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平遙古城地理環境

平遙古城地理環境

發布時間: 2021-02-10 15:11:56

A. 西江與平遙所在地區地形、氣候等自然條件 各有什麼差異

比較西江苗寨與平遙古城建築特點的差異及其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西江——地形版崎嶇,降水豐富權,山林眾多, 依山而建;-布局緊湊,院落較小,屋頂坡度 大,竹木結構; 地形—河谷平原地區,平坦開闊,降水較少; —院落寬大,屋頂坡頂小,磚瓦結構。 地形對傳統民居建築的影響也很大。南地自然環境與方山區地形崎嶇,民居一般依山就勢建在坡 度平緩的向陽坡,布局緊湊、院落較小,如西南山區的吊腳樓;而北方平原地區地勢平坦,民居一般形態規整,院落寬大,如北京的四合院等。 為降低造價,我國各地傳統民居建築都盡量就地取材。例如,貴州鎮寧等山區的布依族人們採用片狀岩石建造石板房;黃土高建築特點之間的關系。

B. 中國平遙的地理環境

「 馬面 」是城牆中向外突出的附著墩台,因為它形體修長,如同馬的臉面,故稱。「馬面」之設,既增強了牆體的牢固性,又在城池守衛戰中得以消除戰場的死角:一旦敵人兵臨城下,相鄰的馬面上的守夫可組織成交叉射擊網,讓來犯者左右受敵而一敗塗地。平遙城牆每隔60米-100米即有馬面一個,馬面上築有瞭望敵情的樓櫓,稱「敵樓」。據舊志稱,明代初年重修平遙城牆時,僅建「敵台窩鋪四十座,隆慶三年(1569)增至94座,萬曆三年(1575),在全城以磚石包城的同時,重修成磚木結構的敵樓72座,後經歷代修葺,遺存至今 。」敵樓平面呈方形,佔地10.24平方米,雙層,四壁磚砌,硬山頂,筒板瓦覆蓋(太和門瓮城左右的兩敵樓頂有脊飾),底層面向城內的一面辟拱券門,樓內設木樓梯,上層置樓板,樓上四面各開拱券窗兩孔。仰望那一座座敵樓,如同林立的崗哨,莫不令人敬畏。樓上的窗孔酷似巨人的耳目,有多數的敵樓,尚且正對著城內的某條街巷,從中進行監控。可見不論在平時和戰時,敵樓又具有治安防範的功能。
周城3000個垛口,72座敵樓,以數理與孔子「三千名弟子,七十二賢人」的歷史典故相吻合。此番獨特的建築物表明,儒學思想貫串了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的各個領域,孔子的政教主張滲透到龐大的軍事防衛設施中,希望喚起人們的良知,使其厭惡戰爭,鼓舞仁德之師,通過正義的戰爭去爭得和平。 平遙城牆的平面布局呈方形,坐北向南,偏東15°城之所以追求方正,如果不是在解釋古人天圓地方,道在中央之說,便是出自科學的建築構思:除了圓形之外,最短的周邊能圍合成最大面積的只有方形。城之朝向,固然面南為尊,但縣城不比皇城,故因地制宜取朝東15°偏向,正好順應著常年的主導風向,每日沐浴著充裕的陽光。城池前有中都河水,遠方是麓台山和超山,迎山接水,生機盎然。平遙城牆周長6162.68米(與明初周圍十二里八分四厘吻合),其中東牆1478.48米,南牆1713.80米( 東西兩牆南端的直線間距也不過1500米),西牆1494.35米,北牆1476.05米,東 、西、北三面俱直,唯南牆隨中都河蜿蜒而頓縮逶移如龜狀。中國古代禮制規定:天子的城方九里,公爵的城方七里,侯爵和伯爵的城方五里,子爵的城方三里。平遙城三華里見方 ,顯然是古代最低一級(即縣城)中最大的城了。