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興安嶺地理位置
A. 大興安嶺地區的地理環境
大興安嶺地區位於東經121°12′至127°00′,北緯50°10′至53°33′。東與小興安嶺毗鄰,西以大興安嶺山脈為界與內蒙古自治區接壤,南瀕廣闊的松嫩平原,北以黑龍江主航道中心線與俄羅斯為鄰。東西橫跨6個經度,南北縱越3個緯度。地處黑龍江省西北部,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大興安嶺山脈的東北坡,處於根河與嫩江兩條地震大斷裂帶上。
大興安嶺地區疆域廣闊,東西長410公里,南北寬386公里,行政區面積8.46萬平方公里。 截至2011年,全區有39個單位從事地質勘查、調查工作,有探礦權268個,開展野外勘查工作的探礦項目有240個,勘查區總面積達2.5萬平方公里,投入資金4.37億元(其中:中央財政投入資金4595.1萬元,礦產資源補償費、財源項目資金4862.37萬元,國內企事業單位投入資金3.43億元)。
截至2011年,林業集團公司古蓮河煤礦,興安集團紅遠、晟煜煤礦,宏偉礦業公司宏偉煤礦及呼瑪椅子圈、十八站歐浦和松嶺白音河煤礦等七個煤礦,主要分布在漠河縣的霍拉盆盆地,呼瑪縣的歐浦、椅子圈盆地和松嶺區的大子揚山聚煤區。其中,霍拉盆盆地為主產區,盆地內的三家煤礦產量佔全區總產量的80%。古蓮河露天煤礦為地區直屬國有企業,也是全區煤炭生產的主力,投資7200萬元整合改擴建後,建成3個礦井,形成年產120萬噸煤炭的生產能力;興安礦業紅遠煤礦建成後將形成60萬噸的生產能力;其次為歐浦煤礦。其他兩個產煤區由於儲量、開采條件及證照限制等原因,產量不高。
截至2011年,大興安嶺地區區有色金屬礦山主要有塔源二支線鉛鋅礦、環宇鉛鋅礦和擬建設的松嶺壯志(岔路口)鉛鋅鉬礦等重點礦山。塔源二支線鉛鋅礦項目由大興安嶺林業集團公司、齊齊哈爾龍山公司、大興安嶺雲冶礦業公司三家聯合組建的大興安嶺新林區雲嶺礦業開發有限公司承辦,截至2010年,已建成日處理1000噸礦石的選礦廠一座,采礦工程尚未形成正式的生產能力。待形成生產能力後,可年產鉛鋅精礦粉2-3萬噸,實現產值2億多元,稅收近4000萬元。大興安嶺中興礦業有限公司銅多金屬礦為銅、銀、金多金屬伴生礦,計劃投資6500萬元。截至2010年,礦山建設已基本完成,日處理500噸礦石的選礦場已試車生產。
三是黑色金屬礦山項目。興安橋鐵礦有限公司2005年開發建設,項目總投資5000萬元,其中固定資產投資3200萬元,建成精鐵粉生產線10條。大興安嶺虹京實業有限公司計劃在呼瑪北西里建成一座日選礦5000噸、年采礦110萬噸的釩鈦磁鐵礦山,並在塔河建設一座冶煉廠,年可產1.5萬噸釩渣和20多萬噸鋼鐵,一期工程設計總投資49712萬元,現已累計投資8340萬元,項目達產後,年可實現產值4億多元,稅收近億元。
四是貴金屬開發項目。漠河砂寶斯岩金礦項目計劃投資2.2億元,礦山設計年生產規模13.5萬噸,達產後年產值可達9200萬元,實現稅收1300萬元。砂寶斯岩金礦生活區、辦公區主樓、主廠房全部竣工,11月5日正式通電,截至2010年底,單機試運轉,進行調試設備。 漠河古蓮機場是中國最北的機場,於2008年建成通航。已開通漠河至哈爾濱至北京、漠河至黑河、漠河至海拉爾三條航線,每日一班。 