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微地理環境

微地理環境

發布時間: 2021-02-10 15:22:11

Ⅰ 地境與生境微環境與內環境自然環境與人工環境各自的含義與區別是什麼

微環境"指的是細胞間質及其中的體液成分,參與構成細胞生存的微環境,微環境的穩定是保持細胞正常增殖、分化、代謝和功能活動的重要條件,微環境成分的異常變化可使細胞發生病變。

Ⅱ 義大利 地理環境

國土面積301338平方公里,位於歐洲南部,包括亞平寧半島以及西西里島、撒丁島等島嶼。北以阿爾卑斯山為屏障與法國、瑞士、奧地利和斯洛維尼亞接壤,80%國界線為海界。東、西、南三面臨地中海的屬海亞德里亞海、愛奧尼亞海和第勒尼安海,並且與突尼西亞、馬爾他和阿爾及利亞隔海相望。海岸線長約7200多公里。全境4/5為山丘地帶。北部有阿爾卑斯山脈中部有亞平寧山脈。意、法邊境的勃朗峰(Monte Bianko)海拔4810米,居歐洲第二;多火山和地震,亞平寧半島西側有著名的維蘇威火山,西西里島上的埃特納火山是歐洲最大的活火山。最大河流是波河(po),發源於阿爾卑斯山南坡,水能蘊藏豐富。較大湖泊有加爾達湖(Lago di Garda)、特拉西梅諾湖(Lago Trasimeno)馬焦雷湖(Lago Maggiore)、科摩湖(Lago di como)等。大部分地區屬亞熱帶地中海氣候。年平均氣溫1月2~10℃,7月23~26℃。年平均降水量500~1000毫米。 同其他西方發達國家相比,義大利存在著資源貧乏、工業起步較晚的劣勢。但義大利注意適時調整經濟政策,重視研究和引進新技術,促進經濟發展。礦產資源僅有水力、地熱、天然氣、大理石、汞、硫磺等資源,還有少量鉛、鋁、鋅和鋁礬土等。工業主要以加工工業為主,所需能源和原料依賴外國進口,工業產品的1/3以上供出口。國家參與制企業比較發達,義大利的原油年加工能力為1億噸左右,有「歐洲煉油廠」之稱;鋼產量居歐洲第二;塑料工業、拖拉機製造業、電力工業等也位居世界前列。伊利、埃尼和埃菲姆三大國營財團掌握著經濟命脈,在全國工業產值中約佔1/3,經營范圍涉及鋼鐵、造船、機械、石油、化工、軍火等部門。中小企業在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近70%的國內生產總值由這些企業創造,因此被世人稱為「中小企業王國」。在製革、製鞋、紡織、傢具、首飾、釀酒、機械、大理石開采及電子工業等部門均占優勢,具有專業化程度高、適應能力強、勞動力安排富於伸縮性和產品出口的比例大等優點。以家庭式微型企業為主的「地下經濟」十分繁榮,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5%。農業可耕地面積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0%。義大利旅遊資源豐富,氣候濕潤,風景秀麗,文物古跡很多,有良好的海灘和山區發達,公路四通八達,旅館多為中小型。

Ⅲ 自然地理環境

3.1.1.1 地理區位

研究區地處山西省朔州市平魯區。平魯區地理坐標東經111′52′~112° 41′,北緯39° 21′~39°58′。東西寬67.9km,南北長69.5km。全區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呈不規則三角形。平魯區地處晉西北內外長城之間,位於山西省北部邊陲,與內蒙古自治區清水河、和林格爾接壤;西南與忻州市偏關、神池兩縣毗連,南臨朔城區,東靠山陰,東北連右玉。

在研究過程中,為了突出研究主題,選取中煤平朔礦區生產區及平魯區的局部作為研究區。從行政區劃上來看,研究區包括了井坪鎮、向陽堡鄉、白堂鄉、榆嶺鄉、陶村鄉、下面高鄉,整個研究區面積為517km2。從采礦界來看,包括了中煤平朔公司的3個露天礦和3個井工礦及周邊多個地方井工礦(圖3.1),采礦區面積(已采區+規劃區)占整個研究區面積70%左右。

圖3.1 研究區位置

Fig.3.1 Location of research area

3.1.1.2 氣候狀況

平魯區屬北溫帶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嚴寒、夏季涼爽、春季風大。年平均氣溫5.4℃,極端最高氣溫36.1℃,極端最低氣溫-30.5℃。年內氣溫極不均勻,無霜期短,晝夜溫差大,地域差異不很明顯。年平均降水量428.2~449.0mm,最低195.6mm,最高757.4mm,7~9月3個月降水量佔全年的75%。年蒸發量為1786.7~2598.0mm。年主導風向為西北風,年平均風速3.15m/s。日照充足,光能資源豐富。全區平均氣溫穩定。乾旱、風沙、霜凍構成本區農業生產的主要氣候制約條件。