史傳明洪武三年之前的平遙舊城為九里十八步 。從城內一戶冀姓市民的先祖遺言中得知,元朝至正九年(1349)時 ,今城內沙巷街以西尚屬城外,那裡桑園成林,百鳥爭鳴。明洪武二年(1369),大水成災 ,沖垮西城牆,留滯了紅色泥砂,次年擴建城池時,城牆西遷,遂有今日沙巷街。再者,今城內窯場街的街名來自明洪武年間燒造城磚的窯場,既是窯場,理當位居舊城之外,那麼當年的北城牆必不遠於窯場街一帶。照此判斷,舊城的周長與九里十八步的說法是十分相符的。明洪武三年的擴建重築,奠定了現存城牆的基本形制,牆高三丈二尺,底寬8 米-12米,頂寬3米-6米。早期的牆體用素土夯築,夯土牆基用自然土夯填。明代遺留的夯土層中有直徑6 厘米-7厘米的木栓,由地面以上起,每二米為一層,木栓平面分布的間距為2米-3米。夯土內的夯窩直徑為15 厘米,深2厘米-3厘米,夯層12厘米-15厘米。牆體收分15%-20%。夯土牆外側有條石作基, 以特製的青磚(34厘米*17厘米*7.7厘米)包砌擋土牆。擋土牆內側每隔5米-6米築有58厘米*80厘米的磚砌內垛,與夯土牆聯接。擋土牆厚度由底至頂分別為87厘米、70厘米、53厘米 ,各層高度約占牆體總高度的三分之一 ,牆體收分為9 %。牆身的斷面形成一個梯形。外檐牆根,順大牆走向築散水台階,俗稱小城牆,台階高1米,寬3米-5米,檯面以半磚側鋪。外檐牆頭,磚砌垛口牆,高2米,厚53厘米,每垛長1.39米,上施檐磚3層,中有高25厘米、寬17.7厘米的瞭望孔。垛堞間留有垛口,寬 53 厘米,好供射擊。每段垛口牆下,辟一與垛口同樣大的矩形銃眼,用以容納炮身,跪姿發射。具有3000個垛口的垛口牆在平遙城頭虛實相間,從造型上消除了高牆厚垣的刻板,在易學上滿足了陰陽平衡的追求,戰時的守城兵馬則足以遮擋矢石,因而,垛口牆又稱擋馬牆。內檐牆頭,磚築護衛安全的矮牆。城牆頂以青磚海墁,散水於女兒牆下的水口,通過磚砌水槽,排往城馬道。
城門與城樓:平遙城有古城門六道,東西各二。鳥瞰平遙古城,形同一隻欲行未動的烏龜,龜頭南尾北,東西四門比擬為龜之四足,民間故有龜城之說。南門之外,古有中都河水蜿蜒而過,從而引發了古代文人龜前戲水,山水朝陽,城之攸建,以此為用的感慨。烏龜是吉祥、長壽的象徵,龜城之說源於古人對四靈的崇拜,龜城寓意固著金湯,長治久安。
平遙城南高北低,四方開門,民間以朝向和地勢相區別,將六道城門分別叫南門、北門、上東門、上西門、下東門、下西門。其實,原本各有其名。據明萬曆三十七年《汾州府志o建置卷》載:隆慶三年知縣岳維於六門外各修吊橋,各立磚門,皆立卧石 ,上刊二字,以壯偉觀。東門二:一曰械口,一曰口順,今存。西門二:一曰刺口,一曰威敵。隆慶六年知縣孟一脈城以磚,按察使梁明翰為之記。萬曆二十二年增築,瓮圈拆廢,南門曰焚口,北門曰洗戎。至清代 ,城牆在道光三十年後的一次大修中,知縣劉敘將六門重新命名,並親收匾額,分別為:迎薰 、拱極、太和、永定、親翰 、鳳儀。城池既面南而偏東,南門迎納著東南方的和薰之風,是為迎熏門;古人以北極星作為北方的標志,孔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北門稱拱極門,取四方歸向,眾人共尊之意;上東門地處朝氣方位,取生機盎然、保合太和之意, 太和門;上西門命名永定門,期冀江山永固,國泰民安;下東門自古為本邑戰略要沖,門匾書 親翰二字,意在告誡人們戎事乘翰,務以衛國保家為己任 ;下西門之取名 鳳儀門,似乎受到早年關於西門外有鳳凰來朝的神話影響,簫韶九成,鳳凰來儀,鳳凰來而有容儀,是吉祥的瑞應,令人進而想到德政惠民,國運隆昌。
