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知識探究
⑴ 閱讀下列詩句,結合地理知識,探究詩中蘊涵的物候現象。(1)「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岑
(1)反映了物候與緯度有關系。 (2)反映了物候與地勢高下有關系。 |
⑵ 閱讀下列詩句,結合所學的地理知識,探究詩中蘊含的物候現象.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這里的梨花實際上是下雪了.就是「胡天」八月份就有降雪出現的意思.屬於氣候.
⑶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結合所學的地理知識,探究詩中蘊涵的物候方面的知識。
西本地區風力強盛,因為緯度位置較高,所以氣候寒冷。八月亞歐大陸處於蒙古高壓的控制下氣溫應該高,但因為從西北吹來的寒冷之氣與高溫相撞,產生了降水的天氣。
⑷ 古詩詞中的地理知識課題研究自我總結
地理詩句諺語例析
許多膾炙人口的詩句、諺語蘊涵著極為豐富的地理知識。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積累,加強學科間的相互滲透,從不同角度加深對詩句、諺語的理解,能激發我們學習地理的興趣,擴展地理知識面。
1. 「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毛澤東《送瘟神》)
此詩句揭示了地球在不停地由西向東自轉。適用於赤道地區,由此可計算出赤道地區地球自轉的線速度和赤道上1°弧線的長度。赤道地區自轉的線速度為:40000千米÷24小時≈1670千米/小時(八萬里即四萬千米)。地球自轉的線速度由赤道向兩極逐漸遞減。赤道上1°弧線的長度:40000千米÷360°≈111千米/l°。赤道是地球的一個大圓,因此地球上的大圓每1弧線的長度約為111千米(球的大圓是指通過球心的截面與球面的相交線)。
2.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煥《登鸛雀樓》)
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遠。由此可證明地球的形狀是一個球體。
3. 「日似金丸,月似金盤」(樂鈞《一翦梅》)
該詩句反映了日地月三者距離差異。月球雖然比較小,但由於月球離地球比較近,所以仍「似金盤」。詩中描寫的月相應為滿月,因為「月似金盤」。
4. 「月形如白盤,完完上天東。忽然有物來啖之,不知是何蟲。如何至神物,遭此狼狽凶。」(唐,韓愈《月蝕詩效玉川子作》)
此詩句描述了月食的情況。完完,月圓的樣子。農歷十五,日、地、月三者在同一直線上,地球在月球和太陽之間,地球有可能全部或部分擋著太陽光,產生月食現象。農歷初一,則可能產生日食現象。
5.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初月如弓未上弦,分明掛在碧霄邊。時人莫道蛾眉小,三五團圓照滿天。」(繆氏子《賦新月》)「涼月如眉掛柳灣,越中山色鏡中看。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戴叔倫《蘭溪棹歌》)
這一組詩句描述的都是上蛾眉月。「上蛾眉月」是指農歷初三、四的月相,此時月球位於太陽以東約45°,當「一道殘陽鋪水中」後,即日落時,月亮出現在西南方低空,日落後2~3小時就落到地平線以下,月亮的亮面為月球正面西部邊緣,形狀為一反「C」字形。將以上各詩描寫的月相判定為上蛾眉月的依據分別是「日暮」、「月近人」;「初三夜」、「月似弓」;「初月如弓未上弦」、「蛾眉小」;「涼月如眉」、「三日」(指農歷三月初三日)。
6.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張繼《楓橋夜泊》)「釣罷歸來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縱然一夜風吹去,只在蘆花淺水邊。」(司空曙《江村即事》)
這組描述的都是上弦月。上弦月是農歷初七、八的月相,此時月球位於太陽以東約90°,日落時出現於南方天空,升落時間分別是中午和半夜,可見部位為月球正面西半部分,形狀為一大寫的「D」形。將以上兩首詩中的月相判定為上弦月的主要依據分別是:「夜半」而「月落」;「月落正堪眠」(人們「正堪眠」,即睡意正濃,寓意夜已深。深夜而「月落」應是上弦月,此乃用時間點月相)。
