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靈山地理位置

靈山地理位置

發布時間: 2021-02-10 14:57:12

1. 靈山在哪裡

靈山縣是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所轄的一個縣,位於廣西南部,欽州市東北部,北臨橫縣、邕寧縣,南接合浦縣,東鄰浦北縣,西連欽南、欽北區。

2. 靈山縣的自然地理

靈山縣位於廣西南部,欽州市東北部,地理坐標為:東經108。44''00''—109。35''00'',北緯:21。51''00''—22。38''00'',東鄰浦北縣,南接合浦縣,西連欽北區,北與邕寧縣、橫縣交界,縣城距南寧市150公里,距欽州市100公里,距欽州港120公里,距北海市150公里,距黎湛鐵路石南火車站88公里。
2009年全縣總面積3558.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總面積846809畝,水田613866畝,旱地23177畝,農作物播種面積1934619畝,經濟作物種植面積341497畝,有林面積2362145畝。 2008年,全縣GDP首次突破100億元,達到112.4億元,增長15%,財政收入達到5.45億元,增長20.8%,工業總產值達到113億元,增長26.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31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452元,分別增長19.02%和15.01%。
2009年實現生產總值115億元,增長14.1%,財政收入6.3億元,增長15.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57.86億元,增長51.2%,引進桂合絲業絲綢紡織工業城、興萊鞋業等14家生產性企業,合同投資額12.97億元,工業區實現工業總產值11.9億元,增長38.5%,全縣工業總產值84億元,增長15.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8.2億元,增長28.8%,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90家,新增31家,產值超億元工業企業達到7家,新增3家完成工業技改9.6億元,增長55.6%。
2011年生產總值135億元,增長8.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13.3億元,增長45.8%,財政收入6.06億元,其中稅收收入比重佔82%,工業總產值120.3億元,增長21.7%,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55.5億元,增長31.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4.8億元,增長18.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779元,增長10.9%,農民人均純收入5969元,增長13.7%,人口自然增長率、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在上級下達指標以內,10項為民辦實事工程全部完成。
2014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163億元,增長11%;財政收入10.2億元,增長12.2%;固定資產投資116億元,增長36.6%;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72.6億元,增長29.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1.7億元,增長13%;外貿進出口總額5380萬美元,增長79.3%;引進國內到位資金108.2億元,增長12.9%;實際利用外資4465萬美元,增長32.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422元,增長6.6%;農民人均純收入9001元,增長12.7%。各項社會事業穩步發展,榮獲了「2014年度中國茶葉十大轉型升級示範縣」、第四屆「中國名茶之鄉」、「全國六五普法中期先進縣」、「全國縣級防震減災工作先進單位」,煙墩鎮鄧塘村被國務院授予「第六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佛子鎮大蘆村被評為「中國最美休閑鄉村」、馬肚塘村被自治區評為「美麗廣西·清潔鄉村」百佳村屯,伯勞鎮竹根圍村被央視評為「五大魅力村莊」,「靈螺春」茶再次榮獲「國飲杯」特等獎,宇峰企業榮獲欽州市首屆市長質量獎等。 總體發展目標
將靈山縣建設成為廣西北部灣經濟區承接產業轉移和吸納勞動力迴流的示範基地,縣域經濟發展示範區,北部灣經濟區以農副產品精深加工、加工製造、電子信息、輕紡等為主的現代加工製造基地,環境優美、社會和諧的宜居宜業、宜工宜商、宜學宜游的北部灣後花園城市。
經濟發展目標
