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地理位置特點
① 甘肅省地理概況
一、地理位置
甘肅省地處我國西北內陸中腹地帶,位於東經92度20分-108度42分、北緯32度31分-42度50分之間。平面形態總體為「啞鈴」形,呈北西—南東走向分布,從文縣甘川邊界到安西縣甘新邊界長1655km,最窄處在張掖地區山丹縣,南北寬僅24km。西南面與四川、青海接壤;西北部與新疆毗連;北部馬鬃山區有一小段與外蒙古接壤;東北面大部分與內蒙古自治區相接,小部分與寧夏自治區相接;東面與陝西省相連。國土總面積45.44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總面積的4.7%;其中山地和高原約佔60%,川區和沙漠平原區約佔40%。人口密度56.0人/平方公里(1999年)。
二、地形地貌
甘肅省位於我國黃土高原、內蒙高原與青藏高原的交匯處,分屬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及內陸河流域。在構造上屬於鄂爾多斯地台、阿拉善—北山地台、祁連褶皺系和西秦嶺褶皺系。境內地形復雜,既有終年被冰雪覆蓋的高山景觀,又有長年蔥綠的隴南森林;既有地勢高亢、氣候寒冷的甘南高原,又有一望無際夏季炎熱的河西走廊沙漠平原。省境東南部重巒迭障,山大谷深,流水侵蝕作用強烈,為全國著名的泥石流高發區;中、東部大多為黃土覆蓋,形成獨特的黃土塬、梁、峁密布的地形,水土流失嚴重;西緣亦為我國黃河西界;南緣漳縣、宕昌縣北部一帶為我國黃土覆蓋的最南界;河西走廊一帶地勢坦盪,綠洲與沙漠、戈壁斷續分布,西南部橫亘著高大的祁連山系,為青藏高原的東北邊緣,地勢高聳,氣候寒冷,從山頂到山腳依次分布著現代冰川、多年積雪、森林、草原,為走廊和北部沙漠戈壁水資源形成區。北部地面起伏不大,氣候乾燥,風力剝蝕作用顯著,戈壁廣布,為內蒙高原的西端。除隴南部分谷地、疏勒河下游谷地較低外,大部海拔都在1000m以上。總觀全貌,本省地形實為一個山地型的高原。
② 甘肅的地理位置
甘肅省的自然環境的特殊性首先就體現在其地理位置,甘肅省的地理位置幾乎是我國的中心,特別是省會蘭州就是我國陸地版圖的幾何中心。甘肅省這種居中的地理位置,使得其剛好位於我國三大自然區,東部季風區、西北乾旱半乾旱區和青藏高寒區的交匯地帶,也就是說甘肅省兼具三大自然區的自然地理特徵,甘肅省內不同區域自然地理差異巨大。
在河流水文方面,甘肅省的東南部地區氣候相對濕潤,降水豐富,河流數量眾多,而且多是外流河,黃河幹流在甘肅省中南部地區自西向東流過。而甘肅省的西北部地區,氣候乾旱,河流數量稀少,高山上的冰川融化水是河流的主要補給來源,河流多是內流河,黑河、石羊河是主要的內流河。
甘肅省由於地形多樣、氣候多樣,所以擁有極為復雜的生物多樣性,是我國生物資源的寶庫之一。
③ 蘭州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
地理、氣候
蘭州市處在中國版圖的幾何中心,即北緯34°,東經 103°40』距西北其他四省(自治區)的省會平均距離最近。市區南北,群山環抱,東西黃河穿流而過,枕山帶河,依山傍水,平均海拔1500米,具有盆地城市的特徵。
蘭州地處內陸,大陸性季風氣候明顯,特點是降水少,日照多,光能潛力大,氣候乾燥,晝夜溫差大,年日照時數為2600小時,無霜期為180天,年平均降水量在250~350毫米,並集中分布在6~9月。年平均氣溫9.1℃。
區域人口
全市現轄城關,七里河、西固、安寧、紅古5個區和永登,榆中、皋蘭3個縣。土地面積為13085.6平方公里,戶籍總人口322.28萬人,其中,市區人口210萬人。有漢、回、滿、東鄉、藏、蒙、土家等36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佔3.6%。