7.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歐陽修《生查子》)「春江月出大提平,堤上女郎連袂行。唱盡新詞歡不見,紅霞映樹鷓鶘啼。」(劉禹錫《踏歌行》)「白日淪河西,素月出東嶺」(陶淵明《雜詩•其二》)「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蘇軾《陽關曲中秋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獨酌》)「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張九齡《望月懷遠》)
這一組詩描述的都是滿月。滿月為農歷十五、六的月相,此時月亮位於太陽以東180°,升落時間為日落月出、日出月落,月亮整夜可見,形狀象個玉盤。第一首詩中的「元夜時」點出了日期為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正是滿月發生的日期;「黃昏後」月已升上「柳梢頭」,正是滿月時月亮升起後的情況。第二首詩中「紅霞」說明此時日落,日落時「月出」,顯然月相為滿月。同樣,第三首指明了日落(「白日淪河西」即日落)時月出,正是滿月月出的時間。其他三首詩中的「明月」即滿月。
8.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飛鳥,時鳴春澗中」(王維《鳥鳴澗》)「孤光照還沒,轉益傷離別。妾若是嫦娥,長圓不教缺。」(陸龜蒙《月成弦》)
這是一組描寫下弦月的詩詞。下弦月是農歷廿二、三的月相,此時,月亮位於太陽以西90°,日出時月亮在南方天空,升落時間是半夜月出、中午月落,可見部分為月球正面東半部,形狀像個反「D」字形。第一首詩中「夜靜」(夜深人靜)而「月出」,乃指下弦月月出之時。民間常將月圓比團圓、月缺比離別。第二首詩即寫思婦見缺月而感傷、恨夫妻不能常團圓,想像自己若是嫦娥,將讓月亮長圓不缺即夫妻永不分離。詩中弦月當是下弦月,體現出思婦感傷而徹夜難寐的情景。
9.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尋章摘句老雕蟲,曉月當簾掛玉弓。不見年年遼水上,文章何處哭秋風。」(李貿《南園》)「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何當金絡腦,快馬踏清秋。」(李貿《馬詩》)
這一組詩描寫的是下蛾眉月(殘月)。下蛾眉月是農歷廿五、六的月相,此時,月亮位於太陽以西約45°,日出前出現於東南方低空,僅在黎明前2~3小時內可見,形狀像「C」字形。第一首中,由「曉風殘月」知,早晨看到殘月,即下蛾眉月。第二句詩中「曉月」指清晨的月亮,「玉弓」指下弦月後的殘月即月末的娥眉月。「月似鉤」是「一彎殘月」,表明作者壯志未酬,徹夜難眠,於黎明前看到殘月東升,見景生情寫下此詩,這與整首詩的基調是一致的。作者坎坷的經歷,矛盾的心情以及「尋章摘句老雕蟲,曉月當簾掛玉弓」的創作精神等都可以作為是殘月的旁證。所以,「月似鉤」暗示作者寫這首詩的時間是在秋天農歷廿六、七的黎明前。「大漠沙如雪」還向我們展示了沙漠景觀。
10.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蘇軾《水調歌頭》)「自君之出矣,不復理殘機。思君如滿月,夜夜減清輝。」(張九齡《賦得自君之出矣》)「走馬西來欲到天,辭家見月兩回圓。今夜不知何處宿,平沙萬里絕人煙。」(岑參《磧中作》)
這一組詩寫出了月相的月變化情況。詩中的「陰晴圓缺」指的是月相變化。在農歷一個月中,月相由新月依次變為上蛾眉月、上弦月、上凸月、滿月、下凸月、下弦月、下蛾眉月、新月。從初一到十五,月亮的亮面逐漸變大,月球的亮面朝西;十五那天亮面最大,為滿月;從十五到月末,亮面逐漸變小,月球的亮面朝東。第二首詩中的「滿月」指「十五、六的月亮」;「夜夜減清輝」指滿月以後,月相依次變為凸月、弦月、蛾眉月,可見部分越來越瘦小;後兩句是說「思念夫君使妾身如同滿月後的月亮日漸消瘦、形容憔悴」。第三首詩中的「見月」即看到月亮,「兩回圓」即圓過兩次亦即兩次滿月,故第二句是告訴讀者:作者離家已有一、兩個月了。
11. 「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升春又來」(杜甫《冬至》)
「冬至陽升」這個純科學結論通過藝術家天才的轉換,巧妙地寫進詩中。這句詩意境美麗、觀點科學,非常難得。由於太陽直射點在地球上南北回歸線之間來回移動,引起了正午太陽高度的周年變化。北半球冬至日時,太陽直射在地球的最南界線南回歸線上,北半球各地在一年中正午時與太陽直射點的緯度差最大,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最小值。冬至日以後,太陽直射點南移,太陽直射點以北各地正午時與太陽直射點的緯度差逐漸變小,正午太陽高度逐漸增大,即「冬至陽升」。
12. 「過了冬,長一蔥」
此諺語的意思是:過了冬至日,白晝就長一點點了,即冬至日後,北半球各地白晝逐漸變長。北半球冬至日,太陽直射在南回歸線上,因此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冬至日後,太陽直射點北移,北半球各地白晝逐漸變長。
