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三峽地理環境

三峽地理環境

發布時間: 2021-02-10 21:46:50

① 評價建立長江三峽大壩的地理條件

三峽水電站,即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又稱三峽工程。中國湖北省宜昌市境內的長江西陵峽段與下游的葛洲壩水電站構成梯級電站。
三峽水電站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電站,也是中國有史以來建設最大型的工程項目。而由它所引發的移民搬遷、環境等諸多問題,使它從開始籌建的那一刻起,便始終與巨大的爭議相伴。三峽水電站的功能有十多種,航運、發電、種植等等。三峽水電站1992年獲得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准建設,1994年正式動工興建,2003年六月一日下午開始蓄水發電,於2009年全部完工。
機組設備主要由德國伏伊特(VOITH)公司、美國通用電氣(GE)公司、德國西門子(SIEMENS)公司組成的VGS聯營體和法國阿爾斯通(ALSTOM)公司、瑞士ABB公司組成的ALSTOM聯營體提供。它們在簽訂供貨協議時,都已承諾將相關技術無償轉讓給中國國內的電機製造企業。三峽水電站的輸變電系統由中國國家電網公司負責建設和管理,預計共安裝15回500千伏高壓輸電線路連接至各區域電網。
三峽水電站大壩高程185米,蓄水高程175米,水庫長2335米,總投資954.6億元人民幣,安裝32台單機容量為70萬千瓦的水電機組。三峽電站最後一台水電機組,2012年7月4日投產,這意味著,裝機容量達到2240萬千瓦的三峽水電站,2012年7月4日已成為全世界最大的水力發電站和清潔能源生產基地。
基本信息

② 三峽大壩的關於地理環境的知識

三峽大壩屬於混凝土重力壩,沒那麼容易垮掉,用炸彈炸沒個十天半月還炸不完。垮掉的可能性基本屬於零。
三峽造成的環境破壞不能完全叫破壞,應該叫影響。建一個大壩有利也有弊,帶來好處的同時也會帶來壞處。但是總體來說好處更多,它極大的緩解了三峽中下游的洪水壓力。
壞的影響有:1.由於庫區蓄水造成的庫區底部壓力增大,可能引發地質災害,但目前並無地質災害的現象發生。庫區蓄水造成局部小氣候變化,目前也沒發現什麼壞處。3.水生魚類的洄遊影響,這個目前看似乎是影響較大的。可是其實三峽的下游早就建了一個葛洲壩,葛洲壩已經造成洄遊魚類的繁殖的影響。三峽想影響也影響不到。
好處:調蓄洪水。很多人看到前一陣子三峽在洪水期泄洪,造成誤解,以為三峽一無是處。其實並不是這樣的。三峽只能對長江上游的來水進行調控。長江中下游的來水有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洞庭湖水系,鄱陽湖水系,漢江水系;這三大水系。如果這三大水系同時大范圍強降水造成的洪水,三峽是無能為力的,這次就是這樣子。但是這次三峽上游也發洪水,三峽的最高蓄水位能達到175米,但是在洪水期是不能蓄這么高的,萬一上游再次突發大水,泄洪不及,就會影響大壩的安全。三峽的防洪能力其實是對上游洪峰的削弱,比如上游來水量50000立方米/秒,長江中下游現時的流量是50000立方米/秒的話,能容忍的最高洪峰流量是70000立方米/秒的話,三峽就會攔蓄30000立方米/秒的流量,下泄水量是20000立方米/秒。讓下游安全躲過洪峰,待到下游洪峰過去,上游在泄水,等待下一次洪峰。
所以三峽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只是很多人不理解這三峽的工作原理。

③ 三峽的地理位置和主要特點

長江三峽又名峽江或大三峽,位於中國重慶市、恩施州、宜昌市地區境內的長江幹流上,西起重慶市奉節縣的白帝城,經過恩施,東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關,全長193千米,由瞿塘峽、巫峽、西陵峽組成。

長江三峽位於中國的腹地,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跨重慶奉節、重慶巫山、湖北巴東、湖北秭歸、湖北夷陵。除了著名的長江三峽外,全國各地多條河流上都有名為三峽的景點。另有以三峽為題材的詩作。

特點:長江流經四川盆地東緣時沖開崇山峻嶺,奪路奔流形成了壯麗雄奇、舉世無雙的大峽谷,即長江三峽。四百里的險峻通道和三個動聽的名字,容納了無盡的旖旎風光,是長江上最為奇秀壯麗的山水畫廊。