城牆是戰爭中用於防守的牆垣,城門則是防線上的弱點,為了加強防衛,在隨牆而辟的城門之外,再築起一道重門,用以構成里門之外的又一道防線,里外門之間的圍合空間猶如大城外的一座小城,小城即謂之翁城。戰時,瓮城為守城將士提供了同敵人迂迴的絕好條件,風水家則借瓮城以避煞,而十分現實的是瓮城足以遮避來自郊外的風塵。中國翁城之制起於漢,本邑何時始有瓮城,查無考證,只知明正德四年(1509)修了下東門瓮城,嘉靖三十一年(1552)築北門瓮城,嘉靖四十一年(1562)更新了城樓,萬曆二十二年(1594),修築東西瓮城者三,皆以磚石,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補修南門瓮城,四十年(1701),補修上東門瓮城。康熙四十二年(1703),皇帝西巡路經平遙,於是六座城樓了為之修繕一新。四十四年(1705),又補修了上東門大門樓門洞。道光三十年(1850)至咸豐六年(1856),進行了一次全方位 、大規模的城牆維修工程,曾興工東西北五門,悉仍舊基補築,惟南門高加數尺,造就了現存的規制。在六道古城門中,東西四道 ,兩兩相對,上東門、上西門、下西門的重門均向南而開,面對遠方的山河,使之納氣;下東門的重門中軸線則與里門中軸線平行 ,它朝向通往京都的官道,以示對朝廷的尊敬。南門的重門雖與里門相錯,但因勢利導,仍然面南。北門的重門與里門呈90°而向東開,沐浴著東方的曙光。
城樓,指城牆上的門樓,是城的標志,其雄偉壯麗的外觀顯示著城池的威嚴和民族的風采。平遙的城樓,明代已有之,清康熙年間重修。南、北二門的城樓為三重檐二層七檁歇山迴廊式,東西四門的城樓為重檐二層七檁歇山迴廊式。在古代或近代的戰爭中,磚木結構的城樓是瞭望所,是守城將領的指揮部,又是極其重要的射擊據點。到了現代的守衛戰中,其功能不足以為然了。
平遙古城的交通脈絡由縱橫交錯的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條蚰蜒巷構成。
平遙古城的南大街也稱「明清街」,全長750米,寬5米。南大街自古以來就是平遙最繁華的商業中心,也是晉商最主要的發源地和清朝中晚期全國的金融中心。南大街是古城的中軸線,大街以市樓為中心貫通南北。市樓南東側腳下有水井一眼,相傳「井內水色如金」,故又名「金井樓」,清朝時期被冠以平遙縣十二景之一。
明清街兩旁店鋪林立,古票號眾多。明清時期,街道上車水馬龍,這些車馬來自全國各地,馱載著金錢,馱載著風險,馱載著驕傲,馱載著九州的風俗和方言,馱載出一個南來北往經濟血脈的大流暢。舊時以該街為中心,被譽為「拉不完,添不滿的平遙城」和「中國華爾滋街」。
西大街,西起下西門(鳳儀門)、東和南大街北端相交,與東大街呈一條筆直貫通的主街。著名的中國第一家票號----- 日升昌,就誕生於古城西大街,被譽為「大清金融第一街」。
日升昌票號創建於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 址佔地2324平方米,用地緊湊,功能分明。百年滄桑,業績輝煌,執全國金融之牛耳,開中國民族銀行業之先河,並一度操縱十九世紀整個清王朝的經濟命脈。其分號遍布全國30餘個城市、商埠重鎮,遠及歐美、東南亞等國,以「匯通天下」著稱於世。日升昌票號創立後,先後有介休、太谷、祁縣相競效仿。