蘭州是甘肅省省會位於中國陸域版圖的幾何中心,市區南北群山環抱,東西黃河穿城而過,具有帶狀盆地城市的特徵,地處黃河上游,屬中溫帶大陸性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平均降水量360mm,年平均氣溫10℃,全年日照時數平均2446小時,無霜期180天以上。市樹:國槐;市花:玫瑰。
蘭州是黃河流域唯一黃河穿城而過的省會城市,市區依山傍水,山靜水動,形成了獨特而美麗的城市景觀。為了突出山水城市特色,目前正在加快實施南北兩山環境綠化和黃河風情旅遊線綜合開發工程,把黃河市區段40公里兩岸道路橋梁建設、河堤修砌加固、航運河道疏浚、旅遊景點開發、城市建築風格以及綠化美化亮化融為一體,將絲綢之路文化、黃河文化和民族文化匯集其中。
黃河不僅養育了蘭州人民,也給這里帶來豐富的特產,白蘭瓜、軟兒梨、冬果梨、白粉桃等瓜果久負盛名,百合、黑瓜子、玫瑰、蕨菜、水煙等土特產品蜚聲中外,使蘭州成為享譽海內外的瓜果城。
蘭州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早在5000年前,人類就在這里繁衍生息。西漢設立縣治,取"金城湯池"之意而稱金城。隋初改置蘭州總管府,始稱蘭州。自漢至唐、宋時期,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出現了絲綢西去、天馬東來的盛況,蘭州逐漸成為絲綢之路重要的交通要道和商埠重鎮,聯系西域少數民族的重要都會和紐帶,在溝通和促進中西經濟文化交流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古絲綢之路也在這里留下了眾多名勝古跡和燦爛文化,吸引了大批中外遊客前來觀光旅遊,使蘭州成為橫跨2000公里,連接敦煌莫高窟、天水麥積山、張掖大佛寺、永靖炳靈寺、夏河拉卜楞寺等著名景點的絲綢之路大旅遊區的中心。隨著新歐亞大陸橋的開通特別是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重新構築起現代絲綢之路,蘭州作為我國東西合作交流和通往中亞、西亞、中東、歐洲的重要通道,戰略地位更加突出,正發揮著承東啟西、聯南濟北的重要作用。
④ 能告訴我這段描述甘肅省地理位置特徵的答案最後兩條是從哪個角度考慮的,我只知道第一條是經緯度,第二條
海陸位置和相對位置
⑤ 甘肅省地理特徵是什麼
甘肅自南向北依次跨濕潤地區、半濕潤地、乾旱地區和半乾旱地區.
甘肅地處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內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交匯地帶。境內地形復雜,山脈縱橫交錯,海拔相差懸殊,高山、盆地、平川、沙漠和戈壁等兼而有之,是山地型高原地貌。甘肅地貌復雜多樣,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交錯分布。地勢自西南向東北傾斜,地形狹長,東西長1659公里,南北寬530公里,大致可分為各具特色的六大區域。海拔大多在1000米以上,四周為群山峻嶺所環抱。北有六盤和龍首山;東為岷山、秦嶺和子午嶺;西接阿爾金山和祁連山;南壤青泥嶺。
甘肅是個多山的省份,最主要的山脈首推祁連山、烏鞘嶺、六盤山,其次諸如阿爾金山、馬鬃山、合黎山、龍首山、西傾山、子午嶺山等,多數山脈屬西北-東南走向。省內的森林資源多集中在這些山區,大多數河流也都從這些山脈形成各自分流的源頭。
隴南山地:
重巒疊嶂,山高谷深,植被豐厚,到處清流不息。這一區域大致包括渭水以南、臨潭、迭部一線以東的山區,為秦嶺的西延部分。山地和丘陵西高東低,綠山對峙,溪流急盪,峰銳坡陡,恰似江南風光,又呈五嶺逶迤。
隴東、中黃土高原