(3)三峽地理環境擴展閱讀

瞿塘峽氣勢磅礴,兩側險峻,是三峽最小的峽谷,但卻是最為險惡的一個。瞿塘峽號稱天下雄關。峽中波濤洶涌,濤聲轟鳴。瞿塘峽特點是懸崖陡峭,兩邊的山崖如被刀斧劈砍出來的一樣,最高處峰高有1500米。夾江峭壁,致使江寬不過百米,最窄處僅有幾十米。

這里不僅山勢雄偉,水勢也很是壯觀,瞿塘峽的山水險峻。在北岸邊的的陡峭的崖壁上,有在古時候建造的棧道的痕跡,頭頂上是懸崖,腳下是洶涌的江水,這是古時重要道路。

崖壁棧道的石壁上有清人所刻的紀念這一偉大工程的碑文。瞿塘峽的棧道是在明清時在長江北面懸崖上建造出的一條官道。

巫峽也是三峽中最為曲折的峽谷了,它以深幽俊俏聞名於天下。在峽谷的兩岸,山上都是綠植鋪蓋不斷,群峰林立,船行駛在峽谷之中,突然大山當前,看起來沒有了路;忽然又峰迴路轉,別有天地,就像一條曲折不斷的的畫廊。巫峽兩岸群峰聳立,有十二座山峰最為出眾。

它們都獨樹一幟,特別是神女峰纖細俊俏。就像翠綠的寶石一樣。這險峻的巫峽,深沉而又肅穆,在下雨過後,彩虹會貫穿整個峽谷,把峽谷裝扮得多姿多彩!巫峽比較狹長,太陽照射的時間較少,峽谷中的濕氣環繞很不容易散去,雲霧繚繞的,千姿百態,在陽光的照耀下,形成了七彩的光線。

西陵峽是三個峽谷中最長的一個峽谷了,它的特點是淺灘多且水流比較急。其中的有名的三個灘有泄灘、青灘和崆嶺灘,這是三峽出來名的的三大險灘。在以前船隻行駛在其中,險象迭生,不經意間就舟毀人亡。

④ 三峽工程對三峽那裡自然環境有沒有太大的破壞

建庫後,由於上游生態的改變,約40種魚類受到不利影響,其中2/5為上游特有魚類。雖不致滅絕,但因棲息地面積縮小約1/4,種群數量相應減少。水庫養殖水面增大,四大家魚魚產量可望增加。位於壩下游的產卵場位置和規模將發生變化;中下游宜昌——城陵磯江段如水庫調度不考慮家魚繁殖的要求,將產生嚴重不利的影響,家魚苗的來源將減少50-60%,進入洞庭湖的家魚苗減少幅度將更大;水庫調蓄使洞庭湖提前1個月進入枯水期,魚汛提前,漁產品數量和質量將有所下降。

在三峽工程影響區有6種珍稀瀕危水生動物,其中白鱀豚、白鱘、中華鱘和長江鱘為一級保護動物,江豚和胭脂魚為二級保護動物。除長江鱘定居於上游不受水庫影響外,其餘均有不同程度影響,應採取有效措施。

七、庫區泥沙淤積和壩下遊河道沖刷

庫區泥沙淤積可能有以下影響:1.減少水庫有效庫容,影響水庫功能;2.影響庫尾洪水位;3.影響變動回水區的航道、港口;4.影響過壩通航和電站發電。可採取相應措施予以解決。

三峽水庫運行後,下泄水的含沙量減少,將引起壩下遊河道沖刷,產生以下影響:1.宜昌枯水位下降後,若下涉流量小於5000m3/s時,將影響葛洲壩樞紐工程三江船閘通航,可採取水庫調度和整治措施;2.增加河槽的泄洪能力,但對護岸工程晚霞產生一定影響,可能出現新的崩岸險工;3.枯水期流量穩定而增大,有利於淺灘航槽的改善,但因壩下遊河道發生沿程沖刷,河勢將發生不同程度的調整,可能出現局部礙航;4.河床沖刷水位下降後,洞庭湖三口(松滋口、太平口、藕池口)分流分沙減少,有利於減輕洞庭湖洪澇災害,減少洞庭湖的泥沙淤積量,延緩湖泊的萎縮。

八、對中下游平原地區的農田潛育化沼澤化的影響

1.對四湖(長湖、三湖、白露湖和洪湖)地區的影響

四湖地區總面積11000km2,耕地45.3萬hm2,人口450萬人。該地區腹地的內荊河水通過新灘口閘匯入長江,是四湖地區主要排水通道。一般汛期關閘,靠電力抽排澇水,枯期開閘自流排水。