漠河機場是中國在最寒冷地區、在永凍土地質條件下建設的首個機場,是祖國最北端、北緯50度以上建成的第一個民用機場,是中國第一個實現運營由機場集團公司管理,應急救援、公安、急救、消防由地方政府負責,成本由國家、地方、企業共同分擔的小型機場。漠河機場飛行區技術人員等級為4C級,設計2015年旅客吞吐量為12.2萬人次,年貨郵吞吐量為720噸,飛機起降架次3588架次,機場總佔地面積158.7萬平方米,跑道長度2200米、寬45米,航站樓、航管樓及附屬設施建築面積7000餘平方米,航管、導航、助航、燈光、通訊、供電、供油等配套設施齊全。漠河機場已於2009年6月18日正式通航。
加格達奇機場是在加格達奇航空護林站改擴建的基礎上再次擴建的一個綜合機場,也是中國第一個在通用機場的基礎上改擴建的民用機場。加格達奇嘎仙機場總投資3.68億元,飛行區等級指標為4C,跑道長度為2300米,可滿足波音737、空中客車A319、空中客車A320系列等C類飛機起降。2020年為預測目標年,按照年旅客吞吐量28萬人次、貨郵吞吐量1500噸、飛機起降3570架次設計。主要建設內容為:新建一條跑道、建設4870平方米的航站樓、3個機位的站坪、建設塔台和航管樓以及其他配套設施。加格達奇運輸機場的建設經歷了一個發展創新歷程,它創造了以林業航空護林為主兼顧民航的典範,創造了一個機場多個功能、引用新的管理模式的典範,創造了國家民航局對通用機場開展點對點民航運輸臨時許可發放的先河。
B. 大興安嶺的地理位置在那裡
大興安嶺位於中國東北(位於 東經121°12′至127°00′;北 緯50°10′至53°33′。東西橫跨6個經度,南北縱越3個緯度。
C. 大興安嶺的地址
它位於祖國的最北邊東經121°12′至127°00′;北緯50°10′至53°33′,她東連綿延千里的小興安嶺,西依呼倫貝爾大草原,南達肥沃、富庶的松嫩平原,北與俄羅斯聯邦隔江相望,境內山巒疊嶂,林莽蒼蒼,雄渾八萬里的疆域,一片粗獷。
它是我國最北、面積最大的現代化國有林區,總面積8.46萬平方公里,相當於1個奧地利或137個新加坡。林木蓄積量5.01億立方米。佔全國總蓄積量7.8%,總面積8.46平方公里,總人口51萬,邊境線長791.5公里,下轄塔河、漠河、呼瑪三縣,加格達奇、松嶺、新林、呼中、四區和得耳布爾、莫爾道噶等十四個林業局。大興安嶺的林地有730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74.1%,在浩瀚的綠色海洋中繁衍生息著寒溫帶馬鹿、馴鹿、駝鹿(犴達犴)、梅花鹿、棕熊、紫貂、飛龍、野雞、棒雞、天鵝、獐、狍、野豬、雪兔等各種珍禽異獸400餘種,野生植物1000餘種,成為我國高緯度地區不可多得的野生動、植物樂園。在千山萬壑間縱橫流淌著甘河,多布庫爾、那都里、呼瑪、額木爾等二十多條大小河流,最終注入了邊陲人民的母親河---黑龍江。這里盛產鱘鰉魚、哲羅、細鱗、江雪魚等珍貴的冷水魚類,用「棒打獐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里」來形容這里的野生動物資源實在不為過。
大興安嶺行政公署轄3個縣、4個區,23個鎮、12個鄉、6個街道辦事處,60個社區、80個村民委員會。
【呼瑪縣】 人口5.2萬人。面積1.43萬平方千米。轄2個鎮、6個鄉,8個居委會、64個村委會:呼瑪鎮、韓家園鎮,興華鄉、北疆鄉、白銀鈉鄉、鷗蒲鄉、金山鄉、三卡鄉。
【塔河縣】 人口10萬人。面積1.4萬平方千米。轄3個鎮、3個鄉,29個居委會、11個村委會:塔河鎮、盤古鎮、瓦拉干鎮,依西肯鄉、開庫康鄉、十八站鄉。
