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馬邊彝族自治縣地理環境

馬邊彝族自治縣地理環境

發布時間: 2021-02-10 20:49:15

『壹』 馬邊的山

周朝春秋戰國時期,今四川地區由蜀與巴兩支部族建立蜀與巴兩個奴隸制國家,其疆域:「蜀地東接於巴,南接於越,北與秦分,西奄峨蟠」。蜀王杜字「以南中(今滇北)為園苑」。(《華陽國志•蜀志》)巴國則「東至魚復、西至焚道,北接漢中,西接黔涪」(《華陽國志•巴志》)今馬邊在焚道之西,越與南中之北,當屬蜀國范圍,位其南。秦惠王九年(前316年),秦滅巴蜀。後行郡縣制,將蜀巴二國更名為蜀巴二郡。蜀郡在今樂山處建南安縣,在今宜賓處建焚道縣。馬邊分屬這兩縣。

漢承秦制。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唐蒙通西南夷,析巴蜀二郡南部建犍為郡,稍後,漢析蜀郡西南部建越西郡。犍為郡轄十二縣,含原蜀郡的南安、焚道二縣,越西郡轄十四縣,其中在今美姑縣境建卑水縣。現馬邊地區位於當時犍為、越西兩郡,南安、焚道、卑水三縣的結合部。處於馬邊河水系中下游的馬邊北中部和沐川縣屬南安縣管轄。處於馬邊河上游的馬邊西南部屬卑水縣所轄。處於金沙江水系的馬邊東部屬焚道縣管轄。蜀漢,黃茅崗山脈以東的小涼山地區新設三縣,即在今屏山縣新市鎮處建安上縣,在雷波縣黃螂處建馬湖縣,在今馬邊縣境建新道縣。漢制「邑有蠻夷日道」(《漢書•百官公卿表上》)。新道縣為土著民族和漢族移民的雜居區。這三縣歸越西郡「遙領」。新道是犍為越西兩郡的重要通道。建興三年(225年)諸葛亮南征,在焚道分兵後,親自率主力溯金沙江抵安上登岸,就經新道抵越西(今西昌)圍叟帥高定。

西晉惠帝永安元年(304年),整個四川「半為僚據」,焚道南安亦為「夷僚所侵」,越西也成「僚郡」。馬邊亦「沒為夷僚」。僚人所據之處都有各不相屬的部落政權。

隋唐宋王朝對少數民族實行羈縻州統治,「即其部落列置州縣,其大者為都督府,以其首領為都督、刺史,皆得世襲,雖貢賦版籍不上戶,然聲教所暨,皆邊州都督、都護所領」。(《新唐書地理志》)於此,在小涼山區建立馬湖部,轄殷、馴、騁、浪四個羈縻州。馬邊屬於其中的馴騁兩州地。唐初,馬湖部彝族首領董嘉慶被唐朝廷封為歸義郡王。宋代,四州演變為三十七部,仍總稱馬湖部,彝族首領董春惜自稱三十七部王子。馬湖部在唐時隸於西川劍南道戎州府,宋時屬梓州路敘州府,成為敘州三路蠻(馬湖、橫江、南廣)之一。而馬邊西部,則屬於另一個彝族虛恨部所轄。虛恨部主要居住在美姑、峨邊這一帶,唐時屬南詔國,宋時屬大理國。與此同時,中央王朝在今址建犍為縣,隸屬嘉州。隨著漢族移民再度沿馬邊河向縱深開發,犍為縣一直把馬邊的漢族人居住區視為其轄區。北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犍為縣官員先後在馬邊河畔建賴因寨(今縣城處)和榮丁寨。這兩個漢族寨連同沐川寨、利店寨、籠篷寨合稱犍為五寨,受成都府嘉定州犍為縣管轄。宋代馬邊的歸屬又呈現錯綜復雜的情況:嘉州犍為縣只管幾個漢族寨;而散居山野的彝族部落片,則為敘州府所領;西南高山區則為大理國的虛恨部落所據。 元朝統一全國,創行省制,建四川行中書省。行省下為路(府)、州、縣幾個層次。在民族地區、則變羈縻制為土司制,在省與路之間設置宣尉司或宣撫司。以。。掌軍民之務,分道以總郡縣」。據此,在川南一帶建立敘南等處蠻夷宣撫司。在這之下,變馬湖部落為馬湖路,路率泥溪(今屏山)、蠻夷(今屏山新市鎮)、平夷(今雲南綏江縣)、夷都(今屏山中都)、雷波、沐川六個長官司。至元二十五年(1298年),元朝把賴因、榮丁、利店、沐川、籠篷五寨劃歸馬湖路。至此,馬邊隸屬於敘南等處宣撫司馬湖路沐川長官司。宣撫司流土官並置,路和長官司兩級均由彝族首領擔任土官,世襲。

明朝承襲元朝土司制度,四川行中書省更名為四川承宣布政使司,簡稱行省或布政司。撤敘南等處宣撫司一級政區。馬湖路更名為馬湖府;府下,夷都長官司並入沐川長官司,平夷長官司並入蠻夷長官司。馬邊在明朝領屬線索為:四川布政使司一馬湖府一沐川長官司~賴因鄉和榮丁鄉。

明弘治八年(1495年),進行「改土歸流」,在馬湖府廢除土著世襲知府,派漢族官員擔任可以輪換的流官——知府。但長官司仍為土著世襲。元明土流並置,彝漢結合的政權建制,適應了馬湖地區彝漢族雜居的情況:「邊職之漢夷並設,實番蠻雜處,非兼土司不能聯屬也」(建昌兵備道鄧昌貴語)。