13. 「日中萬影正,夕中萬影傾」(傅玄《歌》)
這句詩直觀地描繪了太陽高度的周日變化規律。影子長短與太陽高度有密切關系。早晨太陽從東方升起,太陽高度小,影子長;隨著太陽高度的逐漸變大,影子逐漸變小,正午即「日中」時,太陽高度達到一天中的最大值,影子長度為一天中的最小值,對於北半球中緯度地區來說,此時太陽在正南方,影子則在正北方,即「日中萬影正」;以後太陽高度逐漸變小,影子逐漸變長,影子偏離了正北方向。
14. 「誰揮鞭策驅四運,萬物興歇皆自然。」(李白《日出入行》)
此句詩意在說明四季運轉是一種必然趨勢,萬物興衰都有一定的自然規律,任何人也不能揮鞭命令停止。由於地球公轉,黃赤交角的存在,地軸指向不變,使太陽直射點在地球上南北回歸線之間來回移動,引起各地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變化,產生了四季的更替。
15. 「月生林欲曉,雨過夜如秋。」(徐璣《夏日懷友》)
「月生林欲曉」,即月出的時候天要亮了,這是下蛾眉月出的時間。該地此時的降水是受冷鋒影響形成的。冷鋒過境時產生陰雨天氣,過境後受冷氣團控制,氣溫降低,故「雨過夜如秋」。
16. 「不知天多高,地多厚」
此語常用來形容一個人知識淺薄、自以為是、目中無人。其實,「天多高」可以理解為大氣層的高度,為2000~3000千米;「地多厚」可理解為地球的半徑,平均為6371千米。
17.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眠》)
此句詩具體描繪當時的天氣特徵,而不是氣候特徵。天氣和氣候的主要區別是:天氣是一個地方短時間內的大氣具體狀況,包括陰晴、風雨、冷熱、風力等,一般有較大的變化。氣候是對一個地方長期的、有規律性的天氣特徵加以概括總結,得到的大氣平均狀況,一般變化不大。此句詩具體說明了夜間的風雨等大氣狀況及其變化,因而描述的是天氣特徵。
18.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李商隱《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
「秋陰不散」的多雲天氣,因夜間雲層愈厚,大氣逆輻射愈強,地面就能獲得較多的熱量補償。故夜間降溫較晴天慢得多,地面溫度不易降到0℃以下。這就是秋季多雲的夜晚不易形成霜凍的科學道理。而連續的陰天除使霜凍來得晚外,還會導致降水天氣。詩人有聲有色地描寫了「秋陰不散」的兩種結果。
19. 「山明水凈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劉禹錫《秋詞》)
深秋晴朗的夜晚,天空雲少,大氣逆輻射弱,地面得到大氣補償的能量少,地面溫度下降快,當地面溫度降到0℃以下,就會出現霜,即「山明水凈夜來霜」。
20. 「我家住在黃土高坡,大風從坡上刮過,不管是西北風,還是東南風,都是……(《黃土高坡》)
這首歌唱出了我國東部地區一年中的主要風向。亞洲東部是典型季風氣候分布區。由於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導致海陸上氣壓中心的季節變化,引起一年中盛行風向隨季節有規律地向相反或接近相反的方向變換,這就形成了季風。夏季北太平洋上高壓的勢力大大增強,亞歐大陸上形成印度低壓,太平洋暖濕氣流便沿著北太平洋西部邊緣吹向亞洲東部,形成東南風。冬季相反,形成西北風,這就是歌詞中所說的一年中的風向,「不管是西北風,還是東南風」。
21. 「冷眼向洋看世界,熱風吹雨灑江天」(毛澤東《登廬山》)
此詩句說明夏季來自太平洋的熱帶海洋氣團給我國帶來豐沛的降水。夏天,登上廬山,面向太平洋(即「冷眼向洋」),來自太平洋的東南季風迎面吹來,帶來了豐沛的降水(即「熱風吹雨」)。
22. 「清明時節雨紛紛」(杜牧《清明》)「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趙師秀《有約》)「梅子黃時日日晴,小溪泛盡卻山行」(曾幾《三衢道中》)
我國東部地區降水類型主要為鋒面雨。一般情況下,每年四、五月份,夏季風開始影響我國,來自大洋的暖氣團和北方冷氣團形成的鋒面在南嶺一帶,故這里降水較多,即「清明時節雨紛紛」。六月中旬到七月中旬,隨著夏季風增強,鋒面移到長江中下游一帶,這時北方的冷空氣勢力雖已減弱,但仍可影響到江淮地區,兩種氣流在這里交鋒,由於它們勢均力敵,相持不下,形成准靜止鋒而產生連續性降水,雨帶有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徘徊在長江中下游一帶,這時正是梅子成熟的時節,故稱為梅雨天氣,即詩中的「黃梅時節家家雨」。七月中旬以後,隨著夏季風的進一步增強,鋒面雨帶移到華北、東北。