三峽水庫興建後,對四湖地區的排水影響在於汛後10月至次年4月新灘口閘外長江水位的變化。按最不利情況考慮,即不計入水庫運行後河床下切的影響,1-4月洪湖湖水仍能自如排入長江。10月水庫下泄量減少,四湖地區沿江水位降低,從而該地區積水可提前1個月左右自流外排長江。如考慮河床下切,則對四湖地區自流排水明顯有利。

2.對洞庭湖區和鄱陽湖區的影響

東洞庭湖一般垸田高程在28-31米;西洞庭湖和南洞庭湖周圍各圩區,已遠離洞庭湖口,且地面比東洞庭湖垸區高。三峽建庫後,如不計入水庫運行後河床下切的影響,汛前洞庭湖湖口水位將有抬高,但低於垸圩高程。10月份三峽水庫蓄水,下泄流量減少,湖水位提前降落,對洞庭湖圩區自流排除漬澇水有利。三峽建壩減少了洞庭湖的入湖水、沙量,湖區內淤高速率將大為減緩,對抑制湖區農田潛育化有利。

鄱陽湖區主要耕作區地面高程都在16米以上,建壩不產生影響。

九、河口地區的生態與環境

三峽建庫後,10月份下泄量減少,枯水年將使長江口鹽度較建庫前增加16.4%,平、豐水年增加2.6%。咸潮入侵最為嚴重的2月份,由於下泄量增加,可降低鹽度3-5.8%,同時吳淞水域出現氯度大於250mg/L的小時數減少66%-9%(枯——豐水年)。