二、建置沿革之設治後

明萬曆十七年(1589年),雷波楊九乍、黃螂安興、膩乃(今美姑一帶)撒假三個彝族諾伙家支對賴因、榮丁、煙峰等處進行掠奪騷擾,被平定。明朝廷遂「增設馬湖安邊廳,建城賴因鄉,御名新鄉鎮」(《馬邊廳志略卷五•建新鄉城碑記》),並派四品官員擔個彝安邊員擔任安邊廳同知。從此,今馬邊縣地屬安邊廳,與沐川長官司脫離隸屬關系,但仍為馬湖府所轄。隨著新鄉鎮和煙峰兩地建城,又建軍事組織「馬邊營」,列兵二千,設守備。馬邊之名由此出。
清初,留馬邊營裁安邊廳同知。雍正五年(1727年),清朝將馬湖府並入敘州府。居馬湖府治的屏山縣(仍為明萬曆十七年所建)管理馬湖府地,馬邊遂屬敘州府屏山縣。屏山縣在馬邊建立菠壩、川秧、上溪、下溪四個鄉。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外地漢族移民日增,墾殖事業發展。四川總督阿爾泰奏請朝廷從屏山分設馬邊廳,直屬敘州府,並從富順調出「督捕理民i匝判』』移住馬邊,頒發關防。嘉慶十三年(1808年),改派同知主政。全廳設九鄉,以漢族官員主持。在彝族聚居區設九個土百戶,由四川省提督衙門發給號紙(委任狀),由彝族頭人擔任土目,皆世襲。
民國元年(1912年)廢府建道,把四川劃分為川西、22 Jlli南、下川南、JIIZ、川東、邊東、邊西七道。以省統道,以道統縣。馬邊廳屬於下川南道(道治今瀘州市)。民國3年(1914年),又將下川南道更名為永寧道,領縣25;馬邊廳亦更名為馬邊縣。後,四川各路軍閥連年混戰,備據防區,道已名存實亡。民國l7年(1928年)正式裁道。 民國元年至23年(1912年至l934年),各路軍閥在本防區內總攬民政、財政、教育、
建設大權,進行徵兵、征糧、征稅。名有省,實不能充分行使權力。民國5年(1916年)蔡鍔反袁起義後,滇.EX JIl,馬邊為滇軍防區的一部分。民國9年(1920年),滇軍和南路漢軍互相較量和交替,馬邊一年曾換知事多次。民國l0年(1921年),駐樂山的川軍第八師師長陳洪範、團長徐洪斌率伍進駐馬邊,由陳委派縣長。從此,統轄馬邊縣的治所由敘州府轉移到樂山。民國14年(1925年),陳洪範勢力被陸軍24軍軍長劉文輝所取代,由劉文輝防區委派馬邊縣縣長。民國23年,陸軍21軍劉湘勢力趕走24軍,馬邊又隸屬於21軍防區。
民國24年(1935年),防區制結束,四川實行行政督察制,將全省分成十八個行政督察區,作為省的派出單位,由專員主政。由於受南路漢軍和樂山陳洪範八師進駐的影響,原屬於敘州府,T JIl南Z、永寧道轄區的馬邊、雷波、屏山三縣,全劃歸治所在樂山的第五行政督察區。這是馬邊縣隸屬關系的又一次轉折。從此,隸屬層次為:四川省第五行政督察區馬邊縣。
1949年12月至l950年8月,通過反復斗爭,馬邊解放,成立馬邊縣人民政府。馬邊縣屬川南行署樂山專區管轄。
。 原屬於西康省的涼山彝族自治州劃歸四川省領導。從l956年元月起,馬邊縣劃歸涼參山彝族II治州,由樂山專區代管。
塾 1984年4月9日,國務院決定,撤銷馬邊縣,建立馬邊彝族自治縣,並從涼山彝族爹自治州劃出,正式劃歸樂山地區管轄。1984年10月1日,馬邊彝族自治縣成立。l985年鍪6月,國務院決定,撤銷樂山地區,建立樂山市,實行市管縣體制,馬邊彝族自治縣隨之`屬樂山市管轄。
人民政權建立後,馬邊縣行政區劃有幾次重要調整:l955年全縣彝族聚居區按照1952年8月頒布的民族區域自治實施綱要的要求和程序,建立8個區和52鄉、鎮。l95年底,榮丁(當時為三鄉一鎮,即三合、光榮、群眾三鄉和榮丁鎮),石樑鄉、平等鄉由沐川縣劃歸馬邊縣。l958年,最西部的挖黑區及下屬五個鄉,劃歸涼山彝族自治州白洪溪縣。l962年,挖黑區又隨洪蹊縣並入該州的美姑縣。1970年4月,馬邊西北端的平等鄉劃給峨邊縣。

三、建置沿革之縣名考

對馬邊的得名,民國時期的報刊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民國24年重慶中國銀行調查組在《川邊季刊》上發表的《馬邊調查》稱:「本縣在雷波縣馬湖之旁,故得名馬邊。,,另一種說法在民國35年10月25日樂山《立言報》發表的《馬邊輪廓》稱:「馬邊大概是因為這一帶過去曾屬於馬湖路。馬邊是馬湖腹地邊境的緣故吧!」民間流傳的,後人著述引的,皆系前者。而後一種說法幾致湮沒。

馬邊縣志辦公室同人詳加考證認為:「馬邊因在馬湖之旁而得名」之說,經不起推敲,馬湖附近的縣有雷波、沐川、屏山、永善、綏江、馬邊。與湖距離近者為雷波、永善,遠者為馬邊。近者未得名而遠者得名,於理不合。「馬邊是馬湖路腹地邊境的緣故」而得名,則較符合實際。從文獻上看,馬邊之名首次出現於萬曆二十年(1592年)。馬邊,這是居於明馬湖府治(今屏山縣城)的官員對所屬邊遠地帶的泛稱。當時馬湖府的邊遠地帶——馬邊,既包括現今馬邊縣,又不僅限於馬邊縣,還包括雷波、沐川西部乃至美姑一帶。曾任馬湖府知府的尹廷俊在萬曆二十年撰寫的《建新鄉鎮碑文》說:「萬曆戊子,馬邊夷膩乃(今美姑)黃螂(今雷波黃螂)叛……」這就是說現今的雷波美姑也在「馬邊」——馬湖府邊遠地帶的大范圍內。

尹文又說:「己丑春,夷得盪平,尋議善後,疏上報,可增設馬湖安邊廳,建城賴因鄉,御名新鄉鎮」。隨著設廳、建城、賜名,今馬邊縣城遂成馬湖府邊遠地帶的中心。原來「馬邊」即「馬湖府邊遠地帶」的內涵便逐步向這個中心縮小和集中。漸漸地,新鄉鎮及周圍的地方,就逐步壟斷了本來泛稱的「馬邊」之名了。其實「馬湖安邊廳」的簡稱也正好是「馬邊」。

明崇禎五年(1632年),張頤南以「馬邊營體統指揮」名義撰《新鐫捍邊復地敘夷安民碑記》稱:「上請戎部,題以都統指揮體統署守馬邊。按馬邊於屬為邊徼之末。」從作者「署職」、「命題」、「述文」中三度提到的「馬邊」,有兩重意義:一是馬邊為邊徼之末,有馬湖府邊遠地帶的含義,他捍的邊,復的地,正是這一大片;二是「馬邊營」、「署守」的「馬邊」,既有這一大片。又有馬湖安邊廳城這個點,兩者結合,反映了「馬邊」的概念有個從面向點周圍逐步縮小、集中的過程。

清朝,馬湖安邊廳隨明朝的滅亡而消失,但馬邊之名已固定在馬湖安邊廳周圍。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就以俗成之名的馬邊,直接作為建廳的稱謂。

但是,馬邊的得名,同馬湖(今雷波縣內的一個內陸湖)有間接關系。因馬邊的母體馬湖府確同馬湖有關。馬湖府脫胎於馬湖路。《元史•地理志》說:「馬湖路……漢唐下名馬湖部,宋時蠻主屯湖內。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內附後,立總管府,遷於夷都溪口」。可見,馬湖路確因馬湖而得名。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馬湖路治才從馬湖附近遷到今屏山縣城,而路府名一直未改。路以湖名,府為路變,廳為府生。作為馬湖路(府)一部分(邊遠部分)的馬邊其得名與馬湖府有間接關系。
馬邊彝族為一戶一屋的小家庭,數戶或數十戶雜錯相鄰,成自然村落。

彝族所居之房屋甚為矮小,多用木料穿抖的排列落地式結構,圍土牆,雙斜面屋頂,蓋木瓦板,瓦板上壓石頭,稱「瓦板房」。彝稱「窄易」或「枇易」。還有用木立柱,蓋瓦板,圍以竹笆,冬天為防風避冷,竹笆外圍以蕨草或苞谷桿。彝稱「祖易」;有的頂蓋茅草或竹笆彝稱「日易」或「批易」。現木排列瓦房逐漸增多,「日易」、「批易」基本消失。高卓營、鐵覺、永紅、白家灣、三河口、先家普等主要場鎮農民、個體戶還建有二層樓或三層樓的混泥磚瓦房。