有的年份夏季風特別強,鋒面雨帶在江淮地區停留的時間很短,很快移到華北、東北,江淮地區基本無梅雨期,成為「空梅」,造成乾旱災害,即「梅子黃時日日晴,小溪泛盡卻山行」。而華北、東北地區雨季比正常年份來得早,雨季時間也長。這樣,在我國就形成南旱北澇的格局。相反江淮地區形成「澇梅」,產生南澇北旱的格局。
23. 「三月無雨旱風起,麥苗不秀多黃死。九月霜降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白居易《杜陵叟》)「麥死春不雨,禾損秋早霜。」(白居易《采地黃者》)
本組詩句說明華北地區春旱嚴重及秋季早來的寒潮帶來的危害。春季和夏初,華北地區氣溫回升快,加之多風,蒸發較強,而南方夏季風前緣雨帶尚未移到本區,降水少,因而這里春旱相當嚴重,「春雨貴如油」。春旱對華北地區的農業生產十分不利,正如詩中所說的「麥苗不秀多黃死」、「麥死春不雨」。七、八月份,當鋒面雨帶移到華北時(此時為快行冷鋒),華北地區降水較多,即「夏雨滿地流」。有的年份,北方寒潮來得早,對華北地區農業生產危害很大,即「九月霜降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禾損秋早霜」。由此可說明寒潮對農作物危害最嚴重的季節不是冬季,而是春秋兩季。
24. 「高處不勝寒」(蘇軾《水調歌頭》)
此句說明隨海拔高度的增加,氣溫逐漸降低。一般情況下,在對流層里,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下降0.6℃。在高空,由於距離地面遠,大氣吸收的地面輻射少,氣溫低。在海拔高的地區(如青藏高原),由於空氣稀薄,大氣逆輻射弱,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小,氣溫低。
25.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杜甫《春夜喜雨》)
這句詩描繪的是春雨,反映的是暖鋒天氣。依據是受該天氣系統影響,沒有明顯的降溫過程,而是「潤物細無聲」。暖鋒是指暖氣團主動向冷氣團移動的鋒。暖氣團沿冷氣團徐徐爬升,多產生連續性降水。暖鋒過境後,由於受單一的暖氣團控制,因而氣溫上升,氣壓下降,天氣晴朗。「隨風潛入夜」、「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還描述了降水過程
26. 「冬季到台北來看雨」(《冬季到台北來看雨》)
這句歌詞,不僅揭示了雨、雪出現的地區差異與季節差異,也揭示了台北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處低緯度,是冬季西北季風的迎風坡,形成了地形雨。
27. 「請到天涯海角來,這里四季春常在」(《請到天涯海角來》)「熏風自南來,殿閣生微涼。」(柳公權《應制聯句》)
以上兩句直觀地說明了海洋對氣候的調節作用。由於海水的熱容量大,因而升溫慢,降溫也慢,氣溫的年變化小,即「四季春常在」。夏季,風從海洋吹來,即「熏風自南來」,由於海洋上空氣溫低,因而海風涼爽,即「殿閣生微涼」。
28. 「亭亭柏樺,悠悠碧空,微微南來風。」(日本民歌《北國之春》)
東亞的冬季風比夏季風強;南亞的夏季風比冬季風強,這是東亞季風和南亞季風不同點之一。日本的春天到了,夏季風就來了,夏季風是偏南風,這是肯定的,關鍵是作者對夏季風勢力比冬季風弱小的特點把握得非常准確,用「微微」二字刻畫得入木三分。
29.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李商隱《夜雨寄北》)」
雲、貴、川三省夜雨頻率較高,四川盆地尤多,其主要原因是由於盆地內空氣潮濕,天空多雲。白天由於雲層反射太陽輻射,雲下不易增溫,對流不易發展。夜間雲層上部冷卻快,而雲層下部大氣逆輻射強,故溫度較高。雲層上下溫差較大,使大氣產生對流運動,容易形成降水,所以這里夜雨比較多。
30. 「淮海多夏雨」(劉禹錫《五排•晚步揚子游南塘望沙尾》)
此詩表現了淮河流域,乃至整個東亞地區的降水季節類型為夏雨型。從全球范圍來看,還有冬雨型和年雨型。屬夏雨型的氣候類型主要有: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等。屬冬雨型的氣候類型主要是地中海氣候。屬年雨型的氣候類型主要有:熱帶雨林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
31. 「北風那個吹!雪花那個飄!」(《白毛女》)「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毛澤東《雪》)
由「北風那個吹」可知,我國北方冬季主要吹偏北風(西北風)。當強冷空氣南下時,與鋒前的暖氣團相遇,形成冷鋒。除引起大風和強烈的降溫外,還會產生雨雪天氣,即「雪花那個飄」。第二首詩告訴我們北方由於緯度與海拔較高,臨近冬季風的源地,冬季風影響早,且降溫幅度大。反映了「胡天」冬季長而嚴寒的氣候特徵。農歷八月即公歷的九月份左右,此時我國南方還是秋高氣爽的季節,而長城以北已「飛雪」,形成「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北國風光。說明亞洲高壓在九月開始建立,並影響長城以北。詩人比喻它猶如一夜春風,吹開了千萬棵梨樹的花。