目前河口沿江和濱海地區有相當數量的鹽漬土。現沿江多已建閘擋潮蓄淡,鹽漬土總的趨勢是逐漸向脫鹽方向發展。建壩後不會產生明顯不利影響。

來沙量的減少和水量年內分配的調整,會使河口三角洲岸灘的侵蝕、堆積作用發生相應變化。

壩址以上營養物質來量占河口的20-30%。經估算水庫約攔蓄約10%的營養物質,建庫後河口及近海的營養物質含量仍將保持較高水平。

⑤ 小三峽的地理環境

巫山小三峽由龍門峽、巴霧峽、滴翠峽組成,全長公里。她一池碧水,奇峰壁立,竹木蔥蘢,猿聲陣陣,饒有野趣。小三峽的特色是秀美、神奇。有人認為它有六奇,即山奇雄、水奇清、峰奇秀、灘奇險、景奇幽、石奇美,可稱為「天下奇峽」。小三峽與長江大三峽風景區毗鄰,是國家重點名勝風景區,1991年評為「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2006年7月我在巫溪支教一年結束,與一同前來看我的親朋好友乘船從巫溪沿著大寧河一路向南,途徑巫山小三峽,感受其醉人之美。最後兩張照片是巫山縣城。
常言道,兩山間必有一水,不知是大寧河水孕育了兩岸的奇峰聳翠,還是兩岸的秀麗山峰滋潤了清澈碧綠的大寧江水,在小三峽游覽,就如同盪舟在一個玲瓏奇巧的天然盆景之中,會令你如痴如醉。小三峽不僅是一處名不虛傳的風景名勝區;還有迷存千古的巴人懸棺、船棺,令人難解的古棧道石孔等珍貴歷史遺跡。這一奇特的峽谷風光,把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融為一體,是長江三峽黃金水道線上的一顆璀璨明珠。在飽覽了巫山小三峽之後,不禁發出「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寧河不是峽。五嶽歸來不看山,寧河歸來不看峽」的感慨。 三峽工程三期水電,回水到長壽以上,大壩以上形成500多公里的河道型水庫近1000平方公里。高峽平湖美景呈現,使長江三峽的景觀發生了些變化,一些自然的、人文的景觀被淹沒水下,但一些新的自然、人文景觀又出現,總體上無多大變化。三峽大壩的興建,不僅具有防洪、發電、改善航運條件的三大主要功能貢獻於人類,造福於人類,而且也為三峽旅遊快速發展掀開了新的歷史篇章。
有「回歸大自然一游」的小小三峽,遊客乘坐自我參與、自我操作槳柄的橡皮艇漂游,是一處「擋不住誘惑」的最佳漂游區;有千餘只攀樹縱岩的嬉戲猴群,百餘只成雙成對的結伴鴛鴦,各種水鳥展翅紛飛,多種魚類暢游碧水,百鳥啼鳴隨時可聞,是一處名不虛傳的風景動物區。有迷存千古的巴人懸棺、船棺,令人難解的古棧道石孔,是一處珍貴的歷時遺跡。這一奇特的峽谷風光,自然景觀同人文景觀融為一體,是長江三峽黃金水道線上的一顆璀璨明珠。
龍門峽從龍門峽口至銀窩灘,主峽區3公里。雄壯巍峨。兩山對峙,峭壁如削,天開一線,形若一門,素有「雄哉,龍門峽」之譽。峽中有傳為中國最長的古棧道遺跡的起點處及龍門橋、龍門泉、青獅衛門、九龍柱、靈芝峰等勝景。出峽口便是急流驚險的銀窩灘,船行其間,有著「巴水急如箭,巴船去如飛」之感。
此峽的延伸部分是一段山舒水緩的寬谷地帶,經過琵琶州,闖過抹角灘。巴霧峽從烏龜灘至雙龍,長十公里,山高谷深,雲霧迷濛,鍾乳密布,千奇萬狀,怪石嶙峋,峰迴路轉,石出疑無路,拐彎別有天。貫有「奇哉,巴霧峽」之稱。峽中有猴子撈月、馬歸山、虎出、龍進、回龍洞、仙女拋綉球、仙桃峰、觀音坐蓮台、八戒拜觀音、懸棺等景觀。滴翠峽從雙龍至塗家壩,長20公里,是小三峽最長、最幽深、最秀麗的一段峽谷。峽中無峰不峭壁,有水盡飛泉,群峰競秀,林木蔥蔥,翠竹綠綠,瀑布凌空,兩岸滴翠,一江碧流,鴛鴦戲水,群猴攀援,猿聲陣陣,饒有野趣,常有「幽哉,滴翠峽」之贊。絢麗多彩的景點有水簾洞、摩岩佛像、天泉飛雨、羅家寨、綿羊灘、馬渡河、小小三峽、登天峰、棧道、索橋、赤壁摩天、船棺、雙鷹戲屏、飛雲洞等。
小三峽之美薈萃與此,故有「無限秀美處,最是滴翠峽」之譽。隨著旅遊事業的蓬勃發展,巫山小三峽這顆深山明珠向世人展露真容,吸引、招徠了眾多的海內外旅遊者。凡親臨游覽小三峽的客人,彷彿回到了大自然的懷抱,無不為雄奇秀麗的風光所陶醉、所傾倒,紛紛拍照、錄像、撰文、賦詩、作畫,向外界廣泛宣傳介紹這一旅遊勝地,如今已蜚聲中外,遐邇聞名。這一切,構成了小三峽美麗奇特的峽谷風光,成為絕妙的旅遊勝地,被譽為「中華奇觀」、天下絕景。著名的巫山小三峽,也稱大寧河小三峽。有人贊頌它「不是三峽,勝似三峽」,「神矣絕矣,嘆為觀止矣」。還有人講「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寧河不是峽;五嶽歸來不看山,寧河歸來不看峽。」 巫山小三峽、小小三峽地段屬溫濕的中亞熱帶氣候,氣候受峽谷地形影響十分顯著。其中巫峽谷深峽長,迂迴曲折,顯示出典型的峽谷氣候特徵,可作為三峽氣候的代表。這里,年平均氣溫18.4℃,最冷的1月份平均氣溫為7.1℃,最熱的7月份平均氣溫為29.3℃;年平均降雨量在1000-1400毫米之間,多集中於七八月份。冬季溫和,夏季炎熱,雨量充沛,四季分明,這都和四川盆地、長江中下游平原沒有多大差別。但是,由於峽谷深邃,因而谷底接受日照時間短。冬天僅中午前後二三個小時可見陽光,夏季日照也僅五六個小時。峽谷里風力較強,風向固定,多是順峽方向的東風或西風。峽谷地形封閉,濕氣蒸郁,極易成雲致霧,夏季這常有雷鳴電掣,大雨傾盆,是全國的暴雨中心之一;秋多晴日,雲淡天高;冬季則多「蒙蒙峽雨」,常連綿數日;春夏之交,天氣變化無常,「朝雲暮雨」,又是一番景色。
巫山小三峽、小小三峽河道狹窄,江水流量變化很大,水位漲落懸殊。洪水期流量一般達每秒4萬到5萬立方米,枯水期流量一般為每秒3000立方米,最高水位與最低水位的差值可達50餘米。洪水期間江水上漲異常迅猛,往往一日之間水位上漲10餘米之多。河床坡度大,平均每5公里要下降1米,水勢湍急,漩渦千轉;流速變化也很大,枯水期平均流速為每小時4公里,洪水期每小時11公里,急流險灘處每小時竟達16到25公里之速。夏季豐水期間,波濤洶涌的江水,從彎轉曲折的峽谷中奪路而出,一瀉千里。枯水季節,江流又蜿蜒回盪在群山峽谷之中,使三峽的航道顯得格外艱難。