東大街,東起下東門(親翰門)、西和南大街北端相交,與西大街呈一條筆直貫通的主街。
北大街,北起北門(拱極門)、南通西大街中部。
八小街和七十二條蚰蜒巷,名稱各有由來,有的得名於附近的建築或醒目標志,例如衙門街、書院街、校場巷、賀蘭橋巷、旗桿街、三眼井街、照壁南街、小察院巷等;有的得名於祠廟,例如文廟街、城隍廟街、羅漢廟街、火神廟街、關帝廟街、真武廟街、五道廟街等;有的得名於當地的大戶,例如趙舉人街、雷家院街、宋夢槐巷、閻家巷、冀家巷、郭家巷、范家街、邵家巷、馬家巷等;古城東北角有一座相對封閉的城中之城,類似於古代城市中的坊,附近的四條街道也就被命名為東壁景堡、中壁景堡、西壁景堡和堡外街;還有一些街巷則已經無法探究名稱來歷了,例如仁義街、甜水巷、豆芽街 、葫蘆肚巷等。
平遙古城民居,為磚牆瓦頂的木結構四合院為主,布局嚴謹,左右對稱,尊卑有序。大家族則修建二進、三進院落甚至更大的院群,院落之間多用裝飾華麗的垂花門分隔。民居院內大多裝飾精美,進門通常建有磚雕照壁,檐下樑枋有木雕雀替,柱礎、門柱、石鼓多用石雕裝飾。
民間有句俗語:「平遙古城十大怪」,其中一條是「房子半邊蓋。」平遙民居之所以大多為單坡內落水,流傳最廣的說法稱之為「四水歸堂」或「肥水不流外人田」,山西地處乾旱,且風沙較大,將房屋建成單坡,能增加房屋臨街外牆的高度,而臨街又不開窗戶,則能夠有效地抵禦風沙和提高安全系數。而院內緊湊的布局則顯示對外排斥,對內凝聚的民族性格。
城隍廟位於城東南的的城隍廟街,由城隍廟、財神廟、灶君廟三組建築群構成。城隍神是古代漢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祗之一,大多由有功於地方民眾的名臣英雄充當。城隍廟的宣傳詞「皇帝有難上天壇,縣官有難到此來」不知出自於何處,但在歷史上尤其是明代,城隍受封的官職確實高於縣令,明太祖詔令各地必需要建城隍廟,與縣衙署對稱設置,「陰陽各司其職」,這是古代「人神共治」思想的明確反映。
清虛觀位於東大街東段,創建於唐,鼎盛於元,現存主體建築是明代遺物,為山西省重點文保單位。
平遙古城的交通脈絡由縱橫交錯的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條蚰蜒巷構成。
南大街是平遙古城的中軸線,北起東、西大街銜接處,南到迎熏門,在明清之際就是最為繁盛的傳統商業街,這里商賈雲集,老字型大小與傳統名店鱗次櫛比。
西大街與東大街為一條筆直貫通的交通主幹線,連接著下西門與下東門。
七十二條蚰蜒巷,名稱各有由來,有的得名於附近的建築或醒目標志,例如衙門街、書院街、校場巷、賀蘭橋巷、旗桿街、三眼井街、照壁南街、小察院巷等;有的得名於祠廟,例如文廟街、城隍廟街、羅漢廟街、火神廟街、關帝廟街、真武廟街、五道廟街等;有的得名於當地的大戶,例如趙舉人街、雷家院街、宋夢槐巷、閻家巷、冀家巷、郭家巷、范家街、邵家巷、馬家巷等;古城東北角有一座相對封閉的城中之城,類似於古代城市中的坊,附近的四條街道也就被命名為東壁景堡、中壁景堡、西壁景堡和堡外街;還有一些街巷則已經無法探究名稱來歷了,例如仁義街、甜水巷、豆芽街 、葫蘆肚巷等。
平遙古城民居,以磚牆瓦頂的木結構四合院為主,布局嚴謹,左右對稱,尊卑有序。大家族則修建二進、三進院落甚至更大的院群,院落之間多用裝飾華麗的垂花門分隔。民居院內大多裝飾精美,進門通常建有磚雕照壁,檐下樑枋有木雕雀替,柱礎、門柱、石鼓多用石雕裝飾。