32. 「雲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
前句說明水汽凝結使雲層加厚是降水的必要條件,後句說明水面蒸發的水汽在空中冷卻凝結成雲和霧這一原理。
33. 「山陽薄霧散,山陰白雪密」(陳毅《過太行山書懷》)「南枝向暖北枝寒,一樣春風有兩般「(劉元載《早梅》)
本組詩句反映了坡向和氣溫的關系。我國位於北半球,山地的南坡為陽坡,北坡對陰坡。陽坡的太陽光線與坡面的夾角比平地大,比陰坡更大,故陽坡吸收的太陽輻射能量比陰坡的多,氣溫比陰坡高。由於山地陽坡的氣溫比同一高度的陰坡高,因此,山地同一自然帶的高度,應該是陽坡比陰坡高。一般情況下,雪線也是陽坡比陰坡高。關於雪線的高度值得注意的是:珠穆朗瑪峰等少數山地除外,因為珠峰北坡為雨影區,降雪少,冰川的類型為大陸性冰川,穩定性強,雪線高。珠峰南坡面向印度洋,為西南季風的迎風坡,降雪量大,冰川的類型為海洋性冰川,滑動性強,雪線低。
34. 「山前桃花山後雪」
此句既能表示坡向對氣溫的影響,同時又能說明秦嶺是我國一條重要的地理分界線。秦嶺以南為亞熱帶,以北為暖溫帶。因而秦嶺南北兩側的自然景觀截然不同。
35.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這兩句形象地反映了山地氣候、植被的垂直變化和自然帶的垂直地域分異規律。通常海拔高度每升高100米,氣溫下降0.6℃。廬山大林寺海拔高度在1100~1200米間,它比「人間(九江市的平地)氣溫要低 6℃左右,因此桃花開放的時間要落後二三十天。類似的詩句還有:「山中歲月無甲子,四月才開二月花」。「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是橫斷山區氣候、植被垂直變化的真實寫照。
36. 「早穿皮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
這句話描述了溫帶大陸性氣候氣溫日較差大的特點。每到夏天,這里烈日炎炎,白天氣溫上升快,有時高達攝氏四、五十度,當地人說:「沙窩煮雞蛋,石頭好烙餅」。但夜晚氣溫又急劇下降,辛勤的農民甚至不得不生起火爐取暖,圍著火爐,品嘗剛摘下來的西瓜。
37. 「孔明借東風」。
赤壁地處長江中游,冬季以偏北風為主,但由於氣旋、反氣旋及鋒面活動的影響,局部地區也會出現其他風向。如果當時赤壁的北部或西部有低氣壓團,東南部有高氣壓團,受水平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及摩擦力的共同作用,就會形成東南風。從哲學上講,這也符合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與個性共存的道理。整個冬季我國盛行偏北風,這是共性,但各個地區又有其特殊性,在特定的條件下有時會出現東南風。這說明我們要善於在普遍性的指導下,從實際出發,具體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找到解決問題的特殊方法。
38. 「一場春雨一場暖,一場秋雨一場寒。」
這句話說明了鋒面能帶來降水以及暖鋒和冷鋒過境後的不同天氣。鋒面是冷暖氣團的交界面。因為鋒面兩側的溫度、濕度、氣壓、風等都有明顯的差別,所以鋒面附近常伴有雲、雨、大風等天氣。春季來臨,氣溫開始回升,南方暖氣流活動逐漸加強,這時的鋒面多為暖鋒。暖鋒過境時產生降水,過境後受暖氣團控制,氣溫升高。因此「一場春雨一場暖」。深秋季節,來自蒙古、西伯利亞一帶的冷氣團活動逐漸增強,當它南下時,與前面的暖氣團相遇,形成冷鋒。冷鋒過境時產生降水,過境後受冷氣團控制,氣溫下降,因而「一場秋雨一場寒」。
39. 「四季無寒暑,一雨便成秋。」「萬紫千紅花不謝,冬暖夏涼四時春。」「天氣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斷四時春。」
這是昆明四季如春氣候特徵的真實寫照。昆明最冷的一月,平均氣溫是7.8℃,比北京初春三月的氣溫高將近3℃;最熱的七月平均氣溫是19.9℃,與北京晚春五月大體相當。昆明在我國的南部,加上雲貴高原等地形的阻擋,冬季來自蒙古、西伯利亞一帶的偏北風一般不能影響到這里,這里主要受來自孟加拉灣一帶的暖氣團的影響,因而冬季還是溫暖如春。夏季,由於昆明在雲貴高原上,海拔比平原地區高,氣溫垂直遞減,故夏季不熱。」
40. 「三大火爐」。
長江沿岸的南京、重慶、武漢夏季特別炎熱,號稱我國的「三大火爐」。這三個地方7月份的平均氣溫都在30℃以上,極端最高氣溫都在40℃以上。為什麼「三大火爐」夏季氣溫特別高呢?