【漠河縣】 人口8.5萬人。面積1.84萬平方千米。轄4個鎮、1個鄉,4個居委會、7個村委會:西林吉鎮、興安鎮、圖強鎮、勁濤鎮、漠河鄉。
【加格達奇區】 人口15.5萬人。面積0.14萬平方千米。轄6個街道、2個鄉,60個居委會、8個村委會:衛東街道、紅旗街道、曙光街道、長虹街道、東山街道、光明街道、加北鄉、白樺鄉。
【松嶺區】 人口3.5萬人。面積1.68萬平方千米。轄3個鎮,8個居委會,即小揚氣鎮、古源鎮、勁松鎮。
【新林區】 人口4.9萬人。面積0.87萬平方千米。轄7個鎮,17個居委會:新林鎮、翠崗鎮、塔源鎮、碧洲鎮、宏圖鎮、大烏蘇鎮、塔爾根鎮。
【呼中區】 人口5.2萬人。面積0.94萬平方千米。轄4個鎮,11個居委會:呼中鎮、碧水鎮、呼源鎮、宏偉鎮。
1964年設大興安嶺特區。
1970年大興安嶺特區改為大興安嶺地區,地區駐加格達奇。原屬黑河地區的呼瑪縣(駐呼瑪鎮)和原屬呼倫貝爾盟的鄂倫春自治旗(駐阿里河)、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駐尼爾基)劃歸大興安嶺地區。轄1縣、2自治旗。
1979年將鄂倫春自治旗和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劃歸內蒙古自治區。大興安嶺地區轄呼瑪縣。
1980年9月4日,中共黑龍江省委批准大興安嶺地區革命委員會更名為大興安嶺地區行政公署。1981年5月14日,國務院批准:(1)設立塔河縣,以塔河區和呼瑪縣的開庫康、依西肯、十八站3公社為其行政區域,駐地塔河鎮。(2)設立漠河縣,以阿木爾、圖強、古蓮3區,呼瑪縣的漠河、興安2公社為其行政區域,駐地西林吉。
(本部分沿革資料摘自地方誌) 先秦時期,為東胡部落聯盟體屬地。西漢時期,為漢廷護烏桓校尉和遼東屬國都尉雙重統轄。三國、兩晉時期,為鮮卑拓跋部轄區。北魏時期,嶺南為烏洛候地,嶺北為室韋地,均隸屬北魏王朝。
隋唐時期,為室韋督都府屬地,受平盧節度使管轄。遼代,嶺南為上京道東北路招討司所轄,嶺北為烏吉敵烈統軍司所轄。金代,嶺南歸蒲與路所轄,嶺北為東北路招討司所轄,北部為烏古敵烈統軍司所轄。
元代,成吉思汗於1214年,將嶺南分封於大弟弟拙赤·哈薩爾和二弟合赤溫·額勒赤,將嶺北分封給三弟帖木哥·斡赤斤。1288年,元朝實行行省制,為遼陽行省開元路管轄。明代,屬奴兒干指揮都司管轄。今漠河縣為木河衛管轄,塔河縣為塔哈衛管轄,呼瑪縣和新林區為額克衛管轄,加格達奇區、松嶺區和呼中區為堅河衛管轄。
1645年(清順治二年),為盛京駐防內大臣(1646年改稱昂邦章京)管轄。 年(清順治十年),由鎮守寧古塔昂邦章京管轄。 1662年(康熙元年),由鎮守寧古塔等處地方將軍所轄的寧古塔副都統衙門管轄。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由鎮守黑龍江將軍衙門所轄的瑗琿副都統管轄。 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達斡爾、鄂溫克和鄂倫春族人由布特哈總管衙門管理(副都統級)。 1690年(康熙二十九年),嶺南由黑龍江將軍衙門所轄墨爾根副都統管轄。嶺北由瑗琿副都統管轄。
1731年(雍正九年),布特哈總管總理大興安嶺各族八旗事務,隸屬黑龍江將軍。 1734年(雍正十二年),嶺南劃歸呼倫城總管統轄。嶺東南由墨爾根副都統管轄,嶺北由瑗琿副都統管轄。 1743年(乾隆八年),嶺西改由黑龍江將軍所轄的呼倫貝爾副都統管轄。 1871年(同治十年),清廷將大興安嶺鄂倫春族人按住地分為五路編為佐。阿力河流域為阿力路佐領管轄,呼瑪河流域為呼瑪爾路佐領管轄,多布庫爾河流域為多布庫爾路佐領管轄。