隴東、中黃土高原位於甘肅省中部和東部,東起甘陝省界,西至烏鞘嶺畔。這里歷史上孕育了華夏民族的祖先,建立過炎黃子孫的家園,億萬年地殼變遷和歷代戰亂,災害侵蝕,黃土高原支離破碎,尤其是定西中部地區成了中國最貧瘠的地方之一,但隴東、中黃土高原蘊含有豐富的石油、煤炭資源。
甘南高原
甘南高原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東部邊緣一隅,地勢高聳,平均海拔超過3200米,是典型的高原區。這里草灘寬廣,水草豐美,牛肥馬壯,是甘肅省主要畜牧業基地之一。
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位於祁連山以北,北山以南,東起烏鞘嶺,西至甘新交界,是塊自東向西、由南而北傾斜的狹長地帶。海拔在1000~1500米之間,長約1000餘公里,寬由幾公里到幾百公里不等。河西走廊地勢平坦,機耕條件好,光熱充足,水資源豐富,是著名的戈壁綠洲,農業發展前景廣闊,是甘肅主要的商品糧基地。
祁連山地
祁連山地在河西走廊以南,長達1000多公里,大部分海拔在3500m以上,終年積雪,冰川逶迤,是河西走廊的天然固體水庫,植被垂直分布明顯,荒漠、草場、森林、冰雪,組成了一幅色彩斑斕的立體畫面。
河西走廊以北地帶
河西走廊以北地,東西長600多公里、海拔在1000~3600米的地帶,人們習慣稱之為北山山地。這里地近騰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風急沙大,山岩裸露,荒漠連片,一塊塊山間平原,是難以耕作之地,人煙稀少,能領略到「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塞外風光。
⑥ 甘肅省的地理位置這么好,為什麼經濟一直發
甘肅地處在國家一帶一路的核心地段,位於我國西北內陸,資源豐富,文化底蘊回深厚,地理答位置也不是太好,經濟發展不起來的原因有很多。自然因素:
(1)地形地貌:甘肅絕大多數地級城市都是處於兩山夾一川的河谷地形,經濟腹地不廣闊,省城蘭州更是如此,蘭州新區更是如此,遠離蘭州主城區38多公里的秦王川盆地地區,經濟聯系不緊密!而蘭州以東地區更是處於生態環境脆弱的黃土高原地區,水土流失嚴重,植被稀少,生態環境惡劣,河西走廊地區雖說發展不錯,但是甘肅的人口大多集中在隴東南,隴東南經濟不起來,甘肅經濟也就起不來!?
(2)地形版圖破碎:甘肅東西長1600多公里,省城蘭州地處中部,與隴東南以及河西地區聯系不緊密,隴東南除天水之外與蘭州交通更是不便,平慶兩市更是與西安聯系緊密!所以省城蘭州沒有輻射帶動作用!經濟自然發展不起來!
人文:
(3)思想觀念:這是最主要的原因,甘肅思想普遍來說比較保守,沒有形成開放的心態,辦事困難!
(4)交通條件:甘肅山大溝深,地形復雜,尤其是隴東南平慶兩市作為人口大市的地級市,卻沒有火車連接省城,現有的也是雞肋!
⑦ 從海陸位置和緯度位置描述甘肅省地理位置的特點
①從經緯度位置來看,大致位於32°N-43°N,92°E-109°E之間,處於中緯度地區,地處亞熱回帶到中溫帶的過渡地答帶;
②從海陸位置來看深居內陸,地處濕潤區到乾旱區的過渡地帶;
③從地形區來看地處青藏高原、黃土高原和內蒙古高原的結合部,
④從氣候區域來看,東部季風區、西北乾旱半乾旱區和青藏高寒區三大自然區交匯處;
⑤從政治地理來看,地處西北地區重要的交通走廊(絲綢之路、亞歐大陸橋)要道,毗鄰新疆、青海、四川、陝西、寧夏、內蒙古並和蒙古國接壤,
⑥從民族地理來看,位於蒙、維、藏、回等少數民族聚居區結合部。
以上僅供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⑧ 甘肅地區區域地形特徵
甘肅地區區域地形特徵
甘肅地形狹長,地貌構成極其復雜,大部分地區海拔在1000米以上。根據地貌特徵,甘肅全省地形大致分為6個類區。