3.1.1.3 土壤植被

平魯區地帶性土壤類型為黃綿土和栗鈣土,呈微鹼性和鹼性,土壤有機質含量低、結構差、抗蝕能力弱,土壤侵蝕嚴重。在以栗鈣土為主的土壤剖面中有較明顯的鈣積過程(陝永傑等,2005;張耿傑,2013)。

平魯區地帶性植被類型為乾草原植被。天然草地主要分布在河谷內受地表和地下水影響而水分條件較好的地段。常見草本植物有豬毛菜、蒺藜、披鹼草、刺藜、地錦、稗子、狗尾草、牡蒿、賴草、豬毛蒿、黍子、大針茅、虱子草、苦苣、達烏里胡枝子等。主要的喬木有小葉楊、油松、刺槐、榆樹等。主要的灌木有檸條、沙棘、酸棗等(張耿傑,2013)。

3.1.1.4 地形地貌

平魯區位於山西省北部。東南西側為高山,中部只有井坪鎮、向陽堡之間的大沙溝兩岸是沖擊而成的斷陷小塊盆地。平魯區地形北小南大,呈三角狀,平魯區為典型的黃土丘陵地貌,地勢北高南低,山脈與山谷相間,一般平行排列。一般標高為1200~1350m。區內最高點位於北部的石峰,海拔高度1537.90m;最低點位於本區南部薛高登村正西的馬關河,海拔高度1213.80m,最大相對高差324.10m。雖然地域遼闊,但山多溝深,平地很少,形成梁、垣、峁等黃土高原地貌景觀。溝谷發育,呈「V」字形,切割深度40~70 m(圖3.2)。全區岩山區和黃土丘陵區占總面積的96%,山間小盆地只有4%,森林覆蓋率低,水土流失、地面割切嚴重。

圖3.2 研究區地貌

Fig.3.2 Landform in research area

3.1.1.5 資源稟賦

平魯區屬於典型的資源型城鎮。目前已探明的礦產資源主要有煤、高嶺土、石墨、石灰石等40餘種。其中煤、高嶺土、石灰石等蘊藏量大,開采價值高。煤儲量達130億t,主要有4號、9號、11號煤層可采,地質構造簡單,儲藏淺,易開采,煤質優良,是良好的動力用煤,中煤平朔公司的主要礦區都位於平魯區境內。高嶺土總儲量13億t,其中高嶺岩勘探儲量273萬t,可采儲量140萬t,厚度為2m,大范圍可供單獨開採的高嶺岩礦體,具有經濟開發價值。

平魯區農產品豐富。主要有名特優小雜糧,平魯區被確定為中國小宗雜糧商品基地區(縣),是含硒量居中國首位的紅山蕎麥,千粒重38.8g,硒含量0.73mg/g。豌豆、馬鈴薯澱粉含量高,為良好的制粉原料,油料以胡麻為主,亞油酸含量極高,為中國食用油之冠。

Ⅳ 重慶西永微電子產業園的地理環境

西永園來區位於重慶主城西郊自的西部新城,屬於重慶市規劃中的六大城市副中心之一的西永組團,總規劃面積約37平方公里,毗鄰重慶大學城和重慶鐵路物流園。園區產業區約30平方公里,由「一區五園」組成,即西永綜合保稅區、軟體及服務外包產業園、集成電路產業園、基礎電子產業園、創新創業產業園和企業服務園。
西永園區距重慶中央商務區、江北機場、重慶火車北站、寸灘保稅水港等均在30分鍾車程內,有24條公交線路連接主城,內環快速、渝遂高速、中環快速、外環高速、成渝城際鐵路、襄渝鐵路以及規劃中的4條輕軌線縱橫穿越,交通網路豐富,出行方便快捷。同時,園區開通了直達國際通信關口局的3條數據寬頻專用通道。

