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環境對區域文化的影響
❶ 地理環境對區域文化的影響
經度和緯度
❷ 自然環境對區域民俗文化的影響
民俗的形成、發展、演變過程中,政治、社會、經濟、宗教等因素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不僅如此,在民俗學的研究中,我們還發現自然地理環境中的光、熱、水、氣、土壤、生物、地質、地貌等多種因素對於眾多民俗事象也都產生重要的影響。這種影響既可以表現在民俗形成的初始階段,也可以貫穿在民俗發展、演變的全過程。同時,地球表面地理環境的區域差異性也是導致民俗區域性特徵的極為重要的原因之一。
地理環境因素對民俗的影響既表現出綜合性的特徵,也具有主導性的特點。綜合性是指各種生態因素在影響民俗形成、發展過程中絕不是單獨地、孤立地發生作用,而是全面地、綜合地發生作用;同時,一個區域內民俗的形成和發展也絕不是表現為對某一個地理因素的專一適應,而是表現為對影響該地區的地理環境在整體上的綜合適應。主導性是指各種自然地理因素對民俗事象的影響程度不具有等值性,氣候、水文、土壤、生物、地質地貌等因素都有可能在特定區域內成為影響民俗事象的主導因素,對區域民俗的基本特徵發揮決定性的作用。地理環境與民俗事象的關系是極為復雜的。每一個生態因素都對眾多的民俗事象發生作用,每一個民俗事象又會受到多種地理因素的影響。其宏觀的相關關系可以圖1表示。
二
氣候因素是影響民俗事象形成、發展和演變的最重要的自然地理要素之一。我國從南到北可劃分為熱帶、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等熱量帶,自東到西又可以區分出濕潤帶、半濕潤半乾旱帶和乾旱帶,水熱條件的各種組合形成了我國極其復雜的自然地理氣候區。
在不同的氣候條件下,由於光照、溫度、降水、濕度、風等氣候要素千差萬別,因而對民俗事象也產生了不同的綜合影響。例如因氣候條件不同,我國原始人類就有「南方人巢居,北方人穴處」的「古之遺俗」。即使是在近現代,我國傳統民居也仍然具有明顯的地域差異。例如在我國西北地區由於光照強烈、降水稀少、溫差大、風沙多,故而形成了屋頂平、牆體厚、冬季保溫、夏季防暑的「平頂土房」;而在南方地區由於氣溫高、降水多、風力弱、濕度大,則形成了屋頂陡斜、四壁透風、房體高架、上下分層的干欄式「竹樓」、「木樓」等民居類型。
另外,由於氣候條件不同,在我國長江以南形成了稻(民俗)文化區,而在北方形成了麥(民俗)文化區,而在不宜發展農耕的西北半乾旱、乾旱地區則形成了游牧(民俗)文化區。
在諸多的氣候因素中,溫度和降水是最為重要的影響因素,尤其是它們的組合往往決定了一個地區基本的氣候特徵,因而對物質民俗的影響尤為重要。
例如在居住民俗中,屋頂的形態就突出地反映了這種影響。在全年溫度高而均衡、降雨量大的熱帶地區,屋頂形態呈尖銳的「△」形,它既有效地減少了受光面積,又使屋內的熱量積聚在室內上部,保持了屋內涼爽,同時還有利於迅速排除屋頂水分;而在溫帶濕潤、半濕潤地區,屋頂形態則呈較平緩的「△」形或斜長的「一面坡」形,既增加了受光面積,使冬季比較暖和,同時在夏季也比較涼爽,雨季到來時還可以及時排除水分;在乾旱地區由於不必要耽心降水的經常性侵蝕,所以屋頂常常是「一」字形,而且復土較厚,四璧牆體十分厚實,窗戶也比較小,這樣屋內就可以達到冬暖夏涼了(見圖2)。北方地區的傳統民居內都有火炕、火牆等取暖設施,並設雙層窗戶以利保溫,而南方的傳統民居則只置一火塘,窗戶也多為一層。
又如生活在北方草原上的蒙古族牧民,他們在夏季搭建蒙古包時往往把圍牆束得較緊,使包頂升高,傾斜角度加大,既可降低室內溫度,又有利於包頂排水;而在冬季搭建蒙古包時則把圍牆放寬,使包頂降低,傾斜角度減小,這樣一方面可以積蓄熱量,增加室內溫度,還有利於防風(見圖3)。