(一)隴東黃土高原 位於隴山(六盤山)以東涇河流域,包括慶陽、及平涼市六盤山以東各市縣。地勢由西北向東南緩慢傾斜下降,平均海拔1800~1200米,地表黃土堆積厚度達100米以上。地形以塬為主,塬、梁、峁與坪、川、溝等多級階梯狀地貌相間並存。較大的黃土塬有董志、屯子、平泉、早勝等26個,其中董志塬最為典型,塬面比較完整平坦,介於蒲河與馬蓮河之間,南北長80公里,東西寬40公里,面積2200多平方公里。涇河上游,支流較多,地面切割劇烈,多為破碎的峁狀丘陵地形;涇河中游(平涼以東,慶陽以南),地面分割減少,溝谷下切加深,一般深度為120~180米,最深處達200米,形成較多的梁峁台地。台地普遍有三級,一級高出河床25米,二級高出70~80米,三級高出180~200米,這三級台地尤以平涼附近比較典型。高空鳥瞰地面,溝谷縱橫,河網密布,呈樹枝狀由東南向西北伸入塬地。溝谷一般寬度不大,但坡度陡峭,車輛離開道路則不易通過。
(二)隴西黃土高原 包括蘭州市、白銀市、定西市、臨夏回族自治州、天水及平涼市六盤山以西的靜寧、庄浪2縣。地理范圍為隴山以西,北界寧夏;南聯隴南山地,以渭河、漳河、太子山一線為界;西以祁連山東緣為線,包括永靖、永登、景泰西部地區。本區域是我國黃土高原的最西部分,境內多黃土丘陵,大部分山樑、丘陵及峁、嶺、塬、坪、川、谷、盆地,均被黃土層覆蓋,厚度幾米至數十米不等,局部地區的黃土覆蓋厚度超過200米。較大山嶺也被黃土堆積層分割包圍,植被較少;部分山嶺頂部陰坡有次生林分布。華家嶺以南、渭水以北的地勢向東南傾斜,海拔高度由2500米逐漸下降至1200米,大部分山丘高度在300~270米之間;華家嶺以北、祖歷河流域的地勢南高北低,海拔高度由2500米緩慢下降至1600米。各河谷普遍有三級階地。一級階地通稱川地,二級階地通稱坪或塬,三級階地通稱梁。較大的谷地有臨洮、漳縣、隴西、天水、甘谷、秦安等。境內水源缺、降雨少,是著名的乾旱區,祖歷河流域的定西、會寧及靖遠南部,是苦水區。
黃河以西的永登、皋蘭、白銀、景泰及黃河西岸的靖遠縣,處在黃土高原與祁連山地的過渡地帶,地勢由西北向東南的黃河谷地傾斜。地形多為半山區的黃土梁、峁、溝谷,並有許多平川地,如秦王川、景泰川、旱平川、武家川等;還有不少塬地、坪地和台地。黃河幹流經過地區有11個大小不等的河谷盆地,即:積石峽~大河家盆地;寺溝峽~蓮花城盆地;劉家峽~大川盆地;鹽鍋陝~達川盆地;八盤峽~蘭州盆地;桑園峽~什川盆地;大峽~水川盆地;烏金峽~靖遠盆地;紅山峽~老龍灣盆地;米家峽~五佛寺盆地;黑山峽~南長灘盆地。上述盆地中,以蘭州和靖遠兩盆地最大,面積在200平方公里以上,黃土覆蓋厚,是良好的糧食、水果和蔬菜生產區。
(三)隴南山地 位於本省南部,包括隴南地區全部及天水、甘南地區一小部分,地理范圍為渭河以南,臨潭、迭部一線以東的區域。境內山脈為秦嶺西延部分,地勢西高東低,起伏較大,大小山頭相連不斷,海拔從東部的1500米上升到西部的3500米左右,相對高度為
500米~1500米,西南部有許多高山峽谷。境內的徽成盆地,是本區內最大平川及小丘陵地區,包括徽縣、成縣大部分,兩當和陝西風縣各一部分。盆地內為斷續川原和紅土丘陵地貌,丘陵多數在海拔1000~1300米,河川海拔860~1000米,氣候溫和,河流眾多,雨水充足,耕地廣布,礦產豐富,人口稠密,村鎮集中。
隴南山地區域基本上屬長江流域,主要是嘉陵江水系的白龍江、西漢水流域,是我國一條著名的南北分界線。由於山多,河流溝岔多,交通常被阻隔;經多年建設,修築了許多公路、橋梁,交通不便的情況已有所改變。
(四)甘南高原 位於本省西南部,隴南山地以西,太子山、白石山以南,是青藏高原東緣的一隅。大部分海拔高度超過3000米,地勢西高東低,從東部的3500米左右向西逐漸上升至4000米。西南部的西傾山、阿尼瑪卿山海拔4400米以上。此區域雖整體海拔高,但只有小部分地區切割較深,大部分地區切割較輕,山丘坡度平緩,高差在300米以內,分布有很多較寬廣的草灘,如甘加灘、桑科灘、完尕灘、加尕灘、科才灘、日阿灘、恰龍灘、尕海灘、賽涌灘、波海灘、扎西灘、克生托洛哈灘、卓格瑪灘、德務灘、文保灘、勘木日多灘等,水草豐茂,雜灌稠密,沼澤廣布。這些草灘分布在低崗嶺谷之間,腐殖層厚,土地肥沃,是典型的草甸高原牧場。長江支流白龍江及黃河支流洮河、大夏河均發源於本區域的西傾山麓,這一帶有多處窪地和大面積沼澤地。