Ⅳ 地理與自然環境概況

本節由牛平山執筆。牛平山,石家莊經濟學院。

一、自然地理概況

(一)地理位置與交通

泥河灣組地層廣泛分布於山西北部的大同盆地,河北西北部的陽原、蔚縣盆地及北京的延懷盆地。其中大同、陽原、蔚縣三盆地在第四紀時期曾一度為一個統一的大型湖盆,稱為廣義的「泥河灣盆地」。一般所稱的「泥河灣盆地」西起山西河北交界的許家窯遺址,東至陽原石匣里,南至蔚縣西合營,第四紀湖相沉積中發現的哺乳動物化石地點和舊石器遺址主要集中在這里。本書所指的「泥河灣盆地」或「泥河灣裂谷盆地」只限定在這個范圍內。為較全面了解「泥河灣盆地」及其周邊地區的自然地理和環境狀況,本節將涉及范圍擴大為廣義的「泥河灣盆地」。

廣義的「泥河灣盆地」大致在北緯39°00'~40°20',東經112°15'~115°10'范圍內。西部與北部以洪濤山、七峰山、采涼山、熊耳山等山地為界,南部和東部邊界有饅頭山、恆山、馬頭山、六棱山、白見坨、小五台山等環繞,總面積約9000km2(見圖1-1)。

盆地內交通方便,大秦鐵路貫穿全區,同蒲鐵路、懷(來)蔚(縣)鐵路、宣大高速公路、109、207國道等國家級、地方性鐵路、公路干線與鄉間公路構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可直達北京、呼和浩特、太原、石家莊、張家口、秦皇島等城市。

(二)氣象水文

泥河灣盆地屬東亞大陸性半乾旱季風氣候區,據陽原、蔚縣多年氣象資料統計,年平均氣溫6.0~7.3℃。冬季受勢力強大的蒙古高壓控制,盛行自大陸吹向海洋的寒冷而乾燥的冬季風,多寒潮天氣。最冷月為1月,月平均氣溫-11.5℃,極端最低氣溫-35.3℃。夏季多受太平洋高壓控制,但由於地處山區,地形多變,易形成不穩定對流,故多雷雨、冰雹。最熱月7月,月平均氣溫22.7℃,極端高氣溫38℃。春季乾旱,多見大風天氣,常因地面強烈的上升氣流捲起干鬆土壤而出現沙暴天氣,造成土壤水分、養分與細粒物質的流失。盆地內年平均降水量為360~420mm,最大降水量616.3mm,最小降水量224.0mm,且多集中於7~8月份。區內總的氣候特點是春季乾旱、夏季溫和、秋季涼爽、冬季寒冷;降水量少、乾燥度大、乾旱嚴重;年降水變率在24%左右;作物生長期適中。

永定河的一級支流———桑乾河是區內最大的河流,與其主幹支流渾河、黃水河、源子河、御河、壺流河等構成桑乾河水系。桑乾河發源於山西蘆芽山北端主峰之一的官涔山,向北東方向流經大同盆地,至冊田水庫以東進入陽原盆地,經石匣里東部峽谷流出盆地。據石匣里水文站資料,桑乾河多年平均徑流量16.78m3/s,最大流量1160m3/s(1967.8.11),最小流量0.024m3/s(1978.7.7)。

流經蔚縣盆地的壺流河發源於山西廣靈縣黑驢溝梁附近,經蔚縣盆地,自北水泉鎮附近進入陽原盆地,流經十餘公里,於陽原小渡口匯入桑乾河。多年平均流量4.92m3/s,最大流量347.0m3/s(1958.7.11),最小流量為零(1971.6.16)。

圖1-1 泥河灣盆地地理交通位置圖

桑乾河水系具有我國北方河流的共有特點,即由於夏季多雨,降水集中,往往形成含沙量較高的短期洪流,易形成河水泛濫;冬春季節乾旱,流量大為降低,甚至形成枯期斷流。因此,塑造出寬闊的漫灘與窄淺的河床地貌,發育有曲流河床。

(三)前第四紀地質與地貌概況

泥河灣盆地地處汾渭斷陷構造盆地之北部,周圍山巒起伏。北部為陰山余脈,除個別山峰外,分水嶺海拔大多在2000m以下。南部為太行山北端的恆山山脈(包括小五台山),山峰多在2000m以上,其中小五台山最高峰海拔為2882m(東台)。中部河谷地區海拔多在800m以上,最低為780m。河谷與周圍山地之間高差多在500~1000m之間,極端高差近2100m。盆地中第四紀地層分布高度在北部山前可達海拔標高1200m左右,其餘地區大多在1100~1000m以下。