C. 平遙古城的地理環境

平遙古城是溫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一年中7月份最熱,一月份最冷,降水量年際相差懸殊,年內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六、七、八、九這4個月。

D. 平遙古城的地理環境50字

晉中市平遙縣(東經112.19°,北緯37.21°)位於中國北部山西省的中部,黃河中游、黃土高原版東部的太原盆地西南。權縣城東北距首都北京616公里,北至省城太原90公里,西到古都西安543公里,東達天津港口758公里,南及廣州海岸2390公里。平遙縣總面積1260平方公里。

氣候特點

平遙古城是溫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一年中7月份最熱,一月份最冷,降水量年際相差懸殊,年內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六、七、八、九這4個月。

E. 山西旅遊資源與當地地理環境的關系,並介紹當地風土人情

山西是中華文明發祥地之一,春秋時為晉國,故簡稱晉。悠久的歷史留下眾多的文化遺產,加上復雜的地形地貌、河流山川形成的自然景觀,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山西現存的古建築居全國之首,列為國家重點保護的有50處,省級400多處。四大佛教聖地之一的五台山,寺廟群集千年之萃。其中,以我國現存最古的木構建築南禪寺。集北魏至清代多種建築為一體的佛光寺及顯通寺,塔院舍利塔最為有名;建於北魏的恆山懸空寺懸於懸崖峭壁之上,以驚險奇特著稱;太原的晉祠是形式多樣的古建築薈萃的游覽勝地;平遙古城是全國現存三座古城之一,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芮城永樂宮是典型的元代道觀建築群,宮內壁畫是我國繪畫藝術的珍品;永濟普救寺是《西廂記》。《鶯鶯傳》故事發生地;解州關帝廟是全國規模最大的武廟;雲崗石窟是全國三大佛教石窟之一,氣勢雄偉。雕刻精細;應縣木塔建於文代,高67.31米,是我國最高的古木構建築;因拍攝《大紅燈籠高高掛》而聞名的祁縣喬家大院,加上祁縣渠家大院。靈石王家大院,太谷三多堂,共同組成山西晉中的大院民俗文化。山西名山大川遍布,自然風光資源豐富優美。北嶽恆山是五嶽 之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綿山氣候宜人,自古就是避暑勝地,晉國名臣介於推攜母被燒死於此山;北武當山、靈空山、管涔山等也各有特點;黃河壺口瀑布是僅次於黃果樹瀑布的全國第二大瀑布,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山西還建有龐泉溝、蘆芽山、歷山、莽河等自然保護區,風景秀麗。景緻各異,有古樹名木,珍稀動物出沒,褐馬雞是國家珍稀動物。
山西是老革命根據地,革命活動遺址和革命文物遍布全省。著名的八路軍總部舊址,黎城黃崖洞八路軍兵工廠,文水劉胡蘭紀念館等。
山西的土特產品種類繁多。杏花村汾酒是我國古老的歷史名酒,色如水晶美玉,清香純正,味美無窮,暢銷國內外;山西老陳醋甜綿酸香,不僅調味上佳,還可消食、美容、殺菌;沁州黃小米形如珍珠,是皇家貢品;平遙牛肉色、香、味俱全;清徐葡萄,汾陽核桃。柳林木棗。同川梨。太原頭腦等土產名吃也是風味各異、回味無窮。

F. 根據山西的自然地理條件,闡述山西旅遊資源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意義。

(1)根據《世界抄遺產名錄》,山西省被列入的世界文化遺產有平遙古城、雲岡石窟.
(2)按照要求,遊客可從出口1或出口2離開山西,因此,要設計兩條旅遊路線.路線1:由壺口瀑布-臨汾-旅遊區A(平遙古城、太原等)-忻州-旅遊區B(五台山)-旅遊區C(恆山等)-旅遊區D(大同、雲岡石窟等)-出口2.路線2:由風陵渡-運城-臨汾-旅遊區A(平遙古城、太原等)-旅遊區D(大同、雲岡石窟等)-旅遊區C(恆山等)-旅遊區B(五台山)-出口1.
故答案為:(1)平遙古城;雲岡石窟.
(2)路線1:由壺口瀑布-臨汾-旅遊區A(平遙古城、太原等)-忻州-旅遊區B(五台山)-旅遊區C(恆山等)-旅遊區D(大同、雲岡石窟等)-出口2.
路線2:由風陵渡-運城-臨汾-旅遊區A(平遙古城、太原等)-旅遊區D(大同、雲岡石窟等)-旅遊區C(恆山等)-旅遊區B(五台山)-出口1.