到2015年,靈山縣全縣生產總值達到280億元左右,年均增長20%,人均GDP達到16845元左右,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22:49:29:財政收入達到15.0億元左右,年均增長20%以上。
到2030年,全縣生產總值達到2000億元左右,年均增長22%,人均GDP達到95238元左右,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16:43:41,財政收入達到120.0億元左右,年均增長15%以上。
社會發展目標
推進靈山縣農業產業化經營,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加快靈山縣城鎮化進程,提高社會保障能力和水平,加快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提高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
生態環境保護目標
近期逐步建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體系,嚴格執行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制度。
城市建設目標
通過加強縣城靈城鎮與新圩鎮、佛子鎮、檀圩鎮的協調發展,靈山縣城要努力成為公共基礎設施完善、環境優美、交通便利的北部灣現代加工製造基地和後花園城市,並帶動桂東南周邊城鎮的發展。
城市性質和規模:
城市性質
北部灣經濟區重要的加工製造、旅遊、商貿城市、欽州市副中心、具有嶺南文化特色的宜居山水園林城市。
城市職能
(1)北部灣經濟區重要的現代加工製造基地。
(2)北部灣經濟區重要的現代休閑旅遊目的地。
(3)北部灣經濟區重要的地區性商貿物流集散地。
(4)綜合服務職能完善的欽州市副中心城市。
城市規模
近期至2015年:中心城總人口23萬人,中期至2020年:中心城總人口30萬人,遠期至2030年:中心城總人口49.5萬人。
近期至2015年:規劃中心城建設用地規模為24.15 km。人均城鎮建設用地為105.00 m/人
中期至2020年:規劃中心城建設用地規模為31.50 km。規劃人均城鎮建設用地為105.00 m/人
遠期至2030年:規劃中心城建設用地規模50.54km。人均102.11m 靈山縣地處亞熱帶地區,氣候溫暖,年平均溫度21.7℃,極端最高溫度38.2℃,最低溫度-0.2℃,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1658毫米,無霜期長達348天,縣境內丘陵山地多,為綜合性農業經濟地區,農業以糧食為主,農林牧副漁均有優越的發展條件,靈山的白米、荔枝、茶葉、煙葉久負盛名,但是歷代的旱澇災害頻繁,生產方式落後,耕作粗放,產量低,致使農業生產發展緩慢,1949年末,全縣糧食總產108876噸,農業總產值2289.49萬元,農業人均產糧251公斤,人均產值52.7元,解放後,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領導下,實行土地改革,組織農民走互助合作道路,變革了生產關系,黨和人民政府制訂了一系列發展農業生產的方針政策,從財力、物力、科學技術上支持農業,大搞興修水利和農田基本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改革耕作制度,推廣先進栽培技術和優良品種,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在農村建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各種形式的新的經濟聯合體,調動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農業生產取得歷史性突破,1982年全縣糧食總產為427431噸,1983年糧食總產又達427482噸,創歷史最高水平,比1949年增加318606噸,增長2.93倍。45年來,全縣農業人口增加684205人,而耕地面積卻因修水利,修道路和城鎮建設減少58481畝,但1994年全縣人均有糧360公斤,比1949年的251公斤,增加109公斤,並且,自1970年以來,每年向國家貢獻糧食超過5.1萬噸,解放後,經濟作物和畜牧業也有很大的發展,1994年,全縣甘蔗總產量408128噸,水果總產量215480噸,油料總產量4050噸,麻類總產量230噸,木薯總產量23491萬噸,茶葉總產量1415噸,蠶繭總產量492噸,1994年農業總值178825萬元,比1949年的2289.49萬元增長77.1倍,農業人口人均產值1640元,1994年種植業產值88592萬元,農業人均749.4元,比1949年的種植業產值1923萬元和農業人口人均44.27元,分別增長45.07倍和15.93倍。
2014年全縣糧食播種面積117.75萬畝,總產41.19萬噸,超額完成市下達的任務。省下達的2.35萬噸儲備糧直補訂單收購任務提前完成,那隆糧食儲備中心庫已進入倉庫建設階段,大力扶持園豐牧業、龍三錢、宇峰等龍頭企業做大做強,輻射帶動特色農業不斷發展壯大,全縣水果總面積達到109.6萬畝,產量達到67.1萬噸,茶葉、蠶桑發展勢頭良好,全年新植優質茶1604畝,老茶園改造1000多畝,新植桑樹2871畝,蠶繭產量925噸,新建了7個標准化奶水牛規模養殖場,養蛇存欄225萬條,產值達到8億元,生態養蛇致富經驗在全國性會議上得到重點介紹推廣,梅花鹿試養取得新突破,馴養梅花鹿1000多頭。