盆地周圍基岩山地出露前第四紀的地層與岩石,自老而新主要有:①太古宇黑雲斜長片麻岩、斜長角閃片麻岩、花崗片麻岩、斜長角閃岩、角閃岩、混合岩及大理岩等;②元古宇長城系、薊縣系的頁岩、海綠石頁岩、石英砂岩、燧石結核(或條帶)白雲岩、白雲質灰岩、硅質灰岩、細晶灰岩、燧石條帶灰岩、泥質白雲岩等;③古生界寒武系、奧陶系、石炭系、二疊系的角礫岩、礫岩、砂岩、頁岩、黏土岩、含煤岩系、竹葉狀灰岩、鮞狀灰岩、白雲質灰岩、結晶灰岩、含燧石白雲質灰岩等;④中生界侏羅系、白堊系的礫岩、砂岩、角礫岩、黏土岩、含煤岩系、安山岩、凝灰岩、安山集塊岩、流紋岩、粗面岩等;⑤零星分布的不同時期侵入的花崗岩、閃長岩、正長岩、輝綠岩、輝長岩、正長斑岩、石英斑岩等侵入岩體和新生界古近系玄武岩等。

二、現代生態環境概況

(一)水資源與水化學環境特徵

由於地處半乾旱氣候帶,盆地內水資源總體比較短缺,且分布不均。桑乾河及其主幹支流是匯聚區內地表水的主要河流,這些河谷地區地表水資源較為豐富,其他地區則比較貧乏。經測算表明,盆地多年平均接受大氣降水水資源量在3.24×109~3.78×109m3/a之間。其中陽原盆地多年平均降水水資源量為7.54×108m3/a,自產徑流量0.655×108m3/a,外來入境水量1.07×109m3/a,出境水資源量1.09×109m3/a,地下水可開采量約0.32×108m3/a。

陽原盆地東部至蔚縣盆地東窯子頭以北地區的水化學特徵,基本代表了泥河灣盆地東部的現代水環境特徵。據作者2005~2006年對這一地區的調查,錢家沙窪和石匣里水文站多年監測資料反映,地表水化學類型為HCO3-Ca和HCO3-Na型。據18處取樣點資料顯示,區內地下水化學類型比較復雜,依據舒卡列夫分類,盆地東部地下水水化學類型以HCO3-Na+Mg型為主,其次為HCO3+SO4-Na+Mg型和HCO3-Na型水。依據庫爾洛夫表達式所反映的地下水水化學陰離子組合類型以HCO3-SO4-Cl型和HCO3-Cl-SO4型為主;陽離子組合類型以Na-Mg-Ca型為主,其次為Mg-Na-Ca型。2005年測得的盆地東部地下水各化學組分平均含量見表1-1和表1-2。

表1-1 泥河灣盆地東部地下水各化學組分平均含量統計表(2005. 7)

表1-2 泥河灣盆地東部地下水各化學組分平均含量統計表(2005. 10)

(二)土壤

泥河灣盆地的土壤具有多成因成土母質,其中主要有分布於基岩出露地帶的殘坡積物,坡麓及山前地帶的坡洪積、洪沖積物,河川穀地的沖積物,黃土台地及盆地邊緣的黃土,桑乾河與壺流河兩岸岸坡地帶出露的湖河相堆積物等。

依據土壤發生學理論,綜合成土條件、成土特徵和土壤屬性,參照 「全國第二次土壤普查」劃分方法,經實地調查統計,泥河灣盆地東部的土壤具有淋溶土、半淋溶土、鈣層土、半水成土、初育土、鹽鹼土、人為土 7 個土綱。濕暖溫淋溶土、半濕暖溫半淋溶土、半乾旱溫鈣層土、淡半水成土、暗半水成土、土質初育土、石質初育土、鹽土、灌耕土、水稻土等 10 個亞綱,12 個土類、23 個亞類、41 個土屬、61 個土種 (見表1-3)。經測定,其中一些主要土種、土屬中養分含量和微量元素的平均含量見表1-4 和表1-5。

表1-3 泥河灣盆地及其周邊山地土壤類型統計表

續表

表1-4 泥河灣盆地東部一些主要土種各層位中養分平均含量統計表

(據牛平山等,2007)

表1-5 泥河灣盆地東部不同土屬中微量元素平均含量統計表

(三)植被與植物資源

1. 植被分布

泥河灣盆地植被具有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向溫帶半乾旱、乾旱草原過渡的特點。周邊山地以森林植被景觀為主,海拔 1200 ~1800 m 分布著以櫟、山地樺、楊、雜木林為主的落葉闊葉林 (間有溫性針葉油松林)。1600 ~2300 m 以白杄、青杄、臭冷杉、華北落葉松、白樺、棘皮樺等針闊葉混交林為主。2100 ~ 2500 m 為華北落葉松、白杄、青杄、臭冷杉等針葉林分布帶。2400 m 以上 (局部 2000 m 以上)分布有亞高山草甸。