G. 平遙地理位置

平遙古城,位於抄山西省中部,始建襲於西周宣王時期(前827~前782),為西周大將尹吉甫駐軍於此而建。明代洪武三年(1370)擴建,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迄今為止,它還較為完好地保留著明、清(1368~1911)時期縣城的基本風貌,堪稱中國漢民族地區現存最為完整的古城,也是我國惟一以整座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獲得成功的範例。

H. 地理高手幫我分析下 試分析平遙古城旅遊資源開發的有利條件

1.客源市場巨大,國際國內旅遊人數快速增長。2.交通十分便利。3.旅遊景點集團性分布版,便於旅客參觀游覽。權4.山西省經濟的快速增長與基礎設施的改善,為平遙古城的旅遊業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5.旅遊業成為了山西省的四大產業之一,平遙古城旅遊資源開發得到了政策支持。

I. 平遙古城與麗江古城的異同

異:
1、平遙古城以城見長,麗江古城以小橋、流水、人家見長
-------
平遙古城垣已逾千年,始建年代無考。明洪武三年(1370)擴建,奠定了古城規模。又經以後各代增修,城池臻於完整,古城池平面呈方形,東、西、北牆方直,南牆隨古中都河蜿蜒而築,總面積2.25平方公里,周長6公里,高10米,有3000個垛口、72座敵樓,象徵孔子3000弟子、72賢人。整座城池狀如烏龜,俗稱龜城。城垣外築濠護城,始為「深廣各一丈」,後又「復掘塹深闊三丈」。各城門外壕溝上設吊橋,晝放夜起。