解放前,靈山縣工業為個體工業,底子薄,分布散,主要有竹木器加工、五金修理、農傢具鍛鑄、磚瓦石灰、日用陶瓷、碾米、土榨糖生產等,多為手工勞作,批量小,質量差,以縣內自給性生產為主。
解放後至1952年, 縣委、縣人民政府積極發展地方工業,1951年5月興辦靈山縣第一家國營工廠,即地方國營五一印刷所,同時,私營工業企業得到進一步發展,先後在伯勞、沙坪、 舊州、太平、三隆、豐塘、平南等地新建一批私營鑊廠,在靈城、武利興辦了2家私營火力發電廠, 在靈城興建2家織布廠,至1952年末,全縣工企業總數為32個,其中,國營企業8家,公私合營企業5家,私營企業19家,工業總產值192.07萬元(1952年不變價),其中重工業0.26萬元,佔0.1%,輕工業191.81萬元,佔99.9%。
80年代後,貫徹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對工業結構進行調整,興辦新企業, 改造、擴建老企業,積極發展鄉鎮工業和個體經濟,1981年投資700多萬元,新建陸屋糖廠,同年,檀圩鋼鐵廠轉產食品罐頭,更名為靈山縣第二罐頭廠,1982年磚瓦廠與皮毛廠合並轉產羽絨加工,更名為靈山縣羽絨廠,1986年第一氮肥廠轉產機制紙,更名為造紙廠,期間,相繼興辦一批煙花炮竹廠,檸檬酸、羽毛蛋白飼料和一批石材生產線,與此同時,先後對兩間糖廠、水泥廠、化肥廠、松香廠等企業進行擴建和技術改造,生產能力和產品質量進一步提高。 1988年興辦首家中港合資企業, 即七星毛紡織有限公司,1994年末引進外資670多萬美元, 將陸屋糖廠與英國太古泰萊糖業有限公司合營,組建為靈山縣陸屋歐亞糖業有限公司,1994年,第二氮肥廠轉產水泥,更名為第二水泥廠,與水泥廠合並組建靈山縣文岩水泥總公司,當年,全縣工業企業共13062家,分屬化工、建材、機械、食品、紡織、製革、造紙、印刷、修理等,發展較快的是建材、化工、食品加工業,全縣工業總產值129457萬元(1990年不變價),其中鎮及鎮以上工業總產值44482萬元。 靈山縣圍繞以工強縣、擴城促商、三化聯動發展戰略,以推進工業項目建設為突破口,大力實施縣域工業壯大工程和億元企業帶動工程,全縣工業經濟以平穩較快態勢增長,去年(2014),該縣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總產值170億元,同比增長27%,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33億元,同比增長23%
2011年靈山縣政府代表廣西靈山縣宇峰企業有限公司與廣州王老吉葯業股份有限公司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簽字儀式在南寧舉行,標志著國內第一家制葯上市公司入駐靈山,與靈山宇峰企業從此強強聯手,共同打造國內保健龜苓膏品牌產品,描繪發展美好宏圖。
廣州王老吉葯業股份有限公司是國有生產200強企業之一,同時也是全國葯業生產企業行業的佼佼者,目前已經上市,在能源資源的掌控,資金、生產、銷售、技術研發和產業化等領域具有較強的競爭力,而靈山縣宇峰企業有限公司是廣西農業龍頭企業,靈山縣內涼粉草生產資源特別豐富,宇峰食品有限公司有著近萬畝的生產基地,雙方的合作有著良好的基礎和充分的條件,可以互補、互利共贏,這次簽署相關合作協議,標志著雙方的合作邁上了關鍵的台階,有著良好的開端。
根據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廣州王老吉股份有限公司將把靈山作為生產廣州王老吉龜苓膏源料保障基地,進一步加大對廣西靈山縣宇峰食品有限公司的技術、資金等的注入力度,共同、重點把龜苓膏產品打造成為全國乃至世界品牌產品。 靈山工業區前身是靈山十里工業集中區,始建於2003年。2008年初,靈山縣委、縣政府擴大工業區建設規模,並把名稱變更為「靈山工業區」,總體規劃面積28.78平方公里,為廣西A類產業園區。靈山工業區實行「一區三園」的開發管理模式,按照工業園區的分布區域分為陸屋臨港產業園、十里工業園和武利工業園。2013年委託國家和自治區有關設計單位在可行性研究、環境評價、總體規劃等方面重新修編後,目前總體規劃面積為34.28平方公里,分兩期開發建設,其中開發建設一期,面積15.36 平方公里。靈山工業區以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為契機,重點布局有色金屬、冶金、欽州港千萬噸煉油項目中下游產品產業配套項目、承接東部產業轉移項目以及具備本地資源優勢的農副產品深加工項目,達到「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三化互動,協調發展,解決城市就業,壯大靈山工業經濟,拉動靈山經濟快速轉型和騰飛。 2014年,全縣工業總產值186.23億元,增長27.6%.規模以上工業企業64家,實現總產值172.64億元,增長29.7%。2015年1-5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69家,實現總產值74.36億元,同比增長25.1%。