再如生活在南方的人們,由於氣候濕熱,食物難以保存,因此舊時飲食大都小碟小碗,一次食凈。對於一時難以食凈的食品常有腌制的習俗,如侗族的「酸食」、京族的「魚露」、傣族「花腰傣」的「酸肉」、「酸辣菜」、瑤族的「鳥酢」等。而生活在北方的人們,由於氣候干寒,食物不易腐敗,故燉菜、燴菜食風頗盛。為長期保存還可以製成乾菜、干肉、干魚,夏季也不例外。
三
泉、溪、河、湖、海洋等水文因素在民俗文化中也有重要的意義。在江南水鄉和東南亞地區的河湖水邊,常可見到半依陸地、半懸水上形態各異的水上房屋,有的甚至屋屋相連形成水上村落。有的漁民為了生產、生活方便,乾脆把房屋建在船上,形成了流動的「船屋」。還有的漁民在水中木柱上搭建「水上禾倉」,既可以看護魚塘,又可以當作放糧食的倉庫。
水文條件對飲食習俗的形成也有很大的影響。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生活在淡水河湖周圍的人們以青、草、鰱、鱅等淡水水產品為食,而生活在海邊的漁民則以黃魚、帶魚、烏賊、魷魚、海參等海產品為食,並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烹飪方法。
在服飾習俗上,生活在東北以漁獵為生的赫哲族人喜穿保溫防水的魚皮服裝,而生活在南方海邊的漁民則穿著寬松肥大,打赤腳,以利在船上捕魚作業。
水上生產方式和生產工具與陸地生產有明顯的不同。船、網、鉤、叉、鏢等是最常見的捕魚工具,僅魚網就有撒網、拉網(拖網)、抄網、掛網等許多類型,復雜多樣。水文條件對交通習俗也有重要影響。例如船、排(木排、竹排等)、筏(羊皮筏、牛皮筏、葫蘆筏等)等都是帶有地方特色的水上交通工具。為了跨越水體,還形成了多種多樣的橋,例如藤橋、索橋、木橋、石橋、鐵橋、風雨橋等等。因在水面上生產其危險性要比陸地上大得多,所以形成了許多漁民特有的祈禱、祭祀和禁忌習俗。例如「祭海神」、「洗船眼」、「祭海關菩薩」等祭祀活動和忌諱說「翻」字的習俗等。
四
自然地理因素中的土壤條件對民俗事象的影響容易被人忽視。實際上土壤的機械組成(質地)、物理化學性質等方面的特性對民俗事象的影響同樣是十分重要的。
遠在原始社會時期,人們就了解了土壤肥力的重要。人們先用刀斧把樹木砍倒、曬干,然後放火焚燒,使灰分元素回歸土壤,以增加地力。在我國北方的農牧交錯帶地區,在農業上有撂荒輪作的習俗。這一方面由於可供開墾的土地面積大,但更主要的是由於經過幾年耕作後,土壤質地因表層細土被風蝕而變得粗糙,土壤有機質含量迅速降低而導致不得不棄耕輪作。再如,在我國南方有往水田中施撒石灰的習俗,這是因為南方的土壤多屬於酸性或強酸性的紅壤、磚紅壤,酸鹼度(PH值)多在5.0左右,對農作物的生長發育有一定的危害,而施入一定量的石灰後則可以減弱這種危害。
在西北乾旱地區由於降水極其稀少、蒸發量極大,加上風力強勁,所以土壤表層的有效水分含量很少。在一些沒有灌溉條件的地區,農民創造了種「砂石田」的習俗,即在原土壤表面再覆蓋上一層粗砂或礫石,降低了土壤顆粒表面張力,減弱了表層土壤水的蒸發過程,為乾旱地區從事種植業開辟了一條新途徑。
在砂質土壤上打井,由於土質松軟、井壁易坍塌而難以掘成井筒。人們就先用柳條編成園形井筒放在地面上,打井人站在筒內一邊將筒內沙子挖出,一邊把柳條井筒往下放,一會兒一個「沙井」就挖好了。還可以在井筒外邊再充填一些雜草,阻擋沙子從井筒的縫隙中流入,使井的使用壽命更長一些。後人用水泥管打「沙井」,基本也是用這種方法。
五
