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與地理環境的相互影響
『壹』 簡要論述世界三大宗教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宗教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密不可分.宗教起源於何地,地理環境是其中不可忽視的因素.原始宗教一般是遍布世界各地的:高級形態的宗教,其發源地的地理因素可以從兩方面來分析,自然地理因素上,世界主要宗教產生於西亞與南亞地區的氣候條件適於觀察天象,且自然環境較為惡劣,人們易於產生幻想並尋求精神寄託;從文化地理因素來看,一般多為古代文明昌盛和樞紐之地,例如誕生基督教、伊斯蘭教的西亞地區,經濟發達、交通便利,且具有濃郁的文化思想氛圍及發達的哲學思想體系,這樣一種文化環境為高級形態的宗教提供了誕生的溫床.從以下幾個方面,我們可以看出宗教與地理環境的密切關系:
1.宗教的傳播路徑受自然地理因素影響很大.在擴散方向上,地理環境中的天然屏障如高山、沙漠、大海等對傳播造成了阻礙,致使宗教的傳播只能向交通通途方向發展,如山口、通航的河流等.古代發達的陸路、海上商業航路,都為宗教提供了一個傳播途徑.
2.宗教擴散受地理文化因素的影響.宗教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在空間上有一元性,傳播是文化發展的主要因素,勢必要從文化發達地區傳向不發達地區
3.宗教的空間分布從地理因素上說,在很大程度上受其發源地和傳播路線、播及范圍的影響.一是宗教最初的產生、發源地,對宗教早期的地理分布范圍有著決定性的作用,即使是當今世界重要宗教的地理分布,也都大致覆蓋其源起地區或在發源地周圍地區進行擴散,例如伊斯蘭教起源於阿拉伯半島,至今那裡仍是該教的核心地區:佛教雖然在其誕生地已幾盡滅亡,但其最大的勢力區仍在印度附近的東北亞、東南亞諸國、諸地區;二是宗教的傳播時間、路徑與傳入地,影響著外來宗教在本土的分布:三是播及范圍,即宗教文化的范圍,甚至可以用宗教作為劃分不同文化區的標准.
4.一些自然風景勝地經常成為宗教聖地的所在.世界各地大的如山川、河流,小的如岩石、洞穴,都有可能成為一個宗教的神聖場所.其中以山川聖地居多,究其原因之一,與山川的地理特色——高度有關,因為普遍認為神祗的居住地為人類不可及處,如天空,而山川曾是人類接近神祗的唯一自然途徑,所以山川被賦予神聖性.河流、河岸、海岸等在某些宗教中具有格外重要的地位,印度教的至聖之地在恆河,就與印度教教義中潔凈儀式的規定有關.另外,也與原始宗教階段的萬物神性有關,各種自然地景都被認為是神靈的化身,傳承下來之後,因種種原因如政治斗爭、經濟發展等,某些地方神祗地位升高某些降低。
『貳』 一個宗教的節日風俗與地理環境有直接的關系,同時宗教行為又塑造了地理景觀,判斷對錯
有一些宗教的節日風俗跟地理環境是有關系的,主要體現在很多范圍較狹窄專的當地民俗上,但是屬很多普遍性宗教諸如聖誕節、古爾邦節、開齋節等是全球范圍的宗教節日,跟地理環境沒有任何關系。而莫高窟、敦煌等地理景觀正是因宗教行為塑造的。
『叄』 美索不達米亞文明與其地理環境和宗教信仰之間的密切關系是什麼,互相間的影響是怎麼影響的