1882年(光緒八年),由黑龍江將軍興安城總管管理鄂倫春五路。 1883年(光緒九年),興安城總管撤裁。鄂倫春阿力路、多布庫爾路由黑龍江將軍墨爾根副都統管轄,呼瑪爾路由瑗琿副都統(亦稱黑龍江副都統)管轄。 1884年(光緒十年),布特哈衙門改制為布特哈副都統,總領鄂倫春五路和索倫部。 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清廷撤裁布特哈副都統,以嫩江為界分設東、西布特哈總管衙門。今大興安嶺地區為西布特哈總管衙門管轄。 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嶺南為黑龍江行省(簡稱黑龍江省)呼倫兵備道呼倫直隸廳管轄,嶺北為瑗琿兵備道瑗琿直隸廳管轄。 1909年(宣統元年),今漠河縣為珠爾干河總卡倫和漠河總卡倫管轄,今塔河縣、呼瑪縣為呼瑪爾總卡倫管轄。
1912年(民國元年) 6月25日,嶺北隸屬民國政府黑龍江瑗琿兵備道(同年8月26日改為黑河道)瑗琿直隸廳。同年7月1日,呼瑪爾總卡倫改制為呼瑪設治局。嶺南屬少數民族上層叛亂分子的「偽呼倫貝爾地方自治政府」。
1914年(民國三年),嶺南隸屬黑龍江省龍江道布西總管公署。同年1月11日,嶺北呼瑪設治局改制為呼瑪縣,漠河總卡倫改為漠河設治局,隸屬黑河道。 1915年(民國四年),嶺南改制為布西設治局管轄,隸屬黑龍江省龍江道。 1917年(民國六年),嶺北漠河設治局改制為漠河縣,隸屬於黑龍江省黑河道。 1920年(民國九年),嶺南隸屬於呼倫貝爾善後督辦。 1925年(民國十四年),呼倫貝爾善後督辦改制為呼倫貝爾道,轄嶺南地區。 1929年(民國十八年),嶺北呼瑪縣辟設歐浦縣。呼瑪縣、漠河縣、歐浦縣隸屬於黑龍江省黑河市政籌備處。嶺南隸屬於呼倫貝爾市政籌備處。
1932年(民國二十一年),嶺南為偽興安分東省管轄,嶺北三縣為黑龍江省管轄。 1934年(民國二十三年),嶺南為新合並的偽興安東省所轄的巴彥旗管轄,嶺北三縣為偽黑河省管轄。 1943年(民國三十二年),嶺南由新合並的興安總省所轄的巴彥旗管轄。
1945年11月,東北人民政府將原偽北安和偽黑河兩省合並,設立黑龍江省。嶺北三縣由黑龍江省黑河地區行政辦事處管轄,嶺南由呼倫貝爾自治省(1946年3月,改為呼倫貝爾臨時地方政府)巴彥旗管轄。 1946年3月,嶺南由納文慕仁盟巴彥旗管轄。8月12日,嶺北三縣由黑龍江省黑河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管轄。 1947年2月, 嶺北三縣隸屬黑嫩省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3月,漠河縣、歐浦縣合並於呼瑪縣。9月呼瑪隸於屬於新黑龍江省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5月,興安嶺省撤銷,內蒙古自治區成立,納文慕仁盟隸屬內蒙古自治區,嶺南屬納文慕仁盟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與巴彥旗合並)管轄。
1949年4月11日,嶺南隸屬於新成立的呼倫貝爾盟。9月,嶺北呼瑪縣隸屬於黑龍江省新改稱的黑河專員公署。 1951年10月31日,嶺南由呼倫貝爾盟新成立的鄂倫春族自治旗領導。