在低山、黃土丘陵、溝梁台地、山麓地帶則廣泛分布著半乾旱、乾旱灌叢草原,其植被組成特點是: ①喜暖的亞洲中部草原成分在植被組成中起主導作用,如大針茅、長芒草、戈壁針茅等。②東亞區系中的一些耐旱成分佔較大的比重,如白羊草、中華委陵菜、達烏里胡枝子、多花胡枝子、鐵桿蒿等。③含有低山丘陵上的灌木種類: 如酸棗、綉線菊、小葉錦雞兒等。④常見草本植物較多,如羊茅、糙隱子草、羊草、百里香、花苜蓿、黃芩、乳漿大戟、茭蒿、線葉菊及農田雜草等。山前及河川穀地為廣闊的農業耕作區,自然植被較少。

2. 植物資源

泥河灣盆地植物種類較多,根據小五台山自然保護區、蔚縣和陽原縣植物資源初步調查資料統計,共發現野生高等植物 106 科,486 屬,1350 種。其中野生高等植物以草本植物為主 (草本 1109 種; 木本 241 種,占 17. 9% ),且多分布在近 20 科中 (占總數的71. 8% ~ 74. 4% )。其中菊、禾本、薔薇、豆、毛茛 5 科具有優勢地位,所含種數占總種數 40. 3% ~45. 6% (表1-6)。

表1-6 泥河灣盆地及其南部山地主要植物 20 科統計表

三、社會經濟概況

廣義的泥河灣盆地隸屬山西省大同、朔州與河北省張家口 3 市所轄,其中主要包括大同和朔州市區,山陰、懷仁、大同、陽原縣的全部和應縣、渾源、左雲、陽高、蔚縣的大部或一部分。

(一)礦產資源概況

盆地及其周邊山地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 (僅陽原的不完全統計,已探明的礦種就達 55 種以上)。在已探明的礦產中煤炭資源最為豐富,其中的大同煤炭聞名於世,蔚縣煤炭全國知名。此外,鐵、錳、銅、鋅、鉬、磷、石墨、高嶺土、膨潤土、石灰石、大理石等礦產均比較豐富。

(二)工農業生產概況

區內以煤炭工業為支柱性產業,圍繞煤炭工業的運輸業、化工、電力等工業企業均占

有重要地位。此外,建材、機械製造、建築、食品加工、醫葯、釀造、造紙、陶瓷、地毯、皮毛加工等工業產業和工藝加工業也比較發達,有關鄉鎮、村辦和個體企業發展迅速。

除大同與朔州市區外,各縣土地資源豐富,以農為主,人均佔有可耕地面積較大。如陽原盆地,農業人口密度較小 (平均不足 140 人/km2),人均佔有耕地面積約 0. 26 hm2(3. 9 畝)。

區內主要糧食作物有玉米、穀子、黍子、高粱、豆類、馬鈴薯,少量小麥、水稻等。主要經濟作物為油料、向日葵、蔬菜、瓜類等。隨著農業現代化技術的發展,城鎮郊區和河川穀地的蔬菜基地正在不斷擴展,良種和各地土特產生產基地正在形成。如近年桑乾河河谷的化稍營至石匣里河段形成的蔬菜生產基地,以西芹為主的一些優種蔬菜正在成為該區的名優特產,銷往各地。在壺流河河谷地帶,培養玉米良種為當地農民的特長,使該區成為定點玉米良種培養基地。盆地東部黃土台地及黃土溝梁地帶,採取引進和當地培養的方式培育的杏樹林地,正在形成杏扁基地。此外,林業中蘋果、桃、李、梨等鮮果經濟林發展較快,防護林和水保灌木林及畜牧業等均有一定的發展。

(三)文化與旅遊

泥河灣盆地既蘊藏著歷史久遠而豐富的史前人類文化,又保存著豐富多彩的古代與現代文明,使自然與人文景觀融為一體,已經形成和潛在的旅遊資源無可估量。其中聞名於世的雲岡石窟就坐落於盆地的西北側,我國 「五嶽」中之北嶽恆山名勝區位於盆地南側渾源縣境內。此外,區內著名的人文與自然旅遊景區、景點還有大同市的華嚴寺、普化寺、九龍壁、觀音堂,渾源的懸空寺、永安寺、千佛嶺,大同縣的第四紀火山地質遺跡,朔州市朔城區的梵王寺墓群、凈土寺、平朔漢墓群,山陰的舊廣武古城、廣武漢墓群,懷仁的金沙灘墓群、華嚴寺磚塔、丹陽王墓,應縣的木塔、文殊寺、永鎮寺,蔚縣空中草原、小五台山、飛狐峪、蔚州古城、西古堡、華嚴寺、代王城、重台寺、民間社火及剪紙藝術,盆地中眾多的史前人類文化遺跡等。這些景區、景點是泥河灣盆地及其周邊重要的旅遊資源。