文化與文明這兩個概念的內涵常常容易被混淆。西方文化學者從詞源學角度來說明文化與文明的關系與區別。文化——Culture一詞來自拉丁文的Cultra,Cultra本指「耕作、培養、教育、發展、尊重」的意思。文明——Civilization一詞來自拉丁文的Civils,Civils原是「城市國家、公民的、國家的」意思。從詞源解釋這兩個詞的來源,只是兩個概念的區別之一。但真正文化與文明的含義,許多人類學、人種學、歷史學、社會學、心理學、語言學等學者從不同角度作了不同的解釋。德國學術界認為,文明是屬於物質的、技術的、客觀的;文化是精神的、信仰的、主觀的。前蘇聯有些學者認為文明是用物質形式來說明更高尚的精神價值。例如「鐮刀和犁、火車和飛機、浴室和廁所等等是文明的成果。文化的成果則主要表現在道德意識和與之相適應的活動中,表現在哲學——人文科學上。中國有的學者認為:「文化與愚昧,文明與野蠻,是互相對立、互相排斥的。」另一種意見認為,「文化包括文明,它的范圍比文明更廣泛,因為文化是人類的一切活動,而文明屬於文化活動的成果、表象」。「文化是指人類社會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由此可見,文化比文明範圍大,它包括人類通過自己的勞動所創造的一切精神產品與物質產品的總和。
『肆』 地理對宗教的影響
中東地區阿拉伯地區主要伊斯蘭教,印度及亞洲大部分地區主要佛教,歐美澳洲基督教這三大宗教在個大地區並存,但其具體分支會有些區別
『伍』 佛教文化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地理環境決定(造就)特色建築,特色建築是一地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內;而歷史文化的傳承變容遷也會產生具有當地特色的建築,可以說,特色建築是地理環境與歷史文化的相互作用和影響的結果。 如中原地區與蒙古地區因為地理環境的差距而產生土木建築和蒙古包這樣的具有特色的建築; 印度佛教傳入中國,與中國地理環境相適應的土木結構相結合,形式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建築。
『陸』 簡述宗教對地理的影響
宗教對地理的影響:
宗教在其產生、發展和傳播的過程中,與人文地理環境發生了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的密切關系。
首先,宗教與人文環境的關系十分密切。世界上任何一種宗教都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之下產生的,沒有一定的文化和社會背景作依託,宗教便失去了其生存的土壤。宗教在產生和發展傳播的過程中,對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並促進了人文科學的發展和進步。本文以佛教為例來說明宗教與我國人文科學的關系。
其次,佛教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密不可分。宗教起源於何地,地理環境是其中不可忽視的因素。原始宗教一般是遍布世界各地的:高級形態的宗教,其發源地的地理因素可以從兩方面來分析,自然地理因素上,世界主要宗教產生於西亞與南亞地區的氣候條件適於觀察天象,且自然環境較為惡劣,人們易於產生幻想並尋求精神寄託;從文化地理因素來看,一般多為古代文明昌盛和樞紐之地,例如誕生基督教、伊斯蘭教的西亞地區,經濟發達、交通便利,且具有濃郁的文化思想氛圍及發達的哲學思想體系,這樣一種文化環境為高級形態的宗教提供了誕生的溫床。從以下幾個方面,我們可以看出宗教與地理環境的密切關系:
1.宗教的傳播路徑受自然地理因素影響很大。在擴散方向上,地理環境中的天然屏障如高山、沙漠、大海等對傳播造成了阻礙,致使宗教的傳播只能向交通通途方向發展,如山口、通航的河流等。古代發達的陸路、海上商業航路,都為宗教提供了一個傳播途徑。