彝族房屋每戶一屋三間,正中為廚房兼客堂,右側為寢室和貯藏貴重物品處所。左側作儲藏糧食磨坊和雞圈之所。廚房左上角設火塘,塘周立三石以撐鍋鐵,名曰「鍋庄」,彝稱「甘奴」。塘內燒火,用以炊事、照明、取暖。塘邊座次,主人在右(靠寢室一方),客人在左,右上席為貴,不作客座。房門為獨扇。

彝族修造房屋,必先請看星象之人擇定吉日,吉日擇定後,如用泥巴築牆,則以吉日那天開始動工,如一天修不完,可繼續修。至於竹笆瓦板屋須在吉日當天完工。搬進房子也要擇吉日,如屋未修好而吉日已到,仍須搬進住上一宿,然後搬出再修。

房屋完工之日,即最後蓋瓦(蓋草或蓋瓦板)之日,左鄰右舍均每家攜粑前來相助,主人要專殺一豬或一羊來酬謝前來相助之人。住新房要擇吉人,如畢摩算出屋內有邪氣,要牽一公牛或公羊先進屋沿屋走一圈後才進人,意為有角之物把邪氣頂出,保主人平安。

凡住房屋,居住已久,人死二、三,則又須搬遷,原屋不再住,如死老年人則不一定搬遷。

富裕人家房屋建築注重裝飾,房門兩側用小木塊的正方形帶花圖案飾。屋檐橫方起翹狀,橫方撐柱雕刻鋸齒形或馬蹄圖案。梁坊、橫架雕刻有牛羊頭圖案。鍋樁石呈鷹嘴狀,雕有方環交錯連續圖紋。壁板用小木塊拼鑲。住房一般用竹面樓,用以放置家什和炕糧食。

解放後,仿照漢區建木樑穿逗結構瓦房,排列多為「五柱二」「五柱三」「五柱四」。四壁多為土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境寬裕的人家用磚砌壁。場鎮附近、公路沿線的人家建有一樓一底的磚木結構房屋和數層樓的混凝土結構房屋。

(二)服飾

馬邊彝族的服飾美觀、精緻,服裝色彩鮮艷,圖案別致,刺綉精美;服飾男女截然有別,老人小孩也各具款式。主要有:襻唄、施嚕、阿褙、哦綈、哦爾、襻子、襏、褙、啦、嘻喲、嘻綈帕、麻珙井嘻、胡胡、依伙、呷比、羅斯、具畢、勒助、勒格、蒙諾、咪井、拉打、卜古

(三)飲食

馬邊彝族的食物以苞谷、蕎麥、洋芋為主,以豆類、油麥、元根蘿卜、青菜佐之;近年來,在涉農部門的扶持、幫助和技術指導下,除河谷平壩地區外,高山地區也種植小麥、稻穀、紅苕等農作物,增加許多糧食種類,糧食產量也大大增加。肉類有豬、羊、牛、雞,煮或燒烤砣砣肉吃。其獨具風味,自成民族風格食品的當算蕎麥粑、苞谷粑、泡水酒、砣砣肉、酸菜湯等等。

(四)器具

石器

1、石磨。用青石打制,操作時由手握把柄推轉,磨糟用整木鑿成。

2、碓。主要用於舂穀物,搗柱是用一硬木質的粗木棒做成。

3、石臼。用於舂海椒、花椒、大蒜等佐料。

4、水缸。用整石鑿成。

木器

1、高足木盤。直徑約為30cm,盤口呈葵花狀。里外生漆塗刷,盤口邊沿和外表面用紅黃漆繪成圖紋,多為盛飯肉之用。

2、木缽。里外用生漆塗刷,外表再用紅黃色漆繪制圖案裝飾,帶以盛湯盛菜之用。

3、木碗。用色漆繪制貓眼、日月等圖紋等飾之;用於調食炒、面或以酒具使用。

4、酒壺。壺身呈橢圓形,酒壺兩半成子母合扣,壺頂呈珠塔狀,壺身用色漆彩繪圖案裝飾。壺腹部上端斜插一竹管至壺底。足底中央裝置一竹管至壺心,酒從足底部竹管注入。飲酒時從壺上端竹管吸飲。酒壺無論倒置和斜置,酒均不溢出。

5、酒杯。高足體小,小巧玲瓏,有用鷹爪、雁爪做足的木質酒杯,稱「鷹爪酒杯」「雁爪酒杯」;還有銅質酒杯、銀質酒杯等。

6、木勺。匙部呈扁圓形,手柄裝置匙邊側,就餐時作匙使用;還有匙大而柄長、作鍋內舀湯用的大木勺。

竹器

竹斗。口大底部小呈喇叭形,量器,約盛裝30市斤左右糧食。

竹升。圓形,量器,可容納3公斤玉米。

竹簍。圓柱體形,體積小,播種時盛種子掛在腰間,也可在採茶、收割時使用;另一種呈長方形或三角形,孔眼大而稀,作盛木勺之用。

簸箕。細編,呈大圓形平底,作揉團粑和曬穀物用。

簸籮。體小,邊沿用細篾編制呈稜角,用於盛飯或盛面面;底部稀眼的專做篩子;用硬篾編制,形呈扁園的專盛苞谷粑用。

竹箱。按一定圖案編制,呈長方形,四邊成棱形,上有蓋,用於裝衣物或貴重物品。

撮箕。用於撮垃圾、撮土和施肥,硬篾編制。

筐筐。口大底小,稀眼,用於背肥、收苞谷等。

皮革器具

盔甲,盔用牛皮製成帽形,內外用生漆塗刷數層,用於保護頭部;甲用牛皮製成小方塊穿孔,用漆塗刷後串連成衣裝,打仗時穿於身上,以作保護軀體。

手護筒。牛皮製成筒形,戴在手腕上護手。

皮碗。牛皮製作,用於調食炒麵或作酒具用。

金屬器具

銀碗。造型與用途與木碗同。

銅鍋。淡紫紅銅鑄造,形體似茶壺,上有蓋,一般用於野外炊事。

銅瓢。口圓平底,有手柄,用於舀水。

苗族的家用器具基本與鄰居的彝族和漢族相同。

(五)傳統節日

1、庫施

庫施,即彝族過年。具體時間是在農歷10月15日前後。離過年日期一月左右,以自然村寨為單位,請看星象之人擇吉日為節期。為更好地落實黨和國家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的政策,有利於統一安排機關、學校的節假時間和各族群眾的生產生活安排、有利於提高行政管理效率。2002年10月14日樂府函〔2002〕99號規定:「每年農歷十月初五為彝族年節,農業十月初五、初六、初七日為彝族年假期。」 這樣將樂山市的彝族年節統一並固定在每年的農歷十月初五、初六、初七這三天。

庫施前要准備好足夠的年貨。年節期間有不少禁忌,如不能推磨、不能劈柴,不能挖地等。因此,年前半月,一般人戶都要煮泡水酒,磨好年節期間的主食苞穀米粑,蕎粑、油麥面等,儲備燒柴、蕨草。距過年期二至三天推豆腐,點魔芋;過年的頭天要磨刀、捆殺豬架、挖地灶、備佐料(蒜泥、海椒、木姜子等)等,晚上舉行家宴,彝稱「覺勒機」,必用上年年豬油、肉炒豆腐、魔芋、筍子。寬裕之家,如備兩頭年豬的還要先宰一頭,或殺一隻羊、一隻雞,並敬獻先靈,敬祖先返家過年。