Ⅵ 地理環境包括

地理環境分為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兩大類,自然環境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氣候、土壤、回水源、礦產答資源等;社會環境包括市場、交通、政策、政治因素、人口、技術、等。環境具有三個最基本的特徵是整體性、區域性、變動性。

Ⅶ 什麼是地理環境

青島市地處山東半島南部,東、南瀕臨黃海,東北與煙台市毗鄰,西與濰坊市相連,西南與日照市接壤;總面積為11282平方千米。青島所處大地構造位置為新華夏隆起帶次級構造單元——膠南隆起區東北緣和膠萊凹陷區中南部。區內缺失整個古生界地層及部分中生界地層,但白堊系青山組火山岩層發育充分,在青島市出露十分廣泛。岩漿岩以元古代膠南期月季山式片麻狀花崗岩及中生代燕山晚期的艾山式花崗閃長岩和嶗山式花崗岩為主。市區全部坐落於該類花崗岩之上,建築地基條件優良。構造以斷裂構造為主。自第三紀以來,區內以整體性較穩定的斷塊隆起為主,上升幅度一般不大。 青島為海濱丘陵城市,地勢東高西低,南北兩側隆起,中間低凹。其中,山地約占青島市總面積(下同)的15.5%,丘陵佔2.1%,平原佔37.7%,窪地佔21.7%。青島市海岸分為岬灣相間的山基岩岸、山地港灣泥質粉砂岸及基岩砂礫質海岸等3種基本類型。淺海海底則有水下淺灘、現代水下三角洲及海沖蝕平原等。青島市大體有3個山系。東南是嶗山山脈,山勢陡峻,主峰海拔1132.7米。從嶗頂向西、北綿延至青島市區。北部為大澤山(海拔736.7米,平度境內諸山及萊西部分山峰均屬之)。南部為大珠山(海拔486.4米)、小珠山(海拔724.9米)、鐵橛山(海拔595.1米)等組成的膠南山群。市區的山嶺有浮山(海拔384米)、太平山(海拔150米)、青島山(海拔128.5米)、北嶺山(海拔116.4米)、嘉定山(海拔112米)、信號山(海拔99米)、伏龍山(海拔86米)、貯水山(海拔80.6米)等。 青島地處北溫帶季風區域,屬溫帶季風氣候。市區由於海洋環境的直接調節,受來自洋面上的東南季風及海流、水團的影響,故又具有顯著的海洋性氣候特點。空氣濕潤,雨量充沛,溫度適中,四季分明。春季氣溫回升緩慢,較內陸遲1個月;夏季濕熱多雨,但無酷暑;秋季天高氣爽,降水少,蒸發強;冬季風大溫低,持續時間較長。據1898年以來100餘年氣象資料查考,市區年平均氣溫12.7℃,極端高氣溫38.9℃(2002年7月15日),極端低氣溫-16.9℃(1931年1月10日)。全年8月份最熱,平均氣溫25.3℃;1月份最冷,平均氣溫-0.5℃。日最高氣溫高於30℃的日數,年平均為11.4天;日最低氣溫低於-5℃的日數,年平均為22天。降水量年平均為662.1毫米,春、夏、秋、冬四季雨量分別佔全年降水量的17%、57%、21%、5%。年降水量最多為1272.7毫米(1911年),最少僅308.2毫米(1981年),降水的年變率為62%。年平均降雪日數只有10天。年平均氣壓為1008.6毫巴。年平均風速為5.2米/秒,以南東風為主導風向。年平均相對濕度為73%,7月份最高,為89%;12月份最低,為68%。青島海霧多、頻,年平均濃霧51.3天、輕霧108.2天。青島市共有大小河流224條,均為季風區雨源型,多為獨立入海的山溪性小河。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較大河流33條,按照水系分為大沽河、北膠萊河以及沿海諸河流三大水系。大沽河水系,包括主流及其支流,主要支流有小沽河、五沽河、流浩河和南膠萊河。大沽河是青島市最大的河流,發源於招遠市阜山,由北向南流入青島,經萊西、平度、即墨、膠州和城陽,至膠州南碼頭村入海。幹流全長179.9千米,流域面積6131.3平方千米(含南膠萊河流域1500平方千米),是膠東半島最大水系。大沽河多年平均徑流量為6.61億立方米。該河20世紀70年代前,徑流季節性較強,夏季洪水暴漲,常年有水;之後,除汛期外,中、下游已斷流。北膠萊河水系,包括主流北膠萊河及諸支流,在青島境內的主要支流有澤河、龍王河、現河和白沙河,總流域面積1914.0平方千米。北膠萊河發源於平度市萬家鎮姚家村分水嶺北麓,沿平度市與昌邑市邊界北去,於平度市新河鎮大苗家村出境流入萊州灣。幹流全長100千米,流域面積3978.6平方千米。該河多年平均徑流量為2.53億立方米,多年平均含沙量為0.24千克/立方米。沿海諸河系,指獨流入海的河流,較大者有白沙河、墨水河、王哥庄河、白馬河、吉利河、周疃河、洋河等。