每年七月中旬以後,鋒面雨帶北移到華北、東北一帶,長江流域的梅雨結束。這時,長江流域完全為副熱帶高壓所控制,氣流下沉增溫,常常出現乾旱,這就是伏旱。伏旱期間,天空晴朗少雲,風力微弱,日照強烈,似火的驕陽把大地曬得滾燙。七八月間白天的最高地面溫度為50℃~55℃。曬得發燙的地面,源源不斷地把熱量傳給大氣,因而氣溫不斷升高。這是「三大火爐」形成的主要原因。其次,這些高溫中心的形成與盆地或谷地的地形有密切關系。「三大火爐」都位於長江河谷中,海拔較低。河谷地形猶如鍋底一般,地面散熱困難。四川和兩湖都是盆地形勢,夏季風自東南吹來,越過東南丘陵和貴州高原到達盆地時,由於下沉增溫產生乾熱風,使「火爐」熱上加熱,特別是重慶,白天溫度最高,暑熱日和酷熱天數也最長。長江下游一帶的南京,因地勢開闊,又臨近海洋,所以,與武漢、重慶相比,酷熱的程度稍低,時間稍短。第三,長江流域水田遍布,河網密布。尤其是武漢地處江漢平原,四周湖泊星羅棋布。伏旱期間,因蒸發旺盛,廣闊的水面使大氣中水汽增多,空氣濕度增大。空氣濕度大的另一個原因是這時受單一的來自海洋的暖氣團控制。但此時盛行下沉氣流,風力微弱,空氣中的水汽不易消散,地面向空中輻射的熱量多被空氣中水汽吸收,又以大氣逆輻射的形式射向地面,使地面氣溫不易降低。另外,空氣濕度大,人體的汗水不易蒸發,排汗散熱的功能大大降低,又熱又濕的空氣,使人感到悶熱難受。影響人的體感溫度,除溫度和濕度外,風速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在特別悶熱的天氣,當清風吹來,人們會感到炎暑頓消。可是,這三個城市在酷熱的日子裡,風力也很微弱,更增加了人的悶熱感覺。
41. 「一年有四季,全年備寒裝。」
此民謠生動地反映了青藏高原高寒的氣候特徵。
⑸ 地理探究作業的步驟有哪些
你好,如果你是老師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借鑒:科學探究主要包括觀察和提出問題、形成假設、檢驗求證、得出和解釋結論、交流與應用五個步驟:
1. 觀察和提出問題:觀察是科學探究的基石。通過觀察可以發現自然世界中未知的各種事物和現象,從而提出問題,確立探究的主題。因此,觀察和提出問題是密不可分的。但是,並不是所有的觀察都能導致提出問題。很多時候,我們會深陷於「已知的幻覺」之中,也就是說,當你「掌握」某些知識的時候,會使你所看到的現象符合自己理解的事物模型並從中得到解釋。正如德國文學家歌德所說的:「我們只看到我們所知道的」。因此,在科學探究中,個體要經常審視自己知識的界限,發現自己已有知識的局限和矛盾,探尋運用自己的理論所無法解釋的難點,從而確立需要探究的事實。從某種意義上講,科學探究就是要尋找一扇由已知通向未知的「大門」,推動「已知的幻覺」的不斷擴張。
2. 形成假設:假設源於個體所提出的問題,是對於問題的一種簡潔的陳述,它試圖解釋一種模式或預測一種結果,是個體在己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所提出的關於問題的可能性解釋。假設是科學發展的必經之路。雖然假設只是一種試驗性的觀點,必須通過觀察或實驗加以驗證,但它能幫助探究者澄清思想和說明關系。德國文學家海涅就曾說過:「誰若為我們指出了走不通的道路,那麼他就像為我們指導了正確道路的人一樣,對我們做了一件同樣的好事」。假設可能有一種,也可能有多種,但不論多少,假設必須具有合理性,才有助於制定解決問題的可行性方案。由於一個假設只是對問題的一種觀點和看法,因此在實際的探究中,個體不能將自己限制在一種假設之中,而要盡可能地提出多種假設,以避免那些有可能局限於某種觀點的偏見,從而保證研究的開放性,以獲得客觀、真實的研究結果。