過年期一般為三天,盡情歡樂。

第一天,彝稱「烏迂」,即殺豬。雞叫起床,清洗家什,把屋內打掃干凈,把垃圾倒到十字路口;在火塘邊的客人坐處,輔上過年用的蕨草後,將已在火塘內燒紅的石塊夾於盛有清水的木盆內,產生水蒸氣發出哧哧之聲,在鍋庄、寢室、家什、拴年豬用的繩子上繞一圈後,把水潑於屋外,意在去污穢。彝稱「爾擦蘇」。天蒙蒙亮時,女人們在屋外的地灶燃火燒開水準備燙豬毛,小夥子們則逐戶按豬。把豬按倒後,讓它嚎叫,聲音越高越久越吉祥。殺豬時專人執盆(盆內先放好鹽、蒜泥、木姜子等佐料和清水)接豬血,共同看豬血是否純潔。顏色呈火紅叫「查」(意為熱),注意防火和醉酒。呈紫黑色示屋內有邪氣。呈深紅、淺紅示吉祥。豬血來的多則示來年糧豐畜旺;彝族的豬血用途較多,所以要十分珍惜;如貫香腸、做豆渣粑等,原料都要混合豬血。豬殺死後裝置磨糟用開水燙毛(也有用火燒毛的),把毛刮干凈後抬至「煙甘」或「貝斯」(用篾編制的專用篾笆)或用蕨箕草鋪墊的地上進行剖腹。取豬脾、苦膽觀看財喜,並將苦膽掛在靈牌之前的柱上,如豬脾平展,顏色紫紅,邊緣沒有缺口或缺口為單數為吉,如不平展示有人將醉酒或屋內有點邪氣;苦膽大而膽汁多為佳,示來年糧食豐收,過年豬肥壯之意。隨即取肝、腰子、脾、胸部肉,切成砣砣肉煮食,彝稱「色虎」。先將一些腰子、脾、數片肝和數個砣砣肉加兩個粑裝入「苦惹」(木碗)或「瓦意」(竹編小簸箕)內在鍋莊上繞一圈,斟第一碗泡水酒,敬獻祖先靈位。無靈位之家置於寢舍內祭祖,父母健在者送至父母享用。祭品安排妥當,再請其它人食用。食畢,可送些「色虎」與鄰居嘗食,意為年食家內家外之人均共享用。

「色虎」是象徵性的頓餐,吃了「色虎」後,還要煮一頓正式的飯菜食用。

吃「色虎」之前,家裡的雞、狗、貓等六畜要關拴好,不可在祭祖前沾上豬血、肉,待吃過「色虎」後才把六畜放開。

彝族年節的頭一天家人比較忙碌。用飯後,家裡人各做其事,腌掛臘肉、貫香腸、做豆渣粑等,至下午六、七點,甚至晚九、十點才能把事情做完。臘肉、香腸掛好後,火塘升火,熏炕生肉,晝夜不滅。

第二天,彝稱「朵博」,是相互拜年的一天。雞叫起床,把豬心肺砸切成碎肉,混筍子豆腐等煮成心肺湯,在天亮之前食畢,具有豬心肺吃的早,來年農活早忙完之意。

吃完早飯,彝家山寨處處活躍起來,同村寨人三五成群,挨家串戶,相互拜年祝賀。每至一家,進屋前均要高吼「哎……哦……拜年來勒!」(拜年來羅),主人喊「哦博拜年來」(歡迎來拜年)後進屋,主人舀出滿碗泡水酒招待客人。客人很客氣地接酒喝後,邊稱贊酒味邊問主人「烏幾烏勒沾」(豬脾膽是否吉祥)主人作滿意的回答後亦詢問客人的脾膽情況。有的客人還用手指測量(順著量)主人家掛著肉的肥度。

彝族非常好客,拜年者不分生人熟人均以禮相待,酒肉款待。遠道而來的拜年者,不論有無親屬關系,不分生疏均要主動友好地訊問客人的姓名、家支、居住地點、家庭近況、糧食收成等情況,使人感到陌而不生,娛樂活動也主要集中在這一天,摔跤、口賽、妞妞伙(詠歌)、打牌等,直至天明。

這天還有一個「阿依舍惹」的集會。上午各自然村落的小孩子,均帶上煮熟的豬蹄肉、泡水酒至一指定地點混合分食,意為團結友愛。

第三天,彝稱「烏吾楚」,意為吃豬腸。下午五、六點采鮮青菜煮在腸湯內食用。據說晚一點吃豬腸湯,意為來年糧食才能夠吃,不至於鬧夏荒。這天出去拜年的家人均要回家過夜,傳說回來過年的祖先們在回去之前,把全家所有的人秤稱一下,以保安康。還要拍打一下吹脹後掛在壁上的豬膀胱,留下印記,印記大而深者來年過年豬又大又肥壯。

第四天,彝稱「阿普吉」。雞叫起床,在鍋內烤幾個很薄的蕎粑,意為給祖先帶去路途食用;將前三天獻祖先之肉、粑等祭品烤熱一並放在祖先靈位前。隨即舀一點豬飼料,裝在豬槽內,將拴年豬的繩子套成一個圈置於糟上,喚豬吃食。意為先輩即起程,請將過年豬牽走。此時,如豢養有豬狗的人戶,男主人出門站在山崗上隨公雞鳴叫,呼出「哦—哇!哦—哇」的喚狗聲,有的還嗚槍。具有送走祖先,來年豬狗獵得更多的野物或喚進財寶之意。獻畢祖先,把年節期間敬獻祖先之酒肉拿出,將肝片、腰子、脾等先給長輩食用,然後家人分食。