(五)河西走廊 位於本省黃河以西,因南有祁連山,北有龍首、合黎等山,居兩山之間,地勢平坦而狹長,形似走廊,故名。東起烏鞘嶺,西至甘、新交界地,呈東南——西北走向,長1000公里,南北最寬處l00公里,最窄處僅十餘公里,總面積約11.1萬平方公里。地勢自東向西,由南而北傾斜,平均海拔在1000米~1500米之間,也有海拔不足1000米的盆地。祁連山腳下,有許多扇形沉積層和洪積、沉積傾斜平地。走廊之內有廣大的綠洲沃野。永昌、山丹之間的大黃山,嘉峪關和玉門市之間的黑山、寬灘山,把走廊分為三個自然段:東段為武威、永昌綠洲平原區;中段為張掖、酒泉綠洲平原區;西段為玉門鎮、安西、敦煌綠洲平原區。東部以石羊河流域為主,中部以黑河流域為主,西部以疏勒河流域為主。境內氣候乾燥,日照充足,冬季寒冷,夏季炎熱。走廊東部和西部的地形有著明顯的差異,張掖以東尚有黃土分布,愈往東愈厚;張掖以西,沙漠、戈壁面積逐漸增大;疏勒河下游多沼澤地,但一般不影響通行。整個走廊地勢平坦,地面完整,道路交通條件較好,豐富的高山冰雪資源和地下水資源,為發展灌溉農業提供了優越的條件,物產豐富,品類齊全,是本省的主要商品糧基地。在歷史上,河西走廊是中原地區通往西域的交通要道,「絲綢之路」貫穿全境;在現代,仍為溝通東西交通的幹道。
(六)戈壁、沙漠 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北部和西部,海拔一般在1000~1200米之間。在北部,主要是騰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的南延部分,將民勤、金塔2縣包圍;古浪、武威、永昌、臨澤、高台北部邊緣,皆瀕臨沙漠、戈壁。在西部,酒泉、玉門、安西、敦煌、肅北境內,皆有大面積沙漠、戈壁。戈壁灘地勢平坦,由於風蝕嚴重,地表布滿礫石。沙漠區內散布有固定、半固定和流動沙丘,高度多在60米以內;其中敦煌境內的沙丘最為高大,最高可達100米。戈壁、沙漠中異常乾旱,又缺水源,植被稀少,只有少量旱生植物生長。氣候溫差大,夏季,白天最高氣溫可達40℃,凌晨即下降到10℃左右;冬季,白天可高達20℃,夜晚即下降到-20℃左右。
⑨ 甘肅的人口分布,地理位置
甘肅(Gansu Province),簡稱甘或隴,位於黃河上游,省會為蘭州。甘肅是取內甘州(今張容掖)與肅州(今酒泉)二地的首字而成,由於西夏曾置甘肅軍司,元代設甘肅省,簡稱甘;又因省境大部分在隴山(六盤山)以西,而唐代曾在此設置過隴右道,故又簡稱為隴。
甘肅地處北緯32°31′~42°57′,東經92°13′~108°46′,地控黃河上游,溝通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東通陝西,南瞰巴蜀、青海,西達新疆,北扼內蒙古、寧夏;西北出蒙古國,輻射中亞。
回族主要聚居在臨夏回族自治州和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散居在蘭州、平涼、定西、白銀等地市;藏族主要聚居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和河西走廊祁連山的東、中段地區;東鄉、保安、撒拉族主要分布在臨夏回族自治州境內;裕固、蒙古、哈薩克族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祁連山的中、西段地區。甘肅省86個縣、市、區中,除少數民族聚居的21個縣、市外,其餘65個縣、市、區中均有散居的少數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