2.宗教擴散受地理文化因素的影響。宗教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在空間上有一元性,傳播是文化發展的主要因素,勢必要從文化發達地區傳向不發達地區。宗教擴散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種:一是政治因素,通過戰爭征服被佔領地區後,通常會首先破壞當地的宗教信仰(如破壞宗教祭祀建築、搗毀神像等),並迫使當地居民改宗,西方16世紀後對世界其他地區的殖民統治時期的傳教活動,也是帶有一定政治目的的:二是文化因素,文化上居統治或優勢地位的國家及地區,通常會有意無意的影響周邊國家及地區的宗教信仰。
3.宗教的空間分布從地理因素上說,在很大程度上受其發源地和傳播路線、播及范圍的影響。一是宗教最初的產生、發源地,對宗教早期的地理分布范圍有著決定性的作用,即使是當今世界重要宗教的地理分布,也都大致覆蓋其源起地區或在發源地周圍地區進行擴散,例如伊斯蘭教起源於阿拉伯半島,至今那裡仍是該教的核心地區:佛教雖然在其誕生地已幾盡滅亡,但其最大的勢力區仍在印度附近的東北亞、東南亞諸國、諸地區;二是宗教的傳播時間、路徑與傳入地,影響著外來宗教在本土的分布:三是播及范圍,即宗教文化的范圍,甚至可以用宗教作為劃分不同文化區的標准。
4.一些自然風景勝地經常成為宗教聖地的所在。世界各地大的如山川、河流,小的如岩石、洞穴,都有可能成為一個宗教的神聖場所。其中以山川聖地居多,究其原因之一,與山川的地理特色——高度有關,因為普遍認為神祗的居住地為人類不可及處,如天空,而山川曾是人類接近神祗的唯一自然途徑,所以山川被賦予神聖性。河流、河岸、海岸等在某些宗教中具有格外重要的地位,印度教的至聖之地在恆河,就與印度教教義中潔凈儀式的規定有關。另外,也與原始宗教階段的萬物神性有關,各種自然地景都被認為是神靈的化身,傳承下來之後,因種種原因如政治斗爭、經濟發展等,某些地方神祗地位升高某些下降或消失,造成對部分地景的重點崇拜,漸而形成宗教聖地。人為因素形成的宗教聖地,一般是宗教的誕生地、重要傳播地,宗教創始人、宗教領袖和教內重要人物的出生地、埋葬地、主要活動地等,自然地景中也有因傳說及宗教典籍中的記載而成為聖地的。宗教聖地並非一成不變,也有更替的可能。
5.某些宗教戒律也帶有一些受地理因素作用的痕跡。一些宗教中飲食方面的禁忌,其原因之一是歷史時期當地生活環境艱苦,迫於生存壓力而不得不作出相應的規定,以保障種族的繼續生存與延續。後被吸收到宗教戒律中,成為不同地區的所有信徒必須遵守的准則。
6.宗教群體的形成,除了血緣、民族、社會、語言因素以外,與地緣關系緊密。同質地理區的人們容易形成共同的文化區,因此也易形成共同的宗教信仰區。從大的空間范圍上來說,民族聚集區中同一民族的人們通常傾向於信仰同一種宗教,民族與宗教具有異常密切的聯系,但也有由於政治或其他因素而使同一民族的人分奉不同宗教的,這往往成為地區沖突的導火線:從小的空間范圍上來說,在一定地域內形成的宗教社區,會基於共同的宗教信仰、宗教生活及禮儀習俗而形成一個整體,且往往有一個宗教組織來進行整體的1力調與控制,這種宗教社區,可能是正式的宗教教區,也可能是自發形成的。
綜上所述,宗教與人文地理的關系比較密切。宗教促進了人文科學的發展,豐富了人文科學的內容,人文科學也便利了宗教思想的傳播。
從宗教與地理環境的關系來說,宗教的產生和傳播也受地理環境的影響,不同的地理環境會對宗教產生阻礙或促進作用。希望能幫到你, 祝你好運!