3. 靈山寺的地理位置

靈山寺距洛陽市西南40公里,背依山崖,面臨洛河,坐南朝北,和多數中國佛寺方向迥異。相傳周靈王寢葬於此,故名其山為靈山,靈山寺也因此得名。

4. 靈山高速的地理位置

自然地理屬太行山北部西麓及其西延的太白維山、恆山山脈所圍限的山間盆地、斷陷盆地,路回線自晉冀兩省交界答起,橫貫太行山脈北部,過招柏山間小盆地,穿越太白維山進入靈丘盆地,跨越恆山南緣鍋帽山,沿唐河溯源而上進入恆山腹地,穿越搶風嶺,沿唐峪河順流而下,於恆山北部穿越翠屏山進入大同盆地。路線走廊帶最高點位於恆山搶風嶺,海拔1821.3米,最低點位於靈丘縣落水河西沖溝中,海拔935.9米,最大相對高差885.4米,一般山嶺區相對高差100~200米。
項目區地形地貌極為復雜,河谷發達,溝壑縱橫,地形切割劇烈,路線走廊帶跨越地貌單元較多,根據成因類型及地貌特徵項目區可劃分為:構造侵蝕剝蝕基岩中山區、中山峽谷區、沖洪積平原區、沖湖積平原區、河谷平原區、丘陵區、黃土覆蓋中低山區。

5. 靈山鎮的地理位置

靈山鎮隸屬海口市美蘭區,位於海口市東北部,東接桂林洋經濟開發區,西依南渡江版,南與瓊山區雲龍鎮相接壤權,北為瓊州海峽。全鎮總面積112.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480.47公頃,海水養殖237.8公頃,擁有機動漁船412艘。全鎮下轄22個村委會,1個居委會,230個自然村,327個村(居)民小組,全鎮常住人口75944人,流動人口29942人。鎮內有靈山、大林、新市、東營4個集墟。鎮區有中學3間,職業學院1所,職業學校3所,完全小學22所,幼兒園12所;衛生院4所,診所38所。鎮政府駐地靈山墟,2002年8月,原靈山與東營兩鎮合並為靈山鎮,2003年1月1日,劃歸海口市美蘭區管轄。
隨著海口市中心城區的東移,靈山鎮已成為海口市開發建設的重點地區之一,目前轄區基礎設施日趨完善,瓊洲大道、海文高速公路、白駒大道、瓊山大道、繞城高速以及在建的東環鐵路均分別穿越轄區,南渡江大橋、瓊州大橋等五座大橋橫跨南渡江與海口市中心城區連接,海口美蘭國際機場也處境內。