不論是採集、狩獵還是種植業、養殖業,從某種程度上講,人類的發展史就是對生物資源開發利用的歷史。據研究,在距今4萬年前,我國原始漁獵經濟就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在仰韶文化時期,黃河中下游一帶的居民就已經形成了定居的以種植業和飼養業為生的農耕生活。生物因素作為人類生存繁衍的基礎,其種類、群落的區域差異無疑對各種民俗事象的形成、發展、演變中有著重要的影響。民間在利用植物、動物資源過程中所表現出的明顯的地區性特點,已經在民居、服飾、飲食、歲時、農業生產、交通、民間手工藝、祭祀信仰等諸多民俗事象方面成為中華民族民俗文化的瑰寶。例如由於自然條件的差異,在秦嶺淮河以南以種植水稻為主,形成了「稻文化」區,而在以北地區則以種植小麥為主,形成了「麥文化」區。在林區南有「竹文化」,北有「樺皮文化」,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在飲食習俗方面,「手抓肉」、「烤全羊」、「蒙古八珍」、奶制食品、沙蔥(一種百合科野生植物,其葉肉質多汁,可做餡鮮食也可腌制)、「哈拉海」(一種蕁麻科野生植物,其春季的嫩芽可食)等具有突出的北方游牧民俗特色;東北的熊掌、猴頭蘑(一種真菌類植物)、犴鼻、飛龍(即榛雞)均可做成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佳餚;而廣東的「龍虎鬥」(用毒蛇、老貓、小母雞燴制而成),侗族的「蟲蛹菜」,侗族和苗族等民族的酸食習俗,傣族的「竹蛹」、「螞蟻蛋」、「沙蛹」,獨龍族的「董棕粉」,布朗族的食鼠習俗等則具有我國南方不同的地方飲食特色。民間飲茶除了飲用茶樹(一種山茶科植物)以外,各地區還有飲用代用茶的習俗。例如西藏地區常飲用「蘭布茶」(用一種蓼科植物葉子製作而成),西北地區常飲用「羅布麻茶」(用一種柳葉菜科植物葉子製作而成)、「枸杞茶」,南方地區還用冬青、枸骨、女貞等眾多的植物作為代用茶飲用。據研究,僅內蒙古阿魯克爾沁旗蒙古族民間利用的代茶植物就有14種之多,分別屬於10個科。
在我國南方濕熱地帶,由於樹茂林深,野獸出沒,於是原始人類就形成了「樹棲」、「巢居」的原始民居形式。即使是在居住條件改善以後,生物性材料在建築材料中仍然佔有重要的地位,例如有利用作物秸稈的稻草房、麥草房,有就地取材的海帶房、竹樓、木樓,有用氂牛毛製作的牛毛帳蓬,有用羊毛氈和木料製作的蒙古包、哈薩克氈包,有用森林中樹桿、樹皮搭建的「仙人柱」(也稱歇人柱、撮羅子)等。
在服飾民俗方面,有用野生動物皮毛、植物纖維製作的各種衣物,有用動物骨骼、貝殼、羽毛等製作的裝飾物、配飾物,有用植物汁液製作的顏料、染料等。
在交通民俗方面,馬、牛、駱駝、象、犴(駝鹿)早已作為畜力使用;樺皮船、木筏、羊皮筏、牛皮筏、葫蘆筏等也是具有民俗特色的渡水工具。
在宗教信仰民俗方面,我國古代民族很早就將熊、狼、龜、虎、蛇、鷹、鷺等動物作為圖騰崇拜,或將一些名木古樹作為神靈供奉。
六
地質地貌因素也是影響民俗形成、發展、演變的因素之一。地質過程中形成的岩洞在北方寒冷地帶的原始民居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即使是在近、現代民居中,地質條件對地區性民居習俗的影響也是很大的。例如黃土高原上的窯洞,就考慮了黃土缺乏層理、有明顯的垂直節理和透水保溫性好的地質特性;在山區常見的「石頭房」就用塊石、石板甚至用鵝卵石構築房屋牆體,用石板鱗次鋪蓋屋頂,使房屋十分美觀、堅實,不畏風雨,不藏鳥蟲。難怪有些人文地理學家在考察山區石屋之後認為,「石屋幾有超越民族界限而上之勢,而成自然環境之附屬體」。
另外,地質變化中形成的玉石、瑪瑙、水晶、瓷土、陶土、粘土以及金、銀、銅等多種金屬礦物在各類民俗文化中也有廣泛的應用。同時,在宗教中雕塑佛像、開鑿石窟也都十分重視選擇適宜的岩石種類與岩性。
地貌條件也對民俗事象同樣發生重要的影響。一些地理學家在很早以前就研究過山地村落的垂直分布規律。在地形傾斜的坡地,人們就地勢在向陽坡建起「吊腳樓」、「千腳樓」,既省工、省料,又防風、防水。草原牧民在倒場放牧時,冬天一般住在溫暖擋風的低窪地,並有積雪可以供給牲畜飲用;而到夏季則搬到海拔較高的丘陵山坡頂部,既通風、涼爽、乾燥,又可防止蚊蟲叮咬。在四川盆地周圍的山地區,氣候條件隨海拔高度不同發生明顯的變化,農業生產也發生相應的變化。在平原地帶以種植水稻為主,在丘陵下部則開墾成梯田種植玉米,在丘陵中部種植茶樹,而在丘陵頂部則栽種馬尾松、杉木等經濟樹木,做到了因地制宜,合理安排。