Ⅷ 天門的地理環境

天門市位於湖北省中南部,江漢平原北部,版圖總面積約2622平方公里。平面地理座標介於東經112.33ˊ45〞-113.26ˊ15〞北緯30.22ˊ30〞-30.52ˊ30〞之間。
市境北緣與大洪山余脈的低丘相連,西、南面有漢水環繞,依山帶水,呈龍拱虎衛之狀。東距武漢90千米,與孝感市漢川、應城接壤,北與荊門市京山、鍾祥毗鄰,南面和西面隔漢江與仙桃、潛江、沙洋相望。
天門是湖北陸軍預備役舟橋團總部所在地。天門地理位置優越,東接武漢,西通荊宜,位於武漢與湖北第二大城市宜昌的中點;南瀕漢江黃金水道,北枕三峽過境鐵路。天門市境北部為大洪山,余脈龍尾山--太子山形如龍勢,漢江自西北而下,向東流出,與東、南諸水和湖泊環繞。 地質
天門市大地的基底構造是自燕山運動以來形成的內陸盆地的一部分。全市跨盆地8個構造單元,即潛江凹陷、龍賽湖凸起、小板凹陷、沉湖低凸起、天門凸起帶、漢水地塹、永漋河隆起,樂鄉關地壘。
天門市地層上的晚近期構造層,承襲了燕山期地殼運動以來的特點,北部不斷隆起,南部不斷沉降,境內自北向南的單斜構造明顯,傾斜度一般為1~3度。繼承性活動是天門市地質構造的顯著特點,從白堊繫到第四系沉降中心並無明顯遷移,古河流(漢江、天門河)的活動蹤跡變化不大。
地貌
天門市位於大洪山山前丘陵與江漢平原銜接地帶,地貌屬江漢平原。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由西北向東南依次遞減。最高點在佛子山頂端,海拔191.7m(黃海高程系,下同),最低點在多祥鎮達洲的陳家洲,海拔23.2m。
漢江環繞市境南邊而過,天門河、漢北河和皂市河貫穿腹部,東流入漢江。人工開挖的天南、天北、中嶺和東風等渠道貫穿全市。境內還有星羅棋布的湖泊。按自然地形地貌可分為低丘(俗稱山)、崗狀平原(俗稱丘陵)和河湖平原三種地類。
低丘
天門市北部山嶺,屬大洪山脈的山前剝蝕低丘,分布在市境北部和東北部,由西龍尾山、天門山、撲船山、團山、火門山、金杯山、佛子山、洪山、青山、五華山、東龍尾山、小山、幺河山、陶家山、大團山、紅墨山等16個小山組成,面積約佔全市總面積的1.3%。低丘大致走向,市東北為西北—東南向,市西北為東北—西南向。海拔高度為46.7~191.5m,坡角25~35度。
崗狀平原
自青山往東(含青山),沿天北長渠和漢北河一線以北的大部分地區(不含其中的湖泊)為崗狀平原。屬剝蝕—堆積壠崗地形。包括皂市鎮全部,胡市、九真、佛子山、石河鎮大部分和漁薪鎮的一小部分。面積約559.6km,約佔全市總面積的22.5%。地表壟崗相間,波狀起伏,海拔高度一般在35~60m。呈掌狀自北向南微傾斜。
河湖平原
從拖市鎮大橋村起,沿天門河往東,接天南長渠,又東,連漢北河天門段,在這條分界線以南的地區(不含青山)為河湖平原,屬堆積地形,地勢平坦開闊,全部由新生界第四系地層組成。其面積為1 894.6 km,占市屬總面積的76.2%。海拔大多為28~32m,自西向東微遞降。西部多寶鎮、拖市一帶,海拔高度30~32m,坡角1~2度,微向河流傾斜。市東部,麻洋、多祥、馬灣、盧市、凈潭一帶,海拔高度24~26m。沿漢江河床斷續分布有河漫灘,呈月牙形,一般高出水面4m左右,江漢汛期常被淹沒。 氣候
天門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具有光照充足,氣候濕潤,春溫多變,初夏多澇,伏秋多旱,生長期長,嚴寒期短的氣候特點。雖然地勢地貌比較單一,但由於北部大洪山脈對冷空氣的阻擋作用,西南沿江地帶出於江漢河谷邊緣,東北處皂市河谷南下冷空氣影響,形成了天門市氣候的區域分布特點:熱量條件東北部和西南沿江一帶略低,其他地方略高,水資源東南部多,西部和北部少,光資東高西低。