『柒』 論述宗教和地理環境的關系
宗教是社會因素和地理因素的綜合產物。宗教在其產生、發展和傳播的過程中,與人文地理環境發生了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的密切關系。
宗教地理關系:
1、宗教的起源地、分布和傳播。探討宗教起源地與古代文明起源地的關系以及宗教傳布的地理背景。宗教的現代分布反映其過去的興衰和傳布。傳布伴隨交通貿易、移民以及軍事征服。傳布方式既有自願的,也有帶一定強迫性的。某些宗教因交通條件的改善,交往的增多而加速傳布。
例如,伊斯蘭教隨著穆斯林帝國的強盛和穆斯林商人的商業活動及移民的增加,擴展到亞洲、歐洲、非洲;基督教隨著歐洲人移民傳布到美洲。
2、宗教文化景觀。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信仰、禮儀和習俗,從而形成特殊的環境感應和文化景觀。如宗教朝覲活動、禁忌、宗教建築等造成的特殊的區域景觀。
3、宗教對自然環境的影響。一些學者認為:一些原始宗教神化和崇仰自然界,含有自然保護的信條;而有些宗教教義強調利用自然,忽視人類對環境的破壞作用;有些宗教的教義、習俗客觀上起到保護生態平衡的作用,如佛教。中國的宗教勝地往往是植被保護較好的地區。
4、宗教對領土和疆界變動、戰爭、人口分布、聚落形式以及地區經濟結構等方面的影響。
如一些國家和地區因宗教或教派的不同,引起的沖突和分裂;天主教儀式中飲紅葡萄酒的需要,為葡萄種植和釀酒業的傳播發展起到一定作用等。
(7)宗教與地理環境的相互影響擴展閱讀:
各宗教教眾分布:
宗教信仰是人類社會生活方式之一,由宗教信仰聚集的社會集團在地球上佔有一定的空間,因此成為一種區域現象。目前世界上信仰各種宗教的人數達26億,約佔世界人口的60%。
其中信基督教的約有10億人,分為天主教、新教(或稱基督新教、耶穌教)、東正教;信伊斯蘭教的約有6億人,分為遜尼、什葉兩教派;信佛教的約為2.6億人,分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
這三大宗教在世界上都有較廣泛的分布區,屬於超民族的世界性宗教。在民族宗教中,人數最多的是印度教,教徒約5億人。此外還有日本的神道教。這些宗教集中分布於一定的民族和地域范圍內。
信猶太教的人數雖不多,但隨猶太人的流散,廣布於歐洲、北美以及亞洲的以色列等地,聖城位於巴勒斯坦地區的耶路撒冷【與阿拉伯人信仰伊斯蘭教聖城有爭議】。
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南美亞馬孫河流域、大洋洲以及北極附近的居民中,還存在著多種形式的當地傳統宗教(原始宗教)。
宗教作為地域現象,很早即為地理學家所重視。宗教地理學以探討地理環境對宗教信仰的影響為研究開端。如孟德斯鳩(Montesquieu)認為地理條件決定一個民族的神權思想,他在《論法的精神》中第一次將東方各國的宗教起源歸因於氣候影響人的生理特點導致的「惰性」精神。
19世紀末,美國地理學者辛普爾(E.C.Semple)認為地理環境對人類的精神氣質影響直接反映在人們宗教活動的差異之中。20世紀50年代後,在西方一些國家,側重宗教地理學的文化精神因素分析,並將傳統的宗教地理學、無神論地理學和通俗地理學納入意識形態地理學作專題研究。
索弗的著作《宗教地理學》(1967)和論文「地理學與宗教」(1981),為宗教地理學研究內容的確立打下了一定基礎。
國際地理聯合會(IGU)1980年在紐約設立了由聯邦德國地理學家布塔納(M.Bttner)任組長的國際宗教地理組,著重於宗教傳播的地理背景、宗教信仰的轉變和宗教活動的壞境效應等課題的研究。
『捌』 地理環境中有哪些自然因素發生相互影響和相互聯系
組成地理環境的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氣候,地貌,水文,土壤,生物等。
『玖』 猶太教宗教與地理環境有關系嗎
有,還與因所處地理環境而導致的生存環境有關系
『拾』 從宗教與地理環境的關系來看一神教的淵源是什麼爾雅
乾旱惡劣的地理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