3. 檢驗求證:檢驗是對觀察和假設的一種驗證,通過檢驗,假設就可能被證實或支持,也可能被否定或推翻,而那些由「權威」傳遞的錯誤觀念也可以被拋棄。檢驗使我們能夠探查自然世界中那些隱藏在自然現象和事物背後的奧秘,揭示自然的本質。檢驗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引證式,即根據已選擇的方案去收集支持假設所需要的事實和證據,經分析、概括而得出結論,從而證明假設成立或者不成立;二是實驗式,即個體親自動手實驗,通過分析實驗和總結實驗結果來驗證假設的正確性和有效性。如果所提出的假設在實踐過程中行不通,那麼就需要重新對問題和假設進行分析,再次提出新的假設和驗證假設。實驗是有明確程序,並可重復進行的。但同時也不能過度地信任實驗,因為實驗錯誤的可能性總是存在的,這種實驗錯誤可以導致錯誤的結果。
4. 得出和解釋結論:在對假設進行驗證的基礎上,個體概括、歸納其發現,得出並解釋結論,形成關於某一現象或問題的科學認識。在此過程中,不僅要收集證據,而且要將觀察與實驗的結果與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聯系起來,藉助於分析、推理提出現象或結果產生的原因,並在實驗證據和邏輯論證的基礎上建立各種變數間的聯系,從而形成以已有知識和當前觀察與實驗結果為基礎的新的理解。解釋必須同自然觀察或實驗結果所獲得的證據一致,遵循證據規則,同時,解釋還須接受公開的批評和質疑,並要求運用各種科學的認知方法和過程,如分類、分析、推論、預測、批判性推理和邏輯推理等。
5. 交流和應用:在形成關於某一現象或問題的結論、解釋後,個體還需要與他人進行相互交流。在這種交流中,一方面,個體要准確地向其他人闡明自己所探究的問題、方法、探究過程以及結果,並傾聽他人對證據和解釋的看法和態度;另一方面,他人也有機會就這些結論、解釋提出疑問,指出其中有悖於事實證據的地方,或者就相同的觀察提出不同的解釋等。通過交流,個體可以獲得各種可能的解釋,有助於將實驗證據、已有的科學知識和他們所提出的解釋這三者之間更緊密地聯系起來,最終解決彼此觀點中的矛盾,鞏固以實驗、事實為基礎的論證,促進科學結論的獲得。最後,個體還需要將其所獲得的結論應用到其他情境中,以進一步驗證結論,並擴大和豐富對於自然世界的認識。當然,對於科學探究過程的認識,我們不能採取絕對化、機械化的理解,以為只有經歷上述五個階段的探究才是科學探究。實際上,科學探究的問題是多種多樣的,針對不同問題,人們所可能經歷的探究過程、採取的探究方式就可能不同,不可能存在某一種絕對、固定化的模式或統一化的模式。同時,在科學探究的過程中,形成假設和檢驗求證是連續循環、交叉重疊的兩個過程,正是在不斷地假設→檢驗→再假設→再檢驗的過程中,個體不斷地豐富、調整和完善對於自然世界的認識,形成科學的世界觀。
如果你是學生,要簡單些,第一步提出問題;第二步搜尋證據;第三步同學討論;第四步得出結論
⑹ 了解探究性學習的重大意義,地理探究性學習的方法和基本步驟,知道如何在地理課堂中
回答:
1、了解探究性學習的重大意義——探究問題已獲得直觀的結論,比單純獲得專書本的教學結論效果更好。
2、地屬理探究性學習的方法和基本步驟:在地理學科內(或與地理有關的現實生活情境中)選取某個問題作為實破點:質疑發現問題——調查研究——分析研討——解決問題——表達與交流——獲得知識——主要目的是激發情趣,掌握程序與方法。
3、探究性學習如何在地理課堂中運用——舉例:比如土壤類型的講解,可以提出本地土壤類型問題——與空間經緯度和氣候帶的關系——分小組到野外實際挖掘土壤樣本對比討論(學生討論)——逐一講解每一個類型的大環境成因與小氣候的影響(教師講解)——獲得知識,激發學習興趣。
希望對你有幫助!