降水
天門市平均年降水量28.6億立方米,但由於降水的年際變化大,在時間上分布不均,故降水量的直接利用率不高,僅為年降水總量的18.5—23.8%,加上市內水庫、湖泊和塘堰的調蓄能力,其利用率也只有22.8—27.2%。平均年徑流量為8.55億立方米,其中市北部低丘和崗狀平原為2.52億立方米,中南部河湖平原為6.03億立方米。時間分配為7月最大,佔21.7%,1月最小,佔2.3%。 土地資源
天門市版圖總面積2622平方公里。全市耕地15.62萬公頃;林地15044公頃,其中森林面積14842.67公頃,疏林地201.33公頃;水域用地5.34公頃,其它佔地1582.42公頃,尚未利用地6780.93公頃。
礦產資源
天門市已查明的礦產有原鹽、無水芒硝、石油、石灰石、石膏、硫磺等,其中原鹽儲量大、品位高,具有廣泛的開發前景。天門市自1988年7月開始鹽礦的勘探。1990年10月湖北省儲委通過的地質報告認可天門市小板鹽礦區的儲量為:表內鹽儲量C+D級10528萬噸,表外鹽儲量C+D級23866萬噸。無水芒硝主要分布在小板鎮境內,開采條件好,硫酸鈉含量高,表內體共生硫酸鈉儲量C+D級668萬噸,表外伴生硫酸鈉儲量C+D級4142萬噸。鹽和芒硝主要分布在江漢平原中區北部一級小板凹陷中。石油已經開采,現彭市、張港油區年開采量約為20萬噸。
生物資源
天門市野生動植物約有1100餘種,其中動物200餘種,植物900餘種。
產於天門河的橄欖蟶蚌(俗名義河蚶)為名貴水產品,享譽全國;三角帆蚌和褶紋冠蚌,分布在張家大湖等湖泊,是培育珍珠的優良母體品種。
野生半夏行銷國內,有「荊半夏」之稱,果樹30餘種,其中無花果樹、銀杏(白果)樹等為珍貴樹種。
主要土特產有黃花菜,1985年栽植14754畝,總產2511.7噸,1979年以來,每年上調到省的商品黃花菜,約佔全省上調數的45%,還有蓖麻、葯材、大豆和茶葉等。
河流湖泊
天門市河流流域面積達50平方公里的河流38條,河道總長1014.15公里,逐步形成了現今的幾大河流,即漢江、上天門河、下天門河和漢北河。
天門市位於漢江下游,境內湖泊眾多,面積100畝以上的45個,湖泊總面積達37.38平方公里。湖泊大多分布在丘陵平崗與平原湖區的交接地帶,較大者計有 15個,總承雨面積為368.77平方公里。跨市界湖泊1個:肖嚴湖(跨天門市、孝感市);城中湖泊4個:東湖、西湖、北湖、鬼湖。其中水位面超過1平方公里的有陳家湖、張家大湖、石家湖等,以張家大湖最大,水面面積6.17平方公里。
天門市地域屬古雲夢澤水域,歷史上河、湖多為吞吐調納漢江的開敞湖與岔流其中漢江源出陝西寧強縣,過鍾祥市入本市,市境流長137.25公里;天門河源出京山縣深趕沖,經京山縣、鍾祥市入本市,市境流長109公里;漢北河為人工河,1970年通水,市境流長35公里。有湖泊57個,正常水位時湖水面積35.3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1.4%。
截至2012年,本市境內有河流29條,河道總長600餘公里,大小湖泊57個,正常水位時湖水面面積共35.33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1.4%,漢江多寶段有興隆水利樞紐。人工河渠主要有天北支渠、東風支渠(河山支渠)、天南長渠三條。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