在我國西南地區,由於山高谷深、地形崎嶇而交通不便,於是形成了開鑿棧道、架設溜橋、索橋、藤橋、鐵索橋等交通習俗。由於地形條件不同,對外聯系交往程度不一樣,封閉的山地地區多出現同姓村落,而開闊的平原地區則多為親族村落和雜居村落。在寬廣坦盪的草原地帶,出現了渾厚、舒展、婉轉起伏的「長調」等民歌形式,而在溝壑縱橫、地形破碎的黃土高原,則形成了曲調明快、抑揚頓挫的「爬山調」、「信天游」等民歌形式。
綜上所述,人類生存繁衍的過程就是對自然地理環境不斷適應和利用的過程,作為反映人類在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社會生活中穩定傳承的歷史文化現象——民俗,生態地理環境對其形成、發展和演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積極開展民俗文化與自然地理環境相關關系的研究,不僅對於深入研究民俗事象的起源、發展、演變和地域分異規律具有重要的意義,而且對於深入研究人地關系系統的發展演變具有重要的價值。
❸ 我國地理環境對於文地域文化形成產生哪些影響
首先,可以說,氣候對文化的影響是最大的.它影響了人們吃的、穿的,用的,滲入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降水和氣溫決定了人們的主食.中國東部平原以秦嶺-淮河一線為界,以南地區主要為水田,以北地區主要為旱田.南方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暖濕潤,其充足的熱量、水分和光照條件很適合水稻的生長,因此南方人以大米為主食.而北方的雨季較短,太陽輻射的強度又不夠,不適宜種植水稻,但卻適合種植小麥、高粱等,因此北方人以麵食為主.雖然隨著人口的遷移和飲食方式的融合,有不少南方人偶爾會以面條、餃子等做正餐,但是米飯作為南方人的主食這個位置並沒有動搖,這個結論在北方同樣成立.氣候也造就了一些地區特有的飲食文化.例如廣東的涼茶和老火湯.由於廣東比較濕熱,人容易上火,所以需要經常喝涼茶或湯水,而北方的氣候寒冷,為了驅寒,東北人無論男女,有事沒事都會喝點酒.氣候不同使人們的運動愛好也不同.北方的冬天有雪,湖面結冰,人們可以在湖面上溜冰,享受冰雪世界的美麗.而南方即使是冬季,氣溫也比較暖和,湖面不會結冰,冬泳越來越得到歡迎.第一、它導致了不同地區其城市形態不同.「一般情況下,平原地區的城市形 態比較規整,山區的城市形態受地形、地貌條件的限制,不同地區差別較大.」1如 成都位於四川盆地內,地勢比較平坦,因此城市內部各個組成部分都比較集中.而「重慶地處長江和嘉陵江交匯處的丘陵山區,地區的崎嶇不平使城市發展在地域上失去了完整性」2,用地比較分散.第二、地形、地貌的不同導致農業土地的利用形式不一樣.在平坦的平原上我們可以建設農田,種植水稻、蔬菜等,而在丘陵區,地勢的崎嶇不平不適宜種植糧食作物,但卻適合種茶,種果樹或營造經濟林.在黃土高原上,降水本來就少,加上水土流失比較嚴重,為了防止水土流失,我們可以把山坡改造梯田,發展小規模農業.第三、地形、地貌的不同使不同地區的藝術特色不同.再次,水文狀況對文化的影響越來越重要.水是人類的生命之源,沒有了水,則人類將會滅亡.依山傍水是人類理想的居住環境.第一,農業生產活動對水的依賴性很強.河套地區降水較少,其東面又有黃土高原、太行山阻擋了海洋的濕潤氣流,不適宜植物的生長和人的居住,但由於它位於黃河的上游,水源較為豐富,使農業生產成為可能,為河套文明的形成提供了物質基礎.