以後,各家背上酒、肉、蕎粑、雞蛋等食品,帶上小孩去岳父母、舅父母家拜年。

『貳』 馬邊大風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地理環境

馬邊大風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四川省樂山市馬邊彝族自治縣境內,地理位置為東徑103°14ˊ~°24ˊ、北緯28°25ˊ~28°44′之間。
保護區地質構造屬馬邊西部地區揚子准地台西緣,康滇地軸北段,涼山褶皺帶,呈南北縱向平列,構成橫斷山系的一部分。斷裂構造發育,河流切割深,地形起伏大。其中,南部主要出露震旦系、寒武系、奧陶系和志留系11組灰岩、石英砂岩和硅質白雲岩等;北部有志留系、二迭系玄武岩和三迭系各組的砂岩、石灰岩、石英質頁岩、白雲岩等。
保護區屬山地地貌,為全國地勢的第一階梯向第二階梯的過渡地帶。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境內峰巒重疊,嶺谷相間,山高路險。黃茅埂是大小涼山的分界線,其主峰大風頂海拔4042m。按地貌類型,可分為二個地貌區:一是中山區,即海拔1200m~3500m的地區,山體高大,溝深谷狹,石灰岩分布較多,在流水作用下,岩溶地形發育,溶洞奇特;二是亞高山區, 海拔3500m~4042m,這里冷凍時間長,主要分布有亞高山草甸土。 保護區由於地勢相差高度大,立體氣候明顯,氣候冬季長而寒冷,夏季短而溫涼,四季分明。保護區為深切割的中高山地,地勢由中部向東西兩側傾斜,由於本地區處迎風坡向,阻擋了東南季風的運行,強大的東南季風與北方的冷空氣在此交匯,形成地形雨、熱帶雷雨、氣旋雨,雨量充沛,為「華西雨屏」、「天漏」的組成之一。
保護區雨日多達240d左右,年降水量1800~2000mm。冬季雨少,1月份最少為平均6.1mm。夏季雨量最多,佔全年的62%,其中:8月份最多,平均為275.3mm,最多達486.1mm。入秋後雨量迅速減少,但雨日多,因此,形成冬干春旱、夏洪秋澇的降水特徵。降水強度:1d最大雨量205.2mm,3d最大雨量225.0mm;1h最大雨量67.6mm。年降雨量≥1000mm的保證率為75%,≥900mm保證率為85%。4~8月≥600保證率為86%。
保護區多年平均日照為960.8h,僅為可照時數的22%,比同緯度的華東地區偏少50%,是全國低值區之一。一年之內,月季變化也十分明顯,夏季日照時間較長,秋冬較少。 保護區內主要河流有大院子河和挖黑河,是岷江流域馬邊河的發源地之一,河流主要靠降水、溶雪水和地下水補給。其特點是:流程短、落差大,水量充沛,水能蘊藏豐富,河水清澈,具有較大的水電開發潛力。
大院子河:又名高卓營河,源於大風頂主峰摩羅哦覺西南側,向西南流經覺都至麻咪澤,急轉向北,經永紅、鐵覺、高卓營、白家彎、煙峰,至蘇壩鄉河口注入馬邊河。長47km,集雨面積564km,年徑流量6.49×108m。主要支流有洛依突比、覽郭界依孜曲、馬洛口依達、螞蟥溝、羅城依達、白家彎河等。
挖黑河:又名瓦侯河,源於美姑縣北端的依子埡口南側,約53km,集雨面積488km,年徑流量6.16×108m。主要支流有挖皆哈羅、挖黑南河、阿基爾祖等。 受復雜的地形、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的影響,使土壤類型形成明顯的垂直分布:
山地黃壤:主要分布在海拔1800m以下,成土母質多為沙頁岩、玄武岩、黃色粘土岩風化物,黃化為其特徵。多數具粘酸瘦性質,尤缺磷,但水熱成分較穩定。
黃棕壤:主要分布在海拔1800~2200m,母岩多為各種沙岩、石灰岩、玄武岩、泥岩等,母質為坡殘積。質地粘,有膠膜淀積,pH值為5。表層淡紫色,覆著棕色、暗棕色膠膜或鐵錳結核,心土層棕色,粘粒聚集多,有的形成粘盤。
棕壤:主要分布在海拔2200~2400m,母岩為灰岩、沙頁岩,母質為殘坡積。質地輕壤,其典型剖面表上呈黑棕色,心土鮮棕色。pH值為6.8,近中性。
暗棕壤:主要分布在海拔2400~3000m,母岩為灰岩、沙岩、玄武岩等,母質為坡殘積。土體表層為黑棕夾灰白色,發育層次不明顯,質地輕礫質土壤,酸性土。
灰化土:主要分布在海拔3000~3600m,母質多為坡殘積物,呈灰白色,厚250px左右,片狀結構,心土呈暗棕黃色,有明顯的腐質淀積。pH值4.1~5,酸性土,質地輕礫質中壤。
亞高山草甸土:主要分布在3600m以上,母質為坡殘積,厚度大於1500px。草皮層厚250px左右,含有機質7~15%,C/N比大於10,pH值5.4~5.8,呈酸性。質地輕礫質中一重壤。

『叄』 馬邊大風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介紹

馬邊大風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四川省樂山市馬邊彝族自治縣境內,地理位置為版東徑103°14ˊ~權103°24ˊ、北緯28°25ˊ~28°44′之間。該保護區是1978年經國務院國批准成立,以保護大熊貓、羚牛、珙桐、水青樹等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及其自然生態環境為主的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