1964年2月1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成立會戰指揮部,開發建設大興安嶺東北坡。內蒙古呼倫貝爾盟鄂倫春自治旗、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行政區一部分,黑龍江省黑河專區呼瑪縣全部和嫩江縣行政區一部分,劃歸會戰區。初步規劃在會戰區內建設大楊樹、松嶺、呼中、新林、塔河、阿木爾、古蓮、十八站、庫倫斯、南瓮河、霍龍門11個林業公司。同年8月1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批准於大興安嶺會戰區成立大興安嶺特區人民委員會(省轄市級),受會戰指揮部和行政區所在省(自治區)雙重領導,地方行政工作受黑龍江省政府領導。各林業公司設區政府,林場設鄉(鎮)政府。
1965年1月, 林業部在大興安嶺會戰區設立大興安嶺林業管理局,與大興安嶺特區政府實行政企合一的管理體制。 1966年4月20日, 黑河專區呼瑪縣「嫩漠公路」以北和呼倫貝爾盟鄂倫春自治旗東南部劃入大興安嶺特區的行政區。
1967年11月26日,大興安嶺特區人民委員會改為大興安嶺特區「革命委員會」。
1970年4月1日,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盟劃歸黑龍江省領導。大興安嶺特區改為大興安嶺地區。原屬黑河地區的呼瑪縣和原屬呼倫貝爾盟的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鄂倫春族自治旗,全建制劃歸大興安嶺地區管轄。原屬牙克石林管局管理的阿里河林業局、甘河林業局、吉文林業局和克一河林業局劃歸大興安嶺林業管理局領導。大興安嶺林業管理局隸屬於黑龍江省林業總局。 1979年5月30日, 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和鄂倫春族自治旗劃歸內蒙古自治區管轄。原屬鄂倫春族自治旗的加格達奇區、松嶺區仍由大興安嶺地區管轄,但原屬地權不變。阿里河、甘河、吉文和克一河林業局劃歸牙克石林管局管轄。同年6月,大興安嶺林管局為林業部直接領導的企業。
1980年9月4日,大興安嶺地區「革命委員會」改為大興安嶺行政公署,成為黑龍江省人民政府的派出機構。
1981年5月14日, 古蓮區改設漠河縣,塔河區設塔河縣。
1982年3月6日,大興安嶺林管局企業管理體制(計劃、財務)單獨運作,仍直屬林業部,與行政公署合署辦公。
1986年1月29日, 國務院批准行署、林管局所在地加格達奇區為縣級區建制。
1991年,國務院確定大興安嶺林管局為全國首批55家企業集團之一。1996年3月,國務院正式批准大興安嶺林業集團成立 更多資料請訪問大興安嶺旅遊網大興安嶺信息港
D. 大興安嶺屬於哪個市
大興安嶺是地區,統稱大興安嶺。
E. 大興安嶺的地理意義
2018-03-05聊聊
大興安嶺位於內蒙古東北部,地理位置在43'N-53'N,116'E-124'E,是我國東回北平原與內蒙古高原答的分界線,是我國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分界線,是我國內流區和外流區的分界線,是我國400毫米等降水線分界線,是我國地勢的二,三級階梯的分界線,是東北季風區和西北乾旱半乾旱區的分界線.