麗江「舊為土府,無城」。清雍正年間改土歸流(改土歸流即取消土司改由派來的流官管理)後,流官曾在新城片區設衙建土城。因其土城建造粗陋,連年倒塌,不久即毀,今連土城石腳也難以尋覓。麗江城,依河水行,布街辟路。元代至元二十二年(1285)麗江路宣撫司治所由羅波城遷大研(今麗江城址)。這里冬秋兩季雪山風寒被獅子山、象山、金虹山阻攔,雖然海拔2400米,但冬無嚴寒,活水常流,河水無冰凍,夏無酷暑,春秋溫涼,年平均氣溫為12.6℃。在城市建設中,開挖西河水,形成沿西河布街的新城區,與原沿自然河玉水河(習稱中河水)畔自發形成的古城片區結為一體。清雍正元年(1723)改土歸流後,開挖東河水,使玉水河分為東河水、中河水、西河水,三水同脈交織,沿三水河畔建路、搭橋築屋,逐漸形成了「小橋、流水、人家」文化氛圍的古城。據統計,古城共有橋梁354座,平均每平方公里93座,橋梁密度居全國之首。
---------------
2、平遙是漢民族文化在明清時期的傑出範例,麗江是納西族傳統文化的代表
----------
平遙古城是完全按照中國漢民族傳統城市規劃、布局、程式修建的縣城,在封閉的城池內,以市樓為中心,有4大街、8小街及72條蜿蜒小巷交織一起,功能分明,布局有序。從清道光以來,店鋪多達200餘家,今存日升昌票號舊址、百川通票號舊址、協同慶錢庄舊址、永隆號綢緞庄舊址等,均為舊商業店鋪建築代表。今存民宅3797處,其中400處保存完好。這些民宅多建於明清時代,院落多為磚牆瓦頂四合院。普通人家多為木結構瓦房,單門獨戶,院內較窄小。富商大賈多為三進院,有的還建有偏院。多進院建有過廳或以垂花門樓相隔。房屋高大寬敞,用料講究。內院正房一般位於宅院最裡面,多為磚窯,上建樓房,下有穿廊明柱,裝飾堅固美觀。廂房多為瓦房,也有少數磚拱窯,左右廂房對稱,軸線明確,主從有序。今存冀氏、雷氏、侯殿元歸居皆為富商大賈民居代表。
平遙鎮國寺、雙林寺為世界文化遺產項目。鎮國寺原名京城寺,明嘉靖十九年(1540)更名為鎮國寺。寺內萬佛殿肇自北漢天會七年(963),雖經歷代修茸,然唐風不失,原貌仍存,是全國排名第三的現存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築。雙林寺原名中都寺,創建年代失考,重建於北齊武平二年(571),宋代改稱雙林寺。寺內彩繪泥塑多為明代作品。殿堂配置、彩塑造型皆具漢民族特色。佛、菩薩、天王、羅漢、金剛、力士、供養人及珍禽異獸、山水花木等,形態優美,氣韻生動,大者丈余,小者尺許,共計2052尊,尚存完好者1566尊。尤水月觀音殿和千手菩薩殿內,四壁雕塑滿布,形成華麗精美的雕塑群,構成了立體的工筆重彩人物和仕女圖。其數量之多、構思之巧、技藝之高、彩塑之精,堪稱極品,被譽為「東方彩塑藝術之寶」。
山西票號是19世紀20年代一種特有的金融形式。票號曾一度執中國金融界牛耳,並影響了中國金融業近一個世紀。而票號最先誕生於平遙縣,並形成了著名的平遙幫。據統計,從清道光三年(1823)至光緒三十二年(1906)的80餘年間,平遙縣共設立票號22家,在全國77個商埠設立分號400餘個。票號的出現,結束了現銀鏢運的金融業落後歷史,包攬了清王朝包括歲銀、軍餉在內銀錢繳撥匯兌,貫通了全國商業貿易資金借貸,參與了近代中國工業資本投資和資金籌措,為我國商品經濟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麗江古城民居具有納西族文化特點。其外貌特點是外牆砌不到頂,後牆上部用板材隔斷,房屋是以木結構為主的土、石、磚、木混合構造體系。其建築類型是以面闊三開間為一單體單元叫「一坊」,以一樓一底二層樓為主,以院子為中心組成內向庭院為其特點之一;家家都有寬敞的廈子(外廊),各坊房屋均由廈子相聯系是其特點之二;正房是庭院中主導建築,正房坐西朝東或坐北朝南,取其「反宇向陽」之意,東、南朝向是其特點之三。麗江古城民居旁依玉水自然流向排列,創造了「小橋流水」,門前即渠、房後水巷的優美街景。麗江古城店鋪建築多為平房,乃明代建築遺風。清末,出現了樓房建築。木氏土司府邸,是麗江古城建築傑出代表。木府建於獅子山南側,佔地百餘畝,築有議事樓、萬卷樓、護法樓、玉音樓、三清殿。明人徐霞客在「游記」中稱:「聞其內樓閣極盛,多僭制」,「宮室之麗,擬於王者」,可見當時木府建築相當豪華宏偉。
麗江古城保留了納西族古老獨特的東巴文化特徵。東巴意為「智者」,是納西族原始宗教中的經典或祭司。他們掌握著古老的象形文字,熟悉東巴經書,能歌善舞,擅長繪畫編織,善於占卜,主持各種宗教儀式。東巴不出家,無寺廟。大凡民間起房蓋屋、生老病死、婚喪嫁娶、逢年過節,即受邀主持各種儀式,收取相應報酬,平時在家從事農牧勞動。納西族象形文字有1400多個,是世界上惟一保留完整的「活著的象形文字」,包含著洪荒太古時代原始藝術之美,是解開人類文字發生之謎的寶貴史料。納西古樂,是以道教洞經音樂為載體,保留部分唐、宋、元、明的辭、曲牌、雜曲音樂和納西族先民音樂。這些古樂在中原早已失傳,而在納西族卻世代相傳,奇跡般地保存下來。1993年納西古樂赴京演出,引起轟動,被譽為「民族強音」。1995年以來,先後應邀赴英國、挪威、法、瑞士、義大利、德國和港、台演出,受到熱烈歡迎,得到高度評價。
---------------------------------------------
3、所處地理環境不同
平遙位於黃土高原,屬於黃河流域;麗江位於雲貴高原和青藏高原結合部,屬於長江流域。

-------------------------
同:
1、都是世界文化遺產。
2、都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
3、歷史上都曾經是商業繁華之地。
平遙是中國票號的發源地,平遙晉商遍布大江南北,長城內外。麗江曾經是滇藏茶馬古道上重要物質集散地。

J. 平遙古城的地理位置是什麼

平遙古城,位於山西省中部,始建於西周宣王時期(前827~前782),為西周專大將尹吉甫駐軍於此而建。明屬代洪武三年(1370)擴建,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迄今為止,它還較為完好地保留著明、清(1368~1911)時期縣城的基本風貌,堪稱中國漢民族地區現存最為完整的古城,也是我國惟一以整座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獲得成功的範例。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