如有興趣,可進一步訪問留言「網路知道hk的空間」——http://hi..com/hk20012002/
個人宣言:我是hk——honest king——誠實的國王,不是香港的英文縮寫,切記切記……
參考資料:hk原創
⑺ 閱讀下列詩句,結合所學的地理知識,探究詩中蘊含的現象
北風卷抄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襲.'(關鍵字:溫帶大陸性氣候)
是說由於深處內陸,受溫帶大陸性氣候的影響,由於遠離海洋,濕潤氣候難以到達,因而乾燥少雨,氣候呈極端大陸性,氣溫年、月較差為各氣候類型之最。而且,越趨向大陸中心,就越乾旱,氣溫的年、日較差也越大.冬季嚴寒,受高壓控制,最低溫達-73℃;夏季南部7月平均氣溫達26~27℃,最高達33℃,北部接近20℃.受到這個氣候的影響,冬長無夏,故早早天氣變寒而下雪.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挑花始盛開(關鍵字:垂直地帶性)
隨著山地高度的增加,氣溫隨之降低,從而使自然環境及其成分發生垂直變化的現象,稱為垂直帶性或高度帶性。形成垂直帶的基本條件是構造隆起的山體,而其直接原因是熱量隨高度的迅速降低(每千米下降-6℃)。只要山體有足夠的高度,自下而上便可形成一系列的垂直自然帶.所以山下山下花方謝,山上花始開.
⑻ 提高學生有效記憶地理知識的研究方法
要讓學生提起興趣才行。如果學生真的沒有興趣,那真的很難做到。
因為,我自己本內身對地理很有興趣,容我覺得記憶地理知識很容易。
我們之前學校的有個地理老師真的很不錯,她經常找類似的題給我們做,我們做完之後她會評講,每一次練習後都會評講,這樣下來,次數多了也就記住了。我覺得重在評講,針對學生錯的地方反復講。
我覺得我們老師的方法可以借鑒。
⑼ 古詩詞中蘊含有豐富的物侯現象,結合你學習的地理知識,探究下面的內容°A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
海拔、氣候不同。
⑽ 有關地理知識
110、青藏高原是世界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高原上,雪山、冰川很多,有「固體水庫」之稱。
111、西藏有三大特產:藏羊、氂牛(右圖)和酥油草,統稱「藏北三寶」。
112、內蒙古高原是中國第二大高原。它地面平坦,很多地方是一望無際的草原。
113、因覆蓋著厚厚的黃土而得名的黃土高原,是中華民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114、雲貴高原地面高低不平,地勢比較平坦的山間小盆地,被當地人稱之為「壩子」。
115、雲貴高原上石灰岩分布廣泛,形成奇異的喀斯特地形,如世界聞名的雲南路南石林和貴州的龍宮、打雞洞等。
116、塔里木盆地位於新疆境內,在天山以南,是中國面積最大的盆地。
117、塔克拉馬干沙漠是中國面積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最大的流動沙漠。
118、准噶爾盆地位於新疆境內,在 天山以北。由於降水較多,農牧業發達,被譽為「塞北江南」。
119、柴達木盆地平均海拔在3000米左右,是中國地勢最高的盆地。盆地里鹽礦豐富,據初步估計,足夠全世界的人食用1萬年。
120、成都平原在 四川盆地西部,因有兩千多年歷史的「都江堰」自流灌溉,農業發達,農產品豐 富,所以四川省自古有「天府之國」的美稱。
121、東北平原是中國面積最大的平原。
122、黑龍江省的大慶油田是中國最大的油田。
123、華北平原是中國第二大平原,也是中國重要的糧棉生產基地。
124、長江中下游平原的地勢很低,平均海拔在10米以下,河流多,湖泊多,有「水鄉」之稱。
125、長江中下游地區是中國稻米和淡水魚主要產區,所以有「 魚米之鄉」的美稱。
126、歷史相傳的五嶽:東岳是 泰山(山東)、西嶽是華山(陝西)、北嶽是恆山(山西)、南嶽是 衡山(湖南)、中嶽是嵩山(河南)。
127、泰山地處中國東部,古稱東岳,是一座歷史名山,歷代皇帝和許多名人,都攀登過泰山,留下眾多的文物古跡。聯合國將泰山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遺產的保護名錄。
128、泰山腳下的岱廟是歷代皇帝舉行大典、祭祀泰山神和居住的地方,它與北京故宮、曲阜孔廟一起譽為中國三大宮殿建築群。