6. 靈山的地理位置

靈山地處河北省遷安市蔡園鎮境內,海拔728米,國家AA級景區。津唐高速、京沈高速、102國道均可到達。距遷安市區20公里。景區佔地面積為1500公頃,屬山地形旅遊地,以宗教文化為特色的景區。
該景區佔地面積為1500公頃,是以宗教文化為特色的景區。相傳靈山乃女媧娘娘補天煉石處,女媧娘娘煉五色卵石以補青天,補天時,其手影化作五座山峰,故靈山又稱五峰山。景區有千年白果樹、白塔寺、碧湖、五彩石、瀑布、仙女綵帶圖等六大景區;聖水井、青白蛇洞府等四大絕景;千姿百態、鬼斧神工的長壽石、和睦石、飛來石、姻緣石、石鼓、石椅等二十八大奇觀。同時,靈山旅遊區在不斷的規劃建設中,還形成了天然、質朴、美觀,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和諧統一的風格。

7. 河北鹿泉靈山景區的地理位置

在河北省鹿泉市棗林村村西,在石家莊乘旅遊6、旅遊5到鹿泉汽車站下車,就近三輪車到鹿泉棗林村就是。也可於石家莊西王客運站乘坐往井陘礦區的車,在白鹿泉道口下車。

8. 靈山的地理環境

氣候相當溫和,年均溫6——3℃,七月均溫20——17℃。在1100米——1500米的山坡上專,山杏、灌屬叢、白樺等各種林木鬱郁蔥蔥。山中部溫涼的草原化草甸、樺樹林景觀帶。海拔1500——1900米,氣候溫涼濕潤,年均溫3——1℃,七月均溫17——15℃,夏季不熱,冬季嚴寒,雪期在6個月左右。
亞高山草甸景觀帶年均氣溫1到-1℃,七月均溫15——13℃,極端最低氣溫可達-38℃。初雪日在9月下旬,終日在5月中旬,降雪日數平均37.2日。年均風速為4.4米/秒。

9. 靈山在什麼地方 介紹一下!

靈山縣是中國廣西欽州市所轄的一個縣,位於廣西南部,欽州市東北部,縣城距南寧市、欽州市、北海市、防城港市、玉林市、貴港市均為100多公里,與六市形成了1個半小時經濟圈,距廣州市500公里,是著名的中國荔枝之鄉、中國奶水牛之鄉、中國養蛇之鄉、中國名茶之鄉、此外靈山縣也是久負盛名的水果之鄉,水產之鄉和魚米之鄉。
靈山縣位於廣西南部欽州灣畔,地處欽江上游,廣西北部灣經濟區沿海核心工業城市--欽州市的東北部,北臨南寧市橫縣、邕寧區,南接北海市合浦縣,東鄰浦北縣,西連欽南、欽北區,靈山縣歷史悠久,隋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始置南賓縣,唐貞元十年(公元794年)易名靈山縣,因縣治有西靈山(今稱六峰山)而得名,原屬廣東省,1965年劃入廣西至今,現屬欽州市,全縣轄區總面積為3550平方公里,轄18個鎮389個村委會20個社區, 全縣總人口163萬,為廣西第三人口大縣,2014年底,靈山縣城鎮化水平41.6%,縣城建成區域面積達到24平方公里,城區人口25萬,其中外來流動人口5萬,[2] 城市規模邁入中等城市行列,縣內交通十分便利,欽州至陸屋一級公路,209國道、308和310省道、邕浦二級公路、武利至合浦二級公路、黎欽鐵路和六景至欽州港高速公路等貫穿縣境,具有背靠大西南,面向東南亞地緣優勢。

10. 唐山靈山的地理位置

靈山旅遊區地處京、津、秦腹地,位於河北省遷安市蔡園鎮境內,屬唐山八大景區之一,靈山以山美、境幽、峰奇、石怪、水靈聞名於京東,被喻為京東第一景。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