安嶺至烏蘭浩特以東,再沿大興安嶺東麓南下,經突泉、至白音胡碩,然後沿松遼分水嶺南緣,經瞻榆、保康,以下沿新開河、西遼河至東西遼河匯口處。這條界線相當於乾燥度1.25的等值線和黑鈣土在平地上分布的西界。界線以西的呼倫貝爾高原、大興安嶺南段與西遼河平原屬溫帶半乾旱草原景觀,劃歸內蒙古地區。東北地區的南界,即與華北地區的分界,大致從彰武經康平、昌圖折向南,再經鐵嶺、撫順、寬甸抵鴨綠江畔。它相當於≥10℃活動積溫3200℃等值線。界線以南的遼河下游平原和遼東半島屬暖溫帶夏綠林景觀,劃入華北地區。

根據上述區界,東北地區南起遼寧省寬甸縣境,北至黑龍江主航道中心線,長約1300千米;西起大興安嶺西坡阿爾山附近,東至烏蘇里江與黑龍江合流點,寬約1000千米。包括大、小興安嶺、長白山地和松嫩平原等自然單元。同習慣上所稱的東北(遼、吉、黑三省)有不同的范圍和含義。

東北地區在自然景觀上表現出冷濕的特徵,它的形成和發展,與它所處的地理位置有密切關系。東北地區是我國緯度位置最高的區域,冬季寒冷,高緯度固然是基本因素,但它的相關位置也有明顯作用。它北面與北半球的「寒極」——維爾霍揚斯克-奧伊米亞康所在的東西伯利亞為鄰,從北冰洋來的寒潮,經常侵入,致使氣溫驟降。西面是高達千米的蒙古高原,西伯利亞極地大陸氣團也常以高屋建瓴之勢,直襲東北地區。因而本區冬季氣溫較同緯度大陸低10℃以上。東北面與素稱「太平洋冰窖」的鄂霍次克海相距不遠,春夏季節從這里發源的東北季風常沿黑龍江下游谷地進入東北,使東北地區夏溫不高,北部及較高山地甚至無夏。本區是我國經度位置最偏東地區,並顯著地向海洋突出。其南面臨近渤海、黃海,東面臨近日本海。從小笠原群島(高壓)發源,向西北伸展的一支東南季風,可以直奔東北。至於經華中、華北而來的變性很深的熱帶海洋氣團,亦可因經渤、黃海補充濕氣後進入東北,給東北帶來較多雨量和較長的雨季。由於氣溫較低,蒸發微弱,降水量雖不十分豐富,但濕度仍較高。從而使東北地區在氣候上具有冷濕的特徵。東北地區有著大面積針葉林、針闊葉混交林和草甸草原,肥沃的黑色土壤,廣泛分布的凍土和沼澤等自然景觀,都與溫帶濕潤、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有關。

D. 東北地理位置

就在中國的東北。東北地區指黑龍江、吉林和遼寧三省以及內蒙古東四盟構成的區域,簡稱東北。東北,古稱營州、遼東、關外、是中國東北方向國土的統稱。

E. 東北平原的地理位置

東北平原,中國最大平原,又稱松遼平原。位於東北地區中部,介於北緯40°25′~專48°40′,東經屬118°40′~128°。南北長1000多公里,東西寬300~400公里,總面積約35萬平方公里。平原東西兩側為長白山地和大興安嶺山地,北部為小興安嶺山地,南端瀕遼東灣。

F. 東北三省地理位置的優越性

東北三省地處我國東北部,既有鄰國,又有臨海,可以發展邊境貿易和海上貿易。

G. 地理位置一般分為絕對位置和相對位置,下列關於東北地區地理位置的敘述,錯誤的是()A.東北地區瀕

東北地區瀕臨渤海和黃海,有俄羅斯、朝鮮兩個陸上鄰國,選項A敘述錯誤,選項BCD敘述正確.
故選:A.