⑥ 三峽特有的地理條件非常適合

  • 長江三峽又名峽江或大三峽,位於中國重慶市、恩施州、宜昌市地區境回內的長江幹流上,西答起重慶市奉節縣的白帝城,東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關,全長193千米,由瞿塘峽、巫峽、西陵峽組成。長江三峽位於中國的腹地,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跨重慶奉節、重慶巫山、湖北巴東、湖北秭歸、湖北宜昌。除了著名的長江三峽外,全國各地多條河流上都有名為三峽的景點。另有以三峽為題材的詩作。

  • 著名工程有:三峽大壩、三峽水電站、三峽水庫。

⑦ 三峽的地理概述

長江抄流過四川宜賓之後,經重慶襲江津到湖北宜昌段被俗稱為「川江」,是歷史上巴蜀、黔(通過烏江在重慶涪陵注入長江)通往中國東部唯一的水上通道。川江下游江水穿越中國大陸第二階梯巫山山脈,形成了長江上的瞿塘峽、巫峽、西陵峽三大峽谷,因而該區域被合稱為「三峽」。 由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南大學教授袁道先領銜的「長江三峽河谷發育與環境演變研究」課題組經過4年研究,取得重大突破,首次建立了完整的三峽地區長江階地年代序列,並認定長江三峽形成於200萬年前。
研究指出,長江東流是由於青藏高原的抬升,三峽河段的貫通是長江演化歷史中的一個重大地質事件。
該課題的研究重點是三峽地區的地貌演化和特殊的堆積物「江北礫岩」的成因。在大量的野外考察的基礎上,課題組對大批實驗樣品進行了孢粉、重礦組合、磁化率等測試,應用地質學、地理學、年代學等測試,並綜合應用地質學等多種理論與方法對該地區的河谷地貌、各種堆積物進行研究,初步明確了三峽地區層狀地貌面的分布、特徵、年代和「江北礫岩」的成因及環境意義,也由此首次建立了完整的三峽地區長江階地年代序列。

⑧ 長江三峽是指那三峽。風景如何地理環境傳說

長江三峽西起重慶奉節縣白帝城,東至湖北宜昌市南津關,全長193千米,沿途兩岸奇峰陡立、峭壁內對峙,自西容向東依次為瞿塘峽、巫峽、西陵峽。
重慶巫山縣境內,有大寧河小三峽、馬渡河小小三峽。長江沿線重慶境內,有「水下碑林」白鶴梁,「東方神曲之鄉」豐都鬼城,建築風格奇特的石寶寨、「巴蜀勝境」張飛廟、蜀漢皇帝劉備的託孤堂、龍骨坡巫山文化遺址等景觀。

⑨ 三峽風景區的地理環境

長江三峽以其險峻的地形、綺麗的風光、磅礴的氣勢和眾多的名勝古跡稱著於世,為世界內著名的旅遊容勝地,是我國的旅遊熱點。三峽是瞿塘峽、巫峽、西陵峽的總稱。它西起四川省奉節縣的白帝城,東迄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關,跨奉節、巫山、巴東、秭歸、宜昌五縣市,全長約200公里。

⑩ 三峽大壩的自然條件

由於不同地區的岩性,三峽有峽谷和寬谷之分,峽谷多位於石灰岩地區,其地岩回層質地堅硬,抗答蝕力較強,因而河流對其兩岸侵蝕較弱,但垂直裂隙比較發育,水流趁隙而入,對底部侵蝕。隨河床逐漸加深,兩岸坡谷岩層逐漸失去平衡,沿垂直裂隙崩落江中,形成懸崖峭壁。而當河流經過比較松軟、抗蝕力較差的砂岩和頁岩地區時,河流向兩旁侵蝕作用加強,便形成寬谷。關於三峽的具體形成有不同說法,地理地質學界較為一致的看法是:距今7000萬年以前,在燕山運動中,川東和鄂西一帶形成了巫山等一系列褶皺山脈。它們由西南-東北走向轉為東西走向,地勢由南向北逐漸降低。這些山脈與北面的巴山之間是一個東西相對低凹的地帶,古長江的峽江段便沿此低凹帶向東流去。而隨著該地區地殼的繼續上升,河流下切愈加劇烈,最終形成三峽。

三峽水電站大壩高程185米,蓄水高程175米,水庫長2335米,靜態投資1352.66億人民幣[1] ,安裝32台單機容量為70萬千瓦的水電機組。三峽電站最後一台水電機組,2012年7月4日投產,這意味著,裝機容量達到2240萬千瓦的三峽水電站,2012年7月4日已成為全世界最大的水力發電站和清潔能源生產基地。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