F. 大興安嶺是哪些地理分區的界限
大興安嶺位於內蒙古東北部,地理位置在43'N-53'N,116'E-124'E,是我國東北平原與內蒙古高原的分界專線,是我國季屬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分界線,是我國內流區和外流區的分界線,是我國400毫米等降水線分界線,是我國地勢的二,三級階梯的分界線,是東北季風區和西北乾旱半乾旱區的分界線.
G. 大興安嶺地理位置
大興安嶺是黑龍江和嫩江的分水嶺,向東、向西共有3000多條大大小小 的河流和500多個湖泊。由此形成東西兩大草原—松遼平原和呼倫貝爾、烏珠穆沁草原。
大興安嶺東坡有甘河、諾敏河、雅魯河、綽爾河、霍林河、洮兒河等,其 中大部分是嫩江的支流。西坡有黑龍江上游-額爾古納河、哈拉哈河、額穆爾河、海拉爾河,內陸河烏拉蓋河 等。這些河流滋潤著我國北方大部分的土地,無數的生命得益於大興安嶺的哺育。
大興安嶺生長著各種灌木、草類、菌類、地衣720餘種;有各種哺乳動物50餘種,包括馬鹿、駝鹿、黑熊、猞猁、雪兔等野獸;有各種鳥類100餘種;還有爬行、兩棲、魚類數十種。
大興安嶺是我國最大的林區,森林資源豐富,被稱作「綠色的寶庫」。這里有久享盛名的興安落葉松、樟子松、白樺、雲杉、楊樹等多種針、闊葉林木。蔥蔥鬱郁的森林中,古松參天,幼林茁壯。人們又把大興安嶺稱作「林海」。
游牧民族的發源地
大興安嶺西部是蒙古高平原,自古以來就是最好的草原。這個地區是游牧 民族的歷史搖籃。中國歷史上的大多數游牧民族:鮮卑人、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都是在這個搖籃里長大的,又都在這里度過了他們歷史上的青春時代。這是著名歷史學家翦伯贊先生1961年夏訪問了呼倫貝爾盟之後所作的一個科學結論。
據《史記》和14世紀拉施特《史集》記載:公元8世紀初,「蒙兀室韋」尋找新的草場開始西遷。到11世紀,以斡難河中上游和肯特山地區(今蒙古國境內)為中心,分為尼魯溫蒙古和迭兒列斤蒙古兩大部。
到12世紀末13世紀初,成吉思汗在統一蒙古的過程中歷經數十次大的戰爭,其中經1201年和1202年兩次大戰,擊敗扎木合與塔塔爾部落後,佔領呼倫貝爾地區,並成為他養精蓄銳和日後建立橫跨歐亞大帝國的基地。
大興安嶺西部大草原
大興安嶺西部的大草原,北邊的叫做呼倫貝爾草原,得名於呼倫湖和貝爾湖;南部是錫林郭勒的烏珠穆沁草原。
東烏珠穆沁旗
東烏珠穆沁旗位於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東北部,旗所在地烏里雅斯台鎮距離北京(正北)850公里。國境線長527公里。東西長350公里,南北寬150公里,土地面積47328平方公里(比瑞士大6000平方公里)。東烏旗草原是內蒙古現存面積最大的天然草原。
烏珠穆沁是蒙古民族古老部落之一。烏珠穆沁部落,蒙古語為《葡萄山人》,
因為他們原在阿爾泰山脈葡萄山一帶駐牧,故名。
清朝,順治3年(1646)烏珠穆沁部左翼扎薩克(執政王)駐在鄂爾虎河(烏拉蓋河)畔之奎蘇陀羅海。1934年屬錫林郭勒盟。1956年設置東烏珠穆沁旗建制,駐地喇嘛庫倫廟(現在的烏里雅斯台鎮)。