『肆』 馬邊大風頂的自然地理

保護區地處四川盆地與雲貴高原的過渡地帶,屬中高山地貌,山高坡陡、層巒疊嶂、溝河縱橫、谷壑萬丈。地質結構屬於揚子准地台西緣「康滇地軸」北段的涼山褶斷帶,古生代地質發育較完整。水文
河流系岷江水系,境內河流主要靠降水、溶雪水和地下水補給。特點是:流程短、落差大,水量充沛,水能蘊藏豐富,水電開發潛力較大。 保護區木本植物有160種,其中喬木有109種,頂極植被為常綠闊葉林。植被尚保持近原始狀態,覆被率高,林區面積占總面積的近83%。植被垂直分異明顯:
(1)海拔2000米以下為常綠闊葉林帶,以樟科為主,殼斗科次之,常見的潤楠、油樟、木姜子、峨眉栲、木荷等; (2)海拔2000~2400米之間為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常綠樹種以包石櫟、曼青岡為主,落葉樹種有槭、樺、珙桐等;
(3)海拔2400~2800米之間為針闊葉混交林,組成樹種為雲南鐵杉、油麥吊杉、槭、樺、椴以及紅豆杉、三尖杉、楓楊、水青樹等;
(4)海拔2800~3700米之間為亞高山針葉林帶,優勢樹種為冷杉;
(5)海拔3700米以上為高山灌叢草甸和高山草甸。
葯用植物:保護區是葯用植物寶庫,據調查,共有174科、405屬、1619種,其中天麻、黃連、硃砂蓮、吳芋、杜仲、黃柏、木瓜、厚朴、烏梅等量大質優,為主要外銷葯材。
工業用植物:包括木材資源、纖維植物、鞣料植物、香料用油脂植物、染料植物、經濟昆蟲寄生植物等。
食用植物:包括澱粉植物、蔬菜植物、食用油脂植物、維生素植物、菌類植物、飲料植物、香料植物、蜜源植物等。 野生觀賞植物:保護區內觀賞植物豐富,其中以杜鵑花屬、蘭花屬等分布最廣、品種最多。據調查,保護區內有30多個蘭花品種,其中最名貴的有春劍素蘭、墨蘭、秋素蘭、牙黃素蘭、大紅硃砂蘭等。保護區內的杜鵑花約50多種,從春到秋,從河谷到山頂,各種杜鵑依次爭艷,把保護區的山山嶺嶺打扮成花的世界。
竹類資源:區內竹類資源豐富,種類多,面積大。主要有剛竹、水竹、大節竹、方竹、玉山竹、大箭竹、冷箭竹、筇竹、箬竹等。竹林分布范圍為海拔1300~3700米的廣大區域,其覆蓋度一般多達80%以上。竹類種群結構的多樣性給大熊貓提供了豐富的食物。
保護區國家級保護植物一級有珙桐、桫欏、連香樹等;二級有水青樹、木瓜紅、銀杏、杜仲、篦子三尖杉等;三級有領春木、銀鵲樹、楠木、麥吊雲杉、筇竹、厚朴、大王杜鵑、延齡草、天麻等。 保護區陸生脊椎動物有261種,其中獸類58種、鳥類186種、爬行類10種、兩棲類7種、魚類7種。動物區系特點是: (1)起源古老,保護區是冰川時期的生物「避難所」,大熊貓等動物才得以保存至今;
(2)動物成分復雜,高山多北方成分,低谷多南方成分,地理分布上的過渡性現象突出;
(3)特有種類多達30多種,如獸類中的大熊貓、鳥類中的四川山鷓鴣、爬行類中的康定滑蜥和美姑脊蛇、兩棲類中的大涼疣螈和寶興樹蛙、魚類中的齊口裂腹魚和唇跳等。
保護區內野生動物,以橫斷山脈——喜馬拉雅物種為主,代表動物有大熊貓,金絲猴、扭角羚等,其中大熊貓大約30~40隻,佔小涼山山系大熊貓野生種群的三分之二,主要棲息在皆日依莫、依惹、捏史覺、馬依補希溝北面支溝、郭色拉打、戈皆拉打、日別依皆等溝系的有林地區域。此外,保護區內還有四川山鷓鴣、小熊貓、血雉、紅腹角雉等許多珍稀保護動物,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9種,有大熊貓、扭角羚、雲豹、豹、綠尾虹雉、灰腹角雉、四川山鷓鴣等;二級保護動物38種,有獼猴、短尾猴、小熊貓、金貓、岩羊、斑羚、水鹿、林麝、白腹錦雞、紅腹錦雞、白鷳、大鯢等。
綠尾虹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雞形目、雉科。體長76~81厘米。雄鳥頭頂具向後聳起的冠羽,呈綠色且有藍紫色金屬反光;後頸、頸側及上背呈金屬紅銅色;腰後部及尾大部分呈金屬綠色;下體純黑。雌體色較暗,下背白色,尾羽具灰棕色和暗褐色橫斑。 綠尾虹雉棲息於海拔4000米左右的高山草甸、灌叢或裸岩,通常一雄一雌活動。清晨或黃昏出來覓食,主食植物嫩葉、嫩莖,尤喜食貝母的球莖。4~5月進入繁殖期,每窩產3~5枚卵,孵化期為25~26天。綠尾虹雉為留鳥。
灰腹角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雞形目、雉科。體長約60厘米。頭部黑色,具有橙紅及黑色羽冠;頸部紅色,上體余部滿布白色和栗赤色眼狀斑;腹部煙灰色。翅短圓,雄鳥兩眼上方各具有一個肉質的角狀突。臉及喉部裸皮黃色,喉皮緣淡藍。
灰腹角雉棲息於海拔3000米左右的山地,常見於森林中的灌木叢中,為留鳥。
小熊貓——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食肉目、熊科,又名金狗。外形肥壯似家貓,但較貓肥大;體長40~63厘米,尾長為體長的一半以上。頭部短寬,吻部突出,圓臉,頰有白斑,耳大直立向前,身被紅褐色長毛,四肢短粗為黑褐色;尾長而粗並雜有環紋。
小熊貓生活在2000米左右的高山叢林中,以河谷、盆地附近的起伏地帶為棲息地。早晚外出覓食,白天隱匿於石洞或樹洞中休息,多三五成群活動。喜食冷箭竹及大箭竹葉及嫩枝,也吃樹葉、果實及小動物。早春3~4月發情,5~7月產仔,妊娠117~122天,每胎產2~3仔,一年後即發育成熟。
兩棲爬行動物調查
2005年7月中旬至下旬對四川馬邊大風頂自然保護區的兩棲爬行動物進行了調查。本次調查共採得兩棲爬行動物標本17種,隸屬於9科3目。結合文獻資料,該保護區現已知有兩棲爬行動物27種(亞種,隸屬於12科4目。其中,兩棲動物13種(亞種),隸屬於7科2目;爬行動物14種(亞種),隸屬於5科2目。該保護區物種組成較豐富,沒有古北界的成分,特有種所佔比例較高。馬邊縣新紀錄9種,大鯢已被收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I,大涼疣螈和脆蛇蜥已被收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大鯢和大涼疣螈是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該保護區和四川美姑大風頂自然保護區的兩棲爬行動物Sorenson指數為36.7%。 保護區生態旅遊區古樹翠竹,綠葉紅花,構成了美麗的森林群落景觀。萬畝珙桐,初春時節,白鴿滿園,蔚為壯觀。還可觀賞到成群嬉戲的猴子,五彩斑斕的錦雞,河邊散步的水鹿、奔跑的岩羊,悠閑的羚牛,偶爾還可見到大熊貓的婧影。保護區內的峰、巒、岩、嶺構成了一幅幅天然圖畫,有幽深曲折的峽谷景觀、輪廓優美的山巒景觀、神迷莫測的溶洞景觀。還有動態水景景觀和暗河溫泉景觀。保護區周邊為彝族聚居區,彝族同胞獨特的生活習慣、傳統文化、服飾飲食以及奇風異俗成為生態旅遊的重要景觀資源。
目前大風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國內已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它屬於川西旅遊區的一部份,是樂山市作為與樂山大佛、峨眉山一起推出的重點旅遊項目之一,規劃為樂山市最主要的生態旅遊區,並且具有將四川省定位為「中國的自然旅遊目的地的潛力,有可能成為世界性的觀光、探險旅遊和度假旅遊目的地」。保護區的國寶大熊貓,以其壟斷性、不可代替性和不可模仿性,成為四川乃至中國旅遊的精品之一。旅遊區包括植物景觀、動物景觀、輪廓優美的山巒景觀、神迷莫測的溶洞景觀、動態水景景觀、暗河溫泉景觀、人文景觀等。 馬邊大風頂自然保護區是以保護大熊貓及其生存環境為主,全面保護其它瀕危珍稀物種及其棲息地和森林生態系統,是集物種與生態保護、水源涵養、科普宣傳、科學研究、對外交流與合作、生態旅遊、持續利用等多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性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大熊貓及其棲息地是該保護區的重點保護對象,同時本區內也分布有羚牛、金絲猴、小熊貓等國家級重點保護動物40餘種,且動物區系復雜;因而保護區的野生動物保護價值相當高。
保護區內,植被垂直帶譜明顯,完整保存了從亞熱帶常綠闊葉林至高山流石灘稀疏植被等多個不同的生態系統類型,從海拔1800~2500m廣泛分布有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珙桐為建群種的林分,重點保護植物種類繁多。同時,本區內還具有氣候、土壤的完整垂直帶譜。保護區的野生植物系統充分體現了該保護區保護對象的多樣性、典型性、整體性。 由於保護區內無居民居住,加之保護區周邊的高山峻嶺所形成的天然屏障,使保護區具有相對封閉的環境,森林生態系統大多處於原生狀態,人為干擾少,天然林分佔99.2%。保護區內的常綠闊葉林、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針闊混交林等保存完整,自然生境完好,其核心區未受人類影響,屬於完全自然型保護區。
保護區的森林面積大、覆蓋率高,加之獨特的地理氣候條件,使其成為川南地區重要的生態屏障,發揮著巨大的森林生態效益,如涵養水源、調節氣候、保持水土、凈化空氣等。特別是保護區水土保持、水源涵養的功能,對保護岷江的水質和流量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長江中上游地區的綠色瑰寶。
保護區有良好的氣候條件、豐富多彩的野生動植物資源、眾多的瀑布溪流、險峻的高山峽谷,必定會吸引許多外地遊人前來觀賞游覽,從而為保護區和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提供新的途徑。
保護區及周邊地區溝壑縱橫,水流量大,落差大,利用豐富的水能資源建立小電站,既可解決保護區自身用電需要,增加經濟收入,也可滿足周邊居民生產、生活用電,緩解當地居民對保護區及周邊地區森林資源的破壞。
馬邊大風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中國的重要自然保護區之一,具有極高的保護價值和科學研究價值。保護區在動物地理區繫上屬東洋界過渡地帶,該區域內的大熊貓位於整個大熊貓現代自然分布區狹長條狀弧形帶的尾端,現有野生大熊貓占整個涼山山系大熊貓總數的2/3,並與相鄰的美姑、峨邊、雷波等地形成獨立的涼山大熊貓野生種群,既是野生大熊貓生存繁衍的重要地帶,又具有與邛崍山系和岷山山系不同的特徵,成為大熊貓野生種群和遺傳多樣性保護的關鍵區域之一。該保護區氣候垂直變化明顯,山勢陡削,高差懸殊,植物垂直帶譜明顯,完整地保存了從亞熱帶山地常綠闊葉林至高山草甸等多種不同的森林系統類型;森林植物群落組成復雜、多樣,特有珍稀植物繁多,是典型的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 生物物種基因庫。
該保護區的建立,不僅有利於大熊貓、羚牛等珍稀瀕危物種以及中亞熱帶山地生態系統的多樣性保護,而且對於研究保護區內氣候、土壤、動植物區系的發生和演化,生物多樣性的形成和演替,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保護區全面貫徹執行國家關於發展自然保護事業的有關方針、政策,以保護大熊貓等珍稀動物為宗旨,全面保護好本區內的自然資源,確保以大熊貓為主的珍稀野生動物棲息繁殖的自然環境不遭受破壞,完整地、長久地保持區內生物物種的自然性、多樣性和典型性,成為國內生物物種最豐富的基因庫,並結合保護事業積極開展科學研究、科普宣傳、基本建設、多種經營、生態旅遊等活動,增強保護區自身經濟實力,促進自然生態良性循環和可更新資源的再生繁殖,達到自然資源永續利用的目的,最終實現自然保護區生態、經濟、社會三大效益的協調發展。
馬邊大風頂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和發展,在保護涼山山系自然生態系統和生物物種資源,調節改善區域氣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以及人類健康和社區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其累計價值達12000萬元以上。改變該保護區的保護管理理念,提高其保護、管理和科研水平,加速周邊地區產業結構調整,增強保護區及周邊社區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提高馬邊彝族自治縣的知名度,加速其與外部世界的信息交流,促進當地群眾觀念、意識和思維方式的轉變,加速本地區少數民族人才的成長;從而提高廣大群眾的文化素質,進一步推動整個社會的發展、繁榮和進步,為我國的自然保護事業做出應有的貢獻。

『伍』 四川省涼山州美姑縣的具體狀況以及介紹

美姑縣位於四川省西南部、涼山彝族自治州東北部,地處大涼山黃茅埂西麓。地理坐標為東經102°53′—103°21′,北緯28°02′—28°54′之間。縣境東鄰雷波縣,西接越西縣,南連昭覺縣,北毗峨邊彝族自治縣,西北與甘洛縣連界,東北同馬邊彝族自治縣接壤。境內有大風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納龍風景區、龍頭山等景點。 自然地理縣境南北長94.8公里,東西寬46.4公里。縣域實轄面積2731.6平方公里,常耕地面積24.3萬畝,農村人平佔有耕地1.69畝。全縣轄8個區,1個鎮,44個鄉,291個村,1475個村民小組;有34276戶,151024人,其中彝族146649人,占總人口的97.1%;漢族4346人,佔2.88%;回、蒙、苗、畲、藏等民族(均為城鎮人口)29人,佔0.02%。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55.29人。縣人民政府駐地巴普鎮,位於東經103°07′,北緯28°19′,海拔2082米,距涼山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駐地西昌市170公里。 美姑春秋至秦、漢時期隸屬邛都。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美姑河畔置卑水縣,轄美姑地區,隸屬越巂郡。齊梁時期廢卑水縣,美姑隸屬巂州。隋、唐時期隸屬越巂縣。唐懿宗咸通十四年(873)至宋代末,美姑屬彝族阿都部和沙馬部管轄。元、明至清初,美姑分別由利利、沙馬、阿卓土司管轄。清乾隆、嘉慶時期,土司先後被各黑彝家支驅走,美姑地區為各大小黑彝家支分割統治。清宣統二年(1910),析西昌縣置昭覺縣,美姑中部、南部和西部劃屬昭覺縣,東部和東北部分別劃屬雷波縣和馬邊縣。但各領縣均未在境內設置政權機構,實為黑彝家支統治。民國時期仍由各黑彝家支分割統治。 1952年4月30日,建置美姑縣,轄美姑東部和南部地區,縣治所甲谷。1956年5月24日,建置洪溪縣,轄美姑北部地區,縣治所依果覺。兩縣均隸屬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1959年6月20日,洪溪縣並入美姑縣,縣治所巴普,隸屬關系不變。 美姑地處青藏高原東南部的橫斷山脈與四川盆地西南邊緣交匯處,境內山巒起伏,河流縱橫。大風頂、黃茅埂、連渣果峨、阿米特洛、瓦侯能和等大山分別位於縣境的東部、西部和北部,地勢由北向南傾斜。東北部最高海拔4042米,東南部最低海拔640米。境內屬低緯度高原性氣候,立體氣候明顯,四季分明,年均氣溫11.4℃,常年日照充足,年日照1790.7小時。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814.6毫米,但降水量北部多南部少,分布不均。冬季長達135天,年均霜期125天。境內自然災害頻繁,主要有冰雹、暴風雨、泥石流、乾旱、寒潮霜凍、低溫等。 縣境內地層除第三系、石碳系缺失和震旦系未出露外,其餘均有出露,出露面積最廣的是中生界的三迭系、侏羅系。地下礦藏種類較多,已初步勘探和開發利用的主要有玄武岩、鐵礦、煤、銅礦、石灰石、石膏、硫礦、鋁礬土、水晶石等。土壤有17個土類,以黃棕壤、暗棕壤、紫色土、草甸土為主。 縣境內具有得天獨厚的水利資源。全縣大小河流和溪溝159條,總長287公里。東北部的瓦侯河流入馬邊河,屬岷江水系,河流全長45公里;美姑河(含下游溜筒河)由北向南出境流入金沙江,境內幹流總長142.5公里。全縣河流年涇流量29億立方米,水能理論蘊藏量91.01萬千瓦,可開發量57.82萬千瓦。美姑河流域地質地形條件最好,上游是興建龍頭水庫的最佳河段,下游有集中的自然落差,爾其鄉境至柳洪鄉境13公里河段比降高達30.5‰,水能資源集中程度為全河之冠,發展水電前景廣闊。 林木資源十分豐富。僅天然喬木樹種就有150餘種,50個科65屬。用材樹種主要有杉、松、楊、樺、榿木等。1990年林地面積109.15萬公頃,占總土地面積的39.96%;森林面積3.94萬公頃,活立木蓄積量641.41萬立方米;全縣森林覆蓋率為14.5%。 野生動物和野生葯材種類繁多。野生動物有187種,分屬62個科。受國家一類保護的動物大熊貓等5種,二類保護的有獼猴、小熊貓、白腹錦雞等27種。野生葯材主要品種有103種,其中名貴葯材有天麻、貝母、蟲草等。 位於縣境東北部的四川省美姑大風頂自然保護區,因處於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優越,成為第三紀或更古老的生物「避難所」。區內珍稀動物大熊貓等29種,珍稀孑遺植物有珙桐、銀杏、連香樹、紅豆杉等30餘種。保護區被科研工作者稱為「很有價值的生物基因庫」,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大自然博物館,譽為一顆「綠色明珠。」