H. 東北區的地理位置

中國動物地理區系:東北區、華北區、蒙新區、青藏區、西南區、華中區、華南區。

I. 東北地區(地理)

1.地形特點:山環水抱,平原遼闊。
2.西北面:大興安嶺(專南北)屬
北部:小興安嶺(南北)
東部:長白山脈(東北-西南)
3.有松花江、黑龍江、烏蘇里江、圖們江、鴨綠江等。
4.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匯聚於此而形成的平原。
5.東北平原南部是遼河平原,北部是松嫩平原,合稱松遼平原。

J. 東北的地理位置

(一)軍隊實力對比

解放戰爭進入第三年後,戰略決戰的時機已經成熟。當時,東北戰場是全國五大戰場中我正規軍數量超過國民黨正規軍數量並掌握了戰爭主動權的第一個戰場。因此,中共中央軍委和毛澤東決定首先在東北同國民黨軍進行戰略決戰,制訂了《關於遼沈戰役的作戰方針》,規定了主力南下北寧線(今京沈鐵路),攻克錦州,把敵人關在東北就地殲滅的作戰方針。開始時,第四野戰軍司令員林彪不願南下錦州作戰,企圖回師長春。在毛澤東批評和糾正了林彪在攻錦(州)打援問題上的猶豫之後,東北野戰軍按照中共中央軍委的戰略部署,集中了12個縱隊和1個炮兵縱隊,連同各獨立師共53個師,70餘萬人,發起遼沈戰役。

(二)軍事戰略作用

解放戰爭初期,軍工事業比抗戰時大有發展。邯鄲、臨沂、煙台、德州等一批城市的解放,解放軍通過沒收敵偽工廠,建起一批軍工廠,能生產子彈、手榴彈和迫擊炮彈,但離作戰需求還有很大缺口。毛澤東把眼光放到了東北,那裡是當時中國工業最發達的地區,資源、企業、技術力量樣樣都有。

1945年底八路軍、新四軍進入東北後,原來打算通過蘇軍的幫助獲得日軍的武器裝備。誰知事與願違,蘇軍借口與國民黨政府有協定,東北要移交給國民黨政府,對八路軍的行動加以限制。蘇軍佔領東北期間,把東北主要的工廠設備、日軍投降時上繳的武器和大量財物,通通當作「戰利品」運回蘇聯,我軍的願望基本落空。當時10萬大軍在東北,沒槍、沒錢、沒冬衣、沒有根據地,處境相當艱難。當時各部隊自己想辦法,收集蘇軍遺留和沒來得及拉走的物資。在此期間,僅朱瑞領導的炮校就收集大小火炮700多門,另外還有坦克及牽引車65輛。這些火炮經過修理之後,成為東北野戰軍炮兵部隊的基礎。自行搜集的武器彈葯,成為東北民主聯軍前兩年作戰武器彈葯的主要來源。

1947年夏季攻勢後,隨著解放軍日益壯大,戰役規模越來越大,僅靠搜集的彈葯是不夠用了。當年6月,解放軍猛攻四平,國民黨軍隊在陳明仁指揮下拚死抵抗。解放軍集中了七個主力師,上百門火炮,攻了半個月沒拿下來。後來林彪才知道,炮兵只有8000發炮彈,火力沒有佔到優勢。為此,6月25日,林彪以個人名義給斯大林寫了一封信,請求將紅軍繳獲的現存在遠東的日本武器彈葯交給我們,並希望還能將德國的武器彈葯盡量撥給我們。不久,斯大林指示蘇軍從繳獲的日軍武器中撥了一部分給解放軍。這批武器的數量,據林彪1947年12月28日給斯大林的信中說:「我們用你們給我們的那批武器裝備了30個步兵團、2個山炮營。」按照當時的編制,每團以1500人計算,估計蘇聯給的武器有3萬多支步槍、幾百挺機槍和20門山炮。當時為了與國民黨軍隊進行戰略決戰,東北野戰軍組建了30萬人的二線兵團。林彪在信中向斯大林請求更多的武器支援,但是斯大林沒有答復。

(三)地理戰略地位

東北地區,交通便利,北倚前蘇聯,東鄰朝鮮,西接外蒙,南面的遼東半島與山東半島隔海相望,擁有大連、旅順、營口、安東(今丹東)等優良港口,更有燕山山脈以居高臨下之勢,直趨華北大平原,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四)戰略物資地位

東北地區幅員遼闊,資源豐富,工業發達,是中國最早開發的工業基地之一。素有「北大倉」之稱。煤、鐵、及森林、漁業、林業發達。戰時可是一個後勤補給基地,戰後可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物資供應基地。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