❹ 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的作用與影響有哪些
一、對中國文化形成和延續的影響
1.由於土地、氣溫、雨水等條件較好,所以較早形成農業社會,使文化發展較早、較快.
2.盡管也有游牧文化和農業文化的沖突和融匯,但由於農業人口始終佔有數量上的多數和文化上的優勢,所以農業文化始終佔主導地位.
3.由於疆域遼闊,跨緯度大,所以局部自然環境的變動,並不能影響總體的農業生產,使文化的延續有了穩固的物質基礎.
4.由於受周圍的地理障礙的保護,文化得以獨立發展,長期延續.
二、對中國文化多樣性的影響
1、由於地形地貌繁復,地理特徵多樣,造成文化多樣.
2、有游牧文化和農業文化的不同.農業文化中也有中原文化、吳越文化、楚文化、巴蜀文化等區別.
3、各種文化區域之間經濟形態、生活方式、觀念形態不同,且接受外界影響的程度也不同.
三、對開放和封閉的影響
1、相對封閉的環境,使中國文化獨自完成文明發生期(與其他文明的比較).
2、形成中國獨特的表意文字、文學藝術、哲學、思維方式、社會結構,自成體系,與西方大異其趣.
3、使中華文化沒有斷層,保持鮮明的民族特色,具備前後遞進、陳陳相因的延續性.
4、長期隔離和文化發展水平高,造成自我中心意識.
(4)地理環境對區域文化的影響擴展閱讀
中國周邊的地理環境較為封閉,海上交流有限,而且沒有一種外來力量能夠對中國文化形成挑戰。一些游牧民族,如蒙古族、滿族等雖然在軍事上是征服者,但是在文化上卻是被征服者。伊斯蘭文化,印度文化均因為地理屏障,未能較深地影響到中國文明。反過來,同樣由於地理原因,中國也未能將自己的文化影響范圍擴大到全世界。
很多人認為古代中國的文化是全世界領先的,中華文明引領世界千年,只是近代才開始落後,也有很多人喜歡拿同時期漢朝與羅馬帝國進行比較。實際上這樣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這樣的比較也沒有任何意義,原因就在於古代中國與世界其他范圍內的文明交流十分有限,相互之間很少有直接的碰撞,因此很難比較羅馬帝國與漢王朝。此外,一種文化必需與相應的地理環境相適應。
自古以來北方的游牧民族與華夏民族各方面的交流都十分頻繁,游牧民族也吸收了很多華夏民族的先進文化,但中原對草原的影響始終不像對日本、朝鮮那麼大,原因就在於中原、日本、朝鮮都是農耕文化,相互之間的交流和影響更加容易,而草原為游牧文化,因此不可能對華夏民族的傳統文化全盤吸收,只是部分的借鑒。明朝後期工業革命後的歐洲開始強大並逐漸加強最中國的文化影響和滲透,而由於中華文明深厚的底蘊,這樣的影響始終非常有限,防線最終被穿破是在鴉片戰爭以後。
雖然如前所說,中華文明由於地理原因,受到外界的影響較小,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中國文化是閉塞的。中國文化在發展過程中,從其他文明中吸收了很多的東西,只不過這些東西都被漢化了。例如現在的凳子就是從游牧民族傳入的,在南北朝時被稱為「胡床」。
參考資料網路——中國文化
❺ 自然環境對地域文化的影響在衣食住行四方面具體是哪些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人產生一方文化。不同的地域與其文化,在衣食住行方面專產生不同影響。食屬文化方面:南方多雨水,適宜種水稻,北方寒冷乾旱適宜種小麥,因此產生南方食米及相應的水稻文化。北方食麵,產生了各種面點文化。住文化方面:南方的吊腳樓,北方的土窯洞就是典型。衣飾文化方面:南方的絲綢,北方的羊皮服飾。行文化:南方的舟船、橋梁多。北方車輛、隧道多。適者生存就是這個道理。
❻ 問答題:福建自然地理環境對區域文化的影響,以及區域文化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這個問題回答起來比較麻煩,原因是不僅自然環境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氣候,自然資內源等等諸多方面,而容且區域文化和經濟領域的范疇又多又廣,具體回答相當於完成一篇論文。所以,痴哥只能給你簡單提示一下:
1、福建位於我國東南沿海,歷史上遠離中原文化中心,屬於天高皇帝遠的邊疆區,武夷山使之成為「避秦時亂」的理想屏障,因此,在福建,與廣東一樣形成了我國獨特的客家文化;其便利的海洋交通條件,一方面導致客家文化走向海外,另一方面又方便域外文化落地生根,這就為經濟生活多樣化創造了條件,使他成為我國改革開放的最前沿,經濟的外向型明顯。
2、。。。。
3.。。。。。。
❼ 地理環境對中國傳統文化有哪些影響
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形成和延續的影響
因為中國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在新內石器時代,黃容河中下游地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適宜作物的生長和人類的生活,成為先民生存和繁衍的最適宜的地區,最早形成了大片的農業區。 在中國佔主導地位的傳統文化,無論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農業生產的基礎上的,它們形成於農業區,也隨著農業區的擴大而傳播。由於中國疆域遼闊,跨緯度大,所以氣候的波動一般隻影響農業區的南北界,而不會減少它的面積,這就為中國文化的延續提供了穩定的物質基礎。
❽ 地理環境如何影響地域文化
不同的地域文化與當地的自然地理環境有密切的關系,因為人類在長期的生活和發展中,為了適應當地的自然環境,才創造了很多具有地域特色的地域文化!
❾ 地理環境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根據其所受人類社會的影響程度的差別,自然環境又可分為天然環境和人為環境。天然環境(原生自然環境)指只受到人類間接或輕微影響的而原有自然面貌未發生明顯變化的地方,如極地、高山、大荒漠、大沼澤、熱帶雨林、某些自然保護區以及人類活動較少的海域等。人為環境(次生自然環境)指受到人類直接影響和長期作用而使自然面貌發生重大變化的地方,如農業、工礦、城鎮等利用地。放牧的草場和采育的林地,雖然它們仍能保留草原和森林的外貌,但其原有的條件和狀態已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也屬於人為環境。
經濟環境是在自然環境的基礎上由人類社會形成的一種地理環境,主要指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經人類開發利用後形成的地域生產綜合體的經濟結構,包括工業、農業、交通和城鄉居民點等各種生產力實體的地域配置條件和結構狀態。
社會文化環境包括人口、社會、國家、民族、語言、文化和民俗等方面的地域分布特徵和組織結構關系,而且涉及社會各種人群對周圍事物的心理感應和相應的社會行為。社會文化環境是人類社會本身所形成的一種地理環境。上述三種環境在地域上和結構上又是互相重疊、互相聯系的,從而構成統一的整體地理環境。
(9)地理環境對區域文化的影響擴展閱讀
在區域發展初期,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制約因素較少,人類對環境的影響也比較微弱,區域內部人地關系基本協調。在這個階段,區域內往往城鎮很少,空間結構比較簡單。
在區域發展的成長階段,隨著經濟的發展,資源開發的規模越來越大,城市和工業區迅速向外擴展,區域內部產業結構和空間結構漸趨復雜,呈現由點到面的發展局面,產業由集聚走向擴散。在這一階段,人地關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開始出現明顯的不協調。
成長階段後期,隨著資源枯竭、環境污染加重、地價上漲,以及勞動力價格提高等,區域原有優勢逐漸喪失 ,經濟增長緩慢甚至停滯,產品市場競爭力下降,效益降低。區域原先具有的集聚效應減弱,導致區域經濟整體呈現衰敗、萎縮狀態,並帶來高失業率、人口減少等嚴重社會問題。區域產業必須進行調整,尋求新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