『陸』 馬邊彝族自治縣屬於哪裡

馬邊彝族自治縣屬於四川省樂山市(地級市)。
馬邊彝族自治縣:位於四川省樂山市(地級市),地處四川省樂山市、宜賓市、涼山彝族自治州結合部,幅員面積2304平方公里。縣內生態環境優美,自然資源豐富,素有「金山銀水」之美譽。1984年4月9日,撤銷馬邊縣,建立馬邊彝族自治縣,並劃歸樂山地區管轄。1984年10月1日,馬邊彝族自治縣成立。l985年6月,國務院決定,撤銷樂山地區,建立樂山市,實行市管縣體制,馬邊彝族自治縣隨之屬樂山市管轄。

『柒』 馬邊彝族自治縣的地理環境

2012年末馬邊縣有耕地面積14134公頃,比上年減少18公頃;2012年農作物播種面積33818公頃,比上年減少513公頃;糧食種植面積26995公頃,比上年減少14公頃;油料種植面積3213公頃,增加847公頃;糖料種植面積38公頃,增加1公頃;蔬菜種植面積2097公頃。
2012年糧食產量72163噸,比上年增加874噸,比上年同期增長(以下簡稱「增長」或「下降」)1.2%;糧食單產2673公斤/公頃,比上年增長1.3%。稻穀產量17175噸,增長0.3%;玉米31104噸,增長2.6%;油料產量2165噸,增長4.84%;糖料產量1292噸,增長2.5%;蔬菜產量達25254噸;水果產量4216噸,增長0.1%。
2012年出欄肉豬170096頭,增長4.2%;出欄牛21330頭,增長2.2%;出欄羊107285隻,增長2.2%;出售和自宰的肉用兔60372隻,增長3.0%。2012年肉類總產量19229噸,增長3.6%;其中:豬肉產量12751噸,增長4.2%,占肉類總產量的66.31%;牛肉產量3081噸,增長2.3%;羊肉產量2081噸,增長2.3%。禽肉產量1245噸,增長4.0%;禽蛋產量4369噸,增長3.1%。水產品產量 130噸,增長8.33%。 2012年馬邊全部工業增加值98207萬元,比上年增長24.3%,佔GDP的38.51%,比上年提升了1.53個百分點。
2012年馬邊彝族自治縣發電量16.8億度,比上年同期增長20%,其中新口徑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發電量105900萬千瓦小時,同比增長36.46%;磷礦石產量259.1萬噸,同比增長56.56%;黃磷16961噸,同比增長9.33%;瓷質磚167萬平方米,同比下降28.92%。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 22戶,實現總產值164950萬元,同比增長23.38%,工業增加值增長23.9%,產品銷售率95.97%;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用電量55109萬千瓦小時,同比增長27.81%。
2012年馬邊彝族自治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14.96億元,同比增長25.46%;實現利潤1.17億元,同比增長75.46%;實現利稅總額2.7億元,同比增長47.82%。 居住
馬邊彝族為一戶一屋的小家庭,數戶或數十戶雜錯相鄰,成自然村落。
彝族所居之房屋多用木料穿抖的排列落地式結構,圍土牆,雙斜面屋頂,蓋木瓦板,瓦板上壓石頭,稱「瓦板房」。彝稱「窄易」或「枇易」。還有用木立柱,蓋瓦板,圍以竹笆,冬天為防風避冷,竹笆外圍以蕨草或苞谷桿。彝稱「祖易」;有的頂蓋茅草或竹笆彝稱「日易」或「批易」。
服飾
馬邊彝族的服飾美觀、精緻,服裝色彩鮮艷,圖案別致,刺綉精美;服飾男女截然有別,老人小孩也各具款式。主要有:襻唄、施嚕、阿褙、哦綈、哦爾、襻子、襏、褙、啦、嘻喲、嘻綈帕、麻珙井嘻、胡胡、依伙、呷比、羅斯、具畢、勒助、勒格、蒙諾、咪井、拉打、卜古
飲食
馬邊彝族的食物以苞谷、蕎麥、洋芋為主,以豆類、油麥、元根蘿卜、青菜佐之,自成民族風格食品有蕎麥粑、苞谷粑、泡水酒、砣砣肉、酸菜湯等等。
傳統節日
庫施
庫施,即彝族過年。具體時間是在農歷10月15日前後。離過年日期一月左右,以自然村寨為單位,請看星象之人擇吉日為節期。
索舊
彝語索舊為漢族「送舊」的音譯。時間在漢族除夕前的一個晚上。家家推豆花,煮食彝族年節時特留下的豬尾股肉。寬裕之家要宰殺豬或羊或雞慶賀。還要祭先輩靈位。
杜延
彝語「杜延」為漢語「端陽」之音譯。系漢族的端陽節,彝族也要過這個節日。端陽節要煮豆花食用,有的要殺雞慶賀;因不能做農活,大家休閑在家。青年人則不甘寂寞,梳裝打扮,著新衣新裙,相互邀約,三五成群去場鎮上玩耍。 婚姻
馬邊彝族實行一夫一妻制。少數諾伙和富裕節伙也存在一夫多妻;一般是無子女或有女無子而娶第二妻;有因轉房而有第二妻、第三妻,但沒有小老婆之說,不同於漢族的妾媵制,各立門戶,丈夫輪流住宿。
喪葬
馬邊彝族人死後實行火葬。喪葬大致有:著壽衣、弔唁、出喪、超度靈魂等四個過程。

『捌』 我想在樂山馬邊彝族自治縣種植柑橘,那裡的地理條件適合種植嗎

咨詢下當地的農業專家或者農業技術人員
一般來說政府職能部門都有這樣的服務的

『玖』 馬邊縣為什麼很窮

馬邊縣為什麼很窮,我個人覺得那一定是他那裡邊的交通也不方便。所有的一切都不是那麼發達。比較落後,所以說才造成非常的窮。

『拾』 馬邊彝族自治縣的旅遊景點

明王寺來
馬邊明王寺,自坐落在馬邊縣建設鄉永樂溪後村,離縣城六公里,始建於明代成化初年。據《馬邊廳志略》載:由於整個寺廟處在五座大山之間,舊稱「五龍山牛望寺」,後經弘治年間重修殿宇,打造佛像,初具規模,改稱「明王寺」。該寺鼎盛時期為清道光年間,佔地約五畝。由於歷史原因,加上歲月剝蝕,現僅剩佛殿和三清殿等三百零八平方米的建築。
大風頂自然保護區
大風頂自然保護區是1978年經國務院批准成立的以保護大熊貓、羚牛、珙桐、水青樹等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及其自然生態環境為主的森林和野生動植物類型的省級自然保護區。1994年7月升級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理位置東經103°14ˊ——103°24ˊ,北緯28°25ˊ——28°44ˊ,南北長約37公里,東西寬約15.3公里。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