東烏旗地處內蒙古高原中部,大興安嶺西麓。主要山脈:大興安嶺,最高峰寶格達山1500米,是烏拉蓋河 、色也勒吉河、海拉思台河、涅林高勒河的發源地。烏拉蓋河流經東烏旗9個蘇木一個牧場,全長320公里,水源充沛。東烏旗湖泊106個,泉水60多處,水豐草茂,是內蒙古現存最好最大的草原。
東烏旗出產著名的烏珠穆沁肥尾羊、烏珠穆沁馬,牲畜頭數居全國牧業旗縣 之首,人均收入內蒙古農牧業旗縣第一。
興安盟阿爾山
呼倫貝爾草原
呼倫貝爾草原位於大興安嶺西側,其地理坐標為東經115度31分~121度10分,北緯47度20分~50度13分,面積約10萬平方公里,其中天然草場面積曾經佔80.1%。
呼倫貝爾草原曾經是我國最好的天然草原之一,在1958年以前只有零星的耕種。
1958年—1962年共開荒20萬公頃,佔全國開荒總面積的8.6%。墾荒地區原是最肥沃的草場,然而兩三年以後,最肥沃的草場卻伏沙出露,形成流動沙丘,並將附近的草場掩埋。[注1]
1985年呼倫貝爾盟耕地總面積55.73萬公頃,1997年呼倫貝爾盟耕地面積增加到133.05萬公頃,比1985年增長138.75%;
H. 大興安嶺的地理環境
大興安嶺位於中國東北(位於 東經121°12′至127°00′;北 緯50°10′至53°33′。東西橫回跨6個經度,南北答縱越3個緯度。 ),東與小興安嶺毗鄰,南瀕廣闊的松嫩平原,北以黑龍江主航道中心線與俄羅斯為鄰,是內蒙古自治區的主要山系,南北長約1220公里(一說1400公里左右),是內蒙古高原和松遼平原的分水嶺。
大興安嶺東側的遼河水系、松花江和嫩江水系與其西北側的黑龍江源頭諸水及支流的分水嶺,山脈南段西坡的水注入蒙古高原。 大興安嶺地區特有的土壤有機質和微量元素含量居全國之首,肥沃且無污染。 大興安嶺為多年凍土帶,處多年凍土帶南部。盤古河以西及河源南向東直線以西為大片多年連續凍土帶,其它為島狀多年凍土帶。
內蒙古大興安嶺森林土壤類型主要有:棕色針葉林土、暗棕壤、灰黑土、草甸土、沼澤土。
I. 大興安嶺在中國的哪個方向
大興安嶺位於中國東北,東經121°12′至127°00′;北 緯50°10′至53°33′。東西橫跨6個經度,南版北縱越3個緯度。
大興安嶺是興權安嶺的西部組成部分,位於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東北部,是內蒙古高原與松遼平原的分水嶺。
大興安嶺地區地勢呈西高東低,位第一階梯第二階梯及其結合部,南北走向的中山系大興安嶺山脊以東為第一階梯地,以西為第二階梯地。全區為多年凍土帶,處多年凍土帶南部。盤古河以西及河源南向東直線以西為大片多年連續凍土帶,其它為島狀多年凍土帶。
拓展資料
大興安嶺地區系新華夏系第三隆起代北段之地質帶。上元古代時期,系原始海洋的蒙古海漕,屬早期地質構造中「五台運動」的產物。古生代時期,在「加里東」地殼激烈運動中,區內出現海陸交匯地層。至石炭紀和二迭紀,經過「海西運動」,海水東泄退出,全區上升為陸地,形成大興安嶺褶皺帶與伊勒呼里山系雛形,呈北東、南西走向。
以上資源來自於人民網-